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测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控制测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测评

内部控制测评范文1

一、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涵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审计测评,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以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活动。

二、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内容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因此,审计首要关注的就是内控制度建设,只有先从制度上规范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因而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和评估是审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评估内容主要是内控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

1.审计测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内部控制是否健全的标志,是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健全性测试主要解决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健全,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是否齐全、准确等问题。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和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比如审计在测评内部控制时要确定出纳与会计的职责必须严格分离,即出纳人员不得兼职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这种出纳责任制是保证现金实物安全完整,也是防止贪污、挪用、私存现金以及重付、漏付现金的重要环节。

2.审计测评内部控制的遵循性

审计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的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上建立了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哪些控制点上存在薄弱环节,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以及审查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的使用情况。遵循性测试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程度如何,查明被审计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都真实地存在于管理系统中,是否完全并认真遵守制度规定。如关于企业银行印鉴章的管理,根据会计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中有一个基本的控制点,那就是企业财务章与法人印鉴章的分开管理。在审计测评时,就要看财务章是否由企业的出纳人员管理,法人章是否由非出纳职责的经授权的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3.审计测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测评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目的是要确定现有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按预期发挥作用。审计要确认单位的任务和经济目标是否已经完成,测试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是否胜任内部控制职能,控制的目标能否实现。有效性的测试评价是审计工作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审计除了在财务领域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予以查证监督,还应对管理和经营领域投入更多的热心与关注,起到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

三、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作用

现代审计是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自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应用于审计以来,世界范围的审计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财务审计中,审计人员根据内部控制测评的结果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对于提高审计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据以确定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依赖性;二是评估控制风险水平,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影响,为制定和修改审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内部控制审计测评可以确定高风险领域,现代的审计采用着重风险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价,以便决定审计资源应如何分配,使审计工作有效地进行。三是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四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健全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帮助其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内部控制测评,审计可针对内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经济的使用效益。

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评价在西方审计实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较好的推动了审计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审计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改进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拓宽审计范围,使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目前在我国审计实务中,推广应用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研究探索出一种称之为“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这种有别于以经济业务检查为基础的科学审计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保证审计质量,成为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一项重要标志,使现代会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我国在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其中指出:“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1999年10月修订的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会计法》的修订为我国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审计当中奠定了法制基础,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201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可以从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审计人员可以调查了解控制环境,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置、人力资源制度等、风险评估,即被审计单位确定、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信息与沟通,即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和对控制的监督,即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这些都需要审计机构肩负起监督的职责,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营业务日趋繁复,内部控制在现代化管理中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评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即以对内部控制的测评为基础,运用抽样方法得到审计结论,它可以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确保审计结论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水平。这种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时间、节约成本,受到了审计和被审计的普遍欢迎,这对推动审计的发展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03.01.

[2]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04.

内部控制测评范文2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正常的运转,也关系到国家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核算方法越来越完善,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会计资料反映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以期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水平,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效率。早在21世纪初期,财政部门等多个部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相关规范,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充分,执行力不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针对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

1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加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也在事业单位建设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财政支持。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市场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要完善内部会计核算方法和财政管理制度,同时要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发展的好坏。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会计人员行为,监督经济活动的运行,确保其准确性,减少财务决策失误,保证国家财产安全。此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能防止单位内部各种不规范现象的发生;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规范化、有序性的运转。

2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事业单位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其发展朝着更合理更持续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的内部控制更是其关键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为了监督国家政策法规的遵守、保证国家资产的完整、财务信息的准确、减少的事件发生。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出现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和不愿贯彻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象,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整体规划,影响事业单位工作的效率,影响资产的清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运作。同时,事业单位的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形式,对具体的会计内部控制措施没有进行切实的落实,使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趋于形式化。

2.2会计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同于会计工作,会计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各司其职才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如今会计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影响了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在进行机构设置时,容易出现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脱节的现象,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散漫并且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会计内部工作没有切实的落实下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的另一个表现是,岗位的设置不合理,存在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的问题,而且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标杆进行衡量和制约。因此,必须合理设置会计内部控制机构,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

2.3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不到位监督有利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好地贯彻执行,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起到监督和考核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设置了也只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缺少约束和监督,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受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监督机制的高效运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部门的监督属于事中控制,随着经济活动的进行而进行,缺乏内部控制部门就会造成会计内部监督的不完全,从而可能导致国家财产的流失。除此之外,事业单位的监督审计工作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事业单位审计监督工作不完整、不全面,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3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策略

3.1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设计和实施会计内部控制是组织中每一个人应有的责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重中之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也不例外,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引导单位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加以重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十分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具有的制约、预防、反腐的作用。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引导,自觉学习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关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水平。

3.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是事业单位高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权责明确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关键的。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独立的会计内部控制部门,并授予其权利,还要独立于会计部门,因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人员应该合理配置,以业务能力作为分配岗位的基础。内部控制的责任要具体化,落实每位职员的工作范围并要做到责任明确,避免出现权责分离、相互推诿现象。对于特殊情况也要予以考虑,适当情况可以进行临时授权。另外,具有高效、明晰的规章制度是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核心,要从实际出发,营造一个有法可依的环境,切实落实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

3.3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得到切实的落实,才能发挥理想的效果。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势在必行。有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作为鞭策,才能够促进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地进行。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法规建设,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地位,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内部监督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定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切实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外部监督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检查,指导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外部监督,也可以引入第三方的社会审计,第三方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和业务活动进行审计,出具报告。

3.4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要不断地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定期进行考核,充分发挥员工之间的监督作用,避免产生任何违法行为,不断提升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同时,要重视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教育,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增强内部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队伍素质才能满足当今时代财政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亚辉.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2014(7).

内部控制测评范文3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内部控制 评价鉴定

一、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定的意义及作用

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鉴定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与审计并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的评价是建立在企业的管理层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评价的,它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护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企业的投资者对于企业的了解主要就是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获取发展情况的,对于企业的会计经验信息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很难判断它的真假,在这种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下就需要第三者站在公平的角度进行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评价鉴定就是按照股东或者股东受托管理人的监管要求进行的,他向委托人提供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其中包括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内部控制设计实效性,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等,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鉴定可以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以及真实性,有利于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项制度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鉴定有利于检验企业的控制完善程度,以此通过注册会计师的鉴定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完善,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内部控制鉴证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公司违法违规披露的第一道防线,注册会计师守好了这道关口,不但能保证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使投资者做出科学的决策;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3.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家证券监督部门需要对于其管辖的企业主体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监督与管理,而监督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具有较前会计专业技能的机构进行,作为会计师他们是独立的机构,他们具有公正性。他们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主体。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本身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同时也是证监会、财政部等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监管部门依据《证券法》、《会计法》、《基本规范》、《审核指导意见》及两个交易所的《内部控制指引》等法规制度,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客观公正地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鉴证报告,并对违规评价和披露的公司或事务所进行罚款、通报批评等,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资本合理流动。

总之,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鉴定的目的就是增加投资者、股东以及监管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提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信心。

二、注册会计师外部鉴定和管理层内部自我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1.外部鉴定中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主要是

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中第三条指出:按照本意见的要求,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出具审核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2006年6月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涉及注册会计师责任的第32条: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并披露会计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同时依据2008年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鉴定指南》其中就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被委托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鉴定,可以说从2006年起注册会计师也开始承担起对所审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审核责任。

2.外部鉴定与管理层控制自我评价的区别在于

首先目前外部鉴定涉及的内部监控主要与企业的财务报告可靠性有关,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估除包含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外还应该包括与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与法规的遵循相关的内容控制。其次外部鉴定是由注册会计师独立进行测试完成并得出结论的,而内控评估是由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并得出结论。最后外部鉴定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评估并进行评估并发表意见,是一种结果的界定。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估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通过这一过程不断完善内部管理。

3.外部鉴定与内部控制评估的主要联系

外部鉴定是基于内部评估的再评估;外部鉴定与内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的采取的测试方法基本一致,测试的对象都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

4.外部鉴定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通常外部鉴定与财务报表审计都是有相同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完成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协调的问题,他们之间应该相结合,虽然二者实施的程序不同,但是注册会计师应该同时计划和执行相关工作以达到不同的目标。

(1)外部鉴定及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控制测试

外部鉴定中的控制测试的目标是获得支持注册会计师关于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评估是否进行了公允陈述的证据。注册会计师的意见与整个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是相关的。为了表达在某一时点,企业财务报告内容控制有效性的意见,注册会计师应该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内,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证据。为了发表企业整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获得针对所有重要财务报表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相关的认定的控制是否有效的证据。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时不会测试的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也进行测试。

(2)控制测试对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无论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和鉴定,还是对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重大错误风险进行评估,注册会计师应对针对与所有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相关的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在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结果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实质性分析程序中所使用的对财务信息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或者实施其它程序来支持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实质性程序对注册会计师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结论的影响

通过实质性测试得到的不存在错误的结论不能提供对认定进行控制的测试也是有效的证据,但是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该对所有财物报表审计中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①通过实施与舞弊相关的实质性程序,发现了不合法的行为和关联交易。

②通过实质性程序发现管理层对会计估计和选择会计政策存在的偏差。

③实质性程序发现的其它错误,并且错误发生的原因有可能影响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

三、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外部鉴定存在的问题

1.利益的驱使,使注册会计师诚信意识丧失

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经济利益的一部分,他们是在经济浪潮中追求会计最大的公平。可是目前会计师所在的企业位置还是相当重的,他们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发展中一部分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得个人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违背职业道德,缺乏起码的道德素质,制作一些假账,帮助企业作假,最终的结果就是搅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形象。

2.注册会计师环境专业知识欠缺

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财务、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其他领域的专家很少,知识背景多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他们对会计审计业务较为熟悉,对环保法律却知之甚少,掌握环保知识和环境相关技能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领域的拓展。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除了需要具备常规审计技术外,还要具备环境管理知识和环境工程技术等知识。因为无论是审核企业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还是鉴证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没有合理的环境相关领域的知识,就无法客观评价报告所揭示的环境质量信息、环境后果状态和与之相关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低估环境事项的风险。

3.内部控制鉴证工作环境较差

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这就加大了内部控制鉴证的执业难度。现在中国内部控制鉴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如审计执法、取证的强制措施规定较少、经济处罚权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能力有限也给内部控制鉴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提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外部鉴定的措施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

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于企业的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分析进行给予意见,因此需要会计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是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学历等方面的观察,企业的外部鉴证需要综合能力强的综合人才,而注册会计师他们目前只是具有专业性质的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他们的能力不能适应外部鉴定的要求,因此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要聘请专家(通常可以是律师、工程师、资产评估师、IT专家等),获取专家的报告、意见、估价和说明等形式的审计证据。

2.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专门审核

由于管理建议书仅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其所提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和公证性,所以管理建议书不应被视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整体发表的鉴证意见。为了进一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建议,笔者提出,企业还应委托注册会计师出具针对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期间性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美国和中国台湾已相应建立了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评价的模式,我国也应借鉴这一先进经验。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的目标是:对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关于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认定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采用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方法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核评价,并提出相关的管理意见。

3.加大对于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的鉴定宣传工作

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的鉴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事务,它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要积极地适应国家对于内部控制的鉴定,积极地配合注册会计师做好外部鉴定,同时作为注册会计事务所也要积极的选择外部鉴定的作用,增强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外部鉴定的重要性。

4.依法独立审计,防范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要依法独立公正执行业务,避免违反独立性原则,要以中立、超然、诚信的姿态建立并维护社会中介机构的良好信誉。要切忌主观臆断,切忌以个人的好恶成见、偏见行事,要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法律责任。事务所要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开展业务,要真正落实三级复核制度,建立专门质量检查部门,强化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第1期。

内部控制测评范文4

关键词:供电公司 内部控制 优化策略 风险管理

秦皇岛供电公司担负着秦皇岛地区的供电任务以及北戴河暑期政治保电任务,属于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营业区域包括秦皇岛市五区四县,形成了“三点三线三环”的主网架结构。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使命是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宗旨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力求建设成为一家国际化的电网公司。

本文从秦皇岛供电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出发,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包括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应对方案在内的优化策略。本文对降低供电公司经营风险、全过程管控供电公司日常经济活动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供电公司强化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与实际业务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一、秦皇岛供电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一)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秦皇岛供电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实际管理水平与内部控制要求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市场环境的变化极快,尤其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处在一个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市场环境的变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秦皇岛供电公司作为市级供电企业,核心业务是电力销售与供应,大工业电量占公司售电量的80%以上,目前高耗能企业售电量受宏观经济环境“三去一降一补”及市场波动的影响,降低了秦皇岛供电公司售电预算的准确性,造成预算因为市场环境的非预期变化在实际执行时出现偏差,甚至呈相反趋势。以2015年为例,秦皇岛供电公司各月售电收入预算执行偏差率如表1所示。

(二)固定资产实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近几年来,秦皇岛供电公司对固定资产管理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出台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设备资产对应”等措施。但是公司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几乎达不到要求,主要体现在:(1)打包低值资产实物,管理不合格。秦皇岛供电公司将一些低值资产(重点低值易耗品)打包入账,不符合管理要求。由于表计数量较大,在完成表计新装业务后,将表计打包,一次性入账,给后续管理与核算带来了困难。(2)不及时报废退役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实物退役报废时间不能与财务账面报废时间相吻合,造成账卡物不一致,为后续管理带来困难。

(三)岗位内部牵制制度未能有效实现。秦皇岛供电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自建立以来,体系运行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工作的开展达不到规范具体的要求,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一时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公司内部牵制制度存在实际执行不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未能切实落实到位、岗位人员配置欠缺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内部牵制制度执行不严格。一些部门安排工作完全凭经验,并没有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职员临时请假或者个别部门人员配备欠缺。(2)授权审批规定执行不严格。公司内部对部分业务领域的授权审批执行力不够。如随意授权或批准一些不必要的业务、授权批准的流程不按规定执行,部分岗位的人员配置过少、身兼多职等。

(四)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际业务不相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而且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w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业务部门只是简单地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各项制度不够完善,这些都导致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际业务之间有一定的偏差,各种流程设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秦皇岛供电公司实施的是在线完成各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方式,实现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和收集以及信息的可视化。在业务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公司的生产和营销信息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但在各自的业务信息系统中散落着反映风险的大部分信息,割裂了业务执行的实际流程,因此对内部控制流程节点的控制有很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执行力。公司的内部控制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公司内部控制逻辑图

二、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一)改进预算编制方法。针对市场变化,在收入预算上,可以实施滚动编制预算,把月度滚动变为周滚动,推动营销部门积极了解客户的生产情况并走访重点客户,同时积极整理售电数据,并掌握资金情况。为避免指标的数量级产生的影响,可以用变异系数处理数值作为指标的权数,评价独立性较强的项目。

1.指标的标准差δj,表示绝对变异程度,计算公式为:

δj=(xij-xj)2/v(j=1,2,3,4…,v) (1)

2.计算指标的变异系数cj,表示相对变异程度,公式为:

cj=δj/xj (2)

3.对变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数为:

wj=cj/(xj+δj) (3)

即各指标权数向量为:W=(w1,w2,…,wv)。

(二)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秦皇岛供电公司与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把电网建设规划与政府市政规划部署衔接起来,精准把握城市各规划区的建设重点和开发顺序,使电网规划和市政规划能够同步开展,同时公司可以事先将改道搬迁等项目的计划和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中。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改道搬迁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同时有效降低项目的施工费用。

(三)加大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力度。完善固定资产改造报废的管理制度,实物使用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对次年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预计,尽量减少价值报废与设备实物报废相差的时间。对于低价值资产打包建卡的情况,公司要将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细致化,遵循一物一卡的严格规定,打包拆分卡片。

(四)严格执行内部牵制制度。第一,整理不相容职务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这些不合理情况进行全面化整改和设计,保障实际执行。第二,对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记录、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不相容职务规则进行明确,使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规范化,对各部门和各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和相关的审批程序、责任等进行明确。不断加强审核批准规范,使授权审批制度不断完善。

(五)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水平。资金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资金安全都是秦皇岛供电公司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公司严格遵守省公司资金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收入、支出关口。在收入上,严格管理电费及其他收入资金,并谨慎审核收到的银行汇票,及时对其进行汇缴和盘点,做到日清月结;在支出上,严格遵守大额资金的审批制度,严格执行银行账户归集管理、统一核算的制度。提高资金电子支付比率,除个别特殊业务,支付资金应全部采用电子支付。及时填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设专人对资金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核实。及时监督资金管理关键环节的安全隐患,对资金安全管理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定期开展资金管理的在线核查,进一步追查已经发现的资金收支疑点,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务必确保资金的安全,严禁公款私存,杜绝向单位和个人出租、出借银行账户。

此外,对秦皇岛供电公司内部控制进行优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1.内部控制应覆盖公司各个方面并渗透于公司的各个领域,内部控制的建设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并保障其持续运作。秦皇岛供电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结构关系如上页图2所示。

2.不断推庸司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各业务部门按专业开展专项内部控制自查、测试和定期检查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认定缺陷等级,拟定整改方案并监督整改。秦皇岛供电公司月度实时监督情况如表2所示。

3.持续地监督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缺陷,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改进,规范公司各项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为公司实现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保驾护航。S

参考文献:

[1]章敏捷.基层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优化策略[J].会计师,2015,(01):49-50.

[2]魏海舟.T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4,(22):1-11.

内部控制测评范文5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自愿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企业比例很低,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自觉性。本文综合国外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发展情况,联系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若干建议。

一、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8年6月28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最适合我国建立内控体系的标准框架。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1992框架,同时内容上又体现了 COS02O04的实质。它科学地解释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强调了内部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共同管理的过程。明确了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为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治理、决策机构),同时,将内部控制的目标界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将内部控制由单一的财务控制转向了全面的多方位的控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当以该法规为标准和依据,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的其他一切法规,也都应该以该法规为指南,与其相适应。

二、发挥管理层的作用

管理层是CSA执行过程中的领导者。我国要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必须要取得管理层的支持。

首先,要向管理层大力的宣传CSA。管理层对CSA的实施至关重要,需要对每一项目的管理人员进行宣传和推销,使得各个层面的管理层都能理解CSA的理念,才能保障CSA顺利实施。

其次,要帮助管理层转换观念,明确自身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传统的审计方法中,管理层通常认为,内部控制是审计部门的责任。而在CSA的方法中,需要将企业的控制责任交还给管理层。管理层需要纵观全局,不再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报告欺诈舞弊等信息,而是自己负责与内部控制有关的问题。

再次,管理层要擅于和非管理层沟通。管理层和非管理层之间往往存在着沟通障碍,他们不知道员工正在想些什么,同样,他们的经营理念也不能被员工理解。这就需要管理层能够经常和非管理层沟通,倾听员工的想法。

最后,管理层要愿意充分授权,发挥基层员工在CSA当中的作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员工在工作中,愿意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在CSA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保证CSA的顺利运行,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形成内控评价合力。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即宣传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的宣传CSA,不仅仅要向管理层陈述CSA的优点,更应该让企业中的所有人员接受CSA。通过宣传,让企业的管理层和雇员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观念,让他们不再认为控制仅仅是审计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个人都应该负担的责任。

其次是咨询监控作用。在控制自我评价的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充当着咨询员的作用。他们需要协助管理层完成内部控制的设计工作,提醒管理层识别某些领域内的重要风险。

再次是协调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协调技能,将管理层与非管理层,各个部门的人的思想充分传达对方,使得每个环节的人都能够从全局上理解控制,便于将企业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最后是反馈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每个层次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如果发现他们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就应当及时把这一信息反馈给评价主体,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控制的失败。

四、成立自我评价培训小组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自我评价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在企业内部有一个强大的拥护者,对于自我评价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在企业内部召集一些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且积极拥护其执行的人,成立一个独立的小组,由这个小组的成员负责定期对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向企业传播CSA的理念。这个培训小组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企业内部积极倡导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且负责自我评价的发展问题。该小组除了要对企业的各个阶层积极宣传自我评价之外,还要为企业提供进行自我评价的工具。他们根据其他组织的经验借鉴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出控制自我评价采用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概括出来的方法进行具体化,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研讨会议的各种特殊情况。

其次,进行人员培训。一个好的协调人员是进行控制自我评价的关键部分。如果协调人员具有很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可以加快会议的进程。如何获取有能力的协调人员,这就需要进行技能培训。协调人员应当从内部审计人员当中产生。因为内部审计人员最熟悉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了解哪些地方是企业的关键控制点。企业应当注意在内部审计人员当中发掘具备相应品格的人人员,以自愿为基础由培训小组进行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成功率。

最后,对参与者进行软件方面的培训。一些新的软件例如电子投票系统,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也需要由培训小组对员工进行培训。

五、注重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的本质就是赢利。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也就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如果成本过高,就背离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将因此失去意义。因此,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将需要支出的成本和可能获得的收益一一比较,作出明智的选择。

内部控制测评范文6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的内部控制测评,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以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活动。

第四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其有效实施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第五条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测评分为下列四个步骤:

(一)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

(二)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评估控制风险;

(三)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

(四)提出内部控制测评结果,并利用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

第六条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和初步评价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

(一)查阅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

(二)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

(三)检查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四)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第七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进行了解的内容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诚信程度,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主要财政预算和财务计划,人力资源政策等。

第八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进行了解的内容主要有:被审计单位如何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的重要性,如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管理目标、经营计划和财务报告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九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活动进行了解的内容主要有: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处理程序的授权批准,职责分工,实物控制,凭证与记录的设置和运用,独立的检查程序等控制手段的设置与执行情况。

第十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与沟通情况进行了解的内容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管理和经营活动的主要业务类别,处理各类经济业务的程序,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所依据信息的来源,会计系统的设计和重要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以及会计报表项目,各部门间信息的传递方式等。

第十一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监督情况进行了解的内容主要有:被审计单位日常性的监督检查方法,即管理者为监督各项工作的运行而使用的预算、计划、责任报告等制度与方法,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等。

第十二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如下形式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并写入审计日记:

(一)用文字记录的形式描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情况;

(二)使用调查表的形式向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或有关当事人询问内部控制的设置情况并加以记录;

(三)以特定的语言符号,绘制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以描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情况。

以上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第十三条审计人员进行初步评价后,应当评估控制风险,对是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及依赖的程度作出决策。

第十四条评估控制风险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分析可能发生错弊的业务环节和活动领域,并考察被审计单位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二)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三)确定控制风险水平。

第十五条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可以通过检查文件资料、询问、现场观察、重做某项业务等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测试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按照业务处理过程检查业务处理程序中的各项内部控制规定是否得到执行;

(二)选择有关经济业务,对业务处理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测试,检查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第十六条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测评后,应当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测评结果,并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

第十七条审计人员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的下列固有限制:

(一)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

(二)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置;

(三)即使是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有关人员的疏忽、误解和判断错误而失效;

(四)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

(五)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

(六)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

第十八条确定实质性测试重点领域时应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少内部控制的重要业务领域;

(二)内部控制设置不合理,控制目标不能实现的领域;

(三)内部控制没有发挥作用的领域。

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具体方法时,应当针对内部控制缺陷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提出对应的检查措施,以核实相关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

第十九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评不能代替实质性测试,无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如何健全和有效,审计人员都应当选择适当方法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

第二十条在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环境和应用控制进行测评,以确定其可靠程度和下一步的审计方法。

第二十一条对规模较小的单位是否实施内部控制测评程序,审计人员应当按成本效益原则,并利用其职业判断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