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业论文

行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直通车价格竞争科学管理

1中国眼镜行业现状

1.1中国眼镜生产企业的现状

最近两年,我国眼镜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成为很多生产企业心中永远的痛。特别是员工工资和眼镜所用的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更是极大压缩了利润空间。在出厂价不能相应提升的情况下,有的眼镜生产企业不得不选择关门。的确,成本的上升趋势很难逆转,而且已经逼近很多企业是否赚钱的临界点。以普通员工工资为例,两年前五六百元月薪现在已上升到一千元左右,而且还很难招到人,眼镜厂遭遇招T荒。从宏观层面看,处于通胀期的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在上涨,因此眼镜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孤立的现象,物价短期内还将振荡上扬。

在内部成本提升和外部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部分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转型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从国际背景看,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眼镜生产企业优势越来越小,特别是很多没有品牌优势、单纯靠做加工的产品外销型企业更将面临挑战。那么,转型的方向会是怎样呢?直观上看有两个可行的思路:要么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嫁成本;要么到劳动相对便宜的中西部地区办厂。但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很强的销售定价权,而到中西部办厂则面临相关产业配套不全的问题,而且虽然工资成本有一定的优势,但差价空间似乎还不够大。

1.2中国眼镜批发业的现状

我国眼镜批发企业以前主要集中在江苏丹阳和北京潘家园眼镜批发市场,这两个批发市场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眼镜零售企业,但最近几年在很多省会城市开设了眼镜批发市场。以东北三省为例,在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相继开设了眼镜批发市场,因此批发企业数量也猛增,致使批发企业都处于J渗淡经营状态。一些批发商不得不在批发市场做起零售,以维持生存。同样批发企业也面临着房租涨价、雇员工资增加以及员工出差费用的增加的压力,再加上批发价格竞争,给零售企业免费铺货,以及付款期限不断延长等压力,最终批发企业把自己逼到没有出路。

1.3中国眼镜零售业的现状

在国内l3亿人口当中,需要配眼镜的人口超过4亿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因素,实际配镜人口只有2亿左右,只占总人数的15%左右。中国市场总配镜数量可达到1.2亿副每年,每年眼镜市场零售额达到300亿元。从最近6年的眼镜消费者的配镜周期、不同地区平均客单价等数据进行对比:2002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平均配镜周期为3年,而到了2008年年底,新的数据显示已提升到1.5年配一副眼镜增幅高达100%。2002年年底,西北眼镜行、重庆精益、重庆千叶三家知名眼镜零售企业的平均客单价分别为190元、410元、320元,而2008年年底,西北眼镜行的平均客单价超过370元,重庆精益平均客单价超过1000元重庆千叶客单价超过900元。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6年来国内眼镜店客单价提升非常快,大约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如今一些大城市的眼镜消费可以说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各地的发展速度并不均衡,大城市的旗舰店、中心店平均客单价1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而众多的县城小店、眼镜超市以及大城市的批发商零售店的客单价仍然较低。因此,近年来我国眼镜零售市场变化应该归纳为——总量上升,单价拉开,消费多元。

2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策略

2.1中国眼镜生产企业的发展策略

国内眼镜生产面临全球经济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低,国外诉讼低价倾销,出口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利润倒挂,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才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怎么突出重围,做到继续发展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的眼镜生产企业,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保持我国眼镜生产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应该是:①树立我国产品的自主品牌,以前我们的产品出口只是半成品或出口后换成国外品牌销售,利润相当低。假如我们采用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利润空间,从长远看这是必经之路。②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参考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占到利润的10%~15%,而我国眼镜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超过利润的2%。我们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③充分发掘国内市场潜力。我国眼镜零售企业和戴镜人数远远超过整个欧洲。每年1.2亿副眼镜的巨大市场需求,中国市场在外国人眼里都是十分巨大的,外资眼镜店纷纷进入中国眼镜零售业足以证明这一点。④加强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⑤在国外开设分厂和分支机构,从长远看有利于占领国际市场,我们考虑采取收购或参股的方式取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市场来实现海外拓展。

2.2国内眼镜批发企业的发展策略

我国眼镜批发企业面对资金压力,大量资金用来给零售商铺货,还有零售企业大量卖不出去的退货。随着积压成本加大,再有人力成本和差旅费的加大,批发商现在越来越举步维艰。我国的批发商应该如何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呢?我们结合中国现状总结如下:①镜片批发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做对外加工,主要面对零售眼镜企业,为零售业提供成镜加工,既保障了加工质量,还减少了批发商自己和眼镜零售企业的库存;既可以赚取批发利润,还可以赚取加工利润。这种模式在欧洲和中国香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在北京、深圳已经有人开始尝试。②镜架批发商可以注册自己的商标。采取订单的模式,根据市场需要,设计自己的镜架款式。③严格控制铺货数量,严格限制汇款速度,加快货物的周转效率。④开设眼镜零售点,通过自己的零售企业,可以消化眼镜店退回来的库存,降低退货损失。⑤提高经销产品质量和档次。高档产品一般可以要求零售企业现金交易,而且不退不换,降低资金压力。

2.3中国眼镜零售企业的发展和策略

中国眼镜零售企业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眼镜店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眼镜店,那时的私营眼镜店还是摆地摊或者是挑担走街穿巷的游牧经销方式,经销的镜片以玻璃和水晶片为主,镜架也是又大又粗糙的款式,验光基本上是手动插片验光,加工全部采用手工磨制;到了9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商场里面租一到两节柜台做固定的销售模式,镜片、镜架开始在柜台里展示销售,验光方式也开始采用电脑验光,加工仍然采用手工磨削。1994年以后眼镜行业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眼镜店从商场搬出,开始租门脸房,开设自己的眼镜专卖店,镜片逐渐用树脂片代替玻璃片,镜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镜架款式也增加了很多种类,太阳镜、隐形眼镜蓬勃发展。验光基本上都采用电脑验光,加工镜片也开始采用自动磨边机。从2000年到现在,国有的眼镜公司纷纷退出眼镜行业或改制为私营眼镜公司,专业眼镜零售公司也不仅仅经营一家眼镜店,而是选择开分店,开连锁店。镜片也增加了很多品种,有树脂片、PC宇宙片、渐进片、双光片、变色片、染色片、偏光片、彩色片等。眼镜种类也非常多元化,有近视镜、老花镜、太阳镜、司机镜、游泳镜、防护镜、隐形眼镜、隐形彩色片等。验光方式采用电脑验光加综合验光仪验光,加工方式采取更加先进的三维自动磨边机,包括开槽、打孔、倒安全边都可以自动,ONT。

3科学管理,提高竞争力的措施

我们的传统眼镜店面对国际巨头、先进的管理、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要解决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不少国内眼镜零售店纷纷败下阵来,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搬迁到西部地区和二级城市。当然也有一些眼镜店面对强大的对手,不仅没有退出市场,反而在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找到了一些不错的方法。

3.1提高管理水平,给自己眼镜店把脉

传统眼镜店采用的是家族管理模式,面对现在的连锁店经营,根本谈不上管理,眼镜店开出来,赚钱了就开着,不赚钱就关掉。眼镜店因为什么不好,问题在哪里,就是关门了,好多眼镜店老板也不见得明白关门的真正原因。

3.2物流,商品库存及店内陈设的管理

货物在公司的每个环节的流通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在商品陈列上也很有学问,商品库存也要进行动态管理,例如,麦当劳为了让顾客快速选好菜单,它的管理是用秒计算时间的,把商品套餐化,给予编号,点餐时你只要说编号就好了。眼镜行业也一样,专业配镜师只拿三副镜架就肯定让你挑出一副你喜欢的眼镜,这些员工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还有一些眼镜店推出了学生套餐配镜,促进客户快速消费。有些方法是可以提高库存、物流、销售的效率的,这些管理知识也正是我国眼镜零售连锁企业应该引进的先进管理方法。

3.3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配备管理人员,合理配备验光师和加工师,合理配备销售及市场策划人员,工资和奖励制度的制定符合激励机制。合理配备培训师,过程标准化,例如:服务程序标准化,专业技术标准化(包括验光程序标准化、加工标准化),单据填写也可以做成标准化。

3.4广告营销策划

其实广告不是越多越好,它是需要我们去认真计划,去选择合适的方法的。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和时机是广告策划的标准。

3.5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价格杀手,国内眼镜零售企业要学习国外对手的先进管理和优良服务,只有回归专业技术才能淡化低价竞争。

行业论文范文2

一、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投资

制造业是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首要行业。这个行业门类众多,辐射面广,对经济发展关系重大,并且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因而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高度重视。对于我国而言,将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行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制造业生产规模已很可观,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其次,我国制造业拥有大量成熟的、标准化的适用技术,符合发展中国家小规模、低成本的生产需要,将其用于境外投资不仅容易找到立足点,而且能带动本国技术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充分发挥我国在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获得比较经济利益;再次,目前国际上对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产品的进口限制日趋严格,依靠扩大出口来发挥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潜力有很大难度,而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实现就地生产和销售,有利于绕过国际贸易和关税壁垒,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占有率。此外,我国制造业中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生产滑坡,通过境外投资将其转移到国外,既可使富余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延长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又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境外投资不仅规模偏小,而且层次偏低,主要集中于技术简单的初级加工制造行业,这与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和庞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很不相称。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对制造业的境外投资进行重点扶持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在机械加工、轻工纺织、化学工业、家用电器等制造业领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相对优势,扩大其对外投资规模,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以家用电器为例,目前我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产品制造技术已进入成熟期,其在国内的市场已趋饱和甚至生产能力过剩,亟须拓展国外销售渠道。然而,由于这些产品直接出口受到其他主要出口国(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供给竞争和进口国贸易壁垒的双重限制而不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利用境外直接投资方式就成为这些富余的生产能力谋求实现的最佳形式。当代国际投资经验表明,这类投资不仅能获得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而且也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

二、有选择地投资于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

资源开发业投资是用于上游部门的投资,故又称为前向垂直性投资,其目的在于生产和输入那些国内人均占有量不足的资源,从而替代该资源的进口贸易。任何一国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资源约束的问题。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发生短缺,或由于数量、质量、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国内不能保证供给,而进口资源又在成本及稳定供应等方面受到限制时,在资源所在地直接投资办企业就成为弥补资源缺口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某些资源短缺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制约整个经济的增长。单纯着眼于国内,这些资源的供求矛盾将难以解决;而大量进口又面临外汇紧缺、国外供给渠道不稳定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等问题。因此,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方式,开发我国急需的资源就成为现实的出路之—。

根据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境外开发的可能性,今后应将境外资源开发的投资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采矿业。我国矿产资源总储量固然较大,但许多矿种的品位较低。在我国已探明储量的铁矿资源中,贫矿高达95%以上,平均含铁率仅为30%,加上交通和开采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与此同时,国际市场铁矿资源却相当丰富,供过于求,利用直接投资开发国外铁矿资源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经济、合理的。二是石油业。我国石油资源比较匮乏,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而我国在石油勘探开发方面已形成了较强的技术能力。发挥这种能力优势,在境外投资开采石油,既可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留较多的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林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林木资源受到了过度的开采和破坏,使本来就不丰富的林木资源进一步锐减,现有人均林木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为了弥补国内林木资源的不足,很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境外投资。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开发型项目所需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较大,一旦东道国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投资不易转移,因此对这类投资项目应加强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风险预测,同时要有雄厚的资金和政治上的保证。

三、适当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规模

所谓高新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一个新兴技术群,包括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目前,这些高新技术正在呈现产业化趋势,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为了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些国家纷纷向技术先进的国家投资,在那里新建高新技术子公司或收购兼并当地的高技术公司,借以进行科研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产品设计,实现高新技术的输入和回流,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

我国目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虽然已经起步,但投资规模明显偏小,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大。为了提高我国境外投资的技术水平和层次,很有必要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规模。首先,我国已有较强的高新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在微电子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超导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境外投资;其次,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高新技术产品很畅销,其附加值也相当高,对该领域投资不仅有利于获得丰厚的收益,而且能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这符合我国境外投资的战略目标;再次,发展高新技术领域的境外投资,能打破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和垄断,获得一般的技术贸易、技术转让许可协议及其他方式得不到的高级技术和最新科技信息,从而加快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技术回流为主要目的,即针对高科技发达的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和参与科技联合开发等,从中学习和吸取对方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输回国内运用;另一类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为目的,即在国外组建高科技产品开发和经营公司,就地生产和销售,或者将开发的新产品交给国内企业生产,然后再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四、逐步提高对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投资比重

最近十多年来,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用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和旅游等服务业的投资额大幅度增长。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中,服务业约占25%,到8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接近40%,到90年代初期已提高到50%左右。迄今为止,用于服务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仍呈现增长趋势。国际服务业领域投资之所以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国际分工日趋精细,要求把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的若干职能分离出来,实行专业化。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反过来又方便了资金的融通,加速了信息和商品的流通,有利于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也有利于产品、人员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从而大大促进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从东道国来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到相当程度后,会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尽快增加这部分项目和设施,提高金融服务、咨询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效率,因此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先后取消了对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领域外国投资的限制,这也促进了服务业国际投资额的增长。

在我国非贸易性境外投资中,目前服务业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9%,这一偏低的比例与国际投资发展潮流不相吻合,因而需要逐步提高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服务业投资风险较小,投资回收期较短,而且资金有机构成较低,劳动力容量较大,发展服务业的境外投资适合我国现实情况。同时,只有加快对服务业的境外投资,才能配合其他行业的投资,增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特点,目前应大力对外开拓发展的行业有:一是金融保险业。它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上融通资金,增加境外企业和国内企业的资金来源,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对我国境外企业的成长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二是建筑承包业。它是建立在人力资本输出基础上的,既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又能带动国内设备和材料的出口,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三是交通运输、医疗保健、餐饮服务业。在这些行业领域,我国不少企业已拥有一定的境外投资经验。其中远洋运输已在不少地区取得了较为巩固的市场地位,以我国传统医学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疗保健服务业也受到不少地区居民的欢迎,而具有中国特色的餐饮服务业则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已扎下了根。因此,继续向有关国家的这类市场发展,是有深厚基础和较大潜力的。

在制定我国境外投资的行业战略时,不仅应考虑各行业本身的特点及其发展程度,而且应该与投资区位战略结合起来考察。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条件、技术层次与特点、外资政策与法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国境外投资行业选择的重点亦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行业选择应以制造业为主,向其提供适用技术,这对双方均有利。与此同时,注重开发这些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弥补我国人均资源的不足。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东国家)具有广阔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我们可因地制宜地发展劳务输出型的建筑承包活动。在发达国家,我国投资行业选择应以高科技产业为主,旨在获取其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回流,而利润目标退居其次。我们还应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投资,以便利用发达国家广阔的市场和雄厚的资金。此外,在独联体和东欧国家进行投资,可以选择的主要行业有资源开发和消费品行业等。尤其是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少开发资金和技术,而我国的资源开发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完全有能力与其共同开发当地自然资源。至于消费品行业,目前正是这些国家的“瓶颈”环节,产品严重短缺,这为我国企业在该行业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以上是就我国现阶段境外投资行业的总体战略而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境外投资行业战略亦应适时加以调整与完善。我们应把境外投资行业选择战略与国内产业政策的制定紧密结合起来,使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及时制定和颁布《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便加强对境外投资活动的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使境外投资与国内投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了确保境外投资行业战略的有效落实,国家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对鼓励发展的境外投资项目在税收、外汇、信贷等方面予以扶持,允许其按国际惯例在境外以灵活的方式筹集资金,为其创造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同时应建立健全各类行业协调和咨询组织,对属于同一行业内的境外投资进行统筹协调,避免投资分散和内部过度竞争,以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高我国境外投资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2-01-14

【参考文献】

[1]廖民生.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程惠芳.入世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3]俞灵燕.开展海外投资需要政府支持[J].国际贸易问题,2001,(8).

[4]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1,(6).

行业论文范文3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衡量方法

(一)Balassa的计量方法

Balassa(1974)在研究欧共体产业内贸易分工程度时,提出了一种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即以各产业群(产业)的贸易差额除以其贸易总额,然后再除以产业数。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

在这里,j表示国家;i表示该国n个产业中的第i个产业。Ej为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取值范围为[0,1]。当Ej=0时,意味着所有贸易业均为产业内贸易;当Ej=1时,意味着所有的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

(二)Gruble-Lloyd的计量方法

1975年,Gruble和Lloyd提出了一个新的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2)其中,i表示某一特定产业;Xi和Mi分别表示该产业的出口与进口;Bi表示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该公式中,Bi的值域为[0,1]。当Bi=1时,即意味着Xi=Mi,也就是说,所有的贸易都是产业内贸易。当Bi=0时,意味着Xi=0或者Mi=0,表示所有的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

Balassa与Gruble-Lloyd的计量指标的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Balassa的指标的大小,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成反比,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指数反而越低,而Gruble-Lloyd的计量指标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用起来更加的直观和方便。

(三)Aquino计量指标

Aquino,A.(1978)认为,Gruble和Lloyd虽然针对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对公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他认为这并没有全面纠正一国发生的整体贸易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他认为Cj是其自身各自产业内贸易水平Bj的加权平均,而在一国出现贸易不平衡的时候,Bj也是下偏的。所以,用总贸易差额去纠正是不准确的,应该对贸易不平衡的每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Bi进行调整,而仅调整Bj是不够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Aquino主张在一国出现贸易不平衡的时候,首先调整每一个,然后再用调整后的去测度平均产业内贸易水平。其公式为:

将调整后的Xi和Mi带入公式Bj,就得到了总贸易不平衡时的产业内贸易计量公式:

(5)

但是,Aquino的计量指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该公式隐含假定所有贸易不平衡在所有的行业都是均匀分布的;忽视了周期和其他因素对一国的整体贸易收支的影响。综上所述,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指标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总量规模会对指数的计算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这一偏差是微弱的,所以在本文中,本文依然采用Gruble-Lloyd的计量指标。

产业特征因素的计量

(一)按行业划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

计算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要进行产业内贸易计量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问题。由于产业内贸易的计量和产业范围的界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产业的界定过于宽泛,则会夸大产业内贸易,但是如果将产品无限细分,则会导致产业内贸易的缩小,而这样做又与现实不符。所以对产业内贸易在计量的时候有一个清晰而又合理的界定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都使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前三位数相同的行业算作是同一个产业,即属于同类、同组、同章的行业属于同一个产业。而且这样的行业分类的数据是可以在联合国的数据库中找到的。

但是,由此方法计算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只是计量模型中所需数据的一部分,即只是因变量的样本值。要想进行计量模型的设定,就必须使得模型左边的数据口径与右边的数据口径一致,即自变量的数据统计口径与因变量一致。这一原则在任何一个计量模型中都不例外。但是,要以我国的数据为数据来源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并不容易。

很多相关论文,都遇到了如是问题,他们有的是绕过了这一障碍,如《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采用的是美国的数据,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行业特征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美国标准工业分类法(SIC)进行数据处理的;有的则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如《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就没有使用按照国际通行的SITC三位数标准计算产业内指数,而是选取了SITC两位数标准,作者认为原因是在我国没有经济意义上划分的产业,只有行业的划分,而且行业划分与SITC2位数的标准很接近。本文将因变量的数据统计口径降到了SITC2位数的标准,从而与我国的行业进行对应,找出自变量的数据。这样只会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对计量的结果,即各个行业特征的影响的程度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在以我国的数据为样本值,进行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时,是需要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统计对应上进行处理的。在本文中,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参考盛斌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书的附录Ⅲ表5“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3.0)重新集结的中国36个工业部门的进出口值”,使得我国划分的行业可以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划分方法对应起来,即我国的每一个行业都是由若干个SITC3.0下三位数分类中的若干个章加权平均得来的,而各章在该行业的权重则是由该章的出口值占该行业总的出口值的比重所决定的。例如,我国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这一行业中就包括了SITC3位数分类标准下的841—848章,每一个小类的权重则是它们出口额在集成的行业中总出口额的比重。这个方法,在行业的对应上,有95%的准确性。这既可以使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更加标准,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又可以很好地利用我国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此方法,本文找到并计算出了2002—200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数据来源为联合国的数据库。由于36个行业中,有些行业属于初级制成品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并不显著,所以这些行业并不包括在所研究的行业中;另外有些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数据的缺失,也不能够完全进入我们的研究。例如“其他制造业”这一行业的产业特征指标,只有2004年的数据,而2002与2003年的数据则是缺失的。于是,可以得到和利用的数据就只有28个行业的82个样本值了。

(二)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及计量指标

1.市场结构。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有关市场结构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至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将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之后。有的认为垄断程度越高的市场结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会越大(Cavas,1981),有的则认为二者存在着相反的关系(Balassa,1986)。本文的观点是,一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越强,厂家的数目就会越少,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种类就会越少,在产品种类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进出口的差异产品就会越多。反之,如果该行业的垄断性很弱,就会存在着很多的企业,由于企业数目多,所生产的差异产品必然会增多,这样所需进口的差异产品的数目就会下降,产业内贸易业就必然会下降。所以,本文的观点是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和市场垄断的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Scaleeconomic)对产业内贸易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规模经济这一假设,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基本假设,是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出现,使得产业内贸易理论得以不断地完善。规模经济是从产品供给的角度,论述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的。规模经济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内部规模经济。如果一个国家的规模经济越大,则该国所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越少。那么在差异产品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求偏好,所需进出口的差异产品就会越多,产业内贸易就会增加。反之,该国的规模经济越小,则所能生产的种类就会越多,所需进出口的差异产品就会越少,产业内贸易就会降低,所以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成正相关关系。

3.产品差异。产品差异(ProductDifferentiation)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中,消费者越来越偏好消费差异化产品来展现自我的个性,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产品差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一个国家中是不可能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全部差异产品的,很多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而同时本国所具有的优势产品也会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消费者对该差异产品的需求。所以,一个行业内产品差异越大,则该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就会越大,两者成正相关关系。

4.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对产业内贸易存在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是“市场寻求型”的,即外商直接投资是为了躲避高关税或其他的贸易壁垒,那么这种外国直接投资对贸易是存在替代效应的,原来通过进出口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现在就被投资所取代了,那么这种外国直接投资就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如果外国直接投资是“效率寻求型”的,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将中间产品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将这些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和组装,将中间产品变成工业制成品在输出到发达国家。这样,由于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在商品分类上属于同一个产业,所以如果外国直接投资是效率寻求型的,那么它与产业内贸易则成正相关关系。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究竟如何,还要看计量的结果。

自GL指数出现以来,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计量就不断地出现,但是,计量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大多数经验研究都强调的是变量的相关性,而不是对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决定性。在一些经验研究中,规模经济的指标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正,而在有些研究中,其影响为负。“在Toh(1982)和Greenway、Milner(1984)的研究结果中,产业集中度对产业的影响为负,而在Marvel、Ray和Clark(1993)的研究结果中显著为正。在大多数研究中,产品差异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都是正的。Shamma(2000)对澳大利亚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和决定因素作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对产业内贸易有正的影响,FDI有负的影响,但是系数很小”。本文利用跨部门的研究方法(cross-section)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行业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回归分析。

产业特征因素的计量模型

(一)行业特征的主要衡量指标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以大致归纳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行业特征因素。它们主要是市场结构、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经过仔细研究比较有影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本文使用的指标为:市场结构MS—该行业大中型企业单位数;产品差异PD—该行业的SITC四位数分类的个数;规模经济SE—行业的年增加值与每个行业的企业数之比;直接投资FDI—行业中三资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综上所述,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行业特征因素:市场结构(MS)、规模经济(SE)、产品差异(PD)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用这几个变量构建的计量模型为:

(6)

(二)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加权最小二乘法所使用的权重是每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见表1所示。加权最小二乘法结果中的R2为0.896892,这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提高。在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中,R2如此高,是非常不易的。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马跃(1999)研究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时,R2不到0.2,沙玛尔(2002)研究澳大利亚产业内贸易时,R2仅为0.14;当然,也有比较好的结果,例如蒙特奥特研究墨西哥的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时,R2就达到0.66,陈讯(2004)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R2也达到了0.648,像本文这样,使得R2即将接近0.9,实属不易。

相对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R2值之所以如此之高,一种解释是计量方法的改进,即由普通最小二乘法改为加权最小二乘法;另一种解释则是在计算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时,按照新的集结方法算出的指标值优于其他的方法。

(三)对计量模型结果的分析

首先,除了MS以外,各个变量的符号均与预期的符号一致,这就从经验分析上证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确性。

其次,对于MS的符号出现与理论预期相反的情况,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所选数据造成的。由于本文的经验分析是基于我国的经验分析,MS的符号出现异常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了,因为无法计算我们的产业集中度,用企业个数来替代指标不是最优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不是很合理,存在着大量的垄断的、没有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阻碍了市场规范的形成。

再次,产品差异的符号与理论预期的一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已经不同于以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者通过消费差异化产品,来显示自己的个性。正是由于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产品差异这一指标的计量结果在两种方法中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最后,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在两次的计量结果中,其符号都是负的。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预期符号是不确定的,即可正可负。如果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源寻求型”的,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我国通过组装和加工中间产品,输出工业制成品,参与了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增加,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属于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但是,如果国际直接投资是“市场寻求型”的,投资只是为了绕过高关税和贸易壁垒,那么则会对贸易产生替代效应,产业内贸易就会下降。通过基于我国的数据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到,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了替代效应,从中可以推断,我国目前的国际投资类型主要是“市场寻求型”的。这些外资进入我国,主要的目的是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产品并且就地销售,开发我国市场。这样就导致我国从外国进口的降低,直接削弱了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不仅减少了国家的关税收入,还与我国的企业瓜分市场,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行业论文范文4

根据《BP能源统计2014》,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47.9%和43.2%。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8%和13%。近几年中东的石化产业依赖丰富的天然气副产NGL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是世界第三大乙烯生产地区。但随着中东地区在发电、海水淡化、石化等产业天然气需求急速增长,可用于石化生产的轻烃资源也出现供应紧张的趋势。中东地区虽然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预计2015年该地区将出现天然气短缺,过去靠低成本原料大肆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面临挑战。尽管面临NGL短缺,中东地区的石化工业采用液体原料仍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的乙烯产能仍然保持增长。2014年中乙烯产能约3200万吨/年,比上年增长约6%,乙烯产量约为284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9.2%。在原料面临短缺的情况下,中东地区石化生产商开始将目标原料转向液体原料,如Sadara公司将采用约一半石脑油一半乙烷作为原料。采用液体原料一方面是基于原料可获得性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中东地区针对北美乙烷裂解大规模发展后,世界橡胶、苯系产品等供应将出现短缺做出的调整。沙特的大型石化企业还进一步提出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的战略,将在未来生产出更加丰富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占领世界石化市场更多的领域。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在Jubail合资成立橡胶公司,将生产丁基橡胶、EPDM橡胶、SBR、聚丁二烯橡胶等产品;Sadara公司和陶氏化学成立的合资公司,从陶氏获得13项技术的授权,将生产包括PE、环氧丙烷、橡胶、乙二醇乙醚、胺类、异腈酸酯、多元醇等产品。

2.美国石化行业业加速扩能

美国石化行业继续依赖页岩气开发产出的NGL快速发展乙烷裂解及其下游产业。2013年,美国石化产业受制于中游乙烷运输设施。2014年,部分管道建成,中游瓶颈部分消除,石化产能增加加速,并出现一定的过剩。2014年,美国乙烯产能约3100万吨/年,产量约为2550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美国的石化行业目前正处于井喷式增长中。根据美国《化学周刊》统计,2014年拟在建的乙烷裂解项目达11个,预计到2017年增加产能约1038万吨/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仍在不断上升,而中东天然气资源面临短缺。此消彼长,美国石化产业增长的势头在未来将可能超过中东。但是从长期看,美国乙烷和乙烯产能均过剩的情况下,上下游争相出口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美国的乙烷产品今年将有大量商品出口到欧洲,可能导致美国国内乙烷价格上涨,而乙烯产能过剩则会对下游产品的价格起到抑制作用。美国国内的化工产品市场已经发展成熟,增长速度较慢,石化产品增长速度超过美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其过剩的石化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大部分产品销往欧洲和新兴市场。从目前形势来看,受地理位置影响,美国下游产品未来首选目标市场是南美的新兴市场,其次是亚太地区。

3.欧洲转换原料谋求生存

欧洲石化产业受困于原料和能源成本高昂。根据美国IHS公司的数据,欧洲石化行业原料成本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5%,用电成本是美国的2倍以上,天然气成本是美国的3倍。该地区2014年仍然陷入关闭产能的危机中。2014年欧洲地区乙烯产能为2300万吨/年左右,产量为1940万吨左右。北美页岩气产量增速过快,过剩严重,有望在近几年大量出口。欧洲石化行业已经开始裂解原料的轻质化。2014年英力士公司首先宣布,计划在北美和欧洲裂解装置之间架设“虚拟乙烷管道”,将北美乙烷运送到欧洲加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也打算改造其位于英国威尔顿的烯烃装置,用于加工从美国进口的乙烷。北欧化工与美国公司签署了为期10年的乙烷供应协议。美国过剩的乙烯原料还包括LPG(液化石油气),2014年出口到欧洲的LPG价格大幅度下降。欧洲2014年已经加大了北美LPG进口量,一些沿海的灵活原料装置已经取得较好的效益。欧洲裂解装置的原料有60%左右为液体原料,预计2015年原油价格将在较低水平波动,可大幅度降低欧洲裂解装置的成本,对欧洲石化工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中国甲醇制烯烃快速发展

我国石化产业的原料成本较高,但之前受高油价影响,蒸汽裂解产能没有扩张,多个蒸汽裂解项目延期。2014年采用甲醇为原料的多套MTO、MTP装置投产,是近年来该原料路线增长最大的一年。2014年,中国乙烯产能约1940万吨,乙烯产量约为1800万吨,其中甲醇为原料的产量约占5%,2015年随着新投产的7套甲醇制烯烃装置稳定运行,该路线的乙烯产品所占比例将有明显提高。石油化工路线的蒸汽裂解装置进一步寻求轻质化,将LPG中能够用于裂解的加以利用,也有企业考虑进口北美的轻烃资源。而2015年原油价格预计处于低位,石油路线的石化产品盈利空间有望改善。

5.油价下跌利好化工行业

行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成为必然。

行业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奢侈品领域的巨头,在中国市场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该文通过对奢侈品市场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发展的一些对策。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本土奢侈品牌影响因素营销对策

一、奢侈品以及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意义

(一)奢侈品的特征

目前,国际上一般把奢侈品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奢侈品是指市场上那些价格和品质比值为最高的商品。无论人们对奢侈品有着如何的理解,无论奢侈品行业如何的发展,纵观形形的奢侈产品,具有其本身独特的特征元素。

1.高价格和高品质特征。奢侈品显然具有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

2.稀有性特征。奢侈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着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资源(如紫檀木、黄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

3.炫耀性特征。奢侈品具有超出实用价值的“符号价值”,是消费者炫耀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

4.地域性特征。奢侈品带给消费者梦想和品位的同时,而且无论无形当中增加了多少生产成本,奢侈品的欧洲原产地是不会转移的(奢侈品中只有极少数美国品牌)。

5.文化特征。作为一种艺术美学,奢侈品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哲学和社会涵义,其背后有一个由几十年或上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支撑,是一种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

(二)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的意义

中国奢侈品牌的出现首先要依赖于中国的经济成功。从更深的角度,中国奢侈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出现及流行,必须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持下的中国文化做背景,在这种背景发展起来的中国本土化奢侈品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乃至一个大国的形象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将大大增加。中产阶级家庭的崛起意味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平民贵族化风潮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低质量的廉价品,其消费品位逐渐升级。对于未来的我国市场来说,奢侈品不言而喻是黄金产业,是能够给企业带来高利润、给消费者带来高层次精神享受的商品。

二、国内奢侈品市场概况以及影响本土奢侈品牌发展的因素

(一)国内奢侈品市场概况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倾向与态度的逐渐改变,使中国正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新的主力市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20亿多美元,约占全球650亿奢侈品消费的3%,实际上,中国人支撑的奢侈品市场还不止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因为这只是中国国内的奢侈品销售额,没有包括在境外的购买量。

(二)影响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因素

1.中国消费者偏好国际品牌。中国对奢侈品品牌盲目崇拜,他们心中奢侈品品牌总是和欧洲印象联系在一起,购买奢侈品更多的是在体会欧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奢侈品而言,品质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制造地点和历史往往赋予了奢侈品更多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