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科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地理科学;GIS技能;四维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69-02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测绘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以及的技术和工具,受到广泛的重视,发展迅速。GIS技能的培养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地理学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基础,对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分类管理和构建高等教育职教体系的战略部署,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结合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由单一的传统类师范院校向多科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作为传统师范类专业的地理科学专业,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地理科学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地理科学专业转型发展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传统地方高师类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GIS技能培养教学改革,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地理科学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地理科学专业GIS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其他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一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我校地理科学专业自1990年开始筹建,1993年开办地理教育专科专业,2006年开办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本科办学时间短,其中负责GIS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两人,且均为中级职称,由于我校地理科学专业一直致力为地方培养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于GIS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掌握GIS技能,解决地理学相关问题的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

2.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85%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另有10%左右来自贵州省其他地州市。由于毕节地处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水平较低。而GIS技能的培养依托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又打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制约了学生GIS技能的提高。

3.教学仪器设备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整。目前我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教学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软件。其中2010年得到中央财政支持新购置实验用计算机45台,其他如工程扫描仪、绘图仪、全站仪等设备均购置于2003年前后,设备较为老旧,部分已不能使用。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来说,GIS课程一般开设于第五学期,作为GIS的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大部分以选修课形式开出,部分学生避难就易,导致GIS课程不能很好地与其他课程形成良好的学科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学习了GIS基础课程,不能很好地将其应用于解决地理科学问题。

4.考核机制不健全,与社会应用相脱节,无法学以致用。GIS课程考核在2009、2011版教学大纲中,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学生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提问、考勤等)×10%+期中测试(一般采取开卷考核方式)×20%+期末闭卷考试×70%组成。由于考试形式的限制,闭卷考试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同时期中测试多采取开卷考核方式进行,期中测试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相差较大,部分学生也只是临近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导致出现考完即忘、无法深入理解的情况。

5.课程实验教材使用不合理,缺乏合适的实验素材。GIS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GIS实践能力是GIS技能培养的重要方面,实验教学是决定GIS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程采用的是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该教程版本较为陈旧,实验内容不太适应于当今GIS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且多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与实际生产中GIS应用相脱节。由于缺乏较为实用的实验教程,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教程掌握相关实践知识和能力。

三、GIS技能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转型发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现有条件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地理科学人才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全国GIS技能大赛等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构建了“理论+实验+实践+应用”的四维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以GIS技能培养为目标,从GIS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旨在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素质培养相结合的“GIS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即“理论+实验+实践+应用”的课程体系下多层次、多模式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GIS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是基础、实验是保障、实践是重点、应用是根本的地理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课堂教学方式上,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采取了讲解、演示、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互助式学习、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实验进一步验证理论,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的目的。在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GIS技能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加深对理论和实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GIS理论课程通过设计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学生可以直观获取专业知识。通过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及时将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给教师。授课过程中积极将本学科相关实际应用、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问题穿插于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止学习了书本知识,还了解了其具体应用和发展的情况,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验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GIS教学中选择较为权威、优良的理论教材的同时,注重实验教材的选取。实验课教学,以理论课程中的有关内容为主线,时间安排也一般与理论课教学穿行,目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解理论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并熟悉GIS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等。

4.综合运用多渠道拓展学生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将几个专业网站、论坛与学生一起分享,及时将本专业、本学科相关新闻和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

5.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为科学反映教学的效果,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与最终考试挂钩,将理论和实验考核相结合。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主要以学生出勤率、课后作业为主、课程笔记、读书笔记、科技论文等为主;期末考试命题改变了以往只考查理论部分,现在的考试过程中增加了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以及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问题的考核。

四、结语

本文从传统地方高师类院校转型发展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地理科学专业自身特点,探讨了地理科学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的GIS技能培养以及为进行GIS技能培养所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以“四维一体教学模式”为核心,加以教学及考核方式的转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GIS技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广实.地理专业本科GIS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75-77.

[2]汤国安,周卫.“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地球信息科学,2005,7(2):65-69.

[3]龙毅,汤国安,闾国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GIS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J].测绘通报,2006,(12):69-72.

[4]杨武年,简季,何政伟,等.“大地学”背景下的GIS本科专业课改思路[J].测绘信息工程,2010,35(4):49-50.

[5]盛业华,郭达志,杜培军,等.“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测绘通报,2000,(6):40-42.

[6]郑朝洪.高校GIS教育方向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5):221-228.

地理科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地理科学;GIS;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59-02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地理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表现地理空间数据(Geo-spatial data)的系统,实现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 GIS与地理教学

既然GIS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地理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 GIS课程的特点

(1)GIS是多学科集成、渗透性强的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还需要有厚实的计算机,地理,数学,测绘等学科知识作为铺垫。

(2)GIS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GIS理论与GIS技术并存,理论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改进。

(3)GIS具有发展速度快,内容更新快的特点。

GIS经历了实验室GIS、企业化GIS和社会化GIS三个发展阶段,社会化的GIS以广泛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为其特征,GIS应用和其他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1.2 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科学。由于地球表面具有非均一性、空间变化的复杂性,又由于地表上的事物极其多样,所以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复杂。对于地理学家,以下三个问题是最基本的:(1)地理空间中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点;(2)现象的特征;(3)各种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地理学家必须处理各种描述地理现象的地理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空间位置。因此,在地理研究中,形成了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它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关空间分析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依托。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也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并使地理学研究的数学传统得到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3 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从未接触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的地理本科学生来讲,对地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可以说脑子是空白的。在第一堂课上就要把这个名词给学生讲解清楚,并把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由来、发展过程及主要是用来解决和回答那些问题一一给学生介绍明白。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我们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建立一条主线,并沿着这条主线进行逐次分解教学。而且还要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更加易懂的实例来进行解释。例依据地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我们可以将GIS生产过程简单的用一个示意图来表示。如图1能够较好反映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的纵横脉络,按照这个框图能够使讲课思路条理清晰,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这条主线,明白各部分的内容、目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把握本门课程的结构知识。除了用这样的框图外,还需要引进一个实例来讲解,比如我们要划分旅游景区的是否开放区域,我们可以在框图的基础上,用实例来进行讲解。

1.4 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

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确实能为教学提供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减少大量的板书时间,大大增加教学内容,可以使一些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一方面,现代化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课堂授课时,应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合理的表达方式,以提高效果。课堂上一味地追求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将课堂讲授内容不加区别地用投影仪显示,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眼睛疲劳、感觉单调乏味;因此,对于需要掌握的推导过程,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减缓授课节奏,可以使学生印象更深,效果更佳。另一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易划整为零。课堂上要把握好各类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和方式.

对于一些应用模型,算法之类,我们还需要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推导。但是在展示一个GIS的功能应用就可以用多媒体,更加形象生动。

1.5 GIS技术的实际应用

GIS技术的应用,狭义来讲,GIS的软件操作,也是地理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GIS技术手段解决地理学问题,是地理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的发展,GIS已经与其它技术相融合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GIS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学习,培养自己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作技术上的准备,因此GIS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实验教学时数应该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甚至于一半以上。

实习具体内容有:(1)GIS工具型软件的使用和基本操作练习(可以选择多个软件,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2)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编辑(针对不同的数据源进行采集);(3)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和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4)属性数据库的建立;(5)简单地理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6)设计与建立用户界面和简单应用系统(将计算机编程语言与GIS工具软件相结合)。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演示验证实验教学法。也就是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课的教学穿行,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一方面是教师的演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使用技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多操作、多运用,验证教师的使用技术,训练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熟能生巧。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方法,熟悉GIS工具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GIS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学生方面

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总是有种恐惧感,觉得这些知识过于晦涩难懂,或者由于太抽象,很难运用于实践,于是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由于新鲜感的原因,会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当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很多,比较抽象难懂时,学生往往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中大量的理论知识涉及了测量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管理科学、数学等。大部分理论知识难免枯燥,晦涩难懂。

2.2 对老师而言

现在学校的地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地理信息系统的边缘性与交叉性意味着其教学过程离不开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支撑,GIS的基础理论涉及计算机专业、测量遥感专业和地理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应用是所有从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GIS系统开发方面具优势;测绘遥感专业在数据获取、处理、加工和显示方面有测绘和制图的优势,在GIS建立数据库,保证数据质量方面有特色;地理专业在GIS空间分析、综合决策等方面有自己的长处。

地理专业基础课设置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学科特点,开设了与GIS直接相关的高等数学、统计学、地图学与遥感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GIS课程教学打下前期基础。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基础课程安排的课时偏少,实验课时更少,达不到GIS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基础语言、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础理论课,很难掌握GIS的基本原理,更本谈不上系统开发。此外,忽视GIS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排课先后顺序倒置。

3 教学反思

不同于GIS专业的学生,地理科学本科学生学习GIS似乎是凭空盖楼,不要地基只要高层。因此,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去理解去应用。

3.1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由于GIS固有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比如,可以采用录象、网络、E-mail、BSS等方式实现师生交流,让教师可以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用学生更加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

3.2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这是一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用通俗简单方法启发学生,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自信心,不被问题吓倒,不怕失败,并尝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3 重视实验环节

学习地理信息系统课应重视实习环节,可以说实习环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切实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教学思想,否则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个感性认识上。

3.4 教学过程多采用形象化的例子

教学过程多采用形象化的例子,这也是教GIS几年来学生最大的期望,特别是针对我们地理科学学生高中学习的文科,大学归到理科以后,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难点。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形象化的例子,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3.5 做到及时总结

在教完一届学生后,要将这门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捋顺,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了解学生对本门课反映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为以后教学的改进奠定基础。

4 结语

针对目前GIS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特别是适合地理本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总结经验学习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历练。相信地理本科的学生也一样会学好GIS。

参考文献

[1]邬伦,刘瑜,毛善君.GIS专业本科教学探讨――北京大学教学实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4,4(2):27-30.

地理科学专业范文3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 重庆 401331)

【摘要】地质学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总结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分析了地质学在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体现。为发挥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保证。

关键词 地质学;地理科学;实践性

Study on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LIU Yong-lin

(Geography and Tourism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Physical geology is an important introduction cours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which is the basis to study other course.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geology, the status of geology in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It is provided assurance for play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Key words】Physical geology; Geographical science; Practicalness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的演化历史及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的一门学科。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球发展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除了地质学之外,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的一门学科。因此,地质学与地理学在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1-4]。

1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1.1地质学教学内容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结合地质学在地理科学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将地质学教学内容分为:地质学绪论、矿物岩石学、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并结合地理学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设置了一些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内容(表1)。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目前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选用的教材为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扩展学生的地质学知识,推荐夏邦栋的《普通地质学》做为参考教材。推荐英国学者罗纳德·路易斯·勃尼威兹著的《宝石圣典》和许靖华著的《地学革命风云录》做为课外延伸读物。

1.2地质学教学特点

1.2.1内容多

地质学研究内容为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壳演化。物质组成涉及到元素、矿物和岩石三个层次;构造运动包括褶皱、断裂、新构造运动及板块构造理论等,涉及面及其广泛;地壳演化从老到新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5个地质时代的地球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因此,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地质学教学内容及其丰富,知识点及其多。

从涉及的基础学科来看,理解地质学的一些概念,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知识[3-5]。比如晶体的形态,就需要有较好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再如构造运动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力学知识。

1.2.2地质学实践性强

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岩石圈,也涉及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而为了认识地球,必须进行野外调查,收集标本和地质测量,只有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的分析和加深理解一些地质现象,这些决定了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质学的发展史,表明地质学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再如:矿物和岩石的鉴定,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掌握,若只通过理论学习,将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慢慢就会失去学习地质学的兴趣[1-5]。

1.2.3理论抽象

地质学中的多数理论十分抽象,若没有见过实物,单凭想象是很能理解地质学的知识点。比如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等。若能结合实验和多媒体手段,为方便学生理解地质学概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图件少,文字多。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影响。其次,可以使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正断层形成的动画视频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掌握地质学的知识点。

2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体现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发展观及其地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又不能采用地质类专业一样的教学模式,毕竟地理科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突出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特色。

2.1突出重点

因为地质学研究内容丰富,而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于地质学专业,不可能每一个地质学知识点都需面面俱到,且都讲的十分透彻。比如:矿物晶体就不需要讲的很透彻,只需学生掌握晶体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即可。再如:地球的外圈层结构,在地球概论中会涉及,因此这一部分不需要细讲。但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需详细讲授,如:构造运动的概念,形成原因等。这是学习地貌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2.2注重与地理科学专业及相关课程关系的叙述

前面已经叙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圈,而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关系最为密切。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如: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和植物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灾害学等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些地质学知识,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后续课程中的知识点。因此,在讲授地质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地质学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地质学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明白地质学在整个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3地质学与地理学实践结合

地质学和地理学都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分支自然地理与地质学结合最为密切,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通过地质学知识来讲解地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及其产生机理。如重庆师范大学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通过讲授四川盆地的地壳演化史,来讲解四川盆地在地貌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

3结束语

地质学基础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地质学中的矿物和岩石、构造运动及地壳演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以后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并结合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深入浅出的讲授地质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常华进.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2]程先富.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8(2):238-241.

[3]韩国栋.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课程教学计划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4:76-79.

[4]刘护军. 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09-210.

地理科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全程导师制 模块化 阶段化 地理科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2002年,北京大学首先在国内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高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特殊作用,只有重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养。本文提出采用全程导师制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化和阶段化实践,强化学生的养成性、创新型实践能力。

1全程导师制的涵义和意义

1.1全程导师制的涵义

导师制可以根据时间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也可以根据指导过程分为科研导师制和综合导师制[2]。所谓“全程导师制”,顾名思义,是伴随学生整个学业进程的全程指导,既强调“全时段指导”,即对学生大学四年进行全程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也强调“全方位引导”,即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使其全面成长。“全时段指导”方面,根据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内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等指导学生制定每个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标、专业学习内容、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全方位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学科及专业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考研指导、就业指导[3]。而秦家沛[4]认为“全方位”应该包括思想教导、学业辅导、生活督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

本文的“全程导师制”是指在本科生导师全程指导下,通过研制实施本科生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训练方案、研制实施全程养成性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和学分认证等途径,探索并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全程导师制的意义

实施全程导师制,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利于贯彻“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培养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了明确的、相对固定的、连续的指导和学习关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二元主体结构。其次,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心理、就业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并通过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优秀的人格品质影响学生,指导频率高、针对性强、内容有深度,有利于学生迅速成才;再次,打破“辅导员―班主任制”管理模式,有助于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各种困难、困惑、困扰的及时解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时空规律的科学,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认知性和实践性。专业实践是地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术以及创新精神[5]。

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表1):

(1) 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通过制定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加强教师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地理教育教学的浓厚兴趣,陶冶地理师范生爱课堂、爱学生的职业情操;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通过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2) 地理专业实验与实践能力。地理专业实验与实践能力是地理师范生从事地理教学或考研究生的专业保证。通过优化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操作的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开展养成性实验培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野外实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合实习)路线设计与管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开展生态环境领域观测、实验研究。

(3) 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社团活动策划、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参加专业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设计等,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考研和就业竞争力。

3实践能力提升全程导师制运作

3.1实践能力提升的阶段划分

第Ⅰ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准备阶段,即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本专业导师、地学研究专家、中学教育专家联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参观实践设施设备与基地,了解实践环节与实践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第Ⅱ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所有学生参与本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实验操作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基本目标是初步具备教育教学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能开展创新实验设计与研究,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重点结合专业成长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技能训练、科技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开放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赛等科研创新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第Ⅲ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强化阶段,即大学四年级。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向(教学、考研等),进行个性化辅导。基本目标是各方向学生能力均有明显突破,就业和考研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全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立题、实验设计、撰写等。

3.2第Ⅱ阶段模块化导师制培养

形成导师团队,采取“一对多”指导,即将导师分为教师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素质拓展能力三个团队,每个团队的老师分别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导师可以吸纳研究生在内部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导师团体。

(1) 教师职业能力模块,改革师范生技能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充实践环节和学时。除了开设地理教学论,还应开设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地理教育心理研究等课程,将地理教育方法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强师范技能训练,强化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版图、版画、普通话等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师范生的授课技能;建立中学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优化高校~中学联合指导师范生机制,并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强化教学实习实训,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中学课堂观摩,请中学地理教学名师为师范生上示范课,通过他们的实际经历对师范生言传身教[6];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学校地理教育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沙龙组织为形式,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学生教研能力。

(2) 专业实验实践模块,坚持“抓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推三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促三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路,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实验操作基本能力;规范学生专业实习环节,探索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拓展见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野外考察、综合实习,形成养成性实践体系;吸纳学生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建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合作分工研究和互相学习机制,训练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学术报告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撰写发表科研论文,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重点。

(3) 素质拓展实践模块,引导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推动社团实践内容上创新,水平上提高,规模上突破。重点建设地理协会,引导学生进行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将地理协会、地球环境与灾害科普馆等打造成学生服务社会、专业知识转化的实质平台;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指导学生下乡宣传地理相关的环境、资源、灾害等知识,同时围绕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实习,撰写咨询报告,将实习目标由传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提高到现代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高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社会活动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组建学生兴趣创新小组,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并建立创业平台,参与“挑战杯”比赛、专业知识竟赛等。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生活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3第Ⅲ阶段方向分流导师团队强化训练

第Ⅲ阶段以导师组形式开展团队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倾向进行个性化辅导。聘请中学高级教师和教育专家以及本单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教学技能提升导师组”,对意向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进行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聘请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本单位博士为主体的“考研辅导导师组”,对意向考研学生进行全程咨询、辅导和指导,增强学生考研竞争力,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

毕业综合实习和论文撰写仍采取双向选择的“一对一”方式指导和团队答辩方式进行。

4结语

全程导师制应用到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时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基础阶段模块化运作,每位学生均要参加3个模块的实践训练,以达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强化阶段根据学生就业、考研的方向进行分流后强化训练。基础阶段分别重基础和学生个人能力,分成3大导师组,每个导师单独指导多名学生。强化阶段重能力提升和团队协作,形成学生教育实习、考研准备两个导师团队。

参考文献

[1] 杜智萍. 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9, 9: 59~62.

[2] 费英勤, 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6: 24~26.

[3] 华春, 周峰, 李朝晖, 陈全战, 贲爱玲.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4, 2: 38~40.

[4] 秦家沛.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9, 36: 38~39.

地理科学专业范文5

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许多地理学科的主干课程,GIS对整个地学界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G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计算机技术系统,它将地理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采用模型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管理与决策、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决策及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它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影响之深刻是其它地理学科无可比拟的。目前,高等学校的地学类学科大都开设了GIS方面的课程,环境、地质、农业、林业、国土、规划等部门,对GIS也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进行地理教学与研究有必要了解或掌握GIS技术。

2.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培养掌握和应用GIS方面的人才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我们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21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师,而他们的使命又是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所以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数学以及地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要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课程,但很多高校地理教育专业无法满足相应教师需求或无法安排足够课时,致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很难接受。

2.软硬件设施不足

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时数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在开设课程的同时,需要相应的GIS实验室。实验室所需设备不多,40~50台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一台数字化仪、绘图仪及扫描仪完全可以满足教学和部分科研的硬件要求,软件方面目前用的较多的有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和美国的ARC/INFO系列软件。但在很多高校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都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使得学生学习时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和动力。

3.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在我国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志,从而造成专业学习的高分低能现象,高校地理教育专业教学也存在“灌输式”教育现象。为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相应地,依据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研究和实践新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4.学生层次不一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计算机掌握程度不同,加上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等差异,致使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

三、《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善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校教育普遍采用的形式。GIS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其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实践课程非常必要。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与课堂教学穿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有关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并熟悉流行GIS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软件开发与数据处理等技能。

2.实行多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素质差异和爱好,可以把学生分为基本理论、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三个层次,这种层次教学模式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学生自由分组,在共同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后,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各自完成任务。基本理论组以掌握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等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学地理教学需求,考核方式为闭卷考核或提交学习笔记和GIS相关论文;软件开发组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包括GIS工具软件和GIS应用系统的开发,需增加上机实践的课时,考核方式为提交软件成果;软件应用组要充分掌握一至两种GIS专业软件的使用,并能用GIS专业软件解决和分析地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制作基本的图件,需增加上机实践的课时,考核方式为制作指定地理专题图。

3.提倡文理分科

地理学在高等教育中属于理科,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位。因此在地理学专业招生中,一般只招收理科生,但由于在高中阶段地理属于文科,为适应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实用性发展的需要,2000年后,我国许多高校地理专业招生纷纷实行文理兼收,这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就业市场需要。但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背景、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的差异,使得传统模式的GIS教学无法满足全体学生需求。文科生在接受GIS相关知识上存在难度,但他们的地理基础好于理科生,为平衡这种差异,文理分科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4.强化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在20 世纪初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分析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GIS的兴趣以及应用 GIS 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要通过若干个案例设计,把GIS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融合,形成一个有序的、多样的案例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并突出案例的针对性、趣味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5.促进教学研结合

GIS是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参与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地学研究和思维的有效手段。学生对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学习后,通过相关GIS项目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GIS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与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

地理科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6-02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明利,刘佩茹.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

[4]尚颖娟,刘秀华,谷达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

[5]常胜.资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