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速度公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瞬时速度公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瞬时速度公式

瞬时速度公式范文1

一、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的理解

l.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通过的位移与产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公式:v=x/t。(x表示位移,t表示发生该段位移所用时间)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平均速度的单位是m/s,常刚的单位还有km/h,其中lm/s=3.6km/h。

(4)平均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5)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要明确下面几点:

①平均速度的提出,体现了用匀速直线运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等效研究方法,即通过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体现了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的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重要研究方法。

②平均速度粗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和方向。例如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以9.58s这个不可思议的成绩获得柏林世锦赛百米冠军,他的平均速度是10.44m/s,这个数值反映的是他在整个100 m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程度,并不代表每1 s内通过的位移都是10.44m。

③平均速度的大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由于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所以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④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求平均速度时,首先要搞清求哪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在博尔特百米比赛的实例中,运动员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10.44 m/s,然而他在前50 m和后50 m的平均速度却不是l0.44 m/s。由于运动员从静止开始起跑,他在前50m的平均速度一般小于后50 m的平均速度。同样道理,运动员在每个10 m或20 m内的平均速度也各不相同。

⑤要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汁算平均速度,勿望文生义,用物体先后几个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物体的平均速度。

⑥由于匀速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问内位移相等,所以匀速直线运动中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

(2)公式:v=x/t(t0)。(x表示位移,t表示发生该段位移所用时间)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瞬时速度的单位是m/s,常用的单位还有km/h,其中1m/s=3.6km/h。

(4)瞬时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反映了物体此刻的运动快慢而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运动物体当前的运动方向。如果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就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某一点的切线方向。

(5)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要明确下面几点:

①通常把瞬时速度简称为速度,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②从理论上讲,瞬时速度是当时间趋近于零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因此,瞬时速度是理想状态的物理量。

③速度具有瞬时性,一般提到的速度郁足指瞬时速度,它反映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所谓匀速运动,实际上是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

④变换参考系时,同一物体的速度对不同参考系而言是不同的。

⑤在x-t图像中,某时刻的速度等于此时刻所对应的图线的斜率。

⑥真正的瞬时速度无法测量,在实际操作中,瞬时速度的测量都是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接近于瞬时速度。

3.平均速率。

(1)定义: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产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率。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平均速率的单位是m/s,常用的单位还有km/h,其中1 m/s=3.6 km/h。

(3)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是标量。

4.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和区别:

二、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的应用

例1 图1所示的为A、B、C三个物体相对同一位置的位移一时间图像,它们向同一方向开始运动,则在时间t1内,下列说法正确的()。

A.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

B.A的平均速度最大

C.它们的平均速率相等

D.B和C的平均速率相等

解析 由图像可知,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做方向不变的变速直线运动,A先做与B、C同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接着做与B.C方向相同的变速直线运动,最后做与B、C方向相反的变速直线运动。由于A、B、C三个物体在t1内发生的位移相同,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三者的平均速度相等,故选项A正确;由于B、C在时间t1内运动的路程相等,则这两个物体的平均速率相等,故选项D正确。答案为A、D。

说明:错选B或C的原因有二:①将位移 时间图像当作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得出A的路程比C的长,C的比B的长,认为平均速率即为平均速度的大小,错选B;②把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混淆,错选C。事实上s-t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图中C的斜率一直在变,说明C的速度在变化,但其速度方向没有变化,即C一直在做直线运动。

跟踪练习:

1.下列所说的速度指平均速度的是()。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44 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经提速后,动车组的速度达到300 km/h

C.上班高峰期,由于堵车,小明的车速仅为1.3 m/s

D.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瞬时速度公式范文2

我们不少教师在讲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节时,往往会提出类似这样的一个问题:

运动员在操场上沿400 m环形跑道跑步,跑了两圈,用了2′16″,则这段时间内他的平均速度是[CD#3],平均速率是[CD#3].

2 困惑

显然平均速度是零,平均速率是5.88 m/s.平均速度能是零吗?笔者感到困惑,因为人教版教材物理必修1第16页明确说明“……由Δx[]Δt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显然,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其它教材也都有类似阐述.可现在平均速度是零!岂不是错误描述!这不也就是说平均速度公式在这类情况下不适应了吗?不然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的定义式v=Δs[]Δt中:Δs怎么是弧长而不是位移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3 解释

关于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定义笔者翻阅了不少不同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和大学物理教材,其中《力学基础》阐述得最为详细准确,内容如下:

“设质点经历同样位移,其中一质点所用时间为1 s,另一个用了2 s,显然,它们位置变动的快慢不同.因此还需要引入能够反映位置变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包含了位移和时间这两个因素,这就是平均速度.质点位移Δ[AKrD]=[AKrD](t+Δt)-[AKrD](t)与发生这一位移的时间间隔Δt之比,称作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记作平均速度仅仅提供一段时间内位置总变动的方向和平均快慢.……

此外,为了描述质点沿轨迹运动的平均快慢,又引入平均速率概念,质点经过的路程Δl与经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Δt之[HJ1.82mm]比称作这段时间的平均速率,用Δvl表示即Δvl=Δl[]Δt.……”

根据这样的定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质点位置变动的平均快慢,理所当然上文提到的运动员平均速度可以为零,但那不是运动员沿跑道“跑”的平均快慢,而只是其位置“变”的平均快慢.平均速率5.88 m/s则是运动员沿跑道跑的平均快慢,这才是人们心目中通常所认为的运动快慢.

4 思考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用平均速率而还要引入平均速度呢?

这是因为科学家的最终目标是:准确描述物体运动.即精确反映物体在任意一段时间内运动方向的改变和时快时慢的详细情况,也就是用瞬时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由于运动的矢量性,用位置矢量、位移、平均速度研究瞬时速度比用路程、平均速率更为简洁直观.

综上可见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正是为了研究瞬时速度而引入的中间过渡量.试看教材安排(以人教版为例):

必修1第一章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先从单向直线运动的汽车快慢引入速度,接着过渡到平均速度,在这种单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大小相一致,完全能够反映反映问物体运动的快慢,然后用极限的思想引入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公式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速度;速率;加速度

关于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速度、速率、加速度,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而且理解起来也会有些困难。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学起来会更加吃力。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的完整计划,对有关于速度、速率、加速度的知识点进行细致地学习,将与其有关的问题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对自己进行训练,从而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1.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关系

在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速度和速率,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然而又有一定的联系。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速度和速率之间的不同之处。如下图所示,在空间中有一个质点,质点做的是曲线运动,质点用了t速度和速率是物理学的两个重要基本的时间来通过曲线AB段,那么质点所用的平均速度为V= r/t ,其中表示质点位移矢量的是r,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平均速度也是一个矢量,它不仅有方向,也有大小。根据图示我们可以得到,质点的平均速率为v =S /t,质点经过曲线段的长度为S,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平均速率是一个标量,即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我们可以从图看出,即使我们只算大小的情况下,平均速度绝对值的大小和平均速率也是不一样的,因为|r|

S,所以初速度是大于平均速度的。在以上我们写出的平均速度公式中,当经过时间趋近于零,那么瞬时速度就是平均速度的极限,所以瞬时速度也是一个矢量。瞬时速率表示的是平均速率的极限,所以,瞬时速率是一个标量。总得来说,速度和速率之间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速度和速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的公式,从图示中可以得到,在取极限时,直线Ir I的长度是和曲线AB的长度一样的,也就是S =|r|,所以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的大小是相等的。当质点在一定方向上,反向除外,做直线运动时,质点运动的路程和位移的绝对值大小是一样的。所以,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是一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称平均速度为平均速率,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说瞬时速率的大小等于瞬时速度。

2.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与关系

上文我们已经介绍了关于速度的概念,那什么是加速度呢,与之相关的概念又有哪些?它与速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知道关于加速度的特点,它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不是科学界研究出来的,因为对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来说的,没有完全的绝对,所以在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可能有加速度的存在。加速度是主要应用于经典力学中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加速度在我们的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速度、位移和力的概念。加速度指的是物体运动在单位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的公式是a=V/t,单位为m/S2。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变化量与加速度的变化量在方向上是一样的。在物体进行直线运动时,如果物体加速度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那么物体运动速度变快。如果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运动方向相反,那么物体运动速度将减小。对于加速度公式,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变速和匀加速运动,它的向心加速度方向随着运动不停在变化,但都指向圆心;第二,关于加速度的符合表示的是方向而和大小无关;第三,加速度因为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而改变,多数情况下,我们选取地面来进行参照;第四,加速度和速度之间没有什么一定的联系,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很大,但是它的加速度可以很小,或者它的速度很小,但是加速度可以很大。在我们对加速度进行具体的求解时,一般使用物体末速度减去初速度得到的结果再与时间相比,那么就是加速度了,符合的正负,代表加速度方向为物体运动方向或者和物体运动反向。

3.速率与加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前面已经对速率和加速度都有了描述,这里只简单比较一下。某个时刻速度的大小指的是速率,而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用加速度来表示。速率在每个时刻都是由意义的,但是对于加速度的计算需要通过前后单位时间的速度比较。比如说,物体处于匀加速直线状态,在第一秒的速率为1,它在第二秒的速率为3,我们可以算出加速度为2。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加速度和速率之间的联系。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时,不能只一味地埋头做题,虽然高考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高考去学习。我们要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这些抽象的地方,更要积极主动的去加深理解,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谢敏华.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以《影响加速度的因素》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09(13).

[2] 李润森.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加速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3] 苏宁.探究新形势下高中物理优质课堂合理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瞬时速度公式范文4

1 实验器材及操作过程

笔者选择了由光电门来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研究,如图1所示。将实验装置安装好,接通电源,利用重锤线调节装置底座,使重锤线既要通过光电门发出的光线,也要通过支架上的中心轴线。把钢球放在电磁吸球器的下面,钢球被吸住。按下“放球”按钮,电磁吸球器断电,小球沿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固定在支架上的光电门。一般要在钢球下落的过程中选择4到6个位置进行测量研究,这样就需要让钢球下落8到12次。

将计时器的选择开关扳到“同步”,让电磁吸球器断电,同时钢球开始下落计时器同步计时,到钢球通过研究位置处的光电门计时结束,这样得到运动时间t,从计时器的显示屏上读出数据,可以读到1/1000s。瞬时速度通过平均速度来解决,我们知道当物体通过一段很小位移所需要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就近似等于瞬时速度。实验中,把两个光电门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测得两个光孔的竖直距离l很小,只有22mm,把它们固定在竖直立柱的某一研究位置上,将计时器的选择开关扳到“光控”,光电计时器数据清零,让电磁吸球器断电,钢球下落,当钢球下落通过第一个光电门计时器开始计时,到钢球通过第二个光电门计时结束,在计时器的显示屏上读出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Δt(通常只有几ms~十几ms)。应用公式v=l/Δt,可得某研究位置的瞬时速度v。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重复测量,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

2 实验数据及处理

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许多组数据。我在湖北十堰参加省级教学大赛时测量的数据,如表1。

数据表格(光电门1、2的距离l=22mm)

钢球的运动时间tn和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Δtn是实验过程中直接获取的数据,瞬时速度v是通过公式v=l/Δt计算得到的。从数据可以看出,v随t的增大而增大,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v/t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把实验数据输入至Flash制作的课件中,对v与t的关系进行图像处理,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看到: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从而得山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我们还利用数据粗略的计算了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是根据数据直接得到比值g=v/t,二是利用得到的v-t图像处理,通过图线的斜率计算得到g,如图3所示。

3 实验方案的优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清晰,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操作方便流畅,数学处理简便,实验数据误差较小,教学效果很好。

瞬时速度公式范文5

下面就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之间的联系进行一些探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的推导

(1)公式法

运用位移公式x=v0t+12at2和加速度定义式a=v-v0t,

有=xt=v0t+12at2t=v0t+12・v-v0tt2t=v0+v2.

(2)图象法

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1所示,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大小,数值上等于图象与时间轴所夹图形的面积:

=xt=v0+v2tt=v0+v2.

梯形面积的割补法说明:将图中的阴影部分“1”割补到阴影部分“2”中,很容易看出梯形面积就等于长为t,宽为v0+v2的矩形面积.

2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设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t时间内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则前一半时间t=v-v0a,

后一半时间t=v1-va,

所以v=v1+v02.

即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另外,从图1中的梯形面积和矩形面积相等,也很容易得出以上结果.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相同时间内物移大小的讨论

(1)位移与平均速度的关系

根据x=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大的物移也大.

(2)位移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关系

将=v+v02代入x=t,有x=t=v+v02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初速度大或末速度大,物体的位移不一定大.

(3)位移与加速度的关系

再将v=v0+at代入x=t,有x=t=v+v02t=2v0+at2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加速度大的物体,位移也不一定大.

4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等于“aT2”(公式x2-x1=aT2)的推导及其物理意义讨论

4.1 运用运动学公式推导

如图2所示,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通过A、B、C三个位置,且通过AB和BC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均为“T”,两段的位移大小分别是x1和x2,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

x1=v1T+12aT2,x2=v2T+12aT2.

把v2=v1+aT代入x2=v2T+12aT2,得

x2=v1T+32aT2,

所以x2-x1=aT2.

但是,这样推导出来的结果,学生对它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有一定困难.

4.2 运用平均速度推导

物体通过AB和BC两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x1T和2=x2T,1、2等于物体分别通过AB、BC段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1′、v2′,且这两个中间时刻的时间间隔也是T.

所以a=v2′-v1′T=2-1T

=x2T-x1TT=x2-x1T2,

可得x2-x1=aT2.

这样推导出来的结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5 运用平均速度解题

例1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出一段时间后,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就紧急制动,使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结果汽车从开始启动到停止共用10 s时间,前进了15 m,求在此过程中,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

解法1 (常规法)

设加速和减速过程中加速度分别为a1、a2,经历的时间分别为t1、t2,通过的位移分别为x1、x2,最大速度为v.

t1=va1,t2=va2,x1=v22a1,x2=v22a2,

则 t1+t2=v(1a1+1a2)(1)

x1+x2=v22(1a1+1a2)(2)

解(1)、(2)联立方程,可得v=3 m/s.

解法2 (平均速度法)

分析 设汽车的最大速度为v,汽车从开始到停止可以分为第一阶段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第二阶段的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每一阶段的平均速度均为=v2,则整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也为=v2,由x=t即可求解.

解 由x=t=v2t可以解出

v=2xt=2×1510=3 m/s.

解法1中不仅要设许多物理量,而且这种列方程的方法,学生也不容易想到.解法2相比之下就显得既简洁,又易懂.

例2 一个滑雪的人,从85 m的山坡上滑下,(此过程可近似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是1.8 m/s,末速度是5.0 m/s,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解法1 (常规法)

由v2-v20=2ax,有

a=v2-v202x=5.02-1.822×85=0.128 m/s2,

再由v=v0+at,有

t=v-v0a=5.0-1.80.128=25 s.

解法2 (平均速度法)

根据=v0+v2,可得此过程的平均速度

=1.8+5.02=3.4 m/s.

根据x=t有

t=xv=853.4=25 s.

本题中已知v0、vt, 具备直接求平均速度的条件, 所以用平均速度求解具有十分便利的独特优势.

例3 以10 m/s的速度做匀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汽车刹车后第2 s内的位移为6.25 m(刹车时间超过2 s),则刹车后6 s内的位移是多大?

解 第2 s内的平均速度

Ⅱ=xⅡt=6.251=6.25 m/s,

它等于刹车开始后第1.5 s末的瞬时速度v1.5,

根据vt=v0+at,

可得a=v1.5-v0t=6.25-101.5=-2.5 m/s2.

刹车时间:

t=v-v0a=0-10-2.5=4 s,

所以,刹车后6 s内的位移即刹车后4 s内的位移

x=t=102×4=20 m.

瞬时速度公式范文6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强调教学只是为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融入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学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形式,灵活应用.

例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为得出“v-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发生的位移”这一结论,我采用如下探究性教学.

探究1:提出问题.为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我们先来看看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在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由x=vt可以发现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拓展: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表示相应的位移呢?

探究2:实验验证.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学生已经知道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且得到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因此马上有学生提议拿出纸带,算出速度画出v-t图,算出图线围出的面积,看是否与纸带上用直尺量出数据的一致.说做就做,学生很快分成了六组,大家带着对发现新规律的欣喜和憧憬,马上拿出纸带,开始进行验证.费了一番周折后,各个小组都得到了自己的结论,在表述各自结论的时候,大家发现,结论几乎都是:v-t图线所围的梯形面积确实与直尺直接测量的纸带上所取两点间距离数据比较接近,甚至有两组的数据几乎完全相等,但也有两组数据存在较大误差.

讨论:如果开始的推论是正确的,那么误差的原因应该是实验仪器的精度不够.

建议:采用更精确的实验手段,并进行分工,分别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

探究3:选用精确实验仪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物理的实验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借助DIS实验系统,可以更加精确地测出瞬时速度,并直接在电脑上画出速度图象,计算出面积.

这一次的实验结果激动人心:图象的面积与实际测量的位移数据非常接近!这证明当初所做的“v-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发生的位移”这一猜想极有可能是正确的!学生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

这时,我开始泼冷水: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后才发明了电灯,难道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这么容易吗?有的学生脸上出现了若有所思的神情,有人提出,我们刚才加起来只计算了十几组数据,就这样得出最后结论确实太草率了,还需要进行逻辑推论.

探究4:逻辑推论.这个逻辑的过程采用了极限法这一思想,这种方法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在讲瞬时速度的时候接触到过,但学生依然无法应用自如.这时的探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了.

我首先介绍了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刘徽采用了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思想,圆内的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其周长和面积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他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了圆周率.

启发:我们能否运用类似“用平均速度来近似地代表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思考讨论后得出:可以把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过程分成几个比较小的时间段,把每一小段时间内的匀变速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时间间隔内任意一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来代表该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然后把运动物体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即小矩形的面积)都表示出来,最后求和.Δt越小,这些小矩形的面积的和就越接近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果Δt取得无穷小,就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总位移了.

探究5:推导公式.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所以我们只要把“面积”表示出来即可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计算公式.

探究6:思维发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那对于一般的运动,这个结论也适用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继续探究.

上一篇毕业那年

下一篇微信推广方案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