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银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银行

货币银行范文1

[关键词]货币错配,汇率风险,金融危机

一、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货币错配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用不同的货币计值,或者其业务经营活动中收入与支付用不同的货币计价,并且没有采取任何工具或手段规避汇率风险的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货币错配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巴西及俄罗斯的金融动荡均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汇率急剧波动甚至货币危机,而货币错配是汇率风险产生的前提,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错配既是导致这些国家出现汇率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也是这些国家在危机之后经济不能很快恢复起来的重要原因。在所有发生过危机的国家中,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敞口(近似货币错配)都有显著上升,见表1。阿尔巴(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不仅银行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在上升,在韩国、印尼和泰国,它们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币负债也快速上升。伯恩塞德、艾克鲍姆和雷贝罗(1999)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在危机前夕,存款货币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存在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叫。

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增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以外,它还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的选择,它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出现“浮动恐惧”,并最终被迫走上美元化道路的重要原因。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币错配程度相当轻微,再加上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自从2000年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FDI的不断增长,我国近年遭遇一种新型的货币错配即债权型货币错配,同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债务型货币错配一样,债权型货币错配对我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构建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全面及时地把握我国银行体系的货币错配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变化,相关部门可以据之迅速做出反应,将货币错配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这对保障银行部门的安全营运和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国出现货币危机或者本币急剧升值时,较低的货币错配程度有助于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关系

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与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目标是不同的。金融危机预警的目标是根据相关指标值的变化以及经验数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为决策当局采取措施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决策参考。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监管当局了解银行系统的外汇风险并对银行危机的发生进行提前预警。正由于它们的目标不同,因而功能上也存在差异。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在于识别和揭示银行体系中蕴含的外汇风险,它不能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它能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经济重建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强调全面性不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仅关注银行与企业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的币种匹配情况,或者说只关注经济的货币层面,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不仅关注经济的货币面,而且关注经济的基本面。

卡明斯基等人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有效的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应当包括一套广泛的指标,并能获得充分的统计支持。他们认为,可以作为货币危机先行指标的变量是:国际储备下降数量、货币升值、信贷扩张、持续的通胀率、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实际GDP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上升、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财政赤字。基本上不能用于危机预测的变量是:对外债务、经常账户。而其他变量与危机的关系难以确定。从他们的研究来看,货币危机的先行指标如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以及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等已经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换言之,货币错配指标应该是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说明,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重要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并非可有可无,因为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侧重于测量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应该说,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是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有关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来看,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其相应指标主要由外债余额、外汇储备及其同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如GDP、进出口总额之比而构成。从这些总量指标上很难看出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严重程度,因而是不全面的。此外,这些指标中不涉及企业货币错配情况,其实企业部门如果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同样会给银行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是信用风险)。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弥补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存在的这些问题。

三、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功能及主要内容

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并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对银行危机进行提前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功能是,通过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密切监控,对银行体系系统性的外汇风险提出预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风险。同时,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或指标相结合为监管当局提供金融危机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模块:(1)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模块;(2)风险预警信号模块;(3)对策反应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为了准确测量银行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货币错配程度,为风险预警做准备。第二个模块主要是设计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临界值,对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程度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将是下一步采取应对措施的依据。第三个模块设计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货币错配程度,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预警系统构建的关键是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选择。笔者将结合相关货币错配指标及本国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银行总体货币错配指标体系,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银行货币错配的测算指标应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还要包括直接货币错配指标和间接货币错配指标。具体说,指标的选取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相关性,即选择的指标与货币错配具有高度关联性;二是数据可得性,即指标中涉及到的数据能从一定渠道获得,最好来自国民经济统计与金融统计;三是互补性,即指标之间能相互补充,从而全面反映货币错配状况。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体系如图1:

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体系分两大类:

一是直接货币错配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1)全部银行净外币资产总额与银行总资产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银行资产币种结构,在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下,这一指标非常有效,比值越高说明债权型货币错配越严重;(2)外币存款占全部存款之比(即货币替代指标),这一部分刻画国内的外币化程度,比值越大,表示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3)国外负债占全部负债之比,反映国内银行承担的外债水平,比值越高,同样表明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4)全部银行净外汇敞口头寸与全部银行资本金之比,反映银行承受外汇风险的能力,其比值越高,越容易出现系统性的外汇风险;(5)表外业务未抵补外汇合约总值,是针对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参考指标,表外业务中涉及外汇的部分增长越快,货币错配的可能性越大,同样给银行带来的外汇风险也越大。

货币银行范文2

最迷茫的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并推动经济增长或防止经济衰退。现在中国的中央银行和世界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共同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先后采取了一些非传统的、未受检验的、而又备受争议的政策工具,但结果是,一方面经济增长乏力,另一方面也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下一步货币政策到底该怎么办?

从中央银行来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先后采取的一些非传统的新型政策工具目前大多尝试完了,但在美、英、日等国,其政策效果却不理想。美国在2008年危机前曾出现过信贷繁荣,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房价在2006年就开始下跌,这使房屋建筑量急剧下降,大量建筑工人失业,影响到经济增长,但在此后的两年,美联储通过持续低利率刺激政策抵消对增长的不利影响,同时使失业率极为温和。但所有这些努力均在2008年9月因雷曼兄弟破产而发生变故。在其后的五年,美联储先后购买了2.8万亿美元的资产,而外国投资者则购买了2.3万亿美元的同类资产。美联储至今仍给出混乱信息,一方面在5月宣布将放慢债券购买的进度,但同时又承诺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进而又担心资产泡沫。这种基于形势判断给出的政策信息的不确定性,也体现在华盛顿的党争上,导致美国主要企业坐拥2万亿美元现金而不敢进行投资。无独有偶,混乱情形也出现在英格兰银行,目前在新行长带领下,希望维持一个较低的利率预期,但同时又担心通货膨胀。

人民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经济低迷,一度实施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充裕的流动性遏制经济下滑,使宏观经济在滑中趋稳。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难度越来越大。从总量工具看,货币供应量非常可观,但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和可控的范围内,但货币所代表的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部门的不多,后者仍感到资金紧张;进一步,实体经济部门产能过剩突出,结构问题严重,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至今缺乏理论和实际的佐证,以致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灵活性、弹性和针对性均难以准确把握,更难以为各界所理解。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看,多年来在竞争中扩张业务和防范风险是其经营管理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首要任务,因同质竞争严重,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普遍呈现贷大、贷长、贷亲现象,这使银行们当期的效益和不良资产的比率见好,似有走向极端的可能。笔者曾提到,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率过低,平均在1%左右,许多接近于零,而银行和监管者却还沾沾自喜,以为天下太平万事大吉。殊不知,银行本质上就是玩风险、经营风险的,在社会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必要满足的情况下,不良贷款比率长期过低,这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服务不到位,监管错位,逃避社会责任的突出表现。当期信贷资产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资产,若把贷大、贷长、贷亲视为非正常情况,则银行家们接下来若要正常经营,会不知所措;若视为正常情况,则社会接下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

上述情况长期不扭转,会危及经济金融的可持续正常发展。根本解决上述问题,须首先弄清问题的根源。从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分析,货币失速的本质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因此,关键要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大多限于概念和逻辑推理,针对性弱,有效性更弱。客观讲,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重大差异。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财政在危机救助和解决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多以紧缩为主,这样一松一紧,政策效果部分对冲,在解决了危机可能导致的金融体系崩溃时,经济增长又长期处于低迷状态。G7现有2700万的失业人口,失业率高居不下,就是明证。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是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首要问题,不可忽视,即使是未受危机冲击的日本,其在“安倍经济学”的影响下,虽然经济情况略有好转,但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仍接近250%。

中国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要弄清三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影响。其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见仁见智。客观分析,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远不如美国发达。目前对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作用普遍存在高估,根本原因是现行统计制度不完善,将一些本应归入正常银行业务的金融交易活动归入了影子银行系统,如信托、理财业务等。按典型的影子银行功能估算,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系统对融资的贡献约在9%,在整个金融交易活动中,属于应重视但无决定性作用的地位。

二是真实债务规模的影响。中国在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带来信贷高增长后,到底整个社会的真实债务规模有多大,有多少是当期应该偿付的,举债人有无偿付能力,由于缺乏健全的统计核算制度,现在很难准确评估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而这恰恰是一个潜在的金融风险点。据高盛分析,在2012年,中国公司债务占GDP比重是142%,地方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是22.5%。这到底准不准?是高估还是低估?至今似无令人信服的判断。

三是利率的价格发现功能到底有多大。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与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比较,与国际同类金融业务比较,明显偏高。目前的利率水平与结构,不利于存款人,而有利于借款人,也有利于银行,在货币资金供求总量和结构明显不平衡的环境下,现有利率体系对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难有公平和公正,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严重扭曲。在这种情况下,靠利率市场化改革来疏导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能解决问题吗?利率市场化改革能解决现存银行利率与高利贷利率脱节,并经后者对冲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问题吗?(如国家对房地产金融和住房信贷的宏观调控,就受到高利贷的严重对冲),目前鲜见可信的答案。

货币银行范文3

一般来说,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社会信贷供应量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两方面来体现,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1.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看,影子银行能够取代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扩大社会信贷投放量。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可以帮助企业从商业银行以外获取信贷资金,并将这部分资金存入到商业银行,这就扩大了社会贷款供给总量。另外,影子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和信贷业务,其利率往往比商业银行利率要高得多,这就会吸引大量社会储蓄,减少商业银行存款,流动性要求减低,由商业银行决定的超额准备金也会相应的减少,这会放大货币乘数,增大社会货币投放量。另外,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将大量资金置于银行体系之外,打破了传统货币供给机制平衡,降低了人民银行预测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的准确性,无形中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信用创造功能扩大了金融市场信贷投放量,影响正常的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削弱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2.影子银行对传统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

传统利率传导机制为:紧缩性货币政策i上升I下降Y下降。也就是说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促使利率i上升,这就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导致社会投资I下降,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产出Y下降。如果存在影子银行的话,当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信贷利率i提高,企业会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量,转而通过影子银行融资。因此,社会投资I可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甚至会上升,社会总产出和需求不变或增加,这就削弱了人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二、对策和建议

1.健全和完善货币传导机制

(1)突出商业银行的传导地位。

要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严格限制各类金融交易行为范围和幅度,从源头上化解金融市场主体有效性缺位的问题,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建立一套贯通的政策响应和执行机制,为实施货币政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向中小企业倾斜。商业银行体系是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而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渠道又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这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有效实现的关键环节。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少数行业,这使得中小企不得不向影子银行寻求融资机会,产生了大量不规范的借贷行为。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体系,彻底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难问题,是有效规避影子银行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2)增强宏观调控机制针对性。

人民银行要加强影子银行资金价格分析,对不同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对流动性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采取正确的措施规避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充分利用利率手段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监控,有效遏制影子银行对流动性调控的干扰。

2.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1)调整准备金的统计口径。

在存在影子银行的情况下,大量流动性流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实际提缴的法定准备金。如果将经影子银行流通的资金计入到货币供给的统计范围内,就可以计算出更加贴近社会流动性实际情况的准备金数值,从而有效化解影子银行干扰社会流动性的问题。

(2)提高再贴现工具的作用效力。

一直以来,国内再贴现工具利用频率较低,随着影子银行影响力不断增强,商业银行消化持有票据的途径选择越来越多,这显著降低了对央行贷款的依赖性。因此,要提高再贴现工具的效力,一方面要对当前金融市场上的票据理财、变相票据、"双买断"等操作加强规范。同时,要进一步规范会计操作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严厉查处。另一方面,要明确再贴现工具的功能地位。过去以来,再贴现工具主要充当了市场培育和资金结构调整工具,通过对贴现对象和贴现条件的约束来调节经济结构,而忽视了其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功能和作用。今后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以票据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再贴现利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3)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但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实质没有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节功能。央行票据存在的持有主体、期限结构、发行成本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因此,从长期来看,要尽快健全和完善国债市场,特别是短期国债发行和提高国债上市流通效率,合理配置国债市场资源。另外,要将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优化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货币市场体系,加强各专业市场之间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资金流动性,并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机制,并准确传递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实现其调控目标。

三、结束语

货币银行范文4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可以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其中与银行关系密切的是信贷渠道。早期关于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及其与货币政策贷款渠道效率的比较(Kashyap、Stein和Wilcox,1993)。如今,众多国内外学者将研究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利用银行或企业的微观数据来研究银行异质性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影响。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规模大、资本水平高、流动性水平高的银行信贷收缩越不明显(Altunbas等人,2012;Jimenez和Ongena,2013)。但一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存在特殊性,在某些制度安排(如政府隐性担保、存款保险制度等)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论(Takeda等人,2013)。此外,一些学者还从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股权结构等视角分析了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之间的关系(Bhaumik等人,2014)。在我国,企业和居民的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而存款又是银行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王毓和胡莹(2011)利用我国加总的数据,通过VAR和VECM模型研究发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有显著差异。李涛和刘明宇(2012)等学者研究表明,当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资产规模小、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高的银行,贷款下降幅度较大。冀志斌、宋清华(2013)等运用我国上市银行数据研究了上市银行股权结构、高管薪酬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关系。总的来说,我国学者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利用VAR或VECM模型将银行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的部门进行总量分析,较少将银行作为一个微观主体来研究其对经济的影响。近期,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将银行微观数据加入研究,但目前对于银行异质性的讨论大多基于银行资产规模、资本状况及盈利性这三个特征。本文将考虑银行资产规模、资本状况、流动性、盈利性、经营效率五大银行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两个子样本,将股权结构特征也纳入考虑。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本部分设定参照Kashyap和Stein(2000)、Gunjia和Yuan(2010)的经验模型。Kashyap和Stein(2000)运用分组法将银行按照规模、流动性水平、资本充足程度分组,讨论了货币政策变量在银行异质性条件下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Gunjia和Yuan(2010)在Kashyap和Stein(2000)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银行异质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变量的交叉项纳入模型。分组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加清晰反映出货币政策及银行异质性特征对信贷投放的直接影响,而交叉项法可以进一步考察不同银行在面临货币政策变动时,各银行异质性特征对其信贷投放的间接影响。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根据研究目的和意义,我们综合采用了Kashyap和Stein(2000)分组法与Gunjia和Yuan(2010)交叉项法,选择相应的变量考察银行异质性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基于分组法构建的模型如下:d(lnloani,t)=α0+α1d(lnsizei,t)+α2eai,t-1+α3roai,t-1+α4roei,t-1+α5liqi,t-1+βMPt+γd(lngdpt)+mit模型中,被解释变量d(lnloani,t)代表信贷规模的变量,以银行贷款的对数增长率表示。解释变量分为三类,一类是表示银行异质性特征的变量,主要有d(lnsizei,t)(银行总资产)、ea(资本水平)、roa(盈利水平)、liq(流动性)、roe(经营效率),分别以银行总资产对数增长率、权益/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流动性资产/总资产、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表示。为减轻内生性问题,我们将银行异质性特征变量取滞后一期值。第二类代表宏观调控层面的货币政策变量MPt,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数据。第三类代表信贷需求层面,以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对数增长率(d(lngdpt))作为信贷需求的变量。mit为随机误差项,它满足相互独立、零均值、等方差的假设。在这个模型中,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通过系数β体现出来。而银行异质性特征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具体就体现在系数αi上。基于交叉法构建的模型如下:d(lnloani,t)=α0+α1d(lnsizei,t)+α2eai,t-1+α3roai,t-1+α4roei,t-1+α5liqi,t-1+β1MPt*d(lnsizei,t)+β2MPt*eai,t-1+β3MPt*roai,t-1+β4MPt*roei,t-1+β5MPt*liqi,t-1+γd(lngdpt)+mit在该模型中,交叉项考察了在银行异质性条件下,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可通过直接观察系数βi识别。为了验证银行异质性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我们选取上市银行进行样本研究,至今,已有16家银行完成上市。其中,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上市较晚(两家银行均于2010年上市),数据不足予以剔除。此外,考虑到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规则不尽相同,基于数据的统一性,本文将深圳发展银行和宁波银行(两家银行均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在样本中予以剔除。最终选择12家在上交所上市的银行2007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分析1。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及wind数据库。本部分的解释变量主要是政策变量及前定变量,因此内生性问题并非是主要问题,主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即可。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估计方程之前,通过Hausman检验判定是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详见表1。

(一)分组法估计基于分组法的估计结果如表2:从总样本的分组回归结果看,银行规模、资本水平、盈利性、流动性水平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显著,而银行效率变量的系数基本不显著。规模因素是影响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信贷增速的最主要因素,银行资产规模与信贷规模增长正相关。我国实际GDP增量对各类型银行信贷增速具有2%个点的负向影响,表明我国银行信贷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从子样本的实证结果看,国有大型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驱动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国有银行资本资产比率系数不显著,而中小银行更易受资本资产比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一方面,国有银行背靠国家信用,即使资本金下降,也未对其信贷规模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国有银行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本“硬约束”,特别是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作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为了发挥银行业“稳定器”的作用,势必将资本比率控制在较高的水平内,资本金的微弱下降不会对其信贷投放产生过多影响。而中小型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缺少足够的政府隐性担保,随着银行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中小型银行对其风险资产和信贷的约束逐步强化。从表2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系数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银行信贷供给的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存在性。

(二)交叉项估计采用交叉项估计,一方面可以检验分组估计的稳健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考察银行异质性微观特征是否会影响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基于交叉项法的估计结果见表3、4。从表3、4可以看出,银行规模、资本水平、盈利性水平、流动性水平对我国上市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显著,而银行效率未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分组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对比子样本估计结果,不难发现,中小型银行的信贷增速更易受资本比率的影响,这同样验证了分组估计的结果。我们更关注的是银行异质性特征变量与货币政策交叉项的系数符号及其显著性。1.银行规模变量与货币政策交叉项的结果观察表3、4,银行规模变量与货币政策交叉项的结果都十分显著,且为负相关关系,表明银行规模越大,其信贷增速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反应越敏感,对信贷规模抑制作用越强。银行规模作用的效果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存款作为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供给者存在明显的“规模偏好”,在存款利率下限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存款者更倾向于将资金存放到大银行。2.盈利性水平的交叉项估计结果当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中小银行的盈利性水平越低,货币政策对其信贷规模抑制作用越弱;而国有银行的盈利性水平并不会显著影响货币政策抑制银行信贷增速的效果。这是因为,国有银行盈利水平高且盈利来源多元,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其盈利性风险的影响较小,信贷规模收缩并不显著。而中小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盈利性,更具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动机。即使央行为了控制信贷扩张实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盈利性水平低的银行也有较强的信贷扩张冲动,所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其信贷规模抑制作用弱。3.银行效率的交叉项估计结果银行效率大小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大多数情况下,银行效率与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关系不显著,但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国有银行的银行效率越高,对信贷规模增速的抑制作用越强。4.资本水平与流动性水平的交叉项估计结果综合表3、4,资本水平与流动性水平的交叉项均不显著,对此,我们提出如下解释:第一,我国宽松的资本补充机制弱化了资本水平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作用。在我国宽松的资本补充机制下,资本金管理中并未建立起资本、信贷规模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且陷入了“信贷扩张———资本水平下降———再融资———资本水平上升———信贷再扩张”的被动状态,因此资本水平并不会影响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第二,银行同业拆借制度弱化了流动性水平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作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不仅作为同业之间调整资金余缺的市场,而且成为了银行扩大资产业务的重要手段。样本期内,我国上市贷款规模增长率增加明显的时期,流动性水平下降明显,随后,各家银行寻求同业拆借资金补充流动性比率,陷入了“信贷扩张———流动性水平下降———银行同业市场拆入资金———流动性水平上升”的被动情况。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各银行的信贷供给水平并不会因流动性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化反应。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2家上市银行2007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的面板数据,探讨了银行异质性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

(一)规模特征是影响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异质性反映的重要因素;中小银行的盈利性水平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中小银行的盈利性越低,货币政策对其信贷规模抑制作用越弱;资本水平和流动性水平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银行经营效率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在“吸存放贷”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之下各大银行热衷于不断扩大资产规模,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银行资产的风险也在集聚。现阶段,我国银行资产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房地产贷款这两个方面。在此情形下,银行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将资产规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在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和规模经济及控制资产风险之间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提高盈利性水平能够增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但并不意味着盈利性越高越好,银行经营应始终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统一原则,在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和维持银行“三性”原则之间尽可能达到平衡。

货币银行范文5

一、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构成

1.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导致金融需求急剧加大,然而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包含内容有限,无法满足金融需求的与日俱增,这就为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需求基础。

此外,我国的金融体制还未完全市场化,金融抑制现象普遍存在。就目前来看,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仍处于主导地位,其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政府对于金融资源的控制,造成银行无法成为名副其实的完全市场经济主体,信贷配置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影子银行作为连接民间资本的纽带应运而生,以较高的利率从民间吸收进来的存款以更高的利率贷给中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缺少对中小企业的相关金融服务,迫使中小企业投向民间借贷,加速了影子银行发展。

2.我国影子银行的基本构成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活动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还包括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些活动虽处于现有的金融监管范围内,却没有直接受到银行监管约束和货币政策约束。

(2)监管机构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国目前存在许多由监管机构批准成立的经营某些特定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通常不吸收公众存款,而要根据核准的业务范围进行经营,主要有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此类机构的监管方式及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

(3)政府相关部门核准或报备的专业性公司。政府相关部门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设立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机构,如典当行、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担保公司等。此类机构金融需求很大,发展速度也相当快,大多以直接或间接信贷业务为主,它们所受金融监管的约束比较少。

(4)民间金融。我国民间金融主要指经营非正规金融业务的金融组织,它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合会以及地下钱庄等。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影子银行的一系列活动,导致融资严重脱媒,利用各种形式包装、销售或转移贷款,定会降低货币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货币工具的作用效果。此外,从公开市场业务角度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它们的出现以及价格的波动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那么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所发行的证券,也必将遭受某些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央行对利率期限结构的调控能力会相应削弱。

2.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首先,影子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增加了信贷供给,实际扩大了社会总的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出现偏离,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而且影子银行的信贷供给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给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极大干扰。此外,影子银行对利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民间融资由各方按照单独的供需情况决定利率,利率高达20%―30%,是贷款利率的数倍;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也高于存款利率,且一般情况下理财资金发放的信托贷款的利率也高于一般贷款水平,实际利率高于央行水平。为了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争取金融资源,影子银行确定的实际利率普遍要高出一般水平。影子银行的资金定价机制更能反映资金的需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利率的半市场化,大大偏离了央行所确定的存款利率水平,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造成了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大量不确定性因素,故本身的时滞性就具有不确定性。而影子银行的膨胀式发展给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参与主体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金融机构和居民的投融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结构变得愈加复杂,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

3.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保持物价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造成的梗阻和渗漏,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来看,影子银行体系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大量替代存款类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导致货币和金融资产之间替代性逐渐加大,货币统计更加困难,传统的货币供应量已经难以真实地体现流动性水平,影子银行所创造的流动性或许应当归入广义流动性的范畴。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1.优化货币政策工具。随着我国金融发展程度的逐渐提高,经济体系中的融资已经不仅限于银行信贷,但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却依然把商业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因此,央行和监管当局理应及时优化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侧重对银行信贷的调控,却又不仅限于此,扩大范围,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此外,央行应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以利率型货币政策工具为辅,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能够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对价格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效率。

2.实施统一监管。影子银行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分界线,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商业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能够投入到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利息外收入,这导致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格局。因此,应当推动“一行三会”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实行统一的“大监管”模式。

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影子银行一般都是规避金融监管的产物,有一定的隐蔽性,想要获得其数据和信息是极为困难的,给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等各方金融信息可以共享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

货币银行范文6

(50人论坛·北京)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后,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超国家货币和超国家机构。欧元作为欧元区单一货币成为超国家货币,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的机构负责制定统一货币政策。欧元的诞生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创建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空前的创新实验,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105条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在不影响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欧盟的总体经济政策,促进总体经济活动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然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物价稳定的目标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就如何实现物价稳定做出具体规定。

1、货币政策战略对欧洲中央银行尤为重要。首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但欧洲中央银行自身的声誉及其政策的可信度必须在实践中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 欧洲中央银行的合法性不足。现行经济中,货币本身并无真实价值,是依靠发行主体的力量支持其流通的货币,因此,一个明确的、有能力的、拥有自主资源和资源处置权并能够担当最后贷款人的发行主体是至关重要的,统一的政治实体是货币既定的前提。欧洲中央银行是没有国家的银行,欧元是没有政府的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并没有对欧元区经济资源的处置权力,欧元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信用不足。再次,从各国的历史经验看,运用货币政策抑制物价上涨或促进经济增长往往存在1-2年的时滞,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一系列的传导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而传导机制本身也经常随经济主体行为或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第四,货币政策战略的制定不仅能够为欧洲中央银行提供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以利决策,而且也是欧洲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途径,社会公众据此可以对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为保证欧洲中央银行正常运转和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战略至关重要。

2、货币政策战略的原则。欧洲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战略能够使欧洲中央银行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维护欧元区的物价稳定,让社会公众相信欧洲中央银行有信心和能力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物价稳定的首要目标。第二,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即货币政策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并且容易为社会公众了解和把握,社会公众能够拥有充分的信息和广泛的渠道对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程序和效果做出判断。第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货币政策战略应当排除可能来自欧盟和成员国对中央银行的政治压力,独立自主行使货币政策的职能。

3、货币政策战略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对物价目标给以明确的量化规定,同时通过对主要中间目标的选取,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中间目标虽有差异,但一般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名义收入等。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战略包括三个方面,(1)对物价稳定做出明确的量化定义。(2)为实现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确定货币政策战略的中间目标,欧洲中央银行称其为两个支柱,一是公布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参考值,二是运用一系列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率、消费、工业生产、就业、汇率、对外贸易等)对欧元区价格变动趋势及物价稳定的风险进行评估。

二、物价稳定的量化

按照欧洲中央银行的解释,所谓物价稳定是指一年中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低于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物价稳定并非要求消费物价协调指数持续下降,即出现通货紧缩。之所以选用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作为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是因为欧盟成员国都使用消费物价指数,便于欧盟在各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

欧洲中央银行的物价稳定目标是针对欧元区整体的,并不为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物价形势变化所左右。物价稳定必须在中期内维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引起物价变动的一些短期因素对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干扰。导致物价变动的短期非货币因素很多,比如一国税收体制改革、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些显然是欧洲中央银行不能左右的,其货币政策自然不能因短期物价变动而改变。关注中期物价稳定,也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

欧盟统计局每月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 同时公布77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其统计数据可回溯到1995年。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计算权重为:

-----------------------------------------------

鲜活食品之外的食品(面包、饮料、烟草等) 13.4%

鲜活食品(肉类、蔬菜、水果等) 9.0%

非能源工业品 32.5%

能源产品 8.8%

服务 36.3%

------------------------------------------------

三、广义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欧洲中央银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最重要的中间目标,明确规定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参考值为年增长率4.5%,并以三个月的移动平均值为基础计算。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德国战后的货币政策实践有关。西德中央银行长期把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基本实现了稳定物价的最终目标,在反通货膨胀的长期实践中树立了崇高的信誉,欧洲中央银行仿效德国的做法,会为其初始阶段的运作赢得可信度。

选取一个特定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参考值,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如果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其参考值出现偏离,欧洲中央银行就要分析造成偏离的原因和影响,只有当这种偏离会对物价稳定构成威胁时,欧洲中央银行才会调整其货币政策。二是如果不是作为参考值,而是设定一个变动范围或高限,社会公众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误解,认为货币供应量超过规定的范围,欧洲中央银行就要改变货币政策,调整利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回到允许的范围内。三是有利于欧洲中央银行灵活机动的制定货币政策,维持中期物价稳定,并通过向公众公布实际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其参考值出现偏离的原因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欧洲中央银行选定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4.5%的依据为,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低于2%;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潜在增长年率为2%-2.5%;货币流通速度趋势性每年下降0.5%-1%。

四、影响价格变动的一系列经济指标

为使货币政策有效地维持物价稳定,还必须对影响物价变化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做出评估。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欧洲中央银行确定的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增长年率的参考值为2%-2.5%,如果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参考值发生偏离, 欧洲中央银行就会关注其原因以及对物价带来的影响。欧洲中央银行同时考虑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其他指标如消费、投资、工业生产等。1999年,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99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8%,2000年增长3.5%,鉴于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2-2.5%参考值,欧洲中央银行从1999年11月份起七次提高利率2.25个百分点,使利率水平在2000年10月份达到4.75%。自2000年底,经济开始减慢后,欧洲中央银行采取相反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5月份起5次降低利率2个百分点,使利率水平在2002年12月份降到2.75%。

2、财政收支状况和债务负担。财政收支和债务负担不仅通过公共消费和转移支付直接影响消费和投资,而且会通过赤字和债务的融资对物价造成严重影响,并长期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2001年以来,欧洲经济发展速度大减,葡萄牙、德国财政赤字相继突破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部分成员国提出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的严格规定。对此,欧洲中央银行表示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