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于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于海范文1
关键词:人;自然;自由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0—0085—03
一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老人桑提亚哥为捕鱼计,孤身一人深入大海,在波涛上度过了三天三夜。从捕鱼过程来看,老人独自驾着一叶小舟,置身于大海之上、天空之下,与海上的飞鸟、海中的鱼儿等自然生命有过多次对话。他对高悬于头顶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等天体作过思考,对自己的主体生命历程有过回忆和思索。另外,他还以哲学家的眼光对待他捕猎的客观对象。这些都说明老人进行的不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捕鱼。从捕鱼结果来看,经过一番苦斗之后,老人所捕获的大马林鱼由于遭到鲨鱼的劫掠,空余一副骨架,已经没有丝毫的商业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怀着对空鱼架的超越态度,老人仍然把它当作是战利品带了回去。老人以捕鱼为起点,但是这个目的根本没有实现,相反,他在精神上的收获却是丰盈完满的。所以笔者以为,老人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精神的游历者,Ⅲ而作为精神游历者的老人,在这次历程中不仅达到了自我实现,而且充分体验并真正实现了他作为人与作为自然存在的大海之间自由自在的关系。
老人的海上历程大致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开始于老人怀着强烈的愿望和目的出海捕鱼。随后,过渡到第二阶段,其间这种愿望暂时被悬置,老人与自然展开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在老人捕杀马林鱼和搏击鲨鱼中结束。老人平静地驶回岸边则是最后的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走向自由的三个阶段,而真正的自由既不是起始阶段中主体对客体的自由任意征伐,也不是第二阶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简单的回归或融合,而是最后对人与自然进行区分和划界。这种区分和划界是人对于自然的真正诗意的态度,也是一种“泰然任之”的让(Ietting),即让人作为人存在,让自然作为自然存在,一方面人实现自己,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世俗欲望和功利所膨胀、支配的人,另一方面使得自然从人的奴役和支配之下解放出来,成为本真的自然世界。
二
通向自由的路途必然以不自由为开端,并逐渐展开对不自由的否定。小说一开始,就揭示了身为渔夫的老人面临着一种极不自由的生存窘境。八十四天以来,老人从未捕获过鱼。他的栖身之所是用椰子树叶搭建起来的简陋窝棚,室内家具仅有一床、一椅、一桌。更悲惨的是。他的生计已经陷入了极度的困顿,已经到了不得不借粮度日的地步。物质的极度匮乏构成了个体生存的临界状态。面对着这种基本生存受到威胁的存在境况,老人从未失去信心,他依然有着乐观的、永远不会被打败的目光,甚至坚持认为“八十五是个好数字”。老人下定决心要有所改变,而与此相关的行为便是到远远的海上去打渔。
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掠夺与提供、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老人生活在海湾边上,以海上捕鱼为生计,由此,大海必然成为提供满足老人所需求的资源的手段。老人与大海的关系就是纯粹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因此,在黎明前出海时,老人是以一个掠夺者的身份驶入大海的,并且充满着掠夺者所特有的强力意志、征服的信念和极大的渴望。
这是老人与大海之间关系的起始阶段。这其实也是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起点,因为人的存在必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向自由的存在迈进,才能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由。
老人于海范文2
关键词:《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独特品质
一、《老人与海》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创作的小说,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结晶,也是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并帮助海明威获得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及数条鲨鱼在离海岸很远的湾流当中搏斗的故事展开。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未钓到一条鱼,但他不肯认输而是继续坚持奋斗,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比他渔船还大的大马林鱼。虽然经过两天两夜奋战之后,老人终于将大马林鱼杀死,但许多大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经过搏斗,老人的马林鱼仍难逃被鲨鱼吃光的命运。最后,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巨大的骨架,他回家后躺在床上,只能通过梦境来回忆往昔那美好的光景。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讴歌了人类独自迎接挑战的决心以及坚持斗争的巨大勇气,塑造了一位宽厚仁慈、坚韧不拔的老人形象,老人身上的独特品质值得世人细细品味和深入挖掘。
二、《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独特品质
(一)面对挑战的勇气与耐力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无疑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他在环境恶劣的大海上顽强搏斗,毫不畏惧挑战,甚至是死亡。小说中,老人已步入年迈,力衰体弱、贫穷孤独,岁月剥夺了他的一切。独自在海上航行了八十四天的他仍一无所获,海上无限复杂的情况不断挑战着老人的生命极限。老人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中独自与汹涌波涛战斗,有时还会遇到这种凶狠鸟类的攻击,当然还会有来自鲨鱼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这位消瘦而孤独的老人依然没有放弃、没有低头。在被鲨鱼围攻之时,勇敢的老人独自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顽强抗争,他身上的巨大勇气令人折服。
除了面对挑战时所体现出的巨大勇气之外,老人身上呈现出的不懈斗争的耐力亦令人钦佩。在汹涌的大海上独自航行,老人圣地亚哥不仅需要忍耐心理上的孤独和恐惧,还要承受难捱的饥饿与困乏。在出海第八十五天时,圣地亚哥终于钓到一条他见所未见的巨大马林鱼。但是,这条马林鱼并不肯就范,它不断掀起巨浪、拖拽渔船。然而,即便是孤立无援、吊绳勒进了肉里,老人仍未放弃。他虽然很痛苦,但依然不承认这是痛苦,并坚持要“让它知道人有多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勇敢的圣地亚哥经过两天两夜与大马林鱼的不懈较量,终于将它杀死。然而,在返航的途中,贪婪而凶猛的鲨鱼围攻而来,孤独无援的圣地亚哥只得通过刀子、鱼叉、船桨、舵柄、帆杆等武器与硕大的鲨鱼作战,他忍耐着疼痛与孤独,向充满危机的大海、贪婪凶残的鲨鱼发起挑战。在这场血腥的战斗中,圣地亚哥没有低头妥协,而是用巨大的勇气与耐力毅然抗战到底。正如老圣地亚哥所讲,一个人并非永生俱来就是被打败的,你可以从身体上摧毁一个人,但你却无法彻底将他击垮。
(二)征服磨难的乐观与豁达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一位普通老人,正如海明威在小说中提到的“Everyone”,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征服磨难时的乐观与豁达却在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打上了光辉的烙印。作为一位普通的老渔民,圣地亚哥常年生活在海边,自食其力,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并在单调乏味的日子中憧憬着美好的生活,这是小说中老人乐观与豁达品质的初现。当他在海上受伤时,他伤感无奈,但仍旧没有放弃乐观的精神。他安慰自己道:“手很快就会好的,我已经让手上的血流干净了,海水会将它治好的,那些海湾里黝黝的海水就是最好的药品”。大海里危机四伏,到处弥漫着凶猛的味道,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圣地亚哥并没有抱怨,也并没有退缩,反而认为大海中“既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故人”。
在《老人与海》当中,海明威使用大量笔墨描绘海上的险境以及大自然的博大,这些自然场景的描写不仅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陈,也烘托了圣地亚哥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品质。在险恶的大自然中他并未惧怕,反而享受将自己放纵于其中的乐趣,即便是在身处险境的时候,圣地亚哥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大海上的生活孤独寂寥,圣地亚哥通过自言自语或是大声歌唱的方式取乐,甚至对鸟儿说“如果你喜欢,那就呆在我的房子上吧,亲爱的鸟儿”。当老人身处险境时,他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获得孩子的帮助,并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此慰藉自己的心灵,虽然这种超越现实的想法并不能得以实现,但他还是用这种渺茫的希望来激励自己的斗志,乐观地在困境中战斗。
(三)困境中的自信坚定、永不言败
自信坚定、永不言败是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又一重要品质,这种品质使他坚持奋力斗争、藐视对手。这种自信坚定并不是老人对自己力量的盲目乐观和夸大,而是在对自己顽强拼搏的勇气与耐力的确信。自信坚定与永不言败的独特品质帮助圣地亚哥经受住重重考验与磨难,不被命运击垮,赢得世人的尊重与敬佩。
在小说开头,逐渐走向暮年的圣地亚哥不再健壮有力,孤苦伶仃的他独自居住在小木屋中,只有邻居家的孩子马诺林会偶尔过来探望。即便如此,年迈的圣地亚哥也没有受到命运的眷顾,反而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在幸运大门之外。但这位“背运”的老人并未就此放弃,反而更加充满斗志与信心。在海上苦苦航行八十四天仍毫无所获时,马诺林问老人能否强壮到捕获一条大鱼时,老人自信地给出肯定的回答,并告诉了马诺林很多富有智慧的策略。在航行的第八十五天,老人对马诺林说“今天我特别有信心”,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说明老人并没有被失败和质疑打败,而是自信坚定地与命运作积极斗争。当老人如愿以偿捕获了一条比他渔船还要大的大马林鱼之后,他坚持斗争到死也要将它制服,并坚称“死也会与它一道儿”,在与大马林鱼的斗争结束之前,他永远不会倒下。
当凶残的鲨鱼出现时,故事进入了,老人圣地亚哥身上那自信坚定、永不言败的品质也发挥至极致。当圣地亚哥终将大马林鱼杀死后,还没有享受片刻轻松,成百上千条的鲨鱼就涌来蚕食他的战利品。来不及惧怕的圣地亚哥开始绝地反击,早已精疲力竭的他此时就像子弹被上了膛的老兵,精神百倍。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与鲨鱼作殊死搏斗。虽然那条巨大的马林鱼最终仍被啃食得只剩骨头,但圣地亚哥在困境中那种永不言败的品质和无坚不摧的士气早已让他在精神上满载而归。
(四)面对失败的高贵傲骨
在《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斗争对象是大马林鱼和各种凶残的鲨鱼。当他在海上捕获大马林鱼后,他十分兴奋,因为这么巨大的马林鱼是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当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后,他认为这是他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乐事。然而,真正的对手却在老人精疲力竭的时候出现了。在返航的途中,老人先是遇到了一只凶猛的鲭鲨,老人用鱼叉将它扎死。但这只鲭鲨不仅将大马林鱼吃掉四十磅,还将老人的鱼叉带走了,这让老人损失惨重。老人的困境并未因为这只鲭鲨的死亡而终结,随后又有四只拉诺鲨和一只铲鼻鲨扑来。在老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即将被打垮的时候,他真的希望不必再战斗了,但是成群结队的鲨鱼再次涌来,老人不得不用尽最后的力气与这些凶残的猛兽作最后的搏斗。在与鲨鱼作斗争的时候,老人甚至还赞美他的这些敌人,称赞他们美丽而崇高,见什么都不害怕。
在殊死搏斗之后,那条巨大的马林鱼还是被凶猛的鲨鱼蚕食一空。看着大马林鱼的残骸,老人觉得自己终于被打垮了,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补救了。当他快到家时,那种被击垮的挫败感再次袭来,但这次,老人却“感到舒坦了,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舒坦”。当真正到家之后,老人对马诺林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但马诺林安慰老人说“它们没有击败你”,“你是顶好的渔夫,顶呱呱的只有你”。虽然,老人在与鲨鱼的搏斗当中输了,但是马诺林还要和他一起出海,他们将一切安排妥当,只等着风停之后便继续出海。
圣地亚哥虽然输掉了与鲨鱼之间的斗争,但他并不渴望被保护,也不乞求得到他人的怜悯。即使是遭遇了失败与打击,他也毫不气馁,不向恶运低头,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成为胜者,成为强者。虽然他并未赢得较量,但他并未失掉自己高贵的人格,虽然他并未完成斗争使命,但他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虽然在体力上他输掉了,但他在精神上从未投降。他失掉的是,那些毫无目标、毫无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老人勇敢地面对了失败,承担了自己失败的后果,他在物质上失去的一切都已转化成为他精神上富足的品质。
结语
海明威笔下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挑战中拥有勇气与耐力,在征服困难时无比乐观、豁达,在困境当中自信坚定、永不言败,在真正面对失败时不向厄运低头、高贵傲骨。《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虽然孤独、虚弱,但这个英雄形象却向世人展现了当我们在遭遇困境和挑战时应当具有的精神和品质。这位打不垮的“失败者”鼓舞了许多逆风前行的人们,启发我们在逆境中应勇于接受挑战、永不退缩,同时应敢于承受失败,直面前方。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万亭,武文胜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赵卫红,徐媛媛.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人物特点解析[J].芒种,2015(01).
[3]王.从人文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精神的内涵[J].语文学刊,2013(12).
老人于海范文3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人与海观后感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老人与海观后感(一)
《老人与海》是世界上经典的寓言故事,这本书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我曾不止一次地翻阅这本书。以前,总为老渔夫所不值:在大海上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换来的却只是一副鱼骨架。这样的付出,这样的牺牲,毫无意义,这只是一种徒劳。但是,今天,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再次阅读,却有着不一样的体会。
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然而,这个悲剧性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一个“英雄人物”——老人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作为渔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真正的渔夫吗?而可贵的还是他却能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向远方的大海去钓鱼,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难道不令我们佩服吗?不论是鱼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鲨鱼带走,但他始终用尽一切手段进行反击,什么也无法摧残它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夹杂在大海的咆哮声中,回响在我耳旁。一个人把生命都压了上去,与敌人做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吗?
老人与鲨鱼相比,是渺小的,任何人看来,在这种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前者是不可能战胜后者的。但,我要说,老人是胜利者,因为他战胜了自己。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拿破仑曾经说过:“默认自己的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所以,人最先应当战胜自我。有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才能的有限,其实,才能往往得力于自我竞争。自我竞争,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好的成绩超过自己原先所创下的最好成绩。再一次战胜了自己,你跨过这极难的一步,你就会更上一层楼。
老人与海的故事给我们太多的感叹,或许人生就在于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做任何事不要去想结果会怎样,只求过程的精彩,努力追求过,顽强拼搏过,即使是没有收获梦想,我们也不会留下遗憾。因为人生就在于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失去它,我们的人生将会黯淡无光。
老人与海观后感(二)
一直听同学说《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很好看,但一直都没有看过。最近,老公说他在网上看小说十分方便,而且可以自由选择。我正闲着无聊就请他帮忙在网上搜索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刚看了几页,我就被小说中的情节所吸引。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终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我们很难想象坚持48天去钓一条鱼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老渔夫有着怎样的顽强意志,在我惊叹老人的坚强意志之时,故事的发展也是异常地惊心动魄,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它的劲更大,大鱼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了船头。然而考验老人意志的还在后面,一群鲨鱼嗅到了大马林鱼的味道,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后终于突出重围,将大马林鱼带回了渔港,虽然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但是其他的渔夫见了都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但没有对未知的遥远的地方产生恐惧的心理,而是满载着自信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点小的困难,就叫苦连天不敢去面对。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如果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唯唯诺诺,那么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作为武器保护自己自身安全,并最终赶走了这群大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吃掉了,而老人最后拖回的只是一具鱼的骨架,但是老人却不乏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我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鱼骨架回到了岸上,以我们常人的想法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当我们仔细想想老渔夫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这样的自信与勇气又不得不另人对老渔夫产生崇敬。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海明威写这部小说想揭示的哲理。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作为我们新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必然的会碰到一些困难,如果我们逃避或者不感去面对那么我们永远多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像老渔夫那样既有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又有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还要有遇事情沉着冷静的态度。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用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观后感(三)
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个敢与失败作斗争的例子。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过。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但在第二天,他非常幸运地捕获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那条马林鱼是他平生捕到的最大的一条鱼,那条鱼比他的小船还要长2英尺呢!马林鱼的身体大,力气自然也大。它拖着老人和小船在海上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艰难考验。大马林鱼在大海上奋力挣扎,企图逃回大海。老人为了制服马林鱼,精疲力竭,皮开肉绽,但他并没有向大马林鱼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终于把大马林鱼扎死,拴在了船头。然而,幸运并没有出现,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一群嗅着血腥味而来的大鲨鱼与已经皮开肉绽的老人展开了殊死博斗。最后老人的命虽然保住了,但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拖回去的最终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老人与海观后感(四)
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了,第八十五天出海的时候,一直敬佩他的曼诺林小男孩,请他喝了一杯咖啡后,目送他出海了,过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一条大马林鱼上钩了,这条鱼比船身还大,拖着老渔夫的小船往深海游去,老人累了睡着时梦到了狮子,等到第三天,鱼疲乏了,经过一番搏斗,桑提亚哥用鱼叉扎进了鱼的腰部,并把血淋淋的鱼绑在船边往回划。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大批鲨鱼,它们向马林鱼发起了猛攻。桑提亚哥拼命捍卫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同鲨鱼展开激烈拼搏。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用鱼叉同鲨鱼搏斗,鱼叉扎在鲨鱼身上被带走了,他就把刀子绑在桨上继续搏斗。鲨鱼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他把船上能用来当做武器的东西全用上了,但鲨鱼还是不放过它们的进攻目标。他终于寡不敌众,大马林鱼被啃成了空骨架子,他只好带着马林鱼的巨大的空骨头架子,回到了自己的港口。
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感觉在这里老人桑提亚哥代表了追求目标的人类,大马林鱼代表了追求的目标,小男孩代表了追求目标的希望,狮子代表了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力量,鲨鱼代表了追求目标时的困难。作者在这里讲了一件事,但是,表现了追求目标是的过程。“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面对鲨鱼袭击,眼见大马林鱼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时的自言自语。人要有勇气面对死亡,也要又勇气面对失败。要做一个强者,就应当面对失败而永不放弃追求。要像老渔夫那样,永不言败、毫不气馁、保持做人的尊严和骨气。
这让我明白了,追求目标是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坚持一定不能成功!
老人与海观后感(五)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老人于海范文4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冰山”理论美学内涵哲学本质
一、冰山理论
一部短小精悍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辉煌的价值?它一定有散文的流畅和朴素,有诗的意境和简练。关于创作,海明威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好的作品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在这里,海明威所谈的乃是创作艺术手法上的藏露虚实问题。“水上”为“露”,“水下”为“藏”;“水上”为“实”,“水下”为“虚”。海明威自己也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和尊严。”对此存在着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写作风格,有人批评他的过分简洁。这可以说是海明威的创作经验之谈,我们姑且称之为“冰山创作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海明威的艺术审美追求――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英国小说家贝茨(H. E. Bates)曾说:“首先,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在这之前,在好几代人的岁月中几乎可以说有一百年有增无已的变得日益浮华、罗嗦――他满载着一大堆不起作用的字,现在终于到了和这堆字割爱的时候了。”本文试图从美学和哲学这两个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所展现的冰山理论,目的在于展现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二、美学内涵
冰山漂流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壮观而雄伟,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八分之一露于水面的朴素却蕴藏八分之七的雄壮美丽。它的象征意义、内在之美、画面之美无不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象征意义
所谓象征手法,指的是“用事物、符号、记号等表现或象征某种意义”。采用象征手法的目的是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精神世界。这些“事物、符号、记号”往往用来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蔽的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象征手法在《老人与海》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在《老人与海》中,很多地方就有着很复杂的象征意义。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老人与海》中的大海、鲨鱼都富于象征意义。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象征着不可捉摸的命运。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孩子和梦中的狮子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支柱和不可战胜的未来。正是这些象征手法的使用,把读者带入一种若明若暗、扑朔迷离的意象之境,引向广域的艺术想象空间,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2.内在之美
冰山创作理论体现了海明威的艺术审美追求――追求一种内在、凝练的意境,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仅八分之一露出水面的冰山却让你感受到它的八分之七没于水中的内在之美。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这就是海下八分之七的冰山里所蕴涵的深刻思想。海明威使用简洁的文字和鲜明的语言,将一个个物体、场景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环境、人物形象串联起来,发人深思,使读者身临其境。这方面的例子在《老人与海》中比比皆是。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悲观的人。老人的童年梦就是能够在海边嬉戏狮子。在梦里,那美丽的傍晚,那美丽的沙滩上,老人嬉戏狮子,幸福而快乐,甜蜜而美好。的确,那些水泡是虚无缥缈的,但它们却是老人的梦,反映出老人美丽的心灵。美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而老人正有这样的心境。老人在钓鱼时,会让钓绳精确地保持上下垂直,仿佛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味。老人尽管不幸运,但他却从不悲观、从不绝望,继续保持一颗平常心,继续有耐心、有恒心地等待着。这正是老人的精神和性格的真实写照。尝过千辛万苦后,老人由失望到充满希望。这些看似无足轻重、一笔带过,但实际上却是老人性格最为细腻而深刻的刻画。
3.画面之美
海明威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是挤到对象和读者当中去碍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老人与海》是由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画面构成的长卷,他给读者留下了生动的意境。海明威的这一手法在《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完美的发挥,他非常客观、真实地描绘了老人捕鱼的全过程,从出海前的细致准备工作,到出海后如何投饵,鱼上钩后如何跟它周旋,最后如何杀死它并把它绑在船边,以及如何和一条条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都丝丝入扣地用白描手法细细道来,使这些外在的事件――老人、海、动物(马林鱼)、阳光和星星――表现出的内在涵义构成了一幅幅大自然与人有机结合的美丽画卷。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显得如此的渺小,然而相形之下老人与大自然的战斗精神、与生活的战斗精神却在画卷中辉映出来,生命之美、生命之力在老人和鲨鱼斗争的画面中展现出来。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老人不可战胜的精神才能被直接而简洁地展示出来。另外,还有一幅画描写了一群饥肠辘辘的鲨鱼围攻老人的情景。此时的老人已精疲力竭,丢了武器,被一群“邪恶”的鲨鱼围攻。生命在此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这些画面给人的是一种触动心灵、令人肃然起敬的震撼力。
三、哲学本质
从哲学的视角来分析《老人与海》也别有风味。在整个故事中,老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老人眼中的事物无不体现了哲学的本质。这是“冰山”的哲理。从老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得到证实。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在《老人与海》中一直隐晦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人不断征服自然,自然同时也制约着人的活动。人究竟如何战胜自然?其实,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冲突之中,这一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二者是一对矛盾与统一体。生活本身充满了矛盾。老人与大海是一对矛盾,老人依赖大海而生存,因此敬畏她,不能冒犯她,同时,老人又要征服大海,战胜恶劣的海上环境,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换言之,二者是统一在一起的,人和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海洋,人类便无法生存,正如捕不到鱼老人就不能生存一样;没有人类,大海也就失去了灵性,人类也是大海的保护者。老人驶入远离海岸的深海去捕获“尊贵”的马林鱼而惹怒了大海,所以,他受到大海的报复和惩罚。老人热爱大海、敬畏大海,认为马林鱼也是“尊贵”的,但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为了更多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去捕杀。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但也正是老人的哲学观,更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原则。这同时也警告人类要正确妥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类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2.公平竞争的原则与人类尊严的捍卫
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人类又必然与自然进行不折不扣的抗争,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更是为了人类的尊严,人类不能在大自然面前失掉自尊,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尊严。这就是为什么老人为了捕获大鱼不得不冒险来到遥远的深海,这就是为什么老人认为84天一无所获对他来说是一种耻辱,在这种抗争中人的尊严是不能被毁灭的。在这一抗争中,欺诈或背叛的行为是卑鄙的,如鲨鱼对筋疲力尽的老人和已经死亡的马林鱼的攻击。而杀死“尊贵”的生物必须干净利落,否则也是一种犯罪,这就是为什么当鲨鱼把马林鱼身上的肉一块块撕掉时老人有一种负罪感。但在遥远的深海捕杀或许也是一种欺诈或背叛,老人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I went too far out.” 或许这正是老人未来的征兆,他最终还是历经了海上的磨难。这就是竞争的原则, 也是竞争的法则。
四、结语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鲨鱼、群狮、小男孩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简洁而深蕴的表达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完整体现。简练的语言风格使读者于平淡处感到新奇,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让读者透过纸面表象去努力追求、解释、咀嚼。因此,海明威给读者奉献了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永恒的美学内涵和哲学本质。掩卷沉思,海明威独特的创作风格所塑造出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提高了艺术欣赏的能力,欣赏由动情到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1989.
[2]董衡.海明威谈创作[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5:140-143.
[3]马振方.论表意小说的超验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1):116-125.
[4]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
老人于海范文5
读《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感到我浑身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无论今后的教育道路有多少荆棘,多少挫折,我相信只有有老人那般不服输的品质,我一定会是生活的强者。《老人与海》是一本值得去仔细品味的,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的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请您阅读。
高中的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1“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文学巨匠海明威的文学巨著《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至理名言,这条格言陪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伴着人类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时刻,毫不夸张的说,这句话一直是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的不懈动力。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圣地亚哥和一位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成为了忘年之交,在历经八十四天还没有捕到鱼之后,两人毅然决然的相约出海。出海那天天气很不错,而苍天也很眷顾他们,两人很容易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两人原以为他们能就此返航龙龙,可不幸的是,他们捕获的大鱼引来了鲨鱼的围击,凶狠庞大的鲨鱼一直在猛烈进攻,似乎在逼迫着,威胁着圣地亚哥放弃这条大鱼。不过圣地亚哥也不是一个懦夫,身处危险之中,面对巨大威胁,面临死亡气息,这位老渔夫一直在顽强抵抗着。尽管最后那条肥大鲜美的大鱼被鲨鱼啃食破坏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圣地亚哥也没有放弃轻易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鱼。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的感触颇深,尤其是那一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圣地亚哥那临危不惧,无谓抗争,永不言败,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启迪着我,教育着我,指导着我,鼓励着我。
人类很伟大,很坚强,很有潜力,很有毅力;但是人类又好渺小,好脆弱,好容易言败,好容易妥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身处困境时,觉得害怕并不丢人,感觉恐惧也并不失常,但是我们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有了逃避的想法,有了妥协的行为,那就是胆小鬼的表现了,那样只会让人寒心,让人小看,让人唾弃,让人远离。
人生在世,还是需要一点傲气,需要一些傲骨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自强自信,无惧无畏,那才是真英雄,真本色!但要是自暴自弃,贪生怕死,畏手畏脚,胆小怕事,那就只会招致失败,只会深陷深渊,得不到尊敬,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成功,得不到救赎。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遇到鲨鱼时,勇敢捍卫自己的马林鱼;但愿每个人都能在陷入困境时,大胆对抗黑暗的爪牙;也愿我们在人生征途中,能够一直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着,坚持着!
高中的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2《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读过许多书,它们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再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自从读了《老人与海》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上午的两门功课成绩,我没有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好,但是我并不服输,反而信心倍增,决心打一个翻身仗。下午的语文考试,我做每一道题目都格外仔细。果然,我语文考试是班里的第一名,总成绩上,我也是第一名。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中的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3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并不平凡的故事……也许没有大海,那就没有了这个不平凡的故事。正因为有了大海,才有了这平凡的渔夫,才有了这硕大无比的鱼;才让渔夫钓上了这条大马哈鱼,但却在海上与其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把它杀死,接着却又遭到了鲨鱼的袭击,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这条大马哈鱼只剩下又粗又白的脊骨。一切的肉体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仅仅是—个躯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然而在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故事中,却折射出一位“英雄人物”——渔夫圣地亚哥。‘
他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在别人看来,他是失败的。一个渔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个、真正的渔夫吗?而他却还在第八十五天出海捕鱼。他从未放弃,即使已经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了。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佩服吗?古时愚公移山,他明知道开山挖石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为之的事情,这需要自己的子子孙孙一代代不懈地做下去,可他仍坚持带着子孙一天天去移石。愚公不也“知其不可为”,却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了吗?天帝最后感其诚,命山神搬走了山。连古时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翁都如此,我们不是更应该如此吗?如今的中学生,兴趣倒是挺广泛,学这又学那,可几乎每次都是“三天打鱼,四天晒网”,总半途而废,他们缺少的不就是像圣地亚哥和愚公一样的毅力吗?只要有了毅力,便没有不可攀登的高峰,只要有了毅力,便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题吗?人真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人生谁能没有失败?就像人学走路,也得有过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人才能学会走路。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有人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在弱者面前,失败是倾覆生活之舟的波涛,波涛越大,他就越容易被吞噬。但我相信每个向往成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弱者。
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老人与海》给予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太多。它确实是—部好书,—本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书!
高中的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4失败也是一首歌
在弥漫着芬芳书香的图书馆,我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这的确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经典作品,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位以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整整八十四天里他独自出海但都一无所获,倔强的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这天他又出海了,经过艰难的捉捕,凭着坚强的毅力,终于捕获到了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很多的倍的大马林鱼。但是,在返航的途中,他不幸与一大群鲨鱼相遇了,虽然奋力抗争,鲨鱼还是吃掉了大马林鱼身上所有的肉,老人最后带回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
本书用大量的笔墨记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做激烈斗争的情景,从中突显出老人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我认为,大马林鱼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困苦的的人生,老人不畏艰险和它殊死搏斗,成功地捕获了大马林鱼,老人赢了;同样,鲨鱼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莫测的命运,老人也同样和它作了顽强的抗争,但鱼肉还是被鲨鱼吃光,老人输了。
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老人输在鲨鱼尖利的牙齿之下,而是老人在失败面前那毫不沮丧的气度!海明威在书中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在我看来,失败就如一首歌,虽然它的旋律不及成功之歌那么亢奋人心,但它更能让人刻骨铭心。就例如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他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做了一千五百次实验,都没有找到做电灯灯丝的合适材料。尽管失败了这么多次,他都没有选择放弃,毅然选择继续试验,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漫漫人生路,并不都是一马平川,荆棘、陷阱随时都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甚至让我们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坚定必胜的信念,踏踏实实地坚持走下去,哪怕到不了终点,也会感到欣慰。现在的我们正处于学生时代,获取知识是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往成功彼岸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失败。碰到这些情况,千万不能情绪低落,垂头丧气,而应当坚定信念,沉着面对。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前面。抬起头,挺起胸,伴着失败的歌声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失败都来了,成功还会远吗?与命运作不屈的斗争,总有一天胜利会向你招手。
高中的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5《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老人于海范文6
何玉蔚(新闻学博士)
王学东(语文特级教师)
时 间:2012年10月22日
地 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
主持人:2012年中国文学界最大的盛事当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这也引发了中国读者对文化传播和文学接受的思考,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与接受,对中学生而言,也显得格外重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小说,这篇小说相继在1953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们来看《老人与海》,看莫言的《红高粱》等作品,看诺贝尔奖,恐怕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在于它们为世界人民所贡献的文化思索与文学思索。
曾思艺:的确,文学的地位,主要还是在历史的考验中确立的,但不能不说诺贝尔奖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文学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它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学对人类共通的和地域特有的文化景观作出深度的探索,也为世界各地域之间的文化沟通提供了更大可能。就像我们今天有莫言获诺奖,就如颁奖词所言“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这就说明,它既是一种特定文化的结晶,也是多种文化沟通的产物。今天主持人精选了中学教材中的《老人与海》,让我们来谈,我也很有感触,不仅是因为我这段时间对诺贝尔文学奖有了更多思考,也对中学生如何对待异域文化以及如何去传承、表现自己的文化的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应该说,我们的文化表现力还是在增强,文学表现力也在增强,但如何让中学生更亲近并力行于这些文化表现、文学表现,恐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立足于文化接受、文学接受。
王学东:《老人与海》之所以杰出,我想,与作者以特殊的手法塑造一个特殊的英雄形象是分不开的。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硬汉,一个英雄,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这个海明威笔下的老人的原型是一位古巴老人,名叫佛恩特斯,一直活到104岁。曾经看到过这位老人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叼着雪茄的手宽大而沧桑,脸上皱纹紧缩而斑驳,但深邃的眸子却依然透露着硬朗与坚忍。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全书就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捕捉大马林鱼,第二部分是与鲨鱼搏斗。课文所选的也就是后半部分,这个部分写得惊心动魄,这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鲨鱼来了一拨又一拨,不是老人一个人的能力所能阻挡的。但他还是坚持到最后,尽管他的拼搏过程是惨烈的,悲壮的。人们常常称道圣地亚哥是个打不败的英雄,除了是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彰显了一种力量的壮美和生命的坚硬,我想,我们还要关注一下老人究竟是靠什么战胜鲨鱼而成为打不败的英雄的。
主持人:那么在您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圣地亚哥老人战胜鲨鱼的呢?
王学东:我以为原因起码有三:一靠自信。当第一条鲨鱼袭来的时候,老人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又不抱多大的希望”。他只希望自己能“撑下去”。他想,“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能捉住它”。这是一种清醒的自信,既看到困难,但又不被困难吓倒。而老人的那句著名的内心独白“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而我更欣赏有的译本将这句话译成“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那更是他自信心的最充分的体现。二靠智慧。当第一条鲨鱼飞速地逼近船梢袭击那鱼的时候,老人用鱼叉朝下猛地扎进鲨鱼的脑袋,正扎在它两眼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上,那儿正是鲨鱼的脑子的所在。第二批鲨鱼来了两条,对付第一条时,老人“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对付第二条时,老人趁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挨上那条鱼的时候,对准它扁平的脑袋正中扎去。然后抽出刀刃,朝同一地方又扎了那鲨鱼一下。从以上两斗鲨鱼的情况看,老人是极具智慧的,他既能抓住战机,又能击中要害,所以老人才能在凶猛的鲨鱼面前步步为营。三是靠韧劲。一个老人在茫茫大海上独自与一条又一条鲨鱼进行殊死搏斗,仅凭一时之勇是不够的,还要靠韧劲,而老人的韧劲是令人吃惊的。首先,我们看他的斗鲨工具,跟第一条鲨鱼斗,用的是鱼叉,但鱼叉被第一条鲨鱼带到水里,沉到海底了。于是,他又在桨上绑上刀跟第二批鲨鱼搏斗,等刀被鲨鱼折断之后,他又想我还有鱼钩、有两把桨、一个舵把、一根短棍。他坚信“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接下来的第三批、第四批鲨鱼他就是先用棍子打,棍子掉到水里后又用舵把打,舵把断了又用桨把打。总之,凡是船上能用的用具全用上了。我们再看他的体力,战胜了第一条鲨鱼之后,他靠想垒球、想家来给自己鼓劲;第二批鲨鱼赶走后他感到“里里外外都累乏了”,但他没有气馁,仍然在准备继续跟鲨鱼搏斗的“武器”;当他战胜了第三批鲨鱼之后,他感到身体又痛又僵,他不希望再跟鲨鱼斗了;可当第四批鲨鱼出现的时候,他又鼓起勇气用棍、用舵、用桨跟成群结队的鲨鱼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这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韧劲啊!
何玉蔚:自信、智慧、韧劲,我很认同这是圣地亚哥老人战胜鲨鱼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在看待这一个“人鲨大战”时,并不认为这是老人的胜利,反而认为是一种失败,从头至尾都是一种失败:圣地亚哥老人本来已经背了八十四天的运了,终于好运来了,但好事却不成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胜利的果实却丧失殆尽。多像一场梦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场空欢喜,他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最终难逃命运的嘲弄!
主持人:说到“人鲨大战”,我想到现在电影常见的题材就是人与动物的大战,但是它们的主题却大不一样。我想,这场“人鲨大战”,并不在于以一条令人惊骇的鲨鱼来张扬人的生理力量,以满足读者对血腥和生理力量的兴奋需要。所以,至于圣地亚哥老人究竟是赢了还是输了的评判,或许本身就是隐藏着一个对手,是鲨鱼。当我们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时,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或许还远不止我们自己。而在这个对战并战胜自我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比如说,像圣地亚哥老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以及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