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谐音的歇后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谐音的歇后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谐音的歇后语范文1

关键词:重庆方言,熟语

一、惯用语

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惯用语指称的大都是重庆最常见的人或物,有的甚至难以在普通话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这类惯用语常用三字格或四字格的形式来表现,相当一个词或词组。

例如:重庆人称没有根据的、不可信的话为“空了吹”;指说不专业的话为“开黄腔”;指缠着不放手为“扭倒费”;形容得理不饶人的情形为“幺不”,等等。可以看出,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惯用语多是由一两个有特殊方言义的词组成的,如“黄”、“费”、“幺台”等。这些词也成为了该惯用语的灵魂意义,一旦理解了这些词,就能领会该惯用语的意思了。

二、歇后语

汉语中歇后语大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因此带有很浓的口语色彩,也最能反映当地的人文气息。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歇后语也不例外,它跟普通话中的歇后语大致相同,可以分为两种,即“谐音相关”“意义相关”。

(一)谐音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谐音一般多是方言音与普通话之间的谐音,如“瘸子进医院――治脚(自觉)”:重庆话属西南官话,平翘舌不分,于是“治”与“自”同音;而在重庆话中“脚”与“觉”也同音,所以“瘸子进医院”指的就是“自觉”。

(二)意义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意义相关的歇后语很多,如“丰都城拉二胡――鬼扯”、“癞格宝(癞蛤蟆)吃豇豆――悬吊吊的”、“猫抓糍粑――脱不到爪爪”等。

三、俗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俗语多是反映重庆人民生产生活的短句或韵语,结构简练,如“包包散,包包散,不要婆婆看。”这里的“婆婆”不是指普通话中“丈夫的母亲”,而是按照重庆人的习惯,指的是“奶奶”。重庆方言熟语中韵语的韵脚一般都押重庆方言音,如“老太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等。

四、成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成语并不多见,但格式固定,熟识度高,如“正南齐北”指南北都周正,形容有规有矩,非常正式、严肃。“一四六九”是用概数表示“大量的”、“全部的”之义,这里跟古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重庆的方言熟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詈语。如“龟儿”,“各老子的”、“砍脑壳的”在使用这些詈语的时候,有的单纯是为了骂人,但很多情况下用者表示气愤、欢喜等情绪的方式,有时甚至什么意义都没有,只是一种口头禅。

五、隐语

展言子在重庆民间有悠久的历史。老百姓们工作劳动之余,常以幽默诙谐的展言子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有些内容形式都很精彩的言子经过一代代口头流传,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长盛不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许多言子也被不断修改着,新的言子也不断被创造出来。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例如:“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但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再如:“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活中常说:“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毛煞”“毛(maō)煞”是常挂于重庆人嘴边的一句方言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性格及脾气,即“性格刚,脾气暴”。我们常说某某嘿毛煞,性格“毛”得很,莫去惹。“毛煞”常含贬义,但有时也用来夸赞某人。小明学习成绩好,期期稳拿全年级第一,同学们个个都服了气,说他硬是毛煞不简单。阿贵大学毕业,人勤脑子灵,肯问肯钻,技术学得又过硬,同事们常常在背后议论、赞扬他:“毕竟是大学生,硬还是要毛煞些!”而所在单位领导却对一些工作马虎、不务正业的“二杆子”常在大会小会上教训说:“有的人工作上不行式,整天在外面二冲二冲地干毛煞!”因此,咱们做人,该毛煞的地方还得想法去毛煞,不该毛煞的万万不可去毛煞。“搭巴壁”在重庆方言中,搭巴壁的意思就是厚起脸皮巴倒人家占便宜。“装莽”

装莽,就是装蒜,装糊涂,装到二百钱数不清,一问三不知,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其实,装莽只不过是一种包装而已,把自己包装成老实人,包装得傻乎乎的。

六、谚语

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某一区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它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大于民间。以下将千百年来流传于重庆地区的民间谚语分类简要陈述。

例如:镜子擦得亮,脑筋用得活。人往明处走,雀往亮处飞。人比人,气死人。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做事偷懒赶儿,吃饭端大碗儿。人是铁,饭是钢,两碗吃了硬邦邦。天晴打逐步形成雨处,少时想个老来路。晴带雨伞,馆带路粮。一个钉子一个眼。好手难提四两。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门门有道,道道有门。人心难摸,鱼鳅难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牛大压不死虱子,山高挡不住太阳。一山难容二虎一个巴撑拍不响。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粒米成箩,滴水成河。

总之,重庆方言熟语句式多样,语义丰富,结构简练。对整个方言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带谐音的歇后语范文2

一、英汉共同的委婉手段

1 语音手段。英语和汉语都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在日常交际中,都可以通过省音、变音、谐音、避音的等语音手段达到委婉的目的。在这些方式中,英语通常将禁忌词语的某个或几个字母省略或改变,汉语则是将某些笔画或整个字省略或改变,目的都是造成其读音和拼写上的改变,避免该词语在视觉或听觉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达到委婉效果。如:

英语中vampire()省音为vamp;出于对上帝的崇敬;而我国唐朝佛经翻译“观世音菩萨”为“观音菩萨”就是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进行了省略(省音);

基督教徒对一切有关God、Hell等词变音为Gad、Heck,再如laboratory的读音原来在第一个音节,与lava-tory(厕所)的读音相近,为了避免不愉快的联想。将重音后移一个音节,采取的是变音方式。汉语中也有变音方法的运用,如为避“秦赢政(zheng)”字讳,将“正(zheng)月”改为平声zheng;

英语的“棺材店”(a coffin shop)竟然婉称为“咖啡店”(a coffee shop),是因为coffin与coffee谐音:汉语称“吸毒成瘾”的人为“隐君子”,因为“隐”与“瘾”谐音:

为了避免孩子嘴馋吵闹,夫妻间提到candy(糖果)时拆为字母读音“C-A-N-D-Y”。用的是避音方式,而汉语中有时称“兵”为“丘八”’。都是拆字避音。

2 语法手段。语法委婉手段通常采取否定转移、虚拟语气、动词词组、介词等语法手段,避免刺激词语的出现,使语气缓和,避免伤害交际双方的情面和自尊。如:

“I Can’t do that”(直接表达)

――“I’m not sure if I can do that”(否定转移形成委婉)

“If I had known the fact,I would like to tell you.”(虚拟语气形成委婉) ――“I can’t tell you anything because I don’t know”(直接表达)

“No smoking”(直接表达)

――“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动词词组构成委婉)

显而易见,后句比前句的表达要更利于交际。

3 语义手段。语义委婉主要有语义模糊、语义升扬、降调陈述、迂回陈述等方法。语义模糊是指用一些概念意义较为模糊的词语代替原有的词语,使表达更为温和悦耳或生动幽默,这些模糊的词语被HartweH称为“WeaselWoMs”(含糊话)。如:英、汉语中此类表达有神似之处,如都用trouble(毛病、问题)代指“疾病”in difficulty(处境困难)表示“负债”。

语义升扬是指美化一些不悦的事物或名称,使其更为体面雅致。如:英语中用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代指garbage man(清洁工),汉语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代指“老师”,“单身贵族”代指“大龄青年”。

降调陈述是指将严重的事态轻描淡写,如:用a peri-od of economic adjustment(经济调整时期)代指“经济萧条时期”,low income families(低收入家庭)表示“贫困家庭”等。

迂回陈述就是拐弯抹角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有点拖泥带水,但目的是为了避免冒犯。我们称年轻人“去散步了”(to go walking),是指他们“去谈恋爱了”,说某人“闭上了眼睛”(to close one’s eyes)意指“死亡”,此类表达英、汉都是一致的。

4 修辞手段。委婉本身就是一种“辞格”,然而这种辞格却经常借助其他辞格如借代、隐喻、拟人、类比等修辞手段达到起委婉的目的。英、汉语中的许多修辞委婉手段常常不谋而合。下面我们就主要的几种修辞委婉手段进行分析对比。

借代是指用意义比较笼统的词项代替一些意义比较具体的词项,以达到避讳的目的。如英语说“to be fond ofthe bottle”,汉语说“贪杯”,都同样婉称“爱喝酒”,但都避开了“酒”字,借用盛酒的器肛。

隐喻是指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达到避讳的目的,英、汉的许多比喻都是相同的。如:“go astray”(走入歧途)指代“堕落”,“grease”(油水)指代“贿金”,“going to his longhome”(回老家)\“ to go to sleep”(长眠)\都是婉称“死亡”。

拟人的委婉手段通常可以达到幽默效果。如:英语中的“to be shy of(funds)”与汉语的“囊中羞涩”意思都是“经济拮据”。再如:“来月经”在英语中可用“My friend hascome”的拟人法表述,而汉语也有“好朋友来了”的婉称法。

类比的手法常出现在语义升扬的情况下,使许多地位卑微的职业扶摇直上、身价百倍。英汉的许多相似的类比。如beautician(美容师);cosmetician(化妆师)等等。

5 借词手段。借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委婉手段,它是利用外来词与母语之间的一种距离产生婉转。如:“au-thor”这个来自拉丁语的外来词就比土生土长的“writer”要显高雅些。汉语中婉称“癌症”的“Ca”,婉称“厕所”的“WC”都是从英语中借来的。

二、英汉委婉手段的差异

1 英汉语言缩略委婉的差异。英语有大量的缩略委婉语。其缩略法有多种情况。如:

首字母缩略:“Water Closet”缩略为“WC”:

拼写缩略:“Cod”缩略为“G-d”:

词尾缩略:“vampire”()缩略为“vamp”;

这些方法也可以说是语音手段的运用,即通过缩略达到省音、变音、谐音的婉转效果。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的语音拼写的婉转手段要比汉语运用灵活,这就为语音婉转手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汉语是方块字,音形缺乏直接的联系。不容易使用缩略法达到语音委婉的效

果,因此汉语最常用的语音避讳手段是“谐音”。汉语的许多歇后语都是用谐音法构成,这些歇后语缓冲了直白的语气,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2 英汉语言借词委婉的差异。借用外来词是英汉委婉语的共同构成手段之一,英语委婉语中的借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的语言种类也很多,这是与汉语言的不同之处。英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先后或同时受到数种外来语言的影响。公元43年“罗马人的征服”、公元499年“日曼尔人的征服”,公元1066年“诺曼底人的征服”都对英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大量的拉丁语和法语词汇进入英语。而在近代时期,大英帝国在全球的统治时期使得更多的外来词进人英语委婉语的行列,如perspire(出汗)借自拉丁语;toilet(厕所)来自法语,euthanasia(安乐死)源自希腊语,conjoins()借自西班牙语。而汉语在华夏各民族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即使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也没有被同化过,汉语言及汉民族心理的封闭性都很强,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阻止了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因此,汉语借词委婉语在数量上远远不如英语。并且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借词委婉语大多来自于英语。

3 英语国别委婉手段与汉语反义委婉手段。英语中还有一种十分特别的委婉方式,就是利用别国的国名来指称一些不好或不雅的事物,这种“嫁祸于人”的方式在汉语中则非常罕见。如:英国人把“梅毒”称为“the Frenchdisease”(法国病)、“黄”称为“French novels”,荷兰人也是他们嘲弄的对象,如把“”称为“Dutch widow”(荷兰寡妇)。

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委婉方式是采用反义词,即:避开一些不吉利的字眼,采用汉语上与之完全对立的词语,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如:明明是办“丧事”,却称为“白喜”,而与“死亡”相关的东西往往成为“寿”:寿木、寿衣、寿穴等,“粉刺”则称为“青春痘”。相比之下。英语却很少刻意地用这种反义委婉法。

三、结语

带谐音的歇后语范文3

前苏联教育家斯威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我在从教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运用“寓庄于谐”的教学艺术,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且在诙谐幽默这一“兴奋剂”的作用下,使学生增强了心智和自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故意出错法

在教学中,为收到比从正面讲解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立即兴奋地参与到纠错活动中来,获得“发现”的乐趣,获得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如将“大腹便便”“倜傥”故意读成“dà fù biàn biàn”“zhōu dǎng”,将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末两句故意解释成“最让人高兴的是我的小儿子品质恶劣,正卧在溪头剥莲蓬”,话音未落,不少学生“扑”的一声笑开了:不能这样解释,“无赖”应该是“顽皮淘气”的意思。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补充文言词语的演变规律,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就把“赖”“无赖”的本义,古含义演变掌握了。这样,学生在轻松自如中学习知识,收到了“以错纠错防错误”的良好结果。

二、体态模仿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自己的体态,如独特的眼神、奇特的表情、不同寻常的体态和起辅助作用的手势。如在一节动作描写片段练习课上,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外观这一道理。我分别模仿了两位不同性格的监考老师走进考场的情形,一个表情严肃,眉头紧锁,讲台上站定,眼睛狠狠地扫视全场——这时候我看到学生动也不动,满脸的畏惧,显然他们被我的“表演”震住了,另一个:满面春风,哼着小曲儿地进来,讲台上站定,还对着学生咧开嘴笑着点头致意——学生也开始轻松自在起来,还微笑着互递眼神。显然他们也被“这位老师”的亲和力感染了。在这样的模仿之后,学生很快能从中领悟到“动作是性格,心灵的外化”,分辨出两位性格迥异的教师形象—— 一个严厉苛刻,一个和蔼慈祥,从而为下一步仔细观察生活,进行动作片段描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形象设喻法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文言文普遍存有畏惧的心理。为了清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拿了几块牛肉干来到课堂上,课一开始,我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自顾自地拿起一小块填到嘴里大嚼,慢慢地咂着嘴巴,细细地品出滋味儿来,眼睛眯着做出很享受的样子——然后,我导入正题:“同学们,土豆烧牛肉,大家都喜欢,这牛肉干儿,黑乎乎的,又干又硬,其貌不扬。可是你们哪里知道它的美味儿,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一种像牛肉干一样其貌不扬却美味儿无比的文章——文言文,只有有兴趣啃,坚持啃的同学才能品尝到它的美味哦!”学生时代与文言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有了这样一个诙谐幽默的引子,产生的效果是良好而久远的。

四、插科打诨法

插科打诨法本来是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语文课堂上恰如其分地插科打诨,教师要能敏锐地观察生活,抓住课堂上人与事件,语言与行为特点,一语中的,在嬉笑逗乐中引人发笑,从而引人深思。比如,在教学间隙,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只听讲不动笔记录,就笑着说:咱们班教室里我发现几只珍贵的树懒哎!同学们好奇地四处寻找,我接着说:“热带森林中的树懒啊,吃饱了不动胳膊不动腿,长此以往,他们都成了唯一身上长植物的动物了!”这下大家明白了!在全体师生善意的笑声里不记笔记的同学拿出了纸笔……这种办法的运用,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并且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善意的插科打诨法,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演示法

古汉语中:“阴”的意思是“山之北,水之南”,“阳”的意思正好相反指“山之南,水之北”,为了帮助学生牢固记忆不至于混淆,我随手拿起一本大书一卷,用手演示阳光照射在一座山坡上的情形,山之南——山阳,山之北——山阴,然后再把书变成一条河的样子,同样得出: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这种模像直观的演示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心而笑,永远记住了这个文言知识点,方法巧妙,节省时间,记忆长久,甚至极有可能由瞬时记忆直接进入长久记忆。

六、一厢情愿法

“一厢情愿”在词典中本来是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意愿出发、不顾客观条件。而本文所讲的“一厢情愿”法是指教学中教师不顾实际情况与客观条件怎样,而对某一问题进行的旁逸斜出的借题发挥。此法也构成“别有一番滋味”的幽默。如,讲授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狼》时,对开始“两狼之并驱如故”到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的默契配合借题发挥:这两只狼“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默契,恐怕是相亲相爱的夫妻俩吧!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加深了对狼狡诈本性的理解。鲁迅先生很推崇一些外国的文艺理论,在阐述问题时:“往往夹杂着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力,使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这大概是同一道理吧。

七、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指在教学中利用谐音这一修辞手法对某一阐释或一些知识要点做出的寓庄于谐的记忆总结。在总结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病句类型时,我把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混乱六种病句利用谐音编成“表姐罗成大雨”,或者将每个类型各取第一个字意会成:“我表组罗成,来那天下大雨了”。学生将这种枯燥的语法知识用生动快乐诙谐的方法加以了巩固。教师寓在于谐,寓教于乐,也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授之以鱼”远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用谐音记忆法编口诀来加工知识,巩固知识,甚至把这种技巧向其他学科迁移,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才是教学的根本追求。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用借题发挥法、机智回转法、偷换概念法、巧妙对比法、极力套张法、画蛇添足法、歇后语法等等。

带谐音的歇后语范文4

谚语是指在民众中广泛使用的一些经典的固定语句。这些语句虽通俗易懂,却能在浅显的字里行间阐释出深刻的道理。谚语将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智慧融入其中,使其富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且,谚语在长期使用中经过千锤百炼,表面形式上呈现出词语使用精炼、韵律和谐等特色。日语谚语被称为「(「その国の民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的な言新明解国辞典(第五版)),是日语中一个比较独特的语类族群。从总体上看,它类同于中国的谚语,只是其涵盖面更广。其中包括了中文中的成语、俚语、警句、歇后语等。例如:

(1)して井を穿つ(临渴掘井)

(2)瓜田に履をず(瓜田不纳履)

(3)木に竹を接べ(驴唇不对马嘴)

虽然如此,在日文中仍使用“”这一汉字来标记,因此本论为方便起见,仍采用日语谚语这种说法。

日语的谚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来源于中国,是中国成语、谚语的复制品,堪称中国文化的舶来品。在过去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它们被传到了日本,作为至理名言,逐渐地为日本人所认同,并被记录保存了下来而流传至今。例如木にりてを求む(缘木求鱼)。

第二类的日语谚语则不妨称之为高度本土化的日式谚语。这类谚语属于日本人自己的创作。它们原生并滋长于日本的文化土壤,有的传承于民间的口语,有的脱胎于文学作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反复提炼,最终定型。它们不仅比喻生动、富有哲理,而且朗朗上口、易于传诵,是日本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由于道德伦理规范和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的差异,应该说,这一类日语谚语的汉译处理确有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广大日语学者研究的不断扩充和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日本谚语的中文翻译的工具用书出现。这些词典词条更加丰富,译案更趋成熟,有的还配有例句,对准确理解,正确使用日谚很有裨益。这些专门词典的问世,为全面了解、学习、研究日谚提供了方便。在阅读和使用这些工具书时我们不难发现,对日语谚语进行汉译时,译者应当适当地通过再创作,生动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使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在译文中得到辩证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又影响着内容。

二、原则

由于日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惯用语和表达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日语谚语的时候。总结起来日谚汉译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应该是辩证的统一,不能一刀切。谚语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反复提炼而形成的定型语句,是高度艺术化了的语言,就我国的谚语而言,大都具有形象主动、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等特点。因此,翻译日谚时,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应该发挥汉语的优势,使译文既在思想内容上与原文达到一致,又在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谚语的规范,即注意对仗工整和押韵等问题。例如の曲りは金槌で直せ。这个句子在翻译时为了达到对仗、流畅的感觉,可以翻译成“欲直弯钉用锤敲,要除恶习需严教。”这种翻译方法固然有民族特点,语言风格鲜明,但是如果凡事都是一刀切地遵循这个原则,那么有时候也容易令人对译文产生不够简洁,精炼的感觉。例如:なき里の蝙蝠这句话我们可以译成“乡间无飞鸟,蝙蝠充珍禽”,也可以翻译成“矬子拔将军”,相比之下,后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更简洁易懂。

(二)不生搬套用字典的释义来代替翻译。所谓释义是对谚语含义的解释,其特点是抛弃原文的形象和比喻,只道出谚语的含义,且不注意语言格式,译文既不生动形象,又不凝练精辟,读起来如饮白开水,淡而无味,根本达不到日谚原有的表达效果。因此,释义只能作为帮助理解谚语的一种手段,不能等同于谚语翻译。但国内出版的某些日谚专门词典中,用释义代替翻译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の辞は水になる。这句话某词典译作:“客气也要分时候。”该译案属解释含义,无形象无比喻,读起来并不像谚语。此句谚语可在保留原有形象和比喻的基础上稍作变通,译为:“入浴谦让,热水变凉”就要形象得多。

(三)尊重日本民族特色。任何一门语言都可以看做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还是一面可以真实反映这一民族文化的镜子。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智慧结晶的日谚在日语语言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着大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翻译日谚时,这种民族特色应予充分保留。但是,对于那些并不太了解日本的概况、国情、风土人情的读者来说,这一原则又不能过分矫枉过正,否则容易得到相反的效果。例如:河童に水を教える。这句话按照原意应译为“教河童游泳”,但是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河童是什么东西,这种情况下与其硬要使用“河童”这种日本人都知道的生物来翻译,不如译成含有相同寓意的成语“班门弄斧”更容易让中国人理解。

二、常用方法

以上是笔者在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所总结的日谚汉译过程中的几点基本原则。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日谚汉译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直译法。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化、生态、人文,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两国人民语言中使用的比喻形象、赋予它们的感彩,以及由其而产生的联想也比较接近。这就为两国语言之间直接借助形象化语言交流思想提供了方便,谚语尤其如此。日谚中使用的形象和比喻,很大一部分都可以为我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对这种日谚,只要汉语语言条件许可,就应采用直译法,译出原文的形象和比喻,再现原文的神韵和风姿。例如:

1.鹿とは使いよう。(笨人似剪刀,会用亦出活)

2.妻は百年の不作。(娶个坏老婆,百年无收获)

3.病上手に死に下手。(生病有术者,多病亦长生)

4.借りるの地、返すの魔。

(借时面如菩萨.还时脸似阎罗)

(二)还原法。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而作为邻居的日本由于地理及历史的原因,其文化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日语中有大量的中国成语、谚语。这些中国成语、谚语在引进时或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为使其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便于日本人民传诵,大都对其进行了加工改造,有的已面目全非了。对这类日谚,翻译时应该使用还原法,还其本来面目。例如:

(5)能ある者は多し。(能者多劳)

(6)えて糟糠をばず。(饥不择食)

(7)良はうしろの草を食わず。(好马不吃回头草)

(8)を持って集ま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三)补义法。有些使用暗喻的日谚,仅用直译法译出形象和比喻,含义不太明显。为使读者免于费解,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对称的分句或译成歇后语的形式,既达到形式上的工整对仗,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补义”即是原文字面上虽无,但深层结构中却有的含义。补义法的优点在于可通过补义,挽留原文中的形象和比喻,使译文形神兼俱;缺点是补义不当反而有失含蓄。例如:

(9)天に向かって唾きを吐く。

(对天吐唾沫,弄脏自己的脸)

(10)燃え杭には火が付き易い。

(烧过的木桩易着火,了结的旧情易重温)

(11)蟹は甲に似せて穴を掘る。

(螃蟹尚知依壳打洞,做事须记量力而行)

(12)秋の鹿は笛に寄る。

(秋鹿易被笛声欺,男人易为女色迷)

(四)借译法。针对那些来源于日本本土文化的谚语来说,由于日本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与中国的差异,其比喻的形象不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用直译法译出后,不能令我国读者产生预期的联想。而汉语中又正好可以找到含义相同的谚语。此时可使用借译法,即借用汉语中的成语、谚语等定型语句来翻译。借译的优点是读者易于接受,比较方便。缺点是无法保留原文的神韵和情趣。如果借译用得不好,反而影响翻译的效果。例如:

(13)明日は明日のが吹け。(车到山前必有路)

(14)命あっての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5)の尾よりの。(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16)思うにれ、思わぬに添う。

(良缘不易结,冤家常聚头)

(五)意译法。当上述几种方法都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法。所谓意译,即抛弃原文的形象和比喻,只译出其含义。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日谚中有一类谚语是运用谐音双关作比喻的,原文虽妙趣横生,但碍于两国语言发音、词汇上的巨大差异,根本无法复制,只能意译。例如:

(17)余所の御走より内の茶け。(敝帚自珍)

(18)に短しにし。(高不成低不就)

(19)阿呆につけるはない。(朽木不可雕)

(20)と味噌をいっしょにする。(眉毛胡子一把抓)

当然,上述几种译法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既不能照抄照搬,生搬套用,又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事实上这些方法都需要辩证地相互结合运用。翻译时使用哪一种方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带谐音的歇后语范文5

《父与子》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埃.奥.卜劳恩。讲的是秃头、大胡子、和蔼、幽默的爸爸和刺猬头、调皮、可爱的儿子之间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与子读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父与子读后感作文1在漫画《父与子》中,虽然父亲和儿子的生活和平常人一样,但是每一个平凡之处都充满欢乐,包含温情。

卜劳恩的漫画热爱生活,天性乐观。《父与子》的幽默情节时时让人忍俊不禁,父子的感情是美好的,掩卷深思,常常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耐人寻味。

虽然父子俩性格有许多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乐观与爱。

比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儿子悄悄地把锯拿走了,为了给父亲一份秘密的圣诞礼物,不让父亲知道。还有在圣诞节,父亲送给儿子礼物,儿子也送给父亲礼物,父亲抱起儿子哭起来,这就是父子之间浓厚的爱。他们之间除了爱,还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比如:儿子的雪人被别人推倒了,父亲看见儿子哭了,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自己假扮雪人,待那个人拥自己的时候,趁他不注意踢了那人一脚,父亲和儿子都忍不住笑了,而且笑得变了个样子,把那个人吓了一大跳,帽子都掉了,还坐在了地上。

父子并不完美,肥胖的父亲有很多缺点,偶尔会误解儿子,有时还会耍家长威风,但他善良有童心,乐于助人,充满正义和幽默,体贴孩子,在儿子受委屈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儿子出气。

比如:一次父子与一位男人坐在一起,首先把父亲的帽子拿下来捅了个窟窿,父亲心疼极了,只见那个人又把儿子的气球用烟头给触破了,儿子受了委屈哭了起来,父亲看不惯,直接往那个人的下巴狠狠打了一拳,然后父子又安心地看报,那个人边走边哭边瞟父子俩一眼。儿子有着所有小孩共有的天性聪明善良,有时会调皮恶作剧。比如:一次父亲在看报,儿子在后面用一个跷板往上面放了一个苹果,只见儿子一拍跷板,正中靶心,打在了父亲秃秃的头上。

而且,这个漫画还暗暗揭示着另外一样东西――这个漫画的作者叫埃奥·卜劳恩,在卜劳思生活的那个年代德国正处于纳粹时代,那时德国报刊极力严格,内容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且它使人们在纳粹恐怖的阴影下看到了一个明亮清澈的世界:没有政治,也没有战争,只有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且让德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和光明。

无论在哪里都要有快乐,快乐从容是一种幸福,所以每个家庭都要有温馨与幸福!

父与子读后感作文2暑假里,我阅读了《父与子》这本书,看得津津有味。书中父子俩的生活快乐而幸福,幽默而风趣,令人羡慕。那个秃头大胡子爸爸,慈祥、和蔼、幽默,那个留着刺猬头的淘气儿子调皮、机灵、可爱。书中的小故事有的令我开怀大笑,有的给了我很多启示。

其中有一幅漫画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儿子骑在了像木马一样的爸爸身上,左手拿着鞭子,右手拉着绳子,嘴上笑开了花,活像一个打了胜仗,威风的小将军!可是爸爸却双腿跪在地上,嘴角向下咧,眼角湿润,想哭也哭不出来。

这幅漫画的名字叫做“慈父”,有人会说:那是一种溺爱。我觉得不是,在我眼中,这是一种奇特的爱,可能还有人会说世界上不可能有这种爱。我想父爱、母爱是包罗万象的,但是每个父母千万不能把孩子惯坏,很多时候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她自己必须独立完成的,千万不能大包大揽,那就铸成了大错,后悔也来不及了。父子情这种力量,这份温馨与幸福,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所震撼,有所感动。

天底下有什么能比亲情更珍贵的呢?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呵护着、养育着、关怀着我们。如何对待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又怎么能报答得了父母那深厚的爱呢?从现在开始,我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每天主动承担一些家务,自觉去完成功课,帮忙照看小弟弟,在爷爷奶奶疲劳的时候,帮他们捶捶背、洗洗脚,那都是应该的。同时,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要宏扬这种美德并且传承下去。

父与子读后感作文3暑假刚开始,妈妈就早早的带我来到新华书店,买了我想要的《父与子全集》这本书,看到书的我就像看到了美味的食物,一下子就扑在美美的读起来了。

书里讲述了光头父亲与儿子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相处的趣事,一段段都是以漫画的形式来表达的,我很喜欢看,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也让我学会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要叫醒梦游者》这一段,既幽默又温暖,儿子晚上临睡的时候想吃糖了,也知道睡前吃糖不好,爸爸不会同意,可还是很想吃,于是眯着眼睛装着梦游的样子,还在脖子上挂了个牌子,背在身后就晃晃悠悠地去了客厅拿糖。光头爸爸看着他的样子感觉到很奇怪,在他背后看了一下,原来牌子上写的是“梦游者,不得惊醒,免生危险”,趁着光头爸爸正想着要不要叫醒他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拿到了糖果,回到了房间,最后还在想:“爸爸好傻呀!”

刚看完的时候,我也像书中的留着刺猬头的儿子一样感觉到秃头的大胡子爸爸好傻啊,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把戏都看不出来,真是笨死了!可多看几次后,我感觉光头爸爸是知道的,可并没有去责怪儿子,满足了他想吃糖的愿望,因为生活中孩子们总会有各种小想法,各种小愿望,作为他的父亲肯定会去尽量的满足他,陪伴着他愉快的成长,这就是父亲的爱吧!父亲的爱是包容,但也不能总觉得父亲“好傻”,一次次的耍小聪明去欺骗他,儿子应该对光头父亲说:“爸爸对不起,我是骗你的,我知道吃糖对牙齿不好,下次我听您的话,睡前不吃糖。”

《父与子》这本书,我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父亲和儿子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相处,看到幽默处,哈哈笑的同时也会被他们的故事感动。

父与子读后感作文4我有一个很爱我的爸爸,可是,我们俩在一起只要超过半小时,肯定会闹得两人都不开心。两人一起出去玩,常常是高高兴兴地开始,气呼呼地结束!就算不是每次都这样,至少也是99.999999%。妈妈常常摇着头说:“哎,你们这对父子,真是绝配!真想买本《父与子》漫画给你们俩看看!”哈哈,漫画!我爱看!于是,我缠着妈妈给我买这本书,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手指在手机屏幕飞快地点来点去,没两天,一本厚厚的《父与子》就躺在我的书桌上了!

拿到这本书,我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喊我吃饭也听不见,叫我洗澡也不回答,妈妈又好气又好笑,说如果我平时学习起来这么废寝忘食就好了。这本书画得真是太精彩了,爸爸对儿子的爱很感人。而且这个爸爸很幽默,还会跟儿子一起做傻事。我时不时爆发出哈哈的笑声,惊得爷爷奶奶都从隔壁跑过来,好奇地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有时候,有的情节逗得我笑得捂着肚子在床上打滚;还有时,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就这么看啊笑啊,笑啊看啊,一本书很快就看完了。可我觉得不过瘾,翻来覆去又看了好几遍。

我请爸爸也看看这本书,爸爸一开始还有点不愿意,觉得这是小孩子看的书。我拿出激将法,气呼呼地对爸爸说:“你平时不是说爱我的吗?为什么连本书都不愿意看呢?我保证,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更懂得怎么爱我了!”爸爸被我说得哑口无言,乖乖地拿起书去看了。爸爸看完后,笑嘻嘻地对我说:“你说得没错,看来我是要学习怎么做个更好的爸爸呢。”

好神奇,爸爸看了书后,真的变得越来越理解我了。我们一起下楼玩、到江边散步,甚至我们父子俩单独旅行时(妈妈在家带小弟弟),我们也不再“不欢而归”了,而是父子“高高兴兴把家还”,连奶奶都既惊讶又欣喜地说:“哟,这对父子俩和谐多了嘛!”我心里美滋滋的,你说,这本《父与子》是不是很厉害?我真想推荐所有的爸爸都来读一读呢!

父与子读后感作文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让我们进步。所以,有一本好书,就更能陶醉你的情操,增长你的知识,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父与子》。

这本书出自德国大师矣奥卜劳恩之手,作者通过漫画的形式,描述了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件小事,那一个个生动、有趣又形象的讽刺漫画,就像一个个谐音歇后语一样,不但有表面意思,还有内在涵意。书中的儿子是一个长着刺猬头、调皮、可爱、喜欢搞恶作剧的小男孩。父亲则长着一大把胡子、光秃秃的脑袋下面有着肥大的身子,他和蔼善良,却又经常被人嘲笑。虽然这本书没有文字,但作者用画笔画出了一个个父亲与儿子之间比比幽默的小故事,有时看着上面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会发挥自己的想像,有时我又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让自己完全地轻松一下,我会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或是感动,或是感叹,或是欣喜万分,或是……在这里,我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并从中体会更深层的寓意。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