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古诗全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梅花的古诗全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梅花的古诗全首

关于梅花的古诗全首范文1

关键词:音乐;诗歌;意象;节奏感;画面感 ;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Rhythm and Im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Poetry

WANG Min-ying

一、音乐与诗歌的旋律、韵律之本质――节奏感

音乐与诗歌的本质都是时间结构,节奏是生命时间的基本存在形式,只有处于节奏中的时间体验才是生存体验。音乐与诗歌都是时间性的艺术,都靠内在的节奏反映出时间的主体性变迁和流动,传达创作者瞬间永恒的生命感知。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主要因素,是音乐的生命。抽象的音符组合能够转化成可以让人感知的情感,是因为音符的组合中有内在的节拍,这些内在的节拍形成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旋律的高低起伏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联,和人的心灵相通,暗合了人的生命律动,成为众人所欣赏的音乐。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分配给音乐的艰巨任务就是使这些隐藏起来的生命和活动单在声乐里获得反响,或是配合到乐词及其所表达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沉浸到上述情感因素里,以便重新引起情感和同情共鸣。”①音乐反映了主体的生命体验,唤醒了欣赏者的生命与审美意识,从而进入到了音乐这一声音表达艺术特有的境界之中,产生了精神上的愉悦感。节奏的内在原因是人的呼吸,外在原因是四季交替以及天体有规律的运行,它是生动的、活泼的、富于变化起伏的,是对生命活动的艺术实现,因而,欣赏者在捕捉到这种旋律时,感受到了美。许多著名乐曲都是靠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来打动人心的,它的旋律展示了自然或人生的美,引起人的共鸣。人在智慧深处具有一种独特的隐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能领悟艺术,而音乐就是能迫使这种感觉振动的手段之一。有许多的记载都是关于人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或欣赏后依然沉浸于)的审美感受。《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内容:“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②孔子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很长时间他的身心都被“韶乐”带来的愉悦所萦绕。不仅是靠着史书中的记载,生活中人们对一些曲子仔细聆听,细致品味,乐曲的美感依然会从心头油然而起,飘然弥散,心灵不由得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旋转,不知是乐曲打动了人心,还是人心中本来就有着飘渺的旋律,未被自己认真体味谱写,而眼前聆听的恰是作曲者对自己心灵的轻盈、饱满的触发。听古典名曲《梅花三弄》,开首的一段低音曲调,传达的是肃穆深沉的情感,乐曲仿佛破空而来的天籁,直入人心,好像冬天雪地的阴沉、寒冷浸透了人的心扉。乐调徐徐展开,声音渐趋空灵,人的感觉也逐渐的轻盈虚飘,幽美秀雅的乐声,让人进入了优美而庄重的超脱境界。再后来,清越的音色、简洁的旋律,反复出现了三次,重复中又略带变化。人好像是从刚开始的看到一枝梅花,到走进盛开的梅树林,繁花满枝,暗香浮动。这时的乐曲浑厚刚劲中透着圆润细腻,摇曳变幻中含着悠远绵长,人的情绪也跟由着兴奋、激动到沉静、陶醉,在花的海洋中留恋忘返。这起伏变化的美的感受,是由音乐的高低起伏的节奏旋律传达出来的。不同的旋律传达不同的情感。音乐靠旋律抓住了人的心的律动。德国音乐评论家霍夫曼说,“音,你何处都在,但能表达出精神界高贵语言的音群即旋律,却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③一切情感的发生都属于音乐表现的范畴,旋律表达着自然界的生机,述说着自然和人生的生生不息的律动,这是乐曲感人肺腑的力量来源,也是音乐靠着节奏与旋律可以把人带入审美境界的重要原因。

诗歌是以抒情为第一生命的。无节奏无以成诗,节奏旋律的安排是传达诗歌情感的有效手段。韵脚和平仄音节是体现诗歌节奏旋律的主要方面。在乐曲中往往把一个音组反复重现,使旋律在统一之中带有回环之美。诗歌的韵脚与这样的音组起着同样的作用。平仄章节的相互间隔交替,使声调的抑扬、长短、舒促错落有致,变化鲜明,诗歌的声情之美才得以显示。比如著名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初唐诗歌的顶峰。闻一多先生也对它赞不绝口,称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诗中表现了“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是一番神秘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 ④这样清新、优雅的诗境也是借助于错落有致的韵律节奏来表现的。这首诗中的感情旋律是那样的热烈、深沉,读起来却相当自然、平和,犹如人的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抑扬回旋。全诗共有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个韵。全诗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依次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用仄声遇韵结束。在这里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错落,高低相间,依次为洪亮韵(庚、霰、真)――细微韵(纸)――柔和韵(尤、灰)――洪亮韵(文、麻)――细微韵(遇)。随着韵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替错落,诗歌的节奏与旋律显得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水回云叠,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韵律的起伏变化切合这诗情的抑扬高低,使诗歌的意境宛转流畅、和谐优美。在这首诗里,声情对诗情的推动作用非常强烈。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也说,“领悟文字的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烟锅似的。我因此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 ⑤诗歌的音调节奏,对于诗意的补充,诗情的展示,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好的韵律可以让诗意展示得更加充分、饱满,让诗歌具有更加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人甚至可以因此被“唤起狂热,平静下来,受到激励,激起发笑,激起痛苦,激起任何一种感情。” ⑥人的心灵也就这样被方寸之间的小小诗歌给唤醒了,感染了……诗歌讲究韵律,这种韵律与音乐的旋律一样,都是为了审美的需要,从本质上说,都适应人生理上对节奏的需要。人都是在时间中生存的,节奏是时间基本存在形式。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旋律对人的主观时间体验的表现,是诗歌与音乐最本质的联系。诗歌和音乐都能通过韵律或旋律唤起人的内在节奏。人的内在节奏,也就是人对生命的感觉,对世界、对宇宙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本来是沉埋于日常生活之中,被平凡的、琐碎的生活给掩盖了、遮蔽了。当它被音乐或者是诗歌给唤醒后,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一种超越于平凡生活之上的奇异感觉和不死渴望,这就是审美,是美给人带来的生命洗礼,也是音乐和诗歌的力量之所在。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都是为了适应人的情感节奏而设置的,这种时间表现上的一致性也是诗歌和音乐的本质联系。

二、音乐与诗歌的视觉、意象之神韵――画面感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丁在《论美》中说,“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就文词和各种音乐来说,美也可以通过视觉来接受。因为乐调和节奏也是美的。” ⑦音乐和诗歌表达的都是流动着的时间,时间本身不可以被表现,时间中的客观意象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情绪变化,从而暗示时间的流动与变迁。在音乐与诗歌中,乐调和节奏都是对时间的有规律性的划分,这种划分是主观情感的表现,传递了创作者的情绪。这种被节奏化的时间也需要借助客观意象来展示跌宕起伏的旋律所传达的情感,从而都能唤醒欣赏者的美感,唤起他们的审美联想。由听觉感受到的东西是变幻无常的、含糊的、不固定的。人在有意或无意地把它转化为视觉意象之后,对音调所传达的情感也会更加清晰起来,对旋律中所暗示的意境也就把握得更加明了、真实。美的画面和旋律都是对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传达,不同的是,旋律更为抽象一些,画面则要具体、生动、真切得多。在对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心头升起层次丰富的各种画面,进入立体的空间意境,这也是对旋律美的一种感知、感受的方式,是把握旋律美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如《梅花三弄》中,开首的一段引子音调低沉,好似眼前有茫茫雪地,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傲立。接着随着清越的萧音与古琴的泛音一唱一和,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形象也仿佛在人的眼前徐徐出现,愈来愈清晰、鲜明。三次反复的咏叹之后,乐曲转入急促刚健,跌宕多姿,展现出梅花于风雪中昂首挺立,临风摇曳的动态。情绪的变化也随画面的转变而转变,从低沉肃穆到清新恬静,再到叹欣赏流连,乐曲的意境愈加深遂,愈显跌宕。《春江花月夜》中的第一段“江楼钟鼓”,乐曲委婉平静,似乎可以看到夕阳映江,熏风轻扬涟漪的景色。第五段“水深云际”,乐曲速度加快,“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深沉、壮美景象也随之油然而生,悄然而起。第九段“乃归舟”,悠扬舒缓,恰到好处地描述了归舟远去,万籁归寂,春江更加恬淡宁静与澄澈。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以在时间中流淌的节奏与旋律创造艺术的美感;它同时也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流动需要借助空间的变化来显示。主观体验下的节奏和旋律激发人的想象,诉诸人的视觉,同时显露相应的情感,这种空间的视觉画面是模糊的、变幻不定的,欣赏者的审美联想使它变得清晰明了,音乐欣赏随之更加深入真切。诗歌则和音乐不完全一样。诗歌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各种意象,靠着意象就可以引起人的联想,唤醒人相应的感慨,诗人华滋沃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大自然中的花朵如此,诗歌中经过笔墨描画的、浸透了诗人刹那间的生活感受、灵魂飞扬或悸动的暗示的花朵亦如此,甚至可能会具有更长久、更深沉的力量。但是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跳跃性。孤立的意象碎片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诗人的意志或感觉,它甚至可能会是支离破碎、完全看不出意义的。把断裂开的各种意象连接起来,在诗歌中形成层次丰富、细致入微的内在韵律,诗的美感才能连绵不断地涌现出来,甚至可能会因为意象连接时诗人所运用的动词、连词、倒装手法等等艺术手段,增加了意象连接的多种可能的方式,使诗歌有了更丰富的意蕴。诗歌给人带来的美感也是通过画面来呈现的,而诗歌的内在节奏、韵律是引人进入美的境界的必要途径。没有了内在的节奏、韵律,诗歌中的意象就会失去它的灵魂和生机,成为了毫无意义的堆砌。诗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更加是一个时间事实,是诗创作主体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只有当诗歌语言被用于表现生命时间本身,诗歌语言才获得其内在旋律。又因为时间的不可表述,必须通过空间意象的律化以及生命时间的流转,才能对时间的流逝做出标示。对于一首诗来说,韵律是内在的,画面是外在的。内在的韵律需要借助外在的画面来展示,没有内在的韵律,也形不成外在的画面。详尽委婉曲折的感情过程,构成回环往复的意脉流动,提示出主体感情的变迁,造成“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美学境界,这是好诗的必要因素。感情流动无碍,意象连接无痕,才能不堆砌。譬如谢的“黄鸟度青枝”,一向被认为是比较拙劣的诗。在这句诗里,有黄鸟,有青枝,但是读完之后我们在感觉中形不成生动的画面。因为,“度”字不能传达鸟的动态,不能通过鸟儿在跳动时轻盈或俏倩衬托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意绪没有被表现也来。揣测不出作者的心态,读者在读的时候,心里不能形成想象,不能浮现出小鸟的枝头的种种或是安闲或欢悦是可能的情景。另外也是一句写鸟儿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得就比较形象。细雨霏霏,鱼儿喷吐着泡泡游到了水面;微风轻拂,燕子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鱼的欢欣,燕的轻盈,作者看到这些时的喜悦,都非常自然。作者缘情体物,读者也随着感受到热爱春天的情怀,看到了春天如画的草堂。诗人的情感使诗歌的画面有了清晰的呈现。诗歌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诗歌语言的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在于和词语一起传达的情绪被感知。诗歌对于一首诗来说,画面是外在的,感情和节律是内在的。有了内在的感情,才有了外在的画面,声韵才能变成神韵。音乐与诗歌都是以声音为手段诉诸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人对世界的时间化感知,是音乐与诗歌的共同起点。节奏和旋律,是这种时间化感知的表现,也是音乐与诗歌艺术的神理所在。画面感的形成,也是时间的另外一种形式,画面的存在是为了证明和表现时间的流动。不论是音乐还是诗歌,都要借助于空间画面来显示时间的流动,传达主观体验下的情绪变迁。

三、结语音乐与诗歌的美滋养了几千年的文明。最初的诗就是歌词,远古大地上的先人们,或许被人群所激荡,或许为自然所激发,他们的心灵蒸腾了,他们的意绪升华了,说话变成了唱歌。古诗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来演唱的,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现在它们仍是美的殿堂中难以截然分开的两种艺术形式。现代人的诗歌吟唱,是对脱节的音乐和诗歌的重新结合,是对二者关系的重新建立。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的古代音乐,用独特的视角把听众带到华夏历史厚重的岁月中,既化古人之意,又富时代气息,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这充分说明当下对音乐、诗歌追本溯源,回忆其发生、发展的状况,分析其内在本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① 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5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③ 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藉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8页。

⑤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页。

⑥ 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⑦ 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湘洲.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沈亚丹.寂静之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并购风险

下一篇材料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