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文1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 谁来读读题目?(出示: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从“晓”字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

生:我知道是杨万里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目的意思。)

师:题目中有一个“送”字,你猜猜这首诗可能会写些

什么?

生:朋友之间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生:送别之时朋友之间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嘱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师: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读了这首诗你就明

白了。

二、诵读古诗,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诵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反复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组内轮流朗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师:古诗会读了吗?哪一组谁来试试?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真不错。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你能根据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谁来读一读?

师:节奏读出来了,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们听――(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你们也想读出古诗的味道吗?自己练一练。

师:哪一组来展示?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读得不错,“中,同,红” 三个字押韵,韵母都是ong。

师:这三个字读起来很顺口,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古诗)

师:诗的韵味越来越浓了,诗句的意思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诗句的意思 )

【评析:阅读教学坚持“以读为本”,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拾级而上,从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读出古诗的节奏,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学生真正读书,体现了真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引路,为学生品味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作铺垫,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师:同学们,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走出净慈寺,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诗句,欣赏西湖别样的美景。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1. 自由朗读古诗,找出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组内朗诵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汇报。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组学生汇报感受)

师:“无穷碧”是怎样的

绿呢?

生:特别特别的绿,绿得

发亮。

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一片绿色,仿佛一片绿的海洋。

生:满眼都是绿色,一碧

千里。

师:“无穷碧”为什么不用“无穷绿”?

生:无穷绿只是很绿,无穷碧让人感觉绿得发亮,绿色有变化,有的嫩绿,有的浅绿,有的翠绿,有的浓绿。

师:这“无穷碧”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生: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

绿伞。

生:那碧绿的荷叶,像女孩的绿裙子。

师:谁能把这翠滴的荷叶读出来?(板书:无穷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莲叶)再往远处看……(还是莲叶)往天边看,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练习朗读)

师:多么壮观啊!满眼的绿色,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荷花特别的红。(板书:别样红)

师:究竟红得怎么样呢? (配乐播放荷花图片)荷花红得怎样?

生:像火一样热烈。

生:红得娇艳,像小女孩的脸蛋。

生:红得像太阳。

师: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生:我从题目中的“晓”知道这是早晨的太阳,阳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强烈,早晨的阳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别红艳。

生:还有什么原因,联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莲叶的映衬,显得特别红。

师:六月,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它开得这么红艳,这么生机勃勃。

师:眼前的景色美,诗人描写的语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读读。

(生二人对读: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一碧一红,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莲叶清新碧绿、荷花娇艳妩媚,对比多么强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杨万里在《小池》这首诗中也描写过荷花,还记得那两行诗吗?

生:(齐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出示荷花的图片)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儿?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荷花小巧玲珑,非常精致。

师:这首诗中描写的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满池的荷花荷叶,非常壮观。

师:这满湖的绿叶,这别样红的荷花,多壮观啊!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评析:教学过程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正正学语言”的教学思想,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穷碧”“别样红”,感受语言的对仗美,通过朗读和对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壮美,学生慢慢地“品”出古诗深远的意境。】

四、想象画面,感悟别样情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学习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读到一份怎样的情?

师: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深情地赞叹一下,你会吗?

生: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呀!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六月,诗人送别好友,他要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将远行,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师: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好朋友说?(配乐响起)

生:朋友啊,分别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分别之后你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西湖,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啊!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留下来,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看似是在送,其实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实在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我这个朋友。

师:我感受到了诗人惜别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我们的感情却像荷花、荷叶那样永远相伴啊!

师:同学们,看看题目,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 题目中有一个“送”字,可是诗中却没有写怎么送别友人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首诗中写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叶、荷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这美

景,就会想起好朋友。

生:诗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长存。

师: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师板书:以景寄情)

师:六月的西湖中,荷叶绿得发亮,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阳的映照下那么娇艳美丽,真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你就是杨万里,来尽情地赞美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美景之中,(师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我们也一起来尽情地赞美西湖。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壮阔的美景、把这别样的感情记在心里,这首诗会背了吗?

(生背诵)

【评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加语气词表达赞美之情”“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课堂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学生通过想象表达,感

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语言的感悟。引导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古诗“以景寄情”这一语言表达的秘密。】

五、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提示)

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1.自由读读下面两首古诗,看看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2.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船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元二的情谊的?

生:即将分别,王维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友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

生: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非常荒凉,好友即将远行,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维是以酒相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西湖壮美的景色,感受了杨万里带给我们别样的离别相送,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他的送别诗,感悟诗人别样的情怀。

【评析:迁移拓展两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短小精悍的古诗中,打开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小窗口,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本节课坚持真语文理念,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经历了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别”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感悟别样情。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以语言为核心,以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的阅读、思考、感悟、体验。

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朗读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揭示课题后,结合题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诗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读诗的技巧,体会古诗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从整体上把握诗境。课堂教学以读悟境,以读悟情。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出荷叶的“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品味诗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渐渐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品读全诗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张扬个性。

通过对比阅读,实现“言意兼得”。引导学生品读“不同”的送别,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阅读过程,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的学习,最后迁移拓展,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学生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古典文学的精华走进学生的视野,学生得到一种享受,一种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精神得到双重生长。】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文2

【关键词】古诗;多媒体;意境

古诗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语文教材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虽然古诗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我国古诗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意境更加能够加深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魅力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用语言并不能很好的对古诗进行阐释,这就要提到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展示,将优美的诗境展现的淋漓尽致,运用动耳的音乐,鲜丽的画面让学生深深感知古诗意境。例如,在学习《咏柳》时,诗中讲到“碧玉”和“绿丝绦”,这两种描写一种是指碧绿的颜色,另一个则是形容柳条纤柔的姿态,小学生对于这些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很难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使他们有更直观的理解,更能理解作者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描述,这些比喻都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再如,讲述《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于瀑布的景观不能感知,无法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景,老师为学生展示瀑布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感知云雾飞腾,和瀑布磅礴的气势,从而更有利于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体会神韵

古诗在选字用词方面都很讲究,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因此理解重点字词就成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的教学缺陷,让学生更直观的通过形色、声音、光影等形式,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象,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利于理解字词精妙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在讲《泊船瓜洲》这首诗时,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于“绿”字的用法,学生没办法体会,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春光的视频,同时通过一幅一幅草长莺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古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就是十分的绝妙,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首先对学生提问“生”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在哪,然后通过展示烟雾笼罩之下的香炉,一股股紫烟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景色美不胜收,既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对字词的用法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想象情境

古诗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做到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构思出来,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锻炼自己思维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创造了条件。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动画:诗人在西湖游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十分美丽。后来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学生看了课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不论西湖是晴还是雨,其姿态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驰神往。“画中的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诗人把她比作西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所倾倒,不知他们写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句,好不好啊?”学生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齐答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先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又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诗人的创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枫桥夜泊》时,理解了诗句后,我让学生欣赏动画,进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进行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电教媒体可以生动直观地将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可以重现古诗凝练语言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使人们的感悟与诗文的意境达到相通。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文3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一下不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首先,进行音乐渲染,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选择古琴曲配乐,让学生听着苍凉的乐曲,诵读优美的诗句并开启想象。在音乐和诗歌的完美融合下,学生能感受到西北大漠的荒凉和友朋难忍别离的景象。因此,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同时适当配上合适音乐,帮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易走进诗词的意境。

其次,呈现画面,体味诗歌的画面美。诗与画是相通的。学生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感知诗词的内容和内涵,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所见事物和场景创作成诗的创作才能。如在教学《江雪》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图片引入情境。当学生看到冰天雪地中,只有一位老翁独自坐在江中的孤舟上默然垂钓,无须老师过多讲解,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及情感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悄然而生了。

最后,品词析句,体味诗歌文字美。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往往一两个词就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对诗词定的词句进行重点品析,使学生在品析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技巧,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中,诗人在后两句是对送别之景的描写,学生会感受到这是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朋友美好未来的神驰向往。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赏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挖掘出诗词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情境。 二、在进行背景拓展中发现诗词艺术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入的古代诗歌,或抒感,或状物议论,是作者对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的统一。因此,学生探寻和走进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读通古诗。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荡漾着欢快之情的诗,“相媚好”和“最喜”这两个词必须捕捉,让学生从这两词中理解一对融洽的老夫妇的普通的农村生活。这对其乐融融的夫妇和这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孩子,生活在这样恬静美好的乡村中让人陶醉是毫不奇怪的。

因此,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围绕诗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经历、个性与气质,采取小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形象,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三、在结合多媒体中提升诗词鉴赏的能力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文4

关键词:古诗句;浑然一体;动物发育;课堂教学

苏科版八上生物第19章第2节《动物的发育》,主要简述了三种动物的发育: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类的发育。编者把三种动物的发育安排在一节,看似各自独立,比较零散,其实在备课时只要巧妙运用三首古诗中的一些重要诗句,就可以让本节课的教学浑然一体,过渡自然,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以下就浅谈一下三首古诗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一、妙用诗句导入新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这句诗描写了鸟类的什么行为?诗句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仿佛置身于西湖的春光中,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从而引导学生体验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回归,在充满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

二、妙用诗句由鸟类发育过渡到两栖动物的发育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青蛙的叫声有什么意义呢?鸣叫的是雄蛙还是雌蛙呢?诗句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仿佛置身于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乡村夏夜景象中,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在充满轻松愉悦的心情中,自然由鸟类发育的学习过渡到青蛙等两栖动物发育的学习。

三、妙用诗句由两栖动物发育过渡到昆虫类的发育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形象地描写了家蚕这种昆虫的发育,自然而然地由两栖类动物的发育过渡到昆虫类的发育。至于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句诗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这样的疑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文5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1分)

1.

(2分)多音字组词。

应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2.

(8分)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蹒________跚(mán

pán)

水浒________(hǔ

xǔ)

画卷________(juǎn

juàn)

灾难________(nán

nàn)

鲜嫩________(lùn

nèn)

刚劲________(jìn

jìnɡ)

哈________达(hǎ

hā)

纤________夫(qiān

qiàn)

3.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成语大比拼。

惊天________

小儿________

4.

(6分)把下面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背诵。

①________,歌声振林樾。

②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③________,忙趁东风放纸鸢。

④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⑤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

⑥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5.

(3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蓬头________

莓苔

侧坐

________

借问

路人

________

稚子

6.

(1分)根据课文《小儿垂钓》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7.

(5分)用下列词语“路人”造句

8.

(5分)照样子把词语组成通顺的句子,并写下来。

例子:衣服

弯曲

穿上

小柳树

弯曲的小柳树穿上了衣服。

①阿德

起床

早早

②爱

爷爷

唱京戏

拉二胡

9.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按课文内容填空。

路人________遥招手,怕得________不应人。

10.

(5分)按要求写句子。

用“侧坐”写一句话。

11.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解释词语“蓬头”的意思。

1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chēnɡ

chuán

xiǎo

tǐnɡ

pínɡ

yòu

zhì

m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是怎么做着钓鱼呢?

14.

(3分)按要求填空。

“蓬”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能组成词语________。

15.

(5分)读课文《小儿垂钓》,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①蓬头

②稚子 学

③垂纶

16.

(3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蓬头________

稚子________

垂纶________

17.

(1分)默写诗句

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

18.

(5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①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②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在哪钓鱼呢?

20.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

21.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你知道文中哪句是写外貌的吗?

22.

(6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1、

20-1、

21-1、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范文6

一、知人论世――作品背景教学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中国石油大学附小的陈晓梅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会上的演讲中强调:“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们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二、细读文本――字词语句教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

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三、解读作品――作品内涵教学

每一首作品,结合当时的实际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记得我在进行这一首诗的教学时,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我让他们读了题目后,找出了“送”这个重点词,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从题目看,这首应该是送别诗。我们学过几首送别诗,有的表达作者恋恋不舍的感情,有的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的感情。这首诗看起来似乎是写荷花的,到底是不是写送别情景的呢?如果是,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他们一下子被激发起了兴趣,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阅读,有的还展开了讨论。终于有一个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很肯定地认为它也是送别诗!还基本上表达出了诗中蕴含的意思:作者祝林子方在天子身边成为红人。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上一篇诗韵集成

下一篇教师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