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始社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范文1

关键词:原始社会;新石器;装饰;观念

在原始社会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奋斗努力,共同劳动,创造出辉煌的成果。

一.装饰观念的萌芽

中国的装饰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山顶洞人,已经能用石珠、兽牙、贝壳等材料作为美的装饰品。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还没有对于自然景色的审美感时,已经有了对于自然珠宝审美特性的初步感觉,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类也是如此。而且,学术界认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宗教观念。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时,就是开始装饰美化自己的身体之时,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原始人类趋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表明装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初民美术的开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种实际上的目的,例如图案是应用的便利;装饰与舞蹈,是两性的媒介;诗歌舞蹈与音乐,是激起奋斗精神的作用”[1]。生活中爱美的装饰艺术倾向,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造型,也颇能表现先民的审美趣味。这些原始的造型艺术,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从中国原始社会艺术的构思和表现效果来看,已经初步掌握了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符合规律、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较为完善的表现。

美的艺术一开始,就与崇高的审美概念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都对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宗教迷信的萌芽,是绘画美产生的直接需要和动力,他们在观察社会、表现自然时,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的想法。

原始社会的装饰以原始人无所不在的巫术思维的支配和原始宗教观念为中心,装饰的形式以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为主体。那些遍布于全国的崖刻、岩画,彩绘素锲,内容丰富,是先民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峭壁制作出来的,其动机绝不是为了欣赏它的美的形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巫术效应来达到丰产、繁殖、胜利等目的。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可能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常有鸟形图案,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都有可能是某些氏族崇奉的图腾。

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在谈到马家窑文化高低耳深腹罐的网格纹样从自然界鲵鱼鳞纹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先民装饰观念的影响时分析道:“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初民们基于原始思维中的互渗律,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移植,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随之生效。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初民们看来,几何形网格纹不仅是多产的鱼的象征,而且也具备了多产的巫术功能,所以它已经成了高产的符号和法力无边的符咒”。远古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观照方式和视觉思维习惯几乎为所有中国人所共有,导引出一系列中国艺术特有的观念和精神。如从“观物取象”进而“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以至“大象无形”;由“象而造形”,进而“舍形而悦影”,去追求那种超乎形上的东西,进而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似与不似”的各种艺术至境[2]。

二.装饰观念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在江苏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从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礼器、祀神器,说明了原始社会里装饰观念正在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装饰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观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如在造型艺术中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这是原始先民们对自身结构和各种动植物结构细致观察的结果,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他们为生存而激发出的全部感情,体现出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

三.结语

在之后的阶级社会里,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一种生活日用品,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它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威严的象征,它是用以载“道”的“器”[3]。从原始社会的装饰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观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对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一种纯朴自然装饰的观念在支配着人们,这种观念对具体的装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表明了装饰观念、技艺制作与国家政策、思想潮流相吻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思想观念使得装饰艺术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

参考文献:

[1] .美术的起原(A).美学文选(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4.

原始社会范文2

关键词:黑龙江;新石器时代;美术;表现手法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133-03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这个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名字,经历千百年被传承下来。她和伟大祖国的其他地区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诸因素而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黑龙江历史不长,文化落后,文物不多,更无古可考,尤其是美术方面更是无根可寻。其实,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论界对黑龙江美术史的系统研究一直是个空白的学术领域,人们不熟悉黑龙江历史而造成的。近几年来考古发掘的新资料表明,距今二万三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一支就劳动、生息、繁衍在黑龙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她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摇篮之一。这支远古人类的后裔和黑龙江各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那些古老的但却丰富的图像、色彩、形象、线条,创造了神奇的黑龙江原始艺术,为缔造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黑龙江原始社会美术史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具有北方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地区人类活动开始频繁起来。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到了新石器时代,一些装饰品和加工精美的工具和用品的出现,标志着那时原始先民加工自然物已不仅仅出于实用的需要和单纯获得感官刺激的愉快,而是已经开始萌发了均衡、对称、光洁、色泽、关联性、整体性等符合规律的形式美感,已经开始创造出同自然分离的具有特定社会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物品,并通过这些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表现其创造力和喜悦。尤其是陶器的产生,在人类文明的演变中更是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就艺术而言更重要的是它为装饰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时期黑龙江地区的人类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随着气候的转暖,人类一批一批的从华北和山东半岛,经过热河山地和辽东半岛进入黑龙江地区,并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黑龙江原始社会美术从新石器时代以后已经出现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写实、写意、变形、夸张、象征等。而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往往是两种相伴出现或多种一起运用。体现了黑龙江原始先民的艺术审美意识已经趋向成熟。

(一)雕塑作品

黑龙江原始先民已经懂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创作雕塑作品了。例如:孔东出土的陶质女神像和沃兹涅谢诺夫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个人面兽身像。在孔东遗址中出土一件陶制的女神像(图1)。这件雕像通高12厘米,通体磨光,表面呈红褐色,只存在上半部,身体很细,有略突的双肩,没有雕出上肢。其头部大,刻画的较为细致,脸的轮廓呈杏桃形,直而高的鼻梁,樱桃小嘴,颧骨略突,柳叶弯眉丹凤眼,十分媚人。其头顶较怪,向后上方高高伸出,似乎是戴着高高的帽子或头饰。在前额顶正中有一个垂直向下的深孔,可能是在祭祀时前额上插一根表示灵性的饰物,可谓是体现了写实的表现手法。

但其身体纤细,而且造型简略,这里又运用了写意的手法。身体与头部放在一起明显不成比例,头大而身小,形成了突出夸张其面部的艺术效果,又运用了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沃兹涅谢诺夫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个人面兽身像(图2)。其中的左侧人面纹只是一个人面,端正地位于主神的正头顶上,可能是主神头上戴的饰件。右侧实际是一个人面兽身像,不仅有前腿、后腿,还有一条弯翘的长尾巴,显然是一位动物神。这位右侧的动物神把头靠在主神的人面头饰旁,显得与主神很亲近。主神像的眼睛是用圆筒状工具戳刺的圆环,环内不施任何纹饰。鼻梁和嘴唇都是堆塑的,高出器表。嘴唇也是戳压出的坑沟。动物神的头面轮廓是圆形的,眼睛、鼻孔是戳刺的深坑。还有一件小陶片只留下一个人像的头部,桃形轮廓,两眼睛都用圆圈表示。在头下还有双肩,其余部分没有了,在这里就运用了写意与夸张并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种把人的面孔嫁接在不仅有前后腿,还有尾巴的动物身上就是运用了裁剪和嫁接的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陶器纹饰作品

在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就是陶器。而在陶器上最精彩的部分当属陶器上的纹饰。陶器上的纹饰多种多样,运用手法更是非常的丰富。那么总结黑龙江地区的陶器艺术品中运用最多的是变形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比如在黑龙江陶饰上经常出现的仿鱼皮的菱形块纹饰。这种菱形纹饰是把鱼鳞拔掉后而留下的鱼鳞痕迹的变形,人们把它装饰到陶器上不仅显示出这陶器是渔猎文化的产物,而且它更寄托了人们的期望,象征着渔业丰收。可见其是运用了变形和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岩画作品

在岩画中,运用写意与象征的表现手法更为明显。在阿娘尼岩画中出现了一个椭圆形,并且在椭圆中加了一个“十”字形,这个图案代表是萨满鼓(图3)。“在布里亚特民族那里,萨满在画他的重要法器萨满鼓的时候,就是在圆圈中加进一个“十”。这是因为,萨满的手持单面鼓,正面是蒙以皮,背面则是用皮条交叉成十形,皮条的端头系在中间的一个金属圈环上,便于手持。”在这里作者用了简练概括的线条,突出的表现了萨满鼓形态特征,可以说运用了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在这个萨满鼓图案的旁边画有人们围猎的场面,原始人认为对动物图像施加法术,会导致围猎的成功。在这里萨满鼓起的是象征的作用,它象征着萨满法师在做法,说明作者还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舍列麦季耶沃岩画位于乌苏里江边。它和萨卡奇-阿梁岩画非常接近,它们二者共同的题材是人面图形,其表现手法也大致相同:面部呈现椭圆形,面部轮廓由向四方突出的短线条组成。另一个共同点是:用一束短线条来表示帽子。比较典型的特征是前额上常常饰有双重的或单道的弧形线条。眼睛和嘴用圆圈来表示。这是极其写意的表现手法。鹿的形象也极为接近,两处岩画中均用横线条表示肋骨。这里鹿的形象更为具象一些,刻画得十分写实生动,体现出原始先民的创作技巧已经不俗。(图4)

原始社会范文3

一.活动前准备。

活动之前先与敬老院院长取得联系,在得到院长的允许后。我们开始准备关爱活动的细节。由康大志愿者干事组织康大学院25名志愿者参与关爱敬老院活动,由志愿者干事们和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上培训课。让志愿者了解镇龙敬老院的环境并教导如何和老人沟通等关于敬老院的培训知识。我们策划者会通知康大志愿者服务总队演绎部的志愿者干事组织表演节目。还组织采购探望老人家所需的食品。在活动前一天晚,我们的干事会组织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开会,再次强调活动时间和集中时间和说明去敬老院的注意事项。并为志愿者们分为两大组。

二.活动进行时。

出发时间到,我们会在康大学院正门出发,约步行25分钟。到达敬老院我们两位志愿者干事先进敬老院并询问院长。在得到准许,我们志愿者分为两组进入敬老院。每组人负责一栋老人宿舍。进入宿舍和老人聊天并邀请老人到楼下的大院观看由康大志愿者表演的节目歌曲。并分发山楂饼,陈皮丹等食品,让老人馋下。我们关爱活动主要就是和老人家聊天,老人家们都很健谈,有些老人还高兴地唱起革命歌和我们一齐互动。然后我们和老人家一齐照相留影,有些老人们还摆出姿势让我们照相,笑得合不拢嘴。最后我们志愿者集中一齐大合唱,带动老家们的气氛。

三.活动结束。

原始社会范文4

人类在经历了五千年的农业文明、近三百年的

工业文明后,今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一个以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知识文明正迎面而来。以“智慧国”、“智慧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增长”浪潮席卷全球。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到1500多个,遍布亚欧美非各大洲,当然也包含中国的城市。

这两年中国似乎正在迎来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据中国智慧论坛对2012年我国各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研究发现,截至2012年4月,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共51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地级市41个。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正呈现数量越来越多、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由东部城市向中西部城市发展的特点。实质上,“智慧城市”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新兴事物,没有一整套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各国都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也不例外。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智慧化都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中国正在通过举办各种论坛会议、开展全国性的试点建设,集思广益、积累经验,力求智慧城市建设早日出成效。

“智慧”地认识智慧城市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2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大学吕康娟教授提醒沉浸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偏离‘智慧’”。我们只有智慧地运用技术,技术才能为人服务。城市要借由技术变得智慧,更要求我们“智慧”地认识智慧城市建设,思考什么是智慧城市,怎样才算是一个智慧的城市。

我国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认识不清,以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城市,在智慧城市狭义的定义里挣扎。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于2011年提出了广义智慧城市的定义,并给出了广义智慧城市的四个原则,即“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强调要把握好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切勿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狭义的智慧城市。智能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也不是简单的一人一卡,在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季铸看来,它是三个“三位一体”的体系,包括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形成的要素体系,以智能管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内容体系,以新的城市结构、增长方式和城市形态形成的发展体系,三方共同作用推动城市步入智能化。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教授用版本学做了生动解释:如果说数字城市是版本1.0,智能城市应该是2.0,那么智慧城市是3.0,数字城市注重软件,智能城市注重信息化软件使用,智慧城市则注重物体感知、信息集成和共享。

实际上,我们搞智慧城市,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市民生活得更好。比如通过在公共交通车辆和私家车中嵌入芯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而后借由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和响应,既可加快应急救援,也可缓解交通拥挤问题。再比如在病人病历卡里嵌入芯片,今后他到任何医院就医,那里的医生都能查看其病史及近期检查结果,减少重复检验,还能与银行卡绑定,患者无需反复排队付费,甚至药品可从集中配送中心直接送达病人家中。

起步阶段警惕“过热”

当前,全国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性令人振奋。在赞叹各地积极性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过热”现象表示担忧。建设智慧城市不能一头热,要符合中国国情民意。

成思危教授在今年的智慧城市大会上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不同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北京的交通是大问题,其他城市可能医疗是大问题,各地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建设;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城镇)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形成适合自己的“C 模式”(China 模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也主张面对智慧城市的浪潮,需要三思而后行;面对各地上演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国科工二院党委书记张连成博士表示了他的担忧:如果缺乏统筹布局,仓促上马,搞不好有丧失机遇的可能。

专家学者之所以会担忧,是因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制度配套还未建成。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一是缺少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还未形成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设计,未明确牵头部门,有关管理职责不清,导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轻制度安排,重硬件建设,政策法规依据不足,未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未形成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大部分核心技术、产品依赖国外,信息安全隐患堪忧;四是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五是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未能有效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上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容易走弯路。

用系统工程理念指导智慧城市建设

有人估计,中国一旦实施智慧城市,保守地说也将是一块价值数万亿元的“大蛋糕”,到时各国企业必然会进入并进行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抓住这个能够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发展的大好机会。智慧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去指导它的建设。

张连成博士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应做好顶层规划、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布局、营运模式等方面的工作安排,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规范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和制度规范,由国家遴选一批技术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并鼓励和引导其承担起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任务,同时建立专家咨询机构等,最终实现科学管控。在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眼中,智慧城市建设至少需要三个文本的结合:顶端规划设计的制度文本,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多元智慧终端的运行文本,三个文本共同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原始社会范文5

在大学校园里流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光阴似箭。医学知识,点燃了我救死扶伤的信念,大学校园,却也激发了我的惰性。畅游着浩渺的医学知识,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医生职业的神圣,然而纯理论知识让我感觉疾病离我还很遥远,学习成了一种任务。“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的庄重誓言变得空洞而又模糊。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市里一所三甲医院实习,在这里,见闻感想不断地填充着我的躯壳。实习中的点滴,鞭策着我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生神圣的使命照亮了我为医学事业奋斗的漫漫征途。

实习的第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了医院,带我的医生还没有去,我就去和护士站的陶护士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安静地坐在加床上等他的到来。一个小时感觉漫长而又充满期待,似乎想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想。他的忽现竟让我不自主的笑了起来。他很和蔼地叫上我去查房,问诊我在一旁记。感觉真的很神奇,早上收治一病人,问了她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起病、按压哪里有疼痛、大小便是否正常、既往病史,再结合一下b超报告,短短几分钟就确诊为急性阑尾炎,中午进行了手术。

看给一病人换药时,我开始懂得作为病人是多么多么痛苦而又无奈的事情。她25床,进去时看到其右下腹侧垫了许多纱布,染有脓液,皮肤鼓起一“大包”, 病房里充满了难闻的腥臭味儿,现在想起还有些心有余悸。当时我没敢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因为我看到了病人痛苦的表情:眉关紧收着,看看自己的伤口后又绝望地扭开头去,却又忍不住又看,换药时要把凡士林纱布条往伤口里塞(起引流、促肉芽组织生长作用),她又痛苦的起来,走出病房,我问刘老师是怎么回事,他说留在外面的是小肠……

我开始真切地体会到病人的疾苦! 当第一次进入中心手术室,我内心充满的不是激动,而是压抑,是震颤。平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竟比我还小1岁的女孩儿,要做“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被诊断为“1.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2.胃底静脉曲张 3.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在感慨病人命运不济的同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开始意识到医生的神圣职责。“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的誓言不断在脑海回旋。我告诫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要除人类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

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备“五心” :即耐心、爱心、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对病情要耐心分析,对病人解释工作要耐心细致,让病人多些安心,少些顾虑;对待病人要富有爱心,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考虑,特别是在病人入院和手术之前,要多关爱病人,多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对疾病的治愈要抱有信心,不管再疑难的杂症,只要病人或其家属不放弃,医生就应该不抛弃,要相信自己,要赋予他活下去乃至康复的机会;对待日常工作或是手术要有责任心,医嘱要开得适合准确,手术要做的精准完善;对待自己更要有进取心,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也要不断的学习,要拥有广博的医学知识更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

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医生工作是辛苦的。早上8点钟查房,之后为病人开医嘱,一两个医生要管三十多床,开完医嘱十点左右,接着上手术室,有时一天就有两台手术,中午在手术室里吃饭,手术下来也就两三点了。另外每天都有病人出院与入院,出院的病人要给“出院记录”,需整理病历;入院的病人得有“入院评估”,要查看病人,询问病因、病史及现状,要分析病情、给出最佳治疗方案。此外,手术后的病人伤口要进行换药,不时还有急诊病人……

但当看到痛苦而来的病人含笑离开医院的时候,也许就会觉得自己所做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当医生一定要当个好医生,做个学会为病人着想、能够与病人同疾苦共欢笑的医生,那样才不会觉得工作枯燥、繁重。病人把他们的生命放心的交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尽全力还他们健康和欢笑。如果认为这些工作枯燥抑或繁杂的话,那就一定不要来当什么医生,心中没有病人的医生一定不是个好医生,也一定医不好病人。

原始社会范文6

今年寒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寒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寒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 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

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

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2.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3.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三:实习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我们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不能够这样下去了,即使是残疾儿童,也是需要更多的关爱才能够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我已经是这样了,我可以自己做的更好了,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进步。这次实习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记住这一次实习,在我毕业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2

实践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2.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