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间天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间天河范文1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发展;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政治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还要继续延伸下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的同时便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影响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自身的演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有四种情况。第一,二者和谐相处;第二,二者关系紧张;第三,自然适应人,但人不适应自然;第四,人适应自然,但自然不适应人。理想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应该是第一种情况,它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第二种情况显然是我们所要避免的。第三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自然占主导地位,人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自然界给人提供的生存条件极其有限甚至恶劣,人类无法从自然界中汲取太多。如果说这种被动的适应自然的情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那么这也是一种低层次的“和谐”,一种低水平的“天人合一”。第四种情况表现在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越来越适应自然,能够驾驭自然,但某些自然物却随着人的活动而逐渐变质、退化甚至消失。如果人的活动只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尚未伤害到物种的生存,尚未违反生态平衡规律,那么人与自然还是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如果自然界被人的活动大幅度大面积破坏与自然资源被大量地不可再生地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背离了生态平衡规律,最终会由自然不适应人导致人也不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早期社会的自然适应人,但人不适应自然,到工业社会以后,人越来越适应自然,但自然越来越不适应人,直至今天人与自然越来越互相不适应的发展过程。所以,当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不是回归早期社会的自然适应人,人不适应自然的情况,也不是恢复工业社会的片面强调人适应自然,而自然不适应人的活动的场面,而应该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

一、改变旧发展观,树立生态道德观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环境发号施令,而必须自觉成为维护自然界稳定、和谐发展的调节者,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科学知识、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目前,虽然我们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如何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尚缺乏很好的对策。因此,我们要有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严格控制人口骤增,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地球上的荒漠化正以每分钟11 公顷的速度蔓延,在中国荒漠化土地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3,而且每年还在以3436 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因此,要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

三、加强生态建设,统筹资源的开发和整治

必须承认,13 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要支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关键是这个代价不能过大。我们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国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资源的开发统筹规划,统一整治。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采取有效措施打击乱占耕地、非法采矿、滥伐森林、污染水源等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资源开发利用依法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司法部门要加强司法工作,提高执法效果;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的价格体系,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可再生资源的经济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英]齐格蒙特•鲍曼. 邵迎生译《现代性与矛盾性》[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人间天河范文2

不明少女(河神): "喂!你醒醒!"樱微微地睁开了眼睛.呵呵~~你醒啦!"樱发现站在她眼前的是一位少女."你好!我叫露!你是谁?为什么会跳下河啊?"

樱:我...我叫樱,因为...我...失去他...了

露:哦!呵呵~~你先在住下吧!

樱:我...我...我竟然没有变成泡沫!

露:什么?诶!给你吃草莓!

樱:谢谢!(我怎么回有一种想睡的感觉.)ZZZZ~~

大家也许回感到露是坏的,可是,露只是想让樱忘去杰,一直住在这儿.

(天庭)

杰:父亲,我......

天帝:杰,我为你找了位妻子,她是莲

莲:你好,杰.我...

杰:我不喜欢她,哼!

天帝:你 ....让他想一想,莲.

莲:哦!再见!杰!

(珊瑚坛中)

樱:哇!好美!

露:是吗?你要一直住下去哦!

樱:好!

樱每天都快乐地在珊瑚坛中玩耍,有一天,她发现露的一本书上写着关于杰的事,她这才醒了过来,她呜呜地哭了起来,心想:我...我错过了找杰的机会.

露:樱,你怎么了?

樱:杰...杰..

露:你干什么?你要离开我了吗?不..要..

(天庭)

天帝:杰,你为什么不喜欢莲?

杰:我喜欢别的了.

天帝:谁?

杰:不告诉你!

人间天河范文3

关键词:徽派民居建筑、天人合一、生态、形态、心态

现代大都市新鲜空气的缺乏和洁净水源的不足以及噪声电磁波充斥域内,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人在征服自然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同时,也觉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而使人与自然的对立日趋尖锐。人们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希望能进入历史,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寻根求源。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越是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神灵的默化。人们倍加珍惜自身千百年来创造的精华,以弥合今人与古人的心理上的距离,而古代民居建筑的环境必然更能激起今人的怀旧感。

徽派民居建筑那种“铁门山墙地磨砖,两进三间天井院,双层结构砖木楼,楼上阁厅飞来椅(美人靠)”,即以天井为中心的“四水归堂”,马头墙错落的“五岳朝天”,多进堂组合的“步步高升”,以及大门上高大轩昂的“五凤楼”等代代生发伸展着的建筑模式,最能体现出徽州文化传统那样古朴自然的造型美和技艺协调的空间美。 而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那种天地造化与人工建设巧妙结合的就势选址和采形布局,水口溪流、村头装点、园林绿化、街坊小巷、桥坊石作等的综合处理,使天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气,整个村庄房舍建筑充满流动感和生命感,更能体现出徽州文化传统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

目前所见的“徽派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所遗存,包括传统的民居、祠堂、庙宇、亭阁、牌坊等,都力图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民居中十有八九,或背山面水,或枕山面水,抑或依山跨水,甚至是“黄山向晚盈翠轩,黔水含春傍槛流”,“山禽拂席起,溪水人庭流”,真个窗外是山,槛外是水,把真山真水都引到家里来了。这些建筑群“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将建筑和山野、草木、流水、行云等自然景观综合为一个艺术整体。远远望去白墙灰瓦,朴实淡雅,高墙飞檐,错落有致。待至身临其中,又使人觉得居简院深,藏露适宜,花情映水、低树临池、风花雪月、四时有景……这一切连同那飞檐翘角、突兀多变、姿态万千、错落层迭的马头墙以及那装饰在门框、门罩上的石雕,镶嵌在宅院墙壁上的砖雕,花窗板壁上的木雕,还有蹬足铿锵、精心铺砌的青石板路,都显得那样的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天人合一的徽派建筑首先与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格局有着很大的关系,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徽派建筑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由于徽州丘陵山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村落视野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正如有识之士所认定的那样,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这就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的约定标准了。

同时,对水的需求及对水的防范,是村落选址的另一重要标准。“所谓水者,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义其第―:义也。”这样,综合两个方面的标准要求是枕山、环水、面屏、朝阳,把村址和宅基选择在相对稍高的台地、缓坡之上,随坡就势,因势利导,这样会使得既符合视野开阔,即所谓“望向好”的要求,又能满足居住者生活的生态因素的要求。一般人都知道,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两大类:一是生物因素,指生物资源、卫生、防卫等;另一是非生物因素,指土地、阳光、空气、温度等。徽州村落选址和民居择基都受天然条件限制,起初多源自其先人依据背山面水这一理想模式择地营建的,正如清代乾隆年间修纂的《汪氏义门世谱・东岸家谱序》所说:“自古贤人之迁,必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因而,这在山岗丘陵为地貌特征的徽州,溪流、水塘遍布,提供选址择基的空间较多,背山面水就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这些都足以说明徽州先民早已注意到风候水土对民俗文化以及建筑的影响,自古即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徽州是宋学大师朱熹的故里,他说过“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因而使老庄美学深深渗透在民居建筑艺术之中。清代朴学大师朱熹、戴震都认为遂欲应推己及物,讲求人与自然的共存、相通与和谐,他们都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自我完善以达到内心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对于徽州建筑文化及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这样就使得依山傍水的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就是:青瓦、白壁、黑墙边,黑白相间的民居建筑群体,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而这黑白相间的徽派建筑取材就是单纯的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清水墙不加添涂料,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徽派民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而摒弃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这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观的影响。

徽派建筑使用黑白色调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徽州的富商大贾虽有一掷千金的财力,但其社会地位低微。明代对房舍建筑等级森严不得僭越,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而且不准用彩画、斗拱等,于是富贾就另辟蹊径,运用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对景的手法,把真山真水看作是天然构琉的园林,在村落的选址、庭院布局、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尽量选择背山靠水的地方;在建筑艺术上,则又着眼于建筑群体的千变万化,并运用多种手法,包括砖雕、石雕、花墙、花窗等形成一个“山随宴座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的奇妙意境。它们得山水之灵气,将人为构筑与大自然的赐予处理得那么和谐、融洽。

徽州民居村落的“白墙黑瓦马头墙,三间五架双楼房,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联显文华”。“民居祠堂石牌坊,村头水口园林化,长街短巷巧分布,天人合一呈吉祥”。这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今后高层次地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心态的很好借鉴与参考,至少可以使人们感受到那种子和、宁静、恬淡、纯朴的情调,山因水青,水因山活,树因水绿,郁郁葱葱,进而让人们从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可使心态失去平衡的人得以恢复正常。

这充分表明徽派建筑具有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个整合的文化总体,具有功能上的实用性、生态上的科学性、技艺上的渗透性或生态、形态、心态(生态指顺应自然、障空补缺,搞一村一户一室的生态小气候,以达到园林化的意境;形态指因地制宜、布局造型和谐有序,以达到整体上的韵律感;心态指触景生情、物我两亲,以达到抚慰和净利化人的心灵)三合一的综合性。

参考文献::

王杰《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江世龙《中国徽派建筑之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秦俭、龚美玲《皖南古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

赵焰、张扬《徽州老建筑》,人民出版社,2011年

人间天河范文4

1、专业技能就写自己的强项,比如财务分析,合理避税等。就只方向因人而异,核算、预算、资本运营,这些都是方向。

2、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EXCEL、WORD,会使用用友(金蝶)财务软件;熟练使用办公OA系统,熟悉网上报税流程,会防伪税控机打发票。

3、办公设备使用,熟练使用复印机、传真机,打孔机,熟练装订帐表。有驾驶证,可以填写有驾驶证,C本,熟练驾驶能力。

4、其他专业技能,了解经济法相关内容,熟练掌握税法、会计法。了解企业管理相关内容,了解人事管理相关内容,熟练核算缴纳社险与公积金。

(来源:文章屋网 )

人间天河范文5

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需要研讨的问题,笔者仅就一些教学体会谈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问题,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其读书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学生一般喜欢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喜欢和他们接近,喜欢模仿他们的一些行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那么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是多进行班级读书交流,可以借鉴北镇中学史建筑老师的“小石头”读书讲坛,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大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身边的事例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可以采取读书交流会和读书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也有了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更加努力地去读书。

笔者通过以上方式,把学生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也通过这些学到了很多知识。

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交给学生的一些读书方法,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

第一种是指导式读书法――有的放矢

根据课程文本的进度和要求,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题目,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文章和名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中解决问题,把自己在文本学习中的疑惑通过读书自主解决,然后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这就是指导式读书法。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好处是读书的目的性强。

第二种是探究式读书法――打破沙锅问到底

学生在自己看书或者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应学会自己去解决,学会查阅资料和各种书籍。举个例子来说,在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时,有同学对曹操这个人物的认识不够全面,那么可以自己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三国演义》、《三国志》、《曹操传》等书籍阅读,直到把曹操这个人物弄明白、了解清楚为止。这是一种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好处是探究性强,成功后成就感强烈。

第三种是博采式读书法――天涯何处无芳草

读书不一定非要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学生在平时也要时时处处注意读书,收集信息,如学校的阅报栏、《齐鲁晚报》的文学版块《齐鲁青未了》、旅游中遇到的碑文等,都是书,都是知识,学生可以时时注意这些细节,使自己时时都能读书,处处都能获得知识。这种读书法的好处是不用带着书,只要带着眼就行,免去了携带书籍的劳累,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种是抄诵式读书法――“眼、耳、心、脑、手”全部开动

学生在读书时,不能只是看,还要适时去诵读,适时去抄写,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想在读完书后什么都留不下,所以要在读书时把各个器官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一边抄写,一边诵读,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脑子想,这样给我们的印象就深了,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读书法的好处是记忆深刻。

第五种是批阅式读书法――人间处处真情在

人间天河范文6

提起永靖,中学时朗朗书声中的《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依然在耳边回荡。去一次刘家峡,一直是心底最朴实的愿望。好在永靖离兰州很近,“西出兰州80公里”,这个数字一直在心里记了十多年,等真正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心里轻快得像一个小学生。

刘家峡记忆和美丽

去刘家峡的路走得很悠然,汽车从兰州西固上山后,一路十分安静,路旁是黛色的山体,绵延但不险峻。已是4月了,星星点点的小花兀自在路边开放,清澈而透亮。我们停下车,特意采了些小花拿在手里,满车都溢满了春天的气息。

水库是一定要去看的,它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十分壮观。到达水库之后,车便一直绕着水库走,在库水的尽头,便是洮河与黄河主干流的交汇处,远远望去,有一道蓝色与金色的分界线,因为两股水流来源不同,洮河来自甘南青山中间,而主干流已在黄土高原行 走了一段,如果你回头,将视线抬起,你会看到同样的两道分界线:碧水与黄土山,黄土山与青天。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刘家峡才有。

黄河向西流也是这里的一个奇特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向西流去,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一曲,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站在黄河单拱第一桥面上,电站主坝一览无余。主坝高147米,长100米,如同天门紧锁在悬崖峭壁之间,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坝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遇电站提闸排洪,黄河水像被囚的雄狮冲开闸门,汹涌咆哮,弥天水雾白茫茫直冲霄汉,惊心动魄,叹为观止。从大坝乘坐仿古游艇到库区游览,驶到洮河口,携有大量泥沙,浑浊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库,立即与清澈的黄河水形成泾渭分明的两股水流,但浊流很快被清波吞没。

我们在水库边的小树林休息了一会儿,静静地望着湖水,翠绿的水和湛蓝的天之间是红色的远山,绮丽的景色让人陶醉,伴着心中升腾的童年记忆,所有的烦恼都已悄悄让路了。

柄灵寺石窟

沿黄河干流向上不远,便进入了一个由特抗风化的石英砂岩构成的嶙峋地貌区,有点象石林,但要高大得多,白色陡壁上长着些顽强的绿草和苔藓,有个陡壁上用红漆写着几个莫名其妙的字,据说是几十年前有人在那里刷标语,还没写完便绳断跌落粉身碎骨,此后再没人敢试了, 看来人不一定能胜天,天人合一却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