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提问的价值

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价值;类型

(一)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价值

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提提问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可能都有一定的认识,课堂提问对于课堂内容的丰富、师生交流的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升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初中英语教学角度来说,英语课堂提问的价值远不止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提供一个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开口说英语,另外英语教师在与学生的口语交流过程中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先不管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可以掌握多少内容,只要能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与老师交流,形成一个常规的对话机制就已经使学生得到了锻练。[1]

2、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教学及课堂内容的安排、讲课的方法等都需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而改变,教师要做更加科学的授课准备的前提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课堂提问时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2]例如通过口语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口语情况,针对那些需要口语提升的学生可以制订有针对性的口语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提问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内容了解的情况,这样教师在测验题目的设计、复习内容的总结等方面就可以有所偏重,强化学生不熟悉和不擅长内容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3]

3、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度。按照我国现行的英语教学要求,一堂英语课有四十五分钟,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时间都是按照课堂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那么学生很容易对英语课堂产生厌倦感,难以真正提起对于课堂的兴趣,而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趣味性的提问和相关情景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感受到一些刺激性的东西,这样学生注意力可能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分类

英语教师通过合理科学的课堂提问既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中来又可以使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为老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

1.层递式连贯性提问

层递式提问方式是目前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提问方式之一,它主要是根据逻辑思维的方式,老师将英语知识按照从浅至深的方式进行递进式的提问,把有深度的问题分解为简单至复杂的多个问题。例如,在初一下《Go for it》课程Unit8第三课时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时,我用层层递进提问导入的方法,并结合新课内容做了以下设计:教师先拿着一张公园的照片让学生回答问题: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hoto? S:I can see some boys and girls in the photo ? T: Can you see any boats ? S: Yes ,I can T: Where are they ? S: They are on the river. T: How many boats are there on the river? S:( There are ) two boats. T: Are there any ducks on the river ? 引导学生说出答案: No,there aren’t. 同时引出学过的新句型:There is /are ……然后进一步用图片提问:What’s under the tree ? 学生回答:There is……并适当插入复数形式层层递进形式there are或there aren’t…..

2.题点式启发性提问

题点式提问方式是通过一个小例子或是一个社会现象来引出问题,而不直接提出问题。”4例如,在八年级下学期Unit7 Talking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作文教学中设计,先不直接点出主题How to keep healthy?而是提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Are you a couch potato ?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ll day ? Do you often go to KFC? Which are good habits or bad habits ? Do you have a good lifestyle ?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 学生回答时候,教师把一些重要的词语或句子呈现在黑板Key words : eating habits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junk food ,strong etc. 这样便利于学生对问题相关内容的增加印象,慢慢引出话题As we know ,having a balanced diet is good for our health/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a balanced diet.

3.多角度类比式问答

“多角度式问答方式其实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用一种方式解决多个问题和用多种方法解决某一个问题。”具体到老师的提问上,一般老师会连续提问多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用同一个英语来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个英语原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可以只讲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们用多个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贯穿课程的全部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课本上的知识。

根据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判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初中英语提问中最为基础和低级的一种问题,教师在提问时采用教师问问题,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需要回答Yes或No就能完成问题的回答,主要用来复习以前学过的课堂内容。

2.选择性问题,这种问题中主要是通过近义词、类似词或是在文章中出现过的重点词的复习,教师提了问题并给出几个选择项,学生只需从已给选项中确定答案就行。

3.课堂情景细节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教师通过细节询问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于课堂了解的具体程度,在提问形式上主要以Why引导的词为开头的提问,问的内容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等问题,这种问题需要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细节的掌握。

根据教师课堂提问的时机和顺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新课讲述之前的提问,主要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通过对新课相关内容的简要问答了解学生课前复习的情况、并通过课前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实现旧课与新课之间的过渡。

2.课堂间的提问,这种问题是根据课堂的进度和课堂中间讲的某个问题而提出的问题,这种问题提问的目的不尽相同,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讲述英语中的问题,增加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时是为了吸引某一个或是某几个学生的注意力,随意性比较强。

3.课堂末总结性的提问,这种课堂上的总结性问题,既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是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梳理,教师在课堂结束时通过对教学中的内容的复习,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总结课堂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记忆又可以使学生掌握课堂复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甘燕,初中英语课堂提问[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 何文涵,初中教学管理方法点滴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24期

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支架;英语课堂提问;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57-02

引言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模式与手段。问题是经由人的思维得到解决,同时人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又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我国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又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提到了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学习英语(教育部,2011)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想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师生互动、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这样融合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探索和获得知识。

然而,长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课堂影响下,我国英语课堂中学生容易思维定式,养成懒惰的学习心理,依赖教师满堂课的灌输知识,不愿意回答问题,更别提主动向老师提问。所以我们的英语课堂总是呈现一幅死气沉沉的画面,一节课中教师口干舌燥地不停地灌输,学生高负荷地纯粹性接受知识,课堂中教师根本没有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目前许多教师的定位出现了误差,认为教师只是单纯地教学生书本知识,教师是学生的上级,学生应乖乖地听教师所要求的,教师似乎是领导者。其实,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难题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慢慢地去解决难题,从而学到知识。教学过程顾名思义是教与学的过程,而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教与学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互动,课堂中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体现,这一环节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可见课堂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一、理论基础

什么是提问?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提问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辞海中把提问定义为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夏征农,2004)笔者认为提问即由提问者发出,以期待被提问者做出回应的语言指令。在各种教学技能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顾名思义是在上课中的问题,而课堂中的主要角色包括教师和学生,也就是说课堂提问既包括老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但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师提问的角度来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课堂教师提问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用问句的形式向学生发出信号并寻求学生做出回应的信息的过程。教师发出信号,学生做出回应的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所传达的思想,并跟上教师上课的节奏,使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教与学的互动性,真正使教与学二者相融合,教学相长。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关于课堂提问的分类国内外学者都较赞同的是Long&Sato的分类方法。从二语习得理论的角度出发就课堂提问的分类,Long&Sato(1983)把课堂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两大类。所谓展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早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则是指没有答案标准的问题,提问者不知道答案,学生的回答只是一个参考性答案的问题。教师了解课堂提问的类型是关系到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因为课堂教师提问因时间因学生的不同差异会有不同,而不是说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随意的,任由教师个人爱好才发问。教师了解课堂提问的类型,是教师进行科学、有效提问的基础。

支架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理论。维果茨基(Vygotsky,1978:86)指出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来说,存在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种水平,而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过渡区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这里的发展区其实就是像工地上的脚手架,需要比自己认知水平高的教师或者同伴来帮忙搭建,使学生通过他们搭建的脚手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维果茨基只是发现了学习者从已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中间有个过渡阶段,且抽象地命名为“最近发展区”,他没有提出应该如何适当地衔接这两种发展水平,从而使学习者达到潜在发展水平再继续循序前进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说,它对当前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实践价值。随后,布鲁纳、伍德和麦瑟等人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布鲁纳等人这里说的支架原本是指出现在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在教学中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过渡到潜在的发展水平这样一个有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最重要的是过渡阶段的那个支架所起到的桥梁性辅助作用,而一般担当这个支架者角色的是教学中的教师或者是能力较高的同伴,学生在他们搭建的支架中不断向新的高度攀岩。“支架”理论是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帮助学习者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一过程既肯定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可见支架理论运用在课堂教师提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效果,尤其是对于学习语言的课堂来说,支架理论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

二、支架理论在教师提问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中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问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随意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有待提高。所以本文基于支架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师提问对英语教学有其显著作用。

第一,就教学活动中心而言,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转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支架理论在课堂提问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课堂提问中出现沉默的低气压现象,当学生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问题呈阶梯式由易到难解答,不断调整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单一地像学生发问后就不作声,静静地等着学生的答案,不管其能否回答。教学过程中的氛围是学生能否轻松、快乐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支架式提问,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在互相讨论、交流问题中促进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

第二,就英语学科知识而言,支架式教师提问有利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英语课堂实现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结合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支架式引导,有利于学生逐步构建英语学科知识体系,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英语教学实际上是语言的学习与应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与他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课堂师生对话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达到一个内化的结果。基于支架理论的课堂教师提问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达到学生学习新知识、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的。

第三,就学生而言,支架理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提问中最能体现和激发。支架式教师提问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传统角色,形成了师生平等对话、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教师支架式提问的引导下学习,教师只是指引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寻求知识规律,达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目标。

第四,就教师而言,支架理论在教师提问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可以使教师更加灵活、合理、有效地调整其提问。它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能够合理且分层地对其发问,增强学生学习中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比如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巩固其基础;而对于少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其上升到更高的知识水平;介于二者之间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基础题为主,附加稍微有难度的题促进其学习水平的提高。支架理论的教师提问可以使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时段,比如课前导入课教师可以提相对基础性的概念性问题引导学生慢慢了解该课的知识;课中讲解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提问由易到难,逐渐深入,让学生去探索本课知识脉络,掌握其用法;课后总结。教师可以提相对综合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总之课堂中教师提问的难易度和提问类型应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三、总结

总的来说,支架理论在英语课堂提问中的运用对教学活动中心转变、英语科学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且全面地掌握知识和真正运用语言技能,体现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利于学生发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当然,支架理论在教师提问时应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哲学观强调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只有在教师提问中合理、适度地运用支架理论,根据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和教师提问的类型以及一堂课的不同时段,教师灵活地调控其提问,才能实现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作用。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86.

[2]林枫.“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提问中的应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4):59.

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螺旋式递进;打破“平稳”;探究延伸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的确,好的数学课堂,总是在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中向前挺进,或创设趣味性问题,或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或创设挑战性问题。凭借“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或有多重发现,或有枝状发散,或有登高望远。好的数学老师,总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善于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创设新颖、适宜、有思辨性的问题情境。而身处在这种情境中的学生,将会学得轻松惬意、有滋有味,课堂也因此显得厚重、大气、魅力十足。

一、螺旋式递进的问题设计不可或缺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极富生活气息,教师应引导孩子们在发现轴对称图形美观、和谐、稳定的同时,让其思维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1.初步设疑: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若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尝试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发现,并尝试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2.横向设疑:“蝴蝶、剪刀、衣服、五角星、天安门、汽车、钥匙、天平”是否是轴对称,若有对称轴,应该怎么确定它们的对称轴。

3.纵向设疑:学过的英文字母A、B、C、D、E、F、G、H……有哪些是对称的?如何画出对称轴?

4.深度设疑:一般梯形、一般三角形、一般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是什么?二条、三条、四条乃至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又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由易到难,螺旋式向上递进,从一般图形到特殊图形的观察和自主学习中,孩子们发现:原来“钥匙、一般梯形、一般三角形、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原来“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原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推门”是旋转而不是平移……当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吸引力时,课堂就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正所谓,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二、打破“平稳”的问题设计不可或缺

听过一节人教版六年级《自行车里的数学》的公开课,当孩子们通过测一测、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最终得出结论: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 ∶ 后齿轮齿数),总体来说,课堂在预定的轨道上平稳地向前挺进,但是这样的“平稳”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这样的课堂固然“不出问题”,不会发生“意外事故”,但同时,也缺乏悬念,缺乏惊喜,缺乏一种波澜和一种预料外的“灵光乍现”。

事实上,精彩的教学都不是太“平稳”的,甚至让师生小有不适的;精彩的教学应该有点意外,而教师是这一切的“推手”,正所谓:“成功教师的一大特点是,他们能在课堂和学校里创造出积极的气氛。”教师就是要通过设疑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并突出矛盾,让孩子们的思维由“和谐”到“冲突”,氤氲出积极的气氛。

比如,以下问题设计一定能够打破“平稳”:

1.受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启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要想把普通自行车改造成变速车,怎样增加齿轮?怎样组合?

3.现在常见的变速车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那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呢?

4.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选择前后齿轮齿数相差最大的组合或者说前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的)

以上设计正是为了打破“平稳”而为之的。从设计1到设计4,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愈扎实,孩子们的思维愈灵活、愈敏捷。因此不断地在打破课堂的平衡,是数学教学的要义之一,也是新课程最为倡导的课改方向。

三、探究延伸的问题设计不可或缺

任何课程都自有它的“生成点”与“延伸点”,小学数学亦然。师生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这样的“点”,必将引领学生吃得更饱、走得更远。有创意的数学课堂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涓涓细流在流淌;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方生机盎然的数学时空。

仍以《自行车中的数学》为例,可以在教学临结束时设计以下探究性问题:

一种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分别有46和38个齿,有4个后齿轮,分别有20、16、14、12个齿,车轮的直径66 cm。自行车运动员在进行公路赛时,有平路顺风和上坡两种特殊路段,请你为运动员在不同的路况下,选择前后齿轮。

说到底,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在预设的圈子里精讲细练,也是在探究延伸的问题中向前延伸。换句话说,数学教学不只是一个维度,应该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延伸,应该容许有价值的“课外活水”补充于课堂教学。事实上,当我们放手让学生去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孩子们必将发现另一片鲜活的乾坤,数学王国必将“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课堂评价;随机应变;语文;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62-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尊重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与人文色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有效地运用多元评价,营造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幻般的语文世界,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之中。

一、语文课堂评价要讲究开放性与多元性

1. 开放性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正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的课堂评价也要与时俱进,契合语文课堂模式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放眼学生的创新潜力与健康成长。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评价内容是开放的,在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对它们学习的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还要求评价形式也是开放的,可以是即时评价,也可以是延时评价,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议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 多元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的“一言堂”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死板与教学环节的程式化方面,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一考定终生”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坚决摒弃这一做法,结合学生们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家庭生活中的语文实践能力,还有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果,来对他们的语文能力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评价方法方面,除了试卷上的具体分数,还有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教师作出的语言评价,我们更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譬如肯定的眼神、鼓励的手势、亲切的微笑,对于学生们来说都会如沐春风,能带给他们不竭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要学会随机应变

新课程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意识到了赏识性、激励性课堂评价所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并躬身实践。但即使是赏识性、激励性的课堂评价,也需要实事求是,真诚中肯,还要学会随机应变,让自己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激荡起精彩涟漪。譬如,笔者刚准备去讲授《灰椋鸟》一课,谁知天气风云突变,电闪雷鸣,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瞬时倾盆而下。于是我当机立断,马上决定直接开始下一课《暴风雨》,让学生们结合现时的观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与构思顺序,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非但如此,班里平时最捣蛋的学生小飞也认真观察、仔细阅读,我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评价机会,表扬道:“小飞同学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甚至觉得外面咆哮的雷声、瓢泼的大雨、清脆的霹雳都是在为你鼓掌。老师相信,只要你坚持不懈,也同样会迎来灿烂的阳光、温暖的世界。”之后,小飞的学习态度果然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在语文课上,一改往日的颓废与不羁,勤奋、努力、认真,让我感受到了评价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质变。

三、语文课堂要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与发展,坚决摒弃传统语文课堂“一考定终生”的评价方式。鉴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评价环境,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将语文学习评价贯穿于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当中,贯穿于学生的具体生活之中。为此,传统的阶段性考试评价方式必不可少,但频繁、单一的考试制度无疑会削弱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将平时学生语文学习的民意调查渗透到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考试评价的可信度。另外,我们还要举办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如成语接龙、传词游戏、即兴演说、小组辩论、作文竞赛等,在具体的语言运用的环境中查看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最后,我们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即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议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

四、语文课堂评价切忌强烈的功利性

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在课堂上放置一些类似于红五星、小红花、小红旗,甚至是一些笔、本、糖块等奖品,然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奖励。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课堂评价的方式不够妥帖,或者说不应该这么功利,至少应当结合一定精神层面的奖励性活动。譬如,某位教师说,谁能够把本节课的生字全部写会,就会发给谁一个小奖品,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会,都在吵吵嚷嚷地索要奖品,而教师的奖品又提前准备不足,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即使是奖品准备充分,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过程,而不应仅仅冲着一个小小的奖品殚精竭虑。

总之,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钻研,努力创新,让多彩的课堂评价点缀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03).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5

作者/单茹茹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能启迪学生灵动的思维和智慧,能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道德情感。但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如目标不明、层次不清、逻辑不顺、无视学情、无思维含量的徒劳提问。下面结合观摩2011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12节课的感受谈谈对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认识。

一、提问应服从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和气氛的活跃,而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强调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交流等丰富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有效的课堂提问应防止出现目标虚化的现象。

如杭州张老师在“国家财政”教学中请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回答财政的作用并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突出了本框的教学重点。衢州杨老师在“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中请学生结合教材97-98页的内容谈谈造成翁明冲姐弟的幸运和小悦悦悲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既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又注重情感渲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合作探讨,体验知识的自主构建。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前提,研读教材则是准确定位目标的关键。没有对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就难以设计出有价值、有实效的课堂提问。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次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因执教者未能充分领悟教材并准确定位目标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甚至负效的提问。

如在“价值和价值观”教学中,一位老师创设了班级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情境并设计了“你想让哪些同学去敬老院献爱心”的课堂提问,隐含着献爱心也要“论资格、视实力”的潜台词,既无助于解决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也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去甚远。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价值与价值观”时, 把焦点放在“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设计了关于“扶不扶老人过马路”、丛飞等献爱心人物的“人生有没有价值”之类的提问,忽视了教材中关于义利观、生死观、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的导向作用等更贴合学生生活的文本,片面理解了“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提问应遵循思维规律

遵循规律是教育教学的常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讲求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遵循思维规律,启智导思。当学生的注意力疲劳、思维困顿的时候,课堂提问应能如一剂强心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使课堂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和节奏感。

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尽量创设鲜活、真实的情境,营造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情感氛围和提供可予以分析的信息元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温州郑老师在“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中创设了7.23动车事件后“温情与救援”的情境,温馨、真实的画面辅之以动人的音乐,让学生心有所动,“在这支救援大军中,哪些身影让你印象深刻”的课堂提问自然能得到良好的回应,“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知识也易于生成。而一位老师在“国家财政”教学中未设置任何情境,直接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国家财政支出的用途有哪些”、“你有没有感受到财政支出带来的好处”,使缺乏一定生活体验又无法从课堂上获取信息的学生无话可说,导致课堂提问失去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尽量设计发展学生辩证思考、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能力的课堂提问,即通常所说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只有在思考并回答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教学才不只是满足当下应试需求,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事业。本次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很多老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实践。如在“价值和价值观”教学中,湖州唐老师以明星企业家李某在创业过程中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同时企业排污破坏当地环境的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评价李某的个人价值,在观点冲突中综合分析,使知识构建、能力发展、正确价值观确立浑然一体;台州徐老师以宁波象山旦门岛综合开发的情境为背景,设计了“如果你参加此次决策会,你会如何规划旦门岛的开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予以论证和探究,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应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提问由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思维规律预设,但问题的答案却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成。预设和生成是有效课堂提问的两翼,缺一不可。WWw.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使课堂充满着动态因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以生成为导向,关注提问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预设提问时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方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前面提到的丛飞、严意娜等人的人生崇高有价值,但“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会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择友观、择业观的话题更能让学生感觉亲切。“国家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出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有何联系”有可供探究的空间,但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只能让课堂陷入沉闷和尴尬。

课堂生成因其无法预约、充满着即兴的智慧而更加可贵而美丽。关注生成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随机性。如“如何用财政把宁波打造成文化名城”、“如何规划旦门岛的开发”、“谈谈你心中最有价值的人”、“读了周赵洁的日志,你对生命是否有了新的认识”等课堂提问看似粗线条却体现着开放、多元和灵活,为新知火花的迸发创造了条件。相反,一位老师在展示两位网友观点后提问“你赞同哪位网友的观点,请阐明理由”则因其封闭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防止“节外生枝”的同时,也失去了“节外生姿”的可能。

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课堂提问;高中思想政治课;语言;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8001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离不开提问,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桥梁。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基本观点的教育和学生公民思想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故要把好课堂设问关。但通过对课堂提问的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如果教师事先没有精心备课,课堂满堂发问,内容低效,就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各种问题,从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导致思维发展严重受限。同时,教师发问用语没有任何的“包装”,语言贫乏、单一,学生就会出现审美疲劳。而在评价时,教师对学生答案的评价趋于简单化,只停留在正误判断上,忽略了引导学生生成答案。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思想政治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出现抵触心理,从而阻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发展。

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一、“精”――精心设问,设问目标明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接受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学习者就会产生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只有在这种情绪体验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潜能,而提问频率过高则会让学生产生焦虑和厌烦,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提问要控制数量,做到少而精。教师设问要目标明确,问题的指向是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要一一考量,并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循序渐进地发问。如在文化生活中讲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通过引入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影响的案例,向学生发问:“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上产生了什么效益?美国电影文化中透露出什么信息?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作为中国公民,我该如何面对这一现状?”通过这样精心安排的设问,先要求学生总结知识点,再引导学生思辨看待问题,最后促使他们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设问目标明确,每个问题都有针对性,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良好发展。

二、“启”――启发诱导,于最近发展区发问

好的问题应该能启动学生的思考。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有个“最近发展区”,即从儿童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到他们目前自己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需要在成人或者同伴群体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间。当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教师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设问,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时,教师可将问题分解如下:“什么是商品价值?价值量由什么决定?劳动量如何衡量?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会造成什么后果?那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旧知出发,步步导向新知,由此突破了该难点。

三、“趣”――优化语言,增加语言魅力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关键。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又很抽象,教师承担着把抽象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趣味化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语言的丰富性、趣味性,这样进行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选取网络流行语、歌词、段子、名人名言等进行转换表达,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可用《雾里看花》的歌词引出价格波动情况;在分析股票的风险性后,可设问:“为了不做一个蓝瘦香菇的悲催股民,你应该如何投资呢?”诸如此类的语言包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激活课堂。

四、“评”――准确评价,将问题适时的回弹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