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密度计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密度计算范文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理解概念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题中的已知条件不能直接应用,不少同学感到解答困难.这里介绍几种解法,启发和引导同学们用不同的思路解答同一个问题.
解答的前提表述:设容器的质量为m0.第一次实验中液体的体积为V1,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为m1;第二次实验中液体的体积为V2,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为m2.
解法一:利用同种液体的密度不变建立方程求解.
由同种液体的密度不变,得
m1-m0/V1=m2-m0/v2.
将m1=10.7g,m2=12.8g,V1=5.8cm3,V2=
7.9 cm3代入上式,解方程得
m0=4.9g.
所以ρ液= m1-m0/V1=10.7g-4.9g/5.8cm3=1g/cm3.
解法二:利用容器的质量不变建立方程求解.
由容器的质量不变,得
m1- ρ液V1=m2- ρ液V2.
将m1=10.7g,m2=12.8 g,V1=5.8cm3 ,V2=7.9 cm3代入上式,解方程得
ρ液=1g/cm3.
所以m0=m1-ρ液V1=10.7g-1g/cm3×5.8cm3=4.9g.
解法三:从求容器的质量入手建立方程组求解.
由第一次实验可得
m0=m1-ρ液V1=10.7g- 5.8cm3ρ液; ①
由第二次实验可得
m0=m2-ρ液V2=12.8 g -7.9 cm3ρ液.②
①、②两式联立,解方程组得
ρ液=1g/cm3,m0=4.9g.
解法四:从求液体的密度入手建立方程组求解.
由第一次实验可得
ρ液= m1-m0/V1=10.7g-m0/5.8m3 ①
由第二次实验可得
ρ液=m2-m0/v2=12.8g-m0/7.9cm3. ②
①、②两式联立,解方程组得
ρ液=1g/cm3,m0=4.9g.
解法五:利用前后两次液体的质量变化量与体积变化量的比值等于液体的密度列式求解.
由于第二次实验相对于第一次实验,液体质量的变化量为m=12.8 g-10.7g=2.1 g, 液体体积的变化量为V=7.9 cm3-5.8cm3=2.1cm3.
所以ρ液=m/v=2.1g/2.1cm3=1g/cm3,m0=m1-p液V1=10.7g-1g/cm3×5.8cm3=4.9g.
密度计算范文2
密度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密度的变化规律:不论什么物质,也不管它处于什么状态,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体积或密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联系温度、压力和密度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式称为状态方程。气体的体积随它受到的压力和所处的温度而有显著的变化。对于理想气体,如果它的温度不变,则密度同压力成正比;如果它的压力不变,则密度同温度成反比。对一般气体,如果密度不大,温度离液化点又较远,则其体积随压力的变化接近理想气体。
(来源:文章屋网 )
密度计算范文3
1、必须遵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不得利用计算机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不健康的信息。
3、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得向外提供网站信息和资料。部内内用于联网的计算机,其用户名、口令及联网方式、技术、网络系统要严格保密,不得对外提供。
4、网络设备必须安装防病毒工具,具有漏洞扫描和入侵防护措施,并进行实时监控,定期检测和杀毒,确保计算机安全、正常运行。
5、文件禁止保存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禁止通过网络传递,U盘、软盘和光盘等存贮介质要由相关责任人严格保管,除需存档和必须保留的副本外,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样品、纸张等必须立即销毁。
6、网络管理员对计算机系统要经常检查,防止文件丢失或漏洞。对网络内储存的信息要每天检查,防止文件和其它需要保密的内容进入网络。
7、对重要数据要定期备份,定期复制副本以防止因存储介质损坏造成数据丢失。备份介质可采用光盘、硬盘、U盘和软盘等方式,并妥善保管。
8、使用电子邮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邮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9、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网络管理员必须做出及时处理。需要报案的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
10、网站有关信息,要严格遵循网络媒体特征,必须由分管领导审核后才可,并认真登记,以原始件存档。
密度计算范文4
关键词:二氧化碳;密度泛函;电荷分布
采用Gaussian view软件的绘图模块绘制二氧化碳分子的分子模型,绘制好之后点击Clean,图1为二氧化碳分子的Gaussian view图[1]。
图1二氧化碳分子的Gaussian view图
1 密度泛函方法的选择
经过从头算的HF/6-31G(d,p)方法几何优化后的二氧化碳,再在密度泛函(DFT)的LSDA、BPV86、B3LYP、B3PW91、PBEPBE和HCTH计算方法下对二氧化碳分子进行再次几何优化,同时计算单点能和频率。
分别对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提取分析,分析了二氧化碳的C-O键键长、键角、能量以及CPU时间,与二氧化碳的实际值比较,综合选出较为合适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方法对二氧化碳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查阅相关书籍可知二氧化碳分子的实际C-O键键长为0.116nm,采用以上六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计算出的二氧化碳分子键长均与二氧化碳分子的实际键长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所有计算方法中B3LYP和B3PW91的计算结果最接近C-O键键长的真实值。相差不到0.001nm,其他方法计算的C-O键键长均与实际值相差较大,不适合后续研究。所有方法计算的键角均为180°这与实际值一致。由于分子的键长越大,键能越小,同时键能越高,总能量越低,六种就算方法得到二氧化碳分子总能量大小排序为(从大到小): LSDA >PBEPBE> B3PW91> HCTH > B3LYP> BPV86。另外CPU计算时间是反应计算成本的重要指标,虽然二氧化碳分子式较小,但是不同方法计算仍有差异,其中B3LYP 和PBEPBE的计算成本最小[2]。
综合对比不同方法计算得到二氧化碳的C-O键键长、键角、总能量以及CPU时间,可知B3LYP计算结果较为精准且计算成本较低,故下面的实验采取B3LYP的计算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泛函理论。
2 二氧化碳分子的DFT/B3LYP密度泛函计算
对于研究对象为大分子体系常选用极化基组;而弥散机组主要适用于带有较多电荷的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我们计算的为二氧化碳分子,其分子式较小,不同机组计算的成本几乎相差不大,因此本文选用了较多的机组进行计算比较。本文先用从头算HF方法对分子初步优化。再选用优选的密度泛函B3LYP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在B3LYP的方法下选用的机组为最常用的6种机组:3-21、6-31G(d)、6-31G(d,p) 、6-31+G(d,p)、6-311G(d,p)和6-311++G(d,p)。
使用上节中HF/6-31G(d,p)分子优化计算结果的LOG文件为DFT/B3LYP方法的输入文件,然后在DFT/B3LYP方法中的六组机组分别进行再次几何优化、能量计算、频率计算和光谱的分析。
3 二氧化碳分子结构计算
表2为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计算结果,通常来说,不同机组的计算出的分子键长键角均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的分子结构简单,在氢原子上增加极化函数或者增加弥散函数,不会引起二氧化碳分子中键长和键角的改变,所以出现了相似机组计算结果相同或者相近。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计算,主要包括键长、键角以及分子的总能量计算。分子的空间构型主要由键长、键角和二面角组成。总核能由核动能及排斥两项组成,由于核是固定不动的因此动能为零,只剩下核排斥,所以总的来说研究对象的总能量就是电子能量和核斥能之和。
上述的描述可知,二氧化碳分子的实际C-O键键长为0.116nm,在DFT/B3LYP方法下采用以上六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二氧化碳分子键长均与二氧化碳分子的实际键长有一定程度的偏差,高机组计算键长比简单机组计算的更加准确,C-O键键长最接近真实值的机组为6-311G(d,p)和6-311++G(d,p),计算值与实际值差距不足0.0001nm。
4 二氧化碳分子频率计算
由于原子是处于振动状态,但是几何优化和能量计算都忽略了原子的振动。而在研究体系处于平衡态时,体系的振动是规则并且可预测的。频率计算的方法是求解能量对坐标的二阶导数得到的常数除以原子的质量,即可求得振动频率。振动频率的表现形式是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HF方法,DFT,MP2和CASSCF均可解决二阶导数问题。频率分析必须在几何优化和能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Gaussian软件计算结果可以提供频率信息。图3以及图前数据给出了二氧化碳分子频率计算结果(以6-311G(d,p)机组为例)。由频率数据可知,采用6-311G(d,p)机组计算的结果中均无虚频(无负频率),这表明优化后的二氧化碳分子稳定性较好。其中分子震动波数和红外强度计算结果显示:波数分别为666.63、1375.40以及2435.67时对应红外强度计算结果分别为32.7918、0.000和618.6082。二氧化碳分子的红外光谱在666.63和2435.67出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
参考文献
[1] N?rskov J K, Abild-Pedersen F, Studt F, et 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n surface chemistry and catalysi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3): 937-943.
[2] 笪良国,张倩茹.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及其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3:101-103.
密度计算范文5
关键词 长效托宁 有机磷农药中毒 阿托品
选择2006年以来7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析比较长托宁和阿托品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所以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胆碱酯酶检测均符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标准[1]。男21例,女54例,随机分为长托宁组(治疗组)37例和阿托品组(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中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30.50±4.61岁,轻度中毒7例,中度中毒12例,重度中毒18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27例,16~50岁,平均年龄29.32±5.28岁,轻度中毒9例,中度中毒13例,重度中毒16例。其年龄,性别,中毒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一般治疗:两组均彻底洗胃,清除胃内容物。彻底清洗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或伤口,换除污染衣物。给予补液、利尿、对症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②复能剂及抗胆碱药的应用:两组均根据轻度、中度、重度首次分别肌肉注射氯解磷定0.25~0.5g、1.0~1.5g、1.5~2.0g。初始治疗后每4小时监测胆碱酯酶活性,达到50%~60%(全血胆碱酯酶)停药观察,未达到则给予氯解磷定0.5~1.0g肌肉注射,经用3次复能剂无效,则停用复能剂。长托宁组,根据病情轻度、中度、重度首次分别肌肉注射长托宁2mg、4mg及6mg。1小时后给予首剂的1/2,以尽快达到“长托宁”化。维持量1~2mg,每6~12小时1次。阿托品组,根据病情轻度、中度、重度分别静脉注射1~2mg、5~10mg和10~20mg,分别于用药后1小时、30分钟、10~20分钟追加剂量,达“阿托品化”后减量维持。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治愈率、24小时症状缓解率、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愈以临床症状消失,胆碱酯酶活性达到50%~60%为标准。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小躁动,重度中毒后昏迷者结合高热、皮肤潮红、心动过速、瞳孔散大等征象作出判断。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37例中治愈35例,死亡2例,治愈率94.59%;对照组38例中治愈32例,死亡6例,治愈率84.2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总量与治愈时间:试验组轻、中、重度中毒患者的用药总量、用药次数及治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长托宁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治疗组病人长托宁过量发生率5.41%,而对照组病人阿托品过量发生率36.84%,且治疗组躁动、心动过速、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长托宁使用剂量较阿托品容易掌握,不良反应少,不易发生过量或中毒情况。见表1。
讨 论
在中间综合征(IMS)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为呼吸肌无力引起的呼吸衰竭。现认为,IMS所致的迟发性呼吸衰竭是复能剂使用不足的结果,应用大剂量阿托品可能是导致IMS发生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一是阿托品为非选择性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其剂量过大可阻滞分布于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M2受体,通过负反馈调控乙酰胆碱(Ach)释放,导致Ach释放增多,产生一系列类似严重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常被误认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加重或反跳,进而加大阿托品的用量,引起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二是阿托品对中枢神经受体无明显作用,其作用时间也短。阿托品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于它可以有效地同乙酰胆碱争夺胆碱能受体,阻滞乙酰胆碱作用,对抗中毒症状及体征,但阿托品的不良反应及药物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临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生物半衰期短,需频繁反复重复给药,而且阿托品对M1、M2、M3、M4等亚型无明显选择作用,应用后可导致心率明显加速,此外,过量应用后负反馈调节作用也受到抑制和阻断,造成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进一步增多,Ach不良反应加重,因此使用不当将发生阿托品中毒或死亡,阿托品并非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理想药物[2]。长托宁用于救治中毒时能较全面地对抗毒蕈碱(M)样、烟碱(N)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同时长托宁主要选择性作用于M胆碱能受体亚型M1、M3,而对M2无明显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是脑、腺体和平滑肌,而对心脏或神经元突触前膜M2受体无明显作用[3]。所以能明显减轻阿托品类抗胆碱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为新型具有选择性作用的抗胆碱药,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均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其有效剂量小,作用时间长,能较好地对抗有机磷毒物引起的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及其他中毒症状。因此长托宁具有长效,抗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作用强,不良反应小,剂量容易掌握等优点,是治疗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较为理想的抗毒剂,在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多方面疗效均优于阿托品,尤其在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应列为解毒的首选抗胆碱药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韶清.现代急性中毒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44-246.
密度计算范文6
评价医院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需要进行精密度实验,以确定检测结果是否处于所控制的范围内。通过计算精密度实验批内、批间、天间以及总的变异系数,能够反映实验仪器精密度好坏。通过编写SAS宏程序,可以应用SAS统计软件直接输出以上变异系数的统计报表。
【关键词】 精密度实验; 变异系数; 统计分析报表; SAS宏程序
1 精密度实验
评价医院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需要进行精密度评价实验,以确定检测结果是否处于所控制的范围内。精密度实验通常包括批内、批间以及日间重复实验。对同一批次质控标本的重复测定,要求每天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同一批次质控标本2次(2次测定间隔不得少于2小时),为批内重复实验;每次测定均做不同批次质控标本双份,为批间重复实验;一般要求连续测定20天,为天间重复实验,这是对检测系统天间不精密度的观察。
对精密度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实验仪器精密度好坏的指标是变异系数(CV)。CV越小精密度越好,反之则差,故也称其为不精密度。通常按以下公式可以计算出批内、批间、天间和总CV,其中总CV最重要,它代表整个分析体系的可重复程度。
S批内=ni=1 2j=1 (Xij1-Xij2)24n
式中:S批内为批内标准差;n为实验天数(n=20);i为第i天(1~20);j为1天内的批数(1或2);xij1为第i天第j批的第1个结果;xij2为第i天第j批的第2个结果。
A=ni=1 (Xi1-Xi2)22n
式中: A为批间差异水平;Xi1为第i天第1批的结果均数;Xi2为第i天第2批的结果均数。
B=ni=1 (i-)2n-1
式中:B为天间差异水平;i为第i天的结果均数;为所有实验结果均数。
S总=2B2+A2+S2批内2
式中:S总为总标准差。
CV总=S总/
式中:CV总为总变异系数;S总为总标准差;为所有实验结果均数。
2 编写SAS宏程序
为直接得到如表1所示统计分析报表,编写以下SAS宏程序。数据集名为&database,统计变量为&var,其中第1批2次测定数据结果分别为&var.1和&var.2,第2批2次测定数据结果分别为&var.3和&var.4,输出总变异系数的数据集名为&dataout。
表1 精密度试验变异系数统计分析(略)
2.1 定义输出表的格式
%macro tformat; /*定义宏,输出统计报表的格式*/
proc format;
invalue g
1=20
2=40;
%mend tformat;
2.2 计算变异系数
调用proc univariate过程计算批内标准差s、批间差异水平a、天间差异水平b和所有实验结果均数x,利用公式计算出总的变异系数CV。
%macro cv(database,var,dataout); /*定义sas宏程序cv*/
data data1;
set &database(keep=&var.1 &var.2 &var.3 &var.4);
d1=(&var.1-&var.2)**2+(&var.3-&var.4)**2;
proc univariate normal noprint;
var d1;
output out=d1 sum=sum n=n;
data s;
set d1;
s=sqrt(sum/(4*n)); /*取平方根值,得到批内标准差s*/
run;
data data2;
set &database(keep=&var.1 &var.2 &var.3 &var.4);
d2=((&var.1+&var.2)/2-(&var.3+&var.4)/2)**2;
proc univariate normal noprint;
var d2;
output out=d2 sum=sum n=n;
data a;
set d2;
a=sqrt(sum/(2*n)); /*取平方根值,得到批间差异水平a*/
run;
data data3;
set &database(keep=&var.1 &var.2 &var.3 &var.4);
d3=(&var.1+&var.2+&var.3+&var.4)/4;
proc univariate normal noprint;
var d3;
output out=b std=b mean=x; /*生成天间差异水平b和所有实验结果均数x*/
run;
data cv;
merge s(keep=s) a(keep=a) b(keep=b x);
cv=sqrt((2*(b**2)+a**2+s**2)/2)/x;
run;
data &dataout;
set cv(keep=s a b cv) nobs=nobs; /*合并数据集,其中包含s,a,b*/
nu=nobs;
s=100*s; /*由于变异系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因此,将所得到的值乘以100*/
a=100*a;
b=100*b;
cv=100*cv;
run;
proc datasets;
delete data1 data2 data3 d1 d2 s a b cv; /*删除程序中生成的临时数据集*/
quit;
%mend cv;
2.3 定义输出结果的位置
定义宏FC,输出批内标准差s、批间差异水平a、天间差异水平b和总的变异系数CV的位置。
%macro fc(invar,cvar,p);
if &invar then do;
if inds=1 then do;
row+&p;
put #row @4 "&cvar" @22 s 6.2 '%' @34 a 6.2 '%' @50 b 5.2 '%' @64 cv 5.2 '%'
#(row+1) @2 75*'-';
end;
if inds=1 then inds=0;
end;
%mend fc;
定义宏nullset,产生一个输出表,集成已产生的批内标准差s、批间差异水平a、天间差异水平b和总的变异系数CV,并按定义排列。将输出表存入d盘sas目录下,文件名为&tab的文本文件,&tab为宏变量。
%macro nullset(data);
data _null_;
file "d:\sas\&tab..txt" print n=ps notitles header=head;
set &data;
inds+1;
col=input(g,g.);
%mend nullset;
2.4 运行宏程序
将以上SAS程序提交SAS系统运行,即可自动生成统计分析表1。其中数据集名为main,变量名分别为high、mid、low。
%let tab=表1; /*将宏变量&tab赋值为表1,即生成的文件名为:表1.txt*/
%tformat;
%cv(main,high,fhigh);
%cv(main,mid,fmid);
%cv(main,low,flow);
%nullset(fhigh(in=fhigh) fmid(in=fmid) flow(in=flow));
%fc(fhigh,全血高切粘度值,2);
%fc(fmid,全血中切粘度值,2);
%fc(flow,全血低切粘度值,2);
2.5 其他辅助程序
/*定义输出表的表头*/
return;
head:
put # 2 @10 "&tab 精密度试验变异系数统计分析"
# 3 @2 75*'-'
# 4 @6 '检测指标' @20 '批内变异系数' @34 '批间变异系数' @48 '天间变异系数' @62 '总变异系数'
# 5 @2 75*'-';
row=6;
return;
run;
/*将d:\sas\&tab..txt文件在PGM窗口输出*/
%macro dminc( );
Dm"inc'd:\sas\&tab..txt'";
run;
%mend dminc;
%dminc;
3 讨论
精密度实验是医院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数据统计分析较多采用Excel2000等软件进行,对批内、批间变异系数计算比较方便容易,但对总变异系数的计算往往比较困难,而且常常需要人为转抄为word文档,容易出现错误。SAS统计分析软件是当前国际上最流行、并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目前在我国临床药物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我们通过编制SAS宏程序,直接由SAS系统计算得到总变异系数,并输出简明的统计分析报表,减少了人为转抄产生的错误,保证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对于精密度实验其他检测指标的统计分析,只需要在SAS宏程序中对变量名进行相应的修改,就能够方便地得到统计表,减少分析处理时间。
参考文献
1 高慧璇,李贵斌,耿直,主编.SAS系统Base SAS软件使用手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