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1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护理;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58-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相对也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的增加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的逐步变化,老年慢性病人也逐渐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必须了解老年人各方面的情况,不仅要帮助患者维护机体的健康,更要维护心理的健康。本研究通过对654例老年病人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慢性病2012年1-12月共收治654例老年慢性病人,其中男412例,女242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3岁。

2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2.1自卑心理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老化,器官功能的减弱,做事力不从心,行动迟缓、免疫力降低。脑功能的衰退出现理解能力、记忆功能减退,反应迟钝,使老年人情绪低落而产生自卑心理。

2.2多愁善感容易受伤,老年人一生饱经沧桑,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境遇都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行动不便怕麻烦别人而伤心不已。

2.3孤寞无援、猜疑敏感老年人一般子女都不在身边,而行动又不大方便,特别是长期患病的老人,生活处理能力下降,对周围的各种反应比较敏感,常常感觉孤独寂寞而不被重视,感觉自尊受损。

2.4焦虑和抑郁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特别是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使老年人对死亡产生恐惧,而求生欲望强烈,对疾病的治愈期望很高,却没有得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

2.5依赖心理老年人各种能力均下降,而惰性心里随机产生,对各方面都比较有依赖感,如对药物依赖,家属、医务人员依赖,周围环境依赖,认为各方面的需求只有依赖别人帮助才能得以满足。

3护理

心理安抚对老年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患者心灵脆弱对环境的变化和疾病的发生及其敏感,需要家属给予心理、精神上的支持。医护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实际困难,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帮助他们,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工作过程中,通过问候和交谈诱导,老年病人叙述自己的病情,并耐心倾听[1],发现不良情绪及时劝导解释。

3.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理人员着装整齐,仪表规范,优雅的谈吐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信任。

3.2语言沟通①合适的称呼能满足老干部对尊重的需求,许多老人退离休后,由于疾病的困扰和退离休带来的负面影响,随之产生了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因此与他们接触时,恰当的称呼能使其心理上得到很大满足。在给老年人做健康教育时,要诚恳、亲切,绝不能敷衍。②尊重患者的人格,病人在治疗期间如有隐私,应做好保密工作,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及,过分的要求要耐心解释。③运用合适的语气,要掌握声音的大小。语调柔和、吐字清晰、通俗易懂,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可模棱两可,应用医学俗语。④对于沉默寡言、孤僻内向的患者,应以亲切的语言、耐心地引导、鼓励患者说话,可以从患者的日常爱好或兴趣入手,然后切入正题。

3.3非语言沟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及病理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沟通障碍。①温和的面部表情可给患者安全感,面部表情在人际交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4]。护士的面部表情因情况而灵活运用,一般情况下常用微笑,它具有很大的勉励力、感染力,患者视之友善、轻松信任感,能有效地缩短双方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对不同场合的不同情况,能用微笑接纳对方可反映出本人良好的修养,待人的至诚。②亲切、温和的目光,给患者以鼓励与爱护,不注视或目光飘浮是对患者冷淡和不负责任的表现。③亲切的触摸是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触摸是人类情感表露方式之一,也是护患交往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5],护士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翻身、扣背、按摩,患者可产生温暖和亲切感,使患者增加安全感。④仪表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方式,护士的仪表往往使患者产生很强烈的视觉反应,雅致的端庄仪表、适度的整洁之淡妆体现护士的严谨与认真,会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及受尊敬的感受。

4体会

心理护理是指护士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同时以良好的行为对患者进行护理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是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的关键。特别是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护理使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改善,协助患者通过自身心态的改善而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6],良好的情绪使患者开朗、积极的配合各项治疗,其生存质量易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肖霞,陈华.干部病房老年病人幸福度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A):870-872.

[2]李秀珍,郝风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5,3(5):600.

[3]娄福英.浅谈护患关系沟通工作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07,11(11):86.

[4]黄建平.仪表态势语言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3,14(9):1328.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2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一、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二、心理护理对策

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

(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3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居室环境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居室地面:老年人腿脚较易疲劳,有时需要借助手杖才能行动,因此要考虑到居住环境的安全。如地面应平坦、干燥防滑,最好安装木质或强化木地板,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门槛和阶梯。厨房及厕所地面应安装防滑地砖,洗澡间及楼道墙面可安装必要的扶手。

灯光:室内采光和照明要符合卫生要求,如果光线不足或照明度差,易引起老人视疲劳,也易使人跌倒。光线也不应过强,天花板和墙壁不宜装饰得太光亮,因为反光强烈会刺激眼睛,使眼肌过于紧张,易造成老人心神恍惚。

噪声:老年人喜静怕吵,应尽可能减少或隔绝噪声。①门窗经常检修,关闭时不能留有缝隙,开启时也不能随风摆动。②加装窗帘,也有一定的阻挡和吸收室内外噪声作用。③选用多孔的木质纤维家具,可吸收进入室内的噪声。④桌椅腿可钉上一层薄橡胶皮,以免搬动时出现响声。此外,房间墙上贴一些图片,既美观又可吸收响声。

卧室陈设:老年人卧室布置应简单,除必需的床、桌、椅及茶具外,同老年人关系不大的生活用品,都不宜放人卧室内。床铺应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既要尽可能接受阳光照射,又不宜紧靠门窗,以免夜间熟睡时着凉。床的高低也要适中,以便于上下床。

室内空间:老年人视力和听力功能的衰退,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因此要考虑到在老年人居住环境中必须调整室内的用具。室内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方便老年人来回走动,活动筋骨。窗前阳台上可种些花草,既可美化环境,也有益身心健康。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4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人文关怀,护理体会

文献综述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重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及人类自身解放、自由的追求的实现等[1]。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取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2]。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有效的关怀能增强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促使病人的康复[3]。 有文献报导: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病人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的人际关系[4]。

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实施人文关怀的护理体会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通过从“入院宣教”、“疾病的观察”、“心理护理”、“药物指导”、“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等多方面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10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共收治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60~80岁,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66人,小学19人,文盲15人,3例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其诊断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2. 护理方法

2.1 入院宣教

当新病人入病房时,护士站起来迎接表示尊重与欢迎,护送病人到床边,先将病人安排在病床上休息,再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向病人介绍自己,主管医生和科主任、护士长,介绍环境和病房制度,尽快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对病人要视年龄、职业、职务特点进行称呼,不将病人叫为床号,不直呼其名,及时为病人提供床单位必需用品,作好各项入院准备,做好入院病人的人文关怀,使病人感到被重视,树立依赖感与安全感。

2.2 疾病的观察

疾病观察期间观察症状的同时也做好人文关怀,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夜间要多询问病人,因心绞痛经常在夜间或清晨反复发作。观察有无心绞痛发作的早期症状,如咽喉发闷,下颌疼、颈椎压痛。60岁以上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可仅感胸闷、气短、疲倦。如患者发生心绞痛,应立即置半坐卧位,嘱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呼吸困难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维持血氧浓度达到90%以上。应保持环境安静,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3 心理护理

心绞痛病人症状发作时,常表现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加之环境陌生,使病人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我们采取的护理方法是将病人安置在整洁、舒适的病房,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这时实施人文关怀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病人紧张不安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护士应主动握住患者的手对其讲些安慰的话语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通过倾听及观察的方法,收集病人的健康资料,成为病人接受治疗过程中的良好的陪伴者,树立信任感和安全感,通过口头讲解、发放及宣教健康教育手册,根据病人不同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病情的恢复。

2.4 药物指导

2.4.1 服药方法

应舌下含服;不要吞服,因舌粘膜吸收比胃粘膜迅速故起效快,并且硝酸甘油被胃粘膜吸收后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大,补肝脏降解为硝酸盐而失效,血中浓度极低,故不宜口服。采用坐姿或半卧姿服药;硝酸甘油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很明显,服药后立即出现面色潮红、头痛站立时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而易发生昏厥。老年病人或初次服药的病人,坐着服药后有头昏头痛感觉,只要平卧休息或对症处理很快恢复正常,无大妨碍。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这种作用逐渐减轻以至消失。口腔应湿润;硝酸甘油片嚼碎舌下含服作用迅速,如口腔干燥,舌下滴7-8滴生理盐水以便药片能及时充分溶化而吸收。

2.4.2 储药方法

注意药物失效期:在含服硝酸甘油片时,患者无舌头麻,刺痛或烧灼感,说明药片失效,应重新给药。注意不良反应及药物的耐受性:硝甘可引起面红、持续性头痛、性低血压及晕厥等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可加重心绞痛,应注意观察及时采取措施,连续用药2-3周后可出现耐药性,停药1-2周后,耐药性消失,故宜采用间歇给药法。避光保存:为了保持硝酸甘油片的疗效,应将此药放入密闭的避光的有色瓶内,并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及时更换接近失效期的药片。药物应随身携带,放在拿取方便的急救盒内。

药物指导期间的人文关怀对患者尤为重要,可使患者学会了心绞痛发作时的应对措施,同时增加也密切了护患关系。患者需要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更需要理解和尊重。

2.5 饮食护理

嘱患者吃易消化,产气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限制胆固醇、咖啡,忌烟酒、少食多餐,忌过饱,每天应三四五顿、七八分饱,防止便秘。

2.6 出院指导

当病人出院时,值班护士到床边看望病人,嘱咐病人出院后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保持足够睡眠,合理饮食,适当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戒烟戒酒。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坚持按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副作用。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应急;在家中,硝酸甘油应放在易取之处,用后放回原处,家人也应知道药物的位置,以便需要时能及时找到。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检查,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告诉病人洗澡时应让家属知道,且不宜在饱餐或饥饿时进行,水温勿过冷过热,时间不宜过长,门不要上锁,以防发生意外。指导病人如疼痛比以往频繁,程度加重,服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伴出冷汗等,应即刻由家属护送到医院就诊,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并致以良好的祝愿,给予继续为其服务的承诺,使病人感觉到虽然离开医院,但仍能继续受到医护人员关注,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身心愉快。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100例不同学历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的66例病人比小学以下学历的34例病人接受能力快,护理效果更明显,平均住院日为14天,除3例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其余97例康复出院。通过上述方法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人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真正提高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生活质量,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并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通过人文人关怀,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使护理工作的价值得到体现。

4. 讨论分析

4.1 对于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入院宣教、出院指导”方面人文关怀,可以使病人感到被重视,树立依赖感与安全感,同时也增长了病人的疾病知识,减少疾病的复发率。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学科的自身发展,首先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真正体现“一切为患者,为患者一切”的服务理念[5]。

4.2 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病人紧张不安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护士在工作中重视护理服务的细节,注重病人的情绪、想法和感受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6]。护理人文关怀只有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在护理服务中呈现高品质,方能体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真正价值[7]。

4.3 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了“药物指导工作”方面人文关怀,使患者学会了心绞痛发作时的应对措施,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也密切了护患关系。患者需要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更需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需要就是护理的服务目标,患者的满意与否就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

4.4 存在问题:部分护理人员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护理理念根深蒂固,传统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更是约定俗成。倡导人文关怀就是把人们从陈旧的思想束缚中解救出来,营造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谐的、平等的护患关系。以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诠释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

5. 结论

通过对10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真正提高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生活质量,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并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通过人文关怀,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使护理工作的价值得到体现。充分说明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在心绞痛患者护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需要,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普云,孟俊.商息兰等以人为本的护理探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31.

[2]李旭.今后十年我国护理管理发展趋势.护理管理杂志,2006,1(1):24-27.

[3]曾銮珍.探讨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实用医技杂志,2005,10(8):920.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5

通讯作者:马月娟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要。方法 通过对100名随机抽样的60岁以上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得出心理护理对不同职业、文化程度、性别人群在健康促进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100名随机抽样人群,经社区心理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增加,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结论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家庭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需求; 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2亿,超过总人口的10.9%。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年空巢家庭正逐年增加,因此这些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区护理机构以它的专业、方便、快捷担当起这个重任。国际老龄协会不止一次提出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说明面向21世纪的老年保健服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课题。现代医学研究已从医疗为中心转向以护理保健为中心,并向家庭医学方向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便随着护理职能的扩展而越发显得重要。

据调查表明,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社区护理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64%,其中15%的家庭处于等待服务状态。社区护理机构能够贴近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搭建社区健康信息系统,搭建起患者与医疗之间的桥梁,使人人享有更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本次调查研究抽取了本市新华区的1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从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情况、社区护理需求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状况和护理需求,以指导社区护理的开展方向,提供符合我国国情和本市现状的社区老人护理服务。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华街区41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1:1的比例分层抽取获得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和无文化的文盲老人各50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取集中授课、入户调查、现场咨询、造册建档、跟踪随访的形式,反复细致地向老人们介绍调研的目的、要求和意义。对调查研究的各个项目逐条逐句地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获得所需的原始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现状和老人社区护理需求情况。共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调研对象的100名老人,年龄60~98岁,平均67岁,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男女比例为2:3。被调查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0%的文盲老人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其调研结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100名老人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表2 100名老人心理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

表3 老人健康保健情况(%)

表4 老年人疾病流向

表5 老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讨论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中文盲比例较高,体力劳动者占调查对象的71%,提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推行健康保健措施应注意具有针对性。调查对象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显示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与国际关于人口老龄化报道相吻合。提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已成为基层卫生保健的重要任务之一。被调查老人中丧偶者比例为28%,有研究报道,丧偶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明显。在焦虑、抑郁、偏执等方面与配偶健在的老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显示出对老年人的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服务也是社区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2 老年人健康保健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4%,独居者为26%,夫妻两人单独居住者占20%。由此可见,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负担,但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合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鉴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调查对象的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仍以自费为主。经济的原因使多数老人的就医和健康保健受到较大的限制,约45%的老人承担不起医疗费用。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将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维持和改善有直接影响。通过对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实施护理保健措施,建立“量用为出”的收费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健康目标,将是我国基层保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今后为之奋斗的方向。

3.3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 本调查发现,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较高,占7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访视护理、健康咨询护理。其中文化层次高者要求高,比例大,文化层次低者要求简单,甚至部分老人提出公寓式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调查表明,文盲老人对社区护理持否定态度的前两位原因是经济困难和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表现为对定期的体格检查和保健措施的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时就医,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的紧迫性,“健康参与”对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向。

3.4 心理护理对老人的健康作用 由于社区护士进入社区家庭,与老人的距离贴近了,感情沟通了,使老人更容易将内心的情感向护士袒露,便于护士对老人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疏导,提高老人对疾病的治疗信心,消除恐惧、紧张心理;给老人分析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消除其忧郁、烦躁情绪;同时和老人的家人、居委会配合,共同关心老人,使老人没有了孤独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及生存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老人的负性情绪得以缓整,由悲观、恐惧、轻生转为乐观、坚强、有生活勇气,并成为该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义务宣传员,引来更多的老人前来参加“全民健康”活动。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6

关键词 老年 骨折 患者 心理护理

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老年骨折患者106例,应用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良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6例,男39例,女67例,年龄60~84岁,平均68岁。其中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39例,脊柱压缩性骨折27例,髌骨骨折17例,colles骨折11例,骨盆骨折9例,其他四肢骨折3例。

入院时心理:由于年纪大,合并症多,多数老人心理状况复杂,可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其中有焦虑恐惧心理75例(70.7%);有主观感觉异常38例(35.8%);有孤独感心理37例(34.9%);有自怜抑郁心理19例(17.9%);有幼稚心理12例(11.3%)。本组患者康复出院105例,死亡1例。

护 理

⑴细心观察:注意观察老人的言行举止,对其情绪加以分析。老人如频繁出现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失眠头痛,言语表达与日常言语习惯不一致,此多为焦虑恐惧心理的外在表现。老人如出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利于自我存在为行事前提,出现对护理人员过于依赖,这是老人出现幼稚心理、行为退化的一种表现。老人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和降低,对医护人员过分依赖,要求护理人员一会这样,一会那样,表现对周围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过分敏感,此为主观感觉异常的表现。老年患者因生病而离开家属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患者会产生孤独感,表现出晚上总睡不着觉打信号灯找护士,或是语言行为中流露出对护理人员依依不舍之感。有的老年患者对病情估计悲观,每天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偷偷流泪,这个时候就要警惕老人的自怜抑郁心理状态的出现。

⑵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应用:①恐惧焦虑心理的护理措施 首先是查明原因进行疏导,护士应主动接近患者,与老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语言要求语速较慢、语调较高、语气和缓,对待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其理解手术可以达到治愈疾病及恢复正常生活的目的;骨牵引者可向其预先告知牵引的时间期限,使老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其次是使老人得到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加对恢复健康的信心,使患者解除对本次疾病的担忧疑虑。②幼稚心理的护理措施:老人由于疾病的原因产生对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依赖,出现幼稚化心理或称退化状态,在很多时候不是完全有害的反应,适度的退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过程,有利于痊愈和康复。但在老人病情好转时,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好转的程度,及时引导患者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扣纽扣、洗脸、梳头等,逐步为患者角色转化为原有社会角色创造条件。③主观感觉异常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对周围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的时候,医务人员千万不能说患者“事多”,此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来降低患者对原有刺激的敏感性,比如说与其聊一些老人感兴趣的话题,给老人阅读新闻报刊或是听广播看报纸,使其注意力分散,减轻对周围环境细节的感受力,达到情绪放松的良好心理状态。④孤独感的心理护理:当患者表现孤独的心理时,医护人员尽可能多地陪伴在患者左右,对患者多关心,多到患者病房去巡视,勤与患者沟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理解;骨折的老年患者生活多不能自理,所以平时给予其生活上细心的照料,当老人要求特定家属陪伴时可满足其要求,多方面多渠道缓解其孤独心理。⑤抑郁的心理护理:对于处于抑郁状态的老年患者,应注意防卫患者的消极行为,针对引起患者抑郁的原因给予相应的解释,尤其是需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适当的心理引导,告知其虽然需经受手术之痛,但可避免遭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向老人介绍同种骨折康复的病例,或是让同一病种的病友现身说法,解除老人的思想包袱,帮助老人树立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必要时可与医生配合,用抗抑郁药物来进行心理治疗。

结 果

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本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下降至12%,抑郁心理下降至9.8%,幼稚心理下降至5%,主观感觉异常下降至3.8%,孤独感下降至2.1%。

讨 论

心理护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面对老年骨折患者复杂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随着老人情绪的变化给予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在与老人沟通的时候,应结合老人心理特点,给予老人尊重、理解、同情、体贴,要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达的技巧,注意说话方式、老人对疾病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对老人提出的问题,应仔细考虑后再给予答复,如需解释的绝不隐瞒,需要保密的则要三缄其口并给予老人能接受的解释。通过护理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帮助老人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瑞.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32):116.

2 严桂,李进梅.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