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 梦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2

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所熟悉的两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一剪梅》便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诗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吐露。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下句“浓睡不消残酒”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思的意境。暮春时节本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消尽。仔细推敲“不消”两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又是“不消”。在这“不消”的朦胧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的风风雨雨,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面上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后,自然惦记园中的海棠。“试问”二字,本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知否”二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应是”二字也极绝妙。其应不是“肯定是”,因为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亲眼见到,所以其应当有推测、估量之意,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颂。“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这也是李清照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虽然这首词满篇写的是惜春伤春之情,但是这种感情正是早年时期李清照细腻心理的表现。查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李清照有过太多的快乐,家境的殷实让她无忧无虑,让她快乐无比。而此时翩翩少年赵公子的出现,又使她的美好人生更上一层楼,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诗词琴棋的雅兴,事业上共同的结合点――

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试想一下:一个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词人会有心思去注意周围的景物吗?不会,只有此时期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又加之女人特有的多愁善感,才导

致李清照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而又加之心上人长期的别离,李清照的这种快乐又有种相思之痛。有着相思之痛的词人把这种情转移到身旁的花上,对花

的欣赏上,但是多愁善感的词人又不免对花怜惜,正可谓:相思共长天一色,快乐和悲伤齐飞。“痛并快乐着”正好是对她的心理诠释。

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3

初读感知——入境

师:请同学先自己读读这首词。(生自读)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指名读)非常棒,很有词的韵味,节奏感很好。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生听课文范读录音)

师:谁再来读读?(指名读)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把画面看得更清楚。谁再读?(指名读)很有词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词的情境。读词时要争取能把词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老师读词,大家站起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老师要看大家的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师范读,生做动作)

师:读时带动作,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场景。(指名读)你读的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我们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张老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画面,读出动作,读出表情。这样的初读,逐层深入,读懂了内容,读出了画面。朗读不仅仅停留在读通、读顺的层次上,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入词的画面,进入词的意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老师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巧妙指导他们在感悟中读,在体验中读。学生为了“读到脸上,读出动作”,便会主动走进字里行间,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中,调动思维,启发想象,用最喜欢的动作来解读文本。此时的朗读少了几分华丽的音调,融入了几许沉思的体味,这才是真正的朗读。

精读想象——悟境

师:谁来读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场景?(生读)

师:你“醉”得不够。“沉醉”可以看出醉得厉害,谁再来读?(生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

……

师:“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请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生:我看到了许多藕花。

生:藕花深处,粉红、浅红的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就像孩子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

师:由此你们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吟诵一下。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出淤泥而不染。

师:近看,有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圆圆大大的荷叶挨挨挤挤;远看,一片绿意盎然,绿叶丛中,浅红、粉红、洁白的荷花,星星点点。这就是“藕花深处”,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美景。(生齐读三、四句)

师:为什么会“误入”呢,不认识回家吗?

生:作者已经醉了。

生:作者被溪亭日暮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误入,再加上天色已晚。

师:景色太美了,情不自禁。这个时候——(生:天色已晚)李清照突然一个激灵,要回家了,她心里——(生:非常着急)所以词中写到“争”。“争”是表示心理活动的,“争渡、争渡”,就是心里想怎么划回家呢?(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看到什么?

生:词人焦急地划着船,不知道怎么回家,划着划着,把鸥鹭惊飞了,手忙脚乱。

生:看到一只只雪白的鸥鹭从藕花深处乱飞起来。

师:“乱”仿佛是词人心理的写照。这就叫(生:一滩鸥鹭)看到如雪花般的鸥鹭惊起,李清照心情怎样?

生:惊讶!

师:惊什么?

生:鸥鹭为什么和我一样焦急?

师:不错!有词人的素质。这就是“惊”字的况味、意念。这飞起来的景象太美了,太好看了!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这首词像一幅美丽的画、一张美丽的照片、一个动听的故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是我们读懂的《如梦令》。

“披文以入境。”在精读时,张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词义,而且抓住关键词想象美景,如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让词所表现的情景在学生眼前呈现。再如从“藕花深处”看到了什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想象美景,联想诗句感悟情景。这样让学生入境入情,把诵读和品味语言结合起来,真正感悟到这首词语言的精妙和独特的韵味,准确把握词所表现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

感情朗读——赏境

(配乐生齐读)

师:想起一个词:“常记”,什么叫“常记”?

生:经常记得。

师:为什么?

生:景色美,记得下次再来玩。

师:这是李清照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时候,仿佛看到李清照倚在窗边,轻轻吟诵着《如梦令》。(配乐,指名读)

师:多美的意境。听着这首词,我想这首词可以读成词中的一个字,用一个字来概括。可以用哪个字?

生:“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她在醉中体会着美景。

生:“梦”。溪亭的美景如梦境,让人回味无穷。

……

师:如果你给《如梦令》起个题目,你会起什么?

生:《醉在溪亭边》。

生:《溪亭日暮》。

生:《藕花深处》。

生:《不知归路》。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不知归路》更贴切。

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4

当时的汴京城繁华盖世,令很小就随父来此的李清照眼界大开。而开明的家风和书香门第的熏染,更让李清照不受压抑地成长。母亲王氏出身官吏世家,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父亲见识广博,丝毫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而且对女儿的才华赏识到“中郎有女堪传业”的程度,又与苏轼及黄庭坚、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人来往甚密,整个李府文学氛围浓郁。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在十五六岁的花季年龄就已经显示出艺术才华。她个性开朗、无拘无束、博览群书,对社会、历史有着独到见解。

除了最心仪的诗词,李清照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神深通博弈之术,只赢不输。她懂得二十一种游戏,最喜欢的是“打马”(翼:【苦恼】o(︶︿︶)o 唉,打马真的好玩吗,可惜我没玩过啊,真想生在古代呢)(舞:【鄙视】切~~~你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做你的白日梦去吧)(“打马”棋艺游戏,又称“打双陆”),入迷时甚至通宵“打马”。

在这个出身名门的少女眼中,生活处处充满斑斓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正如她少女时代的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5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选自李清照《声声慢》

人须要记忆,但记忆总会沉睡,依稀的记忆便需要提醒。

李清照,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人。一开始认识李清照,并不怎么喜欢她的词,总是体现出女子本拥有的柔美。比如《一剪梅》和《如梦令》,这两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词。

她的早期词是应有的甜蜜和柔美。当时的女子有如此伟大的地位,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常年在外,所以她的很多词都是思念丈夫的。

很喜欢这首《声声慢》,带给人一种依稀凄凉的感觉。而我,却是如此的喜欢这种凄凉。这首词作于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的这中思绪是常人无法琢磨的。

如梦令李清照词范文6

关键词: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绘画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著名女词人,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为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1]她的清新婉丽的词风历来为人所称道。本文试就其语言特色作一具体分析。

一、平易清新,尽显自然之美

明白如话、平易自然的词风,贯穿着李清照一生的词创作。她生性爽朗、坦率、感情真挚,坦诚的说,明白的写,无人工斧凿之痕,在宋词中独具一格。

1.口语入词,化俗为雅

李清照常常用清淡雅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简笔勾勒,在朴素中显示自己天然的魅力。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临江仙》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等,赵明诚评价其曰:“清丽其词,端庄其品。” [2]实为中肯。

2.精于锤炼,不着痕迹

李清照作词,看似信手拈来,实乃精心锤炼,使作品明白如话,却又婉转如珠,不见痕迹。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红”“瘦”二字,原来平淡无奇,李清照却变俗为雅,用此二字描写风雨之后花叶的外形,极富形象美,更写出了寂寞深闺的惜春的情怀与红颜易老的感叹,实是精于锤炼,而又不着痕迹的典范。

二、委婉深沉,尽显含蓄之美

作为名门闺秀的李清照其精神性格具有典雅的一面,她的语言竭力追求雅致委婉、含蓄深沉的风格,她的词是字字句句总关情,但字字句句却不提情,正所谓“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 [3]

1.含蓄深沉,情藏言外

李清照词善于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如《醉花阴》一词,这首词上阕写寂寞之情,落笔即移情于物――如雾的香烟。次句又写室内光景:炉中香烟慢悠悠地燃着,我们可以感觉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则暗示:夫妻分别已久,平时思念,佳节更甚。但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自己的失眠――“半夜凉初透”。这里的“凉”,不只是身凉,更重要的是心凉,写得委婉含蓄,情在言外。

2.用典精巧,含而不露

李清照词语言的含蓄美也体现在用典上,通过用典使作者隐忍难吐的情怀找到得以寄托的载体。如《多丽》一词,采用赋的手法,通篇用典,在清照词中独一无二。通篇咏菊,却始终不提菊,尽得风流。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作词要有“故实”“典重”,讲究“富贵态”,这首词应是实践她创作理论的产物。

三、和谐流转,尽显音乐之美

李清照词声调韵律的和谐流转之美,特别体现在她运用叠字、叠句和俳句上。清人顾炎武认为“诗用叠字最难” [4]要做到“复而不厌、赜而不乱” [4]则更难,但在李清照词中,叠字几乎开篇可见,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

《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是词学上成功运用双声叠韵的创格,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整首词,共九十个字,舌音、齿音字多达五十七个,开篇的七组双声叠韵词在音节、情调、气氛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得到历代词学家的一致好评,“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四、浓淡相宜,尽显绘画之美

李清照作词常以画入词,以词写画。她在词汇选择上注重色彩调配,在谋篇布局上施展绘技,或白描、或工笔、或淡抹、或浓彩,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奔涌情怀。

如,《如梦令》将“溪亭、藕花、鸥鹭”串逐成画,一词一个意象,三个意象一幅画:有物有色,有景有情,好一幅色调明丽清雅的湖荷翔鸥图。她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这样的动词,让人想象出其中的喧嚣,景、物、人、情融成一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实相生,上下远近成章,构成动荡迷离的画面,渲染了欢快愉悦的氛围。

李清照词语言的平易清新、委婉深沉、传神新奇、和谐流转、浓淡相宜等特色,代表了宋代文人词语言成就的新高度。她造语自出机杼、率真自然、典雅含蓄、讲究音乐美、蕴涵绘画美。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觉,倾入笔端,因而奠定了词人在古代词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世奉为“婉约词宗”(王士祯《花草蒙拾》)。这也许正是其作品盛传不衰、流风余韵绵延千载的秘密所在。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88.

[2]赵晓洁.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探微[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3):102.

[3]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