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分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春分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春分的诗

描写春分的诗范文1

【关键词】集句联 艺术感染力 陶冶情操 杭州西湖花神庙 颂春之歌

集句联就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中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时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不同时代作者的诗文。

杭州西湖花神庙的一副对联就是典型的集句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懈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这副对联用了8个典故,有:

1.宋朝王诜《忆故人》:“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2.明朝汤显祖《牡丹亭·曲名《皂罗袍》:“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3.《宋书·陶潜传》:“我醉欲眠,卿可去。”

4.蒋捷《解佩令》:“楝花风,尔且慢到。”

5.梁栋《念奴娇》:“碧海倾春,黄金买夜。”

6.黄机《临江仙》:“寒食清明都过了,客中无计留春。”

7.潘文虎《为被虏妇作》:“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家在浙江东畔住。”

8.辛弃疾《霜天曉角》:“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爲佳耳。”

上联大意:春分是春天的顶峰,海棠花开,燕子飞来,良辰美景怎安排?醉眠芳草怡情怀。棟花风,请你慢慢吹来。

下联大意:寒食一过,花开不再,春宵一刻金难买!杜鹃说归去来,黄莺说分分秒秒君须爱。

描写春分的诗范文2

【关键词】汤显祖;“班春・劝农”;文化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06-01

一、“班春・劝农”

“班春”,指古代地方官颁布的督导农耕之政令。在每年的开春时地方官员都要发动全县农民准备春耕生产的活动;并希望有好年头。相传在西周时期,天子在孟春月,,选择吉日,命地方官员与民同耕,地方官员沐浴净身后,天子亲自点香,由衙役装扮成象征丰收的“勾芒神”,举鞭抽打土牛,天子亲耕籍田,旨在以道教民,劝率天下百姓务农。《史记.孝文本经》中记载劝农一事,并记载了汉文帝亲自耕田劝农之事,体现了汉初汉文帝与采取民同休息的政策和为民着想的理念,使农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然而,星移斗转,日月更替,历代帝王亲耕籍田并非经常化。而后来的劝农一事由于大部分官员的形式主义,作风,敷衍了事,有的甚者借“劝农”之事鱼肉百姓,不受老百姓欢迎,因此历经几代后,连礼俗仪式也都失传了。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万历21至25年任遂昌知县时,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办教育,开民智,除虎害,压豪猾,均税赋,保民生。以勤政爱民、兴教化、励农桑著称。做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事,“班春劝农”也是因为汤显祖的努力才得以重生,汤显祖在遂昌时,于立春前一日,遵制率僚属迎春于青郊,祭春神、鞭土牛、向士民赠“春鞭”,以鞭春礼仪,向邑人颁布“春耕令”。 作《班春二首》,诗云:“今日班春也不迟,瑞牛山色雨晴时。迎门竞带春鞭去,更与春花插几枝。”“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第八出劝农》的民俗背景也取材于遂昌。戏中描写了南安太守下乡劝农的,南安太守杜宝在春深时执鞭,载鲜花美酒到乡村去劝农,给采摘新茶的村姑、持篓采桑的农妇赏酒插花。放牛耍鞭的牧童、挑粪施肥的农夫、描绘了新春来时乡村美妙景色和普通老百姓与太守其乐融融的场面,反映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正是汤显祖在遂昌五年清廉执政,造福百姓,“班春劝农”,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康熙〕遂昌县志》有“立春先一日,官府迎春于东郊,祭芒神,鞭土牛,民乃兴事”的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遂昌知县缪之弼在行鞭春礼后,即兴作《春郊劝农》诗,也反映了一年一度的迎春劝农活动。

乾隆年间,迎春活动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遂昌县城于立春日,制札“春牛”,导以仪仗鼓吹,游行东、西、南、北四门,观者塞路。

民国后,官方劝农活动不再举行,民间上规模的迎春活动也一度中断。然而,城乡民众在立春日,家家备香烛,祭天地(神),插梅花、鸣鞭炮,以示“迎春接福”。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汤显祖文化节

遂昌县委、县政府对“班春劝农”这一民俗进行了重新挖掘,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对汤显祖在遂昌劝农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于2009年4月举办了汤显祖文化劝农节。“班春劝农”典礼根据《牡丹亭》相关场景记载及相关史志复原,重现了400年前明代乡村春季开耕的场景。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创作的诗句。

“班春劝农”典礼分祭春、鞭春、开春三个篇章。

祭春分初献、亚献、终献;鞭春分劝农、赠春鞭、插花、赏春酒、打春鞭;开春分开春、咬春、踏春、谢茶。旗幡引路,鼓乐开道,身长三尺六寸五的“春牛”被抬至场中。上午九点整,司仪宣布:己丑年平昌县祭春吉时到。震天鼓声中,16位身穿古装的汉子抬着三牲、五谷等供品献上,主祭人、陪祭人、各都山农行三跪九叩大礼祭拜先农。 由演员扮演知县汤显祖率领民众在乡间祭春,鼓乐阵阵,旗幡招展,祭春队伍抬着全猪、全羊、五谷贡品,奉祭神农。鞭春:遂昌县县长诵读祭文,给农民插花、赏酒、赠春鞭。众人鞭打春牛,春牛肚子里溢出五谷,象征着五谷丰登。众人欢抢五谷,带回家的五谷寓意富贵吉祥。开春:农民穿蓑衣,戴斗笠,下田扶犁耕作。游客也可参与活动,免费品尝春饼,喝劝农酒,带五谷回家。“班春劝农”典礼整个规模宏大的祭春活动、极具特色的劝农仪式,使得现场观众沉浸在数百年前春耕大典的浓郁氛围之中,感受到的是内涵丰厚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分享到的是迎春开犁、播种丰收希望的喜悦。活动期间,各村各户都拿出自己的文化“压箱宝贝”,石坑口村的十番乐队、上街村的女子十番队等特色表演队伍,昆曲演员的茶艺表演等尤为引人注目。抢春饼、抛五谷等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

描写春分的诗范文3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一些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为乏味,对地理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地理的学习中。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期望对高中地理教师以有益的启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地理;兴趣;培养

高中地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有的学生认为将来不会选文科,不会学习地理,因此对地理没有兴趣。面对这一困境,地理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提高地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

高中地理的知识性较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都能够用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在自己未来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学习地理能够帮助判断天气,合理安排出行;学习地理能够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工业布局、农业发展因素等都能在高中地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实地理学科的生命,不再把地理当成无用的科目看待。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提升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多以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提升兴趣。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地球需要太阳呢?然后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找到了答案。另外,教师还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使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列出常见的天气现象,如强对流天气、高温天气、低温等,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气候的特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时》,教师可以举办一场“家乡农作物展示会”,让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作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另外,夏季经常会有关于台风的报道,教师可以以某个台风为例为学生讲解台风形成的海域、条件等。

2.巧用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包括诗词、谚语、文学典故等,在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对地理“另眼相看”。第一,利用诗词。中国的诗词众多,描写的事物也十分多样,描写天气的、气候的、天气现象的更是数不胜数,例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巧用诗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有效,进而提升对地理的兴趣。第二,利用谚语。谚语通熟易懂,是人们群众智慧的结晶,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谚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十雾九晴”、“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等。第三,文学典故。我国的文学浩如烟海,其中的一些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晏子使楚》中讲到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讲的“秦岭——淮河线”,在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文学典故和地理知识相结合,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教具

教具包括地图、地球仪、经纬仪等,它们能够充实文章中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读懂“地理语言”。例如,有的学生不会地图,一看到地图就头疼,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读地图,既要让学生学会记忆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记忆主要国家的轮廓,也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地图;另外,利用地球仪等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其更加形象地被学生所认识。

4.善于利用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针对某工厂的位置选择展开讨论,指出所选位置的优势,教师给予点评,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讨论的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有很多地理知识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例如,“气压带和风带”、“地表形态的塑造”等,只靠学生的想象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用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将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较为抽象的“等高线”时,学生感觉很陌生,而教材上的图片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课件,用动画展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增强学生的的想象力,进而更好的理解“等高线”这一概念。

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作者:贾一春 单位:锡盟二中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兴趣: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描写春分的诗范文4

清明节传统习俗大全清明节习俗之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习俗之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习俗之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清明节习俗之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吶喊,热闹非常。

清明节习俗之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清明节习俗之射柳

清明节介绍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上一篇密度计算

下一篇爱情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