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狡兔三窟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狡兔三窟的意思范文1
小兔子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它有一双长长的耳朵,一双红通通的眼睛,一只三瓣嘴,它的前腿长,后腿短。让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兔子是一种哺乳类动物。当它感到高兴时,它就会原地跳跃。当它不喜欢某样东西时,它就会扑过去。当兔子脚尖站起来,是警告的意思。兔子感到危险时,它会尽量把身子压低。如果兔子躺在地上翻身,代表它的心情不借,很舒服。
因为兔子长的很弱小,大型动物就会把兔子当甜点吃掉,聪明的小兔子有很多窝,这些窝都是相通的,遇到危险时,就逃进窝里,从另一个窝沈到安全的地方。所以人们都说它是‘狡兔三窟’。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聪明可爱的小兔子呢?
青岛银海学校三年级:大眼苗苗
狡兔三窟的意思范文2
他的一张咧嘴傻笑的照片在《黄永玉散文》集子的第一页上端正地摆着。我拿着那本书看了无数遍,总觉得那张照片应该扭歪一点,因为当黄永玉突然变得严肃、端正,连发言都要写稿子的时候,他简直就不是黄永玉了。
我从来都不否认有“天才作家”这一说。我心中的天才作家,首先要无师自通,他的丰富知识和深刻思想都来源于他自己的阅读和思索;其次,他要有丰富的阅历,因为对人生的感悟会使他写出来的东西内涵丰富而不肤浅;第三就要看人品和悟性了;而以上三点,黄永玉刚好都具备,于是他的文章“酷”到家了。他从不用华丽的语句来装点“台面”,可是你仔细看他写的东西,每一句都透着真挚的感情,每个词都有着美丽的含义。读他的散文,常常让我狂笑不止,累得脸部肌肉抽搐;有时也从心里感到悲伤,被他的描述所深深地感动……
年轻时代的黄永玉富有传奇色彩。他和他的表叔沈从文一样,十几岁就漂泊在外,当过学徒,进过剧团,甚至帮军队押送过壮丁,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泉州时,居然因为一次爬上树摘花而结识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想想就让人“嫉妒”。有这样的经历,可谓是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许是因为大风浪见惯了,反而能以一种客观平和的、旁观者的心态看待事物,这是一个作家最可贵之处。我从未见他用过诸如“真美呀!”“真怀念他呀!”之类的词语,但他在朴实的句子中流露的深厚感情总能把读者带到他的情感世界中去。那篇《太阳底下的风景》,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所谓“语到极致是自然”,或许就是这样吧。
他的木刻和绘画与他的文章一样充满着不一般的风情。还记得黄永玉那次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曾回答一个听众的提问说:“都说狡兔三窟,我有五窟六窟。”这话真不假。故乡凤凰古城重檐叠角的夺翠楼,北京皇家园林一样的万荷堂,还有挂满长窗的香港别墅,在意大利与达.芬奇故居毗邻的宅子,每一处都是这位艺术家的家。我真是由衷地佩服他。
去年夏天,我终于去了那个已经被黄永玉夸得像是人间仙境的凤凰古城。那些干净整齐的石板路,被雨润湿后居然散发出泥土的清香;路旁是古意盎然的店铺,墙上满挂扎染和绘画,银饰在深蓝色天鹅绒上骄傲地闪着光。我买了一幅画着夺翠楼附近景色的画,站在虹桥上观望黄永玉写的长联,还真的乘着小船从沱江上滑过,欣赏江面上夺翠楼和万名塔的倒影。这一切都让我由衷地感叹,这么美的地方,出几个像黄永玉这样才气纵横的人不足为奇。
狡兔三窟的意思范文3
有一些中小型动物,它们既没有与大型动物搏斗的“利刃”,也没有保护自己的护身“铠甲”,它们是如何逃脱了天敌的追捕而繁衍生息的呢?原来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防身术――洞穴藏身!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你一定听说过吧?意思是说兔子很狡猾,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它们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吧?兔子这样做就是为了防御天敌,兔子很弱小,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像狐狸、狮子、鼬,獾等都是它的天敌,真是可怜呀!
野兔为了防御天敌,通常都是居住在自己挖掘的洞穴中,即使是家兔也是在快要产仔时着手打洞安家的。你想想看,兔子除了奔跑外就没有其它保护自己的方法了,在它产仔和哺育幼仔的过程中如何藏身而不被其它天敌发现就尤显重要了,所以它们会找一个比较安全和适宜的地方,然后用前爪不停地扒土,再用后腿把土踢出去,中间累的时候也会休息一会,等到差不多深了,它就会在洞里撕自己的毛,为自己的生产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完工之后,它会把洞口用土封起来,防止被外界的天敌发现。
一般,兔子的洞有两三个,彼此有一定的距离,甚至可以相互连通在一起,只是大部分连通的路口被兔子堵上了,只有它们自己知道“秘密出口”在哪里,这样才更有利于它们遇到天敌时快速地逃脱掉。兔子为了不让天敌发现自己的居所,也会不定期地在两三个洞穴之间轮换着居住,这样就更加安全了!所以才会有了“狡兔三窟”这个成语。
“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句话你也一定听说过吧,其实这说法也是很符合兔子习性的!洞穴就是野兔子的家,有洞穴就会有洞口,有洞口就需要最大程度上得到隐蔽,才能不被天敌发现,所以洞口周围有自然状态的植被的话,就不容易被其它动物,尤其是天敌发现。兔子在洞穴附近活动时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隐蔽,不至于稍有动静就被天敌察觉。还有,如果把洞穴周围的植被吃掉后,“水土流失”可能会导致雨后洞穴被水漫灌,洞口垮塌,那兔子的家可就成了“水帘洞”了!
蛇鼠一窝
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到7-8℃时,蛇就开始选择干燥地带的洞穴、 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冬眠时,它们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仅依靠消耗体内越冬前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蛇为什么要冬眠呢?因为蛇属于冷血动物,体内的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外界温度下降后,蛇的体温也下降。因此蛇类就采取冬眠的方式来适应低温环境。冬眠时如何藏身?洞穴就成了它们最好的选择,第一藏在洞穴里面不容易被发现,第二洞穴里的温度一般也比洞外高些,所以洞穴藏身冬眠既安全又温暖,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可是你也发现问题了吧,蛇可不像兔子那样可以“手”、“脚”并用地来挖洞,蛇可是没有“手”和“脚”的!那它们的洞穴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呢?你是不是听说过“蛇鼠一窝”这个成语呢?或者你要是生活在乡下,不妨在冬季的时候去田地里挖挖老鼠洞,或许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蛇鼠一窝”的场景了。对了,蛇是不会自己挖洞的,它们一般都占用现成的天然洞穴或者老鼠洞,冬天的时候,蛇在冬眠,所以“蛇鼠一窝”相安无事,可是如果要是在夏天的话老鼠们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旦自己的洞中进了一位不速之客――蛇,那恐怕老鼠的“家”不仅被占了,而且还会成为蛇的一顿美餐呢。
自然界的“挖土机”
鼹鼠的样子很可爱,名字也很有特点,拉丁文的学名就是“掘土”的意思,鼹鼠的种类很多,如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欧鼹;产于中国的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麝鼹,当地俗称“地爬子”,南方所产的缺齿鼹,缺2个下犬齿,由于总在地下生活,所以俗称“不见天”,这些名字的得来都和它们常居地下有关。
从这些奇怪的名字中,我们不难发现,鼹鼠很适于地下掘土的生活,这和它们的身体构造密切相关。鼹鼠前脚大而向外翻,并长着有力的爪子,像两只铲子,所以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鼹鼠也被称为“反巴掌”。它们身体矮胖,外形像鼠,耳朵很小或完全退化,头紧接肩膀,看起来像没有脖子,整个骨架矮而扁,跟掘土机很相似。鼹鼠多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丘陵缓坡的常绿阔叶林、稀疏灌丛林、农耕地和菜园地附近。
鼹鼠成年后,眼睛深陷在皮肤下面,视力完全退化,再加上经常不见天日,很不习惯阳光照射,一旦长时间接触阳光,中枢神经就会混乱,各器官失调,以致于死亡。所以你现在知道它们为什么还被称为“不见天”了吧!
它们长时间地待在地下洞穴中确实很安全,可是它们到哪里觅食呢?原来它们主要以地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白天住在土里,夜晚偶尔出来捕食昆虫,也吃农作物的根。而且它们的隧道四通八达,里面潮湿,很容易孳生蚯蚓、蜗牛等虫类,便于它经常在地下“餐厅”进餐。
土豚的“遁土术”
草原开阔厂袤,地势平坦,缺少动物藏身避敌的天然屏障,因此穴居就成为一些中小型动物重要的求生手段,特别是那些弱小动物,如土豚、疣猪、跳兔等等,它们既没有凶猛的御敌本领,又缺少善奔疾走的逃跑能力,几乎都穴居于地下,洞穴成为它们生儿育女、保护幼仔、贮存食物、逃避敌害、躲避高温的理想场所。长期的挖掘活动,使它们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掘地本领,还形成了适合地下生活的身体形态:弯曲而锐利的爪子,发达的胸肌,合并的腕骨,短短的唇鼻间距,大大的门齿等。
土豚就是草原上穴居动物的专家。土豚是南非和非洲中部的哺乳动物,体长1-1.5米。耳长,吻如猪,舌长而粘,爪强而有力,善掘洞,食蚁和白蚁,夜行为主,又称蚁熊或土猪。
土豚独自生活在较深的洞穴中,性格懦弱胆小,缺乏自卫能力,但是它们有着敏锐的听觉,一旦觉察到一丁点的“风吹草动”,它们就会运用自己超强的挖掘本领挖洞,它们挖洞的掘进速度非常快,几分钟内就能遁入土中。土豚的这种“遁土术”就是它们保护自己的独特的方法!
土豚的洞穴也是非常有名,作为一群挖掘精英,它们的洞穴广受好评,经常会被其他动物,包括蟒蛇、蜥蜴、豹、鬣狗甚至狮子占用。而土豚们不知道是因为记性不好还是领地意识不强,经常会遗忘自己从前的洞穴,不过就算忘了,它们也会随手挖一个新洞出来,谁让它们具备“遁土术”这样高强的本领呢!土豚的洞穴经常长达十几米,有时许多洞穴相连,总长能达到几十公里。
土豚的挖掘能力相当于10个成年男子,所以甚至有人称它们为“地下的传奇”,它们为什么有这样超强的挖掘本领呢?原来土豚拥有强壮的四肢,且爪子锋利,难怪是挖洞的一把好手了。这样强大的挖掘本领不仅有利于它们自我保护,而且可以让它们依靠强大的挖洞能力突破非洲坚硬的白蚁洞穴,获得一顿美餐,这可真是一举两得呀。
居安思危的“疣猪”
穴居是动物们保护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可是大自然也是公平的,它会赋予一种动物超强的本领,但并不会单单眷顾于它,比如兔子的天敌可能会有灵敏的嗅觉,于是天敌们一旦发现了小动物的藏身居所便会守候在洞穴门口,一旦小兔子们探出头来,恐怕又逃不掉成为天敌的一顿美餐的厄运了。别怕,即使面对这样的天敌,有些穴居的动物也有办法来防范。
疣猪是一种长相奇特的动物,因为面部有4颗疣(雄性)或2颗疣(雌性)而得名。疣猪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在数月没有水的情况依旧存活的猪,它们还能在超过常温很多的高温条件下生活,也许它们的体内能够贮存水分,就像沙漠骆驼和羚羊一样吧。疣猪日间觅食,吃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偶尔也会吃一些腐烂的肉。雄疣猪的上獠牙很大,而且向上及向外急弯。短而尖的下獠牙可当刀用。它们喜欢洗泥巴澡,也会像犀牛那样浑身涂满泥巴。关于这个习惯,无外乎是消暑降温和消灭身上寄生虫两个功效。有时,你也会发现它们和黄犀鸟生活在一起,让黄犀鸟啄食它们身上的寄生虫。
疣猪基本都是穴居,这样既可以躲避掠食者,又可以防止太阳的暴晒。虽然它们非常善于挖洞,但它们还是会利用其他动物已经挖好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家。它们在进入这些洞穴时总是后半身先入,头始终对着洞口,这样就能先用它的獠牙来对抗入侵者。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它们会从洞穴中高速地冲出来,以躲避任何可能在洞口等待的掠食者。你看,这些居安思危的家伙们是不是就很聪明!
狡兔三窟的意思范文4
源出《战国策・齐策四》,说的是孟尝君的故事。孟家养有门客三千余人,其中有位叫冯谖的。有一次,冯去薛地为孟尝君讨债,他不但什么也没有讨回来,反而烧了所有借债人的借据,说这是“以为君市义也”,弄得孟尝君哭笑不得。不久,孟尝君因得不到齐王的重用而回到了他的封地,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拥戴他:“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他这才意识到这是事先冯谖为他买了“义”――人心的缘故。冯谖进一步劝他说,您虽然目前在薛地站住了脚,但这还是很不够的。“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孟尝君听了冯谖的话,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后来果然成就了大事业。在后世的应用中,“高枕无忧”逐渐演化出“高枕无虞”、“高枕不虞”、“高枕勿忧”、“高枕无事”、“高枕寝安”、“高枕安卧”、“高枕而卧”等多种类似的说法。
追述词义,“高枕无忧”本意是垫高枕头睡大觉,后来才被引伸为无忧无虑或丧失警惕性的。这说明,古人首先认识到的是枕头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从人的睡眠过程看,枕头的高低和质地对人的睡眠质量的确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一生好学,为了能多挤出点时间读书,专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特殊的卧具:粗布被子、光木床板、梗木枕头。把硬梆梆的枕头放在硬梆梆的床板上,只要稍一翻身,枕头就会滚落下去,头就会摔在床板上,瞌睡自然就没有了,司马光给它命名为“警枕”,颇为确切。这个故事一方面宣传的是司马光的刻苦精神,另一方面也告诉了人们不合适的枕头会影响睡眠质量的道理。
究竟什么样的枕头对睡眠最有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这从枕头的起源、进化史和品种、质地的发展上,可以得到证明。从原始的石头枕、木头枕、麦草枕、谷壳枕,到现代的蒲绒枕、木棉枕、丝棉枕、海棉枕、冲气枕等,枕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近几年出现的电子枕、电极导入枕、通风枕、香味枕、定时枕等,都把科技与人的睡眠联系在了一起,做足了枕头上的文章。中医则利用药物的作用,通过一些药物具有的芳香开窍、清热除烦、清肝明目、养血安神、活血化瘀等不同的功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药枕来,让人们通过头部与枕头的接触,达到对某些疾病的防治目的。这类枕头自古有之,什么枕、决明枕、石膏枕、绿豆枕、蚕矢枕等,在不少医籍中都有明文记载。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绿豆枕,说:“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园林学家刘灏的《广群芳谱》中也记载有决明枕,说:“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历代文人中有不少青睐药枕的,有诗为证。明・朱之蕃的《决明枕》诗写道:“警枕重劳石枕寒,无如药裹最相安,剖来珠蚌光堪掬,采积金英秀可餐。布被暖香欺绵帐,竹床清蕈敌蒲团,休论返黑方瞳明,熟寝通宵即大丹”。在他的诗中,把用、决明子做成的枕头被说得不同凡响,什么气芳香、味可餐、明眼目、催睡眠、赛仙丹等意思全说到了,真有出神入化之感。宋代诗词大家陆游、黄庭坚等也都有咏枕、决明枕的专门诗作,前者对的作用赞誉有加,说:“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天暗无人说断肠”;后者对决明子的作用夸奖备致,说:“枕囊代曲肱,甘寝听芬,老眼愿力余,读书真成癖”。说回主题,合适的枕头与枕头面料的质量、枕芯的内含、加工的精细程度等多方面的内容相关,总体上应当具备弹性好,通风、散热功能好,利于排汗,形状相对固定(不变形)等特点。
高枕真的可以无忧吗?这只能说是一种局限的说法,或者说是一些人在使用枕头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感觉。长期使用比较高的枕头,可能导致颈部骨骼形态的改变,容易引起颈椎中段的损伤,轻则影响肩胛部的血液循环,造成人的肩酸、颈痛;重则引起脑部的血氧供应不足,造成人的头晕、头痛。这并不是说枕头越低越好,枕头过低容易造成颈椎下段的损伤,可能引发出腰酸腿痛、弯腰困难、下肢麻木等相关症状来。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落枕”现象,虽然不完全是枕头的过错,却与枕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有使用枕头不合理的因素。它是颈椎病的一个信号,是颈椎周围韧带松驰、关节稳定性失衡出现的恶果。如不及时纠正,这种小范围的关节错位会不断顺着颈椎向下扩展,致使腰背部出现更严重的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关于枕头的正常高度,民谚有“长寿三寸,无忧四寸”之说。意思就是,要想长寿,经常枕三寸(9厘米)高的枕头;要想睡得舒服,经常枕四寸(12厘米)高的枕头。实验证明,枕6~9厘米高的枕头睡眠时,脑电图最早出现平稳的休息波形,表示大脑顺利进入平稳的睡眠状态,获得的睡眠质量也最高。也就是说,6~9厘米高的枕头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看来,我们的祖先在枕头问题上的研究够科学、够高明的了。当然,不同体格的人也有一定差别,这个数字不是固定不可变更的绝对值。再说人在睡眠时也不可能总是拿着把尺子在头下来回丈量,大体上说,仰卧睡觉时枕头大约要1拳高,侧卧时1拳再加上2指,枕头的形状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最好。
“枕上片时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唐代诗人岑参的这两句诗说出了枕头――梦境――睡眠――健康的辩证关系。好的枕头立时把人送入了梦乡,让人入睡快、睡得香,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几千里水路。睡好了觉,就有了精力、有了好心情,高枕无忧,事情自然也就能办得好啦!
狡兔三窟的意思范文5
――《列女传・母仪》
轴,北京方言,形容一个人爱钻牛角尖,说话或做事情爱较真儿,不变通,而且不听人劝。然而,说一个人轴,有时也是一种婉约又迂回的赞美。
其实,张学智并不认为自己“”。他这样总结他们那一代:生下来就挨饿,上学不上课,一毕业就失业。他曾经是一位典型的待业青年,和过泥、搬过砖,还在工人武术队有过零星的演出。他也有过一阵闲暇的时光,穿着自制的喇叭裤,扛着半导体、听着邓丽君,缓缓走过80年代。
他是一位60后,在北京长大,却称自己为小北京。他喜欢和年轻人接触,却又让你对他身上的那股威严产生一丝敬畏。坐在他的身旁,你能被他的创意所打动,希望能更清醒地看待问题。他是制片人张学智,人称影视圈“鬼才”,一位坚持者和完美主义者。
四个坚持和一个“”项目
一部《当铺》播出三年来,在影视圈自由飘荡了大半个中国。张学智喜欢拍别人没拍过的东西,这源于他内心对新闻的认知。《乔家大院》的制片人、《大宅门》的导演都找他谈过《当铺》的本子,张学智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他认为《当铺》有故事性、观赏性、娱乐性,而且远离现在的时代,百岁以内的人都很少见过真正的当铺。
2008年,在筹拍电视剧《当铺》的时候,他提出了四个坚持。结果,这部戏在沈阳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坚持拍完,20多个演员被冻出了鼻涕和泪。
由于天气太冷,剧组买来的饭很快变成冰块,他们只好叫来几个烤羊肉串的围在一起现烤现吃。现在谈起这些,他的眉间还是能流露出一些隐忍,他当时也没料到沈阳的冬天如此寒冷。但是,为了接近民国时期的当铺氛围,在长达两年多的准备期里,这成了雷打不动的拍摄条件。
张学智没有顾虑那么多,在资本膨胀的时代选择了一种静默的低吼,片名最后为他所坚持的《当铺》二字,没有变成《大当铺》《当铺传奇》之类,他所看中的演员倪大红也成了主演之一。张学智对自己策划的这个题材要求很高,就连导演都差点换掉,他希望让百年前的当铺文化更接近真实地展现给观众,剧本修改了无数遍,修得编剧都受不了了,他只好自己顶上。但这些都还不是最难的,张学智认为最艰难的是,他认为好的,别人看不到。
一部《当铺》倾注了张学智三年的心血,这三年里他都没怎么顾得上家里,剧本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他对这部戏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2009年10月,《当铺》迎来了国庆后在北京台黄金时段首播的机会,这也令看过多遍内容和片花的张学智充满了期待。首播当晚他在家,儿子得知爸爸的新戏即将播出,也满心期待,和爸爸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播出。可原定的时段没播出,张学智没有说话暗自离开十步的时候,儿子突然对他喊起,爸爸,广告,马上就会播了。从儿子期待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张学智能感受到儿子在替他高兴。就在这一刻,他的眼泪哗地下来了。后来播出的数据显示,《当铺》第一天的收视率与《大宅门》相当,到现在还在地方电视台热播,这令他欣慰不已。
张学智回忆起跟邓建国在洗浴中心谈《康熙微服私访记》项目的事,他笑称这是一个“项目”,他是这部戏的发起人,题材是他找说评书的连丽如老师提供的原稿。
有天晚上,张学智经朋友介绍见到了一身白衣的邓建国。在洗浴的泡池子里,邓建国问是不是古装戏、有没有皇上、好不好玩。于是,张学智给他讲了剧本里康熙微服私访在通州收了五个义子的故事。离开前,张学智给了邓建国一本《康熙私访》的书,让他回去给开车的司机、老头老太、公司职员去看,看他们的反馈意见。
一个星期后,邓建国给他打来电话,要把剧本买下,邓建国觉得张学智说的比书里有意思。后来,邓建国坦承他两个月前在成都签了张国立,之前他所有的戏都是在南方拍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是他在北方拍的第一个戏,后来就有了这部火了10年之久的古装剧。
张学智评价《康熙微服私访记》火的原因:它是第二个“戏说乾隆”。那时候的人们很压抑,电视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泄途径,制造一个东西让大家骂就好了。当时,张学智发现人们喜欢在中午12点的时候看河北台的一个20分钟的评书节目,甚至出租车司机索性把车停了去看。张学智觉得这个做成电视剧一定能成,他认为这给做电视剧提前做了一个大广告,也算做了一个很好的市场调查。
60年代的传统和超时代的做法
高中毕业后,张学智进集训体校学习武术,后来进了北京工人武术队,一呆就是三年。在武术队的表演很少,只有大的活动时才能赚点微薄的演出费,生活比较艰难。为了生活,他又干了两年临时工,和泥、搬砖,还干过铁路工人。
张学智早年做过演员,只做了两年,理由是觉得自己不太上镜。他调侃道,人家上镜特精神,浓眉大眼,而自己却是“贼眉鼠眼”的,就放弃了。
1987年,他拍的第一部戏是在电影《巍巍昆仑》中饰演一名警卫员,在河南焦作黄河泛滥区呆了60多天。起初他是没有角色的,由于学过武术,他在剧组充当武术替身,饰演被炸飞的士兵,仅两秒钟的画面,他被炸起两三米高,前提是踩在一个高跷板上在炸药点燃的瞬间被弹起。后来,他在片场凭借着勤快的身手博得了饰演警卫员的机会。
直到1992年运作“康熙访记”的项目,他才正式回到影视工作中来,这之前因为没有戏拍还做过一段时间生意。后来,通过同学的介绍认识了当时的知名演员陈剑飞,又经陈剑飞的引荐,张学智才真正进入影视圈。
学生时代的张学智不好好学习,滑冰、跳迪斯科,喜欢听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当时前卫的娱乐项目样样精通。他给自己做了条喇叭裤,还做了件燕尾服,有时穿着军衣、背着小绿包,围着当时称为“大拉毛”的围脖,现在看来当时简直时髦极了。
张学智认为自己有60年代的传统思想,但是又有超时代的做法。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不会觉得自己老了。时空倒转,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他摆置了一些古朴的家具在办公室,他一一介绍起这些摆设的讲究来。他笑着说,这就是一个装饰,自己喜欢,也能起到一些实际作用,坐在这里你的心里一下就安静了许多。
他对饮食没有挑剔,川菜、湘菜、老北京菜都行,但是水果一天要吃上半斤到一斤左右。他喜欢绿色植物,家里也种养了一些,看到别人穿一身绿会觉得舒服。
头发白了,就应该当幕后者
2000年,张学智成立北京左岸印画影视策划公司,转眼已有11年。最早的作品是广告,保健品、酒都做过,张学智通过自己的策划才能为做电影和电视剧打下了基础。2005年,张学智出品了第一部电影《半夜鸡叫》,这部由老故事改编的胶片电影并没有带给他惊喜。直到《当铺》的出炉,他才觉得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张学智还是强调了这一行的艰难,他认为最难的是资金链这一块。“做项目,每人一定得认真”。他还做出了进一步阐释,是对认真的一种坚持。
谈到影视创作最困难的时期,张学智认为是《当铺》的剧本筹备期,运作起来还有其他的艰难。当时有人想要这个项目,但自我评价很较真的张学智发现对方做的不是他想要的东西,而且认定对方也很难做成,便顶住压力拒绝了对方。
“一个新出的东西很难被大家认同”,对于以后拍片,张学智还是想坚持悬念剧这个类型,他想改变大家的胃口。《越狱》《反恐二十四小时》这类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美剧给了他灵感,他希望开辟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窗口。
“电视要做到像猜谜底就可以了。”张学智说,在中国看美剧的人25~35岁之间的青年人居多,50岁以上的人基本没看过,他们也看不太懂。他认为,“美剧里面有很多的电影元素,中国的电视剧也一定要加入电影的元素。”
狡兔三窟的意思范文6
白帆文学社现有会员一千余人。通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文学社已成为一块汇集校园写好者、培育文学新人的沃土。社刊《白帆》共出刊14期,刊发社员作品有一千余篇,在广大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中均享有一定的声誉。迄今为止,先后有《诗刊》《中国青年报》《高中生之友》等近百家报刊杂志选登过其中的文章,或为白帆开设过专栏。
2002年12月,文学社创办了白帆网(省略),为文学社拓展对外交流,为社员展示风采提供了新的平台。
梦啊,坐在单车上
张亚菲
从小,便对单车有着莫名的喜爱。
很久以前就拥有一辆几乎是玩具型的微型单车。或许每个同龄人都有过那么一辆四轮单车,车轮俩大俩小的。然后会在爸爸妈妈的看护下,摇摇晃晃地缓缓骑着。还记得初骑像样一点的单车的时候,总是学不会边滑边跨上车,说起来还真是件很丢脸的事情。等到学会了之后,一闲下来便拖出那辆小小的似乎是金黄色的单车,在院子里疯骑。有时候拐起弯来单车甚至差不多与地面呈三十度角,不可谓不惊险。记得一次飙得太快,前轮卡进了小水沟,幸好那沟里没水,不然我也不能若无其事地四处瞅瞅,再把单车提出来。
又过了几年,生活中出现了其它的色彩。我迷上了收藏,迷上了武侠,迷上了网络。放学后的例行飙车也换成了和老爸打羽毛球,再后来作业慢慢多了,人也慢慢懒了,什么都不愿意做了。但是对单车的喜爱并没有减少半分,反而由于距离的增加,见长了。偶尔到科大里去,或者休息日去老师家上课,总要骑单车。那时已经换成了一辆大小正常的单车,很打眼的海蓝色,骑在上面感觉像个小大人了。
常骑车经过的那条路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先要推车上一个长长的坡,要经过科大的东门,要在大路上成片的绿荫中穿过,要骑过一座火车桥,有时会听见脚下传来隆隆的声音。桥头常开着很大一朵的白木兰,念小学时每天都要从那底下经过,却一直固执地认为是梨花。继续骑,要在幼儿园的门口向左拐,接着直走,会经过卖冰淇淋的冷库、我呆过的小学和一个大荷塘。继续左拐,能看见曾经住过好几年发生过许多趣事的四栋宿舍。再往前骑,记忆中是有几棵花树的。那时并不认得是什么花,只记得是很雍容的透明的粉红色,碗口大一朵,树昂首挺立着,很是不凡地。现在想起来,似乎是木芙蓉,有趣的是当时年幼的我也被它自然流露的气势所震撼,并没有傻气地认为它是桃花之流。
再前行有一个点心站,放学时我经常在那儿带一些鲜奶和我偏爱的真正的北方馒头回去,总爱把买来的东西挂在单车把上,再一路快乐地骑回家。
可是我的梦想仍是不能满足。因为我一直希望能够每天骑车上学,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要骑着一辆车去学校,很潇洒地把书包甩在肩上。仿佛是渴望单车融入到我生活中来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能靠得更近,让我能更清楚地聆听它轮胎旋转时微小而美丽的摩擦声。然而这个执著的愿望,被各种各样的因素阻挠着,总也不能实现,至今都没有实现。恐怕,我已经离它越来越远了,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满足自己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了。
自己总共有过三辆单车。自己的单车,记录着我的成长、我的梦想,如同路上雍容的木芙蓉和柔柔浅浅洒在绿荫上的阳光。
还坐过爸爸妈妈的单车。还是在我非常小的时候,爸爸有一辆很大的老式单车。妈妈坐在后座上,我坐在前面的横杠上,于是一家人出门,一辆单车足矣。记得有一次爸爸突然刹车,而我的手非常不凑巧地被夹在单车的手刹里,痛得我立马哇哇大哭起来。但是没有多久爸爸就不再骑单车了,于是有关爸爸单车的记忆到此为止。
爸爸的单车,载着一家人在夜晚温柔的微风中穿行,也让我对刹车从此产生了小小的恐惧感。
小学五六年级时,周五的下午放学不回家,而是去伍家岭那边的李爷爷家上课,顺带吃晚饭。那一带有个药厂,一年四季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每天晚上九点多才放学,妈妈会按时骑单车来接我。我每次都开心地跃上后座,唧唧喳喳地说一些学校的事情。妈妈偶尔应一两句,大多数时候只是专心地骑着车。我把头埋进妈妈的衣服里,空气中的药味渐渐淡去。摇摇晃晃地,不觉就安静下来了,只是默默地看着天空和妈妈被风拂乱的头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够感觉到我坐在单车的后座上,桑椹色的风从妈妈的方向来到我这儿,亲吻我的脸颊和嘴唇,拍打我的眼睛,我不得不将眼睛微微合拢,只放进一点点风的气息,就像早春芽儿的蠢蠢欲动。
有时不巧下起雨来,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于是由我撑起伞,想要将雨都拒绝在我和妈妈之外。可是力气不大,又在流动的风中穿行,伞往往被吹向四面八方,或者是用力压得过低,挡住了妈妈的视线。于是非常尴尬紧张地骑过这一段湿淋淋的行程,回到温暖的家中,洗个热水澡换上干爽的睡衣才呼出一口气来。
或者周末跟妈妈一起骑车到奶奶家,总喜欢骑得老快的,飙在最前面。再缓下来,徐徐地任由单车依靠着惯性前进,等待妈妈的出现。
对妈妈的单车的记忆,是桑椹色的天空和风,是浓浓的药味渐渐散去,是大雨天温暖的后背,像恒久的宁静的港湾。
永远期待着这样一场关于单车的生活。有透明的阳光降落在脸上、手上、指甲盖上。有美丽模糊的花朵和长长的不尽的绿荫;有地面上斑驳的光影,不规则的形状;有天蓝色的风挠着痒痒;有晃荡的双腿和快乐得飞出去的歌谣;有看得见或是看不见的痕迹,歪歪扭扭的脚印。
就是这样了,却又远不止这样,我总是不能确切地表述扎根太深的感情。就像对于单车。
企盼某一种生活的到来,企盼能够拾到过去的碎片。届时一定雀跃不已,如同多年前刚刚学会骑单车。
关于黄永玉这老头
张 源
不客气地说,我觉得黄永玉这个老头实在可爱得很。我甚至感到,这老头子就是做我爷爷都挺合适的。多么有意思的老头啊!
他的一张咧嘴傻笑的照片在《黄永玉散文》集子的第一页上端正地摆放着。我拿着那本书看了无数遍,总觉得那张照片应该扭歪一点。因为当黄永玉突然变得严肃、端正,连发言都要写稿子的时候,那他简直就不是黄永玉了。
我从来都不否认有“天才作家”这一说,但绝对不是指韩寒先生那一型。我心中的天才作家,首先要能无师自通,他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都来源于他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其次,他要有丰富的阅历,因为对人生的感悟会使他写出来的东西内涵丰富而不至于浮躁和肤浅;第三,就要看个人的性格、品质和悟性了。而以上三点,黄永玉刚好都具备,于是他的文章就酷到了家。他从不用华丽的语句来装点台面,可是你仔细品味他写的东西,每一句都透着那么真挚的感情,每个词都有着如此美丽的含义。读他的散文,常常让我狂笑一天有余,累得脸部肌肉抽搐;有时也从心里感到悲哀,被他的描述所深深地感动……
黄永玉的年轻时代其实是很富有传奇色彩的,或者说,是很有大肆炫耀一番的资本。他和他的表叔沈从文一样,十几岁就漂泊在外,当过学徒,进过剧团,甚至帮军队押送过壮丁,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泉州时,居然因为一次爬上树摘花而认识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想想就让人嫉妒。有这样的经历,可谓是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许是因为大风大浪见惯了,反而能以一种客观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事物,这是一个作家最可贵之处。我从未见他用过诸如“真美呀”“真怀念他呀”之类的词,但他在朴实的句子中流露出的深厚感情几乎能把人拖到他那个情感世界中去。那篇《太阳底下的风景》,我个人认为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有没有真情实感,一看便知。我想,所谓“语到极致是自然”,或许就是这样吧。
记得黄永玉那次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曾回答一个观众的提问说:“都说狡兔三窟,我有五窟六窟。”这话真不假。故乡凤凰重檐叠角的夺翠楼,北京皇家园林一样的万荷堂,还有香港别墅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长窗,意大利与达・芬奇故居毗邻的宅子,每一座都是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他的木刻和绘画与他的文章一样充溢着不一般的风情。我真是由衷地佩服他。
去年夏天,我终于去了那个已经被黄永玉夸得像是人间仙境的凤凰。当时的感觉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是受到了巨大的刺激。那些干净整齐的石板路,被雨润湿后居然散发出泥土的清香;路旁是古意盎然的店铺,墙上挂满了扎染的绘画,银饰在深蓝色天鹅绒的底子上骄傲地闪着光。我买了一幅画着夺翠楼附近景色的画,站在虹桥上观望黄永玉写的长联,还真的乘着小船从沱江上滑过,欣赏江面上夺翠楼和万名塔的倒影。这一切都让我由衷地感叹,这么美的地方,出几个像黄永玉这样才气十足的人当然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