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旱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旱情

旱情范文1

关键词:旱情(墒情) WebGIS 信息查询 信息分析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49-02

1 前言

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据统计,2011年河北省作物受旱面积460万亩,主要集中在唐山南部、保定西北部和廊坊中部等地;白地缺墒1200万亩,主要集中在张家口、承德、唐山和秦皇岛4市;全省有15万人、6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坝上、燕山和太行山北部地区。

现阶段,各地旱情形势变的越来越严峻,各市县有关部门在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分析等应用水平比较落后,相应的软、硬件技术手段欠缺,多处仍继续使用人工测量,且依靠电话、传真等上传旱情信息,相关资料查阅仍采用人工,缺乏重要的旱情实证分析内容;旱情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时效性也难以保证,无法及时给上级部门提供分析结果和决策建议,为指导和部署抗旱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因此,利用WebGIS技术来改造传统旱情信息的测报、传输、查询、分析和预测等工作,是旱情(墒情)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2 旱情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作用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旱情自动监测系统是以分中心为单位建设,各旱情分中心系统均是一个遥测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典型组合,可称之为旱情自动监测系统。

按照结构划分,旱情自动监测系统由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和旱情信息分析系统两部分组成。旱情信息分析系统是旱情分中心系统中心站和省旱情管理中心站的主要功能之一,墒情实时监测接口分别在系统中心站、省旱情管理中心站各建立旱情数据库。旱情信息分析系统的目标和作用:收集原始墒情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服务器数据处理和存储,再经过系统的模型计算,以图文声像的可视化多媒体、超文本或虚拟现实的方式,快捷灵活地提供数字化的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数据、历史资料和动态资料等信息服务,以旱情综合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充分利用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取得的墒情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气象、降雨、水文、农业等其它信息,对旱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进行实时的监视、分析,提供预报方案,为各级政府指挥抗旱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xx旱情分中心建设于2008年启动,新建固定墒情监测站19个、移动墒情站1个、旱情信息站16个。建成后,将有效整合水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众多资源,提高防旱抗旱、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墒情信息监测精确性、时效性,扩大了墒情监测的代表性,增强了抗旱信息收集、报送能力,旱情数据库和旱情信息分析系统的投入应用,有效的简化分析过程,较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旱情信息分析系统基于TopMap技术作为组件平台,以利用 B/S的浏览方式和组件式WebGIS软件为开发平台,建立了xx地区旱情(墒情)信息分析系统。系统可对土壤旱情进行实时监测,做出土壤旱情分布图、等值面图等,直观反映xx地区土壤旱情趋势。此系统解决了目前旱情人工监测站时效慢且数量不足的问题,能够满足xx市土壤墒情预测预报要求,可为xx地区防旱、抗旱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4 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

旱情信息分析系统由旱情信息查询、旱情信息分析和管理维护等模块组成。

4.1 旱情信息查询

旱情信息查询是在旱情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旱情信息查询的应用模块。旱情数据库主要存放着与抗旱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旱情信息数据,其中包括:水利系统提供的实测旱情信息主要有水文数据、墒情监测站的实时墒情数据、抗旱工程数据、抗旱水资源数据、抗旱管理数据和历史旱灾数据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气象数据、农情数据、旱灾数据和社会经济等数据。xx旱情分中心负责将接收到的有关旱情信息,按规范进行整理、录入和统计,通过专线光纤传送至省旱情中心数据库。旱情信息查询主要实现功能如下:

(1)墒情原始数据查询。定时接收雨情、水情、蒸发、气温、土壤墒情等原始数据, 同时上报相关旱情信息。

(2)MapInfo电子地图。提供以Google地图为背景的可视化浏览;基本地图可分为空间要素图层,并可控制各图层的可视化状态,同时地图上的信息可以自动放大或缩小,支持图文互查,点击地图上的一个目标,检索和显示该站点的相关信息。

4.2 旱情信息实证分析

旱情实证分析分为资料收集处理、数据库、专业模型、综合分析、信息服务组成,该模块与水雨情数据库、防洪数据库、旱情数据库、气象产品应用系统和公共图形库等密切结合。旱情信息分析模块主要功能是将通过墒情信息自动监测系统汇集的那些单一的土壤墒情监测点的墒情信息汇总起来,结合来自其他途径的各种旱情信息、气象信息、水情信息等,进行大面积的区域内旱情状况分析,为政府部门抗旱预报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旱情信息分析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图形和图象处理。分析软件将数据库和GIS结合,可根据坐标、旱情数据等资料自动绘制各种图形,比如绘制墒情等值线、等值面图等。

(2)信息分析查询。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各类数据,分析受旱面积和受旱程度,进行降雨距平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分析、连续无雨日分析、受旱面积比率、地下水位下降程度等发问分析。经软件模型计算可自动生成分析图形,根据受旱面积以不同的颜色标出,较直观观察受灾情况;受旱级别可在图例中体现逐一呈现,也可在受旱地区进行点击,会弹出窗口显示该地区受旱面积;以上各项分析结果均可打印。

(3)抗旱统计及抗旱会商。将信息分析结果以统计报表形式,并且可以通过会商演示方式提供给各级领导,为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抗旱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防旱和抗旱工作水平等。

4.3 管理与维护

管理与维护主要功能包括:菜单管理、用户组管理、系统用户管理、云图管理、实时墒情管理和历史墒情数据管理等。

旱情范文2

[关键词]周口市;旱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15-01

一、基本情况概述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南部,属黄淮冲积平原。周口市属淮河流域,分属颍河、涡河、淮河和洪汝河四大水系,全市有62条大、中型骨干河道及115条小型沟河,总控制面积11637km2。沙河、颍河、涡河等14条大型河道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谷河、李贯河等48条中型河道流域面积在100至1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0至100平方公里的小型河道有115条。这些河道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平行相间分布全市,形成较为合理的排水系统。除沙河、颍河、贾鲁河外,其它均为平原坡水区季节性雨源型河道。汛期暴雨洪水显著,非汛期基流很少,甚至干涸。洪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流失补给河水。

二、历史干旱情况

当境内受高压控制时,多为晴朗天气,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减少,则出现干旱。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分析,1959年至2010年51年间,有39年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大旱有5年,约10年一遇,成灾400万亩以上,致使农作物减产30%以上;旱灾有13年,平均4年一遇,成灾100~400万亩;有23年成灾100万亩以下的,约两年一遇。历史资料表明,周口市不但有连年发生干旱的规律,而且有一年内多次出现干旱的现象。这说明旱灾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且一旦发生旱灾,覆盖面积会很大,并时常伴有病虫害发生,致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损失惨重。

三、土壤分类概况

全市土壤面积1174.53万亩,根据有关土壤分类标准,全市土壤共分4个土类,分别为潮土、沙礓黑土,竭土和黄竭土。潮土类土壤面积为887.95万亩,占土壤面积的75.6%。沙礓黑土类土壤面积为256.05万亩,占土壤面积的21.8%。这类土壤质地粘重,耕性不良,耕层浅薄,土体中含有沙礓,对植物根系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且易旱易涝。竭土类土壤面积为27.01万亩,占土壤面积的2.3%。这类土壤对农业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类型,耕层较厚,质地较轻,孔隙度较大,通透性良好,疏松易耕,适宜于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地区,干旱对农业生产是一大威胁。黄竭土类土壤面积为3.52万亩,占土壤面积的0.3%。

四、影响周口市干旱的因素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周口市极易发生干旱及旱灾。干旱多为春旱,但初夏旱和伏旱危害最大,极易造成小麦及秋季作物枯萎死亡,大面积减产或绝收。

影响我市干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气候性缺水,特殊的地理气候区位决定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季、年内雨量分配悬殊。近年来,旱灾年份增多,旱情趋向加重,1986至2000年,全市连续16年出现干旱,而且干旱持续时间延长,1998年秋至1999年春,持续干旱少雨长达193天。

二是资源性缺水。连年干旱、人口迅速增加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水体污染,水质和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56.9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222立方米,分别为全省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的54.6%和56.2%,为全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的10%多一点。

三是条件性缺水。我市境内虽有沙颍河、黑河、汾泉河、涡惠河等水系河流纵横,但除沙颍河外,多为平原坡水区季节性雨源型河道。且沙颍河过境客水多以洪水形式出现,可利用率极低,加上河道灌排涵闸普遍老化,农业生产家庭化,抗旱运用难度极大。

四是工程性缺水。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抗旱能力偏低,由于长期运行,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加上原国家、集体配套的抗旱渠道、提灌站被破坏,近年来的投入不足,大大增加了抗旱难度。

五、水旱灾害的成因分析

水旱灾害与大气环流、气候、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探求水旱灾害的成因和变化规律,预估未来旱涝发展的趋势,对指导防涝、防旱、保障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1.旱涝成因

周口市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高空西风带南部,冷暖气因交绥频繁,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显著,夏季受大陆低压控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本区楔入,带来湿润的海洋气流,同时不时地受北部冷气流南下,与副热带高压间产生冷锋,只要冷锋行动滞缓,就产生暴雨,有时是高空西来低槽入侵,使副热带高压受阻而停滞,产生持续性的暴雨,或由气旋、台风过境而成暴雨,降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很不平衡,降雨集中,强度大,全年降水70%集中于7~9月。年内分配很不均匀,而且年际变化大。冬季因受蒙古高压控制,干旱多风沙,常常雨雪稀少。入春以后,温度增高,风力增大,蒸发增强,旱情更为严重,以上天气特点是造成周口市经常春旱秋涝,涝后又旱,旱涝交替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在扶沟县内,由于受黄河历史泛滥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沙地,岗地、洼地,处于洼地区则容易积水成涝灾。

2.旱涝规律性。

从近几十年以来的旱涝资料分析可看出,周口市干旱的机率较多,春旱也较重。

六、存在问题

旱情信息采集基础较为薄弱、站网布设不足,自动化程度低,处理手段落后;旱情信息的查询分析处理应用软件少、功能弱,旱情实时分析能力差等,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不能满足抗旱各项工作的需要。

1、旱情监测站点稀少,旱情监测体系不完善。直接为抗旱监测的旱情站点很少,且布局不合理,不能构成一个与抗旱管理体制相适应且能够覆盖全区的旱情信息采集网络。

2、现有旱情信息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影响旱情的因素很多,因此抗旱减灾决策除了直接的旱情监测、统计信息外,还需要社会、经济、地理等信息进行综合评判。

3、现有旱情信息时效性不能满足要求。虽然建成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但是土壤墒情、地下水以及灾情等与抗旱密切相关的信息还大多依靠传统方式逐级上报收集,时效性差,由于缺乏信息数字化的统一标准,对这些收集上来的数据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加工处理,效率低,差错率高,难以满足应急抗旱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4、现有旱情信息的处理手段不能满足要求。由于旱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结合降雨、土壤墒情、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文气象信息进行综合评判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旱情。与旱情相关的基础历史资料也缺乏系统的整理与收集,还没有全面建成信息种类齐全、信息覆盖全区的抗旱信息数据库,难以为抗旱指挥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信息和科学的旱情评判分析成果。

七、建议

防旱抗旱是社会性公益事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面对干旱的严重威胁,必须认真研究应对,一要转变抗旱工作思路,从主要注重农业效益向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二要加强抗旱法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抗旱要求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保障机制;三要狠抓抗旱水源建设;四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五要加大科技抗旱力度,研究洪水资源化,抗旱决策科学化、信息化,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旱情范文3

[关键词] 旱情 监测系统

2005年,在福建省水利厅和福建省防汛办的大力支持下,泉州市作为全省试点,率先开展旱情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该监测系统由信息采集终端和旱情管理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信息采集终端包括14个固定旱情采集站和2个移动旱情监测站,旱情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旱情信息接收系统和旱情管理信息系统。

1 系统组成

旱情监测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终端和旱情监测应用软件二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在分系统中所处位置和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2 系统功能

2.1 省中心、市分中心可以随时接收数个遥测站点发送的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检错和预处理、存储。

2.2 把遥测信息形成原始数据文件存储,报文分解、检错、分类处理以及向本地定时装载数据库。

2.3 可以随意增减测站的数量,实现系统数据库管理功能。

2.4 通过计算机处理,显示打印各类各种实时、历史的墒情、蒸发、地下水位过程线、图形及报表。

2.5 遥测终端有本地存储功能和预留扩展接口。

3 信息采集终端

监测系统主要由硬设施建设和软设施建设两部分组成。

硬设施建设包括省旱情信息分析中心的旱情接收系统设备和泉州市旱情分析分中心的旱情接收系统设备、14个固定旱情采集站设备与2个移动旱情监测设备建设,形成土壤墒情、蒸发、气温、风速、风向、地下水测报站的系统网络框架,野外的固定遥测站点为无人值守站,能全天候工作,其功能如下:

3.1 对旱情的监测方式是:分别对3层土壤含水率进行监测,采用土壤、湿度计分3层安置探头进行监测。

3.2 对地下水位、蒸发量、气温的监测方法是:当有地下水位蒸发发生变化时,自动进行累加存储,每增加一个设定量时通过通信设备发送到中心站,实时采集、传输、接收各遥测站点的信息。

3.3 具有自动“握手”机制。即当遥测站根据被测参数的增量变化或定时时间间隔,自动采集并报送数据给控制中心后,能够自动接收来自数据通信网通信协议的应答信号,以确认本次数据通信准确无误;若遥测站在给定时间内未接收到应答确认,则自动重发,确保现场报送数据不丢失。

3.4 具有高可配置性和兼容性。

3.5 高性能、高可靠的遥测系统具有先进的网络化数据通信协议,以确保数据通信的可靠性,确保系统具有自动信道侦听、碰撞检测和碰撞自动重发、拥塞调度等功能;具有自动抵御外部干扰的手段;具有自动查错和纠错功能,具有远程诊断、远程维护、远程设置等遥测系统必备功能。

3.6 为能够长期、特别是在暴雨洪水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可靠地工作,选择的设备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具有良好的防雷能力。

3.7 支持休眠唤醒工作方式,可编程的电源管理功能,达到降低测站功耗的目的,预留扩展接口和本地存储。

3.8 监测站具有双信道通信模式,以GPRS为主通信模式,GSM通信为备用信道。

3.9 采集终端自动采集并发送数据。

监测工程建设内容中的软设施建设包括对9个县级防办的农业旱情信息采集、发送、分类进行格式化和标准化,完成农业灾情信息采集、转发和加工处理,并与其他信息系统融合。

4 旱情监测应用软件

根据省、市两级抗旱指挥部门的实际需要,由省、市旱情信息分析中心对收集的旱情信息进行处理,并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提供旱情分析、预报、水资源调度、灾情评估、综合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全面抗旱各个环节的决策支持。利用已建的连接省、市(县)两级防办的计算机广域网,省、市(县)两级防办和省抗旱信息中心建立的局域网,将任务通信、文件传输等实现网上信息传输与共享。旱情监测应用软件有如下功能:

4.1 实时接收旱情监测站的墒情、雨水情、气温、风情等旱情信息;

4.2 提供省市两级抗旱工作所需要的实时信息和基本信息查询,实现信息共享;

4.3 在基础旱情资料的基础上实现旱情预测和旱情分析,为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4 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全省抗旱统计资料的综合统计查询和多级上报。

4.5 采集的雨情、墒情、气象数据进入空间数据库,用不同颜色显示监测地域最新的六个旱情等级的空间分布,显示旱情站位置及最新墒情。

4.6 旱情监测应用软件分成测站、农业、水系、水利工程、行政、交通、土壤等多个数据层面,可以分层或选择几个层面迭加显示,以提取各类专题信息;旱情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通过选择地点和时间段,显示该期间旱情的变化过程线。

4.7 旱情监测应用软件可以进行预警显示,将干旱遥测系统的结果以空间分布的方式用图形显示出来,5个级别采用5种颜色,同时有县级行政界线。严重干旱和较干旱的区域以闪烁的方式示警。

4.8 报表按以县为单位的各级旱情的面积设计,面积单位为万亩。

4.9 网络以及多终端及远程操作调用各类基础信息及旱情的监测和预报结果,可以通过网络按权限分层次地到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系统采用B/S结构与C/S结构相结合,以省防汛指挥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做后台支撑,相关资料的显示输出如基础工情、实时工情、实时雨水情、实时旱情等与数字地图紧密结合。

旱情范文4

[关键词]干旱灾害 防御对策 发生频率

干旱灾害是江县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制约潋江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1、干旱形成的原因分析

干旱的形成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降水的减少,旱灾属于偶发性的、高温、持续少雨或不雨的气象灾害,在其出现初期,人们并不能感到它的到来,但时间愈长,受旱面积扩大,严重程度与日俱增。干旱不仅与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有关,还与需水要求有关。影响干旱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降水、气温、蒸发、旱风等气象条件,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下垫面条件,农作物品种和分布、水利工程的供水等人为因素,旱情不仅与降雨量有关,还与降雨的时程分布、土壤含水量、土壤蒸发量与作物生长过程正常需水量有关。作物生长关键期无有效降雨也是形成旱灾的主要因素。从统计分析可知,灾情最严重,不一定最干旱。

江县地处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境内平均温度11.9℃~17.5℃,无霜期224~274天。根据江气象站实测雨量资料分析,江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仅930mm,而多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659.1mm(φ20蒸发皿)。冬夏半年各受两种性质不同的大气环流交替影响,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干季(11月~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受印度大陆干暖气流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干燥、温暖,降雨稀少,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雨量的20.4%,蒸发量大,日照充足。而这段时间正是小春作物生长和大春作物泡田栽插的关键时期,只要雨水稍微偏少,或库塘蓄水稍差,或雨季推迟,都将发生程度不同的干旱。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多,占全年降雨量的79.6%。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江县干旱发生频繁,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不同等级旱情的发生频率分析

江县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干湿季节分明,干旱以冬春季干旱较为常见。根据《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冬季连续三个月以上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少25%~35%为轻度干旱,偏少35%~45%为中度干旱,偏少45%~55%为严重干旱,偏少55%以上为特大干旱;春、秋两季连续两个月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少30%~50%为轻度干旱,偏少50%~65%为中度干旱,偏少65%~75%为严重干旱,偏少75%以上为特大干旱,夏季单月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少20%~40%为轻度干旱,偏少40%~60%为中度干旱,偏少60%~80%为严重干旱,偏少80%以上为特大干旱。分析江县气象站单站逐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分别统计1959年~2012年54个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等级干旱出现的次数,统计结果表1。

经统计分析,春季2~3月出现特大干旱的年份是:1960年、1966年、1969年、1980年、1984年、1986年、1999年等7个年份,平均7年出现一次,轻度以上干旱均2~3年出现一次;冬季11月至次1月出现特大干旱的年份是:1959年、1962年、1966年、1969年、1978年、1984年、1993年、1997年、2011年、2012年等10个年份,平均5年出现一次,轻度及其以上干旱2~3年出现一次。

江县历年雨季平均于5月25日开始,最早在5月2日,最迟在6月22日,5月份(初夏)不仅是干湿季节的转折点,也是大春作物播种移栽的关键时期,5月份降水多少及雨期开始早晚对大春作物影响较大,正需大量用水时期而降水量少,一些地方无法按时播种移栽,播种移栽好的因缺乏保苗水,容易造成大春作物减产。通过江气象站5月降雨量资料分析,全县5月出现特大干旱的年份为:1963年、1982年、2005年等3个年份,平均18年出现一次。

采用期望公式计算每一个季节(时段)多年期间出现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早的干旱累积频率,以反映某级旱情(包括比它更严重的旱情)出现的概率。

严重干旱以上级别干旱:冬季为35%(2~3年一遇),春季为16%(6年一遇);特大级别干旱:冬季18%(5~6年一遇),春季13%(7~8年一遇)。连续的季节性干旱以冬春连旱为常见,出现的概率为20%(5年一遇),从年际组合来看,冬季、夏季2年或2年以上干旱连续出现的可能性分别为64%、63%,10个干旱年份中有6个以上是连续出现的。

3、干旱造成的影响及损失

江县干旱以冬春季干旱较为常见,连续的季节性干旱以冬春连旱为常见。干旱是江县影响面广、危害较重的自然灾害,干旱发生是全县性的。

干旱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畜饮水影响严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特别对旱区农村影响明显,旱灾严重时致使许多群众要到几里甚至几十里以外去拉水,有的由于喝了不干净的水,还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不仅加重了群众负担,还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由于灌溉水不足,造成土壤墒情差,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造成各生育期不能及时按需供水,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威胁,造成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三是对工业生产影响严重。旱灾造成工业用水不足,特别是对发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生产用水严重不足,影响了工厂的正常运行,造成减产或停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四是旱灾使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出现旱灾最典型的年份是2010年、2012年,自2009年9月起至2010年5月,江出现秋、冬、春三季联旱,降水稀少,气温偏高,抚仙湖水位明显下降,大部分水池水窖和31座库坝塘干涸,全县蓄水总量急剧减少,库塘蓄水与上年同期偏少60%,近三成农村饮用水源点干涸,3.5万人饮水困难,75%小春作物种植面积受旱,全县范围内出现特大干旱,因旱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09亿元。

自2009年以来,潋江县持续干旱,至2012年已是连续4年干旱,截止2012年12月28日,受持续干旱影响,抚仙湖水位比法定最低运行水位(1720.80米)还低0.47米,沿岸抽水站提不到水,大多数已无法运行;全县83座水库、坝塘中已干涸或面临干涸的水库有30座,全县水库坝塘蓄水总量比近10年同期平均值偏少40%。全县农作物受旱13706.44亩,占耕地有效灌溉总面积的26%,其中轻旱11650.44亩,重旱2056亩。因旱造成10389人、2474头大牲畜及一所小学223名在校师生饮水困难。

统计分析的近年2009年~2012年不同等级的干旱情况见表3。

4、抗御干旱灾害的对策措施

为应对干旱,减少损失,保障全县生产和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需要采取积极的抗御干旱灾害的对策措施,具体如下:

4.1 完善抗旱预案,制定应对措施及处置机制

规划根据近几年抗旱预案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现有抗旱工作的不足,进一步编制和完善抗旱预案,并上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和规范政府对抗旱救灾应急工作的管理,促进形成抗旱工作的统一领导、科学决策、协调一致、联动有序、保障有力、社会广泛参与的高效应急管理体系,做好江县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旱灾,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建立统一、快速、协调、高效的干旱应急处置机制。为区域的发展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特别是要采取强有力的应急措施,落实清楚应急抗旱供水水源、备用水源、替代水源,及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细化供水计划方案,制定专项供水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确保城乡供水和人畜饮水安全。

4.2 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投入抗旱救灾

坚持抗旱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镇干部包村组,村组干部包户,层层落实抗旱工作包扶责任制,切实履行抗旱职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做好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的宣传工作,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节约用水。组织农民群众不等不靠,通过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抗旱措施,积极开展自救。组织动员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抗大旱夺丰收的战斗中。对严重缺水的地方,及时组织工作组深入到镇、村、组、学校进行抗旱送水服务。组成灾情核查组,逐镇、逐村、逐组、逐户对灾情进行核查,解决粮荒、加强困难群众救助,着力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4.3 合理分配用水,抓好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统一管理

按照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的原则,认真分析现有水源条件和用水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和各类抗旱设施,因地制宜、一库一策,采取蓄、引、抽、提、拉、截流等措施,保持和增加库塘蓄水。根据气象情况,适时适度、科学理性地开展人工增雨特别是飞机人工增雨用业,增加抗旱水源。进一步完善、细化水量调度方案,强化计划用水和科学用水,本着“先地上、后地下,先生活、后生产”及抗长旱、抗大早的原则,合理科学地调度和管理现有水源,确保现有的水源发挥最大效益。对各行业用水进行认真的分析测算,制定供用水计划,严格按照用水计划进行供水,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确保全县人畜饮水和抗旱保小春及春耕春播用水。

4.4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抗旱能力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继续抓好山区“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搞好旱损、灾损水利工程的清淤、堵漏、加固、扩容等工作,有针对性地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维修清淤灌溉渠道、改造检修机电排灌设施,采取一切措施尽量多蓄水、多增水,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抗旱减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增强抗旱保供水能力。

4.5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抗旱减灾

旱情范文5

突出实效 用户口碑传美名

吕恬,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轻化学院,在长江防护林工程研究所干了十几年封山育林研究员。第一次见识保水剂是在1993年,当时所里进口了三种保水剂,用播拌种和人工植树,没想到用后效果出奇的好,植树成活率由以往不足50%猛增至90%,为国家节约了大笔灌溉养护和种苗、人力资金。由此看到:全国亿万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因为常年干旱而缺少收成,而传统的农耕需水量大,即使不旱,灌溉成本也很高!为此,2003年,吕恬离岗创办了广州德一丰公司,将多年研究的国产保水剂专利技术转化成实用产品:“稷丰”抗旱保水剂推上市场。

吕恬将产品定位于解决无水可浇或浇灌投入太大的历史难题,同时以点带面建立模范市场:在甘肃,阎晓东的两千亩农业基地历年种植成本最高的就是灌溉。为了灌溉,阎晓东先后修渠50多公里,无水可引时又陆续打井,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累计投入70多万元,到头来依然常常受旱。2006年3月向吕恬购了300公斤农林普通型保水剂,按1.8公斤/亩分别施在棚内棚外的160亩蔬菜上。为对照效果,每种蔬菜分别留一垄地不用。试验一个月后,未用保水剂的几乎日日浇水,而用过保水剂的辣椒、番茄等十天浇一次水,四季豆、青瓜等15天浇一次水,而西葫芦18天浇一次水。喜出望外的阎晓东随即与吕恬签订了市级合同。至2006年秋末,阎晓东全年共向吕恬购保水剂8.5吨,其中自用3.8吨、成本11万余元,其余4.7吨因周边农户看到他的使用效果后竞相购用、平均差价30元/公斤共获利14万元,而节省的抽水人工、电、油费超过30万元。这种规模效应令吕恬欣慰不已。

江西赣州的肖霖原经营着640亩的脐橙园,过去在引渠建池和抽水设施上已投资20多万元,每年还要雇工浇灌和抽水用电耗油开支10多万元。自从2005年追施“稷丰”保水剂后,全年没浇一次水,而且脐橙开花座果率显著增加,收果时发现不仅增产近二成,而困扰他多年的脐橙裂果现象竟没了踪影,果又靓又大,当年增收50万元。喜得他又承包了近千亩荒坡新建果园。按每亩用保水剂1.5公斤一次施入,共花6万元,以后3年都不需人工浇水了,累计可节约成本50万元。肖霖自用成功后,自然做了吕恬的。因有自用的效果做示范,闻讯赶来取经并购买保水剂施用的人络绎不绝。

完善制度 开拓农业创富路

经过几年的应用证明,吕恬是成功的。对此,有关专家给予了高度肯定。广东省农科院与吕恬强强联合,将该保水剂作为振兴广东农林果业的拳头产品向全省推广;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北京市场信息报社、南宁农村新技术杂志社等,都将吕恬的稷丰保水剂视作服务“三农”的最佳产品长期推广。对此,吕恬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靠产品的独有特性,以长远规划统领市场。

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出现了进口产品的情况下,吕恬决定同等价格比质量:吕恬按市场需求将产品制成0.1毫米-3毫米多种粒径,包装分为50克、500、1000克、20公斤-30公斤多种规格,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将剂型分为农林普通型、农林长效型和园艺型;坚持“可迅速吸收500倍以上的纯水并长期蓄贮,施在植物根部后长期不蒸发不渗失,长久保持根部恒湿而供植物利用,连旱90天不浇水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质量口号;其次,吕恬根据销量日益增大后自己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及时调低价,进一步让利给商。调价后的效益以县级为例:首次购货320公斤可提农林长效型640包,每包购销差价23元,首批即可获利14720元!并向商免费提供营销方案、彩色广告单、产品《检测报告》、使用技术资料和独家授权书。同时以“12315”作为质量监督,一系列的《销售激励制度》及《质量退换货保证》又给商提供了极大的经营保障。

至此,吕恬打造的稷丰保水剂“优质品牌优势;全国垄断、独家经营优势和低门槛、巨大市场需求优势”已深入人心。广东卢国伟用于沙糖桔、潘英杰用于杨桃、陈荣用于香蕉、海南孙海光用于橡胶、陈亚洲用于蔬菜、广西陈天方用于甘蔗、云南吴云用于烟草、李真祥用于茶叶、湖北李金威用于绿化、湖南李秀平用于药材、内蒙古温海君用于制种、酒泉王志刚用于固沙造林、新疆徐留何用于棉花、山西武清海用于小麦、山东刘清泉用于瓜豆……所有这些,不仅因吕恬的保水剂而获得巨额的利润,还为当地带来了大片农林果菜丰收的喜人景象!

在世人慨叹“商机难觅、生意难做”的唏嘘声中,吕恬凭着稷丰保水剂独有而神奇的抗旱效果,独步市场一路高歌,在2007年,踌躇满志的吕恬对大干一场充满信心。

地址:510407广州市同德围岭南花园二街4号广州市德一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0-26268445

26268015(传真) 13527705535

网址:省略

旱情范文6

二、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区水利局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总体要求,切实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旱区社会稳定和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齐抓共管

一是高度重视。省、市、区抗旱工作会议召开后,局党组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传达贯彻中央省市区以及市水利局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会议精神,并及时成立党组行政挂钩抗旱分片负责组,深入旱区,指导抗旱。二是广泛动员。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农村气象信息综合系统等平台,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节约用水,预防火灾,努力调动全民抗旱防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抗旱救灾。今年以来,我局已抽调机关干部200余人深入乡镇指导抗旱救灾,帮助村、社出主意、想办法,寻求抗旱途径;同时,积极响应省、市、区号召,充分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向灾区捐款捐物,开展爱心活动,帮助受灾群众战胜灾难、渡过难关。三是确保信息畅通。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加强旱情监测、预报及统计工作,并实行日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区旱情。

(二)坚持多措并举,促进春耕备耕工作

一是购买、推广使用旱地龙2吨;二是寻找新水源,架设临时饮水管道20km;三是购买抗旱用桶300只;四是修复水毁工程35处;五是加强区管水库和渔洞水库调水供水管理,共调度库塘蓄水500万方进行抗旱;六是除动员组织群众采取背、拉、驮等措施外,调用消防车送水300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临时解决13.2万人和2.36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实现浇灌面积9.19万亩。

(三)坚持标本兼治,抗旱保苗扎实有力

充分发挥利用近年建成的17000多个烟区小水窖,动员烟农采用拖拉机、牛车等不同方式蓄水8126m3,以备栽烟之用。从非烟区引水150万m3到烟区,及时对烟苗进行补水,有效缓解了烟苗旱情。同时,进行旱育秧,减少育苗需水量。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