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战争的名言

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1

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就会散发出高贵的气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尊严的经典励志名言,供大家参阅!

有关尊严的经典励志名言精选1.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这个国家就一钱不值。

——席勒

2.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

3.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

——马丹·杜·加尔

5.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

一百个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普遍期望的。——松下幸之助

6.一个人要敞开心扉,虚心学习,大胆尝试,不断超越,增强自身实力,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7.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格外珍惜自尊,就会主动维护他人的尊严。

8.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

——托马斯·哈代

9.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赢得集体和社会的赞扬,这就是自尊的表现。

10.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

——巴斯葛

11.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池田大作

12.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

——西·罗斯福

13.用法律更新人们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消除封建残余,保证人的尊严,促进经济繁荣,以稳定联邦形式统一欧洲……——拿破仑

14.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

——西·罗斯福

15.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席勒

有关尊严的经典励志名言经典1.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

2.对恶意的侮辱与诋毁,则要及时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尊。

3.一个人开朗、豁达,就会感受到自尊的快乐。

4.无论是谁,尊重他人都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5.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

6.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

7.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啃嗤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马克思

8.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

——桑塔亚那

9.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

10.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

——海卡尔

11.既不要忘自菲薄,又不盲目自夸。

——茅盾

12.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托姆

13.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

——车尔尼雪夫斯基

14.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

——卢梭

15.为了维护自尊,可以舍弃许多东西,但绝不可伤失人格,做有损人格的事。

有关尊严的经典励志名言推荐1.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

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康德

2.自尊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

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池田大作

4.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越发敏感,作茧自缚,最终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5.无论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还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肯定,即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6.七十寿辰!这是人们获得一种新的令人敬畏的尊严的幸福时刻。

这时,你可以把压抑已达三十余年的故作深沉弃之一旁,无所畏惧,泰然自若地站在人生的七级顶锋向下观望,教诲他人而不会受到指责。——马克吐温

7.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会感受自尊的快乐。

8.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独处的时候,都不要有一点儿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

9.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10.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

——尼克松

11.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

——普列姆昌德

12.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知道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13.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14.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

15.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是无价的。

16.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

——巴尔扎克

17.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

——托·伍·威尔逊

18.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

——海卡尔

19.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2

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呢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所以爱祖国必然爱国防。

巩固而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经济力量决定军事力量固然不错,但绝非必然。许多历史事实表明,如果不重视对军事的人力物力投入 ,军事力量是不可能强大的。前,中国式农业国,近代产业疲弱。但绝不应忽略当时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二的大国,年财政收入9000万两,无疑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属于经济强国,此一点却常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正是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军事投入的只守不攻的战略,导致甲午惨败。《全景纪实》中说:“中国,输掉的不只是一场战争,也输掉了国运,输掉了希望,输掉了本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世纪。神州山河破碎,苍天笑我无人。这是一个民族无法承受的精神灾难~~”

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3

陈汗编过《赤壁》,如今又捣鼓出了《孔子》,跟古典文化铆上了劲,然而关于这部电影,他一直声称的是,自己只是个素材提供者,左右不了电影的走向。

第一问

为何还是高大全的形象

南都娱乐:电影中孔子感觉还是挺完美?而没有还原成人?

陈汗:首先,某程度上,他政治上其实是失败的,他其实什么都做不了,不成功,他的完美是道德上的。在真实人生中,他自己也会食言,只是我们的篇幅没办法写那么多。你现在都觉得他挺完美了,如果我们要从完美的角度拍,那不是更恐怖,他明明失败了,我们都写得他很威风⋯⋯明明死了,都说他好像成功一样。

南都娱乐:电影从孔子从政开始写起,给人的感觉他已经不太像公众熟知的教育家哲学家了?

陈汗:电影观众基本都是15岁到35岁,这个题材一听,年轻人有没有兴趣?我觉得是兴趣不大,所以我们提高到20岁以上。我们拍《孔子》不一定迎合了你的口味,但我们吸引你们进去,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所以有战争,还有南子,我们已经做到极限了。

第二问

电影中全是名言警句

南都娱乐:电影台词有很多是孔子的名言,编剧是不是在给名言填空?

陈汗:这样是很笨的编剧的做法,用名言来编,难度也很高。孔子的事件80%都是真的,所以如果我们写对白写得太白也不舒服,而且孔子的思想有那么多好的句子,如果有情节有场合,刚好能用,为什么不用上呢?比如看到人杀那些孩子很惨,就“仁者爱人”啦。

第三问

既是春秋,却未怎么表现时代

南都娱乐:电影里似乎对那个“礼崩乐坏”大时代展现不多?

陈汗:没错,孔子是最好礼的,但对现代观众来讲这是感受不到的,包括以前见了父母不拜都是犯罪的,还有怎么见君王,君侯怎么走,这些都有礼仪的,可观众现在怎么懂呢?你要花很大的努力,而且这部分好看吗?所以重礼方面我们只是用了很简洁的手法,像电影里他拜都拜了三次,回国的时候是大拜,我们就把礼透过几个点编成可以表达的形式,这方面不能不照顾,但停在这里就够了。因为它很丰富的内容,要是把恢复古礼这部分拍出来,前十分钟就跑掉了。

第四问

把塑造成知己

南都娱乐:“子见南子”的戏是不是出于商业考虑?

陈汗:我也有一些别的素材,比如历史上有一个十大恶人之首,杨虎,他跟孔子很像,后来孔子因为被人误会为杨虎,把他拘留了5天,还坐牢,我也提供了,但导演没用。关于南子这段,我只能说这是我们编剧提供的素材之一,我当然希望老板找我写剧本是知道我写的剧本是会赚钱的,闷不闷,吸引不吸引这是我最先考虑的,一些理念是之后再放进去的,我尽量提供一些视觉性的东西。

南都娱乐:看完电影有个观感,最是孔子知音的其实是南子?

陈汗:对!当然,这跟历史可能有一点不符。但编剧看来,也是有这个可能的,因为这一段历史上是空白的,让女人去了解孔子⋯⋯如果完全配合历史,就可以去看论语了,不用看电影了。

《孔子》现象观察

去世2500年后

对世人的束缚

在2009年无数华语闹剧片狂轰滥炸之后,《孔子》是2010年华语电影首秀,且肩负着狙击《阿凡达》的重任,不过周润发的肩膀尽管还是那么坚挺,依然是扛不起。即使发哥是当前唯一能够诠释孔子的演员,也无法规避电影本身难以承受的现实之重。《孔子》是超级无敌地糅合了各个有关部门的意见,四平八稳,却没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声音,达不到厚德载物的儒家大师的气场。

就好像《天下无贼》在电影局的指导下,最终加上了张涵予那条警察线索,与《孔子》有关的有关部门更是牵涉文化、教育、宣传等有司。《孔子》当然是合乎主旋律标准的电影,中规中矩的故事,超级无敌的面面俱到,美中不足的是价值观不深刻。孔子在活着的时候,是个失败的君子,观众想看到悲剧的诞生和根源、他的光荣和梦想缘何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基石,却是但见他隳三都、游列国、返家乡,欲穷千里目但电影未能更上一层楼。

孔子本是一个很有情怀很具高度的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是《孔子》里更像是个不断奔跑的人,步履不停却承载不起文化的判断,观众也只好跟着孔子去旅行。春秋之末,礼崩乐坏,孔夫子怅然,意欲克己复礼,以复古精神拯救物质世界,令人遗憾的是文明的冲突表现出来太多的是政治和阴谋,孔子在这个浊世中并无从体现出他高人一等的伟岸精神力量,他的上位与被逐,太过于电视剧范儿。

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4

1注意语言的使用

其实历史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学生曾经发生过什么。但是当前学生普遍表示历史学系枯燥无聊,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历史本身是很生动很精彩的,但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没有掌握合适的方式,使得学生普遍感觉历史学习比较痛苦,机械的背诵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评价以求在考试之中得到一个比较好看的成绩。这是不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要印象。所以历史教师要有意识的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印象,尽可能的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清朝的戊戌的时候就用到了这样的技巧。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学生一听说学习的是戊戌这一内容,纷纷都露出苦瓜脸的表情。这就是因为学生以为又要背诵一大段无聊枯燥的历史事实和评价了。为了缓解学生的这一情绪,笔者就这样组织语言:“学生们,在我们的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有这样一群热血中国人挺身而出,希望能够挽狂澜于即倒,不管他们最终的结果如何,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和这些慷慨壮士是分不开的。但是在戊戌之中,有的人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的死重于泰山。但是有的人却苟且偷生,背叛了战友和同志,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选择出卖一切。这是何等卑劣的行为!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英雄的悲壮和小人的苟且!”在这样的语言感染之下学生不禁会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产生一些兴趣。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给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多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让历史内容从文字变成了更加可感的图片、音频甚至是视频资料。在课堂时使用这些资料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更近的距离观察当时的事件经过。比如说在教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对学生们简要介绍了一下的相关内容。然后笔者紧接着就放了一段有关于的歌曲。这首歌曲激昂壮阔、雄伟奇绝,在听完之后学生们的情感都受到了很强烈的感染。内心之中被革命先烈敢于牺牲、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不怕死亡的精神所感动。一时之间学生们的情感都很激动。这个时候笔者再趁热打铁将的细节内容讲述出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因此注意力也很集中,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在学生们对的细节有了具体的了解同时对的主题内容熟悉掌握之后笔者又放了一段关于的影响资料给学生看。在之前的教学内容的帮助之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这段视频资料,同时关于过程之中遇到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在影片放映到有的战士因为寒冷和饥饿死去的时候笔者故意用了慢速进行放映,这样学生对相关内容就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心中的爱国精神和情怀也会得到更好的教育。

3将历史故事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中等师范的学生年龄相对来说也比较小,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其实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意识的将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原本比较枯燥和无聊的学习内容变得比较生动和有趣。这一方法同样有助于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讲,在讲述到南宋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尽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就以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始。“同学们,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做岳飞,相信大家都通过岳飞大将军的名字。著名的《武穆遗书》就是岳飞大将军写的哦。在岳飞小的时候由于宋朝国立孱弱,国家在对金朝的战争之中接连失败,损失惨重。而岳飞因此就立下了保家卫国的理想。在这一理想的知道之下岳飞勤奋习武,终于在金朝有一次南侵宋朝的时候岳飞参军了。临走的时候岳飞的母亲非但没有组织儿子,反而在岳飞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学生们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纷纷表示岳飞的母亲很伟大,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小家的利益。在这样的气氛之中笔者再进行南宋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高,注意力也显得比较集中。

4重视名言名句的作用

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诗经;兴象;文化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经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以简约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劳苦大众勤劳劳作,安逸生活的生动画面,其中使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更是我国文学艺术上的一大创举,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其中,兴这一创作手法在诗经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本文认为,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兴这一表现手法通过借助外部事项来表达内心主题。随着对事件中心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关于兴的话题被研究出来,d象就是其中一个。兴象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在唐朝诗歌中最早体现出来。

一、动物兴象

(一)鸟类兴象

在诗经表达中,诗经开头时就是兴象开头,使用鸟类兴象来表达自身感情。据不完全统计,在整首诗经三百多篇中,鸟类兴象的使用程度高达五十多首。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大多围绕着孝道和亲情进行阐述。与此同时,还围绕着男女的感情和婚姻进行阐述,体现了爱情的主题。

1.思归之鸟。在诗经的三章中,每一章都会体现黄鸟的兴象。在这之后会写出诗人对异族统治的憎恨,难于忍受异族压迫迫切希望回到故土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在诗经中还有其他的关于鸟的兴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样也是出门在外人对于故土的思念。

2.爱情之鸟。除了关于对于家乡思念的鸟类兴象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鸟类兴象是以男女之间的情感为表达内容。在诗经中,诗经往往采用鹊与鸠两种物象来描绘女子出嫁,凡是与有关女子出嫁的词语中都会出现这两个词。

3.原始崇拜积淀下的鸟类兴象。鸟类与人类不同,鸟类不受任何精神世界的束缚,不具备任何价值观念,其被授予一定的价值意义主要是由于一种超现实的神秘观点。

鸟类为什么会和我国祖先的亲情相关联,追根溯源还在于我国古代的鸟类图腾。在远古时期,我国祖先对鸟类图腾非常崇拜,这就解释在诗经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鸟类兴象。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的人们不了解生育道理,认为是精灵存在父妇女的身体中才诞生新生命,于是将这些动物作为神灵开始计时,为的是整个民族可以繁衍生息。

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生殖兴象。生殖崇拜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只能依靠简单的狩猎过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增加,意味着可以进行更多的狩猎活动。这是基于此点原因,人们对于生殖器非常崇拜,希望通过旺盛的生殖力量增加人口。

(二)鱼类兴象

从鸟类身上,在实践中于类型上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诗经中,关于鱼的兴象诗歌非常众多,关于鱼的种类就高达几十种,表现内容也非常宽泛,表现主题与男女之间的情感有关,同时也与饮食有关。

1.合欢之鱼。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诗歌总是围绕着男女之间的感情进行描述,很多就是鱼为兴起的诗词,表达男女之间对爱情的追求。在诗经中,有关于感情的描述非常细致。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指出,诗经中关于鱼的诗歌非常隐晦,鱼的出现标志着男女之间情感内容的出现并且引申出一些隐喻,如打鱼、钓鱼,这些鱼都与情感相关。

2.宴饮之鱼。除了男女之间的情感之外,对于鱼的兴象表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餐饮话题,尤其是王公贵族的餐饮活动。在诗经中,许多关于餐饮鱼类兴象的表达有很多种,如南有嘉鱼,君子有口等等都是与有关。

3.生殖崇拜作用下的鱼类兴象。对于鱼类兴象表达不同的含义,在本质上两者却是相同的,都源于人类对鱼类生殖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在急需繁衍后代的情况下,原始人们将眼光投入了自然界。在远古时期,由于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原始人对鱼的崇拜非常强烈,这种崇拜也是宗教意义上的崇拜,人类希望通过吃鱼获得强悍的生殖能力,以此扩大自己的氏族范围。

二、植物兴象

(一)树木兴象

1.家国之树。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的人们妻离子散,独居他处,远离家乡之意,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在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中间虽然就没有兴象,但是从侧面上却反映了树木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

除了与故乡具有联系之外,树木兴象还具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贵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例如诗经中有句名言,南有湍荆甘犀累之。这表现贵族之间在一起宴饮场景,描绘了贵族大人之间欢乐景象。

2.恋情之树。在树的兴象中,还有一部分是诗经诗句是与恋情有关,用树木来歌颂男女之间恋情。例如在诗句中使用乔木支持,来表示树的兴象。在全诗文章中,作者感叹没有能够得到自己心仪女子,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自己心仪的女子共度良宵。又如在诗经《唐风・有m之杜》中,作者通过树木表达了求贤、求爱、求美食的思想。

(二)药草兴象

1.思乡之草。在西周末年,周王朝日益腐败,诸侯之间开始了吞并战争,劳动人民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长期背井离乡,需要为诸侯的争霸战争服兵役和劳役,故在许多事件中出现了对故土怀念的情感,表达了远出在外的士兵常感寂寞之情,在表达这些情感中,许多诗句中都带有草药的兴象。例如在《{风・载驰》中就明显表示出了作者在回家路上遭受百般刁难,再无法回到自己家乡时所抒发的情感,表达了自身思乡之情。

与远出在外的家人一样,在家留守的亲人也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盼望的亲人可以早日回归,在诗经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如《召南・草虫》都表现的这些心情。

2.相思之草。除了思念家乡之外,诗经其他词语也表现了恋人之间不能相见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经《后妃之志》中,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自己丈夫所创作出来的思绪,整首诗时以采采卷耳为开头,不断深入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桀溺.牧女与蚕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70.

[2]吕氏春秋[Z].中华书局,2013:86.

[3]刘安.淮南子[Z].中华书局,2013:332.

[5]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一零四二册[Z].商务印书馆,2015:320;313.

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6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桥边的老人》,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名篇《老人与海》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有印象吗?

生: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

师:是的,就是这句话。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海明威的作品,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有一点与《老人与海》是相同的,哪一点?

生:老人。

师:是的,题目中都有“老人”,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换一下,换成“老人与( )”,大家会在括号里填哪个词呢?然后说说理由。

生:老人与动物,这篇文章老人谈话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动物。

生:老人与战争,因为这篇文章的背景就是发生在战场上的。

生:老人与浮桥,因为老人坐在浮桥边上,“老人与浮桥”点明了故事的人物与地点。

师:你觉得你的回答与上一位回答“战争”的同学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有吧,浮桥就是战争的地点吧。

师:嗯,其实都是文章故事的背景,战争是大的背景,浮桥是更加具体的小背景。

生:老人与我,文章所写的故事其实就是老人与“我”的一段对话。

板书:我(没加引号)

师:嗯,就是老人与“我”的对话,你觉得我黑板上这样写对吗?

生:要加引号。

板书:“我”

师:对,这个“我”不是作者,也不是我们同学,是谁啊?

生:一个侦察兵。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就这么多吧,已经很不错了。这个过程其实看出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预习得不错。如果我们要在这四个词(动物、战争、浮桥、“我”)中选一个的话,哪一个最合适呢?理由是什么?

生:我会选“战争”,因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将要开始的时刻,另外三个词都可以囊括到“战争”中去。

生:我选“老人与我”,因为文章大篇幅的在写“我”与老人的对话,通过对话来揭示文章的主题。

师:嗯,我们刚才的同学说文章主要是反映战争,你的意思是文章是通过老人与我的对话来反映战争,是这样吗?

生:嗯。

师: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选“我”把其他三个词也包括进去了,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来表现战争,而“动物”就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板书:擦去“战争、浮桥、动物”,保留“我”

师:现在我们初步明白了,文章来反映战争主要是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

板书:战争(写于“老人与我”的上方)

师:我数了一下,文章中“我”与老人的对话一共有31句,如果拿掉这31句对话,文章就基本没了,因此我们读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读这31句对话。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预习时的感觉自己再读一次对话,读完我们再来交流从对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对话。

师:读好了我们交流一下,比如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对话的主题、对话者的态度、对话的结果等等都可以谈。

生:对话的内容主要是讲老人看管的动物,它们在老人离开以后就没有人去照顾了,战争使动物的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老人一直担心这些动物,这就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把无辜的动物和老人也牵连了进去。

师:概括一下你的话,对话其实表现了课文反战争的主题。

板书:反(写在“战争”前)

生:从老人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那些动物,而且开头提到,他没有家,战争可能使他失去了家园、亲人,这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师:嗯,通过老人没有家和对动物的牵挂看出战争的残酷,对战争进行批判。

生:对话的背景是一个即将发生战争的地方,而且离战场很近,但是对话的内容却是很平常很琐碎的,通过这样的对话表现老人的安危,比直接写战争的残酷更能够表现对战争的批判。

师:我想追问你一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一方面是战争即将打响,躲避战乱的人们匆忙逃离;但另一方面与这形成反差的是老人并不急着逃走,反而在对话中反复提及动物,担心动物的安危。

生:这样能更加清晰的看出老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爱好,对和平的渴望。

师:其实这里的反差可以形成衬托,战争使千百万人失去生命,而老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动物爱护有加,通过老人对生命的爱惜反衬出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板书:珍爱生命(写于“老人与我”的下方)

生:“我”问老人: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老人的回答是:政治与我不相干。说明老人就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的形象,他不关心政治,却因为战争的缘故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师:刚才大家交流了对“老人与我“对话的感觉,主要都集中在表达战争对老人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灾难,有没有更多一点的看法呢?我们需要进一步来品读。

二、角色体验读懂深层内涵

师:作家沈从文有一句关于写作的名言,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要“贴到人物来读”。下面我们来一个角色体验活动,同桌之间来一个模拟角色对话,一个模拟老人,一个模拟“我”,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人物内心的世界;读完以后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

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读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之前我们来请同学先读一下,不需要整个读完,选取你们最有感觉的几句话就可以了。同桌先简单商量一下,选那几句话读。

学生1组:

“我”:“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站起来,走走看”

老人:“谢谢你。”(停顿)“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师:大家觉得她们两人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比较好,不过最后一句“照看”两个字要读得慢一点。

师:是的,要慢一点,老人说话有什么特点?比较慢,可能嗓子还有些沙哑,带有一些沧桑感最好。要不我们请这位男同学读老人,和这位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

女生、男生读。

师:嗯,有点感觉,尤其是“照看”读得好,还可以慢一点,沧桑一点。

教师模拟老人读。

师:现在我们再请刚才的两位女同学回答,为什么选这几句,有什么新的感受?先请“我”回答。

生:“我”是侦察兵,战争要爆发了,“我”有些着急,急着劝老人走。

师:“我”一开始就想劝老人走吗?“我”一开始问的是什么?

生:“你从哪儿来?”

师:是的,一开始并没有劝老人走的意思,对话的后面才有这个意思,可见“我”对老人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读“老人”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发现呢?我们请“老人”来谈谈。

生:老人有一种怨念,“我和政治是不相干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反复突出“只是”,强调是战争让我远离了心爱的动物和热爱的家乡。

师:好,怨念这个词用得好,“只是”这个词抓得更好。其他同学来试试看。

学生2组:

“我”:“什么动物?”

老人:“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我”:“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老人:“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我”:“你没家?”

老人:“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师:这一组读得有味道,尤其是“炮火不饶人哪”中的“哪”读出了老人的感觉。谈谈你们的发现。

生:“我”的问话当中“只得离开”中的“只得”看出了老人的无奈,“那个上尉叫我走”,说明老人不想走,舍不得离开那些小动物,表现了老人对动物和家乡的热爱,不愿意离开。“没家”也表明了战争的残酷。

师:嗯,这位同学回答很多,我们分解一下有这么几个意思:第一,老人是不愿意离开的,是上尉让他走的,前文也讲到他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第二,他不走是因为舍不得动物;第三,不愿意走舍不得动物表明了战争的残酷。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聚焦到战争的残酷。其他同学还愿意读吗?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在问老人“你没家?”时的动作,“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表明车子走了,老人只能留在战场上,老人的前途堪忧。

师:很好,你关注了对话时“我”的态度,大家也注意一下,在对话过程中,“我”经常关注“浮桥”“卡车”等,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表现了“我”对战争的关心,也表现了对老人的关心。

师:能否这样来看,对话的时候“我”经常关注其他东西,说明在对话的时候“我”有些心不在焉,可以吗?尤其是一开始,但后来慢慢的集中到老人身上来。

学生点头赞同。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学生沉默)那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对话过程中,对话的内容无论“我”问什么,老人都回答到“动物”上去;“你来自哪里”,他回到到动物上;“你有家吗”,他回答也是动物;“你的政治态度怎样”,他回答还是动物;“你可以走了吗”,他回答仍旧是动物。按照我们开始的解释,这主要反映战争对人类的迫害对动物的摧残,除了这点外,有无新的内涵呢?另外一个问题是,对话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目的,但是后来很明确,“我“希望老人走,老人离开了吗?他为什么不离开呢?

生:他走不动了。

师:嗯,一个76岁的老人,走了12公里路,确实很累,但是如果他真的想走的话还有办法吗?

生:有,坐车去。

师:但是桥这边没车啊,有什么办法过桥去呢?

生:爬。

师:可以,当生命受到威胁,如果想求生的话,爬又算得了什么,其实还有其他办法。

生:找人背过去。

师:对,所以走不动了不是理由,那到底原因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一起理解。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因为动物是老人唯一的财产,老人什么都没了;通过老人舍不得离开动物表达了战争对老人的信仰、精神支柱的摧残,让老人都没有求生的欲望了。

师:他生的欲望是什么?

生:动物。

师:动物是他的什么?

生:精神支柱。

板书:精神支柱(写在“珍爱生命”的下方)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回答很有意思,开始的回答很物质化,动物是老人的唯一财产,觉得老人特别爱财;但后面的回答非常精彩,战争摧毁了老人的家,而动物成了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他走过去或者爬过去的话,他还能见到这些动物吗?不一定能见到了。即便他走过桥去了,他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这一点同学们可能很难体会到这一点,较之物质财富人的精神信念有时更加重要,这一点我们可以联系《老人与海》来看。我们还可以联系发给大家的材料《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看,大家看了吗?更看不懂吧。

师:里面提到几个老人?

生:两个。

师:一个喝酒的老人和一个老酒馆侍者。老人为什么老是到这个酒馆喝酒呢?这个干净明亮的酒馆就是老人活下来的精神支柱。

师:我们发现海明威的这三部(篇)作品都和“老人”有关,但其实谈的都是“信念”的故事。

师:回到《桥边的老人》这篇课文,从对话表面我们很容易读到小说反战的主题,如果从深层次看,文章不仅反映了战争对人身体的物质层面的摧残,更要命的是对人精神层面的绞杀。

教师把黑板板书画出山的形状,并用虚线标出海平面,“反战争”在海平线上,“珍爱生命、精神支柱”在海平线下。

师:海明威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后人称之为“冰山理论”,意思是文学作品读者看到文字只是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的内容,诸如思想情感等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探究。我们刚才品读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探寻文章八分之七的内容,当然我们读到现在的程度,也许仅仅是读出了文章的八分之二或者八分之三,深入的读下去,我们还会读出更多的体会,读出更多的精彩。

三、改写人称体会叙事视角

师:现在我们回到上课开始时我们改换的标题:老人与“我”,我们知道这里的“我”其实是一个侦察兵,如果把这个标题我们再改换为“老人与侦察兵”,可以吗?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说行的,也有说不行的。

师:行肯定是行的,关键看改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大家不妨课文第二三段改一下试试看。

生改后交流。

生:一个侦察兵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侦察兵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侦察兵问老人。

师:好,你感觉改了后有什么不同?

生:改了以后感觉没有原来真实,有点虚假的感觉。

师:改了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呢?

生:侦察兵的形象可能更加突出一点,写起来也许更自由一些。

师:嗯,写起来更自由一些;实际上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叙事视角的问题,文中用的是“我”,从一个侦察兵的角度来叙事,这样的视角叫有限视角;而我们改过以后,变成了全知视角,或者叫上帝视角,这种视角一般用第三人称。

板书:叙事视角

师:两种视角并无高下之分,一般来说有限视角用第一人称,使叙述真实,而且把作者的意图隐藏起来,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全知视角一般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写起来很自由。

师:就叙事视角来看,本文并不一定是最妙的,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海明威这种简约而又内蕴丰富的叙事,大家课后可以读读他的《白象似的群山》,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后反思:

有意义的内容指教学内容选得“准”,有意味的形式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得“巧”,好的课堂应该是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