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语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语文化

成语文化范文1

关键词: 成语文化词 翻译策略 《三国演义》 罗摩士

一、研究背景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1],其研究目标是在追求文化负载词的原文和译文等效性的同时,尽可能向读者传递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容。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在中文写作和口语当中,使用相当频繁。由于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在寥寥几个汉字后面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中译英碰到成语时,要通过译文不仅使读者读懂,还使读者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成语的翻译通常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因此目前国内成语翻译研究一般基于包含大量成语的古典著作展开,其中以《红楼梦》最常见[2]。本文采用类似方法研究中译英中对具有文化负载词特征的成语(简称“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本文的研究语料库是从中国古典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文化词及其罗摩士译本中收集的。

二、《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

我们采用艾克西拉理论分析《三国演义》罗摩士(Moss Roberts)译本[3]中对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艾克西拉[4]把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文化专有项,并提出了11种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翻译法。张南峰[5]把艾克西拉和邱懋如、王东风提出的翻译策略作了比较,认为艾克西拉的理论更加客观、全面。以下就艾克西拉的11种策略在《三国演义》[6]中成语文化词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一一举例分析。

1.重复:即照抄原文。

这种策略通常用在原语言和目标语言具有同样字母系统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在英汉翻译中,如VCD、Internet译成VCD、Internet,等等。但是它很难用在汉英翻译中,尤其是对中国成语的翻译。

2.转换拼写法:在汉译英中,这种策略就是音译。

例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39回)。

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

Xuande said,“have you forgotten?‘plans evolved within the tent decide victories a thousand li away.’You must obey his order.”

其中“千里之外”中的“里”采用了音译“li”。千里之外并不代表某一个确切的长度,把“里”翻译成多少米或千米毫无意义。可以想到小说中有许多次“li”的出现,音译可让读者大致猜出“li”是中国的距离单位。

3.语言(非文化)翻译:尽量保持原文的指示意义。

这种策略在罗摩士版的《三国演义》中应用得很普遍,如“三教九流”(86回)。

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Astronomy and geography,”Qin Mi replied,“the three teachings and nine sects,the philosophers of every school—I have mastered them all.”

“三教”,即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的是古代中国的9个哲学派别。罗摩士并没有解释三教九流具体是什么,但把接下来的“诸子百家”译成每个学派的哲学家们,所以读者可以猜测三教九流就是所有的哲学思想。

4.文外解释。

例如:秦晋之好(16回)。

胤到徐州见布,称说:“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

Han Yin presented himself to Lv Bu,saying,“My master,long your admirer,seeks your treasured daughters’hands in behalf of his son in order to bind the two houses in marriage as the states Qin and Jin did in ancient times.”

文中实际已能看出秦晋之好是婚姻的意思,罗摩士又加了文外解释,并引用毛注,说明这是一种古代中国经常利用的政治婚姻:The ruling famil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ates of Qin and Jin regularly intermarried;hence marital alliances came to be called Qin-Jin relations.Mao(introductory note):“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arriages were habitually entered into by rivals.When Zhen Ying was in Jin,Qin attacked.When Mu Yi was in Qi,Jin severed relations with Qin.Marriage was even less likely to bring harmony to Lv Bu’s dealings,for how could the man who had disavowed his fathers have a son-in-law?How could Yuan Shu,who had disavowed his own brother Shao,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a stranger?”

5.文内解释。

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44回)。

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Cao Cao,who is basically inclined to wantonness,has known for some time that the Southland patriarch Qiao have two daughters,beauties 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bash the very blossom and outshine the moon.

罗摩士在翻译中加了“beauties”,其实也是文内解释,否则光从字面翻译很难说这是形容美丽的词语。

6.同义词:用不同的方式翻译同一个文化专有项,以免重复。

《三国演义》里成语重复出现的情况很多,因此这个策略使用较多,例如“秋毫无犯”(2回)。

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

In Anxi he avoided all injury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people,and civic morality improved within a month.

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

“But I have never taken advantage of the people here.”Xuande argued,“and have acquired nothing of value to give him.”

罗摩士对同一回里的同一个成语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以避免重复。

7.有限世界化:即用译文读者较熟悉的另一个原语言文化专有项进行代替。

例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30回)。

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Had Yuan Shao listened to you,”Cao Cao said,“he could have spare himself this defeat.Now you two have came to us like Weizi,who quit the dying Shang dynasty,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

在这句成语中,殷是商朝首都的地名,罗摩士用商朝代替殷这个地方,英语读者就容易理解了。

8.绝对世界化:用非文化专有项翻译文化专有项。

例如“南柯一梦”(23回)。

霎时觉来,乃南柯一梦,口中犹骂“操贼”不止。

Cheng repeated the words“traitor,traitor,”until he had awoken from the empty dream.

罗摩士把这句话翻译为空梦,付出的代价是丢失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南柯一梦”的含义远比空梦丰富。

9.自然化:用目标语言的文化专有项翻译原语言文化专有项。

例如视如草芥(5回)

温侯吕布挺身出曰:“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

Lv Bu,lord of Wen,rose to speak:“Father,have no fear.Those lords beyond the pass are so many weak reeds to me.With my stout warriors I’ll string up their heads on the capital gates.”

罗摩士用“weak reeds”(衰败的芦苇)代替“小草”,这是英语圣经中的文化习语。

10.删除。

例如“朝夕难保”(6回)。

谦曰:“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

“I asked for you,”Tao Qian began,“for only one reason.My condition is critical...”

在中国成语中,有时候人们把两个类似的成语放在一起加强语气,突出氛围。成语“病已危笃”与“朝不保夕”在这句话中有着类似的意思,中文是不怕重复的,尤其是成语,而英文却怕重复、怕冗长。这是由英语的结构决定的,所以只翻译了其中的一个成语。

11.自创:引进原文没有的原语言文化专有项。

例如在前面的例子“微子去殷,韩信归汉”(30回)中,“韩信归汉”翻译为“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

罗摩士增加了一句“left Xiang Yu”(离开项羽),使这句话更容易理解。

在对《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语料库的逐词分析后,找到了艾克西拉分类法的10种应用实例。但是因为有些成语文化词的翻译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我们发现有些策略只是作为辅助策略出现的。出于为成语文化词的翻译提供指导的想法,我们基于艾克西拉分类法,对语料库中全部121个成语文化词的主要翻译策略进行了量化分析(表1)。

表1 罗摩士版《三国演义》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艾克西拉理论)

在表1中,除了第一种“重复”外,还有第二种转换拼写法,第十种“删除”、第十一种“自创”的使用率为零。在上面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摩士运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但都不是成语文化词的主要翻译策略。“同义词”这种方法没有包括在表2.1中,因为它是对同一个成语文化词在不同位置应用的不同翻译策略。

“文外解释”只有一个,这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巨作,里面已经拥有众多的历史和文化内容,罗摩士不想增加太多额外的文外解释而打断读者的阅读。“有限世界化”只有一个例子,大概是因为罗摩士不是中国人,没有太多的中国文化专有项做“替代”。

三、中国成语文化词翻译的四种翻译策略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可以用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析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的翻译,但是根据表1,这几种翻译策略的应用非常不均衡,因此用来指导成语文化词的翻译不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参考了艾克西拉理论和其他文化翻译理论,构建了一套简便的中国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方法,该策略的具体方法总共有四种。

1.直译

多数中国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假如从成语中去掉一个字,意思往往就会完全不同,所以对中国成语文化词中的文化内涵传递和翻译,最精确的方法就是逐字翻译,这里简称为“直译”。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译成“clothes racks,rice bags,wine casks,meat sacks”,而英语中描述一个无用的人是:“a rubbish”,“a trash”,“a pile of shit”or“good-for-nothing”。相比之下,直译更加生动,更具中国式幽默,更形象、优雅。再如《三国演义》中的“掩目而捕燕雀”字译成“catch a sparrow with your eyes shut”,用来表述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显见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2.直译加意译

当纯粹的对成语文化词的直译难以被读者理解时,就需要增加对其语义的补充解释(意译),艾克中的文内解释与文外解释就属于这种策略,除此以外,其他例子也可以找到。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金枝玉叶”被译成“a prince of the blood,a jade leaf on the golden branch”,前半部分用意译补充说明这个成语文化词的语义,后半部分就是对这个成语的直译。

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译成“beauties 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abash the very blossoms and outshine the moon”,加上“beauties”(美女)这个词后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假如没有这个补充,而且读者也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那他就可能不一定会把“容貌非常美丽动人与让鱼儿忘记游泳、鸟儿忘记飞翔联系起来”,因为这种状况也可以与特别丑陋的容貌连在一起。但是,由于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最漂亮的女人的,只是加上“beauties”感觉还不充分,或许更好的直译加意译是“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s Xi Shi,Wang Zhaojun, Diao Chan and Yang Yuhuan,the four most beautiful Chinese women in ancient time”。

再如前面提到的“秦晋之好”,译为“in marriage as the states of Qin and Jin did in ancient times”,另外加文外解释作为补充。可以不用文外解释,用直译兼意译法译为“good relationships as Qin and Jin,the two ancient countries kept on improving their relationship by marriage between two royal families”。

最后举个例子,如“势如破竹”译为“easily as a knife splits bamboo”,当我们在垂直方向劈个竹子,竹子将很容易地被劈成两半,所以这个成语文化词的意思是指战争或工作中的一次成功。假如把这个成语直译成“like splitting bamboo”,则英语读者不易理解这个成语,在前面加了“easily”,就容易理解了。

3.半直译加意译

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相似,但只是将成语中的一部分直译,然后加上意译补充,这样可以让翻译更加紧凑。例如“匹夫之勇”在一个地方译成“are brave but reckless”,在另一个地方译成“a fool hardy man”,其实它的直译是“one person’s brave”,由此可以看出两种翻译都是半直译加意译。再如“射戟辕门”译为“Demonstrates his marksmanship before his camp”(其直译应该是“shoot the halberd before his camp”);“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译文为“Among heroes, Lv Bu,among horses Red Hare”(其直译应该是“Among people,Lv Bu”)等,这些都是半直译加意译的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围魏救赵”,其被翻译成了“relieved Wei’s siege of Zhao and went on to defeat Wei’s army”,罗摩士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错误的,应该译为“to attack Wei instead of go to help Zhao,Wei’s army is forced to go back from Zhao to save Wei,and so Zhao is relieved from Wei’s siege”。

4.意译

当社会的局限性与文化差异使得译者不得不放弃原文的意思时,往往只好完全采用意译,但因此往往会丧失较多的文化内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意译就不能传达文化信息给外国读者。例如“九五之尊”,中国古代奇数叫阳,偶数叫阴,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九是最大的阳数,五是最中间的阳数,所以九五意思是最重要的,“九五之尊”就是王位。可是如果直译为“a respectable one of nine five”,则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是晦涩不明的。而罗摩士就译成“throne”。再如南柯一梦(a dream in nanke),罗摩士译为“the empty dream”,“病入膏肓”译成“my condition is incurable”,由此可以看出意译的话往往会损失大量的文化内涵。

四、两个系列翻译策略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表2中给出了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策略在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的使用频率。统计数据用饼图来展示如图4.1,表2.1的统计数据用饼图来展示如图2。

从图1与图2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分布情况要比艾克西拉理论十一种分布策略的分布更加均衡。

表2 直意译结合法翻译策略在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使用的量化分析

图1

图2

五、中国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翻译策略可以用于大多数成语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是,当翻译某一特定的成语文化词时,该如何从中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为了解决这个选择问题,首先作出以下三点推想:

1.成语文化词的文化翻译目标是能达到既让读者理解又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信息的效果。例如把“如鱼得水”译成“To means water to the fish”,比较另一种译法“necessary to me”,很明显前者比后者保留的文化信息更多,优于后一种翻译。

2.由于中国成语文化词一般都是四字格为主,如果把一个成语翻译成很长的译文,就会使包含成语的原文整个句子的译文的可读性变差。例如“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翻译为“Now you two have came to us like Weizi,who quit the dying Shang dynasty,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其中两个成语文化词“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译的相当长,使得整个句子看上去有点怪异。

3.假如不考虑读者能否理解译文,对于成语文化词的翻译,越是保持每个字的原义,越是能保留文化内涵。“直译”和“直译加意译”最多地保留了原来成语文化词的字义,通常情况下,比“半直译加意译”和“意译”更多地保留了文化信息。“半直译加意译”较“意译”在保留文化信息方面更好。例:“纵横天下”的两种译法:“run of the realm”与“dominate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he land”,第二种翻译保留了更多的文化气息(保留了“纵横”的字义)。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建议对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策略的选择方法为:

1.如果成语的逐字翻译是可以被读者理解的,则直译就是最佳选择。例:比较“将计就计”的两个译文:“give him a taste of his own medicine”和“match his tricks with some of our own”,第二种译文对英语读者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2.当成语文化词的直译不可读或者不能传达正确意思,但加上一段短短的语义补充,就可以读懂的时候,直译加意译是最佳选择。例:成语“魂不附体”,直译是“the soul part from the body”,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他们并不容易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非常的恐惧”。罗摩士用直译兼意译补充法译为“felt his affrighted soul part from his body”就更加易读贴切。

3.当直译甚至直译加意译对英语读者来说没法理解时,半直译加意译将是最优的选择。例:成语“口若悬河”可译为“Delivering speeches likes cascading”,而其直译是“mouth likes cascading”,明显模糊难懂,且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直译加意译。在《汉英词典》中,它被翻译为 “eloquent”,这就是直译了。半直译加意译去掉了“mouth”,又增加了意义补充的“Delivering speeches”,使人易于理解的同时,又显然保存了原文中的生动比喻。

4.意译作为最后一种选择方案,主要用于成语的直译和半直译只会让读者觉得云里雾里、晦涩不明而又不方便加入大量解释的情况。例:成语“九五之尊”,直译应该是“the respect of nine and five”,如果英语读者不懂“九”与“五”在中国古代阳数的位置,只保留一个“尊”字就会很难理解成语的意思,即(throne)王位。

再举个使用直意译结合法的例子,翻译《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血气方刚”。首先,我们直译为“blood and breath just strong”,发现对于一点也不了解中国传统中医知识的英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其次,在直译基础上加上意译补充,也不能解决直译部分的疑难,即使是使用半直译加意译再直译少译一或两个汉字也不行,因为理解这个成语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strong blood or breath”的意思,所以罗摩士将其意译为“in his prime”应该是合适的。

六、结语

本文以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上千个成语中筛选出来的121个典型的成语文化词为研究样本,采用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理论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量化统计,进而提出了相对简便利用的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翻译策略。通过量化分析和比较,证明我们提出的直意译结合法在对罗摩士版《三国演义》中成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类分析时较艾克西拉理论更具优势。我们探讨了直意译结合法的四种策略的选择方法。

本文的研究样本仅来自《三国演义》一部著作,语科库相对比较窄,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实际的笔译或口译工作只能做一个参考,进一步工作要扩大语科库,在一个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做一些改进。

参考文献:

[1]邓红顺,唐红芳.异化: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8:140,141.

[2]余欢.《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科教文汇,2010,7(131:132).

[3]罗慕士.三国演义(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4]Franco Aixelá,J.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In R.lvarez and M.Vidal (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Philadelphia and Adelaid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6:52-78.

成语文化范文2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不算少,常用的有: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窦大开、狗急跳墙、狗吠非主、狗嘴吐不出象牙、嫁狗随狗、猪狗不如、蝇营狗苟、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狐朋狗党、偷鸡摸狗、丧家之狗、泥猪瓦狗、飞鹰走狗等。和其他动物进入成语一样,狗进入成语是人们在对狗性充分了解、对狗功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与世象百态联想、渗透、重合、挖掘、抽象所创造出的成语文化,进而成为动物成语丈化中的一枝奇葩。

狗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家畜之一,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的听觉、嗅觉特别灵敏。狗的分辨能力非常强,能分辨出二百多万种不同的气体,其灵敏度比人高一百万倍。据说,美国有只狗,为了追赶乘飞机而去的主人,一直奔跑了3000多公里,终于如愿以偿。因此,任何人只要留下气味,很难逃脱狗的追踪,除非他有同卵双生的兄弟或姐妹。经过训练的狗还可以根据气味探矿,有效深度达12米以下。科学家根据嗅觉仿生的原理研制出了电子警犬,可以监测化工厂、手术室、仓库、汽油库等地的某种气味的浓度,以保证工作、生活的安全。

在我国盛传义犬舍命救主人的故事。据说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时,刘邦曾陷入困境,于是就率兵逃入林中。项羽追至林边,天已暗下来了,未敢轻易进入,就命令部下放火。正在刘邦进退两难之际,跑来一只黄狗,身上沾了水来到刘邦身边,并在着了火的草地上打滚以扑灭大火,来回百余次,终于扑灭了大火,刘邦因而得救,可是黄狗由于过度劳累而死。刘邦感漱黄狗的救命之恩,特地在遇险的山上修坟来埋葬黄狗,题名“灵犬义冢”。

晋干宝的《搜神记》有《义犬冢》一则,说的是三国孙权治下有一个襄阳人李信纯,养一狗名黑龙,饮食与俱。有一天李到城外饮酒大醉,卧于归途草中,正遇太守烧荒围猎。狗见火起,以口拽李不起,就奔至三五十步之远的溪水中湿身,再跑回主人卧处,将其身边苹润湿。如此往复,狗累毙于李身侧。不久,李酒醒,始悟此狗舍命救主,报告于太守。太守说:“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重葬此狗,并修了高十余丈的义犬冢。

在我国满族人的传说中,也有黄犬救努尔哈赤的故事,其方法类似。据说满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随意打狗的习俗即与此有关。

在旧题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九卷《杨生狗》一则,写大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一次杨生夜行堕井中,狗彻夜叫吠,引来一人,但须以此狗为赠方施搭救。杨生初时不肯,狗又探头示意,杨生勉强答应。人出井后五天,狗又乘夜回到杨生身边。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人们对狗也是相当关注,甚至关爱有加。在我国古代,狗作为图腾,曾是原始人崇拜的对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瓠,下令之后,粲瓠遂衔人头速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粱瓠不可妻之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瓠。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境,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瓠死后,因自相夫妻。“这个故事,至今在我国的畲、瑶、苗、黎等少数民族中仍流传不衰,至于兄妹自相婚配,在原始社会的乱婚时期也并不罕见,瓠的传说正是原始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畲族以瓠为自己的祖先,也正是原始时代图腾崇拜的遗存。

在国外,更是如此。据统计,美国人养了5000万只狗,法国、英国、德国也养有数以百万计的狗。他们为狗生产专用的品种繁多的食物,如狗罐头、狗饼干、狗点心、狗鸡尾酒,还为狗生产了四季换用的各式服装,为狗建立了美容院、医院、旅馆,并为狗买乘车月票、上狗寿保险。法国还命令,狗舍的空间必须足够大(小狗2立方米,大狗10立方米),以保护狗的生活。据说,法国每年花费在狗身上的费用,相当于法国外交部全年的预算。许多西方国家都为狗设立了专门墓地,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位于巴黎郊外塞纳河畔的狗墓,建于1899年,占地5万平方米,进门的票价与参观埃菲尔铁塔的票价一样贵。那里鸟语花香、绿树成阴,一丛丛美丽的鲜花铺满整个墓地,一座座漂亮的大理石建造的坟墓整齐地排列着,墓碑上刻有编号、狗名、生卒年月,有的还镶有烧瓷的狗像。每座墓碑上都刻有充满深情的碑文,上面写着“在我孤独和痛楚的一生中,你是我忠诚的伴侣和唯一的朋友”,“我们可爱的小皇帝”,“公主,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人不断地使我失望,你却永远地给我温存”等。

尽管狗有忠义、诚实、勇敢、敏锐等优秀品质和众多用途,人们也是如此地爱狗,但狗入汉语成语后,却似乎找不到几个褒义的,狗多是遭鄙视受诅咒的对象。如狼,心狗肺,是形容人的心肠像狼和狗一样狠毒、贪婪、凶残;狼心狗行,形容坏人心肠像狼一样贪狠,行为像狗一样;狐朋狗友,指一些不三不四之友,或者指勾结在一起的坏人;猪狗不如,连猪狗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蝇营狗苟,比喻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如狗一般苟且求活,用于形容那些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以追求名利者;狗急跳墙,多比喻坏人在情势危急时蛮干一气,企图逃脱绝境。狗仗人势,比喻奴才走狗依仗主子的势力行事;声色犬马,合歌舞、女色、玩狗、跑马而言之,指,日时统治者或富贵人家寻欢作乐、荒的生活方式,正派的人是不会追求这些的。

狗入成语,为何多含贬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我们认为在先民的心目中,不管狗具有多少优秀的品质和用途,狗的形象已经被定格、锁定、格式化,狗就是狗,它是人的家奴,吃剩饭,睡草窝,职责就是守宅护院。

另外狗常受人利用,永远是义而无的、忠而丧标,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不管是生活中的狗还是文学作品中的狗,常常是恶势力的帮凶,贵族子弟耀武扬威欺压善良无辜的工具,对生人或无辜者狂吠乱咬狗眼看人低,其凌人之势每每远胜于它的主子,况且,被狗欺的经历人们大多都有亲身体验,人们对狗的恐惧、厌恶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

再者,狗性好斗,与一向讲究和合的中国传统观念相左。《说文解字・犬部》:“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这些注释的意思是说:因为狗与狗一碰到就要相互打斗,只能独处,所以“独”就用犬

来表义。于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狗咬狗这个俗语。

当然,关于狗,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别的。在瑞士,人们宁可花钱养狗,也不愿意生孩子,尽管养儿还没有养狗花销大。西方两代人之间“代沟”很深,孩子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家长也没办法。成家之后又要远走高飞,不尽赡养之责。狗却对人百依百顺,贫贱不移,又能消愁解闷,摇尾乞怜,于是对狗的宠爱愈加,真可谓爱狗胜过爱子。

汉语里有个成语叫“望子咸龙”,在中国汉语言文化里,表达了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儿子成为龙那样高贵的出人头地的人物。但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把它用到西方社会,则会招来麻烦,因为西方大多数人把龙视为无恶不作的魔鬼或异教的代表物:古罗马人把龙描绘成一种有着火眼金睛的地球深处的居民;古希腊神话中认为龙是一种九头蛇;北欧传说中的龙是“喷火星,长数只舌头”的怪物;而《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长有几个头的恶魔。世界上许多国家则习惯于望子成“狗”,如英国、美国、尼泊尔、印度、意大利、瑞典、新西兰等国认为狗忠实、可靠、吉祥。尤其是新西兰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特别是忠实、勇敢的牧羊犬,更为以畜牧业为主的新西兰人帮了大忙,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助手。因此,在新西兰民间,一向有“勤奋的牧羊犬创造了新西兰”的说法。在英国则有这样一则谚语:“每一条狗都有出头的一天”,这里以狗喻人,意思是“人人都有得意之时”,这充分体现了整个国家民族对一位公民的尊重,对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人们的激励和鼓舞,体现出了人人进取奋斗的民族精神。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到文学圈子里有大文豪也应有小作者的存在时曾打比方:“大狗在叫喊,小狗也在叫喊,不能因为大狗叫喊了,小狗就不叫了,每只狗都有叫喊的权利。”

在世界经济大接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呼唤世界上,不管大国小国,不管强国弱国,不管属龙属狗,不管姓社姓资,都为搞好本人本国的事情去叫喊、呐喊、发展、进步、繁荣!去争取那出头之日、得意之时!

参考书目:

①赵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观》,齐鲁书社出版。

②孙荣福:《生肖与吉祥》,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③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成语文化范文3

【关键词】成语;兴趣;内涵;方法;传统文化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成语是这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成语之美,被当代历史学者蒙曼归纳为“凝练典雅、意境幽远”。《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成语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一块营养充足的养料,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吸收它。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成语愿学、爱学、乐学,我采用了四个“经常”,在沉浸中慢慢的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

1.经常听。我充分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把田连元老师的评书《大话成语》以及优教通平台中成语故事资源推荐给学生。请家长和学生睡觉前一起听成语故事。班级中安排每天一人讲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给大家听。另外,结合生活实践适时讲成语故事作给学生听。如:母亲节前夕,可以讲“寸草春晖”;见学生不讲诚信,可以讲“一诺千金”;见班里有同学打架伤了感情,我给他们讲了“相煎太急”。孩子们在故事中自然体会到成语故事的魅力。

2.经常背。在教学中,课内成语要求学生能背会用,生字扩词鼓励扩成成语。此外,我利用每天的语文课前1分钟,安排学生背五到十个成语接龙。同时,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随时积累课内外喜欢的成语。长此以往,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成语,而且慢慢由于熟悉便亲切了,进而对成语产生了兴趣。

3.经常讲。我经常利用班会或者语文综合活动,组织学生玩成语接龙、猜谜等游戏,看谁背得多猜得准确。这些成语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热情。

4.经常用。在语文课上或者学生的习作中,只要有同学将成语用得恰切精当,我都会不吝赞美之词,大加赞扬;如果在日常学习对话中同学们能做到活学活用,同样会得到表扬。同学们也会互相称赞夸奖,这不仅增强了大家学习成语的兴趣,也浓厚了班级的学风。

二、感悟内涵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理解是成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理解所学的成语的意思,才能感知其文化内涵,乐学善用。

1.初步感知成语中的农业文化。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细作等。

2.初步感知成语中的建筑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曲径通幽等。

3.初步感知成语与服饰文化。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着主要的是体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例如,高冠博带、凤冠霞帔、紫袍金带等。

4.认识成语中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至今为人们继承和发扬,在成语中德育教育的资源十分丰富,如:仁者爱人、兄友弟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俭以养德、宁静致远、刚正不阿等不胜枚举。

三、讲究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多不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谈不上使用。由于没有对成语进行专门的复习或归纳,学生的成语知识比较零散、杂乱,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淼暮苌佟T诔捎锝萄а芯抗程中,我多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习成语,定期对成语知识进行梳理,对学生的成语知识加以强化,让成语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课前收集法

学生主动的学习是知识掌握的前提,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教学中的成语知识,为教师的教学降低了难度,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例如:每次进行成语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本堂课内容的成语,让学生在课中有“成语”可说,有“成语”可想,让孩子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能够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中来,收获更多的成语知识。成语知识的增长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能多记则多记,记得少的也应鼓励,不能急于求成,让学成语变成一种习惯。

(二)分类学习法

分类学习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成语。教师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成语进行分类后分批掌握。分类方式灵活多变,以好记好用为原则。例如:教学中可以将成语分类,如:描写人的容貌的成语――闭月羞花、明眸皓齿、鹤发童颜;描写人的体态的成语――虎背熊腰、大腹便便、弱不禁风;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口若悬河、对答如流、高谈阔论;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忐忑不安、心猿意马、心急如焚。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明了成语的用处,更为他们的写作中运用成语打好基础。

(三)形象讲解法

我在课中尽量会把高深的成语知识,化为小学生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方法讲解,让学生更为牢固的掌握成语。例如:一次课中,我要讲“张牙舞爪”这个成语,我就通过动作表情请同学们猜,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成语意识而且印象深刻。

(四)小组竞争法

课前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内容设计相应的题目,让他们进行比赛,把活动情况进行量化。不但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他们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组内就能互相学习。

(五)限时记忆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出示相关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记忆后及时听写、解释、或用某些成语造句。也可准备相关答题资料,限时记忆后立即完成练习。

(六)巧妙作业法

课堂中的成语教学是学生识记的开始。好的开始,同时也要有好的巩固,让学生有个完成的学习过程。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巧妙的作业,让学生能够乐于作业,不觉苦。例如:向家长讲成语故事把视频发送的班级交流平台,按类别收集成语,成语谜语……

(七)榜样引领法

成语文化范文4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课程;整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17-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语文是什么,经典又是什么,中华经典文化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有什么作用呢?”在本人看来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而经典又代表传统文学的权威,浓缩杰出文学的辉煌,尤其是中国经典古诗文历经千锤百炼,短小精悍,易吟易诵,是学生开放读书,积累语言的最佳材料。为此自己认为在人生的黄金时段――童年,中华经典文化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语文能力,下面就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分条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 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与原“大纲”比较,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新的“课标”着力强调的重点之一。

为此本人认为整合语文课程教学与中华文化经典让学生诵读经典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诵读《大学》,能使学生认识到:要“平天下”必先“治国”,要“治国”必先“齐家”,要“齐家”必先“修身”,要“修身”必先“正心”,要“正心”必先“诚意”,要“诚意”必先“致知”,而“致知”必须“格物”;只有以“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为基础,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是有很丰富内涵的人文教育吗?而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是青少年的教育危机。尤其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其实,大人们讲过的,经典里早有记载,大人们忽略的,甚至是不懂的,经典里也素来俱全。与其大费口舌地向孩子们灌输一些自己都觉得似是而非的 “道理”,还不如和孩子们共同诵读文化经典。这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本人在班级近三年的研究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诵读中国经典文化,本班学生由以前的性情急躁、粗俗,变得性情平和、文明了。可见,诵读中国文化经典,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是很有效的。

2 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文化积淀过浅。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为此痛切地指出:“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新语文教学思想的领军人物韩军说“海量阅读中国经典文化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低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中高年级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多,文化底蕴深厚,本人认为只有做到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和环境随处可有,我们要跳出“语言文字”的局限,扩展视野,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我们班学生诵读的《老子》《论语》等古代典籍里,就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经典著作往往融哲理、事理、情理于一炉,文约而义丰,虑大而思精,蕴藏着大智慧。当然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诵读这样的文化典籍,必然会了解到较多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人文典故,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会日渐厚实。

3 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做到中华文化经典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诵读中国文化经典,能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效地增强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如在前半年学校组织的普通话朗读比赛中我班学生李仲语势流畅、饱含感情,以绝对优势获得朗读总冠军;在写作文时同学们能引用古诗文经典语句使语言简洁,富有说服力;在2011年的两基省检时我班四年级的同学对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能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语句表达他们欢迎的心情;在过一暑假后师生见面时,小学生们能用“一日不见如三秋”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对这些经典的语词随手拈来、脱口而出,这对普通学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尚难做到的。可见,在诵读中国文化经典中积累丰富的语词之后,学生们口语表达的“质”、朗读的基本技巧是明显的提高了。概言之,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体现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髓。千百年来,她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的志气,启迪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修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儿童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语文能力,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永存于中国人的心中,发扬光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成语文化范文5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流传下来的精华,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与精神所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授课时,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课本素材,渗透传统文化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也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1.鉴赏古诗文,发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展示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归园田居》时强调诗人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教《劝学》《师说》时阐释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操陶冶、心灵熏陶,更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要求,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

2.品味现代文,挖掘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是重要的构成部分,间接或直接地阐明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掘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如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忠孝观念等,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巧妙渗透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开展校外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因此,要全面运用课外时间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

2.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

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开展古诗词默写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而古诗词书法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也可以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用来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一举数得;开展成语故事比赛,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所了解的成语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故事背后寓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

用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观看《朗读者》,享受经典文化视听盛宴。

四、借助节日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延续这些传统。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也可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弘扬民族文化。

成语文化范文6

一、 传统文化传承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对于初中生来说, 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十分需要一些生动、 有趣的知识。如果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更加热情地学习这一门学科, 从而实现其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黄金阶段, 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输送, 有助于他们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开拓自己的视野, 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 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总而言之, 在初中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更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 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也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意义深远。

二、 教学策略

1.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初中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间段内语文的学习, 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 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 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时期。教师想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可以以各种古代诗词为切入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需要熟练背诵并掌握一些古诗词。但是仅仅围绕课标要求的几十首古诗词, 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教师应当扮演重要的 “引导” 角色。具体来说, 教师应当注重古诗词部分的教学, 围绕但不局限于课本安排的内容,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的理解与情感。我们以 《送元二使安西》 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 以动态的画面来展现诗词中所描述的友人送别的画面, 再配上合适的乐曲, 营造出一种离别、 不舍的气氛。如此一来, 学生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诗词想要展现的景象,同时也十分感同身受, 明白了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 而且对该首诗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古人一般都会在传统节日时吟诗作对,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 对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以九九重阳节为例, 王维有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 教师可以用这一句诗启发学生, 让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例如猜灯谜、 诗词朗诵、 课本剧表演等等, 学生在准备与排练的过程中, 会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 并将其介绍给更多的同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 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所以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 系统地了解需要学习知识, 也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 去探索更加广阔的天地。要想发挥阅读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辟一个版块, 让学生以板报的形式来介绍某一传统文化知识, 大家轮流、按时更换板报的内容, 做到不重复、 有新意。每个学生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 首先自身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再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大家, 就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其次, 教师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的讲解。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达了大量有关古人文化礼节、 思想意识的内容, 有些甚至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再现, 对于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学习 《两小儿辩日》 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熟读全文, 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转述文章内容, 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保有较高的积极性, 并且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3.课外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语文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 应当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任务来说, 一方面课堂时间较短,很难为其留有充足的时间;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靠理论的灌输, 还可以借助于丰富多样的载体。例如, 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各样的语文活动, 例如 “中华好诗词” “中华成语接龙” “汉字默写大赛” “诗词朗诵比赛” 等等, 这些活动的举办,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其课余生活注入一抹亮色; 另一方面, 汉字、成语、 诗词这些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要素, 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除此之外, 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各种有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 比如利用 “你说我猜” 这一游戏, 一个学生通过另一学生所描述的历史名人, 或者是书中的角色, 来猜这个人是谁。学生在准备、 参与游戏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其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 也了解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内容。

三、 教学要点

1.寻求感情的切入点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发掘和引申, 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 一方面, 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的教学为例, 该单元以 “爱” 为主题, 像 《阿长与 〈山海经〉 》 《背影》《台阶》 饱含了亲人、 长辈对孩子无私的爱, 从而引发共鸣, 激起孩子对他们的关爱, 传达出 “孝” 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让学生去深入探究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让学生去全面感受孔子对于 “孝” 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 “二十四孝” 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到 “孝” 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从而可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更加理解、 尊重父母,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践行者、 弘扬者。

2.重视背景的发掘与铺垫

初中语文的教学材料, 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传统文化,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引导并带领学生去发掘、 探究里面所涵盖的文化内容。首先, 教师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可以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著作, 或者是观看相关的电影、 视频资料等, 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 系统的认识, 并将其渗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 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学习 《 〈论语〉 十二章》 的时候, 教师不应当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 而应当充分的拓展。教师可以介绍有关孔子、 《论语》 、 儒家学说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诗词所展现的画面, 以及传达的情感。在此之前, 可以让他们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以及所处年代的背景状况。如此一来, 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诗词的内容与情感, 也可以了解到不同诗人的成长状况, 了解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 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果局限于纯理论式的教学, 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 无聊, 甚至丧失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而且许多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这就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将声音、 画面等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刺激学生的感官注意, 使其更加投入、 专注地学习传统文化, 并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 在进行 《岳阳楼记》 这一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 将岳阳楼的宏伟景色以及文化背景展现出来, 从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岳阳楼有了更加直观、 深刻的印象。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完文章内容之后, 可以播放课前剪辑好的从古代到现代的伟人视频, 大家在慷慨激昂的视频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具体涵义, 理解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在这种激昂的课堂氛围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学生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去感知古人的胸怀与气魄,了解他们的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 缩短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上一篇学前教育学

下一篇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