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防护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57-01
消毒供应室担负全院的消毒用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保管、发放。它既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也是发生医院交叉感染等职业危害较多的科室之一。随着灭菌方法的改进和化学消毒剂的广泛使用,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随之增多,其中包括生物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个人防护,可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损伤。为保护医院供应室人员自身的职业健康,必需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素:(1)高温、潮湿:压力蒸汽灭菌器在运作中散发大量的热气,温度高,湿度大,散热慢,尤其在夏季,经常是汗流浃背,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高温下作业易出现疲惫、引起中暑、感冒。在灭菌操作过程中和灭菌后取物品时,会被蒸汽管道和灭菌器烫伤皮肤,特别是国产压力蒸汽灭菌器,其散热远超过进口设备。(2)噪音:供应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超声清洗机、排风扇、烘干机、洗衣机、预真空灭菌器等,预真空灭菌器在抽真空时的噪音强度在90-98dB,而我国对工作区噪音标准极限值55-60Db.长期生活在85dB以上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耳聋者可达50以上,超过115dB的噪音就会造成永久性耳聋。长期受到噪声刺激了引起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疲劳、烦躁等症状,对女性可造成生理机能紊乱,危害她们的身心健康。(3)紫外线的损伤:过量紫外线引起光化学反应,对人体的皮肤、眼睛造成损害,大量紫外线的照射可造成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表现为暴露部分出现单个和多个平顶型角化层增厚,医学上分析,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此外,三氯消毒机产生的臭氧是眼和肺危险的刺激剂,高浓度的臭氧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感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1)目前供应室使用最多的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挥发性,吸入人体可引起支气管炎,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胸闷气喘等不良反应,还可引起眼胀痛、过敏、结膜炎。人体长时间接触对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2)EO气体的危害,EO气体灭菌后有一个缓慢的排出过程,室内空气中EO超过标准,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将对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1)锐利器械的损伤是医院供应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约占供应室职业性危害的50%,在清点回收物品时极有可能被针头、刀片等锐利物品刺伤的危害。(2)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存在供应室回收的大量污物上,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乙型肝炎的危害性为2-40%,感染丙型肝炎的为3-10%,感染艾滋病的为0.2-0.5%,当健康者吸收了7-10ml含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能造成乙肝传播。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1)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工作,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合理的安排人员换轮转,减少工作人员的体力透支,尤其在夏季,备用防暑降温药物,防止夏季中暑。灭菌见要做到空气流通,合理安排消毒物品,集中、分类灭菌,取放消毒物品时穿长袖衣服戴棉布手套,注意防止烫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刷物品时戴防护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2)建造供应室的工作间时要采取隔音装备,机器设备安装消音设备,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和调试,减少噪音的产生。进出工作间时,及时将操作间的门关闭,阻断噪声的传递。在不可避免的噪声环境下工作时,可加戴专用耳塞。(3)使用紫外线和三氯消毒机时,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避免人员暴露,而被其照射受伤,尤其是避免双眼直视紫外线,引起角膜受损,如出现受损症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2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1)盛放化学消毒液的器皿需加盖,取放物品时应及时将容器盖盖严,减少气体挥发,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配制化学消毒液时,对工作人员要求带好口罩、帽子等防护面具,掌握配制方法、配制浓度和注意事项,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溅入眼内或皮肤上,立即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减少化学消毒液对皮肤粘膜的损伤。(2)安装EO消毒柜应选择好合适位置,有利于EO消毒柜的尾气的排放。使用EO消毒时,要求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定期进行维修保养。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1)处理锐利器械时,用钳子夹取污染的物品。督促科室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消毒处理,供应室应备有意外伤害的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要熟知操作过程。如在工作中不小心被锐利器械刺伤,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在伤口处挤出血液,用碘伏或酒精擦拭受伤部位,包扎伤口,如遇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特殊感染时,要及时上报医院,才去补救措施。(2)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必要的先进设备,如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加强防护意识,注意自我保护,降低因职业暴露而感染。
参考文献
[1] 胡英, 练冬兰,刘玉宇等.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2010.(6):459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2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急诊科接治的多是突发性、急、危、重症患者,一切医疗护理过程均以"急"为中心,由于急诊科工作和环境的特殊性,在急诊工作中的护士职业带来的危害,引起护士与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作探讨,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改善职业环境,把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1危害因素
1.1损伤性因素 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工作量大,被锐利器械损伤的机率比其他科室的护士高得多。另外,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如:针头使用后双手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等,都可能造成锐器及针刺伤,而锐器及针刺伤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急诊护士抢救患者时争分夺秒,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1]。
1.2物理性因素 急诊科护士经常搬运、转运患者,搬运患者频繁,腰部受力较多,易导致腰背痛、关节伤,加上护理工作量大,抢救时需长时间站立,频繁的走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其次,急诊科工作环境:人流量大,以及各种抢救设备的声音,加上患者的声,护士长期处于强噪声的环境中,易造成情绪不稳定,易激怒,并导致头痛、头晕、耳鸣、血压升高等[2]。噪音可引起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改变[3]。
1.3生物性因素 急诊科接收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外伤及危重患者,在诊治前未做任何检验即实施对症处理及抢救,容易接触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等,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主要是HIV、HBV、HCV等,其中HIV血液传播的效率高,一次即可感染[4]。
1.4化学性因素 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5]。戊二醛可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目前临床常用的含氯消毒剂作为一种高效、广谱消毒剂,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环境中,工作人员出现流泪、异物感、恶心、咳嗽等,应考虑氯气中毒。
1.5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工作突发事件多、工作量大、不确定因素多,患者家属对医疗期望值与实际的落差往往迁怒于护士,护士长期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抱怨,甚至伤害,长期在高压状态下,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对所处工作环境产生恐惧心理;护士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劳动强度大,节奏紧张,易产生疲劳感、腰腿痛、胃痛等的发生率比病房护士高,这与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较长时间站立,为抢救危重患者不能按时就餐有关。另外,急诊科护士常因工作需要不断的轮班、换班、经常加班、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护士受到与工作有关的伤害增多,增加了出现意外、疲倦和精神紧张的机会,患者及家属对抢救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也会造成护士精神紧张。谨慎紧张可以引起多个系统的身心疾病,如神经性厌食、溃疡病、心率不齐、月经不调,神经性头痛等。
1.6医院暴力的危害 医院暴力的侵犯是一个全球性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2002年国际护士会发表了《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原则》日,急诊科患者情况比较复杂,文化层次、经济状况不同,如打架、醉酒、吸毒、自杀等,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一进急诊科,就要求立即为其诊治,尤其在节假日、夜间患者多、护士少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没有过多的时间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易发生争执,这样一来 ,护士的人生安全受到威胁,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
2防护措施
2.1损伤的防护 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忙而不乱,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要求护士治疗时携带锐器收集容器,以便及时处理针头,减少污染针头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
2.2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对于物理因素的防护,急诊科护士学习和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搬运姿势,避免肌肉脊柱骨损伤及腰背肌肉扭伤的发生。护士在搬运患者时,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降低人体重心,扩大支持面,保持身体平稳,站立、行走时克服强制,平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休息时抬高下肢,以利静脉回流,上班时穿弹力袜等,以减少静脉曲张的发生。
2.3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严格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做每项护理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防护衣并戴防护眼罩,若不慎被污染,应及时妥善处理。
2.4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护士应熟练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在配制消毒液的过程中配戴口罩及橡胶手套,必要时配戴眼罩,减少消毒剂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外溢,并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2.5社会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合理排班,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摆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作用和价值,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技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把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护士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干扰,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管理者要关心体贴护士,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尊重他们付出的努力,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支持,以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患者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服务[6]。护士也必须规范护理行为,才能既保证患者的安全,又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避免护患纠纷发生[7]。
2.6医院暴力危害的防护 急诊科护士常会遇到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遇到不理智的家属或患者,不要和他们争执,要沉着、冷静,反应敏捷,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必要时回避,及时通知保卫科。
3结论
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相对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而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医院管理层也加大了在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我院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定,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大大降低了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认识及针刺伤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5.
[2]林瑞琼,林小红.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哈尔滨医药,2005,25(6):98-100.
[3]魏代艳,王玉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62-63.
[4]周益秋.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6(18):34.
[5]单礼合,赵泌.临床用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3.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3
关键词:内窥镜室;职业危险;防护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环境性因素
1.2.1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防范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本科特点,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如接触HIV阳性患者——人员防护及物品消毒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尽可能减少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4
【摘要】目的:探究对护理工作中的外科护理产生健康和安全威胁的因素和防护手段。方法:从生物、物理、化学、药物以及机械损伤几个方面的来分析对外科护士的职业伤害,提高护理人员对于职业伤害的防范意识。结果:在护理工作中只有加强重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结论:外科护士必须要提高对于职业危害的重视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更好地为患者提高护理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外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护理人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职业安全,随着现阶段患者的护理要求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也相应增加,相关的潜在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大。由于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顾忌心理,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对整个医疗过程都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方法,降低职业危害带来的损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和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常见危害因素
1.1 生物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常与患者接触紧密,很可能接触到患者携带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又由于外科患者经常病情危急,在送到医院时需要护理人员立刻进行护理工作才能争取遏制病人突发的病情。这样一来,护理工作者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忽视了自身的防护工作,患者很可能作为传染源将自身的病毒传染给护理人员。尤其是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很可能在较短的护理时间内就潜伏进入护理人员体内,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患病几率。
1.2 机械损伤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注射针头和刀剪等等利器,在使用这些器具进行注射、穿刺、抽血等等工作时稍不留神就会被划伤,造成增加感染病毒几率的可能。另外,受伤的护理人员可能会因此降低工作效率。
1.3 化学和物理危害因素
外科护理中常常使用含有化学物质的药剂进行消毒等工作,例如乙醇和碘伏经常应用于注射器具的消毒工作。物理方面的消毒用具则主要是紫外线灯。众所周知的是,接触化学物质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例如戊二醛对于人体轻则会引起护理人员过敏和皮炎,重则会引发护理人员鼻窦炎和结膜炎。消毒剂中的含氯度较高则会引起护理人员哮喘和皮炎,其中含氯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有机氯化物,导致癌变和畸形发生。长期接触紫外线则会引起皮肤红斑和眼部发炎,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臭氧则会引起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恶心,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水肿和死亡。
1.4 药物危害因素
在癌症和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常常接触到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对于人体副作用非常大,常常造成护理人员皮炎和脱发,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和癌变的产生。
二、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操作保护性隔离,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必须戴上帽子和口罩,以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传染源。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还有不同的操作要求。例如护理HIV阳性患者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必要时穿戴隔离衣进行护理工作。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基本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消灭手上90%以上的微生物。在护理每个患者前后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洗手,必要时将手放入一定浓度的消毒液浸泡。
2.2 对机械损伤防护
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刺和刀割等利器工作时要注意放慢工作速度,保证自身安全。在使用锐利器具的整个操作期间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一次性器具使用完毕后要安全销毁。医疗垃圾要从普通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安置,并在垃圾袋或垃圾箱上贴上医疗垃圾标签。护理人员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划伤自己,应立即停止工作,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之后消毒时使用碘伏,完成消毒后包扎好伤口,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关病毒的医疗检查化验。
2.3 物理化学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每种医用化学药品对于人体的危害,熟练操作使用各种医用化学药品。在使用化学药剂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必要时戴上护目镜,尽可能减少与化学药剂的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接触到化学药剂,应马上用流动水清洗药剂接触的部位。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护理人员严禁进入消毒房间,在消毒工作完成后,应将房间空置一段时间待紫外线辐射减弱消散后才能进入。
2.4 药物危害防护
在护理肿瘤和癌症患者时,经常需要配置抗癌和抗肿瘤药物,护理人员除了戴口罩和帽子后,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护目镜和乳胶手套。若药液在配置过程中散落在地面上,应该使用大量的肥皂水将地面彻底洗净。配药使用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在使用完毕后应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清洁地面和操作平台的抹布和拖把也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
结语:
职业危害虽然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会一直存在,但随着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了解和认识的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金颖.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天津护理.2007(03)
[2] 冀金桂.县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6)
[3] 胡安荣.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0)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5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水平的不段提高,医学设备不断增多,诊疗范围不断扩大,各种仪器设备广泛的应用,医务人员径常暴露于职业危害中,特别是手术室,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应正确了解。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长期受到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因素的潜在危害,这对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应引起重视。作为一名在手术室的护士,应了解其特性,注意防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手术室内的锐利器械和物品由于手术室的特殊性,护士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要接触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注射器等,传递较频繁,极易损伤到自己或误伤到别人。在手术过程中被针扎伤或者是被刀割伤,直接接触了病人的血液,或者是血液直接溅到眼睛里,容易造成血液接触性疾病。如遇到特殊感染的病人,所用到过的器械处理不当,也会被感染。通过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都可通过飞沫传播,光靠戴口罩、空气净化完全不能阻断其传播,这也可危害到护士的健康。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手术室中空气消毒用的紫外线,紫外线有致DNA损伤的作用,皮肤长期暴露于其中可以使皮肤发红,脱皮,也可造成结膜损伤。
1.2.2电离辐射随着C臂机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护士长期接触而没有有效的防护设备,小剂量可以引起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长期可引起WRC下降,抵抗力下降,也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
1.2.3电磁场 手术室中使用的麻醉机、高频电刀、超声刀、双极电凝等,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场,长时间接触可造成人体危害。
1.2.4 噪音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机、电刀、监护仪、电钻、吸引器等所产生的噪音,长期暴露与噪音中,可使人产生疲劳、头痛、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工作。
1.2.5医务人员所戴的有粉的橡胶手套、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敷料、纱布纤维,日积月累可造成呼吸系统疾病。
1.3化学性危害
1.3.1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含氯消毒剂这些消毒剂消毒以后有残留所挥发出的气体可灼伤眼睛,引起头痛、结膜炎,还可烧伤皮肤,对神经系统、胃肠道有刺激,引起免疫力下降。
1.3.2 化疗药物 肿瘤手术中,手术护士要配置化疗药物,直接接触到,也可危害到手术室护士的健康。
1.3.3手术烟雾 手术过程中使用电刀、电切气化、液化所产生的烟雾,长期接触也会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1.4心里危害因素
手术室的护长期承受高负荷、高强度的急诊抢救工作,精神压力大,注意力高度集中,加上进食不规律,连续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密闭,护士容易身心疲惫,精神紧张,引起生物钟混乱,从而引起失眠,抑郁,长时间的站立,引起下肢静脉曲张,不规律的引饮食习惯可诱发胃溃疡。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性危害防护措施
2.1.1 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手术前应重视术前访视,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查看化验结果,对化验阳性的病人,应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传染手术尽量在固定的手术间,巡回护士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戴双层手套,手术结束严格终末消毒。
2.1.2尽量避免损伤在手术过程锐利器械尽量用弯盘传递,如不慎损伤,应按锐利器械损伤流程处理,先挤出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再用酒精、碘伏消毒后包扎好,再汇报科室领导、院感科,由院感科协助处理。如在手术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手术结束后,先处理刀片、缝针,再处理其它器械。
2.2 物理性危害防护措施
2.2.1 紫外线照射时,应减少人员走动,尽量不要进入手术室,手术室的消毒集中进行,消毒后要通风。
2.2.2 做好x线的防护C臂机要固定于手术间,专人操作,提高照射的有效强度,减少照射的次数,应穿铅衣,情况允许尽量回避,妊娠期禁止照射。
2.2.3手术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应定专人管理、专人维修保养,使用各种仪器应按照操作规程,不带电工作,各种连接线接好后方可开机工作,以免电灼伤。手术室内每日坚持湿式清扫,保持室内湿度,防止静电效应。
2.2.4噪音各种产生噪音的仪器应定期检查,定期维修,活动部件上油。手术室内的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掉。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6
【关键词】 血透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62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血液透析室是急危重症患者积聚的场所,血透护士长期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子中,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因此,血透室护士应能识别血透室常见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才能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职业伤害,保障自身安全和健康。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进行总结,对防护知识进行探讨,以提高血透室护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1)病原体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护士在抢救患者及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有可能直接污染操作护士的眼睛、皮肤、黏膜,导致感染;(2)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锐器伤,护士每天在进行血管穿刺、拔针、处理医疗垃圾时,极易造成针头刺伤。频繁接触刀、剪、针、玻璃等锐器,又极易误伤自己或他人。透析器的分离、浸泡、清理、收集、毁弃等过程中,也可因被刺伤引起意外伤害。其危害不仅限于刺伤本身,且刺伤后存在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职业引起感染的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致命的有180万人。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而针刺伤导致的感染为85%[1],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传染性肝炎、艾滋病。针刺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因此锐器伤是院内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1.2 化学因素 易造成损伤的化学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和化学药品。血透室护士因工作需要,如消毒机器,配置各种消毒液,物体表面及手消毒,都需频繁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包括过氧乙酸、冰醋酸、柠檬酸、“84”消毒液、手快速消毒剂等。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会污染工作环境。血透室环境相对密闭,护士若长时间处于这种空间内而又不能及时通风换气,护理人员的身体可受到严重损伤。人在含氯气为40 mg/ml环境中停留1 h即可发生中毒,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有不良影响,这也是发生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若在配置或使用过氧乙酸时,被溅到皮肤和眼睛,还可导致局部皮肤和眼结膜的灼伤。
1.3 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紫外线辐射以及噪音污染。(1)紫外线辐射:一定量的紫外线照射眼睛和皮肤,可引起皮肤灼伤、红斑、皮肤过敏、紫外线眼炎。而产生的臭氧是强氧化剂,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2)血透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水处理设备、心电监护仪以及透析机发出的报警声音等。透析机报警噪音为35~73 dB,透析液搅拌机为42~70 dB,水处理机为65 dB。我国对医院环境噪音标准理想值为35 dB,极限值为45 dB[3]。这些警铃音形成的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
1.4 环境、心理、社会性因素 (1)环境因素:血透室工作较特殊,要搬运患者、透析液、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较重的体力劳动。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经常会面临意外的发生,如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摔伤甚至骨折。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体力透支,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2)心理社会因素: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患者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在透析过程中,并发症随时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机器随时都可能出现故障;高难度的动静脉穿刺都会给护士带来很大压力。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集中注意力。另外,各级卫生部门的检查,护理部的护理质量要求,频繁的理论操作考试,继续再教育等等,让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2 职业防护措施
2.1 加强防护意识 (1)建立健全血透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血液透析器、透析液使用登记制度等,并建立相关监督机制,确保制度落实到位。(2)加强传染患者的血透管理。血透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完善相关检查。对已确诊患有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患者,要高度警惕,且在透析记录单上做明显标记,安排隔离透析,按传染病隔离、消毒处理。对急诊和未确诊的患者,全部按阳性对待[4]。
2.2 生物因素防护措施 (1)加强自我防护:护士处理污物时,必需使用适当的防护屏障,穿好防护衣,戴好帽子、口罩、橡胶手套,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一旦血液溅到眼睛里,立即用大量清水进行清洗。认真洗手和进行手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在与血液、体液接触或可能接触后,马上洗手。脱去手套要及时洗手,尽可能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必要时用快速消毒液洗手,改善工作人员的洗手设备,改水龙头为触式、脚踏式或感应开关,并配备手自动烘干装置。(2)防止针刺伤: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必须及时正确放进指定锐器盒,凡用过的注射器,严禁将针帽套回,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不要将针头、锐器相互传递,集中处理[5],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严禁徒手处理破碎的污染物品,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一旦皮肤不慎被刺伤,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顺着血管方向挤出血液,并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然后用碘酒、75%酒精消毒伤口,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6]。立即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若确定被传染病患者的针头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填表报院感科,进行跟踪、随访观察。
2.3 化学因素防护措施 (1)定时开窗换气,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定时监测空气中化学药物的浓度,使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2)熟练掌握化学制剂的性质及配置流程,使之存放于完整加盖的容器内,防漏出、溢出。配置时戴口罩、帽子、手套、低位操作,并打开通风换气装置。如不小心弄在皮肤或眼睛上,应快速在流水下反复冲洗。
2.4 物理因素防护措施 (1)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室内不宜留人。照射结束后,注意通风换气,尤其要按时关灯。(2)水处理室建立密封隔离墙,并尽量远离透析室。定期检查和保养,使设备噪音维持在40 dB以下,自觉保持室内安静,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同时,调整机器的报警音量,避免抢救监护仪器声音过大。透析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减少报警发生率。
3 环境及心理因素防护措施
3.1 护士上班要穿防滑鞋,地面有水渍要及时清理,防止摔伤。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
3.2 工作设计和工作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减轻血透室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轻松自如的应对本职工作。护理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和理解护士,及时与护士沟通,了解护士的心理压力,让其在严谨而不失宽松的环境中努力工作。护士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3.3 护士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面对危重患者、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时,具备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充足的精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善于控制个人情绪,应用语言技巧和沟通技巧,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风险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血透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及防护措施,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防护方面的知识培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血透护士要加强业务素质培训,强化防止交叉感染的意识,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制定并遵守防护方案。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同时,减少和避免职业伤害,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朱明惠,张翠霞,苏晓平,等.医务人员在消毒与灭菌工作中的自我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3,20(4):38.
[2] 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218.
[3] 詹先萍,邓招.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6,5(16):76.
[4] 冯素贞.手术室护士对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J].护理研究,2005, 19(6):11-13.
[5] 陈小垮,胡鹰鹰.2004-2008年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8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