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乌塔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有效沟通;讲问沟通;分享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15-03
一、阅读教学沟通法的有效
师生双方对课文进行了阅读,都有了自己的体验,还只是具备有效教学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还要讲究沟通的方式、方法。串讲串问的方式可以肯定是低效的,所谓串讲,是教师逐句逐段地将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解给学生听,构成朗读与讲解相结合或自问自答逐渐推移的教学;而串问是指教师把要教学的内容,把要教给学生的结论用问题的方式提出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组织教学进程。这两种教学沟通方式一再受到批评,但却依旧构成课堂教学的主流,为何呢?因为,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最省力、省时,只需拿着教案就能教。其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从教师到学生,虽然也有学生的回答,但这种回答完全受制于教师,如果教师停止教学,学生就茫然不知所措,学习进程也就停止。另外,当前有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运用学习都因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其实质,而在课堂上扮演了低效的沟通方式。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个课例:
27. 乌塔
一、课前铺垫
1. 谈话引导
同学们,老师在上两周给你们介绍过《中国v史》,里面有着很多故事,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之后呢,我们学习的第五单元,详细地了解了中国很多的名胜古迹,大家还看到了颐和园的图片,对吧?这些古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有趣了。 我们班同学都知道老师特别喜欢旅游,对吧?因为那种旅游的感觉真是太惬意了,不仅如此,而且还带来很多照片看。可老师没有去过国外,老师听说欧洲诸国有很多很美的景色呢!真是令人向往啊!对了,同学们,前两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搜集关于欧洲国家的资料。相信大家都搜集得差不多了吧!有哪位同学给我介绍一下,我们看看欧洲哪个国家最漂亮?
2. 了解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
A.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介绍欧洲诸国的风土人情、著名景区等
B. 师总结,重点简介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课件:欧洲地图、各国概况)
C. 怎么样?同学们,这些国家的风景真是太诱人了,老师好想去游览啊!你们想不想去?哎呀,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才能有空带我去呢?(生:老师你是大人,怎么还让爸爸妈妈带啊?)
D. 哦,老师是大人,不需要长辈陪同,而且一个人游历也别有一番风味。那同学们,你们需要长辈带着吗?也像老师一样一个人出去玩,感觉会怎么样呢?回忆一下以前,同学们春游秋游都是老师带着你们去的,去外地玩是爸爸妈妈带着我们。有多少同学喜欢自己出去玩的呢?
3. 小辩论赛引入新课
好吧!我们来做个小测试:有哪些同学喜欢和长辈出去?请举手。
有哪些同学喜欢一个人出去玩?请举手。
有关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讨论,顺便开个小辩论比赛吧。看看哪种玩法更好呢?请给出你的理由吧!
反方:“和长辈出去,不会迷路,小孩子一个人出去玩会迷路的,而且还会遇到坏人。”
正方:“我们可以带着地图出门,还可以问警察叔叔。”(生自由争辩)
比赛不分上下,大家来看德国小姑娘乌塔是怎么做的吧!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乌塔》。学完之后告诉老师:你对乌塔的这种行动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呢?(如此长的铺垫才导入新课,让学生何堪?!)
二、初读课文
1. 生读后感交流:“乌塔真聪明!”
“乌塔真棒!”
“乌塔胆子真大!”
2. 师引导:年仅14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生:一个人去的)是啊!乌塔胆子真是够大的,但是乌塔是不是真的胆子大到天不怕地不怕呢?是不是莽撞地出去冒险呢?(生:不是)那她旅行之前都干什么了?(生:作了准备)
3. 生小组讨论“乌塔准备的事项”,找到后,读一读,指名回答。
4. 师整理。
板书:
作好游览的日程和路线安排 自理能力强
独自一人游欧洲 查当地的警察局电话号码 经验丰富
(胆大心细) 用三年的时间看书搜集资料、打工赚旅游费用 好学独立
给家里打电话或寄明信片报平安 心细
三、分析课文,看出问题,教师概括
1. 小乌塔真是不错,连老师都很佩服她呢!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谈到了中国孩子的生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读一读,体会体会。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 生谈感受:“老师,我觉得好像在说我似的。”
“老师,我们就没有乌塔那么优秀,我们要向乌塔学习!”
“老师,我们也要一个人出去体会体会。”
四、课堂延伸
1. 老师这里有一份真实的调查报告,我们再看看我们和其他国家孩子之间的差距在哪?中日夏令营的较量……
2.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吗?我们要从小培养自己的能力和习惯,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生活、自立自强。向乌塔学习、向日本孩子学习,成为祖国的骄傲!
3. 作业:本课到这里即将结束了,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吧!也可以写写你想对乌塔说的话,或是对日本小朋友说的话!也可以写写想对中国小朋友说的话!
本课既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又对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老师教学设计的一小段:
快速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1)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2)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凌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3)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4)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5)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6)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 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1)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 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1)我们应该学习乌塔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一个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3)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这个小片段与上述教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来自两位老师,可是问的方式、提出的问题是何等相似!足以说明我们阅读教学沟通之弊。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材编者选文的意图: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①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②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为什么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认识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就一定要向她学习,学习她的那些特征呢?而且这些特征里有许多还是性格特点,这性格是那么容易学的吗?我们教师发出让学生沟通的指令是“向……学习”是“像她……一样”。阅读为何就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可以是“了解、认识、欣赏、审美”,如编者选此文的目的一样。
二、有效课堂是沟通分享的课堂
有效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在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教师有备课而学生没有预习,任凭教师讲什么,学生只有识记与应答。教学是一种两个知识营阵的对垒,确切地说,是一个教师营阵对多个学生营阵,两个营阵在开诚布公的交锋中互相知盈明缺、取长补短,各自进行内部的积极的建构,而完成一种教与学的过程。而课堂上多个营阵的交锋应当是有趣的、相互吸引的、充满魅力的,正如建构理论所说――以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的切实改进为旨趣,教师的职责全在于内化地承接、领悟与传递“指导”蕴涵的精神,其外部行为方式和状态的变化是完全自觉的,而非迫于规约的压力,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这种旨趣与魅力无疑是思想、能力、艺术的分享。每个学生都选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分享自己的预习,把自己认识到的最精彩、最独特的见解呈现出来,给同伴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说者有自豪感,另一方面听者有诧异感,而同学之间能力相差不很远,在分享中就可以构成学习内部的连续同化――自主调节(内部完成)连续用已知吸收未知,强化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教师在听中又可以找到自己与学生分享的具体方式,因为教师阅历丰富,加上手上的资料也多,时间又比学生充裕,必然要比学生站得更高、学得更好,故有思想更成熟的魅力。当教师娓娓动听地分享自己的学习艺术时,对学生就有诱惑力,也就改变了那种问答式教学的枯燥。如果一个儿童没有认识到学习某种东西的必要,那么这个儿童就会要么根本不学习它,要么仅仅采取暂时的和不起作用的方式学习它。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可能较大,学生就可能在同化的同时进行顺应性建构,学习也就更上一层楼了。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挑战自己、挑战他人的情节,这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分享就是让自己的思想与他人交锋,既有聆听的刺激,又有表达的惬意,所以课堂分享是师生沟通的良好途径,也是极好的教学方法,如《论语・公冶长》中的“颜渊季路侍”,就是最好的分享教学示范。
参考文献: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2
一、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和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其主要的学习动机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如:“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学到声母“t”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t的样子呀?”一名学生立刻说伞把“t”。我听后大加表扬,然后在对“f”和“t”加以比较,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他们的字形。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
除此以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发挥想象编造故事,吸引学生。如:“j、q、x,小淘气,看到ü眼,就挖去”这样就使同学们很快记住了“j、q、x”与“ü”相拼的规则,而且学生对这类故事特别感兴趣,印象特别深刻,新知识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二、课件展现,图音结合,色彩记忆
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汉语拼音的教学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展现色彩鲜艳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进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单韵母u:图上画着一只乌鸦在池塘边的大树上做窝。出示投影片学生仔细观察。这田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它跟单韵母u什么相似点?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答案:单韵母u的发音和乌鸦的“乌”第一声相同。树上的窝就像单韵母u。这种方法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三、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以巩固学习效果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总是运用传统的方法,背呀、写呀、念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胶体、振奋精神的游戏,调节一下气氛。如:在学完了声母和韵母后,我就组织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写着声母或韵母的头饰。游戏开始后,先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说:“谁是我的朋友?”下面的同学谁的头饰上的字母能与前面同学的字母相拼,就走到前面来,回答:“我是你的好朋友”。全班同学再齐拼组成的音节,接着其他同学再继续作找朋友的游戏。通过这次游戏活动,学生们从紧张单调的学生氛围中解脱出来,变学为玩,活跃了学习氛围,巩固了拼音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3
有一次公开课,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破解密码的教学环节,如果密码破解成功的话,看到的是一张由点阵组成的卡通兔子图。评课时有教师问,为什么是兔子?我的回答是:第一,我喜欢兔子;第二,我属兔子。大家都笑了。其实,兔子是我课堂上的吉祥物,在讲二进制编码的时候,它们以外星兔子的形式出现――要解码后才能看清兔子的形象;在讲信息数字化的时候,外星兔子们分裂成矢量门和位图门两大帮派――用来对比画出兔子的两种不同方式的优劣;在讲循环语句的时候,它们已经在地球上安营扎宅,繁衍旺盛――用来作为斐波那契兔子序列的素材。
我的课堂上不只是有兔子,还经常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苹果,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堂课上,我会从伊甸园的苹果一直讲到乔布斯的苹果;又比如金字塔,我设计了一个要用画图软件解出答案的金字塔旋转谜语;再比如魔法,可以让星号无端消失,可以让数字唱歌,还可以在记事本里播放动画片。只要学生惊讶地问:“咦,为什么呢?”他们就会很主动地去探索现象背后的秘密,并且也亲自去试着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来。
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奇怪,仿佛世界上充满了乐趣和灵感,并且似乎随手就能用到课堂里。回忆起来,所有这些有趣的事情应该有一个发端,不过,这个发端一点也不有趣。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身体的某个部分出了问题,不仅影响身体的具体机能(比如,体重降到50kg内,血压超过170mmHg,心率达到140次/分),而且还影响到精神状态――我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尤其是在定期服药的情况下,思维会很散漫地从一个地方游走到另一个地方,注意力经常会像浮云一样渐渐飘散……我几乎不能编完一段稍微长点的程序代码。实际上,我还不得不将一长串的“不能做”清单始终放在脑袋里,比如饮茶、喝咖啡、吃海鲜、激烈运动……虽然根据医生的建议,身心放松有益于身体恢复,不过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我的大脑就好像一个高速空转的马达,充满着令人焦虑的噪音(很难向没有类似经历的朋友描述出这种难受的感觉)。
我必须找出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来做。
我找到的第一件轻松愉快之事,是散步。一开始只是绕着学校操场走路,但很快就不满足于固定的空间和景色。不久后,我开始寻找校外的散步路径,但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要寻找到一条能避开主干道上尘土飞扬和汽车尾气弥漫的步道,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我在电子地图、虚拟三维城市、GPS系统和真实的街巷之间来回穿梭――规划线路的时间往往要长于真正散步的时间。有意思的是,这件事产出了一个副产品,我制作了一个“数字毅行”的活动规划,可以带上十几个学生,一边走路,一边上信息技术课。不久以后,这个规划真的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派上了用场。
第二件轻松愉快之事,是走进大自然。经历过许多次在自然中的漫步之后,我发现只要静下心来细细观察,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生命的气息,四季更替时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那样美妙,在许多的时候我感觉仿佛自己是一个婴儿,重新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我买来望远镜,白天观察野生鸟类,晚上仰望星空,探索一个又一个银河系外的深空天体。逐渐地,兴趣就扩展到气象、野生植物、地理地貌等不同领域。虽然不可避免的,有人会说我不务正业,然而,慢慢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聚拢到我周围,听我讲述这个奇妙的世界,我的话题会从DNA穿越到M13球状星团,连接两者的是阿雷西博望远镜发射的二进制编码信息;也会从四片叶子的车轴草(就是幸运三叶草)穿越到相思鸟,连接两者的是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还会从马赛克镶嵌艺术穿越到天空中的云朵,连接两者的是自相似或分形系统。有时候,学生在上课前就会问我,这节课打算穿越到哪里?
第三件轻松愉快之事,是痴迷音乐,虽然我自小就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烧友,但在看到著名乐评家辛丰年70岁自学钢琴的事迹后,就想拿他当做自己的榜样,不嫌内行笑话,下决心自学乐理,胡乱弹琴。先是为求身心放松、继而感到好玩、后又自我陶醉,到现在,就干脆把原来开设的电脑音乐制作课程,彻底改成了电子音乐创作。虽然寥寥数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原本只是借用电脑的MIDI软件输入乐谱,现在却是从声波、合成器、MIDI、乐理一路讲下来,有点冒充音乐老师的感觉了。话说回来,诸如在音乐老师面前讲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老师面前讲音乐这样的事情,一贯是我的长项。
不过最为重要的是,自从深入学习音乐以后,我发现,我居然能被自己弹奏的声音感动,这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体验。当我在编写教案,准备在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一栏里落笔的时候,我总会想到,我在这里写下的一切,能不能首先打动我自己呢?我逐渐开始品味,什么是真切、什么是细腻,我开始为了能够感动学生,而不仅仅是为教授知识和技能备课。直到某一天,在某一节课的下课前,我真的被自己感动了,乃至忽然哽咽而不能语,全班学生在短暂的沉静后,忽然响起一片掌声,这来自学生的掌声,绝对是值得纪念的一刻。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教育技术 理论体系 发展脉络
教育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发展正在逐渐地形成和完善之中。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析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从领域到学科
早期的教育技术仅仅是着眼于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或称之为视听教学。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广播、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有声电影的问世加快了视听教学的发展并且把视听教学从单一的视觉领域扩展到了视听领域。程序教学创始于1925年,它是基于行为心理学原理创制的一种使用机器来控制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教学方法。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视听教学的基础上,诞生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与视听教育相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不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而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全部过程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AECT1963年以前,教育技术一直是一个实践或应用的领域。“四十多年来,教学技术领域集思广益,定期开展自我检验,终于获得了对自己的专业化描述”①,到1963年才产生了教育技术的第一个正式定义,这标志着教育技术从领域转到了学科。从此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技术界乃至整个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热点,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背景出发,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历程
(一)“媒体中心”体系
这种认识可以追踪到AECT1963年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②
这个定义说明:视听传播的学科类别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视听传播以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视听传播以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该定义还着重指出了教育技术(视听传播)的工作领域是:学习过程中信息的设计和使用,定出了教育技术的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媒体中心论”的影响是深刻而且广泛,在我国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注重媒体技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主要是提供硬件技术及软件制作技术的服务;在认识上把电化教育看作是“教学辅助手段”。
第二阶段,即注重媒体应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除了提供硬软件技术服务外,主要是探索如何应用媒体来解决教学中的局部问题,如提供感性材料、显示某个知识点、解决某个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在认识上把电化教育看作是解决教学局部问题的方式方法。但是仍然局限于媒体的范围,电化教育是关于媒体的技术以及应用方法,还没有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
第三个阶段,即注重教学整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在实践上主要探索和研究如何应用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目标、对象、内容、策略方法及评价等因素,来设计、开发和利用现代媒体;着重探索和研究电化教育对一堂课、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教学将带来什么影响,对教学模式带来什么影响,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带来什么影响,对教师的观念、知识、教学水平等带来什么影响。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逐步应用到教育中来,以上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更是朝纵深发展。与此同时,在认识上也有提高。己认识到电化教育不只是应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方法。电化教育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学的局部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从整体上改革教学。电化教育是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技术的工具手段,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媒体中心论”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关于视听设备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这种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传播理论、视知觉理论、操作强化理论、联想主义者类型的学习理论。
我国学者坚持这种观点的有萧树滋、南国农等。从萧树滋的《电化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到南国农和李运林的《电化教育学》(高教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都能看到“媒体中心论”的思想。南国农坚持“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认为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电化教育是教育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革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化教育的著名的“七论”即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二)“系统过程”体系
在确认并发表94年的教育技术新定义之前,AECT从1970年-1977年正式公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基本上都把教育技术定位在一个“系统”或“过程”中,因此相应的理论体系也是“系统过程”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77年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③
该定义认为教育技术只是一个“过程”,是处理教学问题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与人类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例如人和设备,思想和方法等);“过程”是指人们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使之优化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过程,在这里人们只是把教育技术看作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理论体系的学科;它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学习,认为教育技术是包含与人类学习诸因素有关的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方面。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认知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等。
(三)AECT94定义“五领域”体系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在这个专著里,形成了一个定义。这一定义是这样的:“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可以将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领域当作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其理论基础涉及到心理学、工程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在这些理论基础中,新的理论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心理学。
(四)张建伟之当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架构
年轻的学者张建伟在《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中指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基础性探索和应用性探索两个层次。在基础性探索层面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研究以及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文化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可以划分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在学校以外的企业培训、终身学习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建伟提出了在我国并没有引起更多关注的两个内容,一是面向教育需求的创新性技术研究,二是面向企业培训的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理论体系,各国学者对此还有不同的见解。英国学者D·米切尔1978年认为,教育技术学应包括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技术;2.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3.教育管理技术;4.教育系统技术,即教育系统工程;5.教育计划技术。日本学者坂元昂(1971年)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提高教学效率;2.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利用人类工程学的知识,开拓便于为教育现场使用的设施、设备和教材、教具等。而我国的顾明远则认为是“要素组合”体系:“传统教育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由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但是,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教育过程已经不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必须增加教育技术这个要素”。(引自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材序言)
三、发展脉络:资源-教学-学习-绩效
从这些众多的纷繁的说法中,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的线索或发展脉络呢?答案是肯定的。巴巴拉·西尔斯和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文版序言中也指出“从历史上看,教学技术领域的重点几经迁移,从强调资源,到强调教学,然后强调学习。很可能下一个定义会指向绩效,而不是学习”。这句话正指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的脉络,那就是“资源-教学-学习-绩效”(如图3所示)。
每一次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都对教育技术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教育技术工作者总是先注意到这种新的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和环境,然后考虑应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然而,媒体的广泛应用只是丰富或改变传输和呈现的方式,教育技术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严重。在AECT94定义之后,重点逐渐转向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但是以媒体为中心的这种意识的影响依然严重。于是关注教育技术的专家及时提出了教育技术的改革方向即创新性技术和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实,早在1989年5月美国教学技术与技术教授协会在印第安那大学讨论教育技术趋势时,强调教育技术学科把重点之一放在企业绩效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张祖忻也呼吁“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培养整体改革意识”,“而现代教学系统设计和绩效技术则要从社会大环境变革与转型、从学校教育改革或企业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着眼,高屋建瓴,根据上述系统要求进行整体改革,跳出现有系统的边界来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案。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开展工作,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成效会更加显著”。我们认为在当前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要以创新性技术和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教育技术学改革的突破口,继续重视资源和环境的建设,继续重视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这样才能使得教育技术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①25页、②38页、③42页、④17页).
[2]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第一期.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生物教学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除课堂授课外,还要实验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不可缺少一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实践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呢?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在国外早期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论”,后来是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国内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做”三者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教育先人们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好动与好奇心是进步的第一需要。”实践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课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共同点。区别在于环境,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等的不同。共同点都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了解关注生物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室外的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县是林业生态县,也是我省的旅游强县,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蕴含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却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有大型菌类种植场、笋竹种植、乌鬃鹅、鸡、鸸鹋场,这些都是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分别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很多场所都给我们课题小组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课题《对本县初中生物教学资源调查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中,参加的学生都得到了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进行的教学探究。由于安全、经费的原因,我们选了二十个自愿报名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课题的研究。
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对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我们进行每一次活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团结合作、友好相处;还要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美国一位有名的教育学家统计过后提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其专业知识智商方面只占3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方面却占了70%。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是在成材之前,首先要成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人文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极大兴趣。在参观鸸鹋养殖场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制作鸸鹋的鸟巢模型,模型里有鸟卵和育雏的雄鸟,鸟巢的形状及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在观赏太和洞的禾雀花时,让学生将采集回来的禾雀花分别制作成浸制标本和干制标本。把禾雀花的浸制标本与实验室鸟类浸制标本放在一起,虽然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但是它们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奇妙,也让学生们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敬重和热爱。我们还要求学生将禾雀花每一部分解剖开来与课本上桃花的每一部分对应上,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将课本要求掌握知识得到扩充。
在调查本地的生态环境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写出它们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还可以编成话剧,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扮演人类的同学坐在中间,其它同学将他抬起来。人类破坏环境的某一因素如:排污,废弃物等引起了水污染,水污染会导致其它污染,当说到污染会使食物链的某一成分无法生存时,扮演这一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将一个一个地离开,被抬着的扮演人类的同学会越来越孤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非常担心自己会掉下来。通过这个话剧的表演,让同学亲自体会到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将受到环境的报复,人类自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3、培养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生物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年春节前县城都有花市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春节前逛花市时,把所见所闻写成科普小记,看谁观察得多、观察得仔细,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花卉的名称、学名、习性、结构及生理特点……甚至经济、实用、观赏价值等,以及一些寓于其中的故事和象征。遇到不懂的可以询问卖花者,在同学们上交的科普小记中学到很多课本没有的生物知识,例如“猪笼草”有吃蚊子的功能,也有“猪笼入水”的寓意。收集各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知识,让他们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
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开始,从心理生理方面他(她)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太多的东西想知道、要交流、在师长的帮助下去学习有用的知识。例如:有学生讲到他们生理、甚至心理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她们学习和生活。我就趁这个机会给他们讲解有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
家庭也是生物知识应用较多的场所之一,在学习营养物质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本中国营养学会的《平衡膳食宝塔》的图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合理的配餐,尤其是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掌握科学合理的膳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不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们的家居环境是否对健康又影响,这也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装修、绿化、家私等会带来污染吗?家居的污染有哪些呢?除了我们课本上讲的外,同学们还提到了室外的噪音、光污染、灰尘、有毒废气等等,并作相关的调查。这些无处不在的生物学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让学生培养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在活动中学习生物知识,在游戏中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学生习惯了看到周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学生的学习力,只有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四、课外实践活动对教师有更高的提升
生物科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它打破课室局限的范围,延伸到大自然中,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当,会出现只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课题研究刚开始的一、两次课外实践活动回来,有的学生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内容是写我们这次外出是如何好玩……,写成游记了,一点生物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完全忘记了外出前按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这就忽视了我们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收到效果,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需要师生的配合默契,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起到主导的作用。开始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控制好的,虽然,我们选出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的,相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彼此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基础知识、体力方面、对不同生物的兴趣不一样,是否都能按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完成,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和要求,及时、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每次活动后,师生们都要总结,总结的核心是我们是否完成了这次实践任务?我们学到了那些生物知识,遇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出一些有关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讨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对于课外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严重不足,所以往往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对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常态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开展多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对老师的成长也是一种推动力。每年中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物课堂。有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没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既寓教于乐,在提高生物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有多次的师生活动,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一个成长环节,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从学生长远目标看,我们应该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七、八年级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6
1.从心理学的角度谈有效注意
在心理学中,“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前者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发起的注意。后者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统一于注意过程中,保证了注意的产生和维持。”在有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应当指向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只有在正确指向的基础上加以集中,才能使学生清晰、完整、深入地理解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本文中所谈的是有效注意是包括了有意与无意两个方面的注意。
2.引起有效注意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再更新以及教材的更新改进,社会和教育的呼声逐渐将陈旧课堂中的“教师怎样教”变为崭新课堂中的“学生怎样学”。校内课程节数安排时间的减少,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增多、课业负担的减轻,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向课堂要效率”。引起学生有效注意正是实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自主学习的的重要保证。
根据当代中学生具备的特点来看: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思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心理问题增多,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因素越来越多。怎样在课堂上抓住有效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在符合学习规律、记忆规律、注意规律的基础上做到每堂课都能够有所收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者的教学相长面临的迫切问题。
因此,“注意”本身对于学生学习知识,了解文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对教与学有深刻的影响。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3.探寻引起学生有效的有意注意的方法
3.1教师独特的导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
调查表明:“小学生对于英语的感兴趣程度超过了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而初中生对此的兴趣呈逐学年下降趋势。”英语作为外语,学生一开始总是存在一定的兴趣和新鲜感,从课业负担不是很重的小学英语到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转折,尤其是到了初三,大部分教师以应试为导向,灌输知识,使学生养成“被灌输”的思维模式,进入英语课堂时,没有任何期待,从而缺乏了“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保持学生的轻松感。现在英语课本的编排多是按话题归纳总结的,因此在上每一个章节之前都有相应的话题准备,教师可以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布置一定的口语任务,在新课开始后,当学生遇到熟知的内容后,能够更好的注意所学内容。这时,教师展示话题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述说相关的故事,介绍背景及东西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将刺激学生了解更多信息的欲望,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将学生的注意有效的转移到与本节课课堂相关的内容上来。
3.2合理创设模拟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模拟环境不仅应包括日常对话的模拟,还应包括表述性的阐述观点。例如,在上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Unit4Topic2时,讲到不同国家奇特的风俗习惯时,笔者联系整个单元的背景和学生需要复习的Topic1天气气候的特征和预习Topic3的内容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布置学生创办自己的“模拟旅行社”。全班学生被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六位同学。每小组作为一个旅行社,以某个国家或地区为主,介绍该地的天气、风俗习惯、旅游时的注意事项、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以及最值得观光的地方等。每个旅行社的目的在于说服作为游客的其它同学去他们所介绍的地方旅行。剩余扮演游客的学生也可以畅谈自己选择去某个国家旅行的理由。这样的模拟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有日常对话的练习,更加具备了让学生锻炼口语、听力、收集整理信息和团队学习的更高要求,同时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将有意识的注意到前面学习的内容和预习后文材料,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将很自然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大家的课堂表现上来,也将对课文内容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总结和预习作用。如果只是机械性的语言环境,例如例行的背诵出课本的对话,则很难保证学生有长久的注意力。
3.3充分利用学习动机调整学生学习时的有效注意
“Learned motives refer to the satisfie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mind after watching other people do things and get rewarded.”学习动机涉及到人们在看到他人做出表现并得到奖励时想要试图模仿并满足自身的心理状态。许多孩子希望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或是因为他们知道好的成绩意味着他人的夸奖,意味着将来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或是他们更长远的明白这意味着更好的将来。当看到他人成功的案例时,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这些人的行为。教师可以在平时树立那些课堂注意力集中从而用巧力学习的学习典型,并适时更新。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身对学习追求的内在动力,但并不持久。在不断更新的内外动机下,延长学生学习动机发挥作用的时间。
3.4校内教师的评价将会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意注意
初中生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质,相对小学生,他们具备了更多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思想;而相较于高中生,他们又相对缺乏自主探究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教师课内外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兴趣和对该科目的注意程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与教师在提问或课堂活动后对学生的评价有很大关系。“学生评价的功能分为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管理功能。实施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强调学生评价的形成性。”这种评价是在课堂内外都不断产生作用的。根据学生评价的不同特点和类型赖看,当教师对学生评价带有启发性,则让学生思考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评价带有鼓励性,则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以及“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愿意加入课堂;评价带有公正性,则让学生在公平、平等的环境中感受好的学习氛围;当遇到没有明显对错而见仁见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有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完善。教师的适当评价,能够将学生的情感天平倾向自己,使学生“爱屋及乌”,引起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关注,从而将有效的注意力转向课堂。
3.5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让学生的注意有始有终
“一个运作良好的课堂是建立在一个充分设计的计划基础之上的。”课堂间的差异在于细节,这些细节正是教师需要精心安排,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点。教师除了在把握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以及课标要求上下苦工之外,还应当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规律。在上课一开始的几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马上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的,这时需要教师在合理有效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到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和时机有效的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刺激,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始有终。例如用班级里刚发生的事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开始课堂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将会有一个短暂的兴奋点,此时教师适时的抛出新的知识点、重难点,能够很好的利用到学生的有效注意。而在新课开始的约二十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将出现部分倦怠,这时如果教师的教学安排仍然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将对课堂失去原有的兴趣,也就将注意力慢慢的转移到自己的另一个兴趣点。如果这时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稍做休息,做些轻松的朗读、操练等,既能够为后面的口头、笔头练习做准备,又能够很好的把“游离状态下”的“脱离工作岗位”的注意力拉回课堂的英语环境中来,从而达到有始有终。
4.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谈引起学生有效的无意注意的方法
现时讨论较多的是课堂上如何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而对于在潜意识下产生的“无意注意”、语言无意识的渗透,和无意注意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没有过多的探究,从而使英语语言的学习过多的限制于课堂的45分钟,或者课后没有过多实际意义和效果的小组活动,甚至很多老师采取增加作业的方式延长学习英语的时间。这样不仅让学生疲于应付老师书面的作业,而且也没有达到及时巩固英语实际应用或者掌握重难点的作用。一些“无声胜有声”的做法往往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4.1布置和安排特殊的教室环境
我们通常会发现,人们在外漫无目的地闲逛时,会无意的注意到街上新出现的建筑或商店,也会无意的注意到他人脸上的特殊的表情。我们的学生大多的学习时间都在教室,而现在一般的教室布置整齐、规范,也使得英语的教学相应失去了感官上的轻松。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相比于其他的基础学科,英语更像一种大家用来认识不一样的世界的工具。在遵循学生基本学习规律的情况下,特殊的教室环境的布置和安排能够使学生恢复对英语的无意注意。比如,在教室的角落定时的更新大张的英语图片,在窗沿挂上一圈近期学习过的或即将学习到新词汇的单词卡,利用班级的板报划定类似英语角这样的小角落,或者每天每人做好一张有重要句型和例句的卡片、图片、食物随机的放在学生的桌面上或其他教室内随处可见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每天一到学校就有一份期待和惊喜,在长期的无意注意中加深学生的印象。长期的坚持也将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中英语的习惯,使无意注意成为长期帮助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帮手。
4.2创造与众不同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家庭里的时间较之学校学习更加的放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天后,向家长简单的阐述一天学习的内容,既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又让学生在轻松聊天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缺漏,明白自己哪些方面是无法准确表达出来的,哪些是已经轻松掌握了的。家长可以成为其中的参与者,与孩子一起学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监督者,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制作“喜报”等将学生在校在课堂的优异表现向家庭反馈,家校联合的英语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意的记住或使用一些常用英语,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有很大的帮助。
4.3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些孩子的学习完全依赖于对某个教师的喜好程度。罗森塔尔等人(R.Rosenthal,1968)的实验证明了教师态度对师生关系的直接影响。当师生关系出现问题时,学生对于教师的基本情感依赖也将部分丧失,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当抵触心理占据上风时,学生将把有效注意转移到对教师的不满与对抗上,更不用说由教师去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了。
另外,在理想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各种言辞和肢体动作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可能是某个好笑的动作,或者是某个教师习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些许教师甚至会有学生热心整理出的“教师语录”。只要没有不雅和恶意,让某个夸张的微笑、独特的语言、优美的语音或别致的动作成为一个老师的代用语也未尝不是一个唤起学生注意的好方法,也是最为直观和最为长久的方法。
4.4赋予英语独特的生活气息
英语是一门语言,准确的说,是一门学生在学习的但是目前没有过多语言环境可以应用的外语。因此,赋予英语独特的生活气息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与生活接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日常课堂用语和选择的阅读材料必须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常常能发现,学生有意无意脱口而出的不一定是老师经常强调的内容,而是“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Give you color see see.”等等,虽然后两者是错误的说法,但是学生还是当作口头禅一般的乐此不疲。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一些地道且不难的英语说法,比如“Give me a hand”“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或者引领学生去寻找中英文之间的差异。不仅达到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而且也让部分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回到课堂,参与课堂。
根据美国学者尼勒(G.F.Kneller)的分类,知识可以被分解为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权威的知识。“而经验的知识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与发现来获得的。经验知识的最高形式就是‘科学知识’,而最低形式则是‘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大家在有较长的假期时,可以发动学生在外出旅游时,假期休闲时,多发现身边的英语,可以是寻找身边的“错别字”,充当“啄木鸟”的身份把这些英语中的错别字纠正出来,教师可以收集学生拍摄下来的有错别字的照片,在一定范围内展出,与大家共勉。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地道的英语表达,与大家分享。生活中的细小发现有时比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地纠正学生写错的单词或者用错的表达方式更让人印象深刻。“语言存在的目的是表情达意,交流信息。”让学生在闲谈中边学边用,以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也会是个有效的办法。
5.总结
英语是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有着语文的韵味、数学的严谨、政治的时效、历史的内涵、哲学的深思、理化的实践和地理的趣味,但是没有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仅仅把它作为一门学科,将失去体味英语魅力的机会。作为教师,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意与无意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英语的学习殿堂。以上的方法仅给大家参考,具体的实施和更好的方法仍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0页。
[3]邱耀德:《英语学习心理——实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