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美学范文1
年轻时的林荣国曾深入研究整个中国茶器的源流与演进发展,不断揣摩已经有七百年辉煌历史的宜兴壶文化,并试着以不同于宜兴壶挡胚成形的方式,以台湾土、手拉胚,烧出带有宜兴紫砂风格的一把壶。30年后的今天,尽管陶作坊已成为两岸茶器风潮的引领者、台湾文创产业的模范生。林荣国仍不忘饮水思源。特别再以老岩泥素材原样重制,并命名为“思源壶”,不仅大受茶人喜爱,也可看出他充满感性的一面。
陶作坊早期原料大多为台湾陶土与日本瓷土调配,煮水器则使用特殊调配的低膨胀耐热陶土,注^^文的意涵。而2006年采用天然岩矿结合陶土调配而成的“老岩泥”,更将陶艺与茶具回归最原始的呈现,胚体呈现朴拙、千变万化的质感,以及自然粗犷的窑变拙趣。由于老岩泥壶导热较慢,醇厚的茶汤能安然稳于壶内,茶香更能在老岩泥的包覆与气孔流动中瞬间爆发。而近年推出的怀汝系列,则呈现传统汝窑官瓷釉色,施釉不厚,且成色均匀,让茶人能充分感受汝窑的特有色泽与风采。
林荣国特别强调陶作坊在“陶”方面的专业,因此继孟宗竹紧压成形的茶盘系列后,近年也以老岩泥制作推出“濡茶行方”,堪称简洁、明快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茶盘,特别的是,不慎滴落的茶汤或水渍,在茶盘上能迅速被吸附干净,呈现品茗时的简洁、雅致、禅意与情趣。可以说,濡茶行方不仅能保持泡茶环境的干燥清洁,也能赏玩,一次次茶汤吸入陶坏内产生的变化趣味,如同在酝酿一件自己创作的作品。随着不同茶叶、不同浓度与不同的使用习惯,产生不同的惊喜效果,有如养壶般的情趣。
今日陶作坊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将实用及原创性的陶艺表现技法加上人文的意涵应用在茶器具上,造型简洁、典雅,釉色温润。可以说,林荣国的理念即是注入传统茶文化精神为内涵,以茶器具作为媒介,提供人文、雅致,且兼具品味与实用性的艺术生活精品为创作宗旨。尤其为了让茶文化往下扎根,除了茶艺讲究的行方茶承、薪火相传等系列作品外,林荣国所精心设计开发的同心杯组等系列,即便繁忙的上班族也能以简单而精致的茶具为自己泡出一壶好茶。
生活美学范文2
翻开一系列的参考书,可以发现关于“乡土”的定义还是很多的,很多的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里所用的乡土的含义主要是借鉴先生写的《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的理解。从《乡土中国》中的前两个小标题“乡土本色”,“文字下乡”来看,《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指的是农村、乡村。在《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乡土社会进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按照形式逻辑来推断,乡土社会作为空间概念,它的逻辑对立面,应该是作为空间概念的城市社会,但是从上面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作为空间概念的“乡土社会”,是与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社会”对比使用的。可见乡土社会既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时间概念。所以这里的乡土是与城市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双重同步对立的农村或乡村。乡土生活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这就包括了农村里的农作物、树木花草、河流等等;其二是乡土生活的人文环境,里面包括了农村的经济耕作方式、民间风俗、乡土的道德风尚、乡土人的性格等等。
乡土生活的美学意义
(一)乡土生活自然环境怡人乡村最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就属农田了,黄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雪白的棉花、红色的高粱等等。不同季节农作物有不同的颜色,它们在一年中为农田不断地描绘出不同的色彩。走进一个乡村,进人眼帘的就是庄稼地,还有几个农民在田里耕作,这个时候眼前就出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乡村里的树木花草也是不容忽视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十个字却凝结了乡村自然环境的特色。城市道路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花草树木,可那些花草树木被修剪了若干次,只是为了符合我们自认为的美观,它们已经被动地违背自身自然生长的规律了。而乡村里,树木花草都是自由生长的,与农田、住房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有的树木已经与庄稼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树下乘凉小孩子在树下嬉戏等等,有的树木已经传了好几代了,他们觉得是祖辈给自己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允许任何的破坏。乡村自然环境是最贴近大自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大自然的痕迹。春种秋收,夏雨冬雪,他们耕作的收获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所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他们生活中是得到很鲜明的证明的。举例说一下,因为乡村人一直奉行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他们的住房的建造都是讲究风水的,他们会选择风水适宜的地方建造他们的住房。走进一个乡村,你会发现他们的住房是错落有致的农田中很好的点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业在这几年迅速发展。人们利用节假日去农村,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旅游人类学家彭兆荣(2005)在(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样本》对乡村的解读中认为乡村“理想的风景画”有三种情形,其中之一就是优美的风景画: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的整体,游客置身于其中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和娱乐的目的。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其贴近自然、贴近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贴近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而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给城市中生活的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给原本生活在乡村的人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
(二)乡土生活样态的悠闲现代都市的生活即使没有体会过,也或多或少通过电视看到过。忙碌永远是城市生活的节奏,上班途中堵车、熬夜加班、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等等,这些在乡村人眼里很难理解的现象,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乡村的农民们,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农田里耕作的时候可以和一起在田里耕作的人聊聊家常,可以自己哼哼小调,他们不需要节奏很快,不需要接受别人的管制,只要自己觉得今天任务完成了就可以回家休息。所以你晚上来到乡村,过了一定的时间只会感受到安静的村落,除了偶尔几声狗或者其他虫的叫声。乡土生活不仅仅就是在农田里耕作,在长时间的积累中,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娱乐了方式。传统的乡土生活的娱乐方式有荡秋千、扭秧歌、打铜板、说评书、看花灯等等。农民们在农闲时光就通过这些方式来娱乐,从而获得精神的享受。现代化进程中,一些高科技的产品也逐渐进人农村,如电视、电脑等等,乡村的人们也逐渐通过这些方式来打发自己的时光,那些最原始的娱乐方式在逐渐淡化。传统的娱乐方式是乡村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传统文化的特性。现代化进程大大冲击了这些传统的娱乐形式,城市里的人们大都寄托于电子产品来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体验发现,相比于现代的电脑游戏,传统的游戏有助于人们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释放人的天性,更能体现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乡土生活样态是通过乡土人展示出来的,土地是他们的根,他们在与土地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则打上了他们实践的烙印,体现了他们生存的本性。他们的生活不是一帆刚顷的,他们在与苦难、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在对自由美的追求中他们展现了他们的生存信念,展现了他们的追求。
(三)乡土生活经济生产方式的悠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起,我们的社会就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常见的形态就是“男耕女织”。乡村里的农民主要靠农业来谋生,所以说他们是靠着土地吃饭的,他们生命的繁衍、吃穿住行等生存问题都与土地密切相关。以农耕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牢牢地维系在土地上,由此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习惯、居住条件和群体性格。他们的生产工具也就是农具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他们勤劳的传统美德。从农耕时代开始,农村人一直过着依靠农具从土里刨食的生活,他们依靠农具进行生产劳作。有这样一句话:人勤劳了地就不会懒,农民们依靠自己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换来沉甸甸的果实。传统社会中,经常会看到老牛耕田的现象,人坐在牛上,牛慢悠悠地走着,就这样完成了田里的劳作。当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逐渐取代这些所谓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了,不过在美国,阿米什人却是抵制了现代机器化的生产而采用原始的方式。现代化进程中,在被机器的声音围绕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怀念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会怀念人与自然和谐耕作的画面。乡土生活的耕作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始的特色,抵制了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四)乡土民风的浮朴远亲不如近邻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句俗语,但是在现在却出现了住了十多年却不知道对面住的是谁的情况。现代社会中,我们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这个经济人的社会,人们生活在陌生人的城市环境中,所以会出现很多让人寒心的现象。回归乡土去看看,乡土的道德风尚,乡土人的性格正弥补城市生活的空缺。乡土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邻居之间很亲近,他们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相互帮助相应地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彼此认识,彼此帮助,他们的关系是靠地缘形成的。传统乡村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共同体,是一个“熟人社会”。长期聚集而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不存在任何个人私密的东西。现代的乡村则在形式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仍保留了传统乡村的特点。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偶然一次机会来到乡村,感受到乡村民风的淳朴,感受到乡村人的热诚,疲惫的心就会有点释放,就会有种家的感觉,这个时候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愉悦之情。在乡土人对道德美的追求中,城里人填补了心灵的空白。乡土生活的淳朴民风也就具有了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五)现代化呼咦乡土生活乡村环境的自然之美是人们心之所向的,自然山水是乡村景观框架的基础和大背景。乡村的聚落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乡村恬静之美和自然之美,而这正是城市人所缺少和渴望的,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享受,一方面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尤其是对城市居民在商业化的今天,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之情,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心理_L的归属感。乡土生活农田景观的形式之美是不容忽视的,农田通常由农作物、小道、水渠等元素形成的。不同地域的农田会形成不同地域的色彩和形式,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形式美的美学体验。不同种类的农田在不同的季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科纵磺在不同的人的心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农田景观具有韵律美、动态美和自然美的特点。乡土的生产生活也具有自身的美,具有.生产能力,是土地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前提。它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之源,使人们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甚至依赖。在乡土生活的人们,对土地有深深的依赖之情,乡土生活反映了人类创造并继承、保存至今的生产生活经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内容。乡土生活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引起了现代乡土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相关报道,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去农村,去感受农村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对乡村的关注,在现代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旅游业繁荣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不要企图用现代城市文化去改变乡土文化,不要让乡土自身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丧失。江南第一水乡周庄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商业的牺牲品,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本性。我们不仅要发现乡土生活的美学意义我们也需要用美学理论来阐释乡土生活,什么是真正的乡土生活?追求自由,追求人本性的解放才是真正的目的,而非经济利益。
结语
生活美学范文3
意大利,一个时尚之邦,孕育了不知道多少历史悠久,创新颇多的时尚品牌,他们不会不懂得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那么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不去弄一个什么“美之大成”“向手工致敬”“美丽绿色新未来”之类的内容,虽然老套、陈腐,但却的确可以突出自己的理念之先进,传承之优势,彰显“大国”之气概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一直在“生活之中”。面对生活,他们有着一份美学的自信。
这份面对生活的单纯天性,是非常本然的,他运用在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中。走在意大利街头,请你用心去感受:他们是怎么去欣赏和赞美一个女性的?他们是怎么去赞美一道美食的?他们是怎样流连在那些屹立了数百年的经典艺术雕塑之下让自己安静地回顾往昔的?他们是怎么在宽敞幽静的工作间里创造要用在服装上的印花作品的?他们怎么在客人的脚下刻印鞋模去一点点敲打缝制出一双如同袜子一般舒适的鞋履的?他们是怎么用精致的触觉去判断哪些令人出乎意料的华彩面料,并用其裁剪出美丽服装的?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哲学大胆地用源于艺术的手法精耕细作的?
面对生活和美,意大利人仿佛有一份来自上帝的熟稔。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美可以对生活产生作用,而什么样的生活是真正的美的生活。那不是为了时尚而让自己被时尚束缚住的生活,也不是为了疯狂地给自己体面的包装而让自己时而西施,时而东施。意大利人的那份对于生活之美的自信非常之细致,他们信任自己对于生活中之美的直觉,美对他们是一种信仰,那不是随意泼洒出来的一种姿态或宣言,而是通过自己的劳作精耕细作出来的具体生活现实。
Tips
意大利的关键词
说到意大利我们会想起什么?古老的文化又或者是艺术的辉煌,但是无论是有多么辉煌历史的国家,它的一切文明都要从对美食的享受开始,这种从眼睛、鼻子和唇舌之间得来的愉悦感,最终化身为费里尼的电影和莫妮卡・贝鲁奇惊世骇俗的曲线,美味传说也就成了文化本身。从阿尔卑斯山到地中海,氤氤氲氲的烟火气代表着意大利人对美食的独特见解,不卑不亢,不紧不慢,我食故我在。
食在此: 波西塔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方之一。一座座小巧的白色房子,从海边顺着悬崖而上,层层叠叠一路延伸到山腰。或者可以说这些房屋从山腰,如瀑布一样倾泻入地中海的怀抱之中。柠檬树、橄榄树、棕榈树点缀在房前屋后,或者应该说是座座小屋点缀在草木之间。镇中没有街道,只有一级一级的石头台阶蜿蜒曲折,在房屋、花朵、树木中穿行。走在其间,就仿佛走在迷宫中一般,不知道自己会走到何处。1953年曾居住于此的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对这里进行了评价:“波西塔诺是个梦乡,你在时,他并不真切,你离开后,他便栩栩如生”。想想身在这样的地方,不论吃什么都会是珍馐美味。意大利人在这样美丽的海滩边享受美酒和美食以及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美景也是美食的一部分。
食此味:米兰传统裹面包粉香煎牛排佐法式伯那西酱汁
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香煎牛排是一道很能体现意大利人对于美致追求的一道菜,牛排裹着密密的面包粉,脆香酥嫩,蘸以法式伯那西酱汁,让人回味。咬一口,肉质柔软松化,很有层次感,先是酱汁的甜味,然后是牛肉的鲜香,各种香味的汁液和肉香在口腔中融为一体。虽然是一道看似简单的牛排但是其中却包含了意大利人对于美食的极致追求,将一切做到最好。
食之事:提拉米苏
生活美学范文4
【关键词】书籍 设计 需求 美学价值
《书之书》的作者蔡家园如是说:“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关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有的人把书籍当做朋友,有的人把书籍当做恋人,还有的人把书籍当做老师,当做长辈,当做心灵的依托。爱书成痴的人,更是把书籍看做自己的一切,胜过其他所有的东西。中国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也认为书籍之美体现的是和谐、对比之美,和谐是书籍给读者创造的精神享受的空间,而对比之美是指通过阅读,读者的触觉等感官也感觉到愉悦,精神享受的空间和物化的双重愉悦就是书籍所创造的美。
1 书籍的本体设计之美
如今电子时代社会,电子书产生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传统书籍自身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书籍从古至今经历了从材料到装帧形式等漫长的演变。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流传至今,其间因为纸的发明造就了纸本书比较长久的存在形式。但是电子书的当下让纸质书籍不易保存和携带的部分被放大了,从新科技、新产品的角度来说显得有点落后和不易传播。然而深入地去思考信息和我们自身的关系,纸本书籍的存在因为其质感、重量、厚度等情感的实质性依托,让我们的阅读能更有互动性,带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书籍时设计师不再一味追求纸质书籍作为信息容器承载与传递文本信息的功能,而是赋予纸质书籍更多的情感空间,使“形式依随感觉”,注重人们的审美感受,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更具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
近年来,各种对于书籍设计的新思维有一部分体现在了书籍的质感和书籍本体概念化的表达上。比如很多的日本朴素美学,一些现代的科技都用到了书籍设计中,包括当下很流行的“概念书籍”,使纸质书籍在保留它传统面貌的情况下,还体现出各种流行的概念,有环保、文化交流等。这些都发挥了书籍能带给读者视觉之外的五感体验和全新的组合功能。
2 书籍保护中的艺术
一些爱书人非常注重书籍的保护与放置,这种行为来自于对书的情感,但采用了非常物理性的方法,他们在长期的书籍保护中也总结出一套谨慎细微甚至成痴的书籍保护美学。
美国作家安妮・法迪曼在《爱书人的喜悦》一书里面写道,有位纽约的藏书家,他不允许妻子在天黑之前打开窗帘,怕书背被阳光晒到而褪色。这位藏书家说,珍爱的书籍至少要买两本,这样就只有一本需要遭受到翻页的摧残。关于藏书家的各种奇特嗜好,除了诸如上面这个例子如此苛刻的习惯外,还有一些很具体的表现。像一般的家庭,会考虑到书柜的清洁和书籍的存放部分,有的人要求书柜必须要有玻璃门来防尘,而且靠近阳光直射的地方会有紫外线让书本褪色,造成书的情况恶化,因此要注意隔绝阳光直射,也以用窗帘的保护和书柜的放置位置靠房屋的内侧等方法来解决。同时还要注意房间的温度湿度等,因为室内外的温差和湿气会导致久置的书籍出现带有颜色的书斑。
还有很多其他的处理方法,首先要确保所有的书都能直立放置,斜放的话会导致书籍变形,而且在书籍堆积了灰尘后要定期拿软毛刷进行清理。很多方式虽然听起来繁琐,但是真正的爱书人,会将这些工作作为与书之间艺术的交流,种种姿态美丽优雅而富有学问。
3 书籍的新形态和装饰美学
书籍新形态的设计除了在本身形态上所有的创新和改变之外,在书籍的各项功能方面也着意表现出与传统书籍相区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书籍形态的视觉空间、展示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三个方面。其中除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外,书籍的摆放展示和以书为造型艺术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些特点在沿袭传统的要素之外,也不断地改变去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如今是电子时代,电子书正飞速席卷全球,利用自身便利快捷的优势,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如今也许不会再有那么多人在意书籍的收藏了,真正要买纸本书甚至真正想要看书的人也越来越少。那么这个时候书籍设计师也开始思考,利用书籍本身的造型美来创造组合出别样的美学体验。即使不是很爱读书的人,也可以考虑让书成为家中装饰上的要件。比如可以利用书的造型,尺寸差不多的书籍在家中的角落堆砌成小茶几的造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特别摆放书籍的方法,比如在桌子上把很漂亮的图画书书页打开朝外架在桌上,像是挂了一幅画,既色彩丰富又有立体雕塑的感觉。
欧美的藏书家喜欢把家里对外开的窗户或门口都用书架包围起来,这时候就形成一整面书墙,门窗是凹陷进去的空间,从外看像是一幅整齐的画框,曲径通幽的感觉,有别样的风情。还有一些非常稀奇古怪的书柜,现在市面上也常能见到。比如处理成弯形等各种装饰感极强的造型,它们的用途主要就是当做摆设,作为室内设计中的一个有趣构图,成为家装观赏性的一部分,但也不乏实用性。
这些林林总总放书的方法,虽不能够说明装饰者真的爱书的内容,但是能体会到设计师利用人们喜爱书籍的另一个层面,爱书的形状、样子,以及书带来的某种气氛、感觉。就如家中其他重要装饰一样,有时候精神层面的东西也要用合理有趣甚至夸张的外在形式来表达别样的效果。
4 书籍的情感互动设计美学
书籍从内容到形式来看,是综合性的艺术,对书籍情感的设计也是现在设计的趋向,它承载了对人类精神领域的责任。我们身边的设计几乎都是以人为本,在设计领域里,建筑艺术、环艺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都融入了很多情感设计的部分,包括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书籍的情感设计也将是现代设计另一个主导的发展趋势。这些情感除了与书籍的互动设计之外,从书籍本身来说也包含着基础设计,包括开本的大小、长短比例、厚度、重量、图片文字的大小、编排以及装订方式,但是不同的是,对这些细节的关注都是要使人们在最舒服的状态和气氛下完成阅读和欣赏行为。
在人们逐渐提倡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时候,设计师也希望增加书籍的审美附加值。所以,情感设计正经历着从功能到人文,再到人的精神需求的阶段,并在书籍形态中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设计师所能用到的另一种手段就是媒体创新,将信息转化成一定的视觉形式,来帮助信息更有效、更有趣的传达。情感设计就是这样一个表达途径,这些新的设计形式,许多都要依赖现代的工艺技术。设计师也在努力探索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创新,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达米安.汤普森.爱书成家:书的收藏×家饰[M].台湾:朱雀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
[2]安・法第曼.爱书人的喜悦――一个普通读者的告白[M].台湾:双月书屋,1999.
生活美学范文5
关键词:《长物志》;明代生活
0 绪论
魏晋六朝,中国以山水诗为先导的士大夫文化勃然兴起。魏晋文化为晚唐士子吸收,经苏轼等人大力倡导,北宋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奠定了士大夫文化的地位。文人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用,造物艺术表现出与诗歌、绘画一致的品调,品鉴、收藏蔚然成风。经元而至明清,终于形成包括园林、诗文、绘画、品茗、饮酒、抚琴、对弈、游历、收藏、品鉴在内的庞大而完整的士大夫文化体系。江浙一带,晚唐经济极度富裕,文化极度成熟,士大夫文化几乎主导了这一地区的每一文化领域。士大夫们出于对自身居住环境艺术化的要求,往往寻访对自己设计意图和审美趣味心领神会的工匠,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文人意匠下的造物,不复有宗教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而成为精致生活和温文气质的产物。文人把自己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于是,品鉴绘画、园林、居室、器玩的著作迭出。晚明文震亨(1585~1645年)的《长物志》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部。
1 “长物”
所谓“长物”,典出《世说新语?德行》:“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警,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王恭曾任都督、刺史等职,史传其“清廉贵峻,志存格正”,他的“身无长物”是指没有身外之物,足以见其品格德行。细考起来,文震亨的“长物”既是“多余之物”,亦是“宝贵之物”。好友沈春泽在为《长物志》所作的序言中开篇即点明:
“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何也?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瑜拱璧,享轻千金,以寄我慷慨不平,非有真韵、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也。”
说的是这些琐杂碎细之物不挡寒,不疗饥,对于别人是闲事杂物,对于自己却是宝贵的多余之物,视为连城美玉,不惜一掷千金。也是在这些“宝贵的多余之物”上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韵、才、情。而没有韵、才、情的人,不能驭物,格调自然也就不同。
2 士大夫的文化资本
就士大夫阶层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缺乏经济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不过他们最雄厚的实力还是文化资本。个人的学识教养、个人的收藏积累、个人的科举出身使他们可以清高自诩、顾盼自雄。从权力的角度看,他们掌握着“文化”的定义权,通过传承经典、区分雅俗、厘定正统、品藻人物等方式,行使着知识话语权力,从而进行社会区隔,维护士人自身的社会地位。《长物志》所记录的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12类,大而统之皆算“书斋清赏”,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
最能体现士大夫“有闲之乐”的,首先是园林,王维的辋川园、白居易的履道园、司马光的独乐园都是文化风景。文人阶层没有如此经济实力的,退而求其次,有间书房也颇惬意。书房不仅是燕居之室,亦是文人情趣的符号大本营,还是文人将自己从泯然众人中区别出来、自我标置的合理途径。为了抵抗经济资本的入侵,他们编制出大套复杂的、唯有同道者方能懂得的品鉴知识体系,以便将西门庆和他的万贯家财拦截于雅士圈外。沈春泽在为《长物志》序言中提及:“近来富贵家儿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每经赏鉴,出口便俗,入手便粗,纵极其摩娑,护持之情状,其污辱弥甚,遂使真韵、真才、真情之士,相戒不谈风雅”。而文震亨此书的刊刻,既是对“富贵家儿、庸奴、钝汉”的当头棒喝,也堪称规范雅士格调的“法律指归”。
在晚明士大夫中,与风流倜傥、冠绝一时的明末四公子比,文震亨算不上名声赫赫,但是他“长身玉立,善自标置,所至必窗明几净,扫地焚香”,亦是素有风仪的雅士。他在三个领域卓有成就,首先是琴艺,他不仅善于抚琴,还著有《琴谱》。被召入宫也是因“琴书名达禁中”。其次是书画,钱谦益评价他说:“风姿韶秀,诗画咸有家风”。他画山水兼宗宋、元诸家,格韵兼胜。品鉴方面亦很在行。第三是园林,文氏家族世代喜好林泉,精于造园,正是因为颇具名望,《长物志》于崇祯七年(1621)成书时,十二卷分别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审定。
3 明代美学
《长物志》所代表的明代一脉美学,概括地说就是4个字:删繁去奢。以第一卷《室庐》为例,里面提到:门要木质,即使是石头门槛,也要用板扉。门环要用古青铜,白铜黄铜一概不用。窗用纸糊,纱和篾席都不行。山斋引薜荔于墙,可是不如白墙雅致。太湖石做桥,俗。桥上置亭子,忌。楼阁有定式,不要开阳台和搭卷蓬。天花板非官府不能用,前后厅堂不能以工字型相接,因为这也与官府相近。临水的亭台楼榭,可以用蓝绢和紫绢蔽日挡雪,白布幔就不合宜。即便让王羲之来题字,莫若一壁白墙最好。用瓦做成铜钱、梅花图案的,都应捣毁。厅堂的帘子用湘妃竹最佳,有花纹的都不好,至于有“福山寿海”字样的,那是什么玩意儿?!总之,“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自然、素雅、低调,也许还有一点点教条,这就是所谓“贵介风流,雅人深致”的精髓吧。
4 结语
生活美学范文6
杨舒婷来自云南普洱,201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南昌一家大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环境优雅,收入丰厚,这种飘着咖啡香的白领生活,曾令家乡不少同龄女孩羡慕。然而,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位拉祜族女孩断然做出决定,离开公司,自己创业!
原来,杨舒婷的家乡在澜沧江边上,这里山清水秀,奇花异草遍地都是,她从小就喜欢花。2013年初春的一天,她在网上看到一种新鲜的创业形式――微博上开花店,无仓储,资金不多,这位“花痴”动心了。她尝试制作一些花艺作品,拍成照片上传到微博,没想到,当天晚上就收到15个陌生人的订单。舒婷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一批寄去。之后不到一个月,微博的粉丝量暴涨几十倍,她制作的花艺品也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
面对这种热闹的场景,杨舒婷决定辞职单干。2013年4月,她成立了一家“花艺工作室”。用心加上不断学习,她的花艺进步很快。但后来由于花艺经营者越来越多,竞争激烈,赚钱越来越难,最困难时,她甚至卖掉了自己的两个金手镯!
杨舒婷做梦都没想到,一杯“神奇的茶”,却让她绝处逢生。平时,她经常邀请好友到工作室品花茶,分享花艺。一天下午,她送走几位朋友,将冲泡喝过的茶水倒在茶海准备处理掉。就在这一刹间,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她:杯子里的茶无意间组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图案,让杨舒婷看呆了。她不禁惊叹:“天啦,原来茶也可以搭配,就像鲜花一样。”
此后,杨舒婷就尝试着将各种花茶组合,观察它们在水中绽放的状态。渐渐地,她摸索出了花茶门道,还制作了一些分享到朋友圈。朋友们看到后惊叹不已,建议她改变发展发向――专攻花茶。
杨舒婷首先做的是养颜花茶,为了早日拿出成品,她着迷般地研究起来。为体验香味、口感,她不停地配置、试喝、做记录对比。其间,她还特别注意协调药性,每种搭配都经过具有资质的老中医审核,确保没有药性冲突。对于杨舒婷的钻研,朋友开她玩笑说:“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舒婷尝百花。”
经过多次尝试后,她成功开发了两款配方花茶,每款包括四五种搭配方式。2014年8月31日,杨舒婷赶制出300份配方茶,通过官方微博出售,不到一天就销售一空。为了保护专利,9月她注册了“花作”商标。
巧妙融资,打造暖香“花作”
2014年10月,杨舒婷邀请从事互联网营销的秦竞方全职加入,成为合伙人。两人共同筹划欲将“花作”打造为响当当的品牌。
做品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杨舒婷为了启动资金可谓焦头烂额。一次,她听说龙翌启航投资人周宏光,到南昌来商谈投资一个项目。杨舒婷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拿到30万元的首轮天使投资,并于2015年3月成立了北京花朵朵科技有限公司。
此后,杨舒婷开始寻找生产工厂。但过程并不顺利,前前后后吃了十几个工厂的闭门羹。“传统花草茶多根据产地和大小粗略地分为A、B、C级,确定用料后,机器进行分装。但即使是A级花材,也会存在颜色、形态差异。泡在茶杯中,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状态了。” 杨舒婷却要求工厂必须人工分装,而且过程中需要严格挑选花材,这将耗费很大的人力成本。
经过一番周折,杨舒婷终于找到一家愿意接活儿的工厂,付出的成本比普通花草茶高出一倍多。2015年2月,“花作”第一次在工厂量产,数量为5000盒。为了快速推向市场,除传统店面销售外,他们利用微信商城、第三方销售渠道(如京东、淘宝)等网络销售方式同举并进。3月8日,“花作”接到来自新东方英语的第一份团购订单,一次性销售400份。销售局面渐次打开后,货物需求量日渐增多。
2015年5月,杨舒婷团队又携带“花作”去长沙参加了“自媒体创业大赛”。整个赛场,各家不遗余力地大搞广告,没怎么造势的“花作”反而吸引了众多驻足者。美的东西,谁不喜欢呢?结果,“花作” 赢得了现场最多投资人支持,被尊为“中国醉美花草”称号,最终获得“最受投资人青睐奖”。
获得这个奖,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宣传。可杨舒婷在参赛过程中,在走访考察对比中,心里渐渐有了一个遗憾:“花作”的品牌形象比较模糊,自己的花草茶除了比别人家的美,还有什么?什么是“花作”的核心内涵呢?
2015年7月,杨舒婷到北京出差,在地铁口等车时,无意中看到一幅叫做“把春天带回家”的画。画里景象是这样的:在贫瘠的乡间小道上,一个老奶奶一手挽孙女,一手拄拐杖在行进着,而她们背上的箩筐里,竟是满满的鲜花,犹如一漂亮的茶杯盛满了花一样好看。
杨舒婷的灵感一下子油然而生。她一边用手机拍下这幅画,一边给秦竞方发信息:“对美的欣赏是不分贫富的,很多人或许没有足够的钱去买下一个花园,但可以用小小的一杯茶,让茶杯中开出花园,实现梦寐以求的花园梦。”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俩人一拍即合,马上给他们的“花作”确立了“杯中花园”的品牌内涵。
“杯中花园”,让她年入百万
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达呢?杨舒婷首先想到的是改良包装。一天,她正在翻看手机相册里的花艺作品,突然想:不如把自己的花艺作品融入包装设计里。每一款花茶可以找来新鲜花材,做成花艺作品,装进花盒,然后将照片印上包装,让用户感受到杯中的花茶就是鲜活美丽的花朵。她的创意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清润饮的配料中用到了金莲花,而市场上买不到新鲜的金莲花。我花了三天的时间,来回跑了3000多公里,把金莲花从承德坝上草原带回了南昌。”
除了视觉,杨舒婷还想从听觉、嗅觉上提升用户体验。她在茶包背后印刷二维码,扫码后可听到与此款茶相搭配的音乐;她还在茶盒中放入经过精油熏制一个月的卡片,带有“花作”的专属味道。
2015年9月,花作“杯中花园”品牌塑造完成,并成功上线销售。与此同时,“花作”的公众号同步上线,以“舌尖上的花朵”为主题,向用户介绍鲜花美食。“紫藤花蜜饯”“蒲公英挞”“樱桃玫瑰冰粉”“紫罗兰可丽饼”等十道鲜花菜谱引爆朋友圈,赏花吃花,成了很多家庭的乐事、趣事。这一举动让微信平台的转化率提高了40%。
销量提升的同时,“花作”也获得了资本青睐。2016年5月17日,杨舒婷与熊猫传媒合办了一场路演直播活动,在两小时内收到来自于汉昀孵化器基金、麓晨创投、玩趣基金的185万元天使投资。紧接着,“花作”又与“冠生园”合作,在特殊节日推出一些定制款,比如中秋款花茶月饼礼盒等。
目前,“花作”花草茶包括“红颜饮”、“美目饮”、“清润饮”、“舒甘饮”、“平安饮”五款配方,客单价96元,全国约600名个人加盟。月销售额从最初的6万做到20多万,很快又上升到30余万元。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其实,杨舒婷能取得如此成绩,不仅经营模式很简单,更没有花一分钱做过广告,“花作”的宣传少得几乎可以用“不声不响”来形容。对此,这位90后女孩却显得气定神闲:“因为我们的杯中花园足够美,使得顾客会自发地拍照、传播,而且不会只拍一次,因为每一次的花茶都会略有不同。”
杨舒婷还自豪地调侃说,只要见过一次的人,都会脱口而出:“啊,你在喝‘花作’!”而不是一句模糊的“你在喝花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