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三大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三大原理范文1
通讯作者:刘洋
【摘要】 目的 从生殖内分泌的角度探讨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16月龄围绝经期大鼠随机分为围绝经期对照组、针刺(电针“足三里”、“肾俞”、“关元”、“三阴交”)组及电针非经穴点组,另将15只4月龄大鼠设为青年对照组。电针刺激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下丘脑多巴胺(DA)、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结果 (1)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P
【关键词】 针刺; 围绝经期; 性腺轴; 调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period)又称更年期,指妇女一生中自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一般为45~55岁。此期中,卵巢功能逐渐退化,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导致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并伴有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在这一特殊时期,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机体的生殖内分泌环境也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及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日渐增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约占87%。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对症及激素替代治疗(HT),其不良反应大,禁忌证多[1],安全性尚待研究。寻求一种有效且风险较低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近几年来,中药及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2]。为此,本实验以16个月围绝经期大鼠为实验对象,观察电针“足三里”、“肾俞”、“关元”、“三阴交”对围绝经期大鼠子血清雌激素(E2)、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下丘脑多巴胺(DA) 、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可能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Wistar雌性大鼠组,16个月围绝经期大鼠60只,体重(410±20) g;4月龄年轻大鼠20只,体重(200±20) g。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动物分组及模型复制 采用自然老化的围绝经期大鼠模型[3]。采用阴道涂片法(vaginal smeartest,VST)[4],根据5次涂片的阴道细胞学表现,筛选符合本实验要求的大鼠并进行分组。从60只16月龄Wistar雌性大鼠中选取符合不规律的动情周期,或无排卵持续动情期,或反复伪孕,或持续无动情状态的大鼠45只,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15只,即围绝经期对照组、电针非经穴点组及电针“足三里”、“肾俞”、“关元”、“三阴交”组。从20只4月龄Wistar雌性大鼠中选取阴道细胞学表现为动情周期规律性强的大鼠15只,作为青年对照组。
1.3 取穴定位于电针操作 按照《实验针灸学》取穴定位。足三里:大鼠膝关节后外侧,在腓骨小头下约5 mm处取之。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7 mm。关元:取大鼠于仰卧位,于腹正中线,脐与耻骨联合前缘连线2/5处取之。三阴交:大鼠小腿内侧,内踝与膝关节连线1/5处取之。非经穴点取以上四穴旁开5 mm处。每组针后接G6805-Ⅱ型电针仪,220 V,用2 Hz与100 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电针治疗,强度以局部轻微颤抖为度,时间10 min,1次/d,连续5 d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共4个疗程。青年对照组、围绝经期对照组动物每天只进行抓取刺激,不作针刺。
1.4 标本采集 针刺30 d后,于最后针刺结束24 h后,将所有实验大鼠断头取血,放置4 ℃的冰箱中,静置4 h以上,3000 r/min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保存在零下20 ℃的冰箱中,待用于各种激素浓度的测定。
1.5 指标检测 E2、FSH、LH、GnRH等采用ELISA法测定。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
1.6 统计结果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统计资料采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 Keuls检验(SNK),P
2 结果
2.1 电针对血清E2、FSH、LH含量的影响 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围绝经期对照组、电针非经穴点组及电针组E2含量均显著下降(P
表1 各组血清E2、FSH、LH含量(x±s)
2.2 电针对下丘脑DA、GnRH含量的影响 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围绝经期对照组下丘脑DA、GnRH含量显著上升(P
表2 电针对下丘脑DA、GnRH含量的影响(x±s)
3 讨论
现代中医认为围绝经期,是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弱,经脉失却温煦的状态,发生一系列脏腑气血不协调的证候。治疗上主要采用补肾、调理冲任二脉为基本原则。本实验中选取足三里、肾俞、关元与三阴交四穴,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功能;“肾俞”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足三里”与“肾俞”同为全身强壮真阳之要穴。现代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也是任脉与冲脉的交会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其在生理上相互调节,病理上互为影响,故治疗上通过三阴交穴可调理冲、任、督、带的病变。冲脉、任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取之可以调理冲任,和调脏腑,是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处方之一[5]。本实验选用疏密波、高低频混用的刺激,一则避免大鼠产生耐受[6],二则因为低频刺激引起经典神经递质如β-EP释放,高频刺激引起递质共存[7],选用混频可以更好地发挥针刺效应。围绝经期大鼠各项指标指出卵巢功能减退,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周期性反馈性抑制减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平衡失调,下丘脑弓状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脉冲式释放增加,垂体FSH、LH升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免疫活性细胞不能获得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刺激,这种内分泌变化影响了自主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本研究表明,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的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改变。本实验发现电针非经穴组血清E2、FSH、LH下丘脑DA、GnRH含量与围绝经期对照组比较,虽有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对血清E2、FSH、LH的含量与围绝经期对照组比较,电针组E2含量显著上升(P
参 考 文 献
[1] Grady D,Gebretsadik L,Kerlikowske K,et al.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a meta analysis.Obstet & Gynecol,1995,85 (2):304-313.
[2] 沈洁,沈梅红,李忠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62-64.
[3] 程化奇,熊舜华,殷新龙,等.大鼠围绝经期实验模型研究.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3,13(4):192.
[4] 李玉柱,刘凤俊,单存密,等.“围绝经期”动物模型试制.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1,14(3):198.
[5] 程洁,李忠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选穴规律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21-23.
[6] 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2.
[7] 韩济生.神经科学纲要.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344.
教育的三大原理范文2
【关键词】化学实验 实验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87-02
临夏州教育局和康乐县教育局举办的初中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内容有准备实验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论、实验创新等几个环节。通过化学技能竞赛我认识到,化学实验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注重演示实验。(2)注重分组实验。(3)注重实验习题。(4)注重兴趣实验。(5)注重实验的设计及原理。化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反应原理错综复杂、化学用语枯燥难记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学习化学的艰难性。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用化学眼光看问题,用化学头脑想问题,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化学教学成绩。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中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在化学实验进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三大原理”探究、理解、辨析,自始至终渗透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三大原理关系是:变化实质——定量关系——反应条件——仪器选用——配套组合——连接顺序——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出错较多的是:有些仪器、药品、器皿和其他材料选用不合理,实验操作开展不了;不能熟练正确地按顺序组装所用仪器;实验结果明显,但推理结论不准确。也就是对“三大原理”掌握不够,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总结。
二、养成细心观察实验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源于生活。如讲二氧化碳不供呼吸的化学性质时,引用一段真实事件“半个西瓜三条命”,使学生认识到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危险的,认识二氧化碳的危害。再举日常生活中用面碱所蒸出的馒头膨松可口,就是碳酸钠能跟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又举例打开汽水瓶盖可见有大量气泡逸出。做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的实验,塑料瓶变“瘪”,这些现象学生好奇,情绪激动,但观察实验目的不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在实验技能竞赛中学生表现出小组内成员配合不协调,实验现象及结论描述不准确,小组成员补充的少。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最大创造性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设问、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现象的发现者。
三、教师应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合理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现象,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及火花。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或黄色)火焰,但刚点燃时听到爆鸣声,说明氢气和空气接触,氢气不纯;镁带、细铁丝燃烧产生火花;而硫粉是固体,为什么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原来硫加热先液化后气化,硫蒸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还有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遇火能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不是气体而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教师特别注意,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直接受到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影响,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还有凡是可燃烧气体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
四、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实验设计,还可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演示实验生动、简捷,有效培养观察力;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如讲铁的化学性质时,让学生在10天前准备材料,做铁生锈的家庭小实验,课堂上展示、讨论得出铁生锈的原因。才能想出解决防治铁生锈的办法。在实验技能竞赛中有一组学生用实验方法鉴别四种无标签的物质,但学生对有特殊颜色的物质不知道,不会设计实验,不会探究用哪些已知物质去鉴别其他物质,结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实验结果不正确。学生对已有知识不会利用,不会思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记忆。
五、教师在化学实验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三大原理范文3
一 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这三项。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这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思维训练。
例如,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
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
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
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
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
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 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惊奇,最终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一般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观察实验时目的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学生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光盘、录像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地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但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再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分别讲铁的性质时,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十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分别装满水、装少量水、不放水,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第三,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与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四 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通常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可以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并独立进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单人实验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五 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教育的三大原理范文4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overall principle, the order principle, in the feedback principle's foundation, proposed that in the teaching should utilize the systems science three big principles reasonably, takes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integrity, enables the classroom to become the open system, and pays great attention student's information feedback, lets the new classroom instruction ha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validity, glows the life vigor.
关键词:系统科学 课堂教学 改革
key words: The systems science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forms
作者简介:宋燕(1975-),重庆师范大学讲师,西南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论。
系统科学有三大原理,整体原理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二是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三是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整体性原理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它为人们整体上研究客观事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水平上。对客观事物的研究,既要有微观的解剖,更应有整体性的研究,这是现代科学发展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忽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缺乏整体感,在上课的过程中,仅仅重视讲授这一环节,却对知识的引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重视,导致课堂只在一个环节突出,教师和学生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徘徊。
教师应该注重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即对事物或因素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由这种联系形成的一种有抽象形态的构架的准确把握。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子系统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 ,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与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
有序性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有序,反之则为无序。 以教学为例,讲清、学会的过程为有序,说理不清、迷惑不解的过程为无序;思维条理化,灵活变通的过程为有序,而思维混乱,呆滞僵化的过程为无序。
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单纯地灌输地理概念、定义条文、例题解法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换,学生的见解得不到发表的机会,学生的意见得不到别人的评价,学生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系统基本处于封闭状态,这些是不符合有序性原理的。
教师应当根据有序性原理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系统。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性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使大脑成为开放系统 。正如孔子所论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平衡状态,使之与外界交换信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分析各要素关系,找出规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等,使他们能在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去摄取教材中的知识,并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得到必不可少的补充。
反馈的重要性就在于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达到对系统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反馈信息的存在,是系统能达到最佳调整的内部基础,没有反馈信息,系统的发展只可能是混乱的和低效率的。一个系统的总输出y,由系统结构所决定的传输系数S以及输入x和反馈输入x共同决定,表示为:y=S(x+x)。所以,要实现教学效果优化,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调节。
传统教学陈腐的一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而准确地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调节控制。教师只一味地讲,学生理解如何,难在那里,教师都不甚清楚,也就无法实现对教学的控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效往往间接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是教学的主导,应从教学对象――学生的身上了解各种信息,以调整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在学习认知水平上达到什么程度、对学习有哪些期望等等。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保证在课堂上及时处理学生的信息反馈, 在教学和训练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和目的的差距,从而去解决难点和关键、去调整教学的速率、去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突出针对性,并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生也应通过反馈强化正确,改正错误,减少差距。
在系统科学三原理视域下对课堂教学作出革新,注重结构进程要体现学科的特性、知识类型的特性、教学的规律性,以教学原则为准绳,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注重人的因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新的课堂教学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 教育建模[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4
[2] 刘克兰. 现代教学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7
教育的三大原理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56-01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 装置原理; 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2、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教育的三大原理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离开教育理论,教师不能工作下去。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时俱进,改变角色,把握教育科学,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运用能力、洞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驾驭再生性课堂教学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得来的。同时,要想让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勤学钻研,广泛吸纳最新信息,科学辩证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没有最新信息的思想政治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自觉吸纳各类信息,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二、学生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教育大师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而自由地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然而,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享有自由”,却并非易事。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能让小品、故事、简笔画等艺术形式走进课堂,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愉快地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得以启迪,那才是生机无限、活力无穷的课堂教学。如在讲初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一课时,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编排小品并上台表演,要求小品语言要幽默、诙谐,内容体现一定的社会现象。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学习内容,懂得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如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遵循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公平、诚实信用”三大原则。同时,小品的直观性,将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淋漓尽致的表演会不断启迪着学生的思维,激烈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对经济活动三大原则的把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层知识上升到实践应用。
三、教师的导学作用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灵魂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突显,教师的导学作用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在讲解“公民应依法自觉纳税”一课时,选用电影导演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为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为反面案例作为学习素材。众所周知,大多数中学生是追星族,喜欢看影视作品,对明星的故事感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设疑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示思维的过程,渗透思维的方法。如在讲初二“环境问题”一课时,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可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资料和图片,做好课前准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学作用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灵魂,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四、多媒体运用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使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学生在观察中调动了审美感知的情趣,在观察的情趣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层次的思维过程,这种过程实现了思维的“入境入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水平,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增强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实现,所以,要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评价、完善,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