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教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静的教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静的教室

安静的教室范文1

P:监控的方式也是在公安机关处理交通违章处理程序中规定的一种处理交通违章的方式,同时监控方面也如实反映了违章行为人的一些违章行为。所以,媒体所说的“暗中执法”,我们认为还是我们执法的一个方式,是法律允许的。

K:使用摄像机偷拍存在诸多弊端。首先从法律角度讲,它不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其内容在电脑中很容易被编辑改动,也不符合证据的真实、有效性要求,所以路边偷拍的视频图像本身就属于无效证据,不应被执法机关采纳。

P:与国外相比,人们常说美国的警察在你一旦违法时,往往会兵从天降,不知道警察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我们对这一做法是持赞赏态度的。实际上,抱怨交警暗中执法的,往往是那些想逃避处罚的违法司机。

K:法律赋予警察交通执法权力不是“为了处罚而执法”,而是要求警察要学会“预防”,要保护好公民的人身安全。这样看来,“暗中执法”不应该成为常态,阳光执法才是相对稳妥之举。

P:就“监控”而言,这一物化了的“交警”在执法的广泛运用源于其内在的优势――它能铁面无私地客观记录违法情况而无“人情”可讲,它打破了人们脑海中“法不罚众”的思维惯例。交警暗中执法,等于交警无处不在。其利绝不仅仅是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更培养了公民敬畏规则的习惯,从而使守法行为从被动转为自觉。

K:交管部门在很多路段和路口安装了电子眼记录机动车驾驶员的违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和制约作用,但在执行处罚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少弊端,包括只能通过单方查询,要么拨打每分钟收费约3元的声讯电话查询;要么定制收费短信服务查询。没有条件或没有时间查询的机动车驾驶员就只有在验车时才能知道是否违章。

P:自己违法与交警“暗中执法”没有必然联系,这可以给自己一种警示,消除侥幸心理。如不“暗中执法”,许多违法车辆可能从远处驶离逃避处罚。

K:“暗中执法”不“光明”,好像抓坏人一样。纠违嘛,何必让大家人心惶惶的嘛,暗中执法的确让人感到不舒服,交了罚款还需要付出恐惧的心理成本。

P:交警暗中执法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对交通违法心存侥幸的驾驶员。如果警察都暗中执法,交通秩序很快会明显好转。违反交法的人是应该受到惩罚。作为司机就应该时刻把交通法规记在心中,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安静的教室范文2

警界学者对警察个体的压力源曾进行诸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管理方式、职业工作和社会家庭方面,这也是国际警察组织的共识。

管理方式的压力

警察机构是国家机器,具有严明的纪律,必须服从指挥、执行命令,这是警察工作性质的需要。一般来说,准军事化性质的组织机构,内部等级分明,领导与被领导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常常上级对下级的意见不易接纳,下级遇事不敢上陈,下情难以上达。上下级之间壁垒分明,难以沟通,容易滋生矛盾;上级容易扼杀组织成员的创意,成为下级的压力源。而作为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长年累月服从管理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紧张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听命于人,心理上容易丧失自信,从而内心受到压抑,产生不满与怨恨。

我国警察内部存在着高惩罚率、低奖励率的现象。据悉,每年受到部级表彰的警员约为1 000余人,而受惩罚者竟达7 000多人,虽占总数很少比例,但惩罚的心理效应对人产生的压力却难以估量。

在某些地区或部门,对警员业绩的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或因职位空缺少而竞争人数多等所造成的内部晋升的压力,也极易产生心理挫折感。

职业工作的压力

劳动超负荷,身心受损伤。公安干警最重要的工作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警察的工作难分昼夜,24小时都要维持足够的警力。而且,目前我国警力严重不足,警员人数不足总人口数的1/1 000,这就造成警察超负荷的工作。尤其是战斗在第一线的警察、基层民警等,如派出所民警每日在所时间竟达14个小时以上,除日常工作外还有出警、巡逻、通宵值班等任务,有时一天只能睡觉3~4个小时。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由于心理压力的不断加大,导致心因性疾病日趋严重。

公安交警,他们不分严寒酷暑,每天值勤在交通繁忙的道路上,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精神高度紧张。为此,他们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应激。有调查显示,57. 3%的公安交警每周平均工作超过40个小时,12.5%的人超过60个小时;从事外勤工作的交警平均每天站着工作7.07个小时。交警管理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期作用下容易使交警处于精神紧张或压抑状态,使情绪恶化或产生心理障碍。

出警无规律,突发事件多。 警察工作的性质特殊,工作项目烦杂,尤其具有突发性,致使警察面对的常是瞬间变化而剧烈的事件。犯罪无序,警察工作便难以有规律,要时刻准备应付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警察面对这种事件时,思想之弦绷得紧紧的,自始至终不敢有丝毫放松。这种突发事件无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长时间处于待命和警惕状态,对警察形成高强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张弛失衡,久之,易于产生过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有学者认为,这种随时待命出发,准备应付危急的心态,有时候比流血牺牲和置身于危险境地对人的威胁还要大。

情境多险恶,安全难保障。警务工作要经常面对暴力行为(如拒捕、围攻、袭警等)和枪弹、刀械、棍棒等凶器的威胁,伤亡也就难以避免。战时伤亡的客观现实和随时听命处理紧急事件的高度警觉,在锻炼了人的机敏性和果断性的同时也会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警察在执行任务时常以强制、取缔、刑拘、逮捕等为主要手段,容易造成紧张对峙的“战时”状态。而“战时”状态所必须的瞬间判断与行为抉择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后果是否可行,无疑会给警察带来行为上的压力。如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适应“战时”状态、无所适从,还可能引起忧郁或焦虑,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反应。

调查显示,警察在任职的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陋或险恶场面就比普通人一生中所见到和感受到的要多得多。对这些场景的想象和预期同样会形成强烈的应激,甚至想象中的“危险”要比实际事件可怕得多。故有“等待险情比险情本身更易造成心理伤害”的说法,特别是对于那些临战经验较少的新警察来说更是如此。

近年来,公安交警的安全也颇受关注,据统计,每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0万,居全球榜首。这对于公安交警来说,工作任务无疑是艰巨的。而且,一些恶性事件诸如拒绝违章查验、强行逃逸、殴打交警、驾车拖带交警等造成的人身事故时有发生,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公安交警的心理压力。

社会家庭的压力

警察每天面对的是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尽管竭力解决也难以奏效。从宏观上讲,警察虽然每天巡逻侦破、打击赌博,犯罪率却无明显改善;每天抓酗酒滋事、,丑恶现象却屡禁不止,并由此导致社会认知的偏差,即警察无能,以及警察内部认知的偏差,即有负国民。从微观上讲,一般长期的社会问题都很棘手,如解决居民纠纷,只要插手便难于脱身,处理这类无效的社会问题很容易滋生烦恼和忧伤。就是对于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警察来讲,“失败”或“无效性”的工作更容易使他们构成潜在的压力源。

由于警察的工作性质,很少有时间能同家人团聚,长此下去导致家庭关系疏远,特别是有些机密工作又不得向家属倾述,有烦恼独自承担,甚至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与理解,更会加重其心理所承受的压力。由于对家庭责任的歉疚,还会滋生自责、自罪的心理,增加负性情绪的体验,从而影响肌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其他心身疾病的发生。

安静的教室范文3

         1.协作式教学的原理依据

“协作教学”可以看到协作式教学历史和概念,其主要理念如下:协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研究人员,试验人员,教辅人员,其他专业人员)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相互协调,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共同完善。如Knackendoffel, Robinson, Deshier & Schumaker 2000 年提出:协作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教育过程,不同专长的教师自愿组合在一起,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并研究出各种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监控,及时改进。…合作教学不单纯是一次具体协约教学模式,而是一整套实施程序。”具体地说,“是两位教师同时担任某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一同做教案,一同施教,一同监控所教班级学生每天的学习进度,保证其学习效果。” ( Barbara Flanagan, 2005 )。Jeanne Bauwens and Jack J. Hourcade, 1997 提出了三种协作教学方式: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 辅助学习活动(suppor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和补充指导( complementary instruction)。协作教学的基本特点是:①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可收到互助合作的效果。②根据学生向教师学习,相互学习和自我学习的不同学习途径,采用大班上课、分组讨论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既有集体的学习,又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能比较有效地使用人员、仪器、图书和设备。④教学小队的教师还可开展某些教学研究活动,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水平。

协作式教学表达了一种理念,即系统整体的价值大于各子系统部分价值的总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应用协作式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协作工作的环境,把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开展一系列的协作教学研究、协作备课、协作辅导及协作评价等教学活动;从而寻求并创造一种协作效应――即教学效果的非线性增长、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它不是多种教学因素简单相加的总和,通过协作效应,一些原来没有的或隐性的教学资源可以被开发出来,其教学效果、办学效益的非线性的增长,是一般资源互补所不可比拟的。

2.协作式教学应用于初等学校的可行性

首先,处在计算机及其网络发民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宽带网络象昔日的谢王堂前燕了,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电子白板也引入到了每个中、小学的每个教室,学校基本上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便携式电脑,这就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

其次,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苏州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要求“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网络学习和备课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就为协作式教学应用于初等学校提供了人员保证。

第三,MOODLE、E-LEARNING等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也为协作式教学应用于初等学校提供了技术保障,比如,笔者为了使学校的同仁更方便地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据于课程式(Moodle)的网络教学模式,改写成一个据于班级模式的小型的教学平台。

3.协作式教学在初等学校初步应用的实施方法和过程

3.1备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由于网络协作教学要求摆脱传统课堂面授“满堂灌”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机灌”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备课工作量特别大。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导入的方式、讲授的表达方式、启发的内容、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学设计脚本的编写、网页的制作、相关网站的链接、网络资源库查询以及学生学习活动、虚拟实践的安排等等。这些内容有时是单个的教师所无法全部解决的,只有依靠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分工、协作得以解决。而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具体的协作教学的备课模式可以分以下几步:

3.1.1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学校为全校教师开设一个公共的聊天室,在此教师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语音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同时,也为每个学科的教研组开设同样功能的聊天室,以便于教研组的教师交流信息。

3.1.2学校或教研组规定集体备课的内容和形式,比如一周一次,一次一到二节的内容。然后指定主备教师及辅助教师,当主备教师认为相关的内容需要其它学科的教师支援时,可以通过QQ、家校路路通或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即时通信功能模块通知相关的教师并报学校教务处备案,这样可以让各相关教师先行准备;然后,由教务处或教研组领导通知相应的教师在指定的时间里,登录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应的聊天式进行集体备课,当然先由主备人在“学科聊天室”说课:即说教学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后,由组员发表补充意见,全组讨论,集体商定后确定集体教案。 这个讨论的过程是集体备课中是关键点,也是体现“集体智慧”的重要环节,一场精彩的集体备课下来,就是一道富含学术营养的盛宴。最后,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并将其应用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3.1.3将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个人教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传用备课资源频道,以供后面的教师参考、学习。

3.1.4最终通知网络管理人员,形成一个公认的WEB交互式多媒体教案,以供相关的教师使用。

3.2教学阶段,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三个层面六个度的新课堂评价标准。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层面,包括亲合度和整合度。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第三个层面是师生互动的层面,包括自由度和拓展度。

在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者和组织者。当教师带着“本本”走进教室时,教师的主要精力已经不是讲授知识点了,这个任务已经移交给了网络,教师就能更好地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的效果。

协作式教学,本身就体现了就包含了整合的概念,从传统意义上讲,在有限现的45分钟的时间内,如果需要其他教师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借助于网络,通过集体备课,使这样的整合成为现实。比如,当物理教师讲授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当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是错误的”这样的语句不易理解,此时,主讲教师可以点击相应的视频让数学教师出现在电子白板上,由数学老师来讲授正比函数中的K与密度的关系,就很容易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了。一句话,通过使用屏幕录制软件(比如CamStudio、HyperCam等)、视频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的视频、声频预先准备好,并做好相应的WEB交互式教案。这至少使得课堂教学在技术上达到了整合的要求。

协作式教学是基于传统教学,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于学生层面的参与度和练习度是很容易掌控的。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布置课后作业,而学生提交作业既可以是传统的纸质的,也可以是以电子形式的。这样对于电子形式的作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作业作出实时反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有利于学生的家长实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

一堂好课应该充分体现其自由度。协作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恰恰能使自由度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其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方式是网络,而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并辅之以时间倒置、时空踊跃等呈现方式。为需求各异的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这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激发动机、体验感知、领会创新、交流巩固等认识要求,开拓学生思路,令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

一堂好课还应该体现其拓展度。拓展度是师生在时空和容量上的互为拓展,是知识流动发展的渠道。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拓展到家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后选择在课堂上还没有透彻理解的内容进行再学习,与教师和同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再次的探讨和学习。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对于教师准备好的相应的提高内容进行自学。

安静的教室范文4

关键词:生态化;城市景观;审美文化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改变了我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建筑师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建筑观念,并且已摒弃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多余装饰,表现出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在此等城市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城市形象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现实性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的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扮演着越来越主导的角色。

一、城市景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与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使本来就严重欠账的基础设施难以承负加速城市化带来的指数增长需求。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工商业日益发达,交通更加拥挤,交通事故更加频繁,建筑更加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

第二,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满足不了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不少城市目前水资源开采量已超过可供水量。这相对于城市数量增长快,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集中、量大来说,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在全国600多座设市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不仅给城市的工业发展带来障碍,也给人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不便。问题还不仅如此,水污染正进一步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缺水城市中,城市的河湖水体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

第三,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一些有毒废物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在创造更多财富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离开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健康难以保证,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意义。因此,使人们开始怀疑繁荣昌盛目标

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能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城市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前提

卢梭就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问、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1820年,英国人欧文提出了建设“花园城”的理念。1903年,爱德华・霍华德在英国设计了两座“田园城市”。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很多国家积极进行生态城市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西非的塞内加尔、巴西的库里蒂巴、我国的深圳召开了5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澳大利亚的怀阿拉、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大阪等城市,都是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和建设的,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2007年我国与新加坡又签署合作建设天津生态城的协议,强调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的新理念,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相和谐的宜居城。天津生态城的建设进一步昭示着城市的生态化成为时代潮流。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是执政理念的升华。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不是很多,并且不同的城市基础条件需要与之适应的特定发展模式,因此,研究城市建筑设计和生态化,探索城市景观生态思想发展轨迹,对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将大有裨益。“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五十七集报告中指出:城市生态规划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命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水平。

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环境规划只考虑城市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中,而是涉及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和部分,并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城市生态规划在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原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仅关注城市的自然生态,而且也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因此,城市生态规划首先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再次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目前很多城市一味追求豪华气派雄伟的建筑,宽阔的主干道,以及景观中各种大尺度的造型,都会使人感到一种疏离与冷漠,甚至紧张与惶恐,居住其中并不会有温暖舒适的归属感。而作为人首先是自然人,才是社会人,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在狭隘而喧嚣的城市中,人的目光渐渐短浅,心胸慢慢狭窄,头脑慢慢闭塞,只有在自然中,倾听自然的声音,探察自然的脉络,吸取自然的灵气,与自然相交流,心情才能得到真正的舒缓和释放,从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生态化

第一,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最关键的是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定位。理念决定规划的水平,定位决定城市的命运。没有超前的理念和科学的定位,规划就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199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将贵阳定位为“贵州省的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形势的发展,认识要深化。如1913年以来贵阳一直是贵州的省会,在规划里还这样定位没有多大意义;把贵阳定位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没有什么特色。2008年贵阳市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时就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绿地、森林、公园、湿地、湖泊等连接各片区,真正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

第二,采用合适的尺度,保持一个良好的视野。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重要的感觉方式,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大约75-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外部空间往往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最终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这完全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建筑环境同样属于视觉上的空间,城市景观的空间形象、道路的组成、绿地的处理等会带来某种心理感受。要使人对眼前的景观产生美感还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在我国古代,对外部空间尺度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认识,“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

第三,注重景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好的景观应是可游可赏可玩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而现在的很多设计却不尽如人意。如很多城市拥有大面积的草坪,却不能进入、不能游览,而且草种单一,也无任何有趣的景观,单调乏味,实在难以说是生态化的设计。又如很多城市空间建造了罗马式柱廊,看起来是豪华气派,但是一来不能挡雨遮阳,二来不能坐下休憩,徒有其表,实际上却无甚用处。应从城市历史文化及人的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景观设施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艺术品格。

第四,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突出城市建设的文化个性。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而文化就是其生命。如果城市没有文化,高楼大厦再多,也只是一堆钢筋水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房子,但没有一栋建筑。”说的就是城市建筑没有文化内涵。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着力保护好历史文化,让城市的空间布局延续历史、尊重个性、突出特色,使城市通过视觉系统体现文化个性,注意克服抄袭、模仿、复制等现象,避免“千城一面”。对一个城市来说,只要生态文化浓郁、深厚,即使经济总量不大,现代化摩天大楼不多,也能成为魅力独特、令人向往的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总之,在城市环境设计日益重视的今天,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景观设计师都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保持和再塑本城市形象特征和营造“生态化”环境场所的设计实践。为了不再让一些有社会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景观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建筑及其景观环境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沦为毫无特色的非生态空间场所,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2、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的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郭崔华.城市景观设计的人性考[J].理论新探索,2008(6).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安静的教室范文5

关键词:高中体育 田径教学 暗示法

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层面的运转活动,也是心理层面的运动,这一点在体育竞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在竞技体育观赏中,经常为一些失误而扼腕叹息,这恰恰说明了心理因素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我将从视觉训练、辅助工具、心理调节这三个方面阐述这种方法的应用,使田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视觉诱导,矫正技术

学生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的习惯性动作太多,视觉参与的成分很少,如有错误,则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们要重视视觉,通过观察,不断暗示自己所要做的动作,这样就可以形成视觉诱导的方式。通过不断暗示动作,逐渐规范动作,达到矫正错误、形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比如“跨栏”项目,学生常见的错误就是跨栏腿过栏时,常常向外绕过栏架,也就是常见的“甩腿”动作。这个动作对腰部伤害极大,还会导致落地时重心不稳,需要及时改正。这个动作形成的原因是:以这种方式过栏会更容易些,心理压力也较小。所以,这种错误动作已形成了一种习惯,矫正起来也很费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将栏架稍微调一下,摆放在跑道的分道线上,让学生跑动时,沿着跑道的分道线,以此作为一个基准。在完成跨栏动作时,让他们以分道线为标准,在跨栏腿膝盖攻栏时,一定要与分道线对齐;当跨栏腿过栏时,应尽量把脚落在分道线上;平时跨栏时,身体感觉占的分量较大;跨栏时,视觉影响较少,训练中可以将视觉引入,以求精确。用视觉诱导的方法干预动作的完成,久而久之就会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形成规范的动作。

运动过程是多感官配合的过程,协调是运动的关键。仅仅靠自身的感觉去做动作难免会有所偏差,通过视觉诱导方式进行训练,可以摆脱主观感觉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视觉暗示中发现问题、改进动作、提高成绩。

二、标志醒目,掌握节奏

采用标志物暗示的训练方法,无论在哪种项目的训练中都是很常见的。大家知道,人理解直观概念要比理解抽象概念快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随着运动而逐步提高的。教师应帮助学生简化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拆分成量化、直观的动作要求。

以“跳远”教学为例,标志物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的利器。跳远中的助跑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学生在训练中,往往掌握不好节奏,起跳时常常错了步子。对于这种情况,我在助跑的跑道上间隔地摆放了海绵小块,以此作为酥荆辅助学生调整步幅,掌握助跑节奏,提高助跑的准确性。不同学生适合的摆放距离自然不同,我还鼓励学生自己摆放海绵块位置,并在训练中自主调整,使标志物暗示的训练方法实现个性化。接下来便是进入沙坑过程,学生进入沙坑时,往往小腿没有充分地向前伸展,影响了跳远成绩。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沙坑中合理地设置了一道棉线,矮矮地横在沙坑远端,给学生作为一个基准。学生再次起跳时,就会刻意地想去越过棉线,从而注意到起跳动作要收腹、大腿贴近胸口。增加这样一个标志,就会使学生提前做出动作,暗示自己越过棉线,从而不知不觉地做出蹲踞式跳远的规范动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改正了以往的错误动作,提高了跳远成绩。

训练要以简单、有效为原则,而标志物暗示法就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技巧。动作细节难以控制,但标志物却是显而易见的。将复杂的动作转化为标志物的参照,训练就会简化很多,整个运动过程也富有节奏感了。

三、调节心理,自我控制

1.自我训练,调整情绪

自我训练法是学生自身采取一些语言、动作等暗示,以给自己一些鼓励与鞭策,促使自己调整好心理状态,以应对挑战的一个过程。通过调整心态、平衡情绪等心理因素,将有利于学生提高控制力,发挥正常水平。

在我带过的田径队里,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练短跑的男生,平时成绩都非常优秀,但一到4×100米接力赛时,经常犯掉棒的错误。接力赛属于团队协作项目,考验着每个成员的默契度,一旦有配合不佳的情况,整个团队将蒙受失败之痛。正因为这样,才给了该男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他害怕自己拖累团队,才会慌慌张张,频繁掉棒。后来,这个男生放弃了4×100米这个项目的训练,而在其他项目训练中的热情也有所降低。作为教练员,我不能让人才埋没,也不能让队员退减热情。所以,在平时训练中,我会多多鼓励他,不断激发他的热情与自信。我让他重新开始练习接力,并肯定了他的速度优势,叮嘱他在交接棒时应慢一些,注意“慢、稳、准”。就这样,他在4×100米的训练中通过不断摸索,交接时慢了一些,也不再那么慌张了,且交接棒的速度也在逐渐提升。一个月后,他完全成了一个接力赛的好手。这位男生出于对团队的愧疚而重新调整了自我心态,进行了长时间的勤奋训练,取得了良好成绩。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好的训练方法也是“身外之物”,只有自己不断调整,才能从内到外地成为一个强者。心理的强大是一个好学生的必备素质,学生要学会调整自我情绪。

2.放松训练,缓解疲劳

训练要有一个饱和度,过度的训练不但伤害身体,还会使训练效果适得其反。放松活动就是训练中的关键一环,这个放松不仅是指“拉筋伸背”那种身体上的放松,还有心理上的放松,这样才能达到身心同步,真正地缓解疲劳。

放松在长跑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长跑时,体能会受到严峻考验,这就要求长跑训练应更严格,以适应比赛。身体越放松越舒服,训练的效果才会越好。那么,我们在放松时往往会把大脑放空,仅仅放松了筋骨和肌肉,却常常忽略心情的放松。面对这一问题,我对学生做了一系列的引导:我首先会告诉学生“训练应张弛有度,需重视放松训练这一环节”。将放松训练提到一个高度,学生的重视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他们放松时,要解释心理放松的原理,在大脑的暗示下,使身体各个器官都收到放松的“信号”,从而恢复劳累肌肉的机能,实现体力与脑力的同步恢复。学生休息时,我让他们放松地躺在垫子上,并用语言加以提示,使学生大脑里不断出现一个声音“我在休息,我的每一寸肌肉都在休息……”就这样,节奏性的暗示能够调整呼吸和血液循环,使放松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身体与心理是统一协调的。所以,放松训练是暗示训练的关键一步,配合身心放松,缓解身体疲劳,消除训练中的消极情绪,提升训练热情。

3.念动训练,巩固技能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念动训练是通过念与练的结合,在语言中枢与运动神经中枢之间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信心。念,即在口中念诵,建立想象中的动作要领;动,即在念的同时做出相应动作,达到念动的同步进行。

以“投掷铅球”为例,在投掷之前,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投掷动作,以加深印象。例如,在原地正向投掷时,我让学生模仿规范动作,一遍一遍地练习,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投掷的模式。在投掷过程中,学生通过默念来重建这种假想,以实现真实动作的校准。学生通过模仿正确动作、建立想象、念诵要领来实践和调整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建立了表象―动作―思维的程序,使技术动作不再是一种刻意而为之的行为,而变成了一种主观语言,即运动反射行为。通过“念”,首先把投掷动作在语言中枢神经上激活,形成一个兴奋区;而后再通过“动”,将动作与语言刺激相联系,使肌肉运动与大脑兴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主观性的积极行为。我在讲解时做到了念动结合,让学生先模仿再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边做动作边思考,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够及时规范动作、改正错误。在田娇紊显擞谜庵帜疃训练法,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运动技能,形成自觉的运动意识。

4.假量训练,挖掘潜能

所谓假量训练,就是在训练过程中给运动员呈现一个不符合实际的数据,以假乱真,给出一个假象,使其在一个过量或者缺量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一般来说,假量往往是将实际数据少报,以增强运动员信心,克服心理障碍。

例如,在“跳高”课堂上,一名男生屡次尝试1.7米的高度,却总是失败,而这个高度是他在最近一次运动会上的最好成绩。我没有急于让他突破极限,反而避开了1.7米的高度,从小高度起训练。逐渐地,我让他不断超越新的高度,而不测量具体数据。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已能超出1.8米的高度,但由于心理压力,他还是不敢尝试。在一次常规训练中,我将栏高调到1.75米,跟他说这是1.65米,鼓励他尝试。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照常准备,结果轻松地跃过。随后,我让他亲自丈量了一下刚刚自己跳过的高度,当他发现是1.75米的高度后,非常吃惊,会心地笑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假量策略,我帮助他摆脱了心理阴影,挑战了自己的极限。经过此事,他也能在训练中适当地运用假量训练法了,热情高涨,成绩猛进。

假量训练是一种心理策略,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克服畏惧心理,建立起一个具有拓展空间的训练环境。在体育竞技中,运动员也可以设置假量,激发热情,以取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先忠.暗示法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J].田径,2016(4).

[2]唐网明.标准物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教学,2010(7).

安静的教室范文6

(一)有助于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法作为互动式教学方式,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进行探讨还是运用案例,都十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与对话,双方均可全面陈述自身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案例,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有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并且产生初步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们学生发现、分析、讨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讲授;课后再由学生形成相应的案例分析报告,进一步缩短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提升学习者们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要依据教学计划将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但在案例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全面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深入到实践中收集一手材料,并加工、整理为典型案例,这也是对经济法教师业务素质的一种锻炼。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全力抓好案例教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选择案例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案例应当新颖,尽可能贴近生活,要尽可能地选择近期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让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运用案例来讨论司法实践当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二是案例难、易程度应当合理,也就是案例不应脱离学生们的知识背景以及实践能力,不能让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或等靠要思想。三是案例应当典型,也就是要围绕着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来选择、编辑富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实现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深化理解经济法理论的最终目的。

(二)认真抓好案例教学中的各项组织实施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举例法、设疑法等具体方法来组织实施案例法的教学全过程。一是举例法。这是案例教学法中运用最广泛但也是最初级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指经济法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经济法相关理论、制度而联系现实中的经典案例,从而让学生运用案例理解法律规定,实现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解《商标法》时,可举“泻停封”牌泻药、“脏止依”牌卫生清洁用品等和名人姓名谐音的商标违法案例。二是设疑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典型案例,针对相关知识点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分析相应案例,回答教师的疑问,再由教师答疑解惑,实现掌握知识之目的。三是辩论法,主要是让学生模拟法院审案情景来处理相关案例。这一方式不仅便于教师讲解相关法律理论,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四是旁听法。主要是配合授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旁听。这一教学形式的实施需要高校教学部门与司法部门共同进行。

(三)积极抓好案例教学后的总结和实践报告

在案例分析教学课结束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以讨论为前提进行深入思考,并撰写实践报告,从而深化理解与拓展思维空间,锻炼其司法文书的写作水平。经济法的理论性非常强,应用性更强,学生一定要使理论更加紧密地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应当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以阅读与理解案例为出发点,认真分析经济法案例,从而找到经济案件中的争议点,找出合理的法律法规作为自身观点的依据,集体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思维能力与技能锻炼,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推进经济法教学的几点思路

(一)进一步提升经济法教学的实用性

使用案例教学法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知识的更新,法律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修改,从而丰富现实与相对较为固定的法律条文间所具有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以往的经济法案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唯有贴近现实的经济法案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方面的知识,提升其实践认知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此才会具备时效性。

(二)进一步提升经济法教学的感染力

利用好经济法教学中的多媒体资源,能够让教学材料以及内容变得更为清晰和直观,学习者们也能更加简便和快捷地理解教学素材的含义,让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情景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也就更加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法案例分析课堂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为丰富多彩,其效果也会愈加显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