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1

《时艺话》。书长24厘米,宽14.4厘米,竹纸,四眼双丝线绳装订。道光丁酉年(1837年)仁在堂雕版,全一册54篇,作者21人。此书由路德作序。路德(1784~1851年),字润生,号鹭洲,陕西周至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入翰林,改官户部主事。以目疾乞休,主讲宏教书院数十年,多所成就。著作有《柽华馆集》等。《时艺话》序中说:“书院之有讲堂也,为诸生听讲而设也,讲者难,听讲尤难……幼童听而茫然,即成人听之亦格格不入,虽终日讲犹未讲也,直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耳,余有鉴于此,恒以俗易文,凡经书古文诗赋,一以方言俚语,曲曲传之,时艺其一端也,故不日讲而日话。”路德认为关中书院编写这部《时艺话》是清代较早的“学生读本”,用“方言俚语”讲课,浅显易懂。路德可以说是陕西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之一。

关中书院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院址在今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街。到清代,关中书院扩大,增建“精一堂”和“仁在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以彰书院功绩。乾隆三十六年,书院重修,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朝续有修整,可见该书院在陕西的地位和影响。

《仁在堂赋》,或叫《课士赋》。书长23.5厘米,宽14.2厘米,竹纸,四眼线装。《课士赋》也是当时的一种学生课本,卷二中选刻有路德、刘步元、阎敬铭、董道淳、胡葆锷等人的9首赋。

《天崇百篇》,来鹿堂版。书长23.5厘米,宽13.2厘米,竹纸,四眼丝线绳装订。书中收有黄淳耀、金升、陈继泰、项煜等18人的29篇文章。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安康人张鹏飞创建的“来鹿堂”雕版印刷的学生课本。值得一提的是,《天崇百篇》辑有明末爱国志士黄淳耀的文章,他“忍之须臾而已,也日月争光”的豪言壮语,激励着学生的民族气节。

张鹏飞(1783~1857年),又名鹏翼,字扶九,号补山,安康人。少贫,食菜根度日,编蒲叶以抄书。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选为州判。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人,以州判职赴四川候补。道光十七年以丧事回安康。是年秋,他运书数车进京贩卖,在卢沟桥遭局丁盘查殴打,张率众还击,被拘留候审。他密拟《制平二十四策》转呈皇帝。道光帝惜其才,特还举人位,不加治罪,放还乡里(自此朝廷免征书籍笔墨税)。他先后在临潼、褒城、安康等地书院讲学。致力家乡教育事业,举办兴贤学社、关南书院。张鹏飞创办“来鹿堂”,经营雕版印刷,开安康出版发行之先河,并将刊刻的经史子集200余种赠给8个所属的书院。他执教“必本之经以厚其基,扩之史以宏其材,正之濂洛关闽以端其趋,游之诗骚古文以雅其情”(注:自北宋迄南宋,以理学著者称濂洛关闽,即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颖、程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张鹏飞和“来鹿堂”对安康及陕南文化教育多有贡献。

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2

关键词:古文阅读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45-01

古文阅读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不可或缺的一大组成部分,从学生高考的平均分值来看有一半没达到两位数,已经是学生考试的一大弱项。下面,笔者结合对高考古文阅读的研究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谈几点观点:

1 古文阅读的发展趋势分析

古文阅读的选文近年发生一些变化。以前古文的选文一直是人物传记类,分为传记和墓志铭、表。传记如09年汪琬的《书沈通明事 》、11年苏轼的《陈公弼传》、13年裴松之的《李丰传》,墓志铭、表如10年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12年苏辙的《伯父墓表》,15年张耒的《欧阳伯和墓志铭》,但14年的选文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16年是张岱的《家传》。虽然内容上仍与人物相关但是已经发生变化,选文仍以唐宋散文家为主,因此我们在训练时要以唐宋散文家的散文为主,宋、明、清三朝精选。重点传记类,兼顾与人物相关的其他文章。

古文阅读的题型从14年开始变化,这两年已经成型,不会再有大的改变:两道选择、一道翻译、一道主观题,分值为3分、3分、8分、4分共18分。但变化的是:第二道选择题由原来考察人物的品质、政绩变为考察虚词、文章内容比对,难度加大;翻译题的难度有所减小;主观题的难度较大,它既考察学生的翻译文章的能力又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学生一般很难答全,这也是题型变化最大的地方,可是相同点就是围绕人物的品质、事件、原因、目的等提问。

2 古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2.1 多阅读古文原著,培养文白转化意识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阅读的有关古代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经过翻译的白话文,对于古文原著接触很少,而且这种情况会继续延续。这也是造成学生古文阅读理解差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在文化的意识中已经缺失了古文意识和文白转化的能力,到高中想通过短时间改变现状和提高这种能力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困扰高中学生古文阅读的难题。所以,对于学生古代内容的阅读设置上,至少应该在初中就多接触古文原著,少阅读白话。如初中的名著必读《西游记》《水浒传》就一定要求学生读古文版的,高中的名著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就更不必说了。此外学生还应在课外时间阅读:《诗经选注》;四书;三国、唐、宋、明、清的史书;《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史著作;名人传记等。对于这些著作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行选择书目和时段阅读,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培养对古文的敏感意识。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培养自我的文白转化能力,因为文白转化能力是衡量学生古文理解水平的标尺。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学生先看白话再看原著、古文和译文的对照到原著逐步循序渐进的训练,只有有意识地培养才能逐步提高。有时可以就一本书多遍阅读来训练文白能力和加深对一些文言词语的多义和准确理解。笔者看《三国演义》有四遍,每一遍都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也更全面、准确。

2.2 以本为范,夯实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古文阅读和概括能力

课本上的古文作品是文言阅读的范本,它提供了阅读理解其他古文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提供了分析古文的方法。因此,首先要抓住必修一至五文本上的古文作品,这也是高三复习时为什么要再次复习的原因。对于作品的文言基础知识要牢记,也要能够把与之相关联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记忆,做到对于词的意义记得全面、用法能够分清、句式特点明了、每一句能够准确翻译才行。学习时可以先分课记忆,然后拓展到学过的相关内容,过一学段再加以回顾总结,只有反复记忆才能做到基础知识牢固而又全面。例如,学习《指南录后序》,首先记住词语的意义用法、句式特点,这就解决了09年江苏高考《书沈通明事》翻译中“购仰妻子急”中“购”是悬赏追捕的意思。然后要对词、句加以拓展串联学过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如“除”既有本课授予官职意义,也有台阶、除去、修整的意义; “于”既有文中“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的介宾短语后置的作用,也有被动、比较等用法和意义。

对于文本中的古文学生还要学会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每篇文章要能够知道写了哪些事件、那些人物、人物的形象特点、文章的结构特点等等 ,这一方面便于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再者就是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能力。例如《师说》,先提出观点指出老师的重要性,然后从三种人从师的情况对比指出现以耻从师的不良风气,接着列举圣人从师证明观点,最后指出写作目的是勉励李蟠。从这些分析中可以学习提炼提纲、对比、举例写法的运用、议论性文体的结构范式。再如《渔父》一文中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和动作,可以分析出屈原的不与世推移、洁身自好、不妥协同流合污的伟大人格和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形象。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概括其实也是高考内容概括题型的范本。

2.3 专项训练,以读懂内容作为突破口

高三阶段对于古文主要进行专项训练,以练代讲,探寻针对性的答题技巧,规范答题等等,这些我们就不再赘述。我们强调的是以读懂内容作为文言阅读的突破口,因为读懂内容是做题的前提,无论题型咋变化但都是围绕文章内容为本。这个读懂只是训练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每段的大致意思,写了文中人物的那些事情、政绩、性格等,只是初略了解提炼简纲。它可以为下面选择题的词义、推断翻译提供文句和段落的语义背景,为内容纠正题提供正确的比较内容,为分析概括题提供选项和依据。

资治通鉴白话版范文3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探究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内涵。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明确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因年代久远的的关系,学生深感学习之难,且有的认为文言是老八股,与时代潮流相悖,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其实,学习文言文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而学好文言文,能更好的学习现代语文。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学生而言,它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出色的论辩艺术,结构特色等都是我们作文的丰富营养。

2更新理念、转换角色、突出自主

文言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洋洋洒洒,辛辛苦苦,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应由高高在上,下到平等参与,同时又进行积极指导。

2.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训练。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1)善于比较,区分易混淆的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很多,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较容易区分文言文中词类的各个特点,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2)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据此我们就可明了一个词在句中应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个句子是属何种句式。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词,活用为名词。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句中的“者……也”是判断的标志,再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则没有判断词;如果是被动者作主语的,不管有无被动词,都是被动句。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列传》);如果缺少成分的,则是省略句。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之战》);如果成分按一般顺序变位的,则是倒装句。如《张衡传》中“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一句,作为状语的“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置到了中心语的后面,成为状语后置句。

2.2诵读引导。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2.2.1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数”,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句中读“shù”,意为“命运”,在“范增数目项王”句中读“shuò”,意思是“多次、屡次”,在“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中读“shǔ”,“计算”的意思,而“数罟不入池”中读“cù”意为“密”。

2.2.2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同时,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2.2.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2.2.4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3明确教学目标,巩固扎实基础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说穿了,也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

4培养、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