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1
问题。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偏差。
1、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精品。
整合课的观摩、交流很少注重实际应用,“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来愈浓。教学研究、模式探索变成了一节课的“打磨”过程。想让谁“红”,就组织教师、专家一块儿“攻”一节课。为了一节课,有些学校搭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听说有一所学校为了让整合课评上奖,教师提前半年就不上课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2、技术喧宾夺主,学科成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回归学科”,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一节小学语文《葡萄沟》的课,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上成了活动课。难怪很多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出路。
我认为课程整合探索,应当返璞归真。
不少教师对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作业、查资料,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多年从事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课堂;主体;差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面提到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教师而言,就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语文课的准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
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的妈妈》,孩子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突然,有个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师很奇怪,走过去问她。她就是不说,一个劲地哭。老师摸摸她的头,又走过来了。过了一会儿,那学生终于止住了哭。老师就轻轻地问她:“是不是想妈妈了?”那孩子点点头。老师就说,那你来说说你的妈妈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师就说,对不起,等下课后,你再和老师一个人说好吗?
后来,我了解到,那个孩子的父母离异了。我真为我们的老师捏了一把汗。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她,或者一定要她说,那对这颗幼小的心灵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啊。
语文课上教师首先要体现人性,这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前提。
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原来好像是常识课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引进到语文课堂里来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师都上过这课,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最近,我又听到了一位年轻教师上这个内容。
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学生就给老师提建议,说可以烤了吃,煎了吃,也可以煮了吃。还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老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
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试管里。看到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金鱼当然没有死,可是我很担心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的火花,会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熄灭。所以,教师的行为要人性化。
语文课上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独特理解的同时,注意正确引导。这是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关键。
有一堂识字课,要学生认识老虎。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表演的环节。一个胖乎乎的女孩子上来说,我是老虎,如果你不带礼物,不尊重我,说我馋,说我胖……我就吃了你!
课改以来,我们的学生变活跃了,他们说话的机会多了,表演的机会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扬的机会也多了。可是我看到这样的表演,听到这样的话语,却怎么也笑不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这就是课改带给我们学生的变化?教师呆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就叫那学生下去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只记得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当学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需要老师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老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值得我们反思。
语文课上学生的对话和真实的生成,教师不能忽视,要真诚面对。这是体现教师人文关怀的重点。
那天听一堂比赛课,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课堂中最后有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我知道到这时候,课已经结束了。虽然说教师还在巡视,可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经把听课笔记合上了。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幼稚、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啊? 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老师们在脸红之后应该感到欣慰。
还有位老师到别的学校上《葡萄沟》一课,上完了问学生:“你们想去葡萄沟玩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课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3
应用;利弊;分析;注意
事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93―01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并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多媒体如果应用不当,在教学中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利弊进行探讨和反思。
一、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1.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无法亲身经历的事物,教师都是依赖于幼儿园教材,通过让幼儿听讲解或看图片来了解一些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缺乏现场感和生动性,而多媒体的应用则可以使这一现象有明显的改观。例如,在社会活动课“认识民族――新疆维吾尔族”中,内地的幼儿对维吾尔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缺少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新疆维吾尔族的影像资料,让幼儿能够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看到新疆的葡萄沟,能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新疆少女以及其颇具特色的舞蹈,还能真切地看到烤羊肉串的制作过程等。这不但从视觉、听觉上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氛围,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2.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随意控制多媒体,这给教师留下了更多的创意空间。教师还可以根据播放的内容适时提出问题,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这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还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比如,故事“新龟兔赛跑”:兔子和乌龟比赛赛跑,兔子跑在前面,它看见小猪在地里浇水,可小猪在一旁睡着了,水把田埂冲破了,水流到外边去了。这时教师利用鼠标暂停画面,给幼儿一点时间,让幼儿想一想:小兔子会怎么办?幼儿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幼儿会说小兔子没有管,想当第一名向前跑了;有的幼儿会说小兔子帮小猪把田埂补好了,等等。此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幼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同时还给幼儿提供了交流的话题,不但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发展。
二、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应用中的弊端分析
1.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陈鹤琴先生说过:“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幼儿在动手做做、玩玩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内容的讲述,让幼儿了解了事物的特征,虽然思路清晰,但却是纸上谈兵,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比如,在中班“认识三原色的变化”中,有教师将其做成课件,演示了颜色的变化过程,虽然简单明了、形象易懂,但目标性不强。这节课如果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体会两种颜色混合后得到另一种颜色的过程,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不同,这样幼儿得来的经验远比仅仅通过屏幕看到的结果印象更深刻。
2.过度依赖多媒体,忽略了幼儿对自然事物的真实体验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将自然界中、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做成课件,让幼儿通过电视或录音的形式感受它们的特点,这导致幼儿缺乏对自然事物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比如,在科学活动“认识春天”中,有的教师为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迎春花、桃花、小草发芽等春天的特征做成课件让幼儿观看,认识春天。像这种活动,教师其实可以直接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春天的特点,没有必要做成课件。
三、应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为了更直观、更清楚地阐述一个事物,更形象、更生动地讲述一个道理。如果过多地使用课件,幼儿只是观众,一看了之,这样非但不能体现教学效果,反而让幼儿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教学中的主导应该还是教师。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不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在素质教育快速实施的今天,合作学习模式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肯定与应用。合作学习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积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会让小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不足
1.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让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一些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虽然让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没有作用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一些学生优秀的学生因为其语文基础较好,快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内容,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反应能力与思考能力较差,可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久而久之,会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2.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路者,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如果一节语文课堂没有教师的引导,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指导,就会让合作学习迷失方向。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把握课堂活动的发展方向,才会促进学生进步。然而,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课堂时间没有得到合作安排,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合作学习过于被动
合作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解决学习问题,获得学习成果的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交流不足与沟通不畅的问题。部分学生坚持已见,不会分享,让合作学习活动无法开展下去。而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硬将学生绑在一起学习语文内容,影响了学一的学习积极性,也加大了学生语文能力两极分化的程度。
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无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其主要的课堂行为出发,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小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感受到分享的魅力,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自信心,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团队,将合作学习从课堂中延伸到课下。
比如在讲解《称赞》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评选一个最美的称赞。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公平评比,说这个称赞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去评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称赞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也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更多,他们自然会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在日后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2.加强学生口语能力培养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交流能力有直接影响。学生只有会表达,能够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在合作学习中与人进行有效地沟通,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合作学习去促进学生口语能力提高,通过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去促进其合作学习质量提升。教师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表达内容进行优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教师也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表述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口语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清澈的湖水》的时候,教师引导小学生以“湖水”为描述对象进行即兴发言,随意说几句自己对于湖水的印象。当交流的氛围热起来之后,教师让学生与同桌两人一组,互相交流。在个人表达过后,二人互相评价,促进学生口语能力提升,为之后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记有效笔记
记笔记是学习的一项基本技巧,学生学会记笔记,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将重点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记下来,以便课下复习,巩固学习成果。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具有不同的任务,需要对他人的想法进行记录,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学习《葡萄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开发,每一个小组都要形成一个基础知识体系成果。这就需要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记笔记,一边记笔记,一边交流,能够提升合作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不仅能够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更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合作教学法的创新性,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合理的合作学习活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