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史记管晏列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1

发 音: yáng yáng dé yì

释 义: 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出 处: 《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2

关键词:《史记》 司马迁 理想人格

在《史记》中最能表现司马迁理想人格的文章应属《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等篇章。《史记》中“太史公曰”的文字,这种史论形式习惯上称之为“赞”,一般情况下是作者褒贬历史人物,述“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是全文的总评,以自己空前绝后的见识,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客观富于人情化地复述了人的精神、价值观、人性的优和劣,命运及生命意义的有关问题。有很强的提示性和概括性,有独特的见解和情感,个性化的特点比较明显。因此涵咏品读典型篇章的“赞”有时可窥一斑而知全豹,能感悟到作者对主要人物品格和灵魂的洞悉以及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解读,更能感知太史公伟大的人本主义和理想人格。

司马迁的一生是复杂、苦难而又悲壮的。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也是充满曲折的。以“李陵之祸”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司马迁一心为朝廷谋划,以求得皇帝的赏识,他的人格特质呈现出的主要是一种蓬勃向上、力求奋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精神,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理想。这是司马迁一生的主旋律。

一.完美理想与精神的支柱

《孔子世家》“赞”中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见孔子那一以贯之,坚持主张决不放弃的人格,正是司马迁的立德之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用世的精神愈加坚强。一方面刻苦自励,充实自己,等待时机,以用于世;另一方面另辟蹊径,整理古籍,著书立说,收徒授业,表现了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用世的精神,也构筑了司马迁完美理想与精神的支柱。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孔子世家》“赞”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有孔子的影子,这是他们精神的真正契合处。事实上,孔子和司马迁都是将功利建立在当世无法实现的,建立于未来的一种功利上,这种功利如孔子听到“往者不可鉴,来者犹可追”时的一种觉悟,于是选择了在当世的牺牲。

二.入世之道与变革的楷模

《管仲列传》“赞”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表现了管仲务本求实,以民为本,因势利导,而这一切恰恰成为了司马迁的入世之道,立功楷模。变法改革在思想领域探索的基础上,更为可贵的是有赖于一批实践家勇敢地付诸实施,艰难地进行改革试验。首先走上改革舞台,进行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要算齐国的管仲。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的赫赫功业。而“赞”中“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是借孔子的批评进一步展示了自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匡世济民的宏愿。

三.人生困境与心灵的皈依

在《屈原列传》“赞”中“悲其志”“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面对屈原悲剧的一生、对祖国无限忠诚、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实而又相似的人生困境使司马迁相见恨晚再也不能自已。他要寻找自己的心灵皈依。

在极度困厄时,人的压抑与苦闷无法申诉,往往就会“述往事,思来者”,产生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在《史记》未完成之前,司马迁深感他无权放弃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立德”、“立功”已经无法实现时,他却隐忍以行,通过著书“立言”,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直面人生的苦难,通过著述摆脱对生命价值的困惑与疑问,在对历史的思考与描述中获得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终极意义。此时,司马迁内心盈溢着勘透自然、洞穿生死、直视生命真义的悲怆。有时也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对天道不公的愤懑,以及对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的悲凉之情。在其理想遭受幻灭时,及时从自然,从人的本质出发,实现人本来的本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正是儒与道的兼顾,才使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显示出大智大勇,大仁大义,这也许就是具有封建主义特色的东方人文主义。

司马迁在历史沧桑、岁月淘洗中,重铸了个人的理想人格、民族的灵魂。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3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

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的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问”,古写作“”,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透人,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门缝”。(2)句中的“刖”也是个会意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刚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州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三、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晋书・陈寿传》)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赤壁赋》)

(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四、联想成语推断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2009年全国I卷)

(2)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宁夏海南卷)

(3)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2009年江西卷)

(1)句中的“动”字,可借助成语“动辄得咎”中的“动”字来推断,“动辄得咎”中的“动”为“动不动,常常”之意,那么此句中的“动”字也可用“动不动,常常”试解。(2)句中的“薄”字,可据成语“日薄西山”而解释为“迫近、接近”。(3)句中的“捐”字,可借助成语“细大不捐”推断出是“舍弃”的意思。

五、联想课文推断

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中学阶段课文中已学过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文言实词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2009北京卷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鄙,见识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2)2009江苏卷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一概,全都)――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3)2009天津卷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加,施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4)2009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奇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5)2009福建卷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面,当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根据具体语境推断

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专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李)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竟死。(2002全国高考卷《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至秦,竞死于秦而归丧。(《史记・屈原列传》)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4

1.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

2.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仍然用上抓文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讲一讲。这篇课文的文眼,正是――题目。

……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第1~14自然段)

走进巴迪的“童年故事”:

1.感知课文结构:首先让我们走进巴迪的童年故事,几到几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剩下的内容:长大后对这件事的感悟。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时间。你发现刚刚学过的4单元里哪篇课文也是这样的结构安排……

2.出示自学提示:好,现在,请同学默读1~14自然段,画出母亲和父亲面对小诗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巴迪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圈出重点词,可做简单的批注。

3.学生默读批画。

4.汇报交流:

A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1)你体会到母亲的态度?开心、兴奋、欣喜……

(2)谁来读出母亲此时的开心、兴奋、欣喜?一生读

(3)作者是抓住母亲的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呢?

神态:眼睛亮亮地、兴奋。

语言:真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

动作:搂、拥抱。

小结:请大家作好批注,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使母亲兴奋的心情跃然纸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B语段:2~4自然段

(4)导读:此时,巴迪听了母亲的评价后他是什么反应呀?

既腼腆又得意扬扬,为何是这个扬呢?有没有同学知道?它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意思就是――得意扬扬。

(5)同学们,此时你就是巴迪,来说说你的心声!

过渡:是啊,巴迪此时很想把小诗拿给父亲看。

(6)你在下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很期待父亲的评价?

(巴迪是以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来的?)

迫不及待: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个写法,哪一课也见过?17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是的,更能表现出时间的漫长,巴迪等得――迫不及待。表达效果更强烈了!

现学现用:A期待下课?

B生病的难过?自豪感、满怀信心。

小结:让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巴迪当时的心声。

C语段:10自然段。

(7)是啊,巴迪满心欢喜地等待爸爸,可是爸爸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读11段,父亲的态度是什么?不耐烦、严厉的。读出不耐烦,读出严厉,读出……

D语段:6~13自然段。

(8)为此,母亲还和父亲争吵起来了!让我们用分角色朗读走进那样的情景: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母亲的话,我读旁白。

E语段:14自然段。

(9)过渡: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是怎样的心情?

伤心、难过、失望……是的,他原以为也会得到“精彩极了”这样的回答,可现在得到的却是?――“糟糕透了”。所以,此时巴迪的反应?读――

什么描写?动作:冲、跑、扑。感受到了什么吗?

对比:跑、走、躺。

有什么不一样?表达伤心的程度没有那么强烈。让我们再次去感受巴迪的心情,读――

过渡:此时的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吗?不理解。确实,精彩极了,让巴迪得意扬扬,糟糕透了,让巴迪失望痛苦。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带给他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强烈的反差就这样鲜明地形成了……

三、品读课文,关注表达(第15~17自然段)

出示合作学习任务单:

A默读,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勾出来,细细品读,作批注。

B在小组里讨论:人人参与,有序发言,认真聆听,相互补充。

其一,组长的角色非常重要,组织大家有序发言,人人参与。对于同一句体会,相互补充。其二,纪律:聆听。关注过程,可以暂停。最后两分钟,准备汇报。

语段一: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顺序可互换。

A母亲给予巴迪的力量,用一个词是――鼓励(板书)父亲呢?警告(板书)

B引入歧途:设想?

C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语段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拓展资料:巴德・舒尔伯格――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

在两种不同力量的给予下,巴迪不断地走向了――成功!

正如课文所说,生活像一艘小船,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成名之后的巴迪,他的人生之路也不可以是一帆风顺的,同学们,那么当巴迪的作品连连发表并好评如潮时,他终于明白――读!

当他的作品受到读者批评甚至遭到拒绝时,他的心里会明

白――读!

板书,质疑:“精彩”是爱,“糟糕”也是爱?能理解了吗?真的?检测一下?

四、仿句训练,拓展延伸

1.分享读后感悟,生写一句或一段:爱是――,爱是――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5

【关键词】“间”;方位后置词;语法化

先秦时期,“间”就多作名词和动词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产生了形容词、副词、方位后置词的用法,它的语义和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副词和方位后置词“间”的演变过程尤为复杂。在“间”字词义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时间义和空间义,唐宋到明清时就更常为此用法,本文主要分析“间”字表示空间或者时间义时,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的虚化、发展过程。

从古汉语典籍文献中的实际用例看,“间”一开始都是含有方位语义的普通名词。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

由于表义的需要,名词“间”最常见的分布是充当中心语, 因为“间” 表示方位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在语义上设定一个参照对象,在句法上就以该对象作为定语。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列传第二・管晏》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受更。《楚辞・九歌・山鬼》

随着这种“参照物定语十方位中心语”表达式的经常化和固定化, “Ⅹ间”表方位的格式就逐步固定下来了。与此同时,“间”的表达趋向专职化、分布逐渐后置化, 普通名词也就演变成了方位名词。

虽然上面两例“Ⅹ间”都表示方位, 但从句法结构看, 还都是定中短语, 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仍然是自由的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 随着后置分布的进一步格式化和定型化, 方位名词“间” 也就渐渐虚化为黏着定位的方位后置词了, 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也从前加组合转化为后附黏着。而从参照对象看, 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间” 的参照领域逐渐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兼表空间义或者时间义。这样,“间”字就完成了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的虚化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大致就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这一阶段的“Ⅹ”与“间”主要还是句法组合关系, 无论用于表空间义还是时间义,“Ⅹ间”总体上都是前加式短语,属于定中短语。

未更炉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论衡》

祝阅精户,降,复位于门西;男女拾踊三;如食间。《仪礼・士虞礼・第十四》

二、魏晋至唐宋时期

由于“参照物定语十方位中心语”这种表达结构的固定化,为其进一步虚化提供了条件,所以到魏晋时期,“Ⅹ间”正由前加式向后附式转变。虽然此时期“间”基本上已经后置化了,但还不够典型,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方位后置词。

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郦道元《水经注》

朝餐多不饱, 夜卧常少睡;自觉寝食间, 多无少年味。白居易《衰病无趣, 因吟所怀》

就表达而言,“Ⅹ间”表示空间义或者时间义时可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和语义。

(1)表空间义,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X间”表示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例如:

药水龙沙近,丹崖咫尺间。(《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陈宗裕《救建乌石观碑记》)

街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四白居易《燕诗示刘臾》)

②“X间”表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例如:

覆钵势上、石隙间流黑香油。《大唐西域记一卷第一》

四曰溢饮水溢在隔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唐・孙思邀《千金要方》)

③“X间”表示泛化的空间范围。例如:

象山下之泉,为天下之式,因碌碌于俗间,类栖栖于孔墨。(《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黎逢《石砚赋》)

何期今日道途间,得逢居士慈悲相。《维摩话经讲经文》

尤为需要指出的是,词汇化的“X间”(人间、世间、民间、凡间、晚间等)在魏晋和唐宋时期已较为常用。例如:

皓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三国志・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

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2)表示时间义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①“X间”用来表示一段时间。例如:

乡、贤感五百年间出,德应黄河号一清。《王昭君变文》

近半载间师无异说,然而无门可推。《祖堂集卷六・石霜和尚》

②“间”相当于“中”,X为时间词。例如:

晚间春作好,行乐不须猜。(《全唐诗》卷五百十二・欧阳衷《田家》)

五祖亦见此揭,并无言语,遂于夜间教童子去雄坊中唤行者来。《祖堂集卷十八・仰山和尚》

③“X间”表示瞬时时间。例如:

人生一世瞥然间,不修实是愚痴意。《解座文汇抄》

掌携队维口澜翻,百二十刻须臾间。(《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二韩愈《记梦》)

三、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间”都已完全后置化了, 已演化成为功能黏着的表示时空关系的后置词了。一方面,“X间”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抽象化,已虚化为对应的语法意义。另一个方面,“X间”的用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其之前的成分可以进行类推,也就是说“X”已经不局限于表示时间或空间义的名词,也可以用其他形容词或动词来表示类似的语法意义。并且。“X”既可是单词,还拓展到了短语。例如:

正说话间,贾蓉进来,给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前都请了安,方回尤氏道:“方才我去给太爷送吃食去……我这会子得快出去打发太爷们并合家爷们吃饭。”《红楼梦》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总之,发展到明清,“间”字已经完成了由普通名词到方位名词,再到方位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这也是现代汉语中“人间、世间、凡间、晚间、夜间、午间”等词的来源。

四、结语

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 虽然二者一脉相承, 句法位工相同, 而且都可以表示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 但二者的功能、性质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首先, 从功能上看, 前者是自由的, 后者是黏着的;前者是实词, 后者是准虚词。其次, 从表达看, 前者只能表示词汇意义, 后者可以兼表语法意义。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先秦到两宋时期,方位名词“间”位于参照对象后面时可以有两种组配方式, 除了上面描写的组合式定中短语之外, 更常见的是中间由结构助词“ 之”连接的连接式定中短语“X+之间”,此用法的间更加趋向于名词,表示时间或空间义,可译为中间或期间。例如:

由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战国策・秦策一》

谚曰:唯食忘忧。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时泰山多盗贼,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月之间,襁负而至者千余家。《三国志・凉茂传》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论语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3).

[2]马清华.词义变化的动因[A].句法语义论集[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3]解惠全.谈实词虚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6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校补

中图分类号:H0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1-0182-005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是当世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由于编纂以及修订此书的工程浩大,书中难免出现错误。作为《汉语大字典》的忠实读者,笔者在认真研读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或有一得之愚,欲效绵力于《汉语大字典》之完善,故为续貂。谬误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1.乏,贬

《汉语大字典・丿部》:

乏……⑥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以皮革制成。一名容。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二十引《三礼旧图》:“乏,一名容,似今之屏风,其制从广七尺,以牛革鞔漆之。”《周礼・夏官・服不氏》:“射则赞张侯,以旌居乏而待获。”郑玄注引杜子春曰:“乏读为匮乏之乏,持获者所蔽。”《文选・张衡〈东京赋〉》:“设三乏,司旌。”李善注引薛综曰:“乏,以革为之,护旌者之御矢也。”[1]40

《汉语大字典・贝部》:

贬,《说文》:“贬,损也。从贝,从乏。”徐锴系传:“当言从乏,乏亦声。脱误也。会意。”按:段玉裁以此字为形声包会意,改作“从贝,乏声”……(二)fá《集韵》扶法切,入乏奉。同“乏”。古代行射礼时报靶人用来护身的器具,像小屏风,用皮革制成。《集韵・乏韵》:“贬,射者所蔽。通作乏。”[1] 3867-3868

按:

《汉语大字典》认为“乏”、“贬”有“护身的器具”的意思。查《说文》:“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徐灏笺:“乏盖本为凡不正之称,后乃专以贫乏为义。”《说文》:“贬,损也。”“贬”的本义是“减少,损减”。“乏”、“贬”的音义与“护身的器具”无关。其实“护身的器具”的本字应是“X”,“乏”、“贬”应是“X”通假字。

《说文》:“X,盾也。从盾,闵。扶发切。”《逸周书・王会》:“请令以鱼皮之@,乌之酱,鲛X利剑为献。”孔晁注:“X,盾也,以鲛皮作之。”朱右曾校释:“X,音伐。”

后代字书认为“乏”具有“护身的器具”的意思,概出自郑玄注引杜子春曰:“乏读为匮乏之乏,持获者所蔽。”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2]617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读为、读曰”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要用于传注中来说明假借字,郑玄认为“护身的器具”的义项是假借“匮乏之乏”来表示的,但此义项的“乏”本字应是“X”,所以此处应改为:“乏读为X。”《集韵・乏韵》因没有认识到此处的错误而认为“贬,射者所蔽。通作乏。”《汉语大字典・贝部》而据此认为“贬”同“乏”,亦应予以改为:“贬”通“X”。

2.但

《汉语大字典・人部》:

但,(三)yàn《字汇补》於店切。古指吹竽的人。《字汇补・人部》:“但,古不知吹人。”《淮南子・说林》:“使但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不可听。”高诱注:“但,古不知吹人。”[1]166

按:

《字汇补》、《淮南子・说林》及高诱的注解都表明“但”在古代指“不会吹竽的人”,而义项释为“吹竽的人”,释义与例证矛盾。“但”在古代是指不会吹竽的人。

3.r

《汉语大字典・刀部》:

r,lóu(又读dōu)《广韵》落侯切,平侯来。又当侯切。①堤坝下排水灌水的小孔。《广雅・释诂二》:“r,裂也。”《玉篇・刀部》:“r,小裂也。”《广韵・侯韵》:“r,小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四・沔阳州》:“r河口在州西北六十里。r与穴同,盖水流分泄处。”②方言。小水道。如:r口;r眼。③割。《集韵・@韵》:“r,割也。”[1]371

按:

《汉语大字典・刀部》“r”的音义“①堤坝下排水灌水的小孔”,释义与文献不合。《五侯鲭字海・刀部》:“r,音兜,小裂也。”[5]30对照《五侯鲭字海・刀部》“r”的音义,“裂也”应该单独立项。另:据行政区划网:古渗地下河,古人称地下河为“潜”或“r”。[3]因系地下河出口,后发展成集,故名r河。古沔阳州即是今天的仙桃市,r河镇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西南部。“r河”是以水系命名的地名。所以,“r”还应分为lóu和dōu两个读音。

综上所述,《汉语大字典》中的“r”的音义应改为:

r,《广韵》落侯切,平侯来。又当侯切。

(一)dōu①堤坝下排水灌水的小孔。《广韵・侯韵》:“r,小穿。”②裂。《广雅・释诂二》:“r,裂也。”《玉篇・刀部》:“r,小裂也。”③方言。小水道。如:r口;r眼。④割。《集韵・@韵》:“r,割也。”

(二)lóu古称地下河为“r”。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四・沔阳州》:“r河口在州西北六十里。”

4.

《汉语大字典・木部》:

,《说文》:“,马柱。从木,n声。一曰坚也。”àng《广韵》五浪切,去宕疑。又五刚切。阳部。①系马桩。《说文・木部》:“,马柱。”段玉裁注:“谓系马之柱也。”《广韵・唐韵》:“,系马柱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解绶系其颈,着马。”《晋略・桓玄传》:“(刘)裕负刁逵搏进,不时输,逵缚之马,谧见而责逵释裕,代偿其负。”②坚。《说文・木部》:“,坚也。”③斗怼!段难 ず侮<景福殿赋>》:“飞鸟踊,双辕是荷。”李善注:“飞之形,类鸟之飞……今人名屋四阿碓也。”《资治通鉴・唐高宗总章二年》:“其门墙阶级,窗棂楣柱,P恚皆法天地阴阳之律数。”胡三省注:“,斜桷谓之飞。”④同“昂”。《字汇补・木部》:“,音昂,义同。”[1]1257

按:

《五侯鲭字海・木部》:“ [昂],音昂,《尔雅》云:飞 [昂]也。屋桷楼观斜者曰 [昂]。”[5]78可见,“ [昂]”的本义是“斗拱”。据《说文》,“”的本义是“系马桩”。所以,《汉语大字典・木部》“”的音义“③斗拱”当是“”的假借义,应补充“”通“ [昂]”。

《汉语大字典・木部》“”的音义“④同‘昂’”,引自《字汇补》“,音昂,义同”。此为《汉语大字典》误设义项,“音昂,义同”,按照《字汇补》的体例,是说“”的不同读音意义相同,不是说“”与“昂”义同。查续修四库全书本《字汇》:“,鱼浪切,n去声,系马柱。晋王谧缚宋武帝于马。又坚也……”查续修四库全书本《字汇补》:“又马洲,地名,旁有一p昂起也。又疑刚切。音昂。义同。”《字汇补》是在《字汇》的基础上补音义或补字,“”属于前者,第一个“又”后是补义(马洲,地名。旁有一p昂起也),第二个“又”后是补音(疑刚切,音昂),《字汇补》所谓“义同”,是说“”字读“疑刚切”与读“鱼浪切”(见《字汇》)意义相同。《汉语大字典》不明《字汇补》的体例,加上节引不当,故有此误。

《汉语大字典》还有同样的错误,例如:

《汉语大字典・齿部》:“[ [口]] [齿],(一)jiàn《正字通》居晏切。同‘ [口]’……(二)jiān《正字通》居闲切。同‘奸’。查《正字通・齿部》:‘[ [口]] [齿],居晏切,音涧。《易林》:‘[ [口]] [齿]啮啮,贫鬼相责。无有欢怡,一日九结。’又删韵,居闲切,音奸。义同。《正韵》及旧本阙不载。’”[1]5118

《正字通》是说“[ [口]] [齿]”有去声(居晏切,音涧)与平声(居闲切,音奸)两读,而两读的意义相同,并不是说“[ [口]] [齿]”与“奸”义同,《汉语大字典》显然误解了《正字通》的本意。[4]283

另:②坚。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作“竖”。“竖”应是“”本义“系马桩”的引申义。

综上所述,《汉语大字典・木部》“”的音义应改为:(一)àng(又读áng)①系马桩。②竖。③通(áng)”。斗拱。

5.<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

《汉语大字典・瓦部》:

《改并四声篇海・瓦部》引《搜真玉镜》:<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音接。《字汇补・瓦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足妾切。义阙。[1]1532

按:

《五侯鲭字海・瓦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音接,连甍也。”[5]39

《汉语大字典》关于“<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字只有音,而义缺。查《中华字海》:“<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音皆,义未详。”[6]819包括《汉语大字典》在内的许多字书关于“<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字都缺义项,《五侯鲭字海》在这方面弥补了《汉语大字典》的不足,因缺乏文献用例,还有待于学界对“<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瓦.tif>”字义项进行进一步考证,以完善《汉语大字典》。

6.

《汉语大字典・日部》:

,lín《〈淮南子〉注》音林。〔〕想要知道的样子。《淮南子・m真》:“而知乃始昧昧,皆欲离其童蒙之心。”高诱注:“,欲所知之貌也。”[1]1627

按:

“”应同“”。

《读书杂志》:“,昧昧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高注》曰:‘昧昧欲明而未也,欲所知之也。’念孙案:《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皆无字,当为〔注同〕,昧昧一声之转,皆欲知之也〔《说文》云:ィ欲知之p〕。《文子・上礼篇》作昧昧懋懋,懋与古字通。”[7]777

据此可知“”同“”。“”,盖是“昧昧”经常连用而类化从“日”的结果,类化后的“”读音也从“林”声了。

《汉语大字典・木部》:“,《说文》:‘,木盛也。从林,矛声。’mào《广韵》莫候切,去候明。幽部。(1)同‘茂’。茂盛。(2)果木名,即木瓜。(3)通‘贸’。交易。”[1] 1348-1349

《汉语大字典》在“”下没有沟通与“”的关系,在“”下也没有“:欲所知之也”这一义项,均应补充。

7.[傅] [日]

《汉语大字典・日部》:

bó,《集韵》伯格切,入铎帮。暴。《集韵・铎韵》:“[傅] [日],暴也。”[1]1640

按:

《汉语大字典・日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曝.tif>,同‘[傅] [日]’。《集韵・铎韵》:‘[傅] [日],或作<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曝.tif>。’”[1]1653

《正字通・日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曝.tif>,讹字。旧注:‘音博,暴也’,误。”《正字通》之说可从,但“<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曝.tif>”究竟是何的讹字呢?此字应为“膊”的讹字。

《广雅疏证・释诂》(清嘉庆刻本):“膊各本讹[傅] [日]作,自宋时本己然。故《集韵》、《类篇》并云:[傅] [日],<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暴.tif>也。考《说文》、《玉篇》、《广韵》俱无[傅] [日]字。《方言》膊,<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暴.tif>也。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闲,凡<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暴.tif>肉、发人之私、披牛羊之五藏谓之膊。今据以订正。<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暴.tif>与<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泰.tif>同。”[8]46此说可从。可见,“[傅] [日]”是“膊”的讹字,“暴(<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暴.tif>)”、“<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曝.tif>(<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泰.tif>)”是“膊”的异体字。

《集韵・铎韵》因不辨“[傅] [日]”与“膊”的关系,而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曝.tif>”下直接说:“[傅] [日],或作<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曝.tif>。” 《汉语大字典・日部》予以直接引用,也应予以辨别。

8.[河] [辛]

《汉语大字典・水部》:

[河] [辛],“淬”的讹字。《字汇补・水部》:“[河] [辛],音未详。《谈荟》:‘砚神曰[河] [辛]妃。’”按:《说郛》卷三十一引《致虚杂俎》:“砚神曰淬妃。”《玉芝堂谈荟》误引作“[河] [辛]妃”。[1]1749

按:

杨宝忠说:“当是‘淬’字之误。”[9]250《汉语大字典》与此结论相同。此说可从。

但是,“[河] [辛]”还见于下面文献:《五侯鲭字海・水部》:“[河] [辛],水名。”[5]31清吴骞《拜经楼诗集》续编卷四:“十五夜[河] [辛]江舟中观月蚀作歌。”《五侯鲭字海》的说法是正确的,《汉语大字典》应补充这一义项。

9.<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

《汉语大字典・田部》: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同“收”。《古俗字略・尤韵补》:“<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古收。”《改并四声篇海・田部》引《类篇》:“<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音收。”[1]2716

按:

《可洪音义》第二十五册《新华严经音义》:“利<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音香,经本作末利香。”敦煌写卷S.4624《受八关斋戒文》:“第六不得着花N、璎珞、<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油、指(脂)粉涂身”。又P.2115.V《五脏论》:“射<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麝香),善除夭(妖)魅。”其中的“<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皆“香”字。

《汉语大字典》所引《古俗字略》、《类篇》音“收”的“<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番.tif>”,可能是“香”的俗讹,也可能是“香”的同形字,待考。

10.<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

《汉语大字典・疒部》: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xiāng《玉篇》思将切。病。《玉篇・疒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疾也。”《篇海类编・人事类・疒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病也。”[1]2871

按: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应是“厢”字俗书。浙敦026《普贤菩萨说明经》:“东<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有九门,南<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有九门,西<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有九门,北<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有九门。”这里的“<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厢.tif>”字即“厢”字俗书。俗书“广”与“疒”常相混,如:“<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身1.tif>”同“<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身.tif>”;“广”与“厂”也常相混,如:“[广][金]”同“[厂][金]”。《玉篇》、《篇海类编》等字书中的释义“疾(病)也”,除字书外,查无其他文献用例,故疑为从“疒”而望形生义。

11.<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弟.tif>

《汉语大字典・舟部》: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弟.tif>,dì《广韵》徒礼切,上荠定。船。《玉篇・舟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弟.tif>,船也。”[1]3264

按: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弟.tif>”当为“梯”之换旁俗字。胡吉宣《玉篇校释》:“盖涉梯航为名。”[10]3546是也。“梯航”,古书常用词,指梯与船,水陆交通之工具,又引申指有效的途径。如唐吕温《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翘企圣域,莫知所从,如仰高山、临大川,未获梯航,而欲济乎深、臻乎极也。”明梁辰鱼《浣纱记・治定》:“而今应受天王宠,看万国梯航一旦通。”也是“梯山航海”的省语,谓长途跋涉。如唐玄宗 《赐新罗王》诗:“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弟.tif>”当为“梯”之换旁俗字,以其涉“航”字而类化。《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陆》卷八百二十七:“扼咸镐之咽喉,导荆吴之贡赋。途路无梗,<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弟.tif>航若流。”

《玉篇・舟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弟.tif>,船也”,应是讹误。《汉语大字典》也应予以改正。

12.萏

《汉语大字典・艹部》:

萏,(一)jiù《集韵》巨九切,上有t。药草名。《玉篇・艹部》:“萏,萏草,药名。”(二)dàn《广韵》徒感切,上感定。〔菡萏〕见“菡”。[1]3451

按:萏,查:《五侯鲭字海・艹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萏.tif>,音臼,草也,又药名。”[5]40《五侯鲭字海・艹部》:“萏,音K,菡萏,《说文》云:‘芙蓉未实,即莲花蕊也。’”[5]49《汉语大字典・艹部》中“萏”的义项是对《五侯鲭字海・艹部》中的“<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萏.tif>”与“萏”的音义的合并。《五侯鲭字海・艹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萏.tif>,音臼”、“萏,音K”,所以从字形分析上看,“<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萏.tif>”与“萏”应分立字头。《五侯鲭字海・艹部》处理“<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萏.tif>”与“萏”的音义是对的,《汉语大字典・艹部》应予以改正。

13.<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束.tif>,牛

《汉语大字典・足部》: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束.tif>,同“拧薄!都韵・觉韵》:“牛《说文》:‘谨也。’一曰善也。或作<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束.tif>。”[1]3977

《汉语大字典・女部》:

牛《说文》:“牛谨也。从女,束声。读若谨敕数数。”(一)chuò《广韵》测角切,入觉初。屋部。(1)谨慎。(2)善。(二)chù《集韵》叉足切,入烛初。ā#ㄈ)lài《集韵》落盖切,去泰来。好貌。[1]1124

《汉语大字典・女部》:

疲(一)chuò《广韵》测角切,入觉初。(1)同“拧薄#2)整顿;整理。(3)辩。(二)chù《集韵》叉足切,入烛初。同“拧薄ā!都韵・烛韵》:“疲ㄒ病;虼邮。”[1]1126

按:

《正字通》:“<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束.tif>,俗谱帧>勺:同疲非。《说文》本作拧O昵佰U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束.tif>”、“啤焙汀拧蔽异体,“<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束.tif>”应是“啤庇搿拧倍形交互影响产生的俗字。类似的情况,如《汉语俗字丛考》:“‘<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凋.tif>’是由‘帱’和‘<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凋.tif>’、‘<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或.tif>’是由‘馘’和‘<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首.tif>’二形交互影响产生的俗字。”[11]206

14.r

《汉语大字典・u部》:

r,《说文》:“r,去也。从u,带声。”

(一)dì《广韵》特计切,去霁定。又底隶切。月部。①去,往。《说文・u部》:“r,去也。”《玉篇・u部》:“r,往也。”《大戴礼记・夏小正》:“九月r鸿雁。”李调元笺:“r,去也。北来则曰向,南去则曰r。”②避。《广韵・霁韵》:“r,避也。”③同“递”。《直音篇・u部》:“递,迭传也。迢递。r同递。”1.迢r,即“迢递”。高远貌。《玉篇・u部》:“r,迢r也。”南朝齐谢I《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结构何迢r,旷望极高深。”《水经注・洛水》:“迢r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清顾炎武《孙征君葬不获执绋》:“遥凭太行云,迢r过夏o。”2.迭传;依次。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r高行之美迹,弘盛业之清猷。”唐王维《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陛下均平布政,中外r迁,尚录前劳,仍收旧齿,使备顾问。”

(二)shì《集韵》征例切,去祭章。①同“逝”。往。《集韵・祭韵》:“逝,往也。或作r。”《字汇・u部》:“r,与逝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凤漂漂其高r兮,夫固自缩而远去。”司马贞索隐:“(r)音逝也。”按:《文选・贾谊〈吊屈原文〉》作“逝”。②刀鞘。《字汇・u部》:“r,刀室。”《礼记・内则》:“左佩纷、刀、砺、小、金燧;右佩i、捍、管、r、大、木燧。”郑玄注:“r,刀@也。”

(三)dài《集韵》当盖切,去泰端。连。《集韵・韵》:“r,连也。”[1]4132-4133

按:

《说文》:“r,去也。从u,带声。”所以,音义(一)中的①、②应读dài。

音义(一)中的③“读dì,同‘递’”,应改为“读dì,通‘递’。”“迢递”并不是连绵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引《考声》:“迢,远也。”《玉篇・u部》:“递,远也。”可见,“迢”和“递”单用和“迢递”的义是相同的。“递”与“r”本义不同,所以“迢递”与“迢r”中的“递”与“r”应是通假关系。

音义(二)中“读shì,同‘逝’”不可从,此应来自对文献的误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凤漂漂其高r兮,夫固自缩而远去。”《文选・贾谊〈吊屈原文〉》作“逝”。这只能说明“r”与“逝”是异文,异文不一定是异体关系。其实,“r”读“dài”时,是“去”意,也就是“往”的意思。此音义应该删去。

综上所述,并参照《汉语大字典》本义在前、引申义在后的体例,《汉语大字典・u部》中的“r”音义应改为:

(一)dài《集韵》当盖切,去泰端。①去,往。②避。《广韵・霁韵》:“r,避也。”③连。

(二)dì《广韵》特计切,去霁定。又底隶切。月部。通“递”。1.迢r,即“迢递”。高远貌。2.迭传;依次。

(三)shì《集韵》征例切,去祭章。刀鞘。

另:“r”还有一异体字“<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tif>”。

《五侯鲭字海・u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tif>,音r,同义。”[5]34

《汉语大字典・u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tif>,(一)dì《龙龛手鉴》徒计反。同‘r’。《龙龛手鉴・u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tif>’,‘r’的俗字。(二)dài《改并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鉴》当盖切。同‘带’。《改并四声篇海・u部》引《龙龛手鉴》:‘<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tif>,与带同。’”[1]4147

《汉语大字典・u部》音项(二)中的:同“带”,此为《改并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鉴》之说,查《龙龛手鉴》为:“<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tif><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1.tif>(二俗)r(正)”;无“<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带.tif>,与带同。”《改并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鉴》有误,《汉语大字典》亦应将音义(二)删去。

15.<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tif>

《汉语大字典・豸部》: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tif>,chóng《改并四声篇海》引《川篇》直弓切。虫,豸。《改并四声篇海・豸部》引《川篇》:“<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tif>,豸也。”[1]4167

按:

《汉语大字典・虫部》还收一“<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字:<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同“豸”。《集韵・纸韵》:“豸,或从虫。”《太玄・坚》:“坚祸维用解<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之贞。”司马光集注:“解<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与豸同。”

“<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还见于下面的文献:

《篇海・虫部》引《余文》:“<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池尔切。虫、豸。”《详校篇海・豸部》:“<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澄浊,池尔切,读如致。虫、豸。”[12]72

《疑难字续考》:“以音求之,颇疑‘<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tif>’为‘虫’的加旁俗字;<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与豸相同。”[13]263

但我们从音义上判断:“<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tif>”应是“虫、豸”二字常连读,从而二形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俗字。“<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1.tif>”、“<E:\123456\江淮论坛201601\虫.tif>”二字可读为虫或豸,均有虫或豸两个义项。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K].武汉,成都: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行政区划网.r河镇[EB/OL].http:///html/show.php?contentid=153742010-02-01.

[4]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研究[D].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11.

[5]精镌海若先生校订音释五侯鲭字海二十卷四书五经难字一卷首一卷[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9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6]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K].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7][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8][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9]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胡吉宣.玉篇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