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范文1

一、目前退役士兵就业难的成因及主要问题

1、思想不解放,择业观念陈旧

绝大部分退役士兵认为,当兵为国防献青春,退役回乡就是希望政府安排一个好的工作,普遍想到有较高收入、较低风险,较为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上班,不愿到个私、民营企业工作,就业愿望与实际就业市场需求落差较大。实行100%货币化安置以后,有些退役士兵放不下思想包袱,认为自己在部队里没有学到什么专业技术,地方上需要的都是高技术人才,自己不可能在企业中有大的发展,所以客观上也不愿进企业。

2、渠道不通畅,就业竞争激烈

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全面改制,以往安置就业的主渠道被堵死,政府已完全不具备实行包底安置的客观条件,实行政府安置就业已无路可走;而目前退役士兵自身素质与市场就业规则不合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的规则就是竞争,企业用工的标准就是高学历或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退役士兵普遍文化层次低,无一技之长,缺乏竞争力,致使退役士兵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二、对退役士兵就业难的思考与对策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难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必须以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培训模式,达到部队满意、退役士兵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帮助退役士兵学知识、学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他们更快地找到一份可靠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确定培训专业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左右,而需要就业的退役士兵仅400人左右,退役士兵就业具有很大的空间。军人是一个特殊职业,往往缺乏其它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过高的择业期望与自身素质、技能方面的落差,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承训学校应做好市场劳动力及用工企业所需专业调查预测,组织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所谓订单式培训,就是按照企业需求设计培训内容,照“单”培训。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发定向培训专业项目,用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确定什么培训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应充分考虑人本因素,按照退役士兵就业意向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采取因人而宜,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特别是要根据退役士兵各自的文化层次、个人特长、个人爱好等人本因素,以退役士兵意愿先确定就业意向和就业单位,然后把相同或相近的工种合并,由承训学校分类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无论对用人单位、退役士兵、还是培训学校来讲都是互惠互利的,也只有这样,政府有限的投入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三是对退役士兵进行综合性培训。以某个职业综合能力培训为目标,以某个生产项目为对象,把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教育,使退役士兵一开始就进入一定的职业境界,从“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职业活动中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工作责任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使退役士兵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四是要安排学员到企业顶岗实习计划。承训学校要侧重技能与技巧的培训,要多安排学员到一线生产企业去实习,使他们的学习、思考、动手得到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有利于技能的快速提高。

2、针对学员特点制定培训目标

实践技能培训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for medical students under clinical internship in our hospital,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internship for medical students,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Methods 50 medical students who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or internship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form group.Training and assessment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and their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50 students(control group)who received regular training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3. Result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refor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Internship;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Training

医学生实习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理论向实践、从课堂向社会进行过渡的关键环节,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生未来的发展。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医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1]。

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本院每年承担着医学生实习的任务,医院已有较为合理的考核体系,2013年之前,本院学员毕业实习是采用全院各科室轮转实习的形式,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研究发现每年医学生考核成绩都差强人意,技能操作水平难以达到临床要求,其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提高医学生实习的质量,除合理的考核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针对此种现象,本研究依据临床要求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探讨此医学生实习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的优劣,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向全院各科推广实施,以进一步规范本院医学生实习制度,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进入本院实习的医学生,以学号为标准,参照随机数表,随机抽取50名学员作为改革组,按照新拟定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考核,考核成绩与2013年前以常规模式培养的50名已毕业学员(对照组)考核成绩进行对照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培养模式及考核方法

1.2.1 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制订 学员内科实习分为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由各科室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组成教研小组,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参照教学大纲要求及各学科临床实践具体特点,制订各学科的实习方案和临床技能量化指标,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以此为规范,对随机抽取的50名受试学员进行培养。

1.2.2 出科考核方法 为加强对医学生实习的监督管理及所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本研究制订了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即“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向医师资格考试模式靠拢,分为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即基础知识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病历书写;第二站于医院模拟培训中心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考核,模拟中心依托医学生理及计算机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2],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及考核的方式[3];第三站医患沟通能力。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前,对出科学生进行考核,由各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带教老师主考,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操作、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等5板块,按照OSCE考试评分标准[4]进行量化评分。每个版块分值100分,分别取20%纳入总成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考核成绩的比较

改革组及格率达9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各考核部分及总分均值的比较

改革组基本知识、临床技能、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方面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教育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教育学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应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为主[5]。

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实行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体制,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6],这也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所欠缺的。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本院对实习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培养,由于内科各临床科室普遍临床诊务繁忙,各级临床医师工作重心多在于临床工作,易忽视对实习学生的培养。各学科专家主任对实习学生未制订出明确的学科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量化方案,实习生呈“放羊式”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规范化、标准化及人性化向更高水平发展[7]。近年来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临床实习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为适合新医改形式要求构建了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和临床考核体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优化医学生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引入了PDCA循环法[8-9]。针对本院医学生实习教育现状,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已迫在眉睫。基于此种现状,在医院领导和各内科主任支持下,本研究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临床培训指标体系,旨在对本院医学生实习的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临床培养模式,并向外科、妇科、儿科及其他科室推广应用。

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实施有赖于内科各二级科室的协助,各科专家依据本学科临床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制订科室实习方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建立多学科融合、布局合理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按教学资源的统一性、技能培养点一贯性和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建设思路构建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变传统医学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教育模式[10],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推行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1]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贯穿基础和临床课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学习和协调能力,专业文献阅读和医学信息获取及评价的能力,自我学习及医患沟通能力等。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强调临床操作技能实训,本院建立了集教学、示教、操作、考核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开展技能模拟训练,采用标准化患者训练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12],既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格检查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等确立了标准模式[13]。

改革前重医疗技术操作教学,轻医患沟通,改革后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广泛参阅国内外有关沟通技巧、心理学、人文医学的书目及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为医学生系统学习提供教材,教学采用场景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灵活应用病例分析和标准化患者,建立理论学习与医疗实践相辅相成的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14]。

应选择爱岗敬业、医德高尚、以身作则、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老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推行全面竞争上岗和岗位责任制[15],提高带教老师服务育人的意识,严格按照实习方案进行培训管理,使实习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实习结束按照“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出科考核,将各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通过此种模式培养的50名实习生成绩明显优于往届毕业学员,改革方案初见成效,为进一步向全院推广提供了可能。

实践技能培训范文3

关键词:临床基本技能;医学生;实践教学;从业能力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需要经过反复培训才能获得的。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熟练、规范、正确地进行各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毕业时具备较为熟练的临床技能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 浅析当代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医疗服务需要,提升临床医学学生从业能力是当今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多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医院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当前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临床技能操作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现象。

临床医学专业课间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过程。影响临床课间实习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医院和实习学生本人,如考研、就业、实践机会少、法律约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等[1-2]。

我小组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同学们对临床基本技能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对学校进行技能培训的认识和看法,结果分析如下。

1.1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现状

1.1.1学生们对临床基本技能知识了解较浅,掌握不扎实。只有约20%对基本的临床技能较为熟悉,并且是通过自主去医院实习而获得的了解,而60%左右的同学在临床基本技能方面并不过关,几乎没有太多的学习。

1.1.2大家对学校技能培训有所耳闻,但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多数人都是通过网络途径知道一些学校或中心的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但是并不清楚具体的内容和培训方式。

1.1.3对基本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涨。简单了解技能培训内容后,同学们大都对基本技能培训抱有十分强烈的兴趣,十分支持开展此类的课程,肯定了它的优势,并且表示很愿参加学习。

从问卷可以看出,多数人都很担心在基本操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未来的从业困难,低年级时,对医学课程学习没有兴趣,容易迷茫;高年级时,进入临床阶段,所有操作只会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之下完成,很难独立完成操作,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时,一个穿刺都没做过。

1.2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1.2.1法制约束不断增强 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客观上造成医学实习生动手机会减少。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医生执业走向法制化,但对实习医生没有明确定位,使实习医生不能合法从事医疗活动,医院为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得一些检查、穿刺、手术操作项目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实践,大大减少医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

1.2.2缺乏考核约束机制和教学激励措施 目前没有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来控制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包括临床技能水平,从而导致临床技能考与不考、考好与考差一个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好的带教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临床带教时费力、责任大,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教师带教水平参差不齐,忽视实习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对学生疏于管理,特别是对纪律和医疗工作缺乏监督、指导,忽视临床带教过程是师生双方作用的过程,忽视学生对临床带教的促进作用。

1.2.3实习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医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医学生重理论,轻临床的现象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把实习作为考研的一个充实点,整天把头埋在书本里,无暇顾及临床学习和临床实践,还有的医学生整天奔波于找工作、就业,认为有了工作再掌握技能也不迟,还有的学生对学医不感兴趣,只想有个毕业文凭,在临床实习中,没有主动意识,老师在旁指导也不愿意动手或多动手,明显淡化了临床实践。

2011年12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医学教育,能力为重。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

2 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问题探讨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医学临床实践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让医学生拥有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素质,拥有为患者进行规范诊断、治疗、操作、服务的执业能力。临床实践是本科医学生五年中学习关键的一年,是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中的一年,也是临床医学教学核心的一年。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1研究条件 我校于2012年创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先后共投入资金1168.028万元。现已建成基本技能实训室13间,综合技能实训室2间,配套功能室2间,模拟诊室2间,技能操作准备室1间,模型准备室2间,管理办公室1间,教学仪和培训设备780余台(套),总面积达2000m2。我们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在临床医学本科卓越医师班中开设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程,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有条理、有方向、有目的的培养一批理论知识丰富,临床技能扎实的临床医学生。通过增开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大临床技能培训的力度,从而达到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从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的投入到祖国卫生事业当中[4]。

2.2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在卓越医师班全面展开培训,形成以培养过硬的医务工作者为工作任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执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训-见习-实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学人才[3]。

2.3研究对象 以2012级卓越医师班学生30人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选出60人志愿者为研究群体。

2.4开设课程 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项目选择如下项目进行培训:穿脱手术衣与带无菌手套、清创术、手术区消毒、铺单(铺巾)、导尿术、胸腔穿刺术(液体)、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腹腔穿刺术、三腔两囊管置入术。

2.5对比分析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选出60名志愿者完全以文字资料为本学习知识点。2012级卓越医师班学生学习文字材料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1个月后进行检测,进入临床实习后再次进行对比分析。

2.6实验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发现,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的学生的临床从业能力远远低于经过临床技能培训的学生。

3 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3.1加强临床实习技能培训 2008年起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实习生在对患者进行相关诊疗操作须征得对方同意,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等因素,造成了愿意让实习生实践锻炼的患者越来越少,因此,必须加强扩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对医学生制订训练计划,组织各临床教研室对同学们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按时开放培训中心,使同学们有机会在模型上多练习,以此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尽快适应临床。

3.2强化教学意识、激发教学动力。临床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师又是教师,既是临床技能操作者,又是医学知识的传授者。因此,要在教师中牢固树立以教促医、以教促研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学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和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年终评优考核,激发教学动力,形成长期而持久的教学氛围。

3.3严格进行考核 注重考核实践能力,各病区负责带教老师在命题、技能操作以及评分标准上都做到统一要求,让同学们感觉出科考核不仅是一次考试,还是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手把手学习的好机会。组织所有临床实习生参加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的情景模拟考试,让同学们进入角色、自我评估,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姜虹.医改一年成果遗憾相伴[N].中华工商时报,2010-05-28.

[2]杜琳琳,闰磊.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医学生就业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11):160-161.

[3]王和仁,任凤云,张海峰.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问题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5(31):81-82.

实践技能培训范文4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实践技能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教学实践 体育教师 教学技能 培训模式

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已开展“三自教学”法,即:学生自选教师、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教育界急需研究并解决的课题。经过长时间的时间,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例如:基于课程开展的培训、短期培训模式等,这些培训模式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相对应的教学过程和教法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教师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基础,提升在职教职人员教学技能。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培训模式严重忽视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及理论对行为产生的指导作用,缺乏针对校本课程实践所需的、与实践教学活动相联系的培训模式。文中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将教学实践与教师教学技能相融合的培训模式,阐述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及构建要点。

1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不足之处

体育课程教学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力军,直接影响体育课程实施效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和困难工程,其需要具备独特的能力和结构。我国开展课程改革,无疑对任课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认知能力和体育操作能力,从而适应课程改革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样化要求。体育教师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所差异,因体育课程多数在室外,又以身体的练习为主,因此,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导致教学老师措手不及。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应变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如果教师自身技术不熟练、教学方法不科学、未充分做好应对运动损伤的准备工作等会引发伤害事故。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应具有相应的运动医学常识,掌握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处理对策,严重者应即刻送入医院救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封闭式、结构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也影响老师进一步发展。新课改明显指出,要求开始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比例,真正意义上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可知,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像师傅,有些说像教练,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改革以往的形象,与学生一起活动,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传统的课程模式中,老师只是被动、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部审定的课程计划,忽视我国各个地区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新课改要求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出课本和学校,充分运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转变教学方式。

2构建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基于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为前提,把培训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技能的要求相互融合,依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师技能培训规格与标准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过程遵循“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教师个体教学技能及其岗位所需各种能力的训练和运用。紧紧围绕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为核心,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纲要和培训教材,确保培训流程顺利、有效的实施。

2.1为受训教学创设最佳的培训环境

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技能培训属于边教边练的过程,在该教学实践中,受训教职工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等进行系统训练和培训,促使无经验或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掌握并提升体育教学能力。

2.2提升培训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技能培训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实施分解,确保培训目标更加全面、实际,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融教学实践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受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根据培训目标、教学技能模块进行自我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老师无需参与校内、校外脱职、集中等方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能提升教师培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2.3推行全新的技能培训原理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以教养为主的教学倾向,对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对策,主要表现为缺少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内容,缺少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相关手段。

3制定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目标及任务

3.1制定教学技能培训目标

制定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目标如下:组成一个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CBE教育理论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的教学技能培训目标,促使教学人员在整个教育生涯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为确保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掌握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技能,达到培训目标的各项要求。根据培训模式的主要框架和过程中,构建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层序,其主要由探究层、实践层、反馈层等部分组成.

3.2构建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3.2.1明确构建模式的框架为充分发挥该培训模式的功能,保障层次目标之间达到最佳的衔接效果,最终完成总的目标。必须沿着以下线索构建融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首先,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依据,设定整个培训的最终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借鉴国内外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展现教学技能培训融入教学时间的培训模式,其框架如图2。同时,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把教学过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互统合,组成高效、最有效力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学技能能力图表,依据接受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编写相应的培训纲要。严格按照直观、具体、迁移的原则,运用功能块的形式编写所需教材。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组织教材能力、教法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等构成,因此,该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制定合理的技能培训技术,主要培训其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跨学科学习等内容。

3.2.3改革传统评价考核模式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连贯的工程,且培训对象为边教边练的任课老师,在自我培训中将每一个模块有序地安排到教授教学进度各个环节,方便受训老师在每节课针对性地训练各项技能,促使受训老师把每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综合的教学能力。评价主要由接受培训的老师自评和专家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内容为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分解的各个技能模式,以及体育老师教授课程每次课或每个环节中某个技能模块,评价标准有利于达成整体的培训目标。专家组和受训老师在每次实践后和训练每个技能模块后进行阶段性评价,也要在每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述,依据各层次评述和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重点。

3.3融教学时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深入发展,教学已经迈入新纪元,此时,现代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原则,更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器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上述培训模式下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是我国实践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措施。分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情况来看,这种培训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显著效果。通过学习,这些老师已掌握规范、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基本功能明显提高。学生、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越来越好。值得高兴的是,高校多数学生课余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介入早期科学研究,积极主动协助老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这些学生毕业后部分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优秀教师对其教学的引导,最终确保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化、实用性技能。

4结论

总之,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创举,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将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组成巨阵型模式,也能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技能,非但可以针对性地明确受训教师需要培训的内容,从而为受训老师提供边教边练的良机,是教师终身职业教育最有效、完整地实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欧孔群.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实效[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3,12(4):1.

[2]马元华.微格教学在学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3):9.

[3]李学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5(7):69-73.

[4]王凤玲.高校“校本”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支持系统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6):27-30.

[5]武云霞,孙树青.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B版,2014,11(2):12.

[6]陈嫒琳,沈召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状况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5,41(34):169-170,171.

[7]林娜,胡雪慧,张美霞等.观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后对护理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33(26):3208-3209.

实践技能培训范文6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 职业培训 技能培训开发

职业技能竞赛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技能鉴定评价模式。世界技能大赛已经形成了复杂精密的技能开发、技能管理和技能推广体系。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世界技能大赛组织特点及启示

世界技能大赛从项目设置到内容要求,从命题方式到评分规则,都与国内举办的各类竞赛有明显不同。

1.从大赛指导思想看培训模式与方法

世界技能大赛在项目的选择上综合考虑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聚焦在运输和物流、建筑工程学、制造业(及工程学)技术、资讯和通信技术、创意和时尚、社会和个人服务等六个领域。大赛项目所反映的技能要求为综合考虑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成就必需的现代技能、工作所需的设计和沟通技巧(包括创造力、争取主动权和问题解决、团队交流等能力)以及突出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技能。

世界技能大赛将技能种类分为设计能力、制造能力、沟通能力和营销能力四大类,要求示范技能必须包括两个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技能组织特别强调技能项目“五个转变”的指导要求:即从主观性评分向客观性评分转变,从个人竞技向团队竞赛转变,从工业经济时代技能向知识经济时代技能转变,从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从基于培训体系办大赛向基于实际工作办大赛转变。

当今世界对于综合技能的要求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完成复杂任务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二是注重职业素养的沟通营销技能。这触及了国内职业培训的短板,即通过怎样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才能从能力本位的角度切实提高受训对象的综合技能素质。

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不同国家的培训体系都会深深根植于其传统文化及其培训哲学框架下。国内当下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给培训模式的选择带来了不良干扰和两难困惑,为竞赛而竞赛、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较为突出,解决矛盾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政府的角色和渗透力。我国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培训政策设计对培训模式选择的影响很大,因此,政策制定要克服短视行为对各相关方的利益诱惑,戒除浮躁与冒进,注重对各种培训模式进行相关经济性分析,平衡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成本收益,特别思考当下环境中对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设计。

从世界技能大赛的指导思想上看,今后在培训方式选择上,不能单就技能论能力,还是要以技能为基础,多思考怎样通过职业培训完善受训者的个体人格,使受训者对高质量工作的追求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以提高其综合技能素质为最终目标。

2.从大赛内容要求看培训内容的开发

世界技能大赛包括如下几项内容要求。

(1)技术应用要求——大赛代表着世界技能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世界技能发展趋势的一个风向标,因此对选手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例如焊工项目竞赛中要求选手能够对3种不同材质、器件,从各个方向和位置,应用4种不同方法进行焊接,而国内竞赛一般只要求对一种材质组件上的2~3个焊接位置,使用一种焊接方法完成焊接。

(2)规范质量要求——大赛对每个职业的操作规范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场地清洁、工量具摆放、安全规范等都是评分的内容。例如美发项目竞赛规定,比赛时选手所使用的美发用品必须使用安全许可目录规定的产品,选手在使用这些日化用品时必须配戴手套。

(3)任务协作要求——大赛每个职业内容的设置呈现出综合任务型特点,选拔的是能够完成综合任务的选手,而非单一岗位操作者。而国内竞赛的项目设置往往只能体现一至两项能力,不能做到综合评价。

世界技能大赛特别强调考察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成就必备的现代技能,反映了职业培训时代性和应用性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培训内容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又要符合培训教学的一般规律。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内容最终还是需要以具体的开发组织工作来落实,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需要怎样的专家团队,又需要怎样的运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开发团队一般包括方法专家、内容专家和实际工作专家。方法专家应由熟悉开发技术标准规范的项目管理人员担任,内容专家应由从事该职业培训和教学研究的人员担任,实际工作专家应由掌握实践技能的专职人员担任。理想的开发专家团队应该是成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反馈高效的项目团队。而国内在培训内容开发上存在的主要差距多表现在开发专家团队的成员构成和运作水平质量方面。

目前较为常见的情况是来自培训教育岗位的教学专家多数成为事实上的团队负责人,同时也是项目开发的主要生产制作者,项目要求他们兼备沟通协作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对个人素质要求也非常高;实际工作专家的选择和参与方式受限于团队负责人的资源范围与视野水平,且当团队成型后,对个体专家的依存度较高,无法保证其他实际工作专家的参与深度;公共管理部门或社会团体作为组织协调人本应担负起方法专家的重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缺乏专家管理的能力。这种典型的开发运作模式导致开发所需的各类知识无法在开发过程中有效接触与流动,表现为开发内容成果的不适应性和更新滞后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一种模式,加快信息交换、过滤与重组,使得开发工作中的资源配置能够适应开发内容的变更与发展。

3.从大赛命题与评判看鉴定考核与评价

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有专门的技术论坛,这个论坛不仅是各国专家技术交流的平台,也是下一届竞赛试题产生及公布的平台。主办国将参赛国专家分为4个专家组,组与组之间不能互相交流,组内专家通过论坛交流讨论。在赛前6个月各组专家提交本组的试题内容,通过论坛投票选出最佳的竞赛试题。主办国在赛前3个月向参赛国公布竞赛试题的相关内容(包括模块具体内容及评分细则),然后于竞赛前3天调整试题30%的内容要求,最终形成正式竞赛试题。评分规则主要由开发专家首先提出初步方案,方案细节及最终评分标准须经过参与竞赛的全体专家修改更新,并得到一致通过。

在评价内容上,世界技能大赛强调“从基于培训体系办大赛向基于实际工作办大赛”的办赛理念,正是看到了技能水平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生产实践一线的认可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应成为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效的检验;同样,随着这两年国内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竞赛结果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的政策设计也有许多可反思之处。即便不能克服“鉴定评价是根指挥棒”的功利倾向,这根“指挥棒”也要指向对真实技能水平的评价,非对“培训环境中的技能水平”的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评价方案无一例外地强调了评分客观性的重要性,对主观性计分的部分则不计成本地以采取降低单位权重、二次复议的方式。在国内目前的鉴定评价考核工作中,跨时空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评价的考核新模式,已成为对柔性评价技术的延伸理解,这也进一步凸显了鉴定评价与考核的等值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客观评价在鉴定评价与考核中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撼动的,主观的评价内容也可以建立客观的量化模型,需要讨论的并不是是否使用客观评价方式,而是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客观评价的优势,来保证评价的总体质量。

二、对改进国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培训开发工作为例)

考察这些差异与差距并非一味背离实际地去追赶时髦,更需要的是解析其中的核心逻辑,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组织中形成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方法,努力探寻适应国内职业培训社会环境的具体路径,建立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我国国情和时展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进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值得从制度环境、管理模式或是技术实现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说制度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宏观的渐进过程,技术实现是一项微观的具体工作,那么下文仅从管理模式的中观视角来探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培训开发工作,试图阐述一种可供选择的改善性方案。

1.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较社会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现有的技能培训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以致于会有诸如“技能培训内容陈旧”的抱怨、“培训师资缺乏实践素养”的忧虑和“加快内容更新、加强企业参与”的呼吁。由此看来,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工作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设计形成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如何通过相应资源的灵活配置来响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如何能够适应培训环境的制约,供给可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这项工作的核心任务应该是通过建立适应知识、技术、技能快速变化的开发联动机制来确保培训内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工作的场环境

我们在确定一个职业培训项目后,就会面临着职业标准、技能评价模式、培训课程设计等一系列配套内容开发工作。如何实现这项工作任务,笔者认为可以将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工作作为一种复杂的知识生产活动来解析,活动中的个人、组织和跨组织作为不同级别的知识载体,形成了一个以知识信息为核心的多种要素的叠加场。在这个叠加场中,知识信息不停地进行着转移、交换、共享、创造和应用。

具体而言,每个开发专家都是一个知识载体,在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包括方法专家、内容专家和实际工作专家)在约定的内容范围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当某个开发专家遇到自己现有的存量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通过从其他开发专家那里获得相关知识信息来协助解决问题。在这种场环境下,每个开发专家个体既吸收知识又散发、传播知识,其扩散能力及影响力大小与开发专家本身的知识数量和质量显著相关。同时,开发专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指导能力等也都是开发生产中的制约因素。相应地,开发工作中牵涉到的组织(比如项目的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受开发结果影响度较高的相关培训教育机构),都会以有利于自身组织发展为动机,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影响场中的知识信息流动,最终影响到生产内容的质量。

3.改进职业技能培训开发管理的几点想法

世界技能大赛组织中的多项核心工作是通过建设共享平台来完成的,它所体现的开放性、交互性和高效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放眼世界,开放平台模式作为最具时代特征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创造了很多创富神话,国际技能界的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了应用于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可能性。结合国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环境对建立交互式的公共平台进行研究,相信会为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开发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职业培训模式仍将是政府导向模式,但信息时代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对相关人的定位、权责和运维方式都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这个交互式公共平台从功能定位上必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工作中各类相关人的角色定位,进而确定知识共享平台的基本功能。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平台的发起者、管理者和评估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平台的内容服务深度、构架平台的制度环境,最终形成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创新专家工作模式,加大专家知识交流密度。现行的专家工作模式基本上是“领受任务—各自为战—定期交流—单人汇总—多人评审”的单线程工作模式,团队内的各类专家人员基本固定,交流时空基本固定,知识信息仅在任务空间内流通,封闭性特征明显。在交互式共享平台中,将开发项目的知识管理职能赋予团队负责人,引领各类专家按照约定的内容板块和活动规则,以不同的角色活跃在平台上,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即时接收整理各类有价值的“碎片信息”,增加平台内知识载体的直接接触率和间接传播率,实现知识载体间的“扩散式传播”。可以设想,来自上海的某位内容专家在平台上发起一个任务话题,在与来自北京的方法专家进行任务框架讨论时,也得到了数位来自江苏、广东等地实际工作专家的响应与任务信息供给,这样任务空间中的每个知识载体都成为一个传播节点,开发任务的线性结构转变成了效率更高的网状结构。

(2)探索对专家知识生产的量化管理模式。构建成型的交互式平台能否在运作中充分体现其价值,取决于开发专家基于平台环境的任务黏性,可以考虑设计配套的激励机制奖励共享知识的专家个体,提高专家传播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形成对专家知识生产的量化管理模式。会员制、积分制、专项征集活动等应用于商业交易平台的激励模式都可被借鉴,用于构建基于知识共享平台环境的补偿机制。如果能够有效实施对开发专家提供信息价值的量化管理模式,并进行传播,将激活培训、教育、生产实践一线的沉寂力量,提高开发专家在平台上的活跃程度。平台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深度分析各类专家在平台上的表现,充分评估他们所提供信息的价值,深入考察他们对于胜任开发工作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个体专家的性格、价值观和动机,进而建立动态实时的专家管理档案数据库,提高专家管理的效能。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从国家层面成立职业技能情报所,负责搜集、汇总整理各种职业的技能类型、水平划分、管理模式和培训模式等资讯。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期激励机制,促进知识共享。培训开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开发工作必须考虑时效性和建立持续更新机制。能否有效地建立和更新各类开发技术文档,考验着知识产权保护设计的效度。特别是实际工作专家在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最终外部化为组织知识时,会对垄断利益与补偿利益进行比较,选择能使他们利益最大化的路径。为了保障拥有隐性知识的高技能人才的利益,平台管理者应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期激励机制,让他们感到“即使教会徒弟,也饿不死师傅”,用利益驱动知识共享,最终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议特别考虑设计以大型国企为开发主体的政府补贴制度。

参考文献:

[1]许竞.试论国家的技能形成体系——政治经济学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

[2]梁艳.企业视角下英德职业培训的相关因素比较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职业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