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发展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lourishing, to the city planning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work to the time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和吸纳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文化、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来理解,来注重社会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社会空间建设一个公平和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城市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为手段,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满足现代和未来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1)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着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尤其是建立于周边县市的环境的和谐共处。

(3)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分布工业、交通、城市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增加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只有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物品的产出才能有能力解决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利益协调关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实现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城市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同进步,人口与资源的和谐;更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相互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城市的经济效益要求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等。经济增长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采取对社会有利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2.生态和谐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只取决于商业价值或是是否对人有使用价值来评定,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在间接的价值上。例如:净化污染物质、维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要求能维护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

3.社会公平原则

城市社会公平含有地域社会的公平以及国际社会公平,城市社会公平要求通过对城市合理的规划、城市运作管理、运行社会保障、全面教育等政策工具提高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公平性要求注意城市各地地域间的平衡,给城市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1.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体现

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作为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进行开发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辅助手段。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1)发展目标。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要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方式和种类、按照功能进行分区、按照一定数量比例开发等,以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

(3)空间布局。是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的愿景塑造等;

(4)建设部署。是确定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主要建设安排,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其中,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城市空间布局的组合,城市土地占用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安置。

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政策,是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手段对城市布局发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引导和开拓行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文化和管理职能,是政府集体意志的体现和延伸,是领导、专家及群众智慧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及其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应损害支持城市生命循环的自然系统,不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尤其不能损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历史文化遗留的断层;二是城市规划中应对环境承载力作出准确分析和严格预判。制定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报告。虽然城市发展将受到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及城市自身结构的局限性等因素,但是,其造成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减至最底;三是城市发展当受到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暂时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而不是从此衰败萎缩,这就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创造二次能源甚至三次能源,甚至循环能源。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因此,城市规划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城市各种可利用资源,保证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应对城市危机时发挥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的观下的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 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 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阻碍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环境运动。至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中,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得到世界公认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率、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即构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即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改善全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第二,公平性。一是代内公平,给世界各区域以公平 的分配和发展权;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的环境利益来发展自己。第三,共同性。各个社会单位共同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

三、国际贸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最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禀赋、环境承载力不同,只靠国内资源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国际贸易使国家间通过进口别国的可持续资源来减少对本国稀缺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资源供应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法大幅度提高的,若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则必须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最后,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能力。国际贸易使世界各国依存和影响程度增强,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技术和资金通过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首先,污染扩散。国际贸易会导致污染环境的外部性产品甚至是危险废物在全世界转移和扩散污染。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海洋、大气等公共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经济的放大效应。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加剧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因此,一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之间存在目标差异。

最后,对交通运输网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必然条件,贸易活动不仅消耗能源、产生污染物,而且交通建设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发展。

四、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生态可持续贸易的概念与内涵

资树荣(2001)将可持续贸易定义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它通过商品、技术与服务的跨国交换,满足进口国消费与生产 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贸易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达到最少,从而减少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国际贸易对环境的需求。”其深 层的含义在于: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积极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环保水平;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减少贸易对生态环境的不 利影响。

(二)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一,环境成本内在化原则。环境成本指产品从原材料到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不仅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实施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秩序的合理有序。

第二,自由贸易原则。可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调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和服务贸易,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给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机会。

第三,公平贸易原则。公平贸易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发达国家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资源,造成出口国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只有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实现公平贸易。

五、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策略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攸关全世界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维护本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力,同时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的义务。最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受到环境要素禀赋和环境标准的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一是主动内部化,即经济主体自觉地使用、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资源消耗。二是发生事实污染后,有关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强制干预。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信息制度。对生产、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进行估算、评价并公示,为企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信息。

第二,完善环境税费制度,促进绿色消费。首先,向生产、消费双方收取污染产品附加税和污染产品消费税;其次设立环境资源税,把资源补偿费纳入到资源税之中。再次,实施差异税收,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了消除税收差异对贸易的影响,减少出口产品的税收负担,增强其价格竞争力,而将商品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税款退还给出 口商,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则 给与相应的退税补偿。从而调整我国出口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利用wor规则设置合理的绿色贸易堡垒

绿色贸易壁垒,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可持续观念;另 一方面也保护了出口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国家间环保事业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措施。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应在WTO规则的框架下积极主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 符合WTO规则的环保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设立适合我国的、合理的绿色壁垒,对“三高”产业及产品加以限制,从而保护本国的环境利益和人民健康。

(四)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协定的环境条款谈判

团结并联合各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环保标准和措施,对不合理的绿色壁垒要主动进行贸易谈判,或向相关机构提出 申请或诉讼,维护自己的环境和经济利益。同时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推进国际标准互认事务并签订协议,为消除因绿色贸易壁垒而产生的贸易争端提供制 度保障。

[参考文献]

李秉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J].城市发展研究,1998(4).

资树荣.简议可持续贸易[J].商业研究,2002(7).

[j]司金銮,国际可持续贸易趋向与中国发展策略研究[z].江淮论坛,2002(5).

武 振.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5(5).

高 嵩.高小平.浅谈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国际贸易比较[J].经济师,2002(9).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3

地理,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的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地理要研究地理事物是如何产生、怎样分布、区域的差异和特征;以及这些事物的原因;而且还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等。可持续发展是以调解资源、人口、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目的的,总之,就是处理人地关系。由此可见,地理是众多学科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是责无旁贷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重新审视而得出的思考精华,在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中是必须的。所以,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地理教育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地理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社会经济发展观。学生具备了以上的观念,学生能综合地、客观地考虑问题。2.树立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当今的全球性的问题:臭氧层有空洞,温室效应,生态破坏,人炸……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就会加深,自觉地保护环境。3.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律意识有的时候,保护环境需要法律的协助。增强学生环境方面的法律有利于学生加深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对防止破坏环境起到积极作用。4.注重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并不是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实践。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地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的做法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4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讲述原生动物时,讲述了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等。此外,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中学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跨世纪的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5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 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是政府、企业和公众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及相应的管理手段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经济价值的增长、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内容,如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和装备创新、原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结构创新等创新内容和途径,还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创新,如提高可耗竭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创新;维护可更新资源的更新方式和途径方面的创新;开发可替代资源;污染控制;通过技术开发,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向高效化、清洁化转变手段的创新;使社会不断追求卓越的一切技术手段的创新,等等。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技术创新,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只讲经济效益,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那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会阻碍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得技术的发展走向歧途;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整个社会创新的萎缩,社会发展就会失去其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最终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无法实现。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思想贯彻、融汇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维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适当的张力,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还应该是具有适用性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命在于实现新技术的应用并获取相应的效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具有地域性的,一项新技术的应用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达到技术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基本要求

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并非不重视技术创新的经济功能,而是把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效益。即追求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最优的四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它较之传统技术创新目标更加完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这说明技术创新作用发挥更加全面,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在实践中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经济生态效益。经济生态效益包括经济数量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函盖了经济增长方式、产品消费方式、经济结构、产品分配不断优化,以及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等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有机统一;同时也要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产品消费合理、财富分配公平以及人的生活质量提高。

其次是资源生态效益。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整个社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物质前提,因此,谋求资源生态效率,增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物质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天然物质资源与能源消耗,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再次是集群生态效益。技术创新集群主要缘于外在的诸如市场需求推动、创新技术扩散,以及企业竞争驱动等因素的激励所生成,它彰显了经济生活中的竞争意识,但缺乏可持续性与协调性。实现技术创新集群生态效益,要求不断提高其生态集群化程度。生态集群与单纯经济领域中技术创新的聚集不同,它不单一地依赖市场激励所生成,其关键的生成机制在于技术创新彼此之间的相互激励。这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如同自然界的生态激励机制促进自然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一样,也能大大增强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使技术创新系统的时空性质呈现新的特征,这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了技术创新集群的步伐,而且也拓展了技术创新规模,扩大了主体选择技术创新的范围,有利于发挥主体自身创新优势。因此,注重探寻技术创新内在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的生态集群化程度,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降低了人们参与技术创新的门槛。

最后是社会生态效益。技术创新原本是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由于人是社会的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而传统的技术创新却忽略了这一点,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则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时候,同样关注人与人的矛盾,即社会生态问题,使社会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素质,使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五是人的生态化。人的生态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它要求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充实;另一方面,社会生态的建立,自然生态的优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优的环境,因此,人的生态化是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天人合一”。

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遵循的基本原则

1.多目标发展原则

多目标发展原则是指技术创新以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为目标。经济效益是指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资源消耗的极小化和产出价值的最大化;生态效益要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社会效益要求技术创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要求创新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良好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建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目标发展原则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区别于传统技术创新的根本标

2.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是指经济增长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在自然生态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在人文生态中,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人类个体的物质与精神互促、科学与人文的同尊、功利与道德的统一;在社会经济生态中,社会进步与稳定相应,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相当,发展的规模与效益相适。协调发展原则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核心原则,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

3.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化技术创新谋求的发展都是可持续的发展,即经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即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通过技术创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施更加清洁的生产技术,创造接近零排放工艺、建立低能耗、无污染的技术系统来实现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营造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福利、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人口调控等方面的公正和和谐有序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生态化。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转向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人的生态化。人的生态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它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人性、人的需要和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挥,并注重人的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条件的创造。即人与生存的环境同步发展。它是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真正的“天人合一”。经济的稳定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人的生态化的物质前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为人的生态化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条件,而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只有通过人的生态化才能真正实现。所以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功能

1.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促进功能

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经济、社会和自然各子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促进功能建构应能保证这种发展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促进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能促进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促进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增长,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创造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包括社会和生态在内的广义经济价值,并以此作为整个经济系统活动的目标。另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使传统产业在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逐步更新。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能保证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不仅不能污染和破坏自然,而且必须维持和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使二者协调一致。具体来讲,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发展应控制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更新范围之内,应在低耗、少投入上下功夫;二是所带来的发展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承载能力,应在少污染甚至是零排放、可更新的方向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上,尽量采用可更新的资源,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作用结果具有资源投入少、能源消耗低、污染程度轻等特征。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作用结果是直接面向人类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以及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能促进人类社会关系逐步走向和谐、公平,能够不断地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和道德风尚,最终使整个社会结构优化,使人们追求卓越。

2.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协调功能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各子系统的发展,还应能协调好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只有了协调,才能使经济、社会和自然各子系统的发展关系趋于和谐,从而更好地发展。这种和谐的关系从根本上可保证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实现可持续的互动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协调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系统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能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自然系统在不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为经济系统提供发展的资源,尽量减少经济系统的产出废弃物对自然系统的污染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能改变单纯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粗放式、资源型经济向生态化、知识型经济转换。促进经济子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以减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

第二,协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在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建立桥梁,在提供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同时,使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向绿色化转变,促使人的进化沿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同时,又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物质条件和生态空间。这两方面都内在地要求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该支持这种协调。这种协调广义上讲包括与人口政策、环保制度与国际合作等相关的一切技术创新方面的活动。

第三,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和谐关系体现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物”,而是“人”,是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消费品,而社会系统则为经济系统提供公平、和谐、有效的保障和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应能促进二者和谐关系的加强,保障社会系统对经济系统的支撑作用,同时又能促进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功能应能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互补互进的超循环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是关键手段、自然系统的持续是基础,经济系统的持续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是目的。只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在发展中实现了协同,才能更好地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董景荣周洪力:技术创新内涵的理论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7(7)

[2]FREEMAN C.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2th ed.)[M].The MIT Press, 1982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8

[4] MANSFIELD E.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vovation[M].New York;W W Norton, 1968

[5]孙晓宁李军训田伟:对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考[M].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3)

[6]陈彬: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生态化[M].科技成果纵横,2005(6)

[7]远德玉李兆友夏保华:企业创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彭福扬等: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研究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新形势下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思想,积极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高中地理主要教授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至关重要。本文所探讨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主要是:针对高中地理学科,主要包括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引言

我国拥有十几亿人口,是一个人口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进而更好的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良性循环。高中地理教材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并且,高中生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能够较为深入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教学时,把可持续发展观思想融入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有重大意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在地理课程中体现,而高中地理教材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主要组成部分,顺其自然的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和承担者。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包括:文字资料、图表漫画资料、读图思考与活动等部分。

1.文字资料

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文字资料,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对高中地理教材内的相关知识进行大量文字叙述,这些文字资料为高中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最新颁布施行的《普通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材必须包含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并且两大模块中涵盖的知识点,绝大多数都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密切联系,紧密相关。

2.图表漫画资料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表漫画资料作为文字资料最好的补充,同样承担了传播和讲授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职责,图表漫画与文字既互相联系在一起,又分别担负不同的责任,它能够发挥出文字和地图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图表漫画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可持续发展思想。

3.读图思考与活动

结合文字资料与图表漫画资料的学习,高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读图思考与活动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学习研究。课文中的“读图思考”栏目,以及单元后的“活动”栏目构成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本环节教学过程时,主要是让学生间形成互动交流,自主的去研究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讨论并在课外进行研究与调查。通过系统学习不但让学生掌握了高中地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同时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目标,因此,教育活动都必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

1.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主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细化进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中,主要由智育目标,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智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对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认知;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德育目标合理建立学生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

2.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要点按照最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目标要点:

第一,要求学生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环境观,培养忧患意识和未来意识,维护我们的地球,维护自然环境和大气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城市观、农业观、资源观和经济观,积极养成可持续发展个人消费观,努力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协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协调城乡之间的发展。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各区域协调与合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缓解和改善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和正确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观,合理的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避免海洋灾害的形成,减少海洋污染,让每一位同学都珍惜旅游资源,欣赏并关爱大自然。

保质保量地完成上述目标是高中地理教师份内的责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也能够极大的促进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具体落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为高中地理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教育手段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玮琪.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M],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3]王伟中主编,郭日生,黄品副主编.《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