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主创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主创业论文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1

(一)主观因素

1.创业资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头道难题便是资金缺乏问题,目前我国个人商业贷款的主要形式就是存款抵押,质押贷款,第三方担保等。而这些对于刚刚踏入社会或者是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只能是可望不可及。2.创业专业知识。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欠缺也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也学习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创业的专业知识稍显单薄。比如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经济法,知识产权等等。3.创业经验。对大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尚未成熟,何来创业经验之说。而创业经验在创业是否成功中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经验不足是大学生自主创业避不开的短板。4.创业心态的不成熟。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主管臆断市场需求,或者一味地搞技术战术。另外,大学生自主创业刚刚起步时盲目乐观,一旦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选择逃避和放弃。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接受市场的检验,虽然在最开始创业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但是它仍然属于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能否成功终究要经过市场考验。残酷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主创业的结果。在竞争如此残酷的市场中,怎么存活下来才是创业者考虑的问题。开始创业很容易,关键是要如何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存活下来。2.政策因素。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极大地激励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改善了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从2011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范围,同时应届大学生也可享受到税收减免政策。尽管如此,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还是异常的艰难,除了上述的本身条件的限制以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我国创业环境在资金支持,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以及培训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分析

(一)主观因素

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创业困难的一个实际的办法。在残酷的市场条件下,大学生必须深刻的意识到自身能力的重要性。在创业意识培养方面,一定要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保证自己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存活。

(二)客观因素

政府,教育及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大力的倡导,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在市场调节方面起一个比较好的作用。第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服务体系的完善。第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教育师资。第三,加强宣传力度,告诉老百姓创业兴邦的道理,让人们从心里接受大学生自主创业,让更多人真正的加入自主创业。第四,提供创业体验的机会,让大学生提前体会学习,吸取经验。第五,表彰杰出的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带头走好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每一步。

三、结语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2

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面临专业、心理、资金诸方面因素影响,但理性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以上问题与高职院校的自主创业教育研究有一定关联。首先,专业影响因素。对于创业的学生,除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交叉科目,比如药品管理、计算机技术、医学法规等,或者将这方面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执行学习,做好创业准备。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医学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避免创业后因动手水平差而导致的客户源流失。其次,心理影响因素。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流程、事项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切实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时可能遇到的诸类问题,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在创业前未雨绸缪,更好的面对问题。第三,资金方面。让学校直接赞助学生创业是不太现实的,但学校有必要向创业学生宣传国家相关创业贷款及补贴政策,如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培训补贴、免费的创业服务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相关政策,减轻创业资金负担,提升创业信心。此外,对于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学校可考虑帮扶学生创业,为本校以后医学类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帮助。

2.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首先,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部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创业环境,但对于医学类高职生而言,部分创业政策不配套、政策执行效果差等问题依然困扰[2]。由于政策可能就是创业资格问题,就是创业流程的可行性问题,就是创业资金问题,因此对于品学兼优、勇于创业的学生,在创业项目考核完成后,各省、市、县、乡、村政府应严格落实国家政策,为医学类高职自主创业生广开绿灯。其次,广大社会媒体应加强对相关创业成功实事迹的报道,为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减少学生自主创业过程面临的家庭、社会舆论压力,并获得相应的人力、物力及精神支持。

3.结语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3

根据企业传统产业升级和强化管理的需要,围绕市局“百户配套企业成长计划”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展“银河培训工程”和“智慧之光”系列活动。针对热点、难点课题,邀请国家层面高端人士,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会,说明会,主办、承办《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信息推广应用“一站式”服务项目暨专利文献实务》大型讲座会,参会企业500多家,参训人员有千人之多。中国智慧科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胡宝钢,现场就利用互联网作为孵化载体和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与学员进行了互动,解答与会人员的提问,既保证了培训质量,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先后还与其他服务机构合作,主办或联办了一系列主题培训活动,与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平台网络操作培训班》、与宝鸡乾通税务师事务所举办了“财税汇算清缴”等培训班、一年来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活动62场次。组织举办多场中小企业人才招聘会,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不足的难题,服务企业1060余家,为中小企业输送了急需人才。

二、送好科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按照市政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统筹科技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为先导,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

(1)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我市拥有一大批国家、省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平台组织体系比较完善。我们主动联系,借助市上在激活军工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加快了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破解了科技资源分离、分散、分隔的“三分”现象和共享利用的难题,为实现科技创新形成了合力。

(2)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利意识。为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和运用管理能力,在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给100多家中小企业免费安装了专利数据库系统软件,这套国外软件,帮助企业全面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科技新成果的推广运用有着积极作用。

(3)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为扩大宣传效应,助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们充分发挥特约服务机构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并与市科协、市专利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三场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专利信息利用等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借助西安、杨凌的科技优势,推进区域科技融合,实现产学研合作,促成了5户企业与西农大、西工大等院、所达成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4)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充实加强了市中小企业专家咨询团,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吸纳了一批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学者、专家作为新生力量,投入其中,形成了百名中小企业专家咨询团。组织咨询团的专家开展上门服务,深入金台、陈仓、渭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岐山等县区的50多户企业会诊解析,从企业发展、制度建设、管理提升、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咨询服务。同时还组织了多场次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研讨会,研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实施的多项惠企之举,让企业少走了弯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节省了科研周期和经费,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送好金融,助推企业提速增效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与金融单位打交道手续太多,时间太长,效率太低,办事太难,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针对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强化了与金融单位的协作联络机制,进行专题研讨,探索新的融资模式,丰富了产品品种,拓展中小企业融资范围,畅通办事渠道,打开了银行便利之门。首批向金融单位推荐中小企业400多户,使烽火电缆、海浪锅炉等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450多万元的贷款,打破了无形资产不能质押贷款的坚冰,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与市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长安银行等金融单位合作,除贷款外,推出了股权债权、应收账款、票据、债券等多项新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满足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在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多次组织开展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机构融资对接大型活动。定期进行金融产品推介,有效实施了企业、项目和资金的链接,2013年协调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210余亿元,增强了金融资源供给。目前,我们正在乘胜追踪,争取与宝鸡建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设立相应的金融服务平台,承担相应的服务业务,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

四、送好法律,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类问题的发生

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的主战场,经贸活动,项目投资,业务往来往往容易产生摩擦,引起经济纠纷。为了避免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成立了宝鸡市中小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并与国文律师事务所合作,让其长期进驻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援助的服务模式,已协调解决企业在土地、劳务用工、经济纠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平台网站上设立了企业维权栏目,在《宝鸡日报》发表普法文章10余篇,利用传媒载体,加大了社会普法宣传,提倡文明和谐。针对部分企业法律维权意识淡漠的问题,先后5次开展送法进园区、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法律咨询100余次,办理案件10余起,有效的维护了企业正当权益,净化了企业发展环境,让小举动带来了大收获。

五、送好便利,促进招商引资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总结分析了浙江省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等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构建“五大”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浙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浙江多管齐下,采取有力措施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据《中国创新能力研究报告2006~2007》显示,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能力这5个指标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第5位和第6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3.6%提高到2007年的47.6%。

1浙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实践

1.1确定战略、制定规划,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增加科技投入

2001年,浙江制订了《浙江省十五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于2006年出台了《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规划相配套,浙江省科技厅会同发改委、经贸、财政、国税、地税、统计等部门制订实施科技强省的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强省和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浙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营造了浙江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政策引导下,浙江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104.89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516.78亿元;其中财政科技投入从13.98亿元提高到72.88亿元;R&D投入由36.5亿元提高到286.32亿元。

1.2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改善企业自主创新条件

为有效解决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浙江省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和支撑。2002年,建立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服务浙江自主创新。从2002年开始,在区域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发达地区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创新载体。到2007年底,已建成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4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7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64家,孵化面积超过136万m2;风险投资公司30多家。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累计企业技术难题4.3万余项,正式签约1.4万余项,技术合同金额123.5亿元。同时加快公共科技基础条件、行业和区域三类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省建设了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4个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和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现代纺织与装备等26个行业区域创新平台。

1.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出重点,抓好龙头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企业、大工程,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2~2006年,共组织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337项,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684项。2006年以来,组织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项目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66.8亿元,其中省财政科技投入8.2亿元。重大专项的实施,共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656项。申请专利或获得登记软件著作权2835项,其中发明专利1153项。专项实施以来,风力发电、电动汽车、新药创制、绿色化工领域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1.4引进大院名校,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003年以来,浙江大力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工作,从政策层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共同体。2003~2006年,累计引进共建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350多家创新载体,总投资超过40亿元,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7500余人。从人员的数量上来看,新引进的人才相当于再建一个浙江大学,超过省里40多个院所的科技人才数。至2007年,浙江企业分别与省内外500多家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加强了与国际科技的合作,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德国弗朗恩霍夫应用协会等欧美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嘉兴技术转移中心、乌克兰国立船舶制造大学浙江船舶制度技术转移中心、中俄巨化科技园、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基地。

1.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编制了《浙江省十一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明确知识产权的目标任务,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2007年浙江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达到68933件和42069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9532件和2213件。推进知识首要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的示范作用,加强专利执法,制定《浙江省专利行政委托执法暂行办法》,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案件结案率超过90%。

2浙江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创造能力明显不足

浙江由于缺乏大院名校,知识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007年,浙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86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54%,不仅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以上)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与上海(2.50%)、江苏(1.60%)相比也存在差距。拥有的国际专利水平较低,2005年,浙江每百万人口拥有美国发明专利只有0.53件,而国际上24个创新型国家每百万人拥有的美国发明专利中位值已达77.4件。

2.2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创新人才缺乏

2006年浙江省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在全国列第28位,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浙江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只有广东的78%、江苏的58%、辽宁的56%。高层次人才紧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只占人才总量的3.9%,低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

2.3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由于浙江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创新活跃但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新活动局限于模仿创新,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是1:0.2,与工业化中期的日本、韩国的1:5相比有较大差距。

2.4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

技术引进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现象。发达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中国也只有50%左右,而浙江却高达63.6%。同时,浙江在大中型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总额中,以设备为主的合同金额占93%,以技术为主的合同金额不足7%。3浙江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全面提高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五大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整个创新过程由企业主导控制,最终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的主体。要以政策引导,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自主创新的实体,共享创新资源,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充实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扩大合作领域。支持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形成创新联合体或联盟,实施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工程。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公平竞争、自主联合的原则,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稳定持续地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联合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浙江产业发展的特点,从产业集群特点出发,建立专业产业产学研协会,推动集群产业的自主创新。

3.2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

高校、科研院所是提高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必须充分释放创新能量,发挥其在原始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要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步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原始创新体系。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握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沿,坚持学科推进与需求牵引相结合,突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对可能产生重大带动作用,能够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和新的产业增长点的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科学问题,集成优势,加强研究,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全面提升浙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工程科学、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力争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学成果。进一步扩大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加大对浙江自主创新及高技术研究开发迫切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增强浙江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

3.3建设以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支撑和服务体系

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区域和行业创新平台等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全科论文中心台建设步伐。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着力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提高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还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特别是市场化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快培育和发展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以科技评估、科技咨询、专利等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信息机构为代表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以孵化器、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产品设计、检测、技术服务等机构为代表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提高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围绕浙江自主创新需求开展各类创新服务活动,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努力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

3.4建设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建立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从浙江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制订引领浙江自主创新的5~15年中长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用15年时间,完成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使浙江省的科技实力位于全国前列;②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创新环境,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③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④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决策机制,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浙江省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在重大科技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⑤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对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努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5

1、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激励路径对比

1.1特征比较

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都是政府常用的鼓励企业研发的政策措施,但是两者却有不同的特征,程华从四个方面对比了其差异(表1)。在上述差异中,本文认为,支持时点不同可能会对两者作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如表1所示,政府给予企业的直接资助是一种事前支持,即在企业实际的研发活动之前先给予补贴,此种情况下,政府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企业获得补贴之后是否按照原计划投入到原来的项目政府无法完全掌握,道德风险便可能产生,因此对企业研发投入会出现互补或替代两种可能。而税收优惠是事后支持,即企业研发活动后的补偿,道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较小,应主要发挥互补效应。而且,一系列研发活动耗时较长,两种资助对先期研发和后期研发的效果是否具有持续性,在不同阶段的研发活动中作用是否一致有待检验。表1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特征差异[1]直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对象政府选定的研发领域和项目从事研发活动的所有企业项目决策政府选择资助重点和项目企业选择研发项目公平性可能扭曲公平公正、透明、非歧视反应速度迅速、直接初期较弱,长期较好支持时间事前事后资料来源:程华.直接资助与税收优惠促进企业R&D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3期:58.

1.2技术创新阶段

划分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分为线性模型、链环模型、网络模型等,在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大多遵循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是指技术创新由前一环节依次向后一环节推进的过程,总体上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三个环节的依次递进。为与政府资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相联系,本文根据前述学者的研究,按照线性模型将企业技术创新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研发投入阶段,包含资金、人力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一阶段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起始阶段,主要为研发活动筹集投入要素。第二阶段为中间产出阶段。这一阶段完成了研发工作,有相应的研发成果,比如新工艺、新程序、新产品设计完成,并取得相关测评认证等。第三阶段是最终产出阶段,本阶段在中间产出完成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商品化,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服务,并最终产生市场利润。

1.3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作用阶段

对比直接补贴属于事前支持,投入时点在创新第一阶段,可对研发活动的资金进行补充,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发挥示范作用,即通过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来推动企业创新。但随着时间推移,政府资金投入逐渐消耗,遭遇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也逐渐加大,在技术创新第二、三阶段作用可能会趋弱。税收优惠属于研发活动后的补贴,发生时点在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或之后,此时企业获得政府资金既对前期研发投入形成补偿,又为后期的成果商品化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了企业利润预期,促使企业进行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并实现市场价值,对三个阶段都应产生影响。

2、政府R&D资助方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2.1研究假设

通过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特征、作用方式及作用阶段的比较,可以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政府直接补贴能分担企业研发风险,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政府资助也可能会有反作用,对企业投入形成挤出效应,总体来讲直接补贴由于投入时点较早对企业创新投入阶段的影响较为直接,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是间接的,第二三阶段效果将减弱或无效果。(2)税收优惠发生在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或之后,与研发投入与产出所需资金都有直接关联,不确定因素也较少,因此,三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2.2企业创新投入阶段的影响比较

(1)变量选取

①被解释变量企业R&D投入: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本文要考察的是政府投入对企业投入的影响,因此我们选取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来衡量企业R&D投入。②解释变量政府直接补贴:政府资助是企业研发活动资金的重要来源,能够表征政府直接R&D资金投入的有两个,分别是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以及优惠政策落实中的政府资金。笔者认为,选择政策落实情况中的政府资金更为合适,因为企业研发投入的数据是研发活动之后进行统计的,政府前期投入有没有完全运用在既定的R&D活动中是不明确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通常会小于政府全部投入。因此,选择政策落实情况中的政府资金作为政府直接资金补贴的替代。③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企业研发活动之后所得到的研发投入的补偿,对企业从事研发投入同样起到引导作用。2004年,当时政府税收政策还较为单一,企业仅享受政府技术创新减免税,2008年政府税收优惠细化为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产业减免税,由于二者对企业研发投入都有补偿作用,因此将两项税收加总作为税收优惠的衡量。④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利润。选择企业总资产作为对企业规模的衡量,企业利润总额作为对企业利润的衡量。样本数据均选自《2004年江苏省经济普查年鉴》、《2010年江苏省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由于数据年份不连续,因此只能对2004、2009两个年份不同行业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比不同年份的变化。

(2)模型设定

政府的经济行为在地区科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同良、周绍东等,顾元媛、沈坤荣等都通过对数模型来衡量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16][17]。因此本文采取通用的做法,即采用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的形式来考察政府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对企业投入的效应,构造的模型如下:LnPRD=β0+β1LnGRD+β2LnGTAX+β3LnSIZE+β4LnPRO+ui通过对两个年份自变量的偏相关检验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利润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中企业利润的T值为1.48,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无法通过检验,因此我们运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剔除了企业利润,得到含有政府直接资助、税收优惠、企业规模三个自变量的模型:LnPRD=β0+β1LnGRD+β2LnGTAX+β3LnSIZE+ui(2)(3)回归结果分析我们收集2004年、2009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共计136个样本数据,对上述模型做最小二乘回归。并对结果进行怀特检验,结果显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同方差性的原假设,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则两个年份模型的回归结果为:观察上述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政府直接资金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效应。观察回归结果,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两年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891、0.0472,结果说明政府资金补贴在技术创新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系数还比较小。虽然政府补贴分担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但是无法克服道德风险问题,这样直接资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吕久琴利用2007-2008年的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政府科研投入对研发投资具有“挤出”效应[18]。政府税收优惠对企业投入具有正向影响,效果略好于直接补贴。2009年税收优惠的弹性系数为0.19,远高于同期直接补贴的效应。对比2004年,直接补贴与税收补贴的作用呈现反向变化。税收补贴作用由弱到强,而直接补贴作用由强到弱,这与2006、2008年税收补贴政策完善有关。2006年以前,中国企业在享受技术开发费税收政策时,对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费的限定为: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费必须比上年实际增长10%(含10%)以上,补贴要求严格,激励效果有限。2008年国家较大幅度完善了研发成本加计扣除政策,明确规定一般性研发费用在税前按照50%扣除,半成品以上研发支出按照成本的150%扣除,比较好地调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最为显著。2009年,企业规模每扩大1%,企业的R&D投入增加0.77%,比2004年还继续提高0.03个百分点,可以认为处于稳定态势。健全大型企业研发机构一直是江苏抓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环节,全省大型企业虽仅占企业总数的2.7%,研发投入却占到53%。国外调查数据也显示,新产品开发综合成功率仅为65%。因此,研发失败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讲确实是难以负担的,企业资产规模越大,承担失败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2009年,美国小企业研发投入占到总投入的1/5,而江苏只有1/7。

2.3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对比

政府资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创新能力,使前期的研发投入最终变为企业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政府R&D资助对于企业创新产出效果如何同样有待检验。

(1)变量选取

①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技术创新第二阶段的产出用专利衡量是合适的选择,有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两类专利数据,专利都是企业创新产出的体现,因此专利申请数更能体现企业的中间产出。技术创新最终产出:最终产出是指企业研发成果能够产品化,并最终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利润,因此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对最终产出的衡量较为合适。②解释变量政府直接R&D资金投入:考虑到“挤出”效应的可能性,选择政府政策落实情况中的政府资金可能会人为的降低政府资金对创新产出效果的评价,因此选择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作为直接补贴的替代。税收优惠:2004年,选择企业享受政府技术创新减免税。2009年,选择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产业减免税的总和。企业投入:选择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企业资金。人力资本: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

(2)模型设定

Griliehes对R&D与生产率的关系做过专门研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引进、政府对企业R&D资助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19]。樊琦,韩民春在Griliehes所建模型的基础之上考察了政府的研发补贴对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设定的模型如下:Y=C(Kq*Kz)βLα(3)其中K指自主研发的资本投入,L指人力投入,Y代表创新的产出能力。C代表系统内对创新产出造成影响的其它因素。其中,资本投入又被分为了企业资金(Kq)与政府资金(Kz)两部分[20]。本文为了比较政府不同的研发投入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效果,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政府税收优惠(Kt),所得模型如下:Y=C(Kq*Kz*Kt)βLα(4)上述模型两边取对数得:LnY=LnC+αLnL+β1LnKq+β2LnKz+β3LnKt+μi(5)为了衡量两资助方式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效果,分别选取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中间产出指标,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最终产出指标来表征企业各阶段的创新产出,两模型如下:LnPAT=LnC+αLnL+β1LnKq+β2LnKz+β3LnKt+μi(6)LnPRODSALES=LnC+αLnL+β1LnKq+β2LnKz+β3LnKt+μ(3)中间产出———回归结果分析依据模型6对企业专利产出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观察残差序列图发现,回归方程可能存在异方差性,进一步进行怀特检验nR2=10.8114,该值大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4的χ2分布相应临界值9.49,拒绝同方差性的原假设,原模型存在异方差。为了修正原模型的异方差,我们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原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用原模型的OLS估计量残差平方的倒数为权重进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回归结果发现,模型的拟合优度、T检验均有了很大的改善,模型具有较好的统计性质。结果如下:直接补贴效果不显著。2004年政府直接补贴弹性系数为-0.0274,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2009年这一数值变为0.0219,但影响不显著。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直接补贴对创新产出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2004年系数值为负,且是高度负相关。可能是当时政府资金支持衡量标准与专利无关,更多地属于大企业的项目配套。2009年虽然不存在反向关系,但是系数值较小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随着各级政府不断把专利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考核指标,不排除政府投向逐渐重视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把发明专利成为政府资助的考核目标。但显著性检验还不能支持这一判断。政府税收优惠作用较显著。2004年,税收每补贴1%,可促进专利产出增长0.052%个百分点,推动作用较小。到2009年,随着国家支持研发的税收政策的逐步完善,政府税收支持每增加1%,企业专利产出增加0.0916%。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大于直接补贴,因此在第二阶段,税收优惠的作用要强于直接补贴。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常州武进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调查显示,高新区内8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39户享受了高新企业减免税,45户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税收激励政策惠及企业不足总数的50%。因此,完善和落实政策的空间还很大。企业资金投入效果变化较大。2004年企业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2592,对企业专利产出有正向影响,符合我们的预期,但仅通过10%检验。但到2009年,弹性系数为-0.3014,t值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呈现反向关系。可能是企业研发主要目的并不是专利数量而是经济收益,与政府资助的价值取向是不一致的。人力资本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效果最明显。2004年,弹性系数就达到0.8729,2009年提高到1以上,说明研发人员投入对专利产出推动强劲,人力资本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也再次表明企业研发队伍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政府直接补贴作用不明显,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正效应。政府资助与企业研发价值取向有偏差。同时,研发人员对专利具有规模递增效应,政府有必要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加大资助力度。(4)最终产出阶段回归结果分析对新产品产出模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观察回归结果有如下结论:政府直接补贴效果由正转为负。2004年,弹性系数为0.0495,虽然数值偏小但达到1%水平显著。2009年转变为-0.1391,也是1%显著性水平。可能存在着政府资金投向最主要是撬动企业资金,对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开发能力效果基本无作用。这与假设基本吻合。只有2004年是例外。可以认为,政府投入较少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税收优惠的弹性系数在2个时期均较高。弹性系数由2004年的0.2533提高到2009年的0.3828。这与税收优惠的特点有关,税收优惠服从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实际上也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副产品,企业与政府选择目标差异不明显。因此税收优惠对企业最终产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企业自身投入效果最好。企业弹性系数由2004年的0.897提高到2009年的1.0173,表明企业自身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对新产品产出影响非常显著。在专利和市场份额面前,更加关注市场。人力资本的效应不显著。2004年弹性系数为-0.5574,且通过5%显著性检验。2009年仍为负值,但显著性没有通过检验。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应该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为什么两年的回归结果都表现出了负效应?笔者以为,研发人员与企业激励目标存在差异,大企业主要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制机制比较死,新产品市场与研发人员绩效不密切,研发人员更加关注的是专利,以获得更高职级的技术职称。

3、结论与启示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6

一、调查设计与研究样本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共计10道题目,分别针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创业人数比例低的原因”、“创业优惠政策了解情况”、“创业政策获取途径”、“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创业优惠政策的效果”、“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促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最需完善的因素”、“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和“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因素”这10个方面进行了定性调查,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5份,问卷有效率为97.06%。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共165人,其中男生53人,占32.12%;女生112人,占67.88%。

二、样本分析与结论

1.样本分析

(1)在当前的就业前景下,你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意向在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6人选择“一定要创业”,占3.64%;有47人选择“不考虑创业”,占28.48%;有112人选择“有适合的机会就创业”,占67.88%。其中,选择“一定要创业”的6人均为男生;而选择“不考虑创业”的47人中,有39名女生,8名男生,由此可见,在112名女大学生中,有39名女学生不考虑创业,占女大学生总人数的34.82%。剩余65.18%有创业意向(包括“一定要创业”和“有适合的机会就创业”)的女大学生中,所有女生都选择“有适合的机会就创业”,没有一人选择“一定要创业”;而在84.91%有创业意向(包括“一定要创业”和“有适合的机会就创业”)的男大学生中,选择“一定要创业”的占13.33%。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在“创业意向”调查中,男生的创业意向比女生略高,但是男生创业意向的强烈度和坚定性远大于女大学生。

(2)你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创业者比例仍相对较低的最重要原因是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对造成当前大学生创业者比例相对较低的最重要原因,有65人认为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有100人认为是“创业支持环境不够好,大学生创业缺乏各个层面有效支持”,男大学生的选项趋于平均,分别为28人和25人,而女大学生更多的将原因归为“创业支持环境不够好,大学生创业缺乏各个层面有效支持”。由此看出,女大学生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创业环境的依赖性高于男大学生。

(3)你是否了解北京市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

对当前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策有所了解的共有52人(包括“很了解”和“有一点了解”),“不了解”的有113人,占总人数的68.48%;其中,“很了解”的3人中,有2名女生,占总人数的1.79%;1名男生,占总人数的1.89%;“有一点了解”的49人中,有27名女生,占总人数的24.11%;22名男生,占总人数的41.51%。从该结果来看,在校大学生中,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对目前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了解人数比例更高。

(4)你已了解的创业政策是从什么途径获取的(多选)

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有所了解的52人中,他们的获取途径主要来自这5个方面,其中网络占57.69%;学校老师占32.69%;校园讲座占30.77%;报纸、杂志占34.62%;其他(朋友交流)占7.69%。由此可见,网络是目前大学生获取创业政策运用最多的途径,而学校老师与校园讲座也是宣传优惠政策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方式;相关报纸、杂志的信息输出,也是一种有效的渠道。

(5)你认为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中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哪个更有利于创业者

有23.03%的同学认为“免征税费”更有利于创业者,48.48%的同学认为“创业贷款”更有利于创业者,而选择两者同样有利的有28.48%。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更愿意政府提供小额贷款这种扶持方式来帮助自己创业,她们认为“创业贷款”的扶持力度比免征税费更大。

(6)你认为当前的北京市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是否有作用

几乎都选择“作用不明显”,占了总人数的80%;选择“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15.15%;选择“没任何作用”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4.85%。从该结果看出,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创业政策感觉作用不明显,即目前的创业扶持政策没有很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完成自主创业。

(7)你认为国家或北京市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帮助不大的原因

选择“门槛还是太高,机构贯彻不扎实”的有95人,占总人数的57.58%;选择“宣传不够,大家都不甚了解”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42.42%。从该结果看出,这两项原因的人数差别不大,均是目前创业扶持政策帮助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8)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的完善,更易促使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被调查大学生从最重要 最不重要依次排序的因素是:创业机会、创业政策、创业资金、社会关系(含家庭支持)、经验积累、创业培训(免费)、创业环境、创业信息(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促使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因素选项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是“创业机会”(37人),即创业机会的完善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次是“创业环境”(32人);排在第二位最多的是“创业机会”(32人) ,其次是“创业资金”(29人);排在第三位最多的是“创业机会”(32人),其次是“创业资金”(31人)。总体看来,下列因素的完善能够促使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创业机会、创业资金、创业环境。(9)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更易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或困难

被调查大学生从最重要 最不重要依次排序的因素是:创业机会、创业政策、创业资金、社会关系(含家庭支持)、经验积累、创业培训(免费)、创业环境、创业信息(见表2)。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或困难的因素选项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是“创业资金”(62人),其次是“创业机会”(37人);排在第二位最多的是“创业资金”(34人),其次是“创业机会”(28人);排在第三位最多的是“创业环境”(31人),其次是“创业资金”和“创业机会”(均19人)。总体看来,能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或困难的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创业资金、创业机会、创业环境。

(10)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

被调查大学生从最重要 最不重要依次排序的因素是:创业机会、创业政策、创业资金、社会关系(含家庭支持)、经验积累、创业培训(免费)、创业环境、创业信息(见表3)。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因素选项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是“创业资金”(46人),其次是“创业机会”(33人);排在第二位最多的是“创业资金”(29人),其次是“创业机会”(28人);排在第三位最多的还是“创业环境”(34人),其次是“创业机会”(32人)。总体看来,目前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最需要的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创业资金、创业机会、创业环境。

2.研究结论

第一,目前北京市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比例较高,本论文持有数据为65.18%。这说明在大学四年的这个阶段,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还是非常高,但最终能否坚持进入创业实施阶段,还需另作研究证实,分析原因。第二,针对目前造成女大学生创业者比例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创业支持环境不够好,大学生创业缺乏各个层面的有效支持。通过实证调查,一半以上的女大学生选择该原因作为最重要的原因,本论文持有数据为66.96%。第三,北京市女大学生对现阶段实行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了解度偏低,多半女大学生不了解该项政策,本论文持有数据为74.10%。第四,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获取的途径较多,网络、学校老师、校园讲座、报纸和杂志等都是获取政策的有效途径。第五,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中,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相比较,大学生更愿意用小额贷款来帮助自己创业,本论文持有数据48.48%。第六,当前较多大学生认为北京市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作用不明显,本论文持有数据位80%;且作用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宣传不够,大家不甚了解;二是门槛还是太高,机构贯彻不扎实。第七,通过本次调查得出,“创业机会”的完善,更易促使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创业资金”是目前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和困难;“创业资金”是大学生现阶段自主创业最需要的。

三、扶助女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1.应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加强贯彻落实具体政策当地政府和各大院校重点宣传并推广创业政策和相关信息,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使想创业的同学能够熟知信息,并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即使现在不准备创业的同学也能够了解相关信息,最终使创业优惠政策能够普及并切实运用在大学生创业当中,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地进入创业环节,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效益。

2.创业资金、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目前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注册优惠、税收优惠和小额贷款优惠三方面。为了加大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国家和当地相关政府机构应加强“创业资金”、“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这三方面的扶持政策,如“创业资金”方面可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或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对不同的创业项目有针对性的做不同的优惠程度。在“创业机会”方面除了企业注册优惠政策外,还可开设一些其他的扶持政策,如可以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带创业”的模式,让正在创业的成功人士在为期2年内,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性和具体性的指导与帮助,带领她们顺利地从“学生”向“创业者”转变,以更好的适应创业的新环境。

3.在“创业环境”方面

应创建相对稳定的环境来接收新一批的创业者,使其能够健康、持续地开展创业项目,这将有益于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曹润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供给研究[N].中国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2]刘兰剑,温晓兰.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体系研究[N].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1)

[3]童有文.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N].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魏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思考[J].税务研究,2009(6)

[5]徐小洲,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2010(6)

[6]张静.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教育时空,2010(1)

[7]陈成文.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8]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9]孟晋霞.大学生创业政策需求和政策评价调查[J].区域,2010(1)

[10]李红萍.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11(1)

[11]胡珍珍.高校女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2011(1)

[12]杨主泉.管理类大学生对创业认知的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8)

上一篇老人于海

下一篇小学操行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