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榆钱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榆钱儿范文1
每年的春天,老家屋后的榆树冒出一簇簇嫩圆的榆钱儿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姥姥。想起姥姥踮着小脚,用一根长长的竹竿给我钩榆钱儿的情景。
我的童年,有很长时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父母上班都很忙,只好把我寄养在老一辈人身边。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很多同龄人回忆起小时候,多少有些饥饿感,但是我在姥姥家的日子,回忆起来都是美好。小时候,觉得姥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总能满足我的味蕾。夏天,姥姥带我去挖“爬爬”,回来用盐水腌一晚,第二天中午用油煸成金黄的美味;秋天,院子里的两棵枣树上红红绿绿的枣压低了树枝,姥姥会随手摘下几颗又大又红的给我吃;冬天的傍晚,姥姥常常利用灶膛里柴灰的余热煨一两块细长的地瓜,等我玩累了,踩着夕阳的余晖迈进院子,奶奶就会从灶间探出头来喊:丫头,快来吃……也有的时候,灶膛里是一把花生、几颗红枣,甚至是一头大蒜。偎在姥姥怀里吃这些美味的情景,现在想起来,还齿颊留香。
而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姥姥会搂着我一边晃,一边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三月吃榆钱儿……终于,一场场浩荡的春风吹过,姥姥门口的老榆树发出了嫩芽,榆钱儿见风就长,不几天的工夫就长成一分钱硬币大小。姥姥就会提着篮子,拿着绑了铁钩的竹竿,带我到树下钩榆钱儿。我一边捡姥姥钩下来的榆钱儿小嫩枝,一边撸一把塞到嘴里,饱满的榆钱儿有点甜,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清香。然后,姥姥会把满篮子的榆钱儿洗干净,挖一大碗玉米面儿、一大碗地瓜面儿 ,用水和好了,揉成一个个圆圆的小饼子,贴在灶台的大铁锅周边,给我做榆钱饼子吃。等饼子熟了,一掀锅盖……回想起来,忍不住流口水。
多年以后,姥姥穿着藏蓝色的大襟褂子,肥大的、绑着裹腿的裤子,踮着小脚迎着春风仰着头在树下钩榆钱儿的情景,常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
而每次梦醒,我就多一层对姥姥的思念和愧疚。
我在姥姥家断断续续待到七八岁后,回到了父母身边上学读书。从那,只有逢年过节,我才能在姥姥家住几天。每回我都会和小时候一样,和姥姥睡一个被窝。姥姥一边用手抚摸着我的后背,一边说:丫头长大了,快嫌姥姥被窝“臭”了啊。我就拱进姥姥的怀里:姥姥香,姥姥香。
姥姥真的是我见过的最爱干净的人。无论何时,姥姥总是干干净净的,藏青的大襟褂子、黑色的棉布裤子洗得泛白,却一尘不染;头发向后梳成一个发髻,纹丝不乱。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更让我惊奇的是,姥姥竟然识字。有时候还会给我念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后来,妈妈告诉我,姥姥其实是见过大世面的。据说出嫁的时候,嫁妆里金镯子、金戒指就七八个。可是可是,我一个也没有见过啊。妈妈叹一口气:唉,还不是都添补了家用。姥姥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两男五女。我妈是老大,她十几岁的时候,姥爷肺痨去世了,留下一大家子给姥姥一个人担着。妈妈说,姥姥擦干眼泪后,再没有见过她哭。愣是咬着牙,把七个儿女拉扯成人。七个儿女,都念了书,包括妈妈在内的四个儿女成了“城里人”。母亲说,没见过姥姥东借西求,但是,姥姥的首饰盒渐渐空了。
姥姥78岁的时候,忽然病倒了,去医院检查,胃癌。那时候,我已经大学毕业在外地参加工作。最后见到姥姥的时候,她躺在炕头上,头发都白了,人瘦得不成样子,我拉住姥姥的手,想和姥姥说说话,眼泪却不争气地顺着脸流下来。姥姥抬起手,一边帮我擦眼泪,一边说:丫头,放心吧,我没事,我还想给你看孩子呢。
榆钱儿范文2
我的童年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每年春天家里吃的东西常常很少,像似我的肚子从来没有吃饱过,一天到晚被饥饿纠缠着。每每初春,冬天储藏的白菜土豆吃的也所剩无几了,望着满树绽开绿茸茸的榆钱花,母亲总会对我说,榆钱用玉米面一蒸可好吃了,我从母亲那渴望的眼神里,仿佛看到新的希望。
于是,每天一放学,我便和邻家的女孩,一人一个小筐儿,去大田边的榆树林捋榆钱。我们挑一些高大的榆树,像男孩一样的骑在树杈上,捋长得又大又肥的榆钱花,筐子满了,往衣服袖子里装,然后再吃一肚子,才慢悠悠地往树下溜。邻家女孩胆子大,常常攀的很高,有时连树尖上的鸟窝,也让她给端了,惹得鸟儿唧唧喳喳在我们周围一阵乱骂。
林间的绿草地上,开满蒲公英黄色的花朵,像似一颗颗微缩的向日葵好看极了。我们采来一大把,用一个柳条编成一个环,把花儿用线扎在环上,一个漂亮的黄色的花环做成了,往脖子上一挂,想象自己变成一个美丽的公主,花枝招展地在林间欢快的疯跑。竟然忘了夕阳已经快落山了,当红色的霞光染红树林时,母亲那乡音浓重呼唤声,便在林间响起时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去。
回到家,母亲大锅里的水也沸腾了。她把我捋回的榆钱在开水里一过,然后拌上玉米面上笼蒸,不一会儿,一股浓浓的清香便弥漫了小屋,父亲闻到香气磕掉烟锅,问又蒸榆钱了吧!母亲笑着说:“你那宝贝丫头,才摘回来,新鲜的很!”“那我要多吃一碗了”父亲高兴地说。母亲把蒸好的榆钱,装满了一大盆子,端上来桌子。热气腾腾的榆钱伴玉米面,散发着浓烈的香气,惹得人垂涎欲滴。
母亲拿出冬天自己用甜菜萝卜熬制的糖稀,放在我碗里,那香甜的榆钱,又有了蜜一样甜的感觉,我的齿间荡漾着一丝丝甜甜的喜悦,心中也体会到了母亲暖暖的爱意。父亲不喜欢放糖,母亲专门为他调和好了醋伴辣子,我看着父亲津津有味吃着,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煤油灯温暖的灯光,映红了一家人爱意融融的笑脸,和谐欢乐的笑声溢满温馨的小屋。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想起这些久远的往事,仍让我温暖如春。那些清香榆钱花,在那些清苦的春日里,在母亲用爱的调和下,让我家度过许多饥饿的日子。现在,我随手摘下几片榆钱,放在嘴里轻轻咀嚼,然而,无论如何也尝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也许,这么多年我忘了些什么。可是面对眼前白发飘飘的母亲,我又怎么能忘记呢?
榆钱花如一串串绒绒绿肠,鲜嫩诱人,在枝头轻轻地摆动着,像似在等待我去采摘它们,我默默地在榆树林里徘徊,追寻着童年的足迹,追忆那些天真烂漫的时光。榆林已经长成了密不透风的大树林,也不知有没有孩童像我们一样来捋榆钱,我急急的找寻着。静寂的林子除了几声鸟鸣,只剩下风穿过树林那沙沙如雨般的响声。忽然,朦胧中耳畔传来了邻家女孩的喊声,“我上这颗高树,你上那颗吧!瞧,那榆钱多大呀!”
我不由寻声望去,一个瘦小的身影骑在树杈上,像似骑在自家的自行车上自由自在的,夕阳映红她的小脸,像一朵鲜艳的小红花,稚嫩眼神里,透着无忧无虑的光芒。小筐挎在左臂弯,娴熟地把榆钱捋进筐子,那是我吗?我扪心自问。然而那分明就是童年的我,是啊!那颗榆树记得,那条榆树林记得,林间的蒲公英花朵记得,我恍然回过神了,自己正站在那颗小时候攀过榆树下出神。
清香的榆钱花哟!你曾给我留下一段香甜的回忆。每每榆钱花开满了枝头,我都会走进那片榆树林,让温馨的记忆,荡漾在榆树的枝头,和鸟儿一起飞翔,捋一把香甜的榆钱,一片一片地细细品尝,让丝丝笑纹爬满脸颊。真的仿佛又回到了那纯真的童年,榆树林里也飘起了我们的笑声,满地的绿草笑吟吟地,像似在欢迎久违的老朋友,轻轻地摇摆着身子跳起舞蹈。黄艳艳的蒲公英花,轻盈的抬着头认出了我是那个爱花的女孩,向我点头致意。
榆钱儿范文3
关键词:家长 教师 幼儿教育 认识差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89-01
经常和一些孩子的父母交流,有些父母在孩子身上负载了太多的愿望,而忽略了一点,那只是一个孩子,他需要的是宽松的自然放松的阳光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的兴趣爱好倾向在无拘无束中自然呈现给我们,而家长和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负责提供这样的环境并细心发现引导孩子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我们的责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家庭教育
(一)施加压力,方式粗暴
幼儿时期正是最体现心性的时候,小孩子往往表现得很活跃很调皮,但是家长并不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总是归结于捣蛋破坏,总是认为好孩子是不会有这样的做法的,因此用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长此以往,孩子就再也不敢向自己愿意的方向发展了,直到最后把很多的创造力搁浅。
(二)重视知识,忽略其他
幼儿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最好阶段,但是家长往往认为幼儿时期是为入学提前准备的最佳时期,对孩子的认字、学习拼音、英语、算数等知识技能的重视多于其他方面,往往阻碍了孩子在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上的提升,而且因为太过于重视学习,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了以后的学习。
二、学校教育
(一)重视幼儿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顾名思义,年龄是很小的,很多方面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有太多不会和不懂的地方,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这样可以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也让孩子渐渐成长起来。
(二)坚持知识技能教育与其他能力提高共重
在幼儿教师的认知中,并不仅仅关注幼儿习惯和自理能力的提高,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许多的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外教教授英语,为以后的入学提前准备和培养兴趣,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劳逸结合,能够使幼儿最大限度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注重多方面的发展,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潜力
在教育学科方面,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拼音、算数和英语,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开展了音乐、舞蹈、创新制作和其他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如创造活动方面幼儿主要表现在游戏和艺术活动中,从这些学科上可以了解幼儿的动手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等等。
通过以上家长与教师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认识分析,我们了解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让幼儿得到最好的教育,还是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不仅对于教育孩子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也是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增进感情,以此获取双赢的结局。下面针对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提出下面几点方式方法,以便让幼儿获得最好的教育。
三、家园共育
(一)开设家长学校,健全家长学校制度
多数家长对于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心理是不正确的,仅仅只是为了方便自己,根本不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设立这样的机构,可以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互相交心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只有跟幼儿具有有效的沟通时,才能进行下面的步骤,所以在面对幼儿时应该进行心的交流,这样能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三)建立教师与家长互相沟通的制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的教育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而建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更是教育幼儿最坚强的后盾,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和理解,就能更和谐地处理幼儿的教育问题认识差异,从而找到最佳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如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我们都从儿童时期走过,最后说一句,别忘记了,他们只是孩子。让他们做孩子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榆钱儿范文4
天真属于诗人,天真属于童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家门前的墙头边,长着一棵又粗又大的老榆树。每到春三月,温润的东风一吹,老榆树暗褐色的枝条便悄悄的生出高粱米粒大的芽苞,密密麻麻,细细的,像一串串沾满芝麻的糖果棒。用不了十天半月,枝头的米粒好像炸开了花,一簇簇,一团团,你挨着我,我挤着你。薄薄的圆圆的、嫩嫩的青青的榆钱一嘟噜一嘟噜的垂着,微风一吹,像一挂挂淡黄碧润的玉坠儿,招惹着来来往往的村人。
还是农谚说的好:“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意思是说,如果清明感到了农历三月,说明时节晚,到了清明节榆钱还不老,还可以吃;如果清明感到了农历二月,说明时节早,到了清明节榆钱已经老了,不能再吃了。这句话说明榆钱的食用期很短,至多也就十来天,想吃榆钱得抓紧;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长期以来吃榆钱在农民心中的位置,直接与重要的节日联系起来了。
榆钱不但成熟期短,而且正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温暖的天气 ,刚好又适合吃青。于是,一时间榆钱成了紧俏货。不过,也无需过分紧张。那时的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生长着榆树,而且老榆非常实诚,大串大串的榆钱缀满了整个树冠,给人一种慷慨大方的神情,不怕不够吃,就怕吃不了。只是老榆树好像有意考验人的一样,棵棵都长得高高大大,意思是说,想吃榆钱,有本事的来吧!
爬高这事在我家好像并不难,我哥是全村有名的爬树高手,因为上树不知磨烂了多少衣服,挨了父亲多少数落。后来哥哥练就了一身爬树的功夫,上树根本身不挨树,仅靠手脚,无论多粗多高的树,噌噌噌,不几下就爬到大树的分杈处,再变化几个轻功似的动作,早已占据了出击的最佳位置,这老榆树任何部位痒痒,他似乎都能搔得到,满树的榆钱任他花,任他吃。有些时候,你还真别不信,树也仿人,熟络了事好办。
记得我哥捋榆钱,常常是腰里系根细绳,一头绑着个竹编的马头篮子。待他卡好有利局势,把篮子拉上去固定在势力区域中间,先挑选一些新鲜青嫩的榆钱,把抓口喃的吃个够,才开始一束束,一把把的往下捋,我在下面急得团团转,喊了不知多少声“哥” ,他才时不时的扔下一小枝。我拿起他脱掉的上衣,伸开铺在地上,一枝一枝的捡起掉在地上的榆钱,一嘟噜一嘟噜的捋,一小把一小把的吃,青青的榆钱甜甜的,汁液虽不多,倒像吃扁扁的嫩豌豆片儿,待我还在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哥哥早已捋满一篮送下。我急忙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鱼鳞袋(又称蛇皮袋),哥哥再继续捋,我则继续品尝。
像这样大约捋够三四篮,也就差不多了。当我和哥抬着战利品向奶奶报捷时,奶奶总是笑着夸我们能干,说给我们蒸粉团吃。粉团是什么?其实就是将捋下的榆钱挑拣后,用清水洗涤几遍;再使劲掐掏出水后,拌上玉米或其他杂面,搅和均匀;再用手抟成团或捏成窝头状,放在箅子上用锅蒸。一般蒸的时候,随即准备些葱蒜之类的东西,捣成泥或切成段,待粉团或窝头出锅后,就着吃,味道又鲜又美。记得当时每次蒸好后,奶奶总让我给邻居张奶奶送满满的一搪瓷碗,张奶奶至死还不忘我的好,其实这一切都是奶奶教的。
榆钱儿范文5
【关键词】幼儿文学;学前教育;重要性
一、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文学是从生活中精炼提纯而来,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儿读物,浅显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与人文知识,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将“人之初”的基础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则“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养成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为越早养成的不良习惯越难以纠正。这些早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幼儿时基本上无理性、无逻辑思维,靠好奇作支撑,以兴趣为动力。而幼儿文学则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潜移默化之效,于欢声笑语之中净化其灵魂,正是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幼儿文学之所长、之所能。因此,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76.82%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幼儿文学作品,大约只有10.90%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但还没有出现讨厌的状况;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的幼儿文学作品的满意度方面来看,48.64%的学生表示满意,27.27%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其中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有漂亮图片、神奇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调查中还发现:中国的孩子和家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和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问题也较为严重。但能每天坚持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家长不到5%,而且阅读方法比较单一,时间没有保障,坚持在2个小时以上的只占到10.56%,仍有11.1%的家长没有与孩子进行过阅读交流。在这部分不交流阅读的家长中,除了文化程度低的因素之外,工作忙没时间成了最主要的原因,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忙着打牌、打麻将而没时间理孩子。而对当前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来说,在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对幼儿文学发展史了解欠缺、相关文体知识不扎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等问题。另据一些教师反应:幼儿文学作品教材的设置方面存在一些作品陈旧、体裁单一、教育性过强、成人化倾向严重等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三、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幼儿文学自身的特点方面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蒙昧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幼儿文学具有纯真、稚拙、欢愉、变换的美学特征,无论从内容的常识性方面、形式的综合性方面,还是表现的趣味性方面,它能很好地补充百科知识,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作为幼儿园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能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对个体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些都在如《明亮的小窗》、《妹妹的红雨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我给小鸡起名字》等幼儿文学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二)在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方面
经历了1996 年以前的快速发展和之后数年幼儿学前教育的曲折发展,直到2008 年学前教育才迎来发展最好期。随着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对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断出台,使得学前教育的普及度和保教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给幼师工作教育者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陈旧教学观念,彻底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实行素质兴趣教育,提出了鼓励幼师进行不分级的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化、关联化的教学新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通过幼儿文学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各项水平,也是学前教育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及学前教育不断备受重视的时代大环境中,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将会不断加固。
(三)在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
学前教育需要用幼儿文学作品来当作实用教材,而幼儿文学同样能够为学前教育提供所需的服务,并顺应时展趋势不断加以完善和成熟。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且密不可分的联姻式关系,使得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对新生命的智力、德性、感情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般将浅显的幼儿文学作为其主要课程,其存在的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并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成人的呵护,更需要幼儿具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如何走进幼儿的内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这就要求学前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才能找出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让幼儿文学真正发挥其传授知识、开发心智、培养智慧和发展思维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功能。
四、结论
美好的生命情感总和教育及其体验息息相关,教育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从教育的体验开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赋予,而是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对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乐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幸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乐观感知,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而这种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就是为幼儿面对未来做好的精神准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好的情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就是对人与自然的爱。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文明”永远是幼儿文学欣赏与表现的两大主题。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审美意识和创造欲望,此三者对于幼儿未来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儿通过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动的创造欲望与热情。便是幼儿文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如打开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继而,尽管年龄增长、岁月流逝,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段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进而体会也将越来越深刻,以致成为心灵的净化剂,终身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榆钱儿范文6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46-01
每一个外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例如,当中国人在表述英语的时候,他们常常会产生一种带有中国特色英语,例如“to touch the society”,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等。这些表述很明显都是因为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但是却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
正因为有如上语言现象的存在,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仅仅起到了消极影响,但是这种说法存在着片面性,它并没有反映语言习得的本质。在一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始和中间阶段,因为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巨大差异,学习者通常会“借用”母语中的知识或能力以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二语习得者的一种“学习策略”。因此,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确有“积极影响”。
一、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
(一)语音方面
在学习一个新的语音系统的过程中,母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我们学习英语中/b/,/d/,/g/等辅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辅音和汉语拼音中的“b”,“d”,“g”等有着相同的发音方式。
每一个新的知识和技巧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二语习得也不例外。已知的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起得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比如说,英语中存在轻音,但是在汉语官方语中却不存在,因为汉语官方语中的发音都需要通过声带的振动。但是在上海方言中,就有像[ p ] - [ b ], [ t ] - [ d ], [ k ] - []等浊音变轻音的现象。所以,会说上海方言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轻音时就显得比较简单,这时母语的积极作用也会体现。
(二)词汇方面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且最基础的元素。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可以同时具有指示意义、暗涵意义或图像意义。首先,任何一个符号都具有一个可以在字典中找到的意义,这就是指示意义。一般来说,在英语里具有指示意义的单词都能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例如computer(电脑),key(钥匙),football(足球)等等。在我们学习一门外语之前我们已经用母语思维形成了时间,地点和空间的概念。当我们想学习新的单词时,我们需要学习的只是新的符号和表达方式。所以,有了汉语的帮助,我们能很容易的记住英语单词。
(三)语法方面
在英语中,区分一个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是很重要的。但是区分它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也就是,根据汉语的意思来判断其及物与否。例如:
He succeeded.
He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exam.
在汉语中,我们不可以说“成功某事”而只能说“在某事上取得成功”。根据汉语,我们知道“succeed”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直接加宾语。另一个例子就是“waste”。在汉语中,我们可以直接说“浪费时间”,“浪费人才”,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判断“waste”是一个可及物动词。因为英语中单词具有多义性,我们不能总是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动词。否则,英语学就将受到干扰作用,负迁移就将产生。
二、在课堂上用母语来辅助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用母语来解释二外的语法规则并比较母语和二外在语法上的差异。有了对母语和目的语的比较,教师就能预知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他们就能就这些易犯的错误对学生做出更详尽的解释。但是由于词汇量有限,学生有时并不能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自己,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入母语的词汇。这样,学生对二外的恐惧感就会大大减少。
此外,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等题目时,教师可以在一些较困难的外语单词旁边添加母语注释,这样能帮助教师找到适合于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并且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广泛提高。通过对阅读材料兴趣的增长,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