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1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本中《乌鸦喝水》一文的课程设计作一探讨,进而对该课做出课后反思。希望对以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课文,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想办法解 决困难的道理。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乌鸦喝水的过程。能用"渐渐"造句。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乌鸦喝水的过程,能用"渐渐"这个词造句。

(2)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能够正确地书写。

教学过程

1.导入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可以通过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你们印象中的乌鸦是什么样的?"、"乌鸦美不美?"等。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和新词。指明朗读,检查字音是否准确。根据朗读情况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然后出示本课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以加强记忆(这一过程可以选择让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积极认读)。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并予以引导。

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相关问题:"谁能说说,课文里乌鸦一开始遇到了什么事情?","口渴没水喝的时候乌鸦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当乌鸦找到水后心情是什么样的?紧接着又遇到了什么困难?此刻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四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负责朗读,一个学生表演,另外两名学生在旁边给出注意。表演完毕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同样叫一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什么?""乌鸦可能会想什么办法?"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小组齐读并思考:"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效果怎么样?","最终有没有喝到水?"

4.再读课文,欣赏文中的好词句

4.1 叫同学分别说说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并说明理由。

4.2 用"渐渐"这个词进行造句。

4.3 让同学选择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背诵。

教学反思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篇课文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信息,比如乌鸦情绪的变化:从找不到水喝的着急到发现水的惊喜,再到喝不着水的焦急,又到最后喝着水的惊喜。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让同学们明白,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在授课的同时,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整个课堂生动有趣。通过让同学抢答生字生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和课堂表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课堂轻松有趣地进行。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给予合理地引导,这样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学习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优化的过程。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体会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用课本出示例1情境图)为了庆祝国庆节,工人把广场布置得非常美丽,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景图,看看工人是按怎样的规律布置的?

(引导由近到远观察情境图,说出:盆花、彩灯、彩旗)(板书:1、盆花,2、彩灯,3、彩旗)

1、盆花 每2盆一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出)

2、彩管 每3盏一组

3、彩旗 每4面一组

师:从左到右按颜色分,它们蕴含着什么数学规律?

(给学生自己找,并和同桌说一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寻找它们蕴含着什么数学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应用“引领式”导学,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目的是提高学生观察的顺序性(由近及远),初步感知周期现象中排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圈一圈”等方式描述周期性、进一步感知周期性,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周期即一个组,为理解组的意义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先学)

师:找一找蕴含的规律,试一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出示)

师:(齐读问题后)请同学们通过自学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可以利用课本资源)再与小组同学交流,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并了解学生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三、学生展示、交流(后教)

预设知识点:

(1)、画图法:画出15盆花,用数字1至15从左起标上去等

(2)、列举法:分别列出从左起蓝花和红花的盆序数

(3)、计算法:把2盆看做一组,15÷2=7(组)……1(盆)

提问:谁知道算式中的“7”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认识:把15盆花每2盆为1组;分成了7组,还多1盆。剩下的1盆是下一组即第8组的第1盆,由于每组的第1盆是蓝花,第2盆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四、当堂训练

1、独立尝试,优化方法

师:现在如果让你告诉大家“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的颜色,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第18盏呢?”小组里互相说说。(课本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计算的方法?怎样计算?(用画图法、列举法比较麻烦)

(指名汇报各自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17÷3=5(组)……2(盏)说清楚每个数据表示的意思,特别是余数是指每组里的第几个。进一步引出当18÷3=6(组)余数是“0”时,余数表示每组里的第几个?)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展示计算方法。)

师:能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从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吗?”

(指名学生板演,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先学”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展示表现出来,让能者“教”,使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了解得更充分、更全面。在做“试一试”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组”、“余数”各表示的意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做“练一练”第3题

(3)、做“练习十”第1题(选做题)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所学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加深。

五、总结: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规律吗?

如:红绿灯;七彩的霓虹灯闪动;一年四季;时间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反思: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体会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这节课的主攻目标。我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教学。收获不小,问题不少。

1、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堂一样有精彩不断。在这节课中的“先学”部分,我完全放开学生去自学,让学生自己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去学习,有几个学生的学法很新颖:学生1,用112去排列15盆花,1代表蓝色,2代表红色,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学生2,用OΟ去排列15盆花,O代表蓝色,代表红色。这些意外的惊喜正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火花。

2、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为了突破难点,当我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当学生发现计算也可以很容易发现规律时又提出“谁知道算式中的‘7’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的问题,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学习任务中自己探索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学习,最后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3

一、设置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避免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趣味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乌鸦图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形式的乌鸦视频,让学生对乌鸦进行描述,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乌鸦宽宽的嘴壳。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对乌鸦进行总结,教师说道:“乌鸦的外形不是特别漂亮,但是乌鸦十分聪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问道:“为什么乌鸦是聪明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第一页上只有四个字“乌鸦喝水”,并且教师将“喝”字?O置为不同的颜色并扩大其字号,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大声朗读“乌鸦喝水”这四个字,着重观察学生“喝”字的发音。在这样的情景导入中,教师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有效地避免了直接讲授书本知识的单一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尤其当教师一味讲解书本知识时,学生会由于内容的枯燥而出现跑神等状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景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景,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领会秋天的意境,教师为学生播放秋雨的Flash动画,并辅以课文朗诵的音频,为学生营造秋雨绵绵的意境,学生被声音与动画带入到秋景之中,很多同学参考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仿佛自己置身于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雨和瑟瑟秋风之中。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总结一下这些颜色对应什么事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朗读,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这些颜色可以用什么词概括表达?很多学生纷纷发言: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等。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并注重本段中的动词,探讨其特点。在恰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4

《蝈蝈和蛐蛐》是人音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之一。本单元的主题是――京韵。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复习认识反复记号、装饰音(前倚音、后倚音)。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2.难点:歌曲的第三乐段

四、歌曲《蝈蝈和蛐蛐》分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人。

教学预案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后,课件播放《说唱脸谱》活跃课堂氛围。

二、导入

师:首先,我想请问,同学们有听到过这首歌曲吗?

生:有!有!(学生众说纷纭)

师:那叫什么题目呢?

生:《说唱脸谱》。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那么,大家是否清楚这一类说唱歌曲是从我国的五大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中的哪一类题材衍生而来?

生:有说京剧、有说豫剧、有说评剧,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赞同京剧。

师:(伸出一个大拇指)同学们的知识非常广博,判断也很正确。接下去我再考考大家,老师一开头给同学们欣赏的歌曲题材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稍作停顿导入京歌概念:就是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将京剧元素、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然后再导入《蝈蝈和蛐蛐》歌曲。

师:这兄弟俩怎么啦?(课件出示)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吹牛皮。

师小结: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同学们也听得非常仔细。鉴于你们如此出色的表现,老师决定额外再影响点知识给大家。两分钟“广告”过后马上回来――(课件播放一段天津快板武松打虎),

并让学生回答京歌与快板书最大的不同点在哪?

生:快板只是说话。

师:其实京歌与快板的不同点在于形式、京歌的特点是说唱相结合,快板只是“光说……”从而引申出《蝈蝈和蛐蛐》有说唱结合并让学生分段。

生:三段,(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分段教学

(一)第一段:重点解决曲谱

师:第一段有什么特点?

生:前几句话都有倚音。

师:你觉得在这里出现这个倚音有什么作用(教师范唱)?

生:有了倚音京剧的味道就更浓了,更加的诙谐幽默。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1―3小节的曲谱是一样的。

师:对,很好。还有这一句,蝈蝈说我是哥哥的时候趾高气昂所以旋律走向向上行,而蛐蛐说我是弟弟卑躬屈膝的旋律走向往下行,那请你来试试。(回答的学生唱)还有吗?

生:5 5 5上面有顿音记号。

师:(板书顿音记号)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巧又有弹力,要有一顿一顿的感觉

师:请同学们来试试

生:试唱

(二)第二段:重点解决对白式演唱:注意儿化音、节奏型、轻蔑、得意的语气

师:这小哥俩吃饱了肚皮就开始吹牛皮了,听听他们是怎么吹的呢?竖起耳朵听。

师范唱第二段(范唱时要注意儿化音,一定要唱到位。)

(板书:老弟呀,嘿嘿的节奏型)

师:念得这么好听,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合作一下,老师唱你们说。

师生合作第一次。

师:不错,能不能再说的得意一点,把轻蔑的语气说出来,再一起试试。

师生合作第二次。

师:恩,同学们跟老师配合得十分默契。你现在会说了,那你会唱了吗?

注意“听我说你可别着急”,既然是别着急了,你就等等再说,看看要等几拍?

生:两拍。

师:让我们来试试,还有哪句歌词不会唱?(教师指导)

师:既然都会唱了,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生:齐唱第二段。

师:这一乐段主要表现的是它们俩个相互说大话,很风趣,同学们在唱的时候也要表现得很得意,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更夸张一点,我们再来试试。

(三)第三段:重点在于表演

师:当蝈蝈和蛐蛐正得意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范唱第三段。(或录音机)

师:大公鸡来得太突然,蝈蝈蛐蛐还没反应过来就把他们吞落肚子里了。这句话有个小小的“陷阱”你们反应过来了吗?

师:“没想到”的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恰到好处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板书:01 12 3 561 23 3 -)

反复练唱。

师:唱得都非常好,我们把第三段完整的唱一下。

生:齐唱第三段

师:分组来表演蛐蛐和蝈蝈。老师占个便宜,当公鸡。也可交换来,这环节关键是配合的神态。

(四)巩固实践

师: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情绪来唱这首歌曲?

生:骄傲自豪。

生:齐唱。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分分组,这边蝈蝈,这边蛐蛐。老师来唱旁白。

师生合作。

师:请同学们分组来表演一下。推荐优秀表演者“蝈蝈、蛐蛐、大公鸡”上前表演,其余所有同学旁白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唱这首京歌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歌曲讲述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他俩互相比说大话,到头来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浮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还学到了一些常识:蝈蝈还行,蛐蛐是坏的……中国的五大剧终: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反复记号。

师: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希望我们大家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同时同学们也要学会做个诚实的人。

(六)在课件《蝈蝈和蛐蛐》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四、教学反思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上课,是因为此课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能动活泼且略带理性的特点。因此课堂中预设内容较多:有京歌概念、中国五大剧种、蝈蝈和蛐蛐形象对比、昆虫中是否是益虫的界定、学唱时称呼语调区别、京歌与快板比较、音乐装饰音的作用,当然还有生成时“绍兴话”的演唱。我认为,本课教学是成功的,因为我始终围绕评价课堂五要素(美、活、情、新、创)完满教学目标。

美:虽本课没有时刻注意语言美,但却完成了生成“美”。

活:学生在多名领导教师听课的压力下有些拘束,所我灵“活”机动在生成课堂时加入了绍兴话,问题迎刃而解。

情:因为我“原产”于农村,用身临其境的知识、歌唱演绎,让同学明白老师对课堂的投入之“情”。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5

一、分析教材

跳跃,不仅是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是体育会考的必考项目。学生学习立定跳远,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度和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分析学生

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娇生惯养,普遍都存在不能吃苦,身体素质低,接受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持久集中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中,就必须选择紧抓学生心理,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

《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我挑选了“跳台阶”作为辅助教学教材。考虑将二者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应为考虑到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考虑到合理安排学生生理、心理负荷的原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将本节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游戏化、比赛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中,玩中学,境中练,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在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游戏法、比赛法。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这样的方式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启发法、尝试法。在进行教材讲解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创新练习。

3.示范法,模仿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弱,示范法是一项非常适宜的教学办法。教师让学生多观赏一些优美的标准动作和示范,有利于激发学生模仿的冲动。

4.指导法,纠正法。在学生体育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监督在旁,通过全体或个体点拨,指导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做法,确保学生的行为规范性。

5.表扬法、鼓励法。初中学生好胜心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多鼓励,多表扬,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6

课题:安塞腰鼓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版

提供者:刘建云

单位:仁化县长江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文章,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以及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来确立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诵读法2、探究、鉴赏法3、课外延伸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上一篇麦哨

下一篇数学教学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