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大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古诗大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古诗大全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1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6、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11、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6、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赞美祖国的古诗大全

1、《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4、《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2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 教学 目标

二, 重点、难点 已混点

三,教 学准备 六、课 时安排 七、方 式、手 段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 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 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 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 分) 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读音重点:卢

纶 没 棱 词义重点:草惊风 夜引弓 平明 白羽等 (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 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 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 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 深入探讨,挖掘主题。( 。(10 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 分)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 诗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 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 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 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10 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 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 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 分)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 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 齐读《塞下曲》! 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5 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 分)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 6 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 5 首古诗中,还有第 3 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 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 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 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 计

《塞下曲》 唐代诗人 卢纶 汉代飞将军 李广

达标测 试

27 古诗二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将军(jiāng jiàng)平明寻(xún sún)白羽 没(méi mò)在石棱中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3

1、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奇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2、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3、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 克

4、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5、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6、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7、生命靠许多分歧的问题维持下去,这些问题不能不“与生俱存”,只有在死亡中才得以解决 。——舒美赫

8、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9、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10、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11、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12、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1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15、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16、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曹植

17、在坎坷的生命里,我们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觉。——贝纳文特

18、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1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0、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惠特曼 摘自:名言名句大全

21、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22、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23、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24、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25、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26、人生是一所学校,再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弗里奇

27、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28、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29、人为某事而诞生,并不是为无所事事而诞生。——武者小路实笃

30、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31、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32、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33、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34、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35、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李白

36、没有人能平安无事度过一生。——埃斯库罗斯

37、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38、浪费生命是做人的最大悲剧。——曼杰

3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40、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沈从文

41、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

42、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43、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44、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

4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4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7、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48、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49、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人民谋利益。——德莱塞

5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51、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都没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52、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53、生命是母亲塑造出来的,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在我看来生命是无法衡量的!

54、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55、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萧楚女

56、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57、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青。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4

关键词:宋代诗学批评;本色;本然;才气;情性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6—0149—05

作者简介:刘飞,男,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合肥230009)。

“本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还有待考察。六朝时期,刘勰对此有所运用。如《文心雕龙·通变》云:“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在唐代,对该词的运用已较为频繁。如《唐律疏议》、《通典》、《唐六典》、《旧唐书》及佛学著述《大毗庐遮那成佛经疏》等,但鲜有涉及文学批评者。直到宋代,“本色”一语才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郭绍虞先生认为:“本色之说,始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①“本色”作为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而被使用,陈师道盖为始作俑者。②《后山诗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③宋末元初,“本色”往往成为诗论家如严羽、刘克庄、方回等人的常用术语。关于“本色”之含义,郭绍虞先生曾有论及:“本色,指本然之色,当行,犹言内行。故陶明濬《诗说杂记》卷七谓:‘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故夷光之姿必不肯污以脂粉;蓝田之玉,又何须饰以丹漆,此本色之所以可贵也。当行者,谓凡作一诗,所用之典,所使之字,无不恰如其分。未有支离灭裂,操末续颠,而可以为诗者也。’”④郭先生此论断是就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中“须是本色,须是当行”这句话所作的解说。如进一步考察,对宋代诗学批评中“本色”一语之含义,则又可以细分为如下几方面:其一,就艺术审美来看,意在强调诗歌风格的自然得体,不露雕琢之迹。其二,以创作主体而论,指诗歌创作中当以才而不以学,肯定才气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其三,从诗歌的本质来看,本色也反映出诗论家对诗歌吟咏情性之本质的重视。另外,本色也关乎诗论家对诗歌之文统的认识。

在宋代尤其是宋末元初有关诗论家的论述中,本色一语往往因使用的语境不同而显得内涵各异。另外,有关论家并没有直接使用本色一语,但所言说的诗学观念往往也与上述几方面的内涵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因此,本文拟结合有关论述,从上述几个方面分别做出考察。

一、本色即本然此又可分别从文体和语言两方面来看。从文体上来说,本色是指所作诗歌最能符合其作为该文体的风格特点。前引陈师道《后山诗话》以本色为标准评韩愈之诗和苏轼之词,即是立足于这种意义上的评价。关于诗歌体貌之本色的批评,韩愈是受到议论较多的诗人之一。在对韩愈诗歌的品评上,陈师道的看法对后代较有影响。除上述所引外,又如《后山诗话》云:“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髙而好尔。”陈师道于《后山诗话》中引黄庭坚语云:“黄鲁直云:‘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上引两文出处虽是引用黄庭坚语,亦可作为陈师道本人的看法。宋末元初,有关对韩愈的品评多承袭陈师道的看法,或指出其诗歌之另类风格。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清代叶燮《原诗》云:“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这里指出韩愈在诗歌创作上能突破固有窠臼,务去陈言,力求创新。而以文为诗,正是其典型的创作风格。严羽评价韩愈五言绝句有别于众唐人而能别开生面者,也多因为韩愈以文为诗之故。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二:“坡诗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典严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态,盖自以其气魄力量为之,然非本色也。它人无许大气魄力量恐不可学。”此处的本色之评,也是指出了苏轼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特点。

又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邪?诗道本正大,孟郊自为之艰阻耳。”韩愈《送孟东野序》评孟郊诗云:“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髙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乎汉氏矣。”韩愈在该文中主要表达了作家创作多因不平而鸣的观点,并认为孟郊即是其中的一位典型。其实,韩愈对孟郊如此欣赏,也是因为二人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趣味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韩退之《琴操》极髙古,正是本色,非唐贤所及。”严羽此评盖来自于北宋唐庚,唐庚《文录》:“《琴操》非古诗,非骚词,惟韩退之为得体。退之《琴操》,柳子厚不能作;子厚《皇雅》,退之亦不能作。”⑤严羽之重本色,还体现于其《评点李太白诗集》,如卷六评《僧伽歌》“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云:“本色语,清超之极。”卷十七评《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云:“不本色不佳,太本色亦厌,如此乃免二病。”

那么,宋人所谓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色特征应该是怎样呢?此以严羽为例略作考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严羽在此处以“悟”来解说诗歌之本色。妙悟,为修禅之方法,严羽在此以禅喻诗,认为诗歌创作亦须通过妙悟为之。作为诗道的悟,就是要达到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可用“兴趣”来概括。严羽所谓的兴趣,如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中所说,是“指诗的兴象与情致结合所产生的情趣和韵味”⑥,“实际就是力图表现诗歌的抒情特征及其艺术感染力量”⑦。妙悟和兴趣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妙悟为诗歌创作之手段,而兴趣则是凭藉这种手段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以妙悟和兴趣为标准论诗,严羽最推崇唐诗,尤其是盛唐诗作。《沧浪诗话·诗辨》云:

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严羽的妙悟和兴趣,可以说正是对诗歌本色特征的认识。在严羽看来,本色的诗作,最起码应该包含有情感、形象和韵味等重要元素。而严羽之所以如此强调,自然也带有反拨当时江西诗派所造成的诗坛之弊的意图。顾易生等认为,严羽的兴趣理论“实际上无非力图描述出诗歌中的形象应该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令人神往不要太落实。这种艺术要求,对于宋诗中某些过于散文化的偏弊,如抽象说理、一泻无余、堆砌典故、补缀奇字等埋没情性、损害形象与意境之美等,不失为有益的针砭”⑧。

在文体特征上,严羽、刘克庄等强调诗歌的本色,意在维护诗歌的体制特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作为一种文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的体制风貌应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文章在历代能得以继承发展的一个前提,而作为该文体的具体写作方法,则可以做到创新求变。作为诗学批评,对一首诗是否本色的评判应是批评展开的基本立足点。在严羽等人看来,作为诗歌的“有常之体”,当要包括情感、形象和韵味等基本的因素,这也是诗歌的本色因素。以此而论,宋代的诗歌创作在对诗歌的本色要求上正恰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离。宋末元初的诗学批评中对本色的强调,也正反映出有关论家对诗歌文统的维护与回归意识。汪涌豪教授认为,宋人对本色的重视,反映了宋代在诸体文章创作和理论大大丰富情况下批评家的尊体呼声。尊体,就是要求恪守文体固有的制约。宋人运用本色这一范畴,就是要表达对尊体之人及其作品的推崇。⑨在此需要提出的是,作为江西诗派骨干的陈师道,在宋代竟能最早地以本色论诗,既是出于对江西诗法之弊的批评,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诗歌本色特征的思考。其本色之论对后代诗学批评如关于辨体理论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语言上来看,即要求诗歌的语言自然清新,不露雕琢痕迹。例如刘克庄对梅尧臣诗歌的评点: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世之学梅诗者,率以为淡。集中如“葑上春田阔,芦中走吏参”。“海货通闾市,渔歌入县楼”。“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河汉微分练,星辰淡布萤”。“每令夫结友,不为子求官”。“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山风来虎啸,江雨过龙腥”之类,殊不草草。盖逐字逐句,铢铢而较者,决不足为大家数,而前辈号大家数者,亦未尝不留意于句律也。⑩

梅尧臣曾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他自己也正是这种诗歌审美境界的实践者,刘克庄以梅尧臣为典范,道出了诗歌创作时在艺术技巧运用上的辩证法。此也正是康德所谓:

在一个美的艺术作品上我们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在它的形式中的合目的性却必须看起来像是摆脱了有意规则的一切强制,以至于它好像只是自然的一个产物。”

显然,在自然清新和刻意雕琢之间,诗论家无疑多倾向前者。而本色往往也被用来形容或强调诗歌风格之自然的专用术语。重视诗歌的本色语言,宋末元初,包恢、刘克庄、方回等对此皆有所论及。例如:包恢《书侯体仁存拙稿后》云:“文字觑天巧,未闻取于拙。”刘克庄《晚意》云:“末年慕川寒山子,不是行家本色诗。”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一评赵昌父《顷与公择读东坡雪后北台二诗叹其韵险而无窘歩尝约追和以见诗之难穷去冬适无雪正月二十日大雪因用前韵呈公择》云:“昌父当行本色诗人,押此诗亦且如此,殆不当和而和也,存此以见‘花’‘义’‘盐’‘尖’之难和。荆公、澹庵、章泉俱难之、况他人乎?”又《瀛奎律髓》四十七评崔涂《长安逢江南僧》云:“本色当行诗。”

由于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宋代诗歌创作以学问为诗的风气倾向突出,故宋代诗论自然要涉及诗法方面的探讨。也有学者认为,宋人之尚法与宋学及宋人之尚意相关。如萧华荣教授就指出:

宋人好言“文以理为主”,又好言“文以意为主”,二者大致一样,“意”便是意中之理。由于尚意,宋人作诗往往“先立意”、“先命题”。为了表达题意,便必然讲求“血脉”、“势向”、“曲折”、“布置”、“立格”、“炼字”、“炼句”等方法,这类论述在宋诗话、诗论中比比皆是。

宋人诗法之探讨,语言的运用自然是其重要的内容。南宋后期,诗学批评在语言上亦有所反思。因此,涉及自然与法度之辨。朱熹论文,既重视自然,又强调要学习古人之法度,就表现出在对自然与法度二者关系的初步思考。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云:“须是本色,须是当行。”更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精到之见。严羽此处所谓的本色,即是指诗歌的自然天成。当行,是指诗法的运用。如果一首诗做到了艺术技巧的精到和艺术审美的自然天成,那么,就无疑是优秀的创作。

二、本色与才气

此是关于诗歌创作中对主体要求的问题。作诗当以才还是以学,此问题多为宋末元初的诗论家所重视。故而有所谓才学辩。如费衮云:

作诗当以学,不当以才。诗非文比,若不曾学,则终不近诗。古人或以文名一世,而诗不工者,皆以才为诗故也。退之一出“余事作诗人”之语,后人至谓其诗为押韵之文。后山谓曾子固不能诗,秦少游诗如词者,亦皆以其才为之也。故虽有华言巧语,要非本色。大凡作诗以才而不以学者,正如扬雄求合六经,费尽工夫,造尽言语毕竟不似。

费衮,字补之,江苏无锡人。费衮此论,此实为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张目。又其《梁溪漫志》卷七《诗作豪语》:“诗作豪语,当视其所养,非执笔经营者可能。”李昴英《题郑宅仁诗稿》云:“诗词虽寄兴写物,必有学为之骨,有识为之眼,庶几鸣当世,落后世。不然,是土其形,绘其容,望之宛然若人也,置雨中败矣。”亦肯定学的重要性。

而严羽则表达了与费衮、李昴英等针锋相对的看法,其《沧浪诗话·诗辨》所谓“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之论,似更看重诗作创作中的才气因素。如果以学问为诗,则会失去诗歌的本色。《沧浪诗话·诗辨》云: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严羽虽然不否定诗歌创作中的学问功夫,但显然他更把作者的才气放在了主要地位。而才气又与妙悟相关联。作者有才气,才能妙悟为诗。而凭妙悟创作的诗歌,才是所谓的当行本色。以此为标准,严羽对宋代诗歌提出批评: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沧浪诗话·诗辨》)

在对唐诗的评价中,严羽也是以此为标准,对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给予高评: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沧浪诗话·诗辨》)

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沧浪诗话·诗评》)

严羽专做李白诗评,显然,也正是出于对李白的天才诗作的爱好。例如:评《春日游罗敷潭》“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云:“自然如此,拈出却生动。”评《僧伽歌》“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云:“本色语,清超之极。”

李杜优劣的讨论是宋代诗学批评中一个重要话题,二人孰高孰低,关乎批评家诗学思想的建构。北宋时期,尽管有欧阳修对李白诗歌给予了称赏,但总体来说,对李白的重视与评价比杜甫较低。如王安石编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四人诗为《四家诗选》,在四人的排序上以李白为最后。之所以如此,与王安石论文重道的文学观念有关,认为李白才高识卑,多言妇人与酒。甚至认为,李白诗风飘逸,但缺少变化。王安石之论显然是拘于一偏之见。又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责难之意溢于言表。尽管诸多抑李扬杜之评各有不同的诗学立场,但批评家并不否认李白诗歌创作中的才气因素以及其诗歌的本色特征。

南宋后期,一些诗论家对李杜的评价较为客观辩证,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即使是作为江西诗派的后期代表,奉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的方回,也并没有表现出抑李扬杜的态度。方回《瀛奎律髓》共选录杜诗五言154首,七言67首,并在《瀛奎律髓》等著述的有关品评中对杜诗技法进行了一番总结。而相对来说,《瀛奎律髓》选录李白诗歌共有五言10首,七言2首,数量则远低于杜甫。但尽管如此,方回对李白诗歌却多有高评,而且,其点评往往以杜诗相参照。如评李白《瀛奎律髓》卷二十四评李白《送友人入蜀》:“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卷四十二评李白《赠升州王使君忠臣》:“盛唐人诗,气魄广大。晚唐人诗,工夫纤细。善学者能两用之,一出一入,则不可及矣。此诗比老杜律虽宽,而意不迫。”方回之肯定李白,多侧重于欣赏李白的诗才和其诗作的自然天成。方回此评,亦与其诗学思想相一致。方回《诗思十首》其四云:“满眼诗无数,斯须忽失之。精深元要熟,玄妙不因思。默契如神助,冥搜有鬼知。平生天相我,得句匪人为。”方回一向被认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一支中坚,但综观其诗论,并不囿于江西宗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江西诗法的反拨。故方回推崇李白之诗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建构其诗学思想的用意。

就宋代诗人的评价上,也有一例值得关注。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放翁学力也,似杜甫;诚斋天分也,似李白。”此为刘克庄对陆游、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特点作比较评价。就杨万里来说,刘克庄着重指出了其诗歌中的天分因素。而凭借天分创作,诗作多具有自然天成的风格。在这方面,李白的诗歌创作无疑是其中的典型,同样,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也有此特点。如姜夔《送朝天集归杨诚斋》评杨万里:“箭在的中非尔及,风行水面偶成文。先生只可三千首,回施江东日暮云。”诗中“风行水面”之谓,即是指杨万里诗歌的自然天成。而之所以如此,显与作者所具“箭在的中”的才气密切相关。而被刘克庄视为以学力为诗的陆游,其诗论中实际上却表现出对才、气的看重。陆游论诗,涉及才、气、学等创作因素关系的思考。其《方德亨诗集序》云:“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气不足以御之,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又其《颐庵居士集序》云:“文章之妙,在有自得处。而诗其尤者也。舍此一法,虽穷工极思,直可欺不知者。有识者一观,百败并出矣。”陆游所谓的“自得”,当指诗歌审美效果的自然之妙,而此境界的获得,在他看来,显然是离不开作者的才气因素。

三、本色与情性

宋末元初,在诗歌本质的认识上,如严羽、刘克庄、戴表元等皆有重性情之论,此以刘克庄的诗学观点为例略作考察。刘克庄曾批评了宋代两种诗歌倾向,《后村诗话》卷二云:

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性情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

“波澜富而句律疏”,是指苏轼等受韩愈影响以文为诗。此种诗作,虽显才学与创新,但在刘克庄看来,不是本色之诗。此点前面已有所分析。“锻炼精而性情远”,则是针对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抛却性情为艺术而艺术的做法提出批评。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情性,缺乏性情之作更不能视作本色之诗。又刘克庄《竹溪诗序》云:

唐文人皆能诗,柳尤高,韩尚非本色。迨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者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

刘克庄此论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评韩愈诗,失却本色。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在当时已是较为普遍的认识,刘克庄此论,当是承续陈师道所谓韩愈“以文为诗”的看法。其二,评宋诗之特征,或说理,或以学问为诗,或以诗为政事言说之手段,然皆失却诗歌之诗性特征。

在关于诗歌的本色与性情方面,刘克庄关于风人之诗的论断亦可作为佐证。

余尝谓以情性礼仪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世有幽人羁士,饥饿而鸣,语出妙一世。亦有硕师鸿儒,宗主斯文,而与诗无分者。信此事之不可勉强欤。……夫自《国风》、《骚》、《选》、《玉台》、胡部,至于唐宋,其变多矣,然变者诗之体制也;历千年万世而不变者,人之情性也。

余窃惑焉。惑古诗出于情性,发必善;今诗出于记闻,博而已。

以本色而论,显然,刘克庄在一些著述中不断地把风人之诗与其他诗风相比较并肯定风人之诗,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强调诗歌要抒情言志。另外,结合其关于诗歌价值的有关论述来看,刘克庄所谓的情性,当有更为宽广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己之私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克庄所论不仅意在匡正江西诗派,而且对“四灵”、晚唐诗风的小境界、小结裹的创作也同样表达了批评意见。如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所论:

(刘克庄)极力提倡合乎“本色”的“风人之诗”,也即诗人之诗,它以抒情言志为本……诗之“本色”,特征在于通过艺术来抒情言志,形象地描绘社会人生。“本色”之鲜明,应更有利于世态人生的描绘。所以,他从诗的本色出发,深入一层地揭示诗非小技,应有益世教。

刘克庄还就诗歌的性情和艺术形式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村诗话》卷四云:

前人谓杜诗冠古今,而无韵者不可读,又谓太白律诗殊少。此论施之小家数可也。……韩退之尝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则物之浮者小大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此论最亲切,李、杜是甚气魄,岂但工于有韵者及古体乎。

文中以韩愈的气盛言宜之论,来反拨有关对李、杜诗评的偏颇。韩愈所谓的气,是指作者的精神个性因素。刘克庄认为,不论文章的短长与声韵如何,都应该对“气”婉转附之。也就是说,诗歌中作者的精神个性体现得如何才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如此,才是本色之作。在这方面,李、杜堪为典范。另如其《自警》诗云:“笔枯砚燥自伤悲,文体全关气盛衰。倚马纵难挥万字,骑驴尚足课千诗。”亦可视作其对精神情性的看重。

综上所述,宋末元初的诗论家从不同角度以本色论诗,当有着如下几方面的意义:其一,从文统上来看,强调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回归唐诗的倾向。其二,从价值功能看,刘克庄等人看重风人之诗,认为诗非小技,反映出有关论家在当时社会转型时期对诗歌价值的重视与思考。其三,从艺术技巧上看,反对过于雕琢及以文为诗,强调自然,既反拨当时宋诗中为艺术而艺术及以文为诗等不良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严羽、方回等有关论家对诗歌艺术至境的追求。其四,从创作主体来看,批评家因重视本色进而重视作家的才气,诗歌创作当以才而不以学,这既能引发诗坛对诗歌这一文体特征的审视,同时又对创作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而言之,宋末元初诗学批评中以“本色”论诗,是在宋代诗歌实践愈显丰富与多样化的基础上,在宋末元初这一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下,诗论家们对诗歌特征所作出的重新认识和诗学审美建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