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范文1

智慧社区建设内容为开发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及提供基于平台应用的各项服务,包括:

社区三维数字地图应用支撑平台;系统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用子系统;智慧购物、智慧医疗、智慧家政、智慧物业、数字阅读等第三方业务的接入;实现多终端的第三方支付。

一、 智慧社区建设的意义

1、东湖明珠智慧社区应用适度超前的先进、适用、优化集成的技术和设备体系,为小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健康的家居和办公环境。提高该项目的整体定位和档次。

2、东湖明珠智慧社区建设,以具体的社区为单位,结合了家政服务、医疗等,整体与武汉市数字家庭协会推进武汉市的数字家庭建设的思路相吻合,相互关联。

3、武汉市数字家庭协会已确定为其首个示范项目,可申请取得地方政府关于智慧社区的授牌。

4、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研发成功后,可进一步形成成熟产品,推广运用到其他社区项目。并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智慧城区的研发和建设。

二、 建设内容及实现功能

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网络,以云平台、FTTB/FTTH、WIFI、3G网络为依托,为社区居委会提供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物管提供智慧物管、为社区商家提供适应各自行业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智慧商家平台,使得社区居委会、物管、商家能够通过此平台向社区业主提供政务、物业及商圈服务。同时,平台还可集成公用事业单位(水、电、气、电信)的缴费平台和银行的支付网关,为业主提供社区一站式便民支付服务。同时,平台支持安防系统、门禁系统等智能化子系统的集成,为业主提供一卡通服务。

“东湖明珠”智慧社区以统一的业主号/业主卡作为唯一身份识别标志, 建立五屏互动,即由“入户数字对讲触摸屏、客厅电视、卧室电视、平板PAD、智能手机”组成的智慧家庭服务系统。

在家通过对五屏的点播或触摸实现以下功能:

智慧物业:实现物业费、水电费、燃气费的交纳与查询,物业管理信息推送服务。

智慧购物:可实现家庭日用品,如米、油、饮料、水果等点播后10分钟内送货上门服务。

智慧医疗:实现医疗档案智慧管理、医疗保健预约上门报务、医疗紧急呼救、空巢老人远程看护、远程诊断等服务。

智慧家政:实现预约家政上门、家政费用缴纳、家政服务评价、投诉、建议等服务。

数字阅读:实现与中国字图书馆的链接,在线海量阅读服务。

三、 具体实现

1、 综合服务平台可实现系统单点登录控制,一站式应用服务; 基于角色和个性化的信息访问与控制; 操作界面与数据分类,分布式多源异构信息的统一。属于个性化的操作,操作模式简单,方便管理员登录操作。

2、终端界面用户体验度强。画面简单,便于操作,分级菜单点击即可进入,便于老人及小孩操作。

3、 应用模块的实现:

1)智慧物业,此模块内容建立后由物业公司负责内容推送和维护。

2)智慧购物,与武汉市社区布点最多的中百超市商谈电子购物平台搭建、配送及送货上门服务。

3)智慧医疗,在社区医院建立社区医疗保健管理档案,记载及更新社区人员体检记录,跟进提醒社区人员定期检查,在配置远传血压计、脉搏计等设备的家庭,通过每日数据监视社区人员健康情况,实现社区人员慢性病的预防、发展及治疗。在社区医院设置远程诊断室,在社区医院设置老人及特殊病人监控室,可与医院值班室共设一室。在申请了老人或特殊病人监护的家庭设置无线监控摄像头或无线红外监测探头;老人及特殊病人居家信息通过WIFI及网络传递至值班室,值班监视人员通过监视或视频分析提供的信息即可获知异常状态,同时上门看护。老人或特殊病人亦可通过家庭医疗呼叫按钮呼叫医院上门看护。

4)智慧家政,与武汉市家政服务排名前三的家政公司商谈,建立家政服务模块,实现家政服务的预约、缴费、服务质量监控和投诉建立处理。

5)数字阅读,购买中国数字图书馆馆藏书库,社区用户可免费及付费阅读书籍,未来可推广在线教育。

社区建设范文2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到2015年年末,要建成1000个国家低碳社区的试点,在2017年的时候,择优建成一批国家级的低碳社区的试点示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财力不足,而低碳社区又具有公益性,因此,注重商业化运作平台,引入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虽然低碳社区在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PPP模式在供给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但将PPP模式与低碳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已有研究主要是从低碳社区模式选择、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对已有案例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关于低碳社区具体建设方法与融资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PPP视角的研究更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运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启示,为应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减轻以及放缓全球暖化冲击,顺应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己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各国在建设低碳社区方面己迈出领先一步,低碳社区建构是为未来整体施政应考虑的重要课题。节能环保是探索推进PPP模式的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创新运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关于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城市空间从低碳绿色的角度可以分成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低碳社区(中观)、绿色建筑(微观)等小同的层级。

低碳社区的理论研究性发展。低碳社区建设的核心是零能源消耗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实现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科技创新、培育低碳文化、倡导公众参与和强化组织领导。建设低碳社区的主要途径是建造节能建筑、利用新能源、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社区结构、倡导绿色交通与倡导公众参与。低碳社区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PPP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具备管理的一般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还具有其它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职能:扩量融资,利用新技术以及特别值得强调的机制创新的职能。PPP模式的优点有:有效吸收民间资本,推动公共管理改革;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降低财政负担;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成本;设计理念超前和技术设备先进。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形“1+1+1>3”的机制,使进中等收人阶段的社会公众可持续地受益受惠;为一大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打开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空间,使现代市场体系更为健全和成熟;培育契约精神和催化专业、敬业的营商文明。适当的项目选择、合适的私人部门、明确的公私双方权利义务、合理的风险分配、适当的监管是PPP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总之,PPP模式对于政府来说,是必须积极运用来推进现代治理中化解财政压力、债务压力和充分尽责地实施和谐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城市的低碳发展将为地方政府预算增加新的压力和额外的地方融资需求。目前,低碳发展投资规模还远未达到可以满足低碳城市发展需要的程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低碳领域的投资资本不足。通过PPP模式创新,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整合公、私部门资源,发挥民营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PPP融资模式的初步设计包括:构建PPP气候融资管理制度框架;成立PPP气候融资专门管理机构;设立PPP气候融资绿色种子基金;组建PPP气候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完善PPP气候融资的碳交易市场;健全PPP气候融资绩效考评机制。要充分利用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政府资金的种子资金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低碳产业,可以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对低碳经济发展项口进行融资。PP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从管理视角看,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过程中,让私人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在实现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同时,为私人部门带来利益。在适当满足私人部门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PPP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关系,实行PPP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合作,实现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大众共赢的结果。

1、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虽然中国经济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但也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减少,难以满足提供大量优质公共服务的要求。低碳社区的建设势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等,单单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这时政府必须引入私人资本以满足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缓解政府财政压力,PPP模式符合时代的发展。2、PPP模式可以以较少的政府投资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激发潜在的投资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低碳社区建设的PPP实施的整个过程需要咨询、法律、金融、建筑、物业管理等各个行业密切配合,从而有利于补足短板,促进多个产业协同发展。3、在市场经济中,公共部门由于自身特点往往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落后,而私人部门具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为了提高盈利水平,有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因而,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作,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利益共享是维系PPP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PPP项目并不像商业项目一样,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私人资本具有逐利性,必须给予其一定的投资回报,才能保证关系的持续,有效率的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而低碳社区建设属于经营性项目,允许社会资本取得合理回报,比较适合运用PPP模式,这就为低碳社区建设的PPP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低碳社区包括两种不同形式,分别是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对于新建低碳社区可以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既有社区可以采用政府付费中的绩效付费,而且国家发改委在《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中指出,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地方社区投资建设,拓宽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国际合作资金等融资渠道,研究制定支持低碳试点建设的PPP等新型项目融资模式的优惠支持政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这就为PPP模式融资提供了支持。由于PPP项目投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运营难度大,成本高而利益回流较慢。合作双方必须处理好风险分配的问题,才能保证项目的低成本,高效率。政府方不能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把风险都让社会资本承担,必须加强合作。为防止社会资本为了一己私利推卸责任,政府方必须在项目的进行中,加强监督保证项目能够如期完成,资金能够有效使用,成果满足设定的标准。

促进CDM基金(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投资多元化,有效带动低碳投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在PPP项目融资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城司开展低碳社区建设PPP项目、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城市低碳投资基金,以及联合当地银行成立低碳融资平台,为公共与私人部门共同融资建设的低碳社区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保证低碳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低碳社区建设的PPP融资模式,能有效促进低碳发展产业化、商业化,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社区等级进行认证,获得认证的社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和政府奖励等。比如税收优惠,对低碳社区项目建设过程或者项目后期利润所涉及的相关税种,采取减免措施,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低碳社区建设除了要政府采取大量行动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居民身上,他们是最终受益者与执行者,是实施低碳社区的主观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让居民做低碳社区的主人,参与到低碳社区的规划、决策和管理中,在参与中让低碳社区的理念根深蒂固。

作者:李琳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社区建设范文3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从这次调查情况看,目前20个社区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办公条件有了改善,初步做到了有房可用,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各项功能逐步得到完善,新的社区工作机制开始形成。去年城市管理“”活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今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中,各社区积极履行职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14个社区荣获市示范社区称号,我市被省民政厅表彰为社区建设示范市。

在肯定社区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照创建工作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设施不配套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尚未解决,有的社区虽然目前有房可用,但面积较小,大部分社区都没有专用的活动用房,与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去年城市管理“”活动,大多数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居委会是通过租借办法解决的临时办公场所。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都在60平方米左右,南街居委会面临拆迁。近期,市四套班子负责人“下访”,社区,办公用房今年有望解决。20个社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四室一站”,缺少活动场所,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小区没有实施封闭,四面朝外,几个门同时开,对小区治安防范带来难度,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实施。20个社区所属有一定规模的60个小区中,小区已由开发商为主体实施了前期物管,起点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年,花园获得省优秀住宅管理小区称号。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小区难以实施规范的,特别是一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存在问题较多,群众反映较大。许多小区前期建设中未设置公厕,个别小区将公厕出租,小区内活动空间小,全民健身器材无法安置,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潜在的问题比较多。南苑小区已召开了业主大会,选出了业主委员会,但与上海恒联几次接触后,对方感到难度较大,接手管理的意向仍不明确,物管方案难以实施到位。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加强硬件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开发早的小区当时限于实力和条件,规划设计难以一步到位,执行社区用房的有关政策规定也不够严格。

2、工作机制不健全市委[]34号文件明确了社区职权,赋予社区必要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同时提出了3条具体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从前一阶段情况看,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下放管理职能的工作刚开了个头,市级机关不少职能部门并没有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有的部门强调自身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担心放权给社区,做不好还要添乱,增加工作难度;有的职能部门工作原来就与社区关联度较大,你要做继续做,并没有按照34号文件要求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就是不放权,不下拨经费。由此可见,如何及时协调解决市委34号文件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队伍素质不适应随着城市管理重点下移,社区工作的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区工作的难度增大了,这就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他们有的是从原镇属企业调整过来的,有的是从镇机关精减下来的,有的是乡镇合并前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需要,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应对居民提出的各种要求,显得力不从心;部分社区人手明显不足,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用说加强日常管理,就是参加上级机关的会议,也经常出现一个人同时要参加几个会议,同时接收几个部门的工作。

二、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主题和目标

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充分运用获得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的有利条件,更要及时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摆正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同心,各方支持,形成促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并努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镇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建议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分管社区工作,集中精力,专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种矛盾。镇机关设立的社区工作办公室,要调配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切实从组织领导上为社区工作提供保证。到年,城区设20个社区,每个社区正式人员4名、聘用制人员3名;正式工作人员和聘用制人员,大专以上文化比例80%、平均年龄45岁、党团员比例50%。

三、市城区社区建设的实施步骤

1、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条件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社区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议市政府用两年的时间逐步为20个社区解决办公用房。要严格执行姜委发[]35号文件精神,从现在开始,凡新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门必须一次性收足每平方米10元社区建设基金,专门用于社区和物业办公用房建设。鉴于创建验收在即,可根据今后5年房地产开发规划,测算出可收取的社区建设基金数额,并以此为基数,由建设局、镇先行筹资,集中解决社区近期硬件投入问题。新建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要由建设规划部门按社区行政区域选址,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民主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四室合一”的标准,整体使用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具体工作由建设局、镇共同实施,资金从社区建设基金中列支。要着手研究适当加大市财政对社区人员工资支付比例问题。目前68名正式人员年需经费83.5万元,58名临时人员年需经费19.9万元,两项支出共101.7万元,市财政仅补贴12.5万元,其余全部由镇承担,镇财政相对压力较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300个行政村实施办法,23名社区主要负责人的工资和保险由财政统筹。本文来自

2、加大培训,提高社区队伍素质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研究社区新的用人机制,不断给社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考核录用,专岗聘用、兼职、挂职等多种途径,从高校毕业生、原市属人员、退伍军人、机关退二线人员中录用、聘用一批热心和胜任社区工作的同志。镇、民政局要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人员约束和激励机制。

3、部门职能进社

区,提高社区工作能力要认真贯彻执行姜委发[]34、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需社区居委会协助的,凡有专项拨款或收费的,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社区居委会。公用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需社区居委会代办的工作,经自愿协商、合同约定,实行有偿服务。镇、民政局要在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基础上,认真调研论证,根据市级相关有关部门经费来源情况和在社区的工作量,起草《市有关部门职能与经费同步进社区实施细则》,经市社指委讨论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探索社区发展途径的多样化。要加大工作的推进力度,认真监督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诚实地开展工作。积极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尝试社区公共服务经营权有偿转让,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四、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理论依据

委发[]34、35号文件精神,明确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社区建设范文4

社区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近两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很大进展。关于今年和今后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如何开展,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已经专题进行了研究,

*同志代表市政府的讲话非常重要,请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下面,三个社区建设要突出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年社区建设的三个重点。

一、必须加快转换和完善社区的功能

现在,我们有很多同志包括一些在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同志,对社区的理解不准确,没有形成统一共识,一般理解为社区就是老百姓居住地的居委民委员会,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社区。过去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设置,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的很多工作任务都要通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落实完成,在这个前提下,有些同志错把居委会理解为是一个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其实居委会不是政权组织,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职能也不同。而社区也不是政府的职能延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履行政府职责。但现在社区还是一个"双面人",一方面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出来,政府很多工作任务还需要社区完成,另一方面社区还要提供公共服务功能。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社区,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包括社会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在将来的发展方向上主要是实现三大功能:一是权利保障功能。即所有居民的社会权利、政治权利、民利及其它权利在基层要得到保障。这个保障是在现有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制度建设的表现。现在,老百姓有事找居委会,居委会干部非常热情、非常负责。居民理解为这是一种权利的保障,在这一点上对民主政治建设尤其重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充分的体现。二是公共服务功能。居住、生存,就要有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就要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文化、商品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功能,这是社区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宜居功能。宜居不仅仅指山、水、空气、环境建设,还指服务关系,所有居民在社区居住,要感到舒服,不愿走,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深刻的理念,要把它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

社区组织是一个自治、自理的公共组织,这个组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由全体居民选举产生社区管理成员。关于社区建设的功能、组织形式、职能表现等等,做这方面工作的同志需要了解清楚,把握清楚。我们现在只有一少部分才走向了真正含义上的社区,大部分的社区还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包括我们现在的居民小区,把社区当作纯商品关系和经营关系,居民在小区居住,小区提供服务、居民付费,有一定利润,这是对社区理解的一个偏差,它忽略了社区的宜居功能和权利保障功能,不要形成建设很多年,最后本质没把握,职能没转化,这样的社区建设就有问题了。今年,社区建设重点要在理念的转换和职能的完备上下功夫,现在已经往社区路子上走的要逐步完备,没有走的要进行转换,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转换。它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民主法制建设,涉及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涉及到文化制度范畴等建设,还涉及到老百姓的素质,也涉及到我们各级干部的思维、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涉及一系列问题,要转换机制。做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尤其在这点上把握好,当然我们要实事求是,也不要求一天就达到这种程度。

二、必须完成今年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内每个社区要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服务场所,这个任务很重。怎样完成这个任务,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建设,不要动摇。有的同志认为,当前各级财政没钱,没地方,没权利,没人管,能不能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今天开会,就是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早晚得干,早晚都得有。社区建设很重要,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没地方找地方,资金问题要按照国华市长讲的,按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解决。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县(市)区不准在这个问题上不",必须干。只有研究办法,不能说不行,也不能拖,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唯条件,但不能完全地依赖条件,吉林市和县(市)区都非常困难,需要创造条件。

第二、规划、设计、建设的水平要高,做到长期不落后。社区用房要同城市规划建设协调起来,不要脱离实际、搞造价很高的,没必要。总的要求是简捷、大方、实用。各有关部门、各区、县要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民政部门的牵头、协调下,要规划好、建设好。不能筹多少钱建多大面积,必须达到300平方米。规划部门要抓紧时间规划设计,不要占道、占绿地,不要出现新的"三小"。各县也要把握好,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复杂。

第三、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思维方式,运作筹措资金、组织建设,不要走简单地政府出资、指定建设单位来建设的路子。虽然单体建筑面积小、但整个建筑量很大,动用资金量也很大,各县(市)区要要逐个研究、处理好。

三、必须合力推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范文5

辖有乡镇12个、行政村304个、社区居委会33个,地处腹地的南县。总人口68万,其中城镇人口14万。县委、县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总书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于年月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落实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办点、连片、带面的工作思路。通过各部门办点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农村社区示范村的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充分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热情,突出了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努力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初步达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班子强”目标,促进了全县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

一、主要做法

结合本县实际,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县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全县12个乡镇,一)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网络组织建设。县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每个乡镇办好一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重点的南洲镇、茅草街镇等办好两个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建立好符合本村实际的社区平台。如南洲镇新港村,建立了新桥社区,辖189村民小组;新火社区,辖267村民小组;新建社区,辖345村民小组。茅草街镇新尚村也建立了天益社区(辖1278村民小组)普华社区(辖3456村民小组)普益社区(辖9101112村民小组)同时,建立好社区基础上,各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老年协会、维稳协会、计生协会、环卫协会、文体协会、科技协会等。仅南洲镇、茅草街镇的上述两个村设立的6个社区的组织网络,共有192人参加。分别制作悬挂了规范标牌12块,以及各类协会组织名单和工作职责也在6个农村社区的活动场所悬挂。办好试点村后,将试点村作为示范村,推进农村社区整体工作的开展。

挑选在资金上、人员上、项目上具有优势的单位在农村社区示范村驻村办点。如落实平整土地、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电力网改、村级学校改造、通村公路硬化、农村社区建设的改水改厕、沼气等项目15个,二)落实办点单位对农村社区示范村的投入。县委、县政府从县直和市属驻南单位中。共投入资金273.8万元。其中县民政局25万元,县农业综合开发办20万元,县国土局15万元等。31个单位在示范村的社区建设中,投入项目资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积极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全年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和近期新农村社区整体建设规划。

县成立了以分管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副县长任组长,三)搞好农村社区新型农民培训。为切实抓好农村社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县政府办、农村办、农业局、民政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单位成员的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村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和转移安置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培训: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培训,县电视台黄金时段和县政府网站适时播刊报告农村病虫害的预防措施和农药品种的使用。二是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现有广播,由各乡镇专门安排时间,广播中反复宣讲农技知识。三是充分发放各种宣传资料,由农技、劳务、医疗、卫生、司法等部门人员在农村社区走村串户实地指导培训。四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基地培训,培训农村社区农民技能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思想、新观念,提高农村社区村民科技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农村社区村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水平。据统计:农村社区新型农民培训1.5万人,其中实用技术培训2109人,村级干部培训361人。

县委、县政府明确专人负责,四)督办和协调农村社区项目的实施。为确保各农村社区示范村顺利完成全年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加强现场组织协调,有利于整合资源、转变村镇组织职能,让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的同时,推进农村社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工作落实机制。各乡镇、县直单位把新农村社区建设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主要精力向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倾斜,研究、制定和完善支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通过定目标任务、定牵头领导、定责任人员、定工作要求、定完成时间,使新农村社区建设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加强工作督查机制。各乡镇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靠近指挥、现场指导,深入村组进行督查,并适时组织召开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会、工作联系会、项目调度会等,以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加强工作评比验收。按照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内容,注重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环境、落实社区救助制度、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地开展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志愿者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适时检查,并组织现场观摩,对开展得好的予以通报表扬。

二、成效

动员社会力量促进了社区的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活动,通过近两年来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尤其是依靠村民自我力量改善了环境,繁荣了农村基层文化,维护了社会治安,救助了困难群体,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强了村民自治工作,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农村社区试点村都发动村民自觉在主要道路两旁及沟渠上种植了各种树木,一)改善了农村社区环境。通过农村社区建设。美化绿化了居住环境。如南洲镇小港村社区村民,沿居民道路修建垃圾箱80个,投入资金4万元,净化了乡村卫生,改善了卫生环境条件。又如中鱼口乡五星村,户户村民自觉改造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成为远近闻名的卫生村、绿化村、文明村。

很少有水泥路,二)改善了农村社区交通状况。以前各乡村的道路。大多是泥泞难行。现在农村社区实施的畅通工程,使农村社区的交通得到彻底改善,每个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再也不见泥泞路了如新港村社区,筹资33万元修建了1600米水泥路,家家户户都可以车进车出了

使许多村完善了公益设施。如每个村均建立了村民学校,三)完善了农村社区的公益设施。农村社区试点村建设。购置了桌椅。维修了村广播设施,维修架起了一些闲置的线路和广播喇叭。完善了村务公开栏的公开制度等。这些措施和做法,获得了社区村民们一致好评。

各村先后投资10万余元,四)丰富了社区村民们文化生活。农村社区试点村。修建了农民文体广场,并开展了拔河、扭秧歌、唱地花鼓等文体活动,原来那些农闲时打牌赌博的现象没有了人们都投入到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如南洲镇大建村,经常开展村民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三月举办村民文化节,四乡八里的村民均前往参观。

社区建设范文6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镇位于川陕交界处,地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腹心,北与接壤,距汉中城75公里,南距县城70公里,西接、陕、渝旅游“金三角”地带,境内交通便捷,S101省道公路穿境而过,年平均气温12.6℃,平均降雨量1290mm,无霜期达到28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四季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被誉为“天然氧吧”。目前,全镇辖8个行政村,6个社区,4个国有林场,幅员面积5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78亩,全镇人口35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700余人,森林覆盖率达98%,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二)经济发展和建设成效。近年来,全镇上下以旅游开发统揽工作全局,树立“机遇、形象、发展”三大意识,履行“保护、开发、管理”三大职能,加快建设“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和谐新镇”。通过广大干群的齐心协力的苦干巧干,景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镇的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教、卫生、环保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不少群众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卫生镇”、“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等荣誉。

二、镇安全社区建设情况

(一)健全组织领导。为确保镇省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按照省级安全社区建设标准,整合辖区各方资源,成立了镇省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推进委员会,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分别担任组织、副组长。政府各科室、辖区各村(社区)、派出所、工商所、司法所、卫生院、辖内各企业、志愿者、村(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全面组织实施镇的省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近10年来,为着力打造“入川第一镇”和“国家AAAA级景区”,省、市、县加大了对镇的投入,累计投入近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民居改造基本完成,公共设施基本齐备。为确保安全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一是镇政府多方争取,各部门积极支持,全力保障资金投入。二是将创建任务分解到县级各部门,效能局、目督办定期督查,每月召开一次交账会,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三)推进社区创建。镇安全社区建设通过前期的积极组织动员准备,于2012年12月13日正式启动,先后完成宣传发动、调查诊断、项目确定和实施、自查整改、评审完善5个阶段的工作。2013年5月,镇省级安全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推进办公室邀请县级相关部门,协助指导隐患排查、数据汇总、调查问卷、居民走访等工作,梳理出10大类促进项目,48个子项目。2014年,镇党委、政府以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为契机,全力巩固安全社区创建成果,并认真探索、持续改进,为我镇下一步持续、稳定开展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社区创建成效。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获全县安全生产年度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获得2010年“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2011年度安全综治维稳防邪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全省安全社区建设知识竞赛优胜单位奖”;同时,保密、环境治理、财政等工作也得到相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三、安全社区建设的认识

(一)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区作为一个地理单元,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细胞,城市的枝叶要繁茂、国家根基的要深厚,离不开一个个健康细胞的汇聚与凝结。当前我国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亟需加强安全社区建设,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凝聚人心、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发展基石、凝聚发展力量,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

(二)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社区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减震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例如邻里纠纷、群众、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它们不是能突然出现的洪水猛兽,而是以安全隐患的形式在一个社区中出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苗头、妥善整改安全隐患,很多社会问题都可解决于基层、消灭在萌芽,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社区安全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剂、助推力,只有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投资、拉动内需,才能为经济健康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是抓好安全生产、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而安全社区建设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能说抓好了安全生产工作。通过安全社区创建,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更好地完善安全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更好地加强安全生产各环节的日常监管。在当前安全生产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安全社区建设是我们抓好、抓牢、抓实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及广大人民群众,把更多的基层组织、企业单位建设成安全保障型的健康细胞,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四、镇安全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影响安全因素多

1、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一是辖区道路坡陡、弯急、临崖且路面较为狭窄;二是地质地貌特点明显,悬石和浮土下落对车辆通行造成威胁;三是辖区公路沿线植被茂盛,弯多弯急,视野狭窄形成安全隐患;四是驾驶人员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驾驶技术良莠不齐;五是部分路段安保施设和警示标识标牌不齐;六是辖区通村公路无客运车辆运行,居民私车和非法载客现象时有发生。

2、旅游安全方面。一是景区面积大、客流量多、管理难度大;二是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三是野生动物出没,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风险;四是景区山高坡陡,地质灾害对游客造成安全威胁。

3、社会治安安全。镇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外来客商置业置产,加上客流量大、类别多,人口结构复杂,由各种利益纠纷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4、其它方面安全。包括学校安全、居家安全、森林防火安全、涉水安全、施工安全、公共场所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类别多、范围广,安全工作形势严峻。

(二)安保基础设施弱。

一是硬件设施跟不上。辖区居民聚居点分散,道路交通无护栏、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居环境安全隐患多等现象突出。

二是软件设施跟不上。受地理区位因素影响,通讯覆盖面有限,网络服务还未彻底实现。

三是服务水平比较低。在阵地建设、管理机制、社会服务等方面,还无法满足安全监管工作的客观需要。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上下联动乏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三级联管”、“五创联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敬老模范村(社区),各村(社区)也积极动员参与,发挥了基层创建主体作用。但是,村(社区)基层组织与镇党委、政府沟通乏力,不能将基层的具体实际反映到政策决策上来,导致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盲点和弱点。

二是区域壁垒存在。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各村(社区)之间沟通较少,只自顾本辖区的安全监管,思想保守、方法简单、区域监管乏力,未真正整合力量、相互监督、优势互补。尤其在辖区交界处,责任不明晰,遇事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亟需打破偏安一隅的区域壁垒,整合部门监督、行业监督、制度监督、社会监督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健全安全监管网。

三是工作创新不足。镇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立足于本地实际,借鉴了其它乡镇安全社区建设的成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更好的接地气、合民情,在创建中没有新特色、新成效。

五、安全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安全隐患治理。以安全目标管理为导向,成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小组,按照“一岗双责、辖区负责”的要求,通过部门联合、社会参与,壮大安保监管力量,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排除安全隐患,健全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