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文默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文默写范文1
1.错字。学生在默写中出现错字的现象是较多的。汉字书写或多一笔,或少一笔,或写错偏旁,或写错结构,不一而足。例如“旧时茅店社林边”中“茅”字少一撇,“吏禄三百石”中“禄”字写成“衣”旁,“风正一帆悬”中“悬”字多一横,“晨兴理荒秽”中“荒”字多一点,“隔江犹唱《花》”中“庭”字里边的“廷”写成“延”等。
2.别字。这种情况主要是同音字和形近字的误用,不少学生平时背诵不认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做到口、脑、手并用。例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宵”字,学生往往会误写成“霄”字。再如“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误写为“汉青”,“黑云压城城欲摧”中“摧”误写为“催”,“夜泊秦淮近酒家”中“近”误写为“进”等。
3.通假字。古诗文名句中有很多通假字,学生会因记忆不牢,常常将通假字和本字用反。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止”通“只”,“对镜帖花黄”中“帖”同“贴”,“出门看火伴”中“火”同“伙”,“路转溪头忽见”中“见”通“现”等。
针对以上几种错误现象,笔者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纠错对策。
1.准确诵读,深入理解。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美的古诗文,不诵读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课堂上必须强调准确诵读。可以通过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方式灵活进行。课堂上听录音,老师范读,起码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学生误读,读错,以致影响以后的背诵和默写,准确诵读是古诗文学习最基础的一步。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默写题,都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是记忆的生命力之所在。
2.勤查字典,养成习惯。要指导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要让学生记忆,必须先让他理解。有的学生喜欢提问,这本无可非议。但在语文学习中一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就去问老师,问同学,就不太好。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不要回答,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查字典,等学生查完后再与之交流,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3.预见性指导,分析讲解。就是说在背诵默写之前,教师要做好预见性指导,将一些常见的易错的字讲清,讲透,力求把学生的错别字“消灭”在萌芽状态。很多学生在出现别字时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注意诗句的意思,随便乱写。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对于易错字,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及易错字的意思,引起学生注意。以《爱莲说》为例,“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涟”字很多学生容易写成“莲”,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理解了“清涟”是“清水”的意思,是三点水,不是草字头,学生出错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亵”字,可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让学生拆分成“衣”+“执”,帮助学生记忆,同时应让学生多写几遍,牢牢掌握。这样分析清楚后,学生就自然不会再混淆。
4.故意设“错”,练习找“错”。也就是教师故意出错,让学生找错,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完古诗文集中复习时,教师可把学生容易出现错别字的诗句故意写错,然后让学生找出,锻炼学生对错别字的敏锐观察力。
5.二次默写,巩固成果。所有诗歌都需要在完成背诵后进行默写检测,以引起学生重视。在检测的前提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才会暴露,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关注。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巩固识字的积极性和兴趣,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经常出现错别字的学生,不应只是修改,修改之后,教师应及时让他们进行二次默写,进一步巩固修改的成果。
古诗文默写范文2
(一)对字形没有掌握,在默写中把某个字直接写错。例如默写唐朝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薄”的正确写法是上下结构,许多同学却写成左右结构,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外边,类似的情况还有“满”。这就是由于批示学习习惯不够好,态度不够认真,观察不够仔细,没能认清楚字的具体结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默写中,某个字直接不会写,具体表现是,自己造个“字”,或空在那里不写,或胡乱找个字来充数,出现这种情况,多数都是生僻字,或笔画比较多的难写的字。
(二)对字义不理解,在具体的题目中的表现就是写出某个正确字的同音字,这就是别字。例如《野望》中“猎马带禽归”的“带”许多学生默写为“待”,“带”是动词是捎带的意思,表现傍晚猎人归家的情景,猎人骑着猎马带着猎物回家了。而“待”虽也是动词,却是“等待”的意思,默写成“猎马待禽归”,难道是猎人和猎马在等待猎物一起回家吗?“待”和“带”,词性相同,默写错尚且情有可原。而“长歌怀采薇”中的“长”写成“常”该如何解释呢?“长歌”是放声高歌的意思,抒发胸中的抑郁悲愤之情,“长”应为形容词,而“常”是副词,表示频率,“常歌”就表示唱歌的次数多。“长”误写为“常”诗句的韵味就完全变了。还有“薇”,好多学生默写成“微”,中的“长”写成“常”是名词,“微”是形容词,之所以默错,是因为完全没有注意到“采薇”这个典故的由来,完全没有注意到“薇”是个名词,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找到了出错的原因,我认为还要有针对性的办法来加强训练。
(一)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要有这个意识,在了解了某个词的读音和意思的前提下,再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和比画特征,绝不能走马观花似是而非。对一些生僻字,笔画比较多的难写的字,更应该仔细观察。对于一些形近字,除了要知道它们各自的意思和词性之外,更要注意观察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辩”“辨”“辫”,这三个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辩”是动词,与语言有关,“辨”也动词,却有表示判断的意思,两者有区别,“辫”是名词。学生要是能弄明白这三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就不会把字形搞错。
(二)培养学生推敲的习惯。品读诗歌,要理解是的主旨和意境,对具体的句子,具体的词都要搞懂它的意思,要求再高一点,要能区分某个词的词性。如果真能做到,就不会把“长歌怀采薇” 中的“长”写成“常”,“薇”写成“微”了。
(三)培养学生定期复习的习惯。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显示,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识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在讲授一段新的古诗文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巩固。但因为还要学习新的知识,又不能天天复习,所以在确定掌握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复习一下。
古诗文默写范文3
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很少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土壤,学生在升入初中前所接触到的古诗文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形成有效的背诵默写习惯,面对初中大量古诗文篇目的背诵、默写要求,很多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到适合农村学生背诵默写古诗文的有效方法。
一、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对农村学生来说,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最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多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面对农村学生缺乏学习、背诵古诗文的动力的情况,教师首先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让枯燥的古诗文鲜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介绍古诗文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古诗文相关的典故;甚至可以介绍和作者、古诗文相关的逸闻趣事,例如:讲到韩愈的《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可以介绍他“唐宋家”的地位,介绍他因排佛被贬潮州、治潮八月,江山改姓韩的典故,甚至还介绍可以他和侄孙――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传说。再比如讲到《核舟记》“大苏泛赤壁”就可以介绍苏轼、黄庭坚的逸闻趣事,讲到坡是还可以介绍他被贬谪的情况。有了这些丰富的小故事、小知识作支撑那些在学生看来平淡、甚至枯燥的古诗文就会变得丰满、鲜活起来。这样学生自然也会有了学习、背诵的兴趣。
二、采用灵活的背诵方式让学生轻松背诵古诗文
很多同学在背诵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花在背诵上的时间太长,一首七言律诗通常要使用10~20分钟的时间记忆才能初步达到背诵的目的,文言文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农村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需要有效的指导。灵活的背诵方式是将农村学生从事倍功半的困境中解救出来的最好办法。
1.吟唱法
唱歌,学生们都很感兴趣, 有些诗词本身就是歌词,我们抓住学生的 “兴趣点”结合多媒体帮助学生边唱边记,这样歌唱会时,诗文也就基本背会了。
例如: 学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学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背诵《诗经・蒹葭》。
李煜的《虞美人》、的《沁园春・雪》等篇目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即用学生熟悉的曲调“唱”出需要背诵的诗文。
2.归纳比较法
古诗文涉及到许多文化常识,很多诗文都吟诵相似的主题,我们可寻找选择一些合适的角度进行系统归类,在比较中背诵,在背诵中比较。
例1:赞美杭州西湖的古诗很多,可归类背诵以下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例2:诸葛亮的事迹曾使多少抱负未得施展的文人骚客感慨不已。杜甫、陆游因诸葛亮而抒发感慨的名句有: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还有表现乡愁的诗篇、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都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背诵。
3.情节演绎法
有些古诗文故事性比较强,我们可采用师生(生生)问答的形式先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把情节连缀起来进行表演,最终完成背诵任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可分为“讽”和“纳谏” 两大部分,其中齐王纳谏后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时段进行问答记忆。
(1)令初下时效果如何?
(2)数月后效果如何?
(3)期年后效果又如何?
提问时学生只要能用原文回答出来,就说明已记住了关键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表演问答过程,这样通过再现历史情景,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会大大加快背诵速度,提高背诵质量。这种方法适于背诵较长的文章。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背诵古诗文的效率,而且在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方面亦有所改善。
三、巩固背诵成果,让学生能长期记忆古诗文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平时已经背熟的古诗文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试到相关内容时,有部分学生出现因遗忘而丢分的情况,这是由人的记忆规律决定的。 下面几种方法可改善这种现象。
1.点将法
老师点五六名责任感强的同学为“将”,他们先在老师这里背诵,老师发“令牌”给他们,让他们监督同学背诵。
2.同桌监督法
同桌之间相互监督,参照古诗文背诵复习表格相互监督背诵,形成长期记忆。
四、消灭默写中的错误,提高默写准确率
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学生小学的基础不牢,在背诵到位落实到默写阶段经常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的:一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二是:同音误写,出现少字、多字、漏字、换字等情况。为了提高默写的准确率我们,采取多种方法。
1.重点标注,边诵边写
要求学生将自己每次默写本中出现的易混字,同音字,错字,用笔圈点出来,以引起注意,重点把握。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
2.特别关注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古诗文名篇中大量存在。我们要求学生在默写时,要对同意异义字,特别留意,并学会分析比较,记忆时做到音义一致,免除失误。
3.要求学生留意具体语境
古诗文默写范文4
【关键词】古诗文名句;妙语连珠;画龙点睛;接龙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语录告诉了我们背诵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标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传统优秀文言诗文的诵读积累,尤其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枝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因此,课标明确指出要“诵读古代诗词”,并向中小学生推荐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学生朗读、背诵这些传统名篇,从当下来看,对中学生中考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纵观历年各省市的中招试题,古诗文名句默写无一例外都是必考的范围,并且要求非常严格,如有多字、漏字、错字、别字,都不计分。从长远来说不仅可以让他们记住精美的诗句和传世名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语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思维。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背诵默写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背诵的效率、提升学生默写古诗文准确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让学生承袭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并积累更多的文言诗文,我在古诗文背诵教学上,积极尝试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避免机械的重复背诵和默写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主动背记古诗文的兴趣。其中最成功的应该是仿照成语接龙创新而来的“妙语连珠――古诗文名句趣味接龙”,其基本形式有两种:即 “环环相扣―― 妙语连珠”和“画龙点睛―― 一脉相承”。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环环相扣――妙语连珠
环环相扣:即以指定诗句(一般是完整的一联,即连续的两句古诗)为“龙头”,接续含有前两句诗中任何一个字的诗句,依次类推,但后面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出现过的诗句(文)。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接龙形式包括个人接龙积累、小组接龙比赛、全员开火车接龙等。
1.个人接龙积累:主要以书写为主,每个同学在自己专用的古诗文积累本上,按照上面的要求,自己接龙诗句(文),每周一次,少则十句,多则不限,每周五上交,教师要从书写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批改和计分,并及时反馈评价情况。对优秀作品予以表扬并在班级墙报进行展示。
2.小组接龙比赛: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分组。少则两两一组,多则十人一组,包括口头背诵接龙和书面默写接龙。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比赛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完成得最好(包括诗句的数量,书写的准确规范等)。口头接龙可以利用课前预备时间,或早读课五分钟内,化整为零,随时进行;书面默写可化零为整,定时进行,比如每周一次,起初阶段可由教师检查,并严格按照中招考试的要求予以评判计分,慢慢地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互评互改。事实证明,他们会做得非常认真仔细。
3.全员开火车接龙:为防止部分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滥竽充数,我们还采用了全员开火车接龙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利用课前短时间进行口头接龙,每人一句诗(文)。书面默写,随时都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公用本上署名进行,每个人接续的诗句每次不能超过五句(如果不限制数量,有的同学“诗兴大发”,别人会有意见的)。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张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杨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莹)……这样,一个班40人接续下来,每一轮的诗句数量都相当可观,再加上适当的考核,表扬优秀者,鼓励进步者,激励后进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画龙点睛 ―― 一脉相承
画龙点睛:即主题归类接龙,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归类记忆方法,每个同学或各小组分别从“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雨、江、河、湖、海”等字中任选一个作为“龙眼”,所接续的诗句中都必须含有该字。以“风”为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环节也可以采用个人接龙积累、小组接龙比赛、全员开火车接龙等方式进行,也可以生生相接、师生互接、男女生对接等。
古诗文默写范文5
关键词: 古诗文默写 错别字类型 有效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古诗词仍以独有的魅力,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在默写这个环节总会出现多多少少的错误。即使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一提起笔来,仍然会写错别字,甚至在中考这样大型的考试中依然错误百出。针对学生古诗词默写错别字现象,笔者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对古诗词中的错别字进行了分类汇总。
一、古诗词错别字类型
1.同音异形字。
同音异形字是学生默写过程中出错误率最高的。古诗词中同音异形字很多,学生遇到默写时,就会出现混淆,出现错别字。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字,学生常写作“燕”;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燕”字却又写成了“雁”,导致丢分。再如,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与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州”和“洲”是学生主要的写错对象;又如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的“萧”字与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箫”因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成为学生书写的一大难题。
2.通假字、本字和古体字、今体字的错用。
无论诗词还是古文都有通假现象出现,再加上学生对文章句义的理解,古今写法的不同,默写过程中通假字与本字的混用,古今字的错用,成为学生古诗文默写的第二种常见错误。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本字是“邀”,课本用的是通假字“要”,很多同学默写时,把“要”写成了“邀”。再如郦道元《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默写时,学生根据对意思的理解,把“阙”写成了“缺”,反而成了错别字。又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说”写成“悦”,就是古今字的错用。
3.不理解句义,记忆囫囵吞枣。
考试之前,我总会问学生,诗词背会了吗?学生都会很痛快地回答背会了,但考试过后才发现,背会却拿不到分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文意理解不到位,出现错别字是古诗文默写错别字的第三种常见错误。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总有学生写成“汉青”。再如杜牧《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总会把“近”写成“进”。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题目中的“源”经常被“园”字代替,这都是对诗文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4.随意增减笔画,书写不规范。
第四类是个别学生常犯的错误,书写随意性强。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写着写着“凄”字两点水就魔术般地变成了三点水;而“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总有学生会在“赋”字右边的武上加上一撇。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不经意间会有学生把“宦”的宝盖,换成了穴宝盖。
二、纠正古诗文错别字的有效策略
1.深入探究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理解同音异形字的文化内涵,导致古诗词中同音异形字的混用。针对经典的错误,教师需要把字的文化内涵阐释清楚,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雁”与“燕”:
雁是古诗中常用意象,代表诗人对故乡、友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儿都毫无留恋地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去呢?范仲淹是苏州人,此时诗人远在边塞无法回乡,思乡之情借“雁”传达出来了。这种意象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雁是一种候鸟,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于是就有了“春燕”和“秋雁”的区别。
燕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战国时燕国,即现在的河北。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中也经常出现,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等。
只有让学生了解“燕”和“雁”的文化内涵,加上在背诵时的理解,默写的时候就不会张冠李戴。
2.准确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可以有效减少诗词默写中的错别字。学习《过零丁洋》时,学生总会把“汗青”写成“汉青”,就是不理解“汗青”的意思造成的。纸张发明之前,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但是制作竹简,工序却非常繁琐,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绿色之竹),称其为“青”,接着,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了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汗青”本是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再后来又代指史册。理解了“汗青”的词义,书写错误自然会避免。
3.用智慧的幽默代替收效甚微的惩罚。
针对学生古诗文默写的错误,既单独指出过、讲解过,又罚他们多遍默写过,但效果并不显著。这次改正了,等过一段时间遇到同样的默写,学生依然故我,错误依旧。我开始改变策略,惩罚不明显,换一种方式,既利于学生接受,又可以让学生记住,岂不是一举两得?如一次考试,诗词默写考到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许多同学把“烛”错写成了“竹”,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我就很自然跟学生说:“我们班最近出现了许多大熊猫,考试还想着竹子呢,晚上照明的蜡烛哪去了?”全班都笑了,错误得到了纠正。又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学生总会在武字斜钩上面多一撇,我总会开玩笑地说,武字的斜钩好比人高高举起的胳膊,部分同学总是要在人家的胳膊上砍上一刀,岂不过分。或许不是所有词语都适用这种方式,但希望我们努力创造一些这样的幽默笑话,帮助学生纠正古诗词书写中的错别字。
古诗文默写范文6
一、问题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重视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农村小学有不少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现代文教学而轻视古诗文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也有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精心备课,只是要求背诵,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学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此外,在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文,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文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流程大多是这样的;一扫文字障碍,将生字读音、生词意思弄懂:二是串讲,把每句意思讲一遍,甚至把整首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三是熟读成诵,在老师引读、学生齐读或学生自由读后,让学生自己朗读直到会背;四是默写检验。或是整首诗(词)或部分或名句,后通过默写来检查其背诵效果。这是最为常见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也是最为有用的应试办法,但同时也是最为麻木不仁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兴趣不浓
目前,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对背诵、学习古诗文有一种厌恶的情绪,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的作用。许多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或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予以灌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文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古诗文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文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兴趣?
(四)教学评价不当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共同心态的真实写照。可如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词)句及意思为主,不仅考教材上的篇目,还考课标推荐的或是课外的篇目,这对师生来讲犹如大海捞针。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古诗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同志曾指出:“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昧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更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文的新思路。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许多古诗词,教师若不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还无法理解意思,体会情感,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认识,才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产生对知识、人生、社会、教学的深刻体验,课堂教学的语言也才会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必须确立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科学、灵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巧设问题,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有效激活学生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
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我又演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3 教学生活化,努力保持学生兴趣。
古诗文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及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但是,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略显单调。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形式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文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境。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或者能体会到春天感觉的地方,在那种地方讲解诗句,朗读诗句,会让学生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学绘画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客观评价,提高古诗文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