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效益最大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效益最大化范文1
齐鲁晚报200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齐鲁晚报4名上会记者机警敏锐,善于捕捉战机凌厉出动,抓回了一大批“活鱼”,而后方编辑谨慎持重,能够把握全局洞察细微。也正是这两者的密切配合,使齐鲁晚报的2008年两会报道既亮点频现,又安全稳妥,达到了武林高手的境界。
作为此次报道的后方编辑之一,笔者想重点从本次报道中编辑们求“静”的六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1.策划选题,热中取静
2月中旬,齐鲁晚报要闻部就开始着手全国两会报道策划。为了把两会报道做得更精彩,要闻部编辑们提前研究相关资料,对一年来的重大新闻、热点人物事件进行梳理,并仔细研究往年的两会报道,对今年两会可能出现的热点新闻和重要信息进行预判,最后确定了一批既有新闻性、可读性,又不会出现导向问题的题目。
今年的全国两会,齐鲁晚报有4名记者上会,创历年两会报道之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4只“脱兔”特别能拼能闯,拿回了不少猛料。
当这些猛料来到编辑部的时候,编辑的第一反应是兴奋,但经验告诉我们,编辑一兴奋,往往就容易摆脱掉“镣铐”,编稿就容易只见“花”,不见“刺”。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齐鲁晚报要闻部推出了“换位编辑”工作机制――一个人编辑的版面,出大样后与另一个编辑互相交换着看看,重要报道还要与其他报纸的样子对比。这样一来,还真挑出了不少“刺”,堵住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
3.寻找选题,忙中求静
鉴于前方记者疲于“跑”会,材料又不凑手,按照既定报道方案,编辑除了正常编发新华社、外报和记者稿件外,还要从当天的新闻中寻找新闻点,帮前方记者选题。
应该说,两会期间,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无论再忙,编辑们在编稿时都要使自己把心静下来,琢磨其中有没有可深挖细作的线索。有的人手边专门放个小本本,感觉灵光一闪,就赶快记下来。下班后大家还要聚在一起再梳理一遍版样,寻找有没有可以提供给记者的“炮弹”。会上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组报道,经济适用房搬进高档住宅小区的落地等报道,都是这样产生的。
4.选新华社稿,繁中取静
每年的两会,新华社每天都会发大量的稿件。这些海量稿件,往往让人眼花缭乱,头昏脑涨。在通览一遍稿子后,编辑就必须使自己的头脑静下来,用尺子再去量一量哪些稿子可用。这个尺子是什么呢?一是重要性,重要的政策和程序不能漏;一是可用性,对读者有用的信息不能漏;一是可读性,读来过瘾,生动活泼的稿子不能漏。本着这样的选稿原则,原本离读者较远的新闻,也离读者近了起来。
5.编新华社稿,乱中取静
数量多,信息权威,是新华社稿件的优势,但稿子新闻点常常被埋没。这样的新闻,如果不加梳理,不找出亮点,读者是无法看下去的。
比如编发总理和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稿件时,编辑们不仅把近2万字的稿子拆成十几个部分,甚至把一些记者一次提的几个问题也给拆开,按问题性质重新归类,然后再把答问部分拆开相应地归类。这样,编辑工作量是大了些,但读者读起来就方便多了,得到了同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6.与媒体联动,浮中取静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齐鲁晚报加强了与其他媒体的联动,极大地丰富了稿源。但是,外报稿权威性不高,过于轻率宽泛也是一个问题,甚至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极大的隐患。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冷静对比,相互佐证,全面整合的应对方法。
效益最大化范文2
摘要:分析探讨了目前农机补贴政策落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实现购机补贴效益最大化,提出了各级政府部门、农机管理机构及农户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购机补贴;惠农政策;补贴效益;措施
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机购置补贴遍及全国各地,补贴政策也由先购机后补贴发展到现在的直接补贴。农户在享受补贴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感受着更加公平、直接、简单、快捷的服务。基层的农机管理部门应加大力度,使农机购置补贴更加持续、公平有效推动农机事业健康平稳发展,购机户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他们争取更大的实惠。如何发挥财政支农项目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引导农民利用投入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重要课题。
1 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1.1 制定和更新年度补贴目录,规范操作程序,监督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落实执行情况
对农机补贴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向,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他们是农机战线上的领头羊、带头人,对当地农机化作业有一定的影响,并能经受一定的市场风险与考验。重点补贴新型、大型,科技型农业机械,本着节本增效的思路,因地制宜,结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目录,兼顾多样化、灵活性和经济性的特点。
1.2建立新型农机直补机制,建立农机购置补贴的长效机制
我国现行的直补政策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的“指标控制”模式,尝试建立新型的直接补贴机制,即建立“农机补贴超市”,以自然区域划分,农户凭身份证进入超市,进行选购机具、价格面议、签订合同、交付差价,提取机具。农机补贴超市的建立,方便了农民,同时也有利于农机补贴政策长效机制的建立。
1.3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实现效益最大化
购机虽然是由农民根据需要自主确定,但如果不加以科学引导,往往会出现“一窝蜂”式,部分产品过量选购,有的产品却很少有人问津,结果造成农机装备配置不合理,不能较大程度发挥农机具的作用,实现不了农机具的使用价值。
2 农机管理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2.1制定补贴方案,选取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补贴机型
农机管理部门要深入农村广泛征求意见,对当地大中型要机具进行分析发展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及农民的需求,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补贴方案,选定最急需的农机具作为重点补贴机型。
2.2多方考察,确定优秀补贴机具经销商
对经销农机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多方考察,考察他们的经济实力,货源组织能力,售后服务能力,择优选定,保证对购机户完全负责,帮助他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2.3切实加强管理,强化服务
安排补贴资金时,优先考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科技示范区、特色农业等。同时补贴工作提前运作,尽力取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做好为购机户提供技术、信息和跨区作业服力工作,保证当年所购机具在本年并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2.4 加强农机安全质量监督
一要开展农机使用质量跟踪调查;二要组织机手进行农机具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业务培训;三要加强对农机作业的安全监督,认真作好农业机械和操作人员的登记,检审验和核发牌证等工作。
2.5 定期开展跟踪调查,确保机具发挥啊大经济效益
通过了解补贴机具作业情况,对机进行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及时向农机生产企业反馈信息,让企事业合理改进机具,使农业机械在生产中更好作业,才能更快地推广农业机械化,扩大农机作业市场,使购机户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 购机户应采取的措施
3.1正确选购机具
注重投资效益的回报。农户选购机具,要克服从众心理,切忌“人购我购”,应当多作调查,了解行情,对于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的机具,购买时要尤其慎重,选择质量好、性能好、功能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参加培训学习,了解掌握所购所购机具的操作使用性能
由于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加之农机具的快速更新换代,涌现了一大批新的农机手,他们对农业机械还缺乏了解,所以要积极参加农机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熟悉最终掌握各种农机具的操作要领,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投入正常生产。
3.3积极参与跨区作业
效益最大化范文3
回顾公司财务管理的历程,从集团到省分和市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在不断加强:集团公司初涉资本市场预,拓宽了融资渠道;初步建立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总部、省分两级通信设备的集中采购,降低了采购成本;摸索二级资金管理平台,提高资金利用率。无论过去的六年还是未来的三年,公司始终坚持效益管理,坚持收入管理和成本管理同时并行。江西公司为了实现效益铁通,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集中采购等成本控制手段优化成本结构。并对市场开拓、公专网业务及工程施工分类管理方面进行了尝试,成立运维中心和工程公司,力求打造“市场、运维、工程”三支专业队伍。
提出问题
如何实现江西铁通效益最大化? 增收节支。一方面开拓市场,提高收入质理和结构,另一方面坚持“以收定支、优化结构、讲求利润”。结合江西铁通实际,我公司决定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改变公司内部中的“重营销而忽视网络建设、设备维护和客服管理质量”的现状,地市级分公司从原有的一体化职能中分离出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组织营销。通过机构改革,成立运维中心和工程公司,市场、运维、工程三支队伍各负其责,资源共享,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但机构具体如何设置呢?省公司成立独立核算的工程公司和运维中心,按工作量向市公司清算。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在理论上给出解释的同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论证实施阶段
在力求提高利润或稳定利润的同时,成本降低应该是管理层最重要的工作。铁通江西分公司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成本降低能有效地提高公司的最终成果。成本降低措施要真正取得成功,不仅要制订有组织的综合的和连续不断的计划,而且还要使成本降低成为最优先的工作。不仅是管理者,而且从上到下每个员工,都要真正地理解和认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
江西公司针对各地市分公司的管理现状,要求省市两级相关的管理人员根据以往经验和当前存在问题进行机构改革调查研究,并提出机构分设方案和影响营销因素,经过两级主要管理人员的充分论证,近80%的主要管理人员认为设置工程公司和运维中心,是铁通江西分公司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增收方面 虽然大多数地市分公司有工程管理和设备维护人员,且经验丰富,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生存压力,工程管理和设备维护人才储备显然不够,一体化经营方式必然使地市分公司顾此失彼,影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效益的增长,设立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和设备维护队伍为地市分公司解决了后顾之忧,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组织营销,提高收入质量。
成本管理 省公司成立工程公司和运维中心便于工程物质和维护材料的集中采购和统一管理,降低采购和库存成本;也便于资金的集中管理,减少资金的在途和沉淀成本。运维中心的设立有利于解决有些地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人员过剩而其他地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人员又不足的问题,起到稳定员工队伍、压缩外聘人员成本的作用。
投资管理 工程公司的设立有利于解决各地市分公司无计划建设、超计划建设、虚假验工、延缓转固和不能及时形成生产能力等问题。由地市分公司管理工程建设,省分公司无法进行事前监督,各地市分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不计成本上项目,导致大量的无效投资,建设程序也极不规范,从而增加了后期的维护成本。
上述从财务管理的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以效益为最终目的,收入和成本管理两条主线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利用江西公司现有资源,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机构设置的效果
利润=收入-费用,所以省钱等于挣钱,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机构改革给江西公司带来生机。收入是公司的“活水”,优化了成本结构,收入 “活水”更活,公司效益得到良性发展。
江西公司成立工程和运维中心两支专业队伍,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围绕公司总体利润目标,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财务部经过自上而下的调研分析,从资金、成本控制手段、收入管理等方面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文件,增加可操作性。取得了成效。
资金管理:地市分公司采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和设备维护等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在资金的控制上只能按照各地市分公司每月上报的资金需求量综合平衡,资金难以集中管理,因此产生大量的沉淀资金。设置工程公司和运维中心后,各地市分公司的收入资金通过网银全部及时上交省分公司,根据各单位资金上交金额,省分公司每月两次通过网银拨付各地市分公司工资款和业务费;工程物质采取集中购买方式拨付工程公司,同时根据工程进度拨付工程公司工程款;对运维中心的资金管理采取每月按维护电缆和终端数量进行拨付。通过上述资金的管理方式,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和效率性明显改观。
成本控制:工程公司按工程定额向省分公司清算,同时省分公司按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对工程公司进行考核,工程公司为了生存和效益制定了一系列成本控制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杜绝了原地市分公司无计划建设、超计划建设、虚假验工等现象,工程投资成本节约16%左右;运维中心按设备维护工作量向省分公司清算,同时省分公司按设备维护质量和客服工作质量对运维中心进行考核。
收入管理:工程公司收入来源分内部工程和外部工程,各地市分公司的工程管理人员都集中到工程公司,增强了工程管理实力,对各地的外部工程均由工程公司一家洽谈,杜绝了多家竞争相互压价的现象,内部工程质量和新增生产能力的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而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电信市场的发展;现有设备维护质量和客服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客户对铁通的可信度,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各地市分公司的市场开拓,使社会电信市场收入稳步增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营业利润逐步攀升。
探索效益铁通
为实现效益铁通,江西铁通以集团公司三年规划为契机,落实财务管理基础管理的作用。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
——坚持规模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效益经营,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在开发新业务、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注重收入质量的提高、收入结构的改善,降低经营风险,确保公司价值最大化。效益发展固话业务、宽带业务坚持“增长优先,成本控制”发展原则。
——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调整内部组织结构
集团公司在探索省、市分公司新的管理模式。省公司定位为以资产经营为中心的模拟法人实体,机构设置;市分定位为成本控制和产品销售中心,按系统设置机构,重点充实营销一线。
领会集团公司体制差异化发展重点,江西分公司将总结分类管理取得的成绩,细化各项基础管理,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
——在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基础上,改革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管理是成本控制的手段之一。改革目前全省公司统一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江西公司根据所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市公司和通信中心财务预算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市公司作为利润中心,通信中心作为成本中心。对市公司财务预算采取以利润为控制中心,在与市公司充分沟通对话的基础上,编制时细化每一项收入成本项目,使编制的财务预算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同时进一步加大月度预算利润完成情况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管理作用。对通信中心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以成本为控制中心,对每一预算成本项目进行细化,夯实成本基础。
——加强资金管理,不断降低财务风险
效益最大化范文4
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家电业在一级市场“已经到了每争一寸土地,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地步了”。在此情况下,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路资本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被冷落多年的“鸡肋”市场。
“鸡肋”市场,是否真无肉吗?其实不然,据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农村家电市场的爆发性消费增长将在未来三年凸现,增长周期将持续5年左右,年均增长率在15%左右。
这让在一级市场上几乎无利可图的业内巨头们趋之若骛,长虹集团表示:迎接即将到来的农村市场释放出来的爆发性家电消费增长。创维、TCL等家电巨头,也不甘落后,纷纷为此备战。
然而,巨大的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一直是困绕各路诸侯的心病,让各路诸侯在这块新大陆上犹豫不已。尤其是售后服务成本,即使是在一级市场上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更何况二、三级市场?
售后服务的高额成本,将会是家电进军“鸡肋”市场的一个瓶颈。如何有效地利用手中的资金,使售后效益最大化,这将是决定家电巨头能否在二、三级市场立足的重要因素。为此,企业必须要做到四个变革。
曲一:售后全局观
在家电售后服务领域内,有两道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误区。
品牌误区。海尔成功的售后服务,让海尔的品牌价值迅速的攀升,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一句“用户永远是对的”,偷走了多少消费者的心,为海尔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海尔已经成为服务的代言词。
有成功,就必定有人模仿。在业内专家的分析和企业人士探索下,得出售后服务是提升品牌的关键。刹那间,售后服务风盛行,家电企业纷纷将售后服务摆在头等地位,大有得售后者得天下的气势。
销售误区。售后服务的兴起,在短期内,不但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而且巨大的促进了产品的销售。于是,有“聪明”者想到,是不是售后服务也可以象促销一样,作为一种促进销售的手段?
由此,售后风更加流行,但凡有企业想增加销售者,就会想到在售后上下功夫。如“一年包换,十年保修”等等,其中不乏伪劣假冒者。
售后的确曾为企业的品牌和销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家电业的利润日薄西山之时,这种盲目的售后观也就让企业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因为,在家电业利润丰富的时候,还可以用巨额利润来抵消售后的支出;但是,在家电业利润日益减少的今天,企业已经没有多少利润可以支持起庞大的售后服务费用了。
并且,售后带来的好处是迅速的、显而易见的,而售后服务的费用却具有隐性、滞后的特点。例如“海尔的六年保修”,就可以看出,海尔为售后必须埋六年的单。
但是,却很少有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一种巨额费用看待,在核算时提前提留售后费用。这导致了家电企业的虚浮利润,同时,也为众多的家电企业留下了隐患。
当企业不能承受这些日积月累的巨大售后费用时,危机就会彻底的爆发。乐华彩电、万家乐空调、小鸭热水器……这些当年曾响当当的品牌,几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很大部分原因也就是因为他们承受不起售后费用。
一级市场尚且如此,二、三级市场的售后费用更为巨大。因为,二、三级市场地域分散、市场还不够成熟、消费者对售后服务也更为挑剔,花在售后上面的费用也就自然更多。
因此,企业在做二、三级市场售后服务时,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孤立的认为售后就是为了提升品牌或者是促进销售,而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售后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为提升品牌或促进销售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企业在二、三级市场售后服务时,应该考虑到其费用,把售后带来的收益和费用结合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收益,而不考虑成本,做到使售后的效益最大化。
曲二:模式最佳化
在转变观念之后,企业应该考虑使用何种售后服务模式。因为,二、三级市场的收入偏低、个体购买能力不高,但整体消费能力比较强;二、三级市场消费不如一级市场理性,从众心理比较强;二、三级市场消费者分布比较散,所需服务成本比较高;二、三级市场自我维修能力较差,但是对售后服务却较为挑剔等等。
因此,企业在做二、三级市场的售后服务时,也就不能沿用一级市场的模式,企业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模式,而不能盲目跟风。
二、三级市场售后服务的六种模式:
1、长虹新模式:长虹所采用的新模式是,二、三级市场的售后服务管理逐步从分公司剥离,由省级区域售后服务中心直接对应到服务网点。
优点:这种售后服务模式,有利于企业对终端加强控制,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
缺点:成本太高,容易造成企业的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不协调,发生相互抵触的情况。
2、海信模式:走产业化之路,海信将其售后服务部门独立出来,让售后服务单独成立一个公司。2002年成立的赛维家电服务产业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海信维修服务中心。
优点:成本降低了,并且有利于企业对终端加强控制,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
缺点:加深了企业的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不协调,更容易发生相互抵触的情况。
3、第三方服务公司:五星和夏普这两个家电领域里的大腕已经达成协议,五星全面接手夏普在国内的家电售后服务。据了解,五星正在同TCL、海尔等品牌洽谈合作,有意收编上述品牌的售后业务。
优点:有利于降低成本、将企业的售后服务包袱甩掉,让企业集中精力做研发、生产和销售。
缺点:不能对终端进行控制、售后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4、海尔模式:海尔在二、三级市场,是通过遍布全国的5000多个特约维修点,来完成售后服务的。
优点:覆盖面广,成本较低,比较适合于农村市场。
缺点:特约维修点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企业对终端不能有效掌控,售后服务质量也不能全面提高。
5、自建模式:TCL、长虹等在转换模式以前,都是采用的这种模式,二、三级市场的大部分售后服务都是通过自己建设的。
优点:能够有效对终端进行控制,售后服务的质量也比较高。
缺点:所花费用巨大,布点也不够全面,对于二级市场可能适用,不适用于农村市场。
6、经销商模式:这种模式在农村市场较多,因为农村市场的经销商,通常也懂首后服务;并且,在家电业还是暴利的时代,这种模式也常用,但现在经销商负担不起、也不愿意负担高额的售后服务费用了。
优点:布点较广,费用较低,比较适合于农村市场。
缺点:不能够有效对终端进行控制,售后服务的质量也不是很高。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力,二、三级市场的具体的特点,企业所要完成的目标,来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售后服务模式,让售后达到效益最大化,不能人云亦云,看到别人的比较好就盲目跟丛。
曲三:承诺一致性
在完成具体规划之后,在售后服务具体操作中,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售后服务对消费者的承诺和对自身的承诺要保持一致。
在品牌和销售这两大误区里,企业的承诺往往与自身提供的兽后服务不一致。他们为了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品牌高人一等,或者是为了引导消费者消费,经常夸大自己的售后服务范围,如看到海尔的“六年保修”,就迫不及待的推出“十年保修”,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完全不逊于名牌。
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极其愚蠢的。固然,他们当中,有很多开始就打算欺骗消费者的,根本没有想到过去兑现自己的承诺。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努力想把自己的售后服务做好的,想让售后服务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然而,却忘记了承诺的可行性和自身实力。
这种攀比风,就象价格战一样,将企业带入了售后服务恶性竞争的循环里。以至于售后服务费用本来是应该包含在产品出厂价里的,事实上却由于厂家的攀比,完全由厂家承担了。
这种不理性的虚夸,导致的直接后果有两个。
一、厂家在承受不了巨大的售后服务费用,所带来的压力时,向消费者耍赖,不去完成自己的承诺,这会让辛苦培养起来的品牌价值毁誉一旦。
二、厂家在承受不了巨大的售后服务费用时,继续咬牙坚持,直到完全退出市场舞台。
不管出现那种情况,对企业都是极为不利,甚至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在二、三级市场,因为,二、三级市场的消费者比较“老实”、比较淳朴,一般不会去向厂家投诉对售后服务承诺不一致的看法。但是,他们也有反抗,他们的反抗较为温和,却更为有效,以后再也不买你的产品。并且,由于二、三级市场消费者从众的心理,会让大批消费者瞬间背叛厂家。
这种情况是最为危险的,因为,厂家所处的环境就如温水中的青蛙,大难临头都不知道。
所以,企业在做二、三级市场的售后服务时,尤其要注意承诺一致性,对于做不到的服务,就不要轻易承诺,以免适得其反。除了对消费者要承诺一致外,对自己也要承诺一致,如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是否确实达到要求,海尔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因此,海尔的产品在二、三级市场也就有比较高的声誉。
为完成承诺一致性,企业必须做到三个方面。首先,提升售后服务部门的质量,努力做到让消费者满意;其次,严格控制销售部门的承诺,不能让销售部门为了促进销售就乱承诺,对于违规者应予以重罚;最后,对消费者要进行跟踪、评估、反馈,而这一点与一级市场又有很大不同,因为二、三级市场的消费者一般不会主动提建议和自己的看法,必须要企业主动去调查,如通过电话调查等方式,看消费者是否真的满意了。
曲四:成本管理制
为使售后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立一套有效的会计制度,将售后服务费用与其他费用一样入帐核算。
1、维修备件成本进入产品销售成本
表面上看,产品销售成本上升了,会给销售带来压力,影响利润完成,其实这只是隐性成本变换为显性成本,成本变现提前,总成本并未增加。现实将迫使我们采取各种弥补措施,改善经营工作质量,把显性成本的影响压缩到最小。例如,科学策划产品、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定价、控制损耗、转移部分维修成本压力给供应商,等。这种变换的优点在于:
*时效性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提高,维修备件成本按比例实时摊入产品销售成本,并在定价的过程中加以考虑,及时消化,最终有利于实现合理利润;
*账面库存资产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各项财务指标改善;
*总库存资产中跌价损失成分减少,资产质量提高;
*备件库存资产的财务处理简单化,利润的水分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备件库的有效管理。
2、备件库账面规模总量控制
在以上变革完成前,由于历史原因,备件库资产未如期执行跌价处理,账面规模已相当可观,可能造成严重的资产结构性问题,必须采取总量控制措施,抑制账面规模继续膨胀。
由于家电产品通常保修3年,维修备件3年应折旧完毕。备件库规模应以过去3年的销售总成本、本年度销售总成本(计划)、存货年周转次数按比例设置控制点。例如,假设过去3年总销售成本为30亿元,若按0.7%提取周转备件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备件总金额约为2100万元;三年跌价处理完毕,平均每年必须跌价处理700万元。因此,备件库账面资产规模应控制在1500万以下,比较安全;根据本年度销售总成本(计划)、存货年周转次数计算的库存资产控制规模为1亿,备件库存账面资产规模约占库存总资产的15%,则库存总资产中85%可作为流动资产使用,不影响生产和供货。备件库账面规模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必须强制性分批跌价处理完毕,进入成本。随着企业赢利能力的提高,有计划的将剩余部分全部处理完毕。
3、强化备件残值回收工作。
例如,修旧利废、选择部件最佳寿命点拍卖、并以拍卖所得用于备件升级,或冲减备件费用;选择最佳的部件淘汰、替代方案等,是减少跌价损失的有效手段。该项工作要求客户服务人员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推行有效的考核激励措施。售后服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修旧利废工作小组,长期从事此类工作。
4、业绩考核
制订保证资产质量前提下合理的利润指标,业绩利润考核剔除坏账和库存跌价损失。
效益最大化范文5
【关键字】历史课堂 效率最大化 效益最优化
一、课堂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提出的现实意义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要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要不断改革创新,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必须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美国教育家埃利奥特曾说:“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须在历史课堂常态教学中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
二、构建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初中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
1.“奥卡姆剃刀定律”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奥卡姆是14 世纪法国的哲学家,他认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但我在引领课程改革的公开课、评优课中感到,有的课程的容量大、头绪多、设计的问题多,课程教学中,展现大量的图片、资料、问题拓得宽、深。课堂结构看上去绚丽多彩,妙趣横生,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但一堂课下来,学生还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其原因就是课堂结构繁杂,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咀嚼”课文、整理自己的思绪,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快速跟随流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未实现,实际上是老师在表演,功利性明显。因此为了在历史课堂中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我认为在资料运用上应大胆取舍,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如课文给的史料已较为详细,则无必要补充,即使补充也应是有细节的史料,而不是结论性的、宏观描述性的资料,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性,课堂的趣味性。
对于问题的拓展讨论,我认为也不要为了讨论而刻意设置。以《闭关锁国》为例,我上这一课时仔细地研究了教参。在学习“是何原因导致清政府关上了盛世的国门?”教参总结的很清楚:(1)自大心理的反应;(2)防范自卫的产物;(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根源。前两个原因容易理解,但第三个原因可以说从我工作以来,学生无论怎么讨论也答不出来,因为课文无任何资料提示,而且老师对七年级的学生解释这样的历史概念,学生也未必真董,不如舍此而不讲。因此为了高效教学,我们要善于运用奥卡姆定律。
2.图示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灵活运用可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华师版的教材中大量运用图示法。如秦统一中国后如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的分封制;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西欧采邑改革后形成的封建等级制;黑奴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等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图示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果忽略这一点,老师会用大量的语言解释,学生还一知半解。对此,我深有体会。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我感到本课出现的政权多、事件多、人物多、时间多,如果教师按课文的顺序学习,学生会感到很繁杂,理不出头绪,会减弱学习的兴趣。我把课文分三部分来学习:(1)各政权的建立;(2)各政权之间的和战、更替;(3)岳飞抗金斗争。
3.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是教师课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必须能力。华师版的历史教材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史实资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则面面不深入,蜻蜓点水。因此教师要对课文内容有创造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整合。我把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方法小结如下:
(1)对课文内容从宏观整体把握。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思维高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特别注意整合之后各标题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有自己的线索、自己的思想,决不能割裂课程内容。整合可能是课文的先后顺序,也可能是史料的综合运用,也可能是插图的添加取舍等。还以《辽、宋、西夏、金并立》一课为例,原课文分为①辽朝的建立和北宋的统一;②宋(指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2)提前启用“活动与探究”。如在学习《》这一课时,可先呈现课后思考与讨论:1999年前后,北京社会各界就修复圆明园以褒美于世界,还是保留现状以警示后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因循常规把此题放在学完正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也许会因时间不足,匆忙而过。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我把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提前使用与教学重、难点相吻合的探究题目,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一举两得,使学习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历史课堂得以实现。
效益最大化范文6
[关键词]人才资源 资源杠杆 资源共享
一、引言
人才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以及不可替代的一种宝贵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高级表现形式。与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相比,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其在创新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其创造力具有本体性和无限性。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发挥其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具突出意义。高校人才资源共享是高校充分挖掘人才资源潜力,发挥人才资源重要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高校人才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一)人才资源的独特性
高校人才是不同的知识、能力和核心专长组成的集合体,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没有两个人具有同样经验,获取同样的资源和技能,这就是所谓的人才的独特性。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意旨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所具有知识、能力的独特性。由于人才的独特性,使其在某个专业方面是高精尖的人才,而不是面面通的全才。然而,在高校技术创新或者各类活动中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随着创新活动集成度的提高呈指数增长,这就决定了仅凭某个或某类人才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活动是不可能的。人才资源是保证技术不断创新的关键因素,如果高校仅有某类人才资源,或者专注于某类人才资源的培养,那么在技术创新中将产生人才资源短板,出现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形。内生人才资源不足是制约高校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瓶颈。
(二)人才资源的杠杆作用
目前,逐渐转变的资源观,即对于某些资源“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理念,使得外部寻源策略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资源杠杆理论也成了有效运作资源的主导。杠杆作用的原理是,利用内部核心优势资源撬动外部合作伙伴资源为己所用,通过资源共享快速构建资源优势,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杠杆借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形象化地反映了资源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撬动外部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其有效利用资源杠杆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能使高校或者学术团体获得互补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因为人才的创新能力蕴含在个人的经验性知识中,它难以通过语言文字传递,而基于资源共享的合作创新活动为获取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充分利用互补关系,能够有效地联合各参与者的资源,实现技术创新活动价值最大化。
三、人才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策略
(一)统筹集聚核心竞争力人才
资源杠杆作用充分地说明了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然而运用资源杠杆的前提是必须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只有拥有内部优秀的人才资源才能撬动外部优势资源为己所用,从而获取最大的效益。因此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首先必须培养优秀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地告诉人们,人才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速生”资源,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高校首先要调整人才结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广纳群贤机制。用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把优秀的人才集聚到高校教学、科研和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其次,要建立不拘一格,用人所长的优秀人才培养制度。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才还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都有其各自的专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各自的工作中锤炼自身的能力,开发其潜能,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各类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倡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使大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脱颖而出。
(二)创造良好的人才从业环境
“种好梧桐树,不愁凤凰来”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和感召作用,而“良禽择木而栖”又说明了人才对环境的选择效应。因此要想培养才人,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必须为人才施展抱负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从而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环境包括“硬”和“软”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加强办公室、实验室建设,更新先进设备,整合学校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软环境主要是指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并且要建立使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的激励机制。人才与环境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团结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人才机制,能为人才的教学、科研活动创造宽松舒畅的工作环境,使鱼水相溶相得益彰。否则就是无水之鱼、无氧之花,出现“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三)搭建良好的人才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发挥人才资源杠杆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广大管理者的共识。人才资源共享的首要前提是学校制定稳定的政策,创造顺畅的人才共享条件。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实施宏观上的指导和调控,打破部门、单位壁垒,搭建良好的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人才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好人才资源共享的资源信息网。通过它可以使高校各部门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各单位人才资源情况,使各部门或者学术团体人才短缺与其它部门人才冗余实现良好对接。人才资源信息网是高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健康运转的载体,是资源共享有序、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采取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形式。具体的可以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来获取外校优势资源,如在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出现人才资源缺短的时候,通过聘任相关高校的教授来主讲、主持或做学科带头人,通过他们的“传、帮、带”的作用,培养科研能力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还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合作研究模式,明确各方的工作内容,协作方式等,互通有无,共享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达到人才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人才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是注意合作成果及其利润的合理分配,包括合作所产生的著作署名权、专利权、技术诀窍和商标权等。因为这些成果融入了各方的辛勤劳动,是人才资源共享的结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是人才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