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呕血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呕血护理措施

呕血护理措施范文1

    2006~2009年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9例,其中男49例,女20例,年龄30~65岁,男性高于女性,其中青年发病占发病总数的65.5%,老年占34.5%,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发病52例,胃癌晚期9例,8例是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病情危重的出血量最多的56例,除2例胃癌晚期抢救治疗无效外,其余67例均好转出院,此病来势急,病情进展快,如果不密切观察,不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不做号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抢救短时间内患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危机生命。可见,护理工作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者抢救中,只是单纯完成抢救工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做好患者各项护理。

    观察出血情况

    观察出血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必须严格密切的观察,才能鉴别出血来自何种原因,是呕血还是咯血,因为呕血和咯血为脏器病变,所表现的不同症状,病因不同,治疗措施和原则不同,首先必须掌握和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出血前后的表现,并观察呕吐物性质和内容物,也可通过辅助检查来鉴别。呕血患者多有胃溃疡或肝硬化病史,出血前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出血呈暗红或咖啡色,酸性(大量出血后可呈碱性)同时注意观察假性消化道出血,如口腔、鼻炎部出血,当出血被吞咽后可能呕吐,或从大便排出,也可出现呕血或黑便,这种呕血一般不含有食物残渣,也不形成凝块,如遇有单纯的黑便而潜血实验阴性或弱阴性的患者,应了解是否服用过生物碱,铁剂及血类食品。

    观察出血的量及部位:一般有呕血者多较单纯黑便者出血量大,呕血呈鲜红色暗红色,血块较呈咖啡色量大,排暗红色血便,较排柏油样便者血量大,而排柏油样便者较排黑便出血量大,另外肠鸣音及腹胀明显者,表示出血量较大,从出血部位来看在幽门以上者多有呕血,幽门以下者易导致血便。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并引起恶心,呕吐,则全部血液均由下排出而见黑便[1]。如出血量大,虽然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血液也可反至而引起恶心,出现呕吐,因此,呕血和黑便的出现除与出血部位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血量的多少,因此对出血的颜色,性质,出血量,部位及肠鸣音活跃程度,均要详细观察。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患者不良心理可以加重出血,患者对自己病情估计不定,加重思想负担,严重影响病情转归。应针对患者的这些负面情绪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关心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讲明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讲解疾病知识,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并及时向患者传递治疗效果,使患者消除心理紧张,并配合松弛疗法和生活指导。尊重患者,对重患者应该隐瞒病情及不使用刺激性语言,否则容易引起患者思想负担。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患者体力消耗,合理安排饮食。用良好的态度恰当的语言有针对性进行解释和安慰,针对不同性格,年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建立康复信念,促使其自觉进行配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自我保健的科学护理管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向患者解释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新发展新成果及治愈病例。收集信息,语言交流,从而对患者起到安抚,慰藉药物起不到的治疗作用[3]。

    治疗护理:只要确定有呕血和黑便,都应该视为紧急情况,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时呼入引起窒息。临床表现有低血容量休克时,应立即吸氧,出血期间应嘱其禁食,积极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交叉配血,必要时输入全血,留置导尿观察每小时尿量,密切观察血压,脉率,结合尿量的观察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可作为补液,输血速度和量较可靠的指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血压下降,脉压缩小,脉搏弱而块则提示休克。患者出现头晕,眼花,乏力,皮肤湿冷,精神烦躁不安等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注意每日体温变化,多数患者出现低热现象。近年来各种止血方法和现代医学技术科学技术不断改进。约80%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经非手术疗法达到止血和治愈目的[2]。

    生活护理:患者长时间卧床,给予必要的生活协助,禁食期间要注意补充营养,对少量出血的患者,可选用无刺激性流食。输液量要详细记录,注意各种导管通畅情况。做好各种导管清洁护理工作。皮肤受压处要给予按摩,防止褥疮发生,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色素沉着及肢端温度变化,每日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康复指导:向患者宣传本病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防止复发做好自我保健,养成好的生活方式,劝患者戒烟酒,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呕血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25-01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囊等病变,以及胃空肠吻合术空肠上段病变引起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病情危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1 临床观察

动态观察出血量和出血量的估计,主要根据血容量减少以及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特点、血压、脉搏动态观察及对输血、输液、止血疗效的反应来判断。判断出血的程度:

1.1 轻度出血: 成人失血量

1.2 中度出血: 成人失血量在500~1000ml之间,失血量占全身总量的20%,患者感觉头晕、口渴、心烦、尿少。收缩压降至2kpa(90mmHg),脉搏100次/分。血红蛋白量在100g/L左右,估计出血量在500ml左右。

1.3 重度出血: 成人出血量在于1500ml以上,收缩压在8~10.7kpa(70mmHg),心率120次/分,血红蛋白低于70g/L,患者精神恍惚、心悸、四肢厥冷、无尿,估计出血量在1000ml左右。

2 病情观察

2.1 观察生命体征: 对血压的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对脉搏的观察:脉搏的改变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加速,休克晚期脉搏细而慢。对体温的观察:失血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持续数日或数周。

2.2 观察呕血、便血性质和量:

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味;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和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则表现为黑便,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

2.3 观察尿量: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所以应观察24小时出入液量。

2.4 观察意识、四肢情况:

出血量在5%以下五明显症状,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现眩晕、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现是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

2.5 观察有无再出血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经常反复,出血控制后仍应观察有否再出血,如患者反复呕血、黑便,颜色由黯黑转为暗红,甚至呕吐物转为鲜红色,血压、脉搏不稳定皆提示再出血。

3 护理

3.1 及时补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抢救治疗时开始低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过多、过快输液、输血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再出血,从而加重病情。

3.2 加强基础护理:

护理: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而引起窒息;饮食护理:严重呕血或明显出血时应严格禁食,24小时后如不继续出血,可给少量温热流质易消化的饮食,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粗超、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禁烟、酒、浓茶和咖啡;口腔护理:每次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同时增加患者舒适感;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呕血、便血后及时清理用物。

3.3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该用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答疑,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可给患者以安全感,能够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

3.4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插管前检查有无漏气,插管过程中必须观察患者面色、意识。插管后要保持胃气囊压力为50~70mmHg,食管压力为35~45mmHg,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置管24小时后宜放出气囊气体,以免压迫过久可能导致黏膜坏死。

3.5 对症护理:

发绀者应吸氧,休克者应注意保暖,精神紧张者给予安定,肝病者禁用巴比妥类、吩噻嗪类及吗啡。

3.6 用药指导:

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呕血护理措施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46―02

临床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等疾病,其起病急,病情重,死亡高,除积极抢救治疗外,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现将我护理的102例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男71例,女31例,年龄21~30岁2例,31~40岁5例,41~50岁30例,51~60岁41例,60岁以上24例。治愈96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2例。

2临床观察

2.1估计失血量 若失血量在5%以下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若出血量在5%以上时可出现晕眩、眼花、面色苍白、心悸、口渴等。但如果出血速度慢,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有时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若失血量在20%以上则出现烦躁不安、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晕厥等休克症状。

2.2辨出血部位 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现黑便,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部位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如果出血量较少或出血速度较慢,即使幽门以上的出血一般也无呕血。幽门以下病变,如十二指肠,如果出血量多,速度快,血液反流入胃,除黑便以外可伴有呕血现象[1]。呕血的性质多为咖啡色渣样液体,是由于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亚铁血凝素所致。但如果出血量多,又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呕吐液可成鲜红色或带血块,当胃内出血量达250~300ml时可导致呕血,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可出现出血性休克。此时,应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迅速采取止血措施。

2.3观生命体征

2.3.1血压 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为失血性休克。由于血容量不足则出现生命体征的改变。血压的改变标志着休克的轻重,其主要表现是血压下降和脉压差小。如果脉压差缩小,即使血压正常或偏高于正常也不能排除有休克的存在,说明患者已进入休克的微循环淤血期,因此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每15min测一次血压,以后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延长测量时间,直到病情稳定。

2.3.2脉搏 脉搏也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标志。休克早期血压下降前脉搏细速,休克晚期脉搏细而慢。除观察脉率外还应注意脉搏是否有力,如血压偏低,但脉搏不快而有力,说明循环血流量减少,血容量不足,已发展为失代偿期。

2.3.3体温 休克患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和中度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数日或数周,其发生原因是出血后分解产物吸收,血容量减少,贫血后或循环衰竭所致,是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引起发热,若体温超过38.5℃应考虑出血后诱发感染。如体温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又上升应考虑再出血。

2.3.4意识 意识能反映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休克早期,神经细胞反映兴奋,患者表现烦躁不安,当休克加重,患者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这时应积极采取止血及扩容措施。

2.3.5尿量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是观察出血的重要标志。所以,应准确观察24h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并做好记录

3 护理措施

3.1三腔二囊管压迫术的护理 密切注意三腔二囊管有无滑出,每4h检查胃囊及食道囊压力是否正常,食道管放气一次并松弛牵行。防止压迫时间过久引起食道胃粘膜缺血、溃疡,每2h冲洗胃管1次,如有较多新鲜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详细记录三腔二囊管留置期间的病情变化并严格交接班。

3.2基础护理

3.2.1护理 患者出血期间应安置在安静的病房,绝对卧床休息。呕血及休克早期给予躯干及下肢抬高30度的卧位,这样有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严重休克、昏迷时,采取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而引起窒息,下肢抬高30度,这样可以增加脑血流循环量,以减轻脑缺氧。

3.2.2口腔护理 每次呕血后,按常规做好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中血腥味,增加患者舒适感,防止口腔感染。

3.2.3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能促进止血,并能维持患者的营养需要。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对少量出血无呕吐,临床表现无明显活动出血者,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尤其是消化性溃疡更为重要,进食可减少胃的饥饿性收缩运动和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出血停止和食欲增加后,可改为半流质、软食。不食用粗纤维的熟菜、豆类、生拌菜或泡菜以及过酸的食物、水果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常可诱发昏迷,食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给予低蛋白饮食,有腹水者,宜低盐饮食。饮食护理至关重要,饮食不当会加重出血,甚至导致死亡。必须以高度责任心做好疾病与饮食关系的宣教工作。

4 护理体会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2]。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诊治,及时护理,为患者赢得生存机会。

参考文献:

呕血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外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9-02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诊之一,通常发病突然、出血量大、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除临床医师的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护理干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密切配合医生积极抢救,可以提高消化道出血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和减少并发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入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①纳入标准:住院时间>10d,意识清晰,能够正常语言交流,治疗依从性强。②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③主要临床表现:暗红或柏油样便;出血量大者,可伴呕血,并有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发冷等低血压体征。共收集病例54例,包括溃疡性出血23例、出血性胃炎16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4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

2 护理体会

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血导致窒息;明显出血或严重呕血时,应禁食。呕血后,应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并及时清除口腔内的积血异物,减少口腔异味,避免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具体有如下干预措施。

2.1 一般护理。①出血期禁食,需每日2次清洁口腔,呕血时应随时清洁口腔,保证口腔清洁无味。②便血后应及时擦拭干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或压疮。③出血停止后可按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和易消化的软饮食,绝对避免粗糙、坚硬、不易消化的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定时进食,严禁暴饮暴食,以防引起胃不适。也有患者怕出血不敢进食,护士应鼓励患者进食,可以增强抵抗力。④使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时,严格执行双气囊三腔管的护理常规。⑤使用特殊药物,如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时,滴速不宜过快。

2.2 饮食护理。合理饮食可促进止血,饮食不当可加重出血。大量出血伴恶心呕吐时,应指导患者禁饮食。呕血停止后及时清除污物,进行口腔护理,减少口腔异味。有休克、大出血、有呕吐现象、食管破裂出血者等情况时应当禁食,如果有少量出血但无呕吐者,或止血时间>24h,可给予无刺激、温凉、清淡流食,随后逐渐过渡到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的半流质饮食。

少量出血不伴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尤其对溃疡引起出血的患者,进食可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有利止血。出血停止后逐渐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的半流质饮食,开始宜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出血的患者,止血后1-2天可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加重腹水诱发肝性脑病。指导患者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刺激性的食物,并注意细嚼慢咽,以免损伤曲张静脉,引起再次出血。病情好转后可改成软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整个治疗过程应忌食生硬、粗纤维食物和油炸食物。对过量饮酒患者,治疗期间应绝对禁酒,对患者强调过量饮酒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

2.3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病情来势凶猛,当患者看到自己大量呕血、便血时,恐惧、紧张、痛苦、忧郁、悲观、绝望等心理交织在一起,个别患者甚至会拒绝治疗,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护理人员态度应和蔼、亲切,使患者有一种“放心”的感觉。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各种反应及态度,关心、同情、体贴、耐心、细致地安慰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适时地告知患者,心理负担过重会给治疗带来困难。因为在忧郁时,胃黏膜缺血苍白,分泌减少,胃运动减弱;兴奋时,胃黏膜充血,分泌增加,胃运动增强,两者均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嘱患者一定要情绪平稳、配合治疗。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的合理需求,协助患者顺利渡过难关。当患者出现大呕血时,护士一定要沉着冷静,从容面对,动作敏捷地给予相应抢救,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期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一般知识、诱发因素,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可以减少出血周期,降低复发率,促进疾病康复。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入院治疗的常见急症,快速准确的诊断与有效处置措施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然而,科学系统的护理措施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同样必不可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应充分考虑病情特点。首先,上消化道出血多是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并发症,患者消化功能的紊乱在发生出血后更为严重。因此,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在不损伤消化道的前提下,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是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其次,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大出血,常常引起患者恐慌情绪。护理人员在充分了解患者出血原因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消化道出血病因、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消除畏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尤为重要。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急,变化快,涉及系统器官多,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高质量的护理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护理工作是促进疾病好转,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性环节。

我们在护理实践工作中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心理干预和饮食干预,不仅在患者中得到普遍好评,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率,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飞岚,聂红英,袁三云,胡理,刘海霞.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0)

[2]权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29

呕血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6.024

消化道出血常因服用乙酰水杨酸、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因酗酒、严重创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引起,其起病突然,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为本病的主要表现,轻者大便潜血阳性,而多数患者有呕血与黑便[1]。本文通过总结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提出一些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85例,其中男51例,女34例,年龄31~71岁,平均52.5岁,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5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21例,消化道肿瘤出血8例,单纯呕血33例,单纯黑便12例,两者均有40例。

1.2 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护理:患者急性出血期间需要绝对卧床,采取头低位,并将头偏向一侧,以防反流引起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在患者每次呕血后,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残留物,减少口腔内腥臭味导致的恶心甚至再次诱发呕吐,对于便血患者,注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和床单整洁,减少交叉感染几率。

1.2.2 心理护理 消化道出血神志清醒的患者往往精神紧张、恐惧、心慌,处于这种情况会加重出血量,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应马上给患者保温,及时处理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避免让患者看见,如患者已看见,应作出合理的解释,使患者放松情绪,利用肢体语言鼓励患者,如握住患者的手作自我介绍和入院介绍,轻声安慰患者[2]。

1.2.3 病情观察 如果患者突发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可以考虑本病的发生,此时注意让患者保持侧卧位,如见呕吐物中有持续咖啡样胃内容物流出可确诊。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并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呕血物以及排泄物的颜色、性状、量和次数,有效估计患者此次出血的量和程度,协助医生立即应用止血药,并开通大静脉通道补液抗休克。止血后同样需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以防再次出血的发生,如患者出现咽喉发痒、胃部不适、恶心欲吐等,应预见有呕血的可能;当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肠鸣音亢进等,应预见有便血的可能,一旦发现上述症状,护士应沉着冷静,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绝对安静,尽可能少搬动患者,并备好抢救器材和药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3]。

1.2.4 饮食护理 对于仍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应禁食,出血停止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饮食宜按少食多餐原则,不食纤维多的蔬菜、刺激性食物及硬食、刺激性食物等,否则会加重胃肠蠕动或消化道出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肝功能差者,宜进高热量、高纤维流食,限蛋白摄入,避免诱发和加重腹水与肝性脑病[4]。

1.2.5 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院时、检查前后、治疗前后以及出院时均需要进行健康教育,住院期间详细向其讲解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原则、治疗中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等知识,使患者对所患疾病逐步有所了解[5]。出院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病的预防及紧急处理措施等一些关于本病的常识,教会其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如出现呕血、黑便时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肢体活动,保持情绪稳定,对于神智欠清患者保持头低、侧卧位,以防反流误吸,并立即送患者入院治疗。

2 结果

本组85例患者初次出血54例,再发出血31例,其中24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28.2%,另有5例发生肝性脑病,43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55例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效果佳,痊愈出院,6例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一旦发生其病死率高、治疗困难,临床上一般大便潜血阳性可能提示出血量5~10 ml/d,黑便提示出血量50~70 ml/d以上,如果胃内出血达到250~300 ml之间则可能引起呕血,如果出现柏油样便则提示出血量在500~1000 ml之间,一旦出血量在400 ml以上则可能有失血性休克表现。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上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状、颜色、量等并注意大便的次数和颜色以及患者一般情况变化,切实做好心理护理,加强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复发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凤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37):170-171.

[2] 张凤英,王春凤.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3):221-222.

[3] 王玲,李瑶,刘爱芳.预见性护理对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60-61.

[4] 陈淑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46-47.

呕血护理措施范文6

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5月止2011年5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16岁~84岁。肝硬化6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消化性溃疡16例,消化系肿瘤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经过治疗护理,治愈69例,好转18例,自动出院3例,转外科手术2例,病情恶化及死亡4例。

2 临床观察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对血压的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对脉搏的观察:脉搏的改变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加速,休克晚期脉搏细而慢;对体温的观察:失血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一般≤38.5 ℃,持续数日或数周,原因系出血后分解产物吸收,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引起发热,若体温≥38.5 ℃,应考虑出血后诱发感染,如体温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又不升则应考虑再出血。

2.2 观察呕血、便血性质和量 消化道出血>60 ml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则表现为黑便,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

2.3观察尿量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所以应正确观察24 h出入量。

2.4观察神志、四肢情况 出血量在5%以下无明显症状,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现眩晕、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

2.5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经常反复,出血控制后仍应观察有否再出血,如患者反复呕血、黑便,颜色由黯黑变为暗红,甚至呕吐物转为鲜红色,血压、脉搏不稳定皆提示再出血。

3护理

3.1及时补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抢救治疗开始滴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过多、过快输液、输血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再出血,从而加重病情。

3.2 加强基础护理 护理: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引起窒息;饮食护理:严重呕血或明显出血时,必须禁食,24 h后如不继续出血,可给少量温热流质易消化的饮食,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禁烟、酒、浓茶和咖啡;口腔护理:每次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同时能增加患者舒适感;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清洁、干燥,呕血、便后及时清洁用物。

3.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其必要条件是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1]。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尤其反复出血者因反复住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感到前途暗淡,消极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医护人员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答疑、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可给患者以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

3.4 用药指导 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如滴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诱发心肌梗死等[2],遵医嘱补钾、输血及其他血液制品。

3.5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插管前检查有无漏气,插管过程中必须经常观察患者面色、神志。插管后要保持胃气囊压力为50 mmHg~70 mmHg,食管气囊压力为35 mmHg~45 mmHg,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置管24 h后宜放出气囊气体,以免压迫过久可能导致黏膜坏死,鉴于近年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进步,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

3.6对症护理 发绀者应吸氧,休克者注意保暖,精神紧张者给予安定,肝病者禁用巴比妥类、吩噻嗪类及吗啡。

3.7 健康指导 向家属宣教一些本病的常识,使之对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配合,并协助医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身体活动;帮助掌握有关病证的病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应戒烟戒酒,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自用处方,慎重服用某些药物。总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来势凶险、变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如能正确诊断,进行有效的止血治疗及认真细致的护理,可使患者转危为安,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