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范文1
《财务成本管理》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是较难的一门,也是通过率较低的一门。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全国统一考试近六年的合格率分别为:2006年14.5%;2005年13.92%;2004年12.62%;2003年10.36%;2002年9.34%;2001年9.27%。合格率总体偏低,其原因有:(1)部分考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善,综合运用能力有限;(2)部分试题的综合性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考点相对较多,提高了对考生综合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使部分考生不能适应;(3)部分考生未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如未审清题意就盲目答题,或在答题时不注意掌握时间,个别题目耗时过长,以至能解答的题没有时间做,或答题不得要领,浪费精力与时间等等。从近几年考题来看,考试观念要求重视能力测试,减少对面向教材的单项知识测试。《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在这方面有所改进,逐步向能力测试转变。在试题中,增加面向实际工作的题目,加大试题与书本的距离,减少在教材中有现成答案的题目,增加分析、评价与综合能力的测试,减少了对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测试,结果许多考生不能适应,以至于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也是导致近几年总体通过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顺利通过《财务成本管理》考试,是广大考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考生要熟悉《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全书的基本框架,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抓住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强化复习,有针对性地多做一些练习,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同时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了解《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命题规律和试题特点,预测可能的变化趋势,把握最新考试动态;最后,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基本结构框架及主要出题点如下: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共十五章,两大内容(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可以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财务管理总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或方法(第二章、第三章);第三部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五章至第九章);第四部分财务管理专题业务(第四章、第十章以及第十一章);第五部分成本管理(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
一、财务成本管理总论
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原则和财务管理的环境等有关知识,为以后章节奠定基础,本部分一般会出一两道客观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环节
本部分内容包括两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主要讲解了财务比率的计算和改进财务分析方法。第三章财务预测和计划,内容包括财务预测和财务预算。其中财务预测主要讲解了销售百分比法、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财务预算主要介绍了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弹性预算的编制。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高度关注财务报表的分析,并能联系实际运用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变动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和销售百分比分析法、可持续增长率以及现金预算应结合加以理解和巩固。本部分应关注主要计算题出题点有:
出题点一:因素分析法(结合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观题)
设综合分析指标为P,影响该指标的因素为A、B、C,基期(计划期)资料以下标“O”表示,报告期(实际数)资料以下标“1”表示。该种方法具体可分为:
连环替代法:Po=Ao・Bo・Co
(1)
P′=A1・Bo・Co
(2)
P″=A1B1・C1
(3)
P1=A1・B1・C1
(4)
其中:(2)-(1)A的变动对P的影响程度;
(3)-(2)B的变动对P的影响程度;
(4)-(3)C的变动对P的影响程度;
(4)-(1)ABC的变动对R的影响程度。
出题点二: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结合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观题)
(2)分析方法:其一,权益净利率驱动因素分解可结合连环代替法,从数量上确定各驱动因素对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抓住主要因素,使评价更具说服力。其二,影响杠杆贡献率的因素是净债务的利息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净财务杠杆,杠杆贡献率的变动分析可结合“(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两部分具体分析。
出题点三: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可持续增长率(结合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观题)
(1)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AFNR)。
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经营资产销售百分比-经营负债销售百分比-计划销售净利率×[(1+增长率)/增长率]×(1-股利支付率)内含增长率
(令AFNR=0时的销售增长率go)公式进一步变形:
(2)内含增长率(go)。
变形:假设上式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外部筹资来源(或可理解为只靠留存收益,但不包括负债的自然增长筹资和可动用的金融资产),则自发负债销售百分比=0,此时:
三、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部分内容包括五章,属于全书的核心部分,也是考试重点考核的内容,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三方面:
(一)投资管理企业有了资金,关键要有效地投放,因此要加强投资管理。财务管理所讨论的投资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的生产性资本投资。生产性资本投资又可进一步分为长期投资(第五章投资管理)和短期投资(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投资管理的关键首先要正确确定投资带来的现金流量,其次要会计算各种投资决策指标,最后要会熟练运用各种决策指标进行方案评价。流动资金管理首先要把握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其次要熟悉信用政策的构成与决策方法,最后要会熟练掌握有关存货决策的各种方法。
出题点一:现金流量的估计(表1)
出题点二:项目系统风险的估计方法(类比法――替代公司法)
(1)卸载可比企业财务杠杆:
p资产=β权益[1+(1-所得税率)×(负债/权益)]
(2)加载目标企业财务杠杆:
p权益=β资产[1+(1-所得税率)×(负债/权益)]
(3)根据得出的目标企业的权益计算股东要求的报酬率:
股东要求的报酬率=无风险利率+β权益×风险溢价
(4)计算目标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
(二)筹资管理这部分内容包括第七章筹资管理和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主要掌握:(1)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以及各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2)可转换债券基本因素;(3)融资租赁和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内容及决策;(4)营运资金持有和筹资政策;(5)个别资金成本、综合资金成本的计算;(6)分析不同筹资资方式的筹资风险――杠杆系数的计算;(7)要会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法。
出题点一:租赁融资的分析。承租人租赁不可直接抵税租赁
说明:承租人的租赁费不能直接抵税,而需要分别按折旧和利息抵税。为了顺利按税法要求抵税,租赁合同可需要分别写明本金和利息的数额。如果在租赁合同没有明示本金和利息,需要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内含利息率”;即求出式中“资产成本-每期租金×(P/A,i,n)-资产余值×(P/S,i,n)=0”的i(税前利息率)。由于租金不能直接抵税,所以“租金抵税”的数额为零;由于租赁方式也可以提取折旧,与自行购置时的折旧相同,所以“折旧抵税”没有差额;按税法规定,利息可以抵税,抵税额=支付利息×税率;期末购买资产余值,是承租方案的一项现金流出。
出题点二:损益平衡租金,即租赁净现值为零的租金数额表2)
(三)股利分配(第八章)主要讲述了利润分配的内容与顺序、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以及股票股利、股票分割等内容。本章应和财务预测、股票估价等内容结合理解,重点关注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在学习这三方面内容时,应给予足够重视。因为这部分内容既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学习时结合实务及相关题目加以理解并掌握。
四、财务管理专题
本部分内容包括三章:第四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第四章财务估价是财务管理学的计算基础。主要介绍了财务估价的一个基本方法:折现现金流量法;阐述了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的估价模型――现值估价模型和风险估价模型;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三个重要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现金流量观念以及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是财务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因为价值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贯穿整个财务学。主要介绍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以及相对价值模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有关应用。本章可以看成是第四章“财务估价”内容的进一步延续。考生应高度重视本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的运用。第十一章期权估价,主要介绍了期权价值的评估方法,是今年新增的章节,考生应特别重视本部分内容。本部分应关注主要计算题出题点有:
出题点一:不同权利要求者现金流量和计算价值时的贴现率(表3)
出题点二:股权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表4)
出题点三: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表5)
五、成本管理
本部分内容包括第十二章成本计算,主要介绍了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第十三章成本―数量―利润分析,主要讲解了损益方程式、安全边际以及敏感性分析以及变动成本的基本计算;第十四章成本控制,主要介绍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账务处理以及作业成本的计算;第十五章业绩评价,重点讲述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特点和考核指标。本部分内容不属于重点考核内容,但作为《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仍应重视。
出题点一:变动成本法的基本计算
(1)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净利润差额的基本变动规律: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2)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差额的特殊变动规律:“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差额: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数量-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数量”。因而,“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差额=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数量一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数量”。这里,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与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会因各期产量或各期固定制造费用总额不同而不同。
在上式中,如果期初存货数量或期末存货数量为零时,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差额变动如下:当期初存货数量为零,期末存货数量不为零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初存货数量不为零,期末存货数量为零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初、期末存货数量均为零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初、期末存货数量均不为零时,如果各期固定制造费用和产量都不变,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单位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单位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相同,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差额,由期初、期末存货数量决定。
出题点二:作业成本的计算
(1)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有: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进行了重大变革。在分析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建立作业中心和成本库,按照其理论,有着明确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每一个作业中心必须单独核算相关作业和费用。实际上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如以产量为分配基础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之外的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2)作业成本计算的程序为:确定成本对象;确定直接成本类别;分析作业和成本动因,明确作业中心,确定间接成本集合(成本库);按照既定的作业中心和成本集合设置作业帐户;根据当期发生各项作业成本登记作业帐户;根据当期各作业帐户发生额,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根据既定的分配基础,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作业成本;根据企业编制的原材料耗用分配表和作业成本分配表登记成本计算单;采用预算分配率时,对已分配作业成本的调整。
财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范文2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学方法;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赵域(1981-),女,河北昌黎人,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助教。(吉林 通化 134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42-02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这一要求,通化师范学院提出了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1]
“证券投资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依照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使学生既掌握证券投资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适应金融或财务管理类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
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以实现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证券投资学”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意见。
一、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教学艺术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目前,各高校“证券投资学”教师多从非师范类的金融、财务、会计等专业毕业,缺乏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多数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要求相对较多,使得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研究中重科研轻教研。很多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等培训较少。很多教师虽具备精深的专业造诣,但由于缺乏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更难谈得上教学艺术。一些教师在证券投资上缺乏实践锻炼,对证券公司等金融业实务接触不多,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2.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
一些教师只重视“证券投资学”教材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在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之初,没有很好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此门课的意义;在授课过程中亦不能对学生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良好结合进行引导,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考试前突击重点,应付考试,学习实际效果较差。
3.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些教师认为专业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因课时限制等)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培养,非一门专业课能解决,更应由学生通过自我修炼或“德育课程”来解决。
4.忽视对学生进行证券投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研究表明,从众心理、暴富心理、赌博心理和嫉妒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是导致证券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2]实践性应用型的金融或财务管理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投资理财人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然而,目前一些“证券投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引导。
5.忽视考评机制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多采用期末闭卷笔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期末闭卷笔试的分数在学生总成绩中占决定性比重,平时成绩的比重很小,而且多局限于出勤和课堂纪律。这样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应用理论于实践的水平,也很难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配合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证券投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
二、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
1.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师不仅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应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加强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选择更适宜“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应看到自身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不足,虚心向师范专业特别是教育专业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结合“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加以改进和应用。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教研室活动、讲课比赛、优秀教师观摩课等活动的积极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交流,使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实务要求,并加强实践锻炼,切实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在《小学集注》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建立起由学习的目的观、学习价值观和学习兴趣构成的动力系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例如,通过分析“证券投资学”课程知识对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学生个人和家庭证券投资理财的实用性、缺乏“证券投资学”理论知识而盲目进行证券投资的高风险性等,使学生增强学习“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重视多元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以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应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抽象和综合的证券投资理论,且能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增强金融、财务管理等从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例如,采取案例交流法,即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课堂演讲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各自进行案例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在班级演讲小组观点,同学相互点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过这些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能力。还可以采用随机抽签设计法,如将不同投资者的基本信息、风险承受能力、收益要求、流动性要求写成字条,让学生抽签,根据所抽到的随机组合的投资者信息进行分析,为该类型的投资者推荐适合的证券或证券组合,并提出支持论据,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证券投资工具和证券投资组合的特点和适用性。情境性或抛锚式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理论认为,如能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受所学理论的运用,是让学生形成对该理论的意义建构最有效的方法。[3]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之中, 比如让学生扮演证券公司的顾客和职员对证券开户流程、证券交易程序等进行提问和介绍,增强其对证券投资相关职业的了解和认同。通过请证券公司经理人等来校讲学、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参观等,使学生对证券投资等工作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发展前景更加了解,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另外,小组作业、模拟操盘训练等教学方法,也都能促进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证券投资的心理适应性
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证券投资对从业人员的心理基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要求,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和引导。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明确良好心理素质对证券投资成功的重要性,并可通过分析那些投资失败的案例,让学生警惕证券投资失败的心理要因,比如赌博心态和暴富心理等。还可以通过讨论总结法,比如在学生进行操盘模拟训练后,积极讨论和总结各自操盘成败的心理诱因及所导致的行为和后果,使学生深刻反省自己心理素质的不足,在课程学习或未来工作中能加以警惕和避免。应创造机会并组织学生参加课堂演讲、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促进其独立思考,避免从众心理。
5.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增强考评机制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对“证券投资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的选择和设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因此,在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下,考评机制应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应以能够检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在考核方式设计上,应打破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决定性比重的局面,增加对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考核的分值比例,设计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构成的考核体系。例如,引入模拟操盘、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课程论文、平时出勤、课堂表现等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也应多设计一些灵活甚至无标准答案的试题,避免出现学生仅凭考前突击、短期记忆就可拿高分的问题。例如,期末考试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半开卷的考核方式。首先,教师为学生做的考前总复习不应变为为考试划范围,而是可以允许学生在期末笔试中带一页手写的自己总结的重点,如概念、公式等。考试出题范围应覆盖全书,题目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这样的笔试既可以促进学生在期末复习时再次对全书重点进行梳理、总结,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之,考核体系设计既应起到考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作用,又能反作用于整个学习过程,促进学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惠洲.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
2012,(10).
财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范文3
摘要: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方法、资料建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对课程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包括适当增加教学课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关键词:会计专业 管理会计 骨干课 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程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一门骨干课。实践教学作为该门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满足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理应受到重视,进行相应的优化改革。
一、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课内实训、小组案例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管理会计实践活动,使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直观经验认知,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融通,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技能,提高会计业务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实践教学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使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这要求企业能够有效运用管理会计,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内部管理中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但市场上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却比较少。2014年10月,我国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是向企业输送管理会计人才的一个主阵地,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当优化完善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体系,使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且能够掌握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具体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创造初步的能力条件。这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单靠理论教学难以实现,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自身性质的内在要求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进行价值核算,其核心任务是管理和创造价值,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从学科属性上看,管理会计是一门融合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及相关方法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其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学科,管理会计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其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对大部分毕业后直接走上会计岗位的本科生来说,管理会计应当“贵在有用”,能够帮助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价值创造活动。可以说,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应用性学科。这一显著特征决定了管理会计骨干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
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任课教师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按选定教材的章节体系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利用课后作业等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由于本科生没有系统的企业会计工作经历,专业实习也主要从事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或出纳工作,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缺乏直观深入的理解,先期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不足,使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学理论知识作用有限,因而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满意度。而且,实践教学不足使会计专业本科生即使掌握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但进入企业工作后也难以适应管理会计实务工作的要求。所以,管理会计骨干课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更好地突出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鲜动生活的实践体现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感兴趣、乐于学习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二、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教学时间、方法、资料建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课程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实践教学时间不足,难以合理保证
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财务会计类课程及课时数较多,既包括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也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会计业务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践课。相比之下,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骨干课的地位明显偏低,教学课时数较少,一般为48或64学时,其中还安排相应课时的课内实践教学。由于管理会计课程涵盖成本习性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生产经营决策等教学内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通常会选择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完成及有课时剩余的前提下才会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由于教学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实践教学时间难以合理保证,不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及时得到实践技能训练,因而势必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课内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训,课外的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模拟实验和校外的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服务于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内实训,即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实训报告中记录结果和总结,完成后提交任课教师评阅。由于实训资料往往和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从教学目的上看,课内实训主要在于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促使其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而且,由于教学硬件设施不足,课内实训基本上在课堂或机房等教学场所进行,不能模拟企业工作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缺乏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直观感受,易于把课内实训作为一项课程作业,认为参加实训是为了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主观上不会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力度不够,内容不完备
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需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配套的实训教材及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有效支撑。当前,尽管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正在逐步引入实践教学,但教学资料建设不能及时跟上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力度不足、内容不完备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一般主要按章节、分模块进行设计,像生产经营预测、生产经营决策、全面预算等实践教学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并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逐步展开。这种做法人为割裂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反映管理会计工作的全貌,使学生很难理解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等职能的整体逻辑性。此外,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及指导书也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资料提供不齐全、数据前后期不一致、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实践教学资料指导性差,给实践教学带来了许多困扰,使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
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操作,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师资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构成因素,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在管理会计骨干课中,由于实践教学目前主要在课内进行,所以任课教师同时承担着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工作经验。但是,管理会计骨干课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再到“学校”,即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与会计实务界的交流较少,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缺乏了解,有时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而且,管理会计骨干课的教学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在课程学时及师资力量受限制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即使富有管理会计实践经验,也很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指导,易于给学生留下一些实践困惑。
(五)对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不高
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主要采用闭卷标准化考试的考核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主要为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简答题及计算分析题,旨在考核学生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情况。在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上,学生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有相对的主体地位,平时表现及平时成绩占次要地位。但是,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受关注度不高,这表现在不仅缺少具体明确、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而且学生的实践成绩由于主要计入平时成绩,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等平时表现,所以换算下来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实际占比较低,与其对课程的重要性基本不能匹配。对学生而言,在管理会计考试前掌握相应的记忆性内容,并进行一些作业练习,就可以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基本不受实践成绩高低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存在应试心态,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三、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议
针对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高校应当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优化改革。
(一)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应当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及其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明确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独立的管理会计实践课。当然,实践教学课时也需要根据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多因素综合考虑。但只有在充分的教学时间保证下,管理会计骨干课的任课教师才能进一步处理好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做到同时兼顾管理会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二)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管理会计骨干课应当突破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进度要求,灵活多样地选择使用。比如,任课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介形式,向学生演示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活动,这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文字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全面预算”章节,除了安排学生根据给定资料亲自动手编制预算外,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整理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资料,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在讲授“适时生产系统(JIT)”时,由于本科生缺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经历及知识积累,通常会感觉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可以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直接通过现场讲解、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实践。但需要注意,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服务于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出现为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不良现象。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资料建设、考核评价等构成要素,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管理会计骨干课首先要抓好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其核心工作在于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要符合真实性(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变化及面临的管理问题)、综合性(实践资料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主线,数据前后连贯一致,体现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职能的内在规律性联系)、创新性(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讨论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灵活性(所设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化的答案,需要学生依据分析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合理观点)等原则。其次,管理会计骨干课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学习态度、参与实践情况、实践记录及结果、实践能力培养等角度进行实践成绩评定,并提高其在课程综合成绩中占有的比重,同时在期末课程考试中减少只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等内容,增加一些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试题。
(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力量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开展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至关重要。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应当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其中,“走出去”是指高校要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积累实务工作经验;开展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同拟定研究课题,由教师主导开展课题研究,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等。“请进来”包括邀请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到校进行师资培训;直接聘任会计实务界人士担任导师,为学生讲授理论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范晓娥.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5,(08):110-111.
2.付磊.做好人才培养、推进管理会计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5,(03):12-13.
3.马丽莎,向育宾.实践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5,(04):122-123.
4.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82-83.
5.许平彩,叶,魏玮.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168-170.
6.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10上):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