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制范文1
对一个项目或者工程而言,如果决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寻找承包商,那么招标方就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引进竞争,减少己方的费用以及所承担的风险。基于合同的招投标机制不仅在价格上引进了竞争,而且在利润分担率以及质量等多个因素上引进了竞争,从而能够提高招标方的收益,减少其风险。
所谓合同,也称为契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而签订的协议。合同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类:确定价格合同和成本补偿合同。这两类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承包商和招标方所承担的成本/利润风险的程度不同。采用定价合同,承包商主要承担成本和利润的全部风险或者极大部分风险,而采用成本补偿合同则相反,成本风险主要由招标方承担,承包商对成本增加只负很小的责任,其利润或者酬金较有保障。
2.成本补偿合同
成本补偿合同中把成本分为两种:
1、由项目难度决定的最低必须成本。它是承包商通过努力也无法改变的部分,也就是任何承包商完成该项目都必须花费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应该由招标方完全支付。
2、承包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部分。也就是可变的那个部分成本,它表征了承包商控制成本潜力的大小。
为了激励承包商,使之尽量减少总的成本,招标方通常是采取成本分担的方法。也就是说,招标方除了支付固定的费用之外,还需要承担不定成本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由承包商承担。这样,承包商通过努力,就可以减少自己的总成本,进而增加效益,而这种努力同时也减少了招标方的总成本。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可以认为随着投标方努力程度的增加,由这种努力所带来的成本减少将会逐渐降低;另外投标方的努力是需要一定成本的,这种努力成本也将是随着努力程度的提升而增加的越来越快。
在存在较大的技术与费用风险时,采用成本补偿合同对双方都有好处:采办部门可以根据技术和需求等的变化,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通过费用补偿而灵活地调整承包商的工作;承包商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本身承担的费用风险。
3.最优成本补偿合同的机制研究
合同的签订实质是一个委托过程:一个参与人(招标方)想使另一个参与人(承包商)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所谓最优合同则包含了最优风险分担和最优努力水平两个方面。最优风险分担是指对于合同履行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合同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各是多少;最优努力水平是指招标方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以及投标方(承包商)相应采取什么样的努力水平。
在基于招投标机制的合同签订中,一个签订的最优合同应该保证招标方选择了一个最优的投标方。因为一个投标方的竞标价格会影响到合同签定中的风险分担和激励机制。反之,招标方选择的最优合同策略也将影响到投标方的投标策略,因此需要考虑基于招投标机制的最优成本补偿合同。
招标方签订一个最优合同的目的通常有两个:
1、给投标方(承包方)以一定的激励,使之能够选择对己方有利的行动;
2、寻求一个在双方之间的一个最优的风险分担机制。
在传统的成本补偿合同中,投标方(承包商)的行为具有隐藏性,投标方不能完全观察到投标方(承包商)的研制生产过程和成本控制努力水平,只能监督和激励其努力,从而降低成本;承包商的行为结果,即合同项目最终审计成本,由项目难度、承包商控制成本的潜力及其努力水平共同决定;在合同中,招标方除支付议定的固定价款外,还需承担项目不定成本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由承包商承担。所以在整个招投标竞价以及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投标方在竞标阶段没有考虑到他的出价对于后来合同签订阶段的影响,也就是说他没有看到他此时所采取的行为对将来自己的努力水平以及招标方的不定成本分担率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过程是静态的,而且信息是不完全的。
相对于传统的固定价格的以及单纯的成本补偿合同而言,采用最优成本补偿合同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风险分担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
假定标的真实价值是vo,而只有招标方知道标的的真实价值。投标方不能知道这个真实价值,仅仅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vo进行主观猜测。在招标方以招投标方式来寻找承包商时,我们有理由认为对标的估价更接近于真实价值vo的投标方更值得招标方的信赖。其原因可以分析如下:
1、这个投标方能够比较准确的估计到标的真实价值,说明他具有相关的技术、经验和信息优势,从而能够更可靠的完成后续合同中规定的各项任务;
2、更接近于真实价值的投标减少了某个投标方为了争取到投标竞争的胜利,而恶意的降低自己的投标报价,此时招标方虽然减少了招标过程中的支付,但是承包商往往不能按期、按质的完成合同,从而给招标方带来更大的损失。
3、更接近于真实价值的投标减少了某些投标方之间的合谋现象,合谋是指某些投标方共同给出超过标的真实价值的报价,进而提高最终的定标价格。这种合谋现象给招投标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它首先是降低了招标是为了引进竞争的初衷,其次是超过真实情况的定标价格损害了招标方的利益。
这里,招标方不能观测到承包商的努力水平,看到的只是承包商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但是招标方知道承包商在竞标阶段的投标报价中所反应的对于标的价值的估计,而这种估计反映了这个承包商在前一阶段所采取的行动对于招标方的价值。为了令投标方能够给出更接近于标的真实值的投标报价,招标方在合同中考虑到了对于投标方行动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如果投标方能够在竞标报价中给出越接近于真实标的价值的信息,那么它在后面的合同中所获得的效益也就越大。而这实际上是一个招投标双方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投标方在进行报价竞标时,预计到自己的投标将会影响到后面的合同签订中的效益,因此将会综合考虑,给出自己的最优报价。
机制范文2
首先,对于占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70%的煤炭而言,政府对于明年宏观经济动向的定位至关重要。从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明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明年的主基调。不过,由于诸多深层次矛盾,调结构仍然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渐进的结构调整方式决定了投资仍然是主要拉动力,而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宏观层面上,20__年煤炭市场需求仍然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煤炭产能过剩或许是个小概率事件。根据运销协会所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在内的全国煤矿产能超过10亿吨,估计全国在建、改扩建和现有生产煤矿总的产能规模在30亿吨以上,这些煤矿建设项目将在今后两三年内集中释放产能。据此来看,起码在时间上,这些产能不会在明年爆发。而且资源整合将会促使煤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国有企业产能占整个煤炭行业的比重不断加大,这也为控制产能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产能增量空间最大的两个省份陕西、内蒙古运输条件难以快速提高,而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也需要几年时间,这将迫使两大富煤省份要么控制产能,要么提高就地转化率,短期内并不具备对全国煤炭市场造成冲击的条件。
至于煤电谈判,经历了20__年漫长的煤电谈判洗礼,新的交易规则有望在明年得到确立,当电力企业望眼欲穿的政府价格干预迟迟未现之后,会逐渐不情愿的接受市场氛围更浓的谈判方式。而明年经济增长有望好于今年,铁路运力的提高仍然缓慢,这也将会增加电力企业的紧迫感,伴随煤炭行业改革,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议价能力不断提高,这决定了其在明年的谈判中将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煤电双方能否就价格问题早日达成共识,要取决于煤炭企业的涨价欲望大小。在新的一年里,长期合同将会更多的涌现,从未来市场变化发展角度出发,煤炭企业可能不会支持更长时间跨度的供应合同,期限一般多为三到五年,而价格方面,合同煤有望继续上涨,但是涨幅将会受到政府(隐性)控制,同时与市场煤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整体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价格波动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
20__年或将会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起始年,20__年的经济危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提出的减排承诺以及我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碳减排的相关工作将在20__年得到进一步确认和部署,更多的相关发展计划及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但是对于产业本身,由于技术、成本、配套环境等制约因素,20__年只是个开始,明年对于新兴能源而言还是属于孕育期,这也意味着不会对煤炭市场造成实质性影响。
机制范文3
关键字:企业;员工;有效;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54-01
员工激励是管理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永恒主题,也是任何一个人类群体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都不能忽视的根本性问题。古今中外迄今为止所有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表明: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任何一项有效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激励”。激励的理念、措施、方法,时机等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效,最终影响到该群体组织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根据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一个群体组织,要想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形势,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视为最宝贵的“第一资源”,全方位地重视员工激励。
一、激励机制的作用和意义
1.可以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
激励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激励,就是使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并引导下属积极地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
2.可以吸引组织所需的人才,并保持组织人员的稳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劳动的作用日益显著,组织内所拥有的各种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组织作用的发挥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许多企业都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方法来吸引人才,如支付高额报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给予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等等。同时,管理者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也可以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增加其安全感、满意感,增强组织的吸引力,保持组织内人员的稳定性。
3.可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任何一个组织人员的表现都有好、中、差之分,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使先进的人受到鼓励,继续保持其积极行为,也可以使表现一般和较差的人受到鞭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4.可以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个人目标是由个人需要所决定的,它往往与组织的目标和要求相矛盾。运用激励方法进行目标管理,让员工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在设置组织目标的时候尽可能地考虑个人目标,并把组织目标具体分解为个人目标,可以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激励方法,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减弱或者消除其不合理要求,也可以调节员工的行为,使其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二、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往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而是随着个人自身素质的变化而不断更换更为理想的工作。因此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的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基本制度的不断完善,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许多企业也相继建立了以员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多数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未尽完善,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意识落后,内部管理制度不配套。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
二是现代企业中存在着盲目激励的现象。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需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搬。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于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三是激励措施无差别,激励方式单一、僵化。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许多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仅仅采用奖金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挫伤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最终必然形成“逆向选择”,即优秀人才离开,而留在企业的多是非优秀人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企业对不同的人必须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四是过度激励。有些企业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现代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结语
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我国现代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机制范文4
一是为职工提供一份具有挑战性工作。按部就班的工作最能消磨斗志,要职工有振奋表现,必须使工作富于挑战性。领导要指导职工在工作中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同时,还要确保职工得到相应的学习新技术的机会,以便把工作做得最好。凡投身于领导技术的工作部门,一般都令人士气高昂。拥有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职工会引以为豪,如果他们能自豪地夸耀自己的工作,这夸耀中就蕴藏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二是在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领导应当为职工出色完成工作提供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的整体目标任务,需要专业部门完成的工作及职工个人必须着重解决的具体问题。由于做实际工作的职工是这项工作的专家。所以,领导必须听取职工的意见,邀请他们参与制定与工作相关的决策。坦诚交流不仅使职工感到他们是参与经营的一分子,还能让他们明了经营策略。如果这种坦诚交流和双向信息共享变成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激励作用更明显。
三是当职工出色完成工作时,领导当面表示祝贺。这种祝贺要及时,要说得具体。如果不能亲自表示祝贺,领导应该写张便条,赞扬职工的良好表现。书面形式的祝贺能使职工看得见领导的赏识,那份“良好的心理感受”更会持久一些。同时,领导还应该公开表彰职工,引起更多职工的关注和赞许。例如,信息中心市场化用工人员陈晶同志,在*年3月,被借到团省委为其制作多媒体汇报,历时半个月带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团省委的一致好评。同年,该同志被团省委授予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中心领导借此契机,大力宣传陈晶同志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的先进事迹,在中心召开的“读书创新、沟通无限,信息中心‘五•四’交流会”上,中心领导对她进行了表彰通报,并颁发了奖品。
四是关心职工疾苦,为群众办实事。企业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能否理解人、关心人,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是实现“四个过渡”的前提。这就对企业的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一个领导者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要把管人、管事、管思想统一起来。抓管理从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入手,化解由工作、生活等问题带来的思想上的矛盾,理顺情绪。做到“四个到场”,即:婚丧事要到场,职工病重要到场,家庭纠纷要到场,节日慰问要到场。*年,中心领导走访慰问、参加婚丧喜事50多人次,找职工谈心70多人次,解决职工思想问题20余个,使广大职工心情舒畅,思想稳定。
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知道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在人才的使用上,企业的领导者要胸襟宽阔,不拘文凭、不拘年龄,只要是企业需要的,就大胆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使人尽其所长。我们选用一个人,主要是使他发挥自己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只要不影响到工作,不影响到别人发挥积极性,就不发求之过严。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要发生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的管理组织的宗旨是要创造条件,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优点,并尽可能地抑制其缺点。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企业,由于用人不当,把那些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提拔到重要的管理职务上,造成企业内真正能干的人不安心工作,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甚至纷纷要求离职。长此以往,会毁掉企业的灵魂和活力。对那些只会奉承阿臾,但又无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对那些只会吹牛说谎,诽谤别人的人。企业应该防范,如果企业纵容这种人,就等于堵塞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通道。
机制范文5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同一供应链中上下游实体之间达成的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机制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反应时间的缩短以及新市场价值的创造等,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
一、供应链合作机制
1.供应链合作机制的产生
供应链合作机制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集成化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强调供应链上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有两种种因素驱动供应链合作机制的形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把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伙伴来完成,那么企业就能集中精力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样既可以保持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让企业在其他领域利用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其他业务。
(2)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都要求企业需要具有快速反应、满足顾客需求并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如果供应链上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那么企业就能更快速更准确的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运作的高效率,从而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2.供应链合作机制的优势
供应链合作机制是将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以及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使得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减少整个供应链上产品的库存总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
(2)企业对供应商管理的监控和交易成本变小。
(3)企业可以实现集中采购,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二、供应商的选择
1.供应商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1)核心竞争力原则。要求供应链合作伙伴都必须拥有各自的可利用的核心竞争力,并并使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快速高效的物流,高质量的服务,成本的降低,快速的新产品研制等。
(2)同理念原则。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应该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若价值观及战略思想差距过大,合作必定以失败而告终。这两方面都会极大地影响双方合作的兼容性。
(3)精简原则。整条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不应太多,在选择合作伙伴是应保证少而精。供应链过长,可能会产生信息失真,增加成本和风险。
2.供应商选择应考虑的环境因素
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是处于合作各方的关系的大环境中的,合作关系的大环境对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起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应该考虑以下4个环境因素:
(1)信任度。这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供应商伙伴关系能否建立成功,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增强企业间的信任度。相互之间的信任能够使双方实现信息共享,利用他们互补的优势和技能减少交易成本,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2)合作愿景。这是选择供应商的最基础的环境因素。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需要有合作意愿,并对未来合作的方向和目标有相同的理解。拥有共同的合作愿景才能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
(3)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处事风格,在合作时可能会引起文化冲突。因此,需要事先了解合作双方的企业文化的异同点,尽量选择接近自身文化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同时要进行文化融合。
3.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1)定性选择。定性选择一般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专业人员的判断来选择供应商,主要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和协商选择法。这种方法直观、简单易行,但有些草率,主观性特别大。
机制范文6
关键词:适时财务监控;监控机制;两层级监控模式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生存、更快地发展是当今企业不得不正视的紧迫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方面进展很快,但对于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实务和财务监控技术的引进相对滞后,尤其在财务管理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监控非常薄弱,有些企业表面上似乎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数据,很大程度上只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简单模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适时财务监控的融合及其监控新理念的导入显得很不足,这就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财务监控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因而,加深对财务监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积极将网络技术与先进的财务监控思想结合,创建适合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财务监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本文仅对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涵义、调控导向类型、类别和两层级监控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涵义
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中所说某经济管理系统的机制,就是指它的内在运行规律和有关系统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各组成发生的变化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一词原本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但在财务监督和控制上通过类比借用此词运用,通常将机制作为运作体系的替代词。诸如,我国管理学著名学者田志龙教授把股份公司治理的内部监控机制定义为所有者对股份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表现是否称职、业绩是否良好所进行的监督控制的运作体系[1](P82)。单纯对“机制”一词的理解还不能深入揭示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然而我们可从如下的几点分析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1.适时财务监控的涵义
我国财务界对财务监控的传统定义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财务管理和监控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按传统的财务监控涵义来构建计算机的监控系统是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在本文,我们借鉴8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JIT(Just in Time:适时)[2](P1)制造的先进管理思想和90年代美国计算机商业应用权威专家詹姆斯。迈天提出的cyber-corp(计算机网络化的企业)的概念[3](P5),拟构建适应网络化时代企业快速变化的机制,提出构建能够自我学习、进化和自我适时应变的财务监控系统([4]),以此为基础构建适时财务监控的涵义。因此,我们可给出适时财务监控的定义: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对资金流实施及时且切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和适时地为各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2.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将适时财务监控的涵义与机制结合,我们可给出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一个确切的定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指财务管理者(包括利益相关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对资金流实施及时且切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实际上是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和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
3.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几点解释
对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解释:(1)监控机制按照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应用网络实时财务信息对财务活动和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控制以达到预定的财务目标。(2)适时监控机制不是一套公文式的财务制度,也不是财务事项记录机,也不是一套简单财务数据处理的网络系统,它是一个可以及时地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和发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转化原因为适当措施再转化为所期望的结果。(3)财务监控机制对制约企业人偏离目标的行为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监控工具;没有适时财务监控,企业的人不可能较好履行契约和企业创造价值的功能,也就不能得以发挥。(4)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的是网络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监控的本质内在机能,它是企业财务活动和业务经营(含电子商务)各环节融合和协调运作的动态关系。
上述的解释仅解决了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涵义,但仍存在若干尚未明确的问题:(1)没有明确机制在系统(企业)中起作用的层级结构。具体地说,对财务监控规律的研究,是对财务监控系统内部及其与财务监控对象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的揭示,也是探讨财务监控机制中的控制对象与监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上述的定义中没有说明,需要在本文后面作进一步研究;(2)财务监控机制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则没有对它与其它系统要素(诸如企业治理系统要素:董事会决策程序和监事会监控内容等)的关系加以解释;(3)没有明确财务监控机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机制与适时财务监控概念的混淆;(4)忽视了不良机制可能存在的客观性,怎样揭示和改进不良的财务监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上述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对适时财务监控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特性
现代企业面临复杂的网络化环境,适时财务控制的特性表现为:快速反应、实时性和恰当性、集成性和信息实时共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