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材料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材料课件

建筑材料课件范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实践

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材料,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了建筑物的型式和施工方法。而材料质量、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在建筑材料的生产、采购、贮运、保管、使用和检验评定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缺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材料”课程显得相当重要。

1“建筑材料”课程建设和改革背景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内容相对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文字性叙述所占比例较大,计算部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包括石灰、水泥、混凝土、砂浆、钢材等多种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特性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合理选用材料和制品的方法,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课程学习是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虽然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因其重要性而具一定的学习动力,但在随后的教学中,这种热情逐渐消减,知识点的繁多使得学生无法融会贯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当务之急。多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及时把学科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增加实践性环节,让学生参与建筑材料的生产、性能检验等试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筑材料”课程建设和改革措施

2.1教材建设

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材料类型也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所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也在不断更新,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麻烦。一本书更改的内容太多,会极大地降低教材的权威性,学生自习教材的兴趣相应降低。所以教学中要修订教材,我校在2000年和2005年两次编写“建筑材料”材料,编写过程中参照了最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又注意由浅入深,贴近工程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教学文件、教学补充讲义,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在课程负责人的整体规划下,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经验共享,根据职教类的应用型教学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改革,开发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授课水平。

注重中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单位,鼓励他们到生产、施工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或参与工程管理。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承接科研项目或试验生产项目。重视中青年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工作,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及省市专业学术会议。

2.3强化实践应用性环节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践性、应型人才,通过实践性应用环节,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巩固所学的材料理论知识,充分体现“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通过创建实训基地,给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学实验水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通过建筑材料试验和综合练习这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材料试验练习中,让学生从取样到试验操作以及试验成果的整理分析等作系统训练。此外还让学生参与建筑材料生产试验项目,进一步认识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在综合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是对各种组成材料进行正确的选择,如评定砂、石的颗粒级配,混凝土与砂浆、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枯燥的文字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应用能力水平。

2.4教学方法创新

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①工程案例教学。建筑材料理论是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工程应用性极强,若能结合工程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工程案例的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工程现象,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答案,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③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除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外,另配有工程图片、实验录像以及工程案例等附件部分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门严谨而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

2.5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

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正确评判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有能力将建筑材料课程学好]。在考核学生时,不简单地以成绩来评定,也不以同一标准来衡量。要注重逻辑思维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可降低要求。毫无疑问,培养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直觉、自主是创造力的源泉,而我们的教育到底给学生多大的发展空间呢?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们不可以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渴望成才,长期的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会使他们产生畏难、厌学情绪,索I生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地鼓励和关爱,让学生觉得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总之,我们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完善了课程内容,逐步形成了启发式、互动式讲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坚持以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工程实际,根据工程实际中对建筑材料课程专业知识的要求及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按不同专业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

建筑材料课件范文2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特征《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紧密相连,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合理地把握选材和用材标准,为建筑项目把好了材料关也就为建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筑材料》课程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综合性极强,所涉知识面广,但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类别种类繁多,每种类别又细分为性能各异的小类别,知识点分布范围特别广,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缺乏理性认识,减弱教与学的互动效果。二是对实践要求较高,但缺少逻辑。主要体现在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不具有逻辑性,很难进行推导分析,但的确是经过无数实践得到的经验之谈,绝对不能忽视。这很容易使习惯逻辑思维的理科类学生感觉不科学,不可信,降低对本课程的兴趣。三是理论性强于归纳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性的描述非常多,不具体,并且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便进行系统归纳。学生容易进入另一个误区,认为学习本门课程可像文科一样死记硬背,这显然是违背本课程宗旨的,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授课对象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区别,本科教育的传统模式不适合于高职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职业在进校之初基本上就确定了,他们明白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学习的目的性强,只认定对将来有用的知识,对综合性知识不够重视,也不注重知识的迁移,容易对《建筑材料》这门基础课程产生错误的理解。二是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学习情绪化现象较为严重。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兴趣,对《建筑材料》这门比较枯燥、逻辑性不是很强的课程,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学习动机千差万别,并且随着个人成长和环境的改变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高职学生起点相对来说比较低,但他们的自尊心却丝毫不亚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取心也没有想象得那么低,如果能善于发现高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毫不吝啬的鼓励和赞扬,启发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逐步合理地加大了这门基础课程的学时,并进行适当的统筹安排,但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生搬硬套传统教学模式得不偿失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入人心,教师还是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授课绝大多数采取“原理+例子”的案例教学法,始终离不开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内容具有很大局限性,不能利用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难以形成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讲授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吸收,无法充分调动他们对《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专业兴趣,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影响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老师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来源较为单一,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不能结合施工一线的经验进行《建筑材料》的教学,即使有再深厚的理论知识也无济于事。这部分老师教学经验较为缺乏,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专业学习,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探究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价系统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随之加重,使得本应该被重视的《建筑材料》这门基础课程被忽视,同时缺失对《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深度研究和实质性改革,缺乏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教学的质量监控不够科学和规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建筑材料》课程通常在第一学年就开设,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起点相对来说就比较低,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较为薄弱,无法迅速地对课程形成整体的理性认识,加之专业课程较多,教学难度相对加大。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建筑业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行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形成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建筑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任课教师要夯实专业基础,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要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对《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不要迷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掌握常见材料的基本性质、用途、使用方法等基础性知识,引导他们对材料的检测、验收以及施工等基本原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淡化对理论的讲解,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安排适当课时的实践见习,突出实践教学,融理论于实践。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多种恰当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寓教于乐,以焕然一新的方式,使学生由“我要学”转变为“我爱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建筑材料》这门课理论性比较强,但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建筑领域的材料和工艺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组织教学。第一步,在开课前,可事先组织一次认知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材料市场和施工现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在理论讲授时,将生产技术模块和基本性能模块进行准确合理的划分,分别讲授,即把课程中的生产过程集中统一讲解,对性能各异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集中讲授,把原本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采用各种手段使得教学形象化,如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第三步是学以致用的阶段,在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探索新思路,大力倡导“做中教,做中学”的新型课程模式,安排学生动手进行检测验证性实验,如材料的基本性能实验,或者自主设计普通混凝土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促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向施工一线打好基础。

建筑材料课件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建筑材料 教学改革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建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门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一期开设。学习内容和方法与传统高中教学截然不同,如何使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要转变思想,思索新的方法,完善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阐述一些看法,以期让《建筑材料》这门土建工程类专业基础课能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对《建筑材料》课程的分析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特征。

《建筑材料》与物理和化学紧密相连,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合理地把握选材和用材标准,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实验方法,选好用好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所涉知识面广,但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类别种类繁多,知识点分布范围广,各种材料相对独立,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缺乏理性认识,削弱教与学的互动效果。

二是对实践要求较高,但缺乏逻辑性。主要体现在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不具有逻辑性,很难进行推导分析。

三是理论性强于归纳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性的描述非常多、不具体,并且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便进行系统归纳,共性少,个性各异,各材料间的教学内容似乎无联系。内容多以规范、图表等形式表现,专业术语多,概念多,纯理论的讲解比较枯燥,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教学效果弱,师生的教和学都很费劲。

(二)授课对象的特点。

一是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了解不深,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不善于结合实际。

二是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学习情绪化现象较为严重。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兴趣,对《建筑材料》这门比较枯燥、逻辑性不是很强的课程,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三是虽然高职学生起点相对来说较低,运算、理解、记忆能力较弱,但愿意动手。如果能善于发现高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强调动手能力,启发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逐步合理地加大了这门基础课程的学时,重视实验课程,但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影响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老师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来源较为单一,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不能结合施工一线的经验进行《建筑材料》的教学,即使有再深厚的理论知识也无济于事。这部分老师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地专业学习,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授课绝大多数采取“原理+例子”的案例教学法,始终离不开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不能利用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难以形成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探究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价系统。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教师的教学任务随之加重,使得本应该被重视的《建筑材料》基础课程被忽视,同时缺失对《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深度研究和实质性改革,缺乏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教学的质量监控不够科学和规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合工程实际较少。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高职学院的实训设备精度不够、更新不够,或者考虑成本的原因,或者由于教学总课时的原因,很多实验无法按照检测标准需要完成。如检验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往往只是演示性实验。大部分同学对真实的实验检测过程的要点、注意事项、结果处理是一知半解。

三、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建筑材料》课程通常在第一学年就开设,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起点相对来说比较低,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较为薄弱,无法迅速地对课程形成整体的理性认识,加之和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专业课程较多,教学难度相对加大。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建筑业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行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强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建筑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看法。

(一)任课教师要夯实专业基础,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任课教师要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对《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不要迷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掌握常见材料的基本性质、用途、使用方法等基础性知识,引导他们对材料的检测、验收和施工等基本原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淡化对理论的讲解,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安排适当课时的实践见习,突出实践教学,融理论于实践。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多种恰当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寓教于乐,以焕然一新的方式,使学生由“我要学”转变为“我爱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建筑材料》这门课理论性比较强,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建筑领域的材料和工艺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第一步,在开课前,可事先组织一次认知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材料市场和施工现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在理论讲授时,对生产技术模块和基本性能模块进行准确合理的划分,分别讲授,即把课程中的生产过程集中统一讲解,对性能各异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集中讲授,把原本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采用各种手段使得教学形象化,如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第三步,学以致用阶段,在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探索新思路,大力倡导“做中教,做中学”的新型课程模式,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就更能提高学生兴趣。如高速公路的混凝土和一般广场的混凝土路面有什么不同?如果有条件,则能够把课程教学放到教学做一体室是最合适的。

(三)强化信息技术,利用职教新干线,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高速发展,为高职建筑材料检测和应用课程教学与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平台,教师将教学课件、模拟试题、标准规范、实验视频、教学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料上传到空间平台中,学生利用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学习相关资料,甚至作业的提交(规定截止时间)都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平成,利用空间教师还可以汇总所有学生作业成绩。

通过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平台辅助手段,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运用到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通过同学与同学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体验网络快捷的同时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改革实训教学,确保实训效果。

由于高职院校里该门课程课时较少,且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每个班级人数较多,如果一次性一个班到实训室同时做实验,由于条件(师资和实训设备)的限制,那么往往实训效果欠佳。我们改革了实训教学,除了在上课时使用动画的形式对有关实验有个大致了解外,把必须完成的几个实验由学生自行和建筑材料实训室老师联系,任课教师随机指导,在课外单独完成,不占用总教学时间。实训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由实训指导指导老师考核。实训指导老师和任课教师随时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安排实训周,填写工地真实的项目表格完成检测任务,就能更好地与实践结合。

(五)深化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完善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在灵活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还要深化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完善考核方式改革。我院非常重视试题库建设,建筑材料课程也按模块建立了试题库。试题库中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六种题型。学生平时上课期间就可以进入考学练系统,自行进行不同知识点下的模拟训练。

本门课程成绩评定,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平时理论测试、平常的作业、上课提问、上机理论考试(应知)、检测测性实验(应会),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全局,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案的实施。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确定,分配好各个考核项目所占的比例,督促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六)及时更新知识,理论结合实际,掌握行业的动态,与后续课程适当结合。

要实时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掌握行业动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新知识,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介绍混凝土这章时,可以结合当前实际,关于混凝土的热门话题,展开简单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介绍水泥章节的时候,要结合水利专业讲解混凝土重力坝不同部位的水泥选择。介绍防水材料时,与建筑构造(屋顶的防水材料)结合起来讲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四、结语

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内容多而杂,涉及学科多,知识系统性不强,学生识记及理解困难。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仅应该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改革教学及考核评价方案,而且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争取使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建筑材料课件范文4

一、职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职校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中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职校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职校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导致职校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职校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又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

二、职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加深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助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课堂内容中,以实际工程为例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而且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

(四)发挥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建筑材料课件范文5

一、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体系,是讲好课的基础

备课时,一定要明确每堂课讲授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提些什么问题、布置什么作业,如何板书等等,都要事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我就能讲述熟练,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问。

二、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融会贯通

上课时,要注意加强课程内容间彼此的联系,使学生学了此章后,能联想到彼章的内容;学到后面时,不忘前面的知识。如讲绪论这一章时,我就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建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在讲后面的章节时,再把它和前面的分类相联系,使前后内容彼此呼应,以增强彼此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前面内容时不感到空泛、抽象;学到后面内容时,又能回忆起前面的知识,并且由于前后内容的彼此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也加强了记忆。

三、强调材料某种性质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材料有各种性质,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我讲课时特别注意阐述好材料性质产生的原因,力图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找出相应的使用场合或产生问题时能独立地找到解决措施。比如,在讲述水泥石的腐蚀时要根据腐蚀的类型和条件,总结腐蚀产生的内外原因,并据此指出防腐蚀的办法;又比如讲解掺混合材的硅酸盐水泥时,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本身就具有早强低、后强高、耐蚀性好和水化热小等共性,掺入了活性混合材料后,同时又由于各品种水泥掺的混合材品种不同,数量不同,使彼此间又有了属于各自的特性。如矿渣水泥的抗冻性差,耐热性好;粉煤灰水泥抗裂性好,而火山灰水泥抗渗性好等等。这样,学生的脑子里即可以理出一条主线,既加深了理解,又避免了死记硬背,还可领悟到建材课程的学习技巧。逐步培养起他们综合分析的能力和今后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或工作方法。

四、多次重复深化,随时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每讲授新内容之前,都要先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上次所讲的内容,然后我再重复或归纳一下上次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几个简单而又必须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一来可以复习旧知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以便于新内容的讲述,使其新旧之间不至于断档,特别对那些课后不复习的同学来说非常有作用;二来可以使学生了解课程重点,使他们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重点复习;三来也可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免提问时瞠目结舌,一无所知。

五、加强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进行过程中,我会随时就某一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各自分组,最后由各组的组长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我本人也从中得到了收益,可谓教学相长。

六、留好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加宽课堂知识

建筑材料课件范文6

【关键字】多层建筑;科学检测方法;温度与湿度;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的住宅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层住宅仍占我国住宅结构的主体地位,对其施工质量的保证不仅要求科学的技术监管及质量监管,更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的检测。建筑材料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就建筑材料的科学检测方法及几种常用建筑材料的科学性检测给出简要的论述分析。

1.多层住宅建筑材料检测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多以分包制进行施工,某建筑总公司中标后将整个工程分成几个小的子工程,然后分包给下属的子公司,这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统一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一些施工单位没有认识到建筑材料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只是对建筑材料进行数量的查收,往往忽略了对建筑材料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造成了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的潜在隐患。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建筑物设计要求对建筑材料购买与检测,确保建筑物达到质量要求。

2.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方法

2.1建筑材料的检测取样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报告反应建筑材料本身的质量,只有严格的的对建筑材料进行规范取样,检测人员才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材料的取样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取样时不仅要考虑到样品的数量,还要考虑到取样的部位及科学的取样方法[2]。通常是从一批建筑材料的不同部位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样品数量的过多或者过少及取样部位和取样方法的不规范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很大的误差甚至得出相反的检测结果。

2.2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2.2.1温度与湿度

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对某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建筑材料的存储,养护及检测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检测结果才更具科学性。例如水泥胶砂强度试体成型时的温度应控制在20摄氏度度左右(上下浮动不能超过二摄氏度)。相对湿度不能低于50%:拆模前的试体养护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上下浮动不能超过一摄氏度),相对湿度不能低于90%;水池中的试体养护温度为20摄氏度(上下浮动不能超过一摄氏度)。

2.2.2加荷速度

对样本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时,测试结果不仅与样本本身的内部结构有关,还与测试条件有关,其中加荷速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加荷过大时样本的变形相对于滞后,测出的结果就会比实际的结果偏大。在实际的检测实验的实践中某些检测人员往往忽略了加荷速度的重要性,不按照规定的加荷速度进行试验,往往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2.2.3试件尺寸

在对样本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时,样本的试件要为标准试件。否则,要严格根据试验规范进行处理。例如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时标准试件的要求为:100mm*100mm的标准正方体,骨料最大粒径不能超过31.5mm,150 mm*150mm的标准正方体,骨料最大粒径不能超过40mm,200mm*200mm的标准正方体,骨料最大粒径不能超过63mm.。测试块的尺寸一定要符合标准要求,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试验结果。

2.2.4误差因素

试验的操作步骤要严格按照试验规定进行,但因试验人员的熟练程度的不同及材料的匀质性、实验设备、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会对试验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3]。误差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平行检测误差

这种误差是指同一样品材料分成几个试样,用相同的方法在同一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取决于样本的匀质性,一般规定这种误差的允许值较小。

(2)对比检测误差

这种误差是指同一材料,同一样品在在不同的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所得的检测误差,这种误差规定的允许范围较大,主要是考虑到试验过程中试验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同及试验环境,设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在试验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检测结果比预期的实验结果或大或小,或着同一组试件中数值相差较大的情况,或者出现同一试验结果却相互矛盾的情况,这些问题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查明原因、重复试验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3.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

多年的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实践中,本人深刻的体会到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管要采取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平行检测、跟踪监测,检测和试验相结合的办法,确保用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及设计要求。下面简要的介绍几种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

3.1钢筋

对于建筑施工用的钢筋要抽样进行力学检测,其检测结果必须符合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和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标准中相关要求。同时钢筋的重量偏差、公称直径也要满足要求。

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框架结构,钢筋的受力强度一定要满足要求,当无具体的要求时,钢筋的受力强度应满足以下要求: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之比要大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值和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要小于等于1.30。

3.2水泥、砂石

沙、石子,水泥等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施工单位由于某些因素在对这些建筑材料检测时只是对其强度和与强度相关的指标进行检测,往往忽略了对其放射性的检测。水泥,砂石进行检验的同时,也要对砼配合比,砂浆配比进行检验,两者的检验结果一同出具。

3.3砼工程

混凝土建筑施工是整个施工工程的重点,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单位必须对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及强度评定标准给予高度的重视。其强度必须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对于测量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必须在施工现场随时抽样并进行强度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另外,对添加剂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碱的含量不能过高,挥发出的氨气会污染空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氯离子能够腐蚀钢筋,潜在的危害建筑物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