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1
学好高中文言文,不是学生背诵几篇经典文言文就行的,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目的。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应加强课前预习,重视文言文的朗读,主动学习,注重积累。
一、教师的有效教学
高中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扮演好主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工作。
1.注重课前准备
高中文言文教学非常不易,所以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同时,教师还要翻阅相关资料,补充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这篇文言文的目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滕王阁序》堪称其中的经典,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笔者把掌握字的释义、基本的句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背诵其中的经典语句等确立为教学目的。
当然,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就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完善,使教学顺利进行。
2.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形式来实施教学,利用巧妙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被文言文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古代的一员大将,有两国强兵来袭,你会选择什么策略来退他人之师?是像张飞一样喝退强敌,还是坐以待毙?”这个问题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待学生发言完毕之后,笔者趁机说:“姜还是老的辣啊。在当时,一位老叟,不费一兵一卒,智退两国熊兵。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是用什么计策来退兵的吗?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看看烛之武老人是如何做到的,他有何高明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被烛之武的智慧所吸引,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全神贯注地跟随笔者的思路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二、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
1.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可见其的重要性。因为高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句子,其中有些词有多种释义,甚至一个字都有十几种解释。如果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难以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难以适应教学节奏,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告诉学生预习的重点,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独立理解的知识点,应做上标记,以便于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2.引导学生朗读
文言文是文章的一种形式,反复阅读,能掌握其含义,正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阅读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情感。即使学生对文中晦涩的句子不甚了解,但由于对全文有了整体了解,所以也能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感知其精妙之处。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言文,确保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后复习中都能进行有效阅读,以提升学习效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文言文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0-02
中国语言学教育家王力将文言的概念定义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所写成的文章,饱含着中华文明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一、文言文学习态度的衔接
加涅认为学习的发生由“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反应”[2]这四个要素组成。高一学生是特定的学习者,当刺激情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身上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初中阶段班级的佼佼者,进入高中猛然发现昔日的光环渐渐暗淡,往日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特别是经过考试后才知道,文言文阅读部分居然是课外的。于是一些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声音“古人都已经死光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什么,居然还不考什么!”“课内教的文言文学了能有什么用啊?考试根本都不考!”细微之处见端倪,聆听学生的声音,明显感觉到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已有了不良的态度。态度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形成或改变,而不是作为单一经验的结果发生的[3]。从学生的声音中得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有了偏差。学生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对学习文言文态度的认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建立良好的态度。高一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舞,必然面对着主客观上的各种困难,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我们学习的目标并非只为了考试。如果说学习方法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态度就是一个动力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态度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学业上的成就,未来发展的道路,积极的态度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言文学习方法的衔接
语文教师走近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待于改进。学习高中文言文时,要求学生自己翻译时,就出现不少学生直接拿出《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学生文言文注解》等书,照搬现成的答案。这些同学把各种辅导资料视之若宝,敬若神明,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导致进入高中,依然不懂什么是实词、虚词,不懂文言句式等语法。高中生对文言文要进行“读读背背”,还要掌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还应在文言文学习上提高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作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贯穿于学习周期的各个环节,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中的听课、做笔记、思考、发问,再到课后的复习、作业和反思。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发问,先复习后作业,行之有序,持之以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文言文知识的衔接
初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且较为浅显;高中的文言文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在初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有一些文言词法句法。高一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
1.文言文词法的衔接。中考文言文对文言词法的考查,只要求学生知道怎么解释,考核的内容也完全出自课本。初中教师淡化了对词法的分析,然而对高中生来说就必须掌握一个词法是如何运用的,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其中实词的学习要点有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困难的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高一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的使动用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退”一般作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初中时也学过,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侧重的是一种“主观意识”。
2.文言句式的衔接。文言文常见的四大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的文言句式有①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宾语前置句,如“夫晋,何厌之有?”③判断句,如“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④省略句,如“许之”,省略了主语“佚之狐”。初中同样接触过这些文言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宾语前置句,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③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省略句,如“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省略了主语“病”。教师在教学相应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回忆以前初中学过的知识自己举出一些例子,通过这些耳详能熟的例子,学生就能进一步探究出文言句式的一些内在规律。高中阶段需要学生自己能独立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标志,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分析。当高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建立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时,就有必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知识。学生对现代汉语句子的正常语序和构成有了把握,分析文言文中句式结构就能得心应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积沙成塔、集液成裘”的过程,高一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衔接工作,架起从初中到高一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将文言文这块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膏腴之地,盛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3
一、高中语文导学案运用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程序,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是导学案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导学案的运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增加了师生教和学的负担
第一,增加教师的备课负担。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水平,预测在自学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课后需要巩固的知识的综合情况的指导下来编写。通常情况下一个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耗费四个小时的时间,再加上和同事沟通探讨弥补不足的时间,大概需要六到七个小时,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第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导学案的出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到了首位,原本应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现在要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学生在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导致整体时间不容易把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浪费课堂时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达不到要求的效果,在很多时候就需要老师再讲解一次,这样本来需要20分钟就能掌握的知识,甚至会延长到40分钟才能掌握。
2.限制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
导学案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导、学、练、测、评五大功能,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去亲手设计每一个导学案,很多情况下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或者很多教师对导学案的功能产生误解,认为导学案的功能就是自学和测评,这就导致很多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失去了教学的灵活性。
3.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很多教师认为导学的功能在于学生自学,然后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测评,如果每节语文课都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4.忽视知识的连贯性
导学案要求课堂内容自成一体,从导、学到测、评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的设计让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从而忽视了整个知识系统的统一性。
二、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运用策略
导学案应该是“教”和“学”之间的一个纽带,而不是一个枷锁或者镣铐。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导学案灵活性的优点,而不是“戴着镣铐跳舞”。
1.导学案的设计要灵活
第一,形式灵活。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引导,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需要记忆的知识量很大,教师就采用纸质的学案;而有的课文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少,那就利用多媒体来生成文章的结构或者播放影音文件来教学。
第二,内容灵活。导学案的作用重在引导,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能够起到引导作用的就是老师设置的问题。对于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深入浅出,难易结合。从字词的理解到文章段落的理解,最后深入到情感价值观的层次。
第三,运用灵活。导学案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对于导学案的运用方式要灵活,需要教师自己去讲授学生才能明白的文章,教师就不要用导学案去为难学生。
2.导学案的设计重在“诱导”
导学案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认为的自学和测评,而是诱导和启发。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文章,将新学的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关于“之”的用法是重点,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之”的用法设计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之”字的含义是否相同?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理解上面四个“之”的含义。
(3)根据“之”字所处的位置总结“之”字的用法。
前面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是对于第三个问题的铺垫。三个问题的设定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之”字的用法。
3.导学案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
导学案的设置要求课堂有始有终,自成一体。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知识系统不能串联起来,过于分散。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技能非常重要。文言字词的理解、词类活用、固定句式或者句式的用法等等,都需要我们将其串联成一个知识体系。
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的最后,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
之动词,到。例如“辍耕之垄上”。代词,他们。例如“子犯请击之”。助词,的。例如“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无意义。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以这样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运用意义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导学案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提倡老师的引导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导学案的制作需要教师参考众多资料,通过集体的探讨和研究制作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吸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加以完善,使得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3.促进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导学案的使用方式灵活多变,遇到需要借助影音来学习的文章可以播放影音。例如在学习《诗经・上邪》的过程中就可以穿插播放歌曲《当》,让学生领会古老的诗歌和现代歌曲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改变。这样灵活的讲课方式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 文言文 一词多义 赏析 情境
一、全文通读,找出生僻词
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是因为它和我们的口语相差很大,其实古代人用文言文和我们用普通话交流的性质是一样的,一定程度上讲,古代沟通交流的词汇深度高于现代,他们对词语的掌控和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强于现在,对于汉字的精髓的理解,需要挖掘文言文的具体字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大体意思,使文章朗朗上口,断词有节奏,有一定的语感,对全文的朗读有一定的整体感觉。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1.缒:zhùi,用绳子拴着,2.共gōng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3.佚yì之狐:指的是人,郑国大夫。勾出生僻词,是朗读的第一步,文言文是需要进行朗读、培养语感的,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行断句,使得读起来会有感觉,不再囫囵吞枣。
二、重点解释文言文动词,弄懂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标题,“烛之武退秦师”,其中“退”字,如果理解为退却则固然没错,可是你会发现不够通顺,提醒学生此处,“退”作为使动用词,使……退却,这里就有一个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为此,我就以点到面,找出一些名词做动词,动词做使动用词,名词做状语,等等。例如,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理解为驻军,2.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当晚,3.供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4.因人之力而蔽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另外,一词多义类型也是难点,需要重点讲解,A:封,既东封郑,(动词,可使……成为边界),肆其西封,(名词,疆界)。B:其:君知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吾其还也(语气助词,还是),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C:以,敢以烦执事,(介词,拿),以乱易整(介词,用),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由此可见,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给学习文章带来很多困难,我把重点的字词逐一讲解,不但独立记住字词,而且记得它的出处,这样结合句子,不易混淆,也容易清楚,文言文对字词的理解,需要慢慢积累,这样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三、熟悉历史故事,带着兴趣学习
文言文是古代人们用于交流的一种语言,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会让学生有常识的理解,如果插入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历史人物的评价,我相信学生的兴趣就会不一样,例如《赤壁赋》一文,我会课前给学生讲解有关苏轼的一些奇闻逸事,如时间和条件允许,我会用多媒体播放《新三国》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著名战役赤壁大战的场面和血腥,了解里面的英雄人物。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写文背景,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赤壁赋》的中心思想。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通读文章,了解词义,更需要明白作者表达的思想,这样从他们身上学习一种气质和感想,用于评价今天我们的行为和观点。其中不乏一些名句,我们通晓诵读,便提高了文学素养,摘抄好词好句,用于写作时表达内心感想,比起普通的话语更精炼、更有力量。文言文是语言言简意赅的表现,内涵表达力强,而且需要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高中生阅读课文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时,经常需要概括主人翁的中心思想,这便是将课文的高度总结,学好文言文,就会习惯于发现和总结课文的思想,这就是高中语文各个模块之间的紧密相连。所以,学习好文言文对我们阅读、写作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心理上给学生树立信心,不能排斥它。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它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培养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四、跳出讲解,赏析文言文的整体美
语文课的学习,在于鉴赏,我们都喜欢美的东西,对美的感受的愉悦,能让自己的视觉和精神得以满足,文言文句式工整,前后整齐有序,词句精炼,没有累赘,所以,文言文是句子的高度整合,是精品,自然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赣江的山水景色描述得淋漓尽致,如果一字一句“解剖”,反而就失去了魅力。又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把潭水和烟雾缭绕融为一体,朦胧缥缈的感觉尽显眼前,“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壮志未酬的悲愤。文言文的词句很美,需要慢慢品尝推敲,没有强的鉴赏能力,只会肤浅阅读,这样是品不出文言文独特的美感的。千古名句,不仅会朗诵,更需要理解它的意境美。这需要学生感受生活,只有自己体会生活,感受山的雄伟、水的柔情,你就能感受诗人的意境,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你便发现诗人笔下的文字便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好的语文课一定是感受生活的,不仅能发掘课文的美,更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积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乐趣和信心,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置身于生活化教学,感受文言文的力量,你便喜欢上文言文。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删繁就简,从基础抓起,运用历史人物典故,熟悉古代习俗文化,把文言文当做白话文学习,慢慢适应它,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要领,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5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学好语文知识,对联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无不蕴藏着博大精深的语文知识。可以说,凡有生活之处,即可有对联,凡有对联之处,即可有语文知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将对联知识纳入其中,作为高中必修知识点,让学生在阅读、积累、感悟中去体会这一民族瑰宝的魅力,非常必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纵观全册语文知识要点,合理穿插,系统讲解,在教授单元课文时,将与之相关的对联贯穿其中,同时,鼓励学生和我一起“下水练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由浅入深欣赏美
对联是我国古典文学特有的形式之一,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对联就是必修功课。《声律启蒙》就是其中的课本。这本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专门训练儿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对应。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推荐了这本书,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的书目之一。“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这些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对联,将大自然的魅力、人类生活的状态、历史典故的内涵等都涵盖在寥寥数字之中,让学生在阅读之中,逐渐接纳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聚沙成塔常积累
步入高中之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九年的语文学习生涯,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不妨将对联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介绍给他们,使得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同时,领会对联艺术的神奇。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特点,对联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它语言优美,形式齐整,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比如,当我们讲到鲁迅的时候,与之相关的对联就有很多。另外,也可以不时地将一些有趣的对联带进课堂,比如:“玉管通地理,朱笔点天文”就将荷花与藕的特点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眉先须后,先生不如后生长,后来居上;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该联风趣幽默,富含哲理。面对中国象棋,“天作棋盘星做子,那个来下;地作琵琶路做弦,谁人敢弹”,“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明太祖)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刘伯温)”“几幅图画,虎不啸,龙不吟,花不馨香鱼不跳,成何良史;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足,炮无烟火象无牙,照甚将军。”这些对联,或意境优美,或风趣幽默,读之朗朗上口,诵之过目不忘,学生自然能铭记于心了。
三、大胆尝试创造美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给了学生一些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后,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风雅一回,感受一下作对联的乐趣。刚开始尝试,学生也许会觉得有难度,于是,我让学生学着缩句和扩句,将古典诗歌中的对仗句筛选出来,让学生试着加字或减字。比如,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缩至五字句;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扩至七字句,学生们跃跃欲试,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而且,对自己的成绩颇为满意。
有了初次成功的喜悦,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趁热打铁,是我们加强知识点的有效方法之一。于是,我就从低到高,从少到多,从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逐渐摸索,大胆尝试。我逐渐给学生增加知识的难度,从三字、五字到七字、九字,从一句到两句,难度逐渐增加,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显神通。与此同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将好的对联评选出来,互相摘录。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我也时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和学生一起分享。在学完《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我把自己的感受写成对子,放在黑板上,我们的练习,自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这种边学边练的方法,让我们有了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消除了对高雅文化的惧怕心理,逐渐有了自信,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课题;兴趣;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05-01
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语文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二、利用探讨课题联系高考的具体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高中语文研究性课题又源自哪里呢?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兴趣,使语文研究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呢?课题来源的有趣、广泛和实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欲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语文源于何处?这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问题。下面从课内教材、现实生活、课外阅读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1、课内教材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议论文、新闻、演讲等各种体裁的名家名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探究能力,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合理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师的激发、指导是关键。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课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一的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讲解高考知识点,让孩子形成联系高考的意识,从学习中学会发现高考知识点。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涉及到烛之武进谏技巧,可联系学生初中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出课题“古人的进谏艺术”,进而联系高考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这一类谏客的古文,再阅读图书馆丰富的资料,从而从高一就形成对文言文人物的积累。《鸿门宴》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项羽、刘邦等人的座次问题,提出课题“中国古今座次研究”,进而在课堂上提出相关的中国文化常识,作为高考知识积累和素材积累,从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让学生有兴趣并爱学习语文。
诸如此类的课题,常常是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产生默契、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碰撞出思想火花,通过老师的归纳、整理与指导之后产生的。学生对语文是否有热爱的感情和研究的激情,全看语文教师的功夫和激发的技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就不会是空中楼阁了。
2、源自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
语文是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是交流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最先进行的应该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又能激发作文教学,从而解决学生写作文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教学生说标准的普通话,写规范汉字,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与不规范使用进行调查研究,对本地人口的语言进行研究,调查各种媒体和街头广告中出现的不规范用语等等,这些都可以走进高中语文课,和我们的教学相结合。从以上生活中的种种语文现象就可以整理出很多课题,如“黔南方言系统与普遍话语音系统的异同”、“易错的形近字”等等。然后用方言的联系和普通话的对比让学生记住正确的字音。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跟语文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现实的语文,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乐于参与这样的研究。老师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了的语文知识,学习、归纳、总结,探寻规律,用以指导或纠正人们今后的言行。如:“生活中常用的谦辞与敬辞整理”、“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中国的人名文化研究”……只要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这样的课题便会如清泉般不断涌出。
3、课外阅读与高考现代文阅读相结合
语文既是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更是研究语言文学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能对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合理的课外阅读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家作品有收获、创见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相似联想、相反对比等方法,学会知人论世,谈古论今;引导学生对这些精华进行研究和归纳总结,从而传授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作品之外更多的精神食粮。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研究”、“阿Q的现实意义探究”;也可以是针对一类作家作品的整体解析,了解古代诗歌意象和写作风格,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做准备。如:“从《史记》到金庸武侠小说看‘侠文化’的变迁”、“透过‘竹林七贤’看魏晋社会”、“从《氓》《孔雀东南飞》《祝福》等考察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及其变迁”、“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苏轼、王维、韩愈、嵇康等)”,从中学会分析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