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文学名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文学名著范文1
关键词:名著电影;外国文学;高校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普及,文学产生变异,学习者不再完全依赖纸质文本,从阅读纸质文学转向阅读网络文学、电子书籍,观看影视电影和短视频等,主要目的也从学习转向消遣和休闲娱乐。碎片化的信息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提不起兴趣。新时期如何因势利导,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网络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后学习的兴趣,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电影丰富外国文学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颖,但是如何运用,怎么运用好这个工具,使其符合时代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需求,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传统讲授内容以西方文学为主,西方文学的大范围内又以欧美文学的讲授为核心,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通过梳理脉络,选讲重要作家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知识性较强,但目前社会环境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很多教师开始运用电影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武器”,看似做到了“寓教于乐”,然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过于依赖名著电影一部电影大概需要播放两到三个小时,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相应的,教师就减少了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减少、知识性的传授以及文学品读减少,偏离了其文学教学的轨道,而成为“放电影课”。如有的教师在上古希腊文学时,不讲解其文化渊源及背景,只播放电影《特洛伊》、上莎士比亚戏剧只播放电影《哈姆莱特》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教学。外国文学因其根植于相应的异域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着深深的疏离感,理解起来存在障碍。没有做背景解读,没有对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做深层次剖析,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直接的感性认知上;没有做纵向横向的知识疏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学习步伐,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视听享受,而不是阅读文学名著,更不是独立思考,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名著电影运用不当,导致文本阅读缺失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元素,同时电影的创作受到电影时间、叙事节奏、拍摄地点的制约,为了拍摄的需要,在改编时必然会对原著内容进行削减、压缩和更改,因此电影只要投入拍摄就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因为电影较为直观,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只会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很多教师未做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影像与文本的对比寻找缺失,或未向学生指出名著电影的局限和文学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在这种“速食”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极容易放弃对原著的阅读。如《伊利亚特》中,荷马并未对海伦的美进行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能想象,但是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都直观地展现了海伦的相貌,如果学生完全认可电影中塑造的这一海伦形象,就丧失了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当学生以改编电影代替阅读,沉迷于影像,外国文学教学自然也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未精细筛选电影资源电影与文学在表现方式上不同,电影是创作者的再创作,必然存在某种创造性的改编,这体现了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与阐释,因此并非所有名著电影都是精品,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师在选择名著电影时不加以精细筛选,把不符合原著精神的电影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如有的教师选择时下被票房驱使而脱离原著、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电影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经典和文学教学的开展。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原著和电影各自的精神主旨,没有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片段进行播放,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有的教师没有考虑观影对象的接受能力而播放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学生学无所得。
二、名著改编电影运用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
(一)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外国文学教学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的原则。“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明白电影只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而不是主要资源”[1],“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以观赏影片替代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内容,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和教学辅助作用。如课程学习到莎士比亚作品,古典主义作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时,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中西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原因,学生仅仅依据文本和想象及教师的课程讲解,一方面很难提起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进入到小说建构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教师此时可适时适量引入《罗密欧与朱丽叶》《巴尔扎克传》《包法利夫人》等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辅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原著故事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将学生代入到原著的情境中,实现与作者的隔空对话,达到教学目的。
中外文学名著范文2
一、为学生选讲外国文学名著的经典片段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广泛阅读经典。大部分外国文学名著的篇幅较长,而课堂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选讲,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对《大卫·科波菲尔》进行导读时,教师可以选取年轻主人公所经历的一起事件作为经典片段,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对于大卫在看到渔夫面对海上风暴时的心理状态和所做出的应对措施的描写。短短几段文字就将主人公经历的海上灾难生动地刻画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置身于惊险的海上风暴当中。由此学生可以迅速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以其丰富的写作经验,描绘出了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故事中大卫用尽自己的全力想要挽回灾难中渔民的生命——将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通过选取经典的片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从而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二、组织学生分析外国文学名著的作品主题
通过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导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初步掌握所学文学名著的基本故事框架、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从而为学生的课后自主阅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巴黎圣母院》时,在最基本的阅读环节之后,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创作目的以及创作主题进行思考,并针对此种具有引导性的话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主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抒发自身对作品的所思所感。作为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雨果善于在其作品当中采取夸张的修辞手法,构建违反现实生活逻辑的场景,荒诞不经却又不会使人感到突兀。通过组织学生对作品主题展开探讨辩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由的深刻内涵。
三、借助外国文学名著拓展思维空间
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相比,外国文学作品在文化起源、文化体系以及民族地域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堂吉诃德》时,应指出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发展和演化,是对当时基督教控制人权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也充分体现了西方宗教思想对文学的渗透,特别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揭发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例如,《麦克白》的主人公在杀死邓肯后,内心的罪恶感与恐惧使他第一时间向上帝祷告,祈祷上帝保佑他。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重视对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加以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语文阅读内容的选取以及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学对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深刻影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加强对外国文学作品导读的重视,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外文学名著范文3
关键词:指导;阅读意识;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96-01
首先,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阅读意识。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于漪老师曾这样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要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王富仁教授认为:“前提是提高教师自由阅读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兴趣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一个能够不断开拓自己文化视野和提升自己精神素质,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者。”一言以蔽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引路人的语文教师,关键是自己要加强阅读意识,提高阅读修养。
其次,语文教师在给学生推介文学名著时,一定要有版本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学校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家长也鼎力支持孩子去阅读名著。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和家长都缺少版本意识,孩子更是如此,老师让读名著,随便买一本看看,也不管版本适合不适合自己阅读。实际上,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和现代作家的经典著作都存在版本问题,外国名著的译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应当慎重选择。
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北京第二版。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目前书市上《红楼梦》版本已多达上百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最早或最为通行的刻本为底本,校点、注释基本汇集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应首选有冯其庸等人作校注的修订新版本。著名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1939年3月上海人间书屋版。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骆驼祥子》修订本。修订本较之初版本有90多处修改,对性的内容、阮明的故事、祥子的堕落等几乎删尽。修订本的修改几乎不是艺术上的改进,是作者应对新的历史时代的结果。外国经典名著《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译,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译本被誉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之一,并荣获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5版。目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译本,但人们常说的“影响我们几代人”的主要是指梅益本,次译本经过“千锤百炼”的校订加工过程,是目前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版本。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作为学生阅读名著的引路人,肩负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使命,一定要有“版本意识”,要善于选择好的版本、好的注本、好的译本。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阅读修养,才能根据新课标的阅读教学需要和本校藏书情况,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好的版本,或指导学生自行选择优秀版本,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活动才能走上健康、有序、高效的轨道。
另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语文教师还要有文学史意识。
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文学名著,都是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可见,新课标的制订,融入了文学史的理念,并将文学史研究的变化带进了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目。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教材选编了沈从文的《端午日》,教读本课时,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不向学生推介他的《边城》,这也是高中学段推荐的书目之一。《边城》的选录,多少反映了近年来现代文学史研究对那些偏重于艺术追求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的重视和推崇,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这种变化,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为更多具有相当文学价值的作家作品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开辟了道路。而这种变化,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具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提高自身解读文学名著的能力,来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
中外文学名著范文4
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方面,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对此,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构建有美感的个性化阅读课,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我认为,个性化阅读,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方面加以注意并有所提高。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我在自己的班级(2011届高三4班)对现代文的个性化阅读课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阅读文本的选择
利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外,还要充分利用《语文读本》及“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涉及的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苏教版教科书(必修一到必修五,共五本)文本的选择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选文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是阅读文本的最佳选择。比如必修二教材中的《我与地坛》(包括教材中的节选及《读本》中的全文),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他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有亲人为自己所受的痛及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读本》选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本有的属于延伸性的,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一些是知识性的,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教材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复活》等。这些内容也非常重要,是不可忽略的。
(二)构建有美感、有魅力的课堂,营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
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个性阅读”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个性研读”为重点,以学生主体个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主动自由地进行语言实践、思维实践、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课堂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
个性化阅读课可以分为教师引导精读课、课外延伸自读课、读书演讲竞赛课和文学欣赏课等多种形式。采用大部分学生喜欢而又最有个性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能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个性化阅读”要与“共性化阅读”有机整合
所谓个性化,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文本以及自身的基础、注意力、兴趣、以往的经验和教师的指导等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真正的个性化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对共性问题的深入咀嚼与感悟。研读必修一教材中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学生们有不同的体悟和收获:比较手法的运用、清快清丽的语言、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等,但最重要的是,我安排了一个比较鉴赏的环节。通过对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到这两篇散文虽秋冬有别,但异曲同工,异中有同,都描绘了清新自然的景物,弥漫着郁达夫散文特有的气息,清新幽微如诗如画,体现了郁达夫二三十年代散文的特点,即意境的唯美、生活的雅趣和作为传统名士的悠闲,而这又与郁达夫丰厚的中外文学素养、典籍学识和独特的阅历经验是分不开的。那么,学生更好地体会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和意境美。两个文本的交融与碰撞,举一反三,课堂教学因此而生机勃勃。
因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训练实际上是建立在“共性化阅读”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共性,个性将无从谈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清醒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外文学名著范文5
一、强化故事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对阅读尚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只有喜不喜欢读的,而没有需不需要读的,对阅读的重要性尚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其阅读的,而不应过多强调阅读的作用和其重要性。
在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阅读故事会,专门讲解古人阅读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阅读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讲解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屈原洞中苦读、司马光警枕励志等古人读书的故事,讲解了、马克思、鲁迅等近现代名人读书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尽量避免过多地讲解,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故事本身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慢慢体会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科学激励评价,调动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巧用激励评价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要发挥阅读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敢读、愿读、想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教学中要紧紧抓住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激励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身心愉悦,增强阅读信心。要把握好激励评价的三个环节:
一是读前鼓励。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增强其阅读的信心,让其敢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兴趣培养阶段,只要有勇气敢于尝试,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不论读的好坏与否,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最重要。只有敢于阅读,才能慢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读中指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点,帮助学生纠正读得不准、读得不好的地方,指导中尽量避免使用批评性的语言或者定性评价的语言,少用或不用“应该、不应该”这一类语言,而要多用“如果这样读、如果这样停顿、如果这样表达”等类似的语言,委婉地告诉学生该如何读,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既有教师的指导也有教师的鼓励,增强其阅读的信心。
三是读后评价。对于学生的阅读要及时给予评价,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阅读评价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俗话说“孩子都是被夸大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阅读激励评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推荐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的材料感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需求,让学生去想读。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甄别能力,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阅读需求,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推荐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重点选择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重点向学生推荐以下几种类型的阅读材料:
一是中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丹麦童话故事》《稻草人》《伊索寓言》等,让学生进行阅读。
二是成语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多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比如班门弄斧、草船借箭、初出茅庐,等等。这些成语故事家喻户晓、蕴含哲理,阅读这些成语故事,既可以观历史,又能够增长见识,受到教益,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中外文学名著范文6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我们都发现了,平日里我们中学生是否有时间去读一些课外图书,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据我观察,身边的同学中读课外书的的确是多的,关于他们所读的书的内容是比较让人的担心的,我并不认为看一些言情小说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一味地钻在这种书堆里,我想:从大体上看,是弊大于利,所以在青少年中提倡健康读书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奇妙。最近几年的“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还没有人敢说“读书不重要”,大概是怕别人说自己不思长进、没理想和追求。那么为什么大家不去干重要的事情,而去干不重要的事情呢?读了半天,人也读呆了,工作还成问题,还奢谈什么“黄金屋”、“千盅粟”、“颜如玉”哦!干脆不读了,,打PSP去,K歌去。专家们及时提醒,不要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读书,读书能够让你增加智慧,保持尊严;更多的人说,智慧和尊严先免谈,我需要增加财富,保持健康。
管理者和专家们并不认同这种庸俗的观点,还在不断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不读书呢?为什么?当被追问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时间读书(盯着电视发傻的时间挺多),没有读书的习惯(上网的习惯有了,还上瘾),书的价格太贵了(比一个汉堡包还贵)。这些当然都是借口。当所有的人都在为不干一件事情而找借口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是用简单的理由可以解释的了。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分析了中学生阅读的几点情况:
1、读书时间不足
2、缺乏阅读兴趣
3、阅读空间越来越少
4、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5、阅读的选择类型
调查中引发的思考:
课外阅读无疑是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他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的一条重要途径。从阅读热情和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成绩也相对较好的学生的个例中,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是苦于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上面,因此虽有对重要性的认识,却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我们应该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地安排好阅读时间,也要懂得挑选好合理的阅读材料,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应该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有意识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健康的课外读物的阅读益于身心发展和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而作为一个中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仍然是其主要任务,课外阅读只是一种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所以,中学生必须摆正主从位置,以便于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数据分析后,我小组成员认为当今中学生阅读量是十分大的。同学们都认为阅读对于自身的消遣娱乐和素质培养是很重要的。数据显示,中学生十分喜爱杂志,因为它时效性强、内容更新频繁且迎合了中学生对于流行追求的心理。小说、中外名著虽然内容充实、文化底蕴颇深,对中学生素质培养有良好的效果,但因为书中所讲内容通常陈旧,离同学们生活甚远,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但这种忽略经典文学、优秀作品的现象是不容小觑的,中学生是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阶段,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还不成熟,在文化多样性的现今社会中,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的。在调查过程中,中学生中男生更侧重于科幻、武侠、军事、体育等书刊。而女生则侧重于言情、少女漫画、时尚杂志、文学杂志等。
通过调查,我们对中学生阅读情况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阅读目的多趋向自娱
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读名著或其他小说是为了“消遣和娱乐”,且大多在课外时间阅读。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名著是为了“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且带有极大的阅读向往和兴趣。从文学名著中可以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认识他人、了解自我,真正理解成功的含义,探索生命的价值,培养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和品质。
2、阅读范围、数量极为有限调查的中学生里,从对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来看,读过其中4本的占7%,读过其中3本的占12%,读过其中2本的占21%,读过其中1本的占41%,一本也没有读的占19%。从对教育部指定中学生必读的30部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量来看,结果只有20%的高中生读过其中5-10本,且这5-10本大多是中国的文学名著,国外的作品极少涉猎。5%的高中生对这30部作品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文学名著的教育意义难以影响到学生和拓宽学生的眼界
3、阅读愿望因课业负担而受到影响
4、阅读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对名著选择上,仅有10%的学生是独立地按照自己的特定目的去选择的;17%的高中生是通过父母、老师的指导去选择的;16%的学生是根据报刊推介而作出选择的。从这里看出,老师、家长、各种传播媒介宣介文学名著,对中学生选择作品有很大帮助。在阅读名著时,作笔记的高中生占7%;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会使用相关方面的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的高中生有0.8%。偶尔与同学探讨所读过的名著的学生只有占7%。由此可见,加强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指导是多么迫切需要。
此外,被调查的学生当中,经常将时间放在阅读上的非常有限,阅读的书籍大多是休闲性杂志或小说,更多的学生则是愿意去泡网吧娱乐。
(三)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文学名著是历史文化遗留的精品。读一本好的书,就像沐浴在春风中,让人心旷神怡,读者与作者仿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面对面地在交流,在这种感召下,读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可能会伴随读者一生。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心理、思维等还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啊!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激励他们去创新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应努力去弘扬这一文化精神,以此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2、中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潜动力,其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同等重要。所以,学校、老师、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在旁指导、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去选择图书或杂志,学会有自己的主见,多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同时学校还可以多举办一些阅读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除此之外,学校、老师、家长、还要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阅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