刘备三顾茅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刘备三顾茅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刘备三顾茅庐范文1

1、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需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在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就熟悉天下大势,运筹帷幄,当时刘备处于很不利的状态,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帮他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的军师;

2、刘备身边都是中等人才,身边的人才比较少,需要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来帮助他定国安邦,在荆州的地位也快随着刘表之死而变的一文不值,刘备急需要改变现在这种逆境;

3、前两次拜访诸葛亮外出游玩不在茅庐,并且诸葛亮在考验刘备的决心,刘备势力的灭亡将是迟早的问题他会三顾诸葛就是想借用诸葛帮他改变逆势想在天下中立足。

(来源:文章屋网 )

刘备三顾茅庐范文2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三顾茅庐》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内容改编的,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课文以“拜访诸葛亮”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行文,重点突出刘备虚心求教和对贤才虔诚渴求的精神,表现诸葛亮位旷世奇才的形象。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学习重点鲜明,使学生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学习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能掌握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学会组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抓住重点语段,品读,初步认识、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语段,品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难点:通过对语言理解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学会景物描写。

【设计理念】

遵循阅读教学双向心理的原则,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把握内容、理清层次,获得对人物的感知和理解。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够指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及其关系,学会初步分析比喻句的作用和好处。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形成景物描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以及刘备前两次访诸葛亮的情节,那么,我们在刘备身上看到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过人物性格品质的探讨,为教学重点展开服务。】

二、探讨人物,感知形象

1.诸葛亮出山了吗?他因为刘备的什么而出山呢?从哪些地方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的呢?自主阅读相关内容,采用圈画法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板书:诚心诚意。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增强他们对刘备品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思考探讨:在刘备三次请诸葛亮时有没有遇到阻挠?请找出对应内容,并从语言、行动的角度加以分析。

(1)张飞的语言。(投影出示:“……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板书:鲁莽、无礼、粗俗。

(2)刘备的语言与行动。(投影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

(3)提取体现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和行为的关键词。(投影出示: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半晌,一个时辰,快步走进)

板书:恭敬、尊重、求贤若渴。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设计意图: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性格和品质表现的方法,在对比中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面貌。】

三、真诚交流,学习手法

1.阅读探讨:刘备诚心诚意、恭敬地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吗?采用圈画法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体会,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要求圈画出阅读重点,在阅读中获得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合作交流:

(1)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那么,他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吗?

(看图理解:群雄纷争,三分天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合理推想能力,培养学生前后联系的学习习惯,从而理解这侧面烘托手法。】

板书:雄才大略。

(2)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你是怎样看待这样关系的?

明确:比喻修辞手法,把刘备比做鱼,把诸葛亮比做水,突出关系密切和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显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深谋远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刘备高兴的心情,更体会他的求贤如渴。

板书:尊重人才。

3.升华小结:刘备尊重人才,求贤如渴获得旷世奇才诸葛亮的辅助,而正是刘备放下身段的“三顾茅庐”,才有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品味描写,学会运用

1.《三顾茅庐》不仅以情感人,而且去隆中的途中景色迷人。(投影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景色秀丽宜人。”)

2.圈画法品读,找出写了哪些景物,其各自特点是什么?(提示:山冈:蜿蜒曲折;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

3.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

小结:(1)抓住主要景物的特点有序描写;(2)运用合适修辞手法,生动表现,突出特点。

4.当堂训练。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学生交流、评析。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对所学活学活用的能力。】

五、作业

1.完成相关课后练习;

2.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这篇课文的相关章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恭敬、尊重、求贤若渴

张飞 鲁莽、无礼、粗俗

诸葛亮 雄才大略

比喻 景物描写

教学反思(略)。

参考文献

刘备三顾茅庐范文3

——题记

我非常崇拜历史上的军事家,诸如商朝的姜尚,春秋时期的管仲,以及现代的毛泽 东、 希特勒等。但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曾草船借箭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伏龙,人称卧龙先生。他深居南阳,常同徐庶,崔州平等一些有才华的人在一起谈论天下大势,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其实他的才能比管仲、乐毅更胜一筹。

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说出一套成就霸业的计策,对时势分析得透彻精辟。出山之后,他以非凡的才能同曹操、孙权周旋,为刘备开创了蜀业。死后,他又留下锦囊妙计除魏延,其智慧为后人称“奇”。

面对江东俊杰,他毫无畏惧之心,舌战群儒;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他弹琴鼓瑟,空城退敌,这是怎样的超人胆识啊!

我佩服他的智慧与勇气,但更仰慕他的“愚忠”。刘备三顾茅庐,他立马出山甘愿为其竭忠尽智;刘备临终托孤,他又三扣九拜,扶着扶不起的“小阿斗”;为了帮助刘禅恢复汉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他两次作《出师表》,举全蜀之兵进军中原,六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虽然在他死后随之而来的是蜀国的灭亡,但他尽到了身为臣子的职责。

刘备三顾茅庐范文4

潍坊广文中学初二马圣尧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中的公瑾是谁?三顾茅庐讲述了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通过品味三国来得知。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书中提到了许多熟为人知的人物。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三国中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说赤壁之战的场景。

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都是人人皆知的人物,三顾茅庐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发生的一小段故事。

三顾茅庐是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辅佐他。可能是天意弄人吧,刘备连去了两次都没有看到诸葛亮的身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次拜见诸葛亮,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同意辅佐他。并且一出口就说出了“三分天下”。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诸葛亮的一凡说辞,后人有诗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拍画图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学识渊博、神机妙算。

那么周公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记得有一会说到:孔明三气周公瑾,柴桑口卧龙吊丧。周瑜被孔明气死,并在死之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刘备三顾茅庐范文5

关键词:智慧;描写;技巧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4-3520(2014)-01-0216-0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千百年来,人们把诸葛亮当成为“智慧”的化身,“贤相”的代表,是一位广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27岁时出“茅庐”辅佐刘备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取荆州、夺益州、定汉中,建立蜀汉政权;之后又辅佐刘禅治理蜀汉,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六次挥师北伐、巧排兵布阵、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杀魏名将王双、斩魏名将张鸽、让魏国畏蜀如虎,为蜀汉事业 “鞠躬尽卒,死而后已”。历史上,诸葛亮出“茅庐”辅佐刘备后,使东汉末年的历史发生了转折,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所以,诸葛亮出“茅庐”辅佐刘备,意义重大!鉴于此,《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用34章回大写特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为使小说前后呼应,作者特意虚构若干故事情节,通过渲染、铺垫和烘托等手法,对诸葛亮出“茅庐”前的“智慧”进行巧妙的描写和塑造,一步一步地打造诸葛亮的名气,一步一步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最后以“隆中对”把诸葛亮 “智慧”烘托到了最佳点,这时,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塑造成形,“智慧”的诸葛亮隆重登场,为后面章回中作者大写特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埋下伏笔。

一、反复渲柒

刘备“三顾茅庐”前,作者通过童谣及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反复渲柒诸葛亮“智慧”,塑造诸葛亮形象,使诸葛亮名声如雷贯耳,促使刘备产生“三顾茅庐”动机。

(一)司马徽借童谣渲柒。司马徽向刘备介绍 “今天下之奇才”时,不告诉名字,而是告诉当地童谣,即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并提醒刘备:“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而且是一位“可安天下”的“奇才”,给刘备产生极大悬念!因为此时刘备已47岁,而且还寄于刘表“篱下”,无地盘,无霸业。名士司马徽的介绍,未说其名,先说其才,促使刘备高度关注荆襄一带“奇才”、思念荆襄一带“奇才”,先为诸葛亮的“智慧”造声势。

(二)徐庶渲柒。《三国演义》中,徐庶是第一个直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徐庶首先告诉刘备,如得诸葛亮辅佐,好比“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然后告诉刘备,自已(徐庶自已)的才智与诸葛亮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最后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亦“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而且在徐庶看来,管仲、乐毅“殆不及此人”。司马徽介绍了“伏龙”“智慧”,已经打动了刘备,徐庶不仅直接讲诸葛亮的名字,还具体地介绍他的才能,从而抬高了诸葛亮的“智慧”,呼应了第三十五回“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童谣,极大地震撼了刘备,促使刘备产生“三顾茅庐”动机。

(三)司马徽再次渲柒。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当刘备“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时,这时司马徽来访。司马徽向刘备介绍诸葛亮时,首先把诸葛亮和他的四位很有才能的密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的故事讲给刘备听:诸葛亮曾对他的这四位很有才能的密友说“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他的密友问诸葛亮的“志若何”时,诸葛亮则“但笑而不答”。然后司马徽再次向刘备介绍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并且评价说“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而要“另以二人比”:即“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司马徽再次高度评价和推荐诸葛亮,再次抬高了诸葛亮的“智慧”,使渲柒诸葛亮“智慧”的效果达到峰值,终于撼动了刘备,于是刘备便于“次日”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拜访诸葛亮。

二、层层铺垫

刘备见到诸葛亮前,先见到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人(师:司马徽,友: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这5个人的谈吐举止和音容笑貌颇具“智”者风范,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烙有诸葛亮的影子。作者巧妙地以这5个人作铺垫,从这5个烙有诸葛亮影子的人身上,使刘备产生联想,推断诸葛亮一定是一位“智慧”超群的人,达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目的,坚定了刘备非见到诸葛亮不可的决心。

(一)司马徽铺垫。司马徽是一位很有才能和见解的名士,刘备“跃马过檀溪”逃难到他家与他第一次相见,他通过观看刘备外表和“气色”,就判断刘备是“今日幸免大难!”而“逃难至此”,并指出刘备事业无成且“至今犹落魄不偶”,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让刘备佩服不已,于是刘备想“拜请”他“出山相助,同扶汉室”,但司马徽却推说“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在刘备眼中,司马徽已很有才能,然而司马徽却向刘备介绍“胜吾十倍”的诸葛亮,使刘备心目中的诸葛亮更加伟大,于是便更加关注和惦念着诸葛亮,只要一见到或听到言谈举止有点特殊的人,便把他们当成“诸葛亮”,以保证不和“诸葛亮”失之交臂。于是,在刘备“一顾茅庐”前,这时司马徽刚好来访,刘备听说“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便根据外貌来猜测,以为门外的司马徽就是诸葛亮而 “遂整衣出迎”,体现了刘备想要见到才华横溢的诸葛亮的迫切心情。作者安排司马徽两次出场铺垫,达到两次了抬高诸葛亮 “智慧”的目的。

(二)徐庶铺垫。刘备曾两次误将徐庶认作“诸葛亮”。第一次是在司马徽家住宿时,刘备半夜起来偷听司马徽夸徐庶有“王佐之才”而误认为徐庶为“伏龙、凤雏”而“大喜”;第二次是在新野街上碰见徐庶,根据其外貌、穿着及唱歌歌词内容来猜测,以为徐庶是“伏龙、凤雏”而“下马相见”。徐庶投靠刘备后,曾为刘备出谋献策,立过战功,赢得刘备极大信任和尊重,然而徐庶却把自已比作“驽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作者安排才华出众的徐庶来“铺垫”诸葛亮,不仅达到抬高诸葛亮 “智慧”的目的,也使诸葛亮的 “智慧”形象在刘备心目中形成。

(三)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铺垫。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都是诸葛亮密友,他们都是“仕进可至刺史、郡守”的有才能之人,在刘备 “一顾茅庐”和“二顾茅庐”途中碰见他们,刘备看他们的言行举止很象诸葛亮,于是把他们误认作“诸葛亮”。作者以具有 “仕进可至刺史、郡守”才干的人来 “铺垫”诸葛亮,使刘备觉得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其“智慧”一定是非同寻常。

三、层层烘托

刘备见到诸葛亮前,作者先以其文(诸葛亮所作的诗词,达到未见其人先见才效果)和其境(诸葛亮居住卧龙冈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地灵生人杰效果)烘托诸葛亮 “智慧”;刘备见到诸葛亮后,作者又以其貌(诸葛亮堂堂一表人才相貌,达到“表”“里”一致,“才貌”双全效果)和其策(“隆中对”)来烘托,让一个全身充满“智慧”的诸葛亮完美的隆重登场,呼应了前面的渲柒和铺垫,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也满足了刘备的心理企求,因而使刘备对诸葛亮“顿首拜谢”,并“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一)人文环境烘托。作者描写诸葛亮的行踪是 “或驾小舟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诸葛亮之弟诸葛均是一位能吟唱《梁父吟》的勤于耕读的知书达礼青年,即便是诸葛亮的岳父,也是一位“踏雪寻梅”的高雅人士。作者巧妙地用诸葛亮所处卧龙岗的独特“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的人文环境,烘托青年诸葛亮所具有的独特“智慧”。

(二)自然环境烘托。作者描写诸葛亮所居住的卧龙岗的环境是:“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这里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样的环境,自然能孕育出大智慧者;也只有大智慧者,才有资格居住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三)歌词烘托。刘备 “一顾茅庐”和“二顾茅庐”过程中,先后听到农夫、诸葛亮弟弟诸葛均和岳父黄承彦吟唱诸葛亮所作的《梁父吟》歌词,因《梁父吟》表达的主要为修身处世的理念,意境很高,因而引起刘备的兴趣、好奇和关注。作者三次以歌词烘托诸葛亮“智慧”,达到未见其人先见才文学效果。

(四)相貌烘托。有了前面的渲染、铺垫和烘托,诸葛亮的“智慧”已被抬得很高很高,刘备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己若隐若现,到“三顾茅庐”时也就水到渠成了,刘备的诚心终于使“卧龙”醒来,诸葛亮终于在刘备的“千呼万唤”下闪亮出场了,而这时出现在刘备面前的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的诸葛亮!一表人才的诸葛亮!风度翩翩的诸葛亮!作者巧妙地抓住人们企办“才貌双全”心理,以“貌”烘“才”,使刘备第一次见到相貌堂堂的青年诸葛亮就心仪而倒身“下拜”。

(五)“隆中对”烘托。经过“三顾茅庐”,刘备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终于盼到了诸葛亮出场,诸葛亮出场后,向刘备提出“隆中对”,使刘备“顿开茅塞”、“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使刘备欣喜若狂!通过“隆中对”,把诸葛亮 “智慧”烘托到了最佳点,“智慧”的诸葛亮形象已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在刘备面前!这时刘备已完全信服“智慧”的诸葛亮。因此,当刘备听完《隆中对》后,马上对诸葛亮“顿首拜谢”,接着刘备又迫不急待地“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时,刘备竞泣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 “出山”后,47岁的刘备竞“以师礼待”27岁的诸葛亮, “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与诸葛亮“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并自豪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四、小结与讨论

(一)诸葛亮出“茅庐”和刘备相见整个过程,史书《三国志》写道:“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如果按史书平淡无奇地让诸葛亮登场和刘备相见,那么,刘备 “三顾茅庐”故事就不那么烩炙人口、就不那么跖宕起伏、就不那么让人爱不释卷!作者用34章回大写特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也就不那么令人置信,因此,作者巧妙地使用渲染手法,运用“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童谣,以及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先打造诸葛亮的名气,然后通过层层铺垫和烘托,一步步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使诸葛亮出“茅庐”前的“智慧”完全让人信服,最后才以“隆中对”隆重地把诸葛亮“烘托”上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经过作者的文学创作,使诸葛亮出“茅庐”和刘备相见过程听象一首诗―其情节感人!看似一幅画--其场景动人!

(二)古代戏台上安排主要人物出场前,常常先安排一些其它人物出场,通过介绍、描绘、评价、歌颂或其它表演形式来渲染、铺垫和烘托主要人物,待舞台氛围达到极点后,主要人物才隆重登场,这样可获最佳舞台表演效果。《三国演义》作者正是借鉴这种方式,利用渲染、铺垫和烘托手法,把出“茅庐”前诸葛亮的“智慧”“烘托”到最佳点后,诸葛亮隆重登场,从而达到最佳文学效果。

参考资料:

[1]罗贯中(明),《三国演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

刘备三顾茅庐范文6

他,就是诸葛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空城计、赤壁之战,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用空城计吓走了魏军。他还善于发现敌军的弱点,草船借箭就是个例子。

当时,他夜观天象。觉得3日后必有东南风。于是发动了赤壁之战,火烧了曹营百万兵。

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他。他几乎战无不胜,是三国的伟大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