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收了三五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1

一个月以来,对我国农业举足轻重的海南传来警讯,2013年还作为海南特色农业成功典型的黑皮冬瓜,当下几乎无人问津。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局限在农业。目前,全国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全都产能过剩,在“三五斗”的压力下,传统工业似乎真的要变成“夕阳工业”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传统工业,连一些新兴行业也被“三五斗”压得喘不过气来。2013年光伏和风电产业产能过剩,导致不少风光一时的企业经历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要说“三五斗”的故事源于信息不对称的话,是不是IT业能幸免于难?非也。IT行业也不例外!2010年即有专家指出团购网站“同质化非常严重”,但是1年后的大洗牌仍未能避免。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为什么各个行业还在重复着农业社会的困境?

“啤酒游戏”不能白玩

要解读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重温一下“啤酒游戏”。

一般玩法里,参与者被分成三组,分别扮演零售商、批发商和生产厂家。最开始,消费者以每周4箱的数量向零售商购买啤酒,三个实验组之间逐渐达成了生产量和销售量的平衡。之后,消费者每周购买量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波动,在高点增加到了8箱,问题很快出现:零售商断货,批发商向生产厂家催货,生产厂家为了完成洪水般的订单而购买了新的生产线。接着,零售商的啤酒积压,批发商要求厂家停止供货,而此时厂家只能因产能过剩而倒闭。

“啤酒游戏”诞生于1960年代,是麻省理工学院Sloan管理学院设计的。悲剧结果的关键在于:由于信息不畅,批发商和生产厂家都不知道消费者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只能根据下一个环节的订单来决定自己的进货量或生产量。

然而,这种悲剧在信息时代的21世纪依然发生着,就值得深究了。

如今,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真实变化,只要想获取,已经不是难事。但那些陷入产能过剩的行业,相关企业真的全面获取过供应链信息吗?还是只在投资初期做了调研论证,就不顾后来的情况变化了呢?或者,面对竞争,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干脆对不利信息“选择性失明”?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管理者就是拿着信息化工具,却埋头在“田里”耕地了。

掌握全球信息,却活在“村”里

有的企业看到别人从事某个产业获利,以为门槛不高就跟着做,对于目标市场容量和潜在对手行动等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不做认真分析和预测,更没有研究相关产业或其他可选产业,这与农业社会的生产者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企业即使能够获得全球信息,也不过是生活在一个更大的村里。

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在于技术手段,不在于行业周期,而在于某些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的身体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脑袋却还留在农业社会里。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2

一、感悟出错的精彩需学生寻觅到出错的原因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能够让学生去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无论是语言文字上的感悟,还是文学和文化深层次的感悟,大都是由学生去自主感悟得到的,而且让学生比较自主地表达出来。学生的感悟和表达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这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但当学生的表达出错时,我们的处置方式怎样呢?很多时候的处置都是不够妥当的。学生出错是学生的出错,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是我们了解学生感悟结果的一种途径。只要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结果,那我们就完全可以去采纳正确的,或者以自己正确的感悟去替代学生那些错误的感悟。这样的结果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是毫无益处的,不仅学生不能去很好地纠错,而且不可能形成自主阅读感悟的信心。因此,当学生阅读感悟出错了,应当让学生去继续思考自身阅读感悟出错的具体原因。譬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学生感悟与正确答案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不少学生说《出师表》是诸葛亮赤忱辅佐两朝的具体表现。但也有极个别学生认为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还在后世的文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个别学生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深刻意义上的感悟?所以,教学时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感悟性的表达,还要让其阐述自己所产生如此感悟的原因。学生介绍自己是从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的阅读中,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和感悟,这就促使一些学生发现自己阅读感悟的不全面,就在于缺少对相关联作品的广泛阅读上。

二、感悟出错的精彩需学生思考纠错的途径

作为初中学生,他们有比较理想的思维能力,但在对所作品产生阅读感悟之错误还是屡见不鲜的。阅读感悟的出错,不仅仅是阅读感悟基础差的学生经常出现,就是具有较强阅读感悟能力的学生也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阅读感悟的出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不值得我们去大惊小怪,但奇怪的是作为我们语文老师不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纠错。所以,当学生表达了自己阅读感悟的出错时,作为教师必须凭借自己的智慧去引领学生思考自己出错的原因,思考出纠错的良策。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地理解学生,更没有思考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我们应当从师德建设的高度上去思考相关问题。如教学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不少学生不但没有对那些戴旧毡帽朋友多收了三五斗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同情,反而责备其不思进取,不敢创新?学生的理解感悟明显存在着错误。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对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纠错。学生便会发现,叶圣陶创作《多收了三五斗》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今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理解当时的人物,而且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去进行理解感悟。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3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中设问的艺术。

一、设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设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兴趣点来设问,能增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例如,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出来隔几天还要跌呢!”“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兆头!”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①为什么庄家丰收了,农民的生活依旧穷困不堪?(外国的洋米洋面,直接冲击了旧中国的市场。)②那么为什么国外的粮食会冲击旧中国的市场?(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国家而言,所以民族利益受到了伤害。)通过这样两个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问题,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中心更加突出。

二、设问要灵活多样

“灵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在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时要辩正吸收?”1919年的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传统中国似乎“老旧”了,有“全盘西化”、全盘否定、消极逃避错误的不同态度,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先生批驳了这些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要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基于这种思考,得出结论: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要占有、选择、创新。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直奔主题的目的。

三、设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4

据财政部的信息,2010年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76740.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347.41亿元,增长21.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0240.46亿元,增长18.1%;地方本级收入36500.05亿元,增长24.5%。

2010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总额有望达8万亿。而一旦实现这个数字,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加上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现在的中国毋庸置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豪国家。

按理,国家富裕如此,百姓们该高兴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百姓们的生活现状让他们实在高兴不起来。与其他国家相比,经济领域“一高一低”现象当属中国特色。一高是税负高,一低是工资占GDP比重低。同样援引财政部公开的数据:全国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68332.36亿元,增长22.7%;非税收入8408.15亿元,增长9.1%。

根据世行与普华永道的调查,中国企业纳税额占到总利润的77.1%。如果各种税收悉数征收,将占到GDP的50%左右,如果加上各种收费,比例将非常惊人。在目前两税制下,中国地方财政中,土地财政占比很大,而且其总额还在快速增长。

有一组数据: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1.3万亿元,2004年上升到2.6万亿元,翻了一番。到2006年达到了3.9万亿元,是2000年的3倍。广东十年来GDP增长了三倍,而外来打工人员的工资却连30%的增长都没有。

财政收入与GDP的不均衡、不对称,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居民税收负担过重,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政府,而非藏于民间。如今不仅体育领域,经济活动范畴也屡屡动用“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总是要将资源集中到国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衡状况。

针对中国民间消费太少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原因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是老百姓钱太少,政府钱太多,国富民穷;第二,政府开支不受到老百姓的监督和制约。”工资如今依然是很多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收入不增加,想消费也难。在建国初期的1951年,民间消费占当时GDP的68%,政府消费是GDP的16.5%;而今天民间消费只是GDP的37.5%,政府消费是GDP的28%。这说明过去几十年的制度安排,把收入和财富逐步从民间转移到政府手里,让民间变得更穷,而且支撑这种转移的制度还没有改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陈志武提出,要做三件结构性改革,“一是民主制度改革;二是减税、退税;三是将剩下的国有资产做民有化改革。”

只有把国家财政收入用在社会保障上,才真正称得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老百姓有教育、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的时候,谁会舍得、谁会敢花手中那点仅有的积蓄?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5

虽然2006中国粮食再次获得丰收,但按照市场规律,今年“多收了三五斗”,粮食价格会不会出现跌落呢?近期粮食市场又将如何演绎?我们可以通过对于几个主要粮食品种的分析,对2006年中国粮食后市进行一下预测。

9月份,是东北早秋的季节,也是国产大豆享受到短暂回暖天气的时期,结果,就像一年的整体表现一样,到了10月份还是扶不起来。虽然前途多歧路,但至少现在,国产大豆已经走上一条“拱桥”――在触底后正在缓慢反弹,预计11月10日前后再走下坡路。

截至10月26日,黑龙江省新豆毛粮收购价格为1.05~1.08元/斤,较周初上涨0.005~0.01元;中小加工企业及贸易商收购价格1.09~1.135元/斤,上涨0.01元~0.015元/斤。

分析而言,国产大豆目前主要利多因素有:一方面,价格低于种植成本,农民已经不能接受更低的价格。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普遍增加,尤其收获前遭遇霜冻灾害致使单产降低,落在单位重量上的种植成本更高。根据计算,新产大豆斤价在1.10元以上农民才能获得收益,1.10元以下农民已经赔本。如果不是出现钱的压力,农民很难出手。

另一方面,进口大豆成本居高不下,进口量减少,进口库存也在逐渐消化。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国内大豆进口量为179万吨,远低于市场原先预期的200万吨,预计10月份国内进口大豆的到货量将在200~220万吨左右。截至10月24日,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合计为252万吨。根据10月25日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收盘价格,美豆11月船期进口成本为2875元/吨,12月船期进口成本为2874元/吨。

虽然“十一”之后豆油、豆粕被黄金周闪了一下腰,市场购销清淡,价格低迷,致使原料采购方面需求很小。不过节日综合症很快过去,豆油、豆粕很快企稳反弹。随着气温的降低,油脂消费渐入旺季。而10月25日现货价格已经较“十一”黄金周后的低谷高出150~380元/吨;豆粕也同样有20~120元/吨的增幅,虽然缺乏有力基本面支撑上涨,但后市仍将以稳为主。

最后,10月25日,CBOT大豆市场再次刷新近期上涨的高点,1月合约还创出合约新高,其中11月大豆收于622美分/蒲式耳,2007年1月大豆合约收于635.5美分/蒲式耳,较10月2日分别上涨76.75美分和67美分;而国内大连豆粕期货也追随美盘上扬,10月25日2007年1月合约及5月合约分别较9月29日收盘上涨35元和91元。内外盘的上涨给现货市场带来了信心和提振。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6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