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容斋随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范文1

2、原文: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3、出处:

容斋随笔范文2

无聊读书,本出无心,经史诸子、释老歧黄,古今中外记胜之书,朝读暮至,暮读达旦,如嚼橄榄啖哈蜊,久别知其味。日积月储,铅摘次椠,匪欲顺世迎俗、俯仰时好,盖欲与知味者道焉。是则神情所寄于书眉书根类饤饾文字,先拾为一编,不以其散漫零乱废之,原其用心则幸其甚矣。

《清代野记~十叶野闻》

孙犁大师是很看重历记、稗史、小品的,受其影响便一直注意捜寻这一类的书籍,如斋藏的《世说新语》、《太平广记》、《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唐语林》等等。但清记、稗史类却几为空白。而孙犁认为“进入古文领域,……商务印的《清记小说选》……则应列为必读的书”(《与友人论学习古文》)。故向引以为憾。出版界似乎也将它们遗忘了,虽然其它种种古典经、史、子、集翻印得热热闹闹。

今天,无意间于街道的地摊上得见本书,及《一士类稿~一士谭荟》等重庆出版社之“清记稗史精选丛书”三卷,每本价仅6元,而且装帧精美,护封俱全,均系正版!大喜过望,一并购得。矜印把玩,即兴题记,颇为自得。

《-士类稿~一士谭荟》

笔记、稗史、小品,部头虽小,一点野史、一则人事、一爿是非、一山一水一风月,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世事沧桑,具可记叙成篇,细细品来,独具只眼,居然比哲学更切实,比正史更真切,不是小说的小说,不是历史的历史,不是诗的诗,……或于残照夕阳,灯前月下,小盏独酌,或清茶,或淡酒,一口口,不是正餐,不是盛宴,却也其乐陶陶。小则小也,其滋味大也长矣。

容斋随笔范文3

首先,有必要对新随笔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原因加以简要剖析。与新时期曾经出现的“诗歌热”、“报告文学热”等相类似。新随笔的兴旺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随笔自身独特的文体特性密切相关。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开放、宽容的环境基本消解了昔日那种“我花开罢百花杀”的大一统局面,社会空间能给不同的“声音”留出一席之地。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里,作家们找到了“自我”,不再担忧“我手写我口”的作品会异化为“吾丧吾”的证明。其次,由于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现象开放带来的多元认识、多向思维增强了人们选择的迷惘和困惑。带来了认识判断的渴求。这样,随笔正好以其轻松平易而又睿智深刻的特点,承担起了引导人们思想开放之任,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构成复杂。新随笔的文体特征尚在形成演变阶段,因此,要想完整、准确、全面地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作出总结可能为时过早。但是,在对新随笔作品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新随笔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首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到社会变革、世象管窥,小到个人生存感慨、酸甜苦辣,都成为新随笔的“关怀”对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此。新随笔敏锐地作出反应,并且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为其底蕴,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存在迅速发言评判。对世态人心的升降沉浮以及现代人形而上的思想迷惘,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换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阶层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如果按照题材内容来归纳,新随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读书类随笔。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主要是知识阶层人士,特别是人文类知识分子更是随笔创作的主要力量,而读书写作几乎是中国读书人展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传统方式,所以,读书类随笔就自然构成了新随笔作品的重要部分。值得重视的是,这类大行其道的读书随笔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读后感”模式,“读”常常只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起点,以阅读为契机来展现作者“自我”才是读书随笔的本质。如王蒙的(从‘话的力量’到‘不争论》,传达的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而周涛的《读(古诗源)记》,则以新的视角表达了对传统诗歌的阐释,对人生的理解,足以令人回味咀嚼。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随笔名家由读书而写出的系列作品,如费振钟的“堕落时代”系列、丁帆的“江南士子悲歌录”系列和李国文的名人之死系列,都是既有文采,又有内涵的读书类随笔佳作。二是社会随笔。社会随笔以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评说为主,如果说读书随笔的生成主要由于心灵和书本的碰撞契合,社会随笔则是世象万态在人们思想的海洋里激起的浪花。社会随笔的内容往往是大众都不陌生的现实话题,表达的是一种对缤纷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的观察、机智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从吸烟禁烟到通货膨胀,从反贪倡廉到道德建设,上自国际风云,下到居家琐事,都是社会随笔述说的对象。由于社会随笔的内容贴近生活,也是普通百姓关注的话题,所以更受到大众的喜欢。如温铁军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历史的、理论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思考的话题。三是思想文化类随笔。有别于社会随笔直接关注“问题”,思想文化随笔则主要抒写当代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辨。对此,三联书店《读书》的编辑们将其称之为“后学术”或学术性随笔,颇为传神和精当。思想文化随笔展现的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呼唤和交流,反映着对人生、生命、理想和价值等重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因此,本质上思想文化随笔更近似于西方哲人帕斯卡尔等的“随想录”,从而更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和个性意义。如韩少功的《性而上的迷失》、叶秀山的《没有时尚的时代》及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系列作品等均是近年来思想文化随笔中的力作。需要指出的是,此类随笔主要展现的是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见解,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譬如在《性而上的迷失》里,作者以文化人类学、哲学的眼光,对自古至今形形的性现象、性迷失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剖与辨析,表达了作者对“性”的形而上思考。四是生活随笔。生活随笔似随手拈来的抒情性散文,或记人,或写事,或抒写个人喜怒哀乐,常常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袒露人生的心灵,诉说生活的感慨。生活随笔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情入理,浅入而深出,向读者毫不遮掩地展示那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我”。唐达成《头发的悲喜剧)、王蒙(我的饮酒)和韩小惠(体验自卑》等便是生活随笔的成功之作。

其次,不求雕琢、自然天成是新随笔突出的风格特征。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序文中说:“意之所至,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固目之日随笔”。新随笔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但这种“意之所至”的自然风格却未完全改变。当然,不求雕琢、随意自然决不意味信马由缰,随意而为,优秀的随笔离不开厚实的思想和文学修养,古人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对于随笔的这种风格特征,日本作家石原正明也曾揭示道:“随笔是将所见所闻的事、所言所思的事随心所至而述下……然因其无修饰之故,能见作者的才华与气量,实为很有兴味的作品。”纵观近年来的新随笔作品,其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从心所欲,不蹈袭,不做作的创作特征可以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新随笔自然天成的特点除了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外,还反映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制于某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正如随笔名家舒展所指出的:“随笔的天敌是禁锢和做作,随笔的灵感源泉是自由与自然。”如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顺生论》,以娓娓道来的笔法,绵密自然的论证,条分缕析,推本溯源,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人生见解,既没有虚张声势,也绝无教条色彩,从文风到意蕴都充满了自然和率性,开人眼界,启人胸襟。与随意自然的风格相伴,新随笔作品也充分展露了作者的性情和写作风格,真正可谓文如其人,绝少干人一面现象。如汪曾祺的平实自然、张中行的严谨古朴、周涛的雄浑崇高、舒展的大胆泼辣等等,既无掩饰,也无矫情做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是作者完全的本色、真实、自然的灵魂,这也是新随笔所以受到读者厚爱的原因之一。 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新随笔鲜明的审美感受特征。随笔的文体特点不易确定,但在仔细品评过新随笔作品后,我们便不难发现,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成功的新随笔作品突出的审美感受特征,也是新随笔艺术魅力的奥秘之所在。余光中先生在分析散文的知性和感性时曾形象地描述道:“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其实,我们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也仍是颇为妥贴的。近年来,文学界一方面有人刻意追求“纯粹”散文,一味抒情,陷入感情的沼泽,媚而无骨;另一方面,一些散文以载道说教自居,矜博炫学,读来每每寡淡无味。在这种创作背景下,新随笔摒弃了上述偏颇之弊,达到了感性和知性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理趣和情趣的互不偏废效果。当然,在新随笔的具体作品中,感性和知性决不是人为的搭配、生硬的焊接,每篇文章到底是以感性抑或知性为重,还得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总体而论,多数随笔作品以理为重,以情济理;也有部分随笔作品以情为重,以理显情正是与这种重于知性而又不废感性的创作特征相一致,新随笔作品自然达到了既有理趣也不乏情趣的审美效果。当然,新随笔所表现出的丰富而深刻的“知性”(理),往往不是依靠长篇大论,或学术论文般的逻辑、推理来加以揭示,而是在夹叙夹议中自然点出,完全是作者思想智慧的自然流露。同时,随笔中的“情趣”与诗歌、抒情散文所抒写的单纯情感也不相同,随笔的“情趣”每每和“理趣”相交融,它所抒发或蕴含的感情常常也不是直露的,而是经过升华或折射的,情难以割裂开理而独立存在。如周涛的《塔里木河》方方的《和平日子的恐惧》等就是新随笔中以情济理的佳作。另外,对于不同秉性的作者来说,其作品知性、感性的重心,情趣、理趣的追求也直接呈现了个性色彩。如周国平的随笔常显哲学的思考,而史铁生的随笔则展露的是人生的精神深处和心灵空间。

最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是新随笔的个性品格中越来越凸现和强化的创作特征。就篇幅而论,新随笔作品属于文学大军中的“小人物”。但是,由于适合于表达创作者“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或者说新随笔易于展现知识分子“精神自治”的特点,故而,一批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之中,加上当代文坛的一批中青年佼佼者,就使得新随笔创作较好地克服了自身的“小气”现象,不仅具有出神入化的文字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了沧桑的生命感悟和独特的思想品格,成为一种“智者文学”。如金克木先生的《告别词》,面对日渐老去的生命,以智者的从容达观地吟唱了一曲挽歌。值得我们思考并学习的是这批前辈以耄耋之年,在信手拈来、直抒性灵的同时,却没有因对传统经旗烂熟于心所带来的陈腐之气,相反,作品中时时闪烁的是科学、理性的光芒,是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剖析。在他们的笔下,康德、罗素和孔子、老庄均是活灵活现可亲可敬的人物,绝无陈腐老朽气,只现老辣醇厚味,突出体现了新随笔的价值精髓和思想要义,这从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等作品中能得到充分证明。

容斋随笔范文4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奇异儿童 栋梁

冯镇峦先生在《读聊斋杂说》中以“化工附物,人各面目”来评价蒲松龄塑造的狐鬼花妖形象,可见蒲松龄塑造的狐鬼形象极具生动性,也因此吸引了多数读者的目光,而那些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聊斋志异》中这些儿童形象凝聚了作者的思想结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进一步研究《聊斋志异》起重要作用,具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董爱霞、何敏怡和区克沙等学者已对《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作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我们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对《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进行简要的分类,浅探这些儿童身上高贵品质。

一、早慧儿童形象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格外欣赏天资聪颖的儿童,自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气,长大之后必成为国家的栋梁。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五千年,人才辈出,前仆后继,不乏聪明早慧的儿童,如智救溺水同伴的少年司马光、十二岁便封侯拜相的甘罗、八岁即能吟诗的祖莹、七岁就以棋赋诗的李泌等人,他们超群的聪明才智向来是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

蒲松龄年少时非常聪明很受父亲蒲的厚爱,并寄予重望。他也不负期望,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后虽时运不济,不断铩羽,然十分看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期望子孙慧根早现,才情早育,他对早慧懂事的孙子蒲立德就非常偏爱。这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早慧儿童成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重要角色群体。

《江城》中的高蕃“少慧,仪容秀美,十四岁入邑庠”;《陆判》中朱尔旦的儿子朱玮,“九岁能文,十五岁邑庠”后来举进士,官至司马;《大男》中儿童大男,早慧,“积二三年,经书全通”“其所为文,塾师不能窜易之”;《青娥》中的霍恒,聪慧绝人,十一岁时成为闻名乡里的神童;《雷曹》中的复平子小时智慧非常,10岁就大名远扬;《小二》中的女童小二,绝慧美,六岁时即可熟读五经;《莲香》中的鬼女、《云萝公主》中的安大业皆“生而能言”等等。《聊斋志异》中早慧儿童形象不胜枚举,虽然有的只是随笔点染,无意铺叙,我们已经可以想见早慧儿童之能了

二、智勇儿童形象

机智和勇敢是中华民族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人们明辨是非、勇往直前的动力。那种“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对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认为有仁德的君子必须兼有智慧和勇敢的品质。蒲松龄也十分赞赏智勇的人,就连《聊斋志异》中几个儿童形象就兼具智勇的修养。

《贾儿》就塑造了一个为救母亲智除狐害的十岁儿童形象。贾儿的母亲祟于狐妖,贾儿制定详细的策略,步步为营,除掉狐妖,救回母亲。勇敢的贾儿夜间藏刀于怀,等狐妖出现,眼疾手快砍断狐妖的尾巴。仅断尾未如人意,贾儿通过侦察,发现狐妖的洞穴,又探知狐的“长鬣奴”打算买酒来饮用。为了不被狐魅察觉,他隐秘行事:“牵父衣娇聒之”买下狐尾;又买酒备用,寄放舅家;以灭鼠为由,乞药入酒。然后日游集市,跟踪“长鬣奴”,露出假狐尾,骗取狐奴信任,最后顺利送出白酒,成功毒死了狐穴里所有狐妖。

十岁小儿,胸有成竹,胆大心细,从容措置,不燥不急。他用自己的勇气夜察妖狐的洞穴和动向,用自己的智慧骗过妖奴毒死狐妖,缜密而不轻泄,玩狐于鼓掌之间。蒲留仙自己都忍不住称赞他是“讨狐陈平”,并让他官至总戎。智慧和勇敢在十岁的贾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少年于江也是智勇儿童的代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杀死三只恶狼,以报父仇,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列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由衷赞美于江的智勇品质。另如《牧竖》中的两个可爱聪慧的小牧童以做游戏的方法累死母狼,更是另读者拍手称赞。

三、怀艺的儿童形象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儿童,他不是孙猴子,也没有跟斗云,却能在寒冬去天庭的蟠桃园偷来大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儿童有这等技艺呢?他就是《偷桃》中的机灵小童八八儿。作为术士的父亲将一根绳子悬立空中,八八儿像蜘蛛一样顺着绳子攀爬,手移足随,直通云霄,不一会儿一个偌大蟠桃从空中落下。正在观众惊奇之际,空中又落下八八儿零散的肢体,悲伤的术士说道是自己儿子因被桃园守卫发现而被肢解了。就在观众悲悯八八儿的遭遇纷纷丢下赏钱之时,“零碎”的八八儿居然从筐中探出了的脑袋表示感谢,实在令人惊奇不已。通过蒲松龄惟妙惟肖的描写,八八儿新奇高超的魔术技艺表演如在读者目前,不断变化,创新造奇,看得人目乱神迷,应接不暇,连连叫好,回味无穷,拥有这等技艺的儿童在古代社会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八八儿拥有的是绝妙的魔术技艺,而无名无姓的黄发侍童(《老饕》)则有深藏不漏的高超武艺。他箭术超群,力大无比,能不动声色地将绿林之杰邢德打得一败涂地,心服口服。而《聊斋》中身怀绝技的儿童不只八八儿和黄发侍童,修炼成仙,折纸为马的青娥(《青娥》),点石成金、撒豆成兵的小二(《小二》),以及会紫姑小技的素秋(《素秋》),他们都是身怀绝技的儿童代表。随意施展的特异功能使小说处处充满离奇神异的色彩,鲜明生动,给懵懂无知、天真幼稚的儿童以亦真亦幻的审美享受,创造了一个神奇变换的童话世界。

参考文献:

[1]但明伦.聊斋志异但评[M].济南:齐鲁书社,1994.

[2]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容斋随笔范文5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现代修辞学上,对偶一般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是正对的典型。反对指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指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相比现在,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古典诗歌中对仗的种类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对仗形式。

工对工对又称严对,要求出句和对句的句式相同,相应的词必须词类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同,是一种工整的对句。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再如,“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又如“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唐・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房》)。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即可。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再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都是宽对。

邻对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容斋随笔范文6

《初月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传世墨迹为唐摹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现藏辽宁博物馆。古意盎然,笔力遒劲,气脉流畅,结字洒脱,具有雄秀之气。

《初月帖》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注:释文多有不同,例如“停行”有释作“济行”,“不办”有释作“不辨”等。)

《初月帖》起首称“初月”,即“正月”,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讳。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均有特色。用笔丰富,一点一画均非直过,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欹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疏密划一。在章法上,行列的构成是先左弧线,制造矛盾,接下来行列右弧线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线化解矛盾,第四行制造矛盾,第五行加深矛盾……王羲之自云“结构者谋略也”,又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初月帖》计61字,共用34个字组,字组之间相互统一协调,变化极为丰富,最明显的是上下字间的距离。

董其昌评《初月帖》说:“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 又说:“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董其昌深究古人笔意而发古人神韵,重用笔不重结构,他所提出的“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临古观点对后世帖学书家影响极为深远。他虽主张遍临前代古人,然欲移貌取神,而不落于前人窠臼。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曾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董其昌认为临古在于求自性,应该在临古的经验心得中,了解自己的真正艺术属性。董其昌临摹《初月帖》具体来说有以下艺术特点:

1.点画比原作细,增加连带,墨色体现在“淡”上,结体上重在一个“势”字。

如图1所示“不”字,原作三个点画饱满,顿挫分明,曲折变化,三过其笔,三点之间没有牵丝连带,依靠的是笔断意连。董氏临摹时,墨色淡雅,点画用笔明显变细,三个点画依靠牵丝相连接,增加了第三个点画和下一个字的连带牵丝。综合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不”字虽点画用笔有别,但是神采相似,笔势相同。同样道理,以此类推,可以看出图2至图5的“悴”字、“道”字、“力”字、“忧”字,均符合此理。

2.字组上,牵连意识减弱,注重适意而止。

如图6所示“殊劣”字组,原作两字之间牵丝连带明显,笔势自然相接,董氏临摹时,因为“殊”字处理得比较平正,所以省略了和“劣”字之间的牵丝连带,而是把“劣”字字形加长;同理,图7的“虽远”和图8的“诸患”都注重适意而止,增加单个字形的长度,而减弱字间的牵连意识。图9所示“之报”“近欲”“遣此”三个字组,能够更加明显地看出是增加了单个字和字距之间的空白,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意识减弱。

3.章法上,行间布白更疏松,行距间较均匀。

如图10所示,原作四列,第一列左弧线明显,和第二列之间空隙较大,第二列和第三列空隙减弱,第三列和第四列之间空隙又有所加大,四列的整个趋势向左下聚拢,董氏临摹时,四列之间的空白几乎均匀,空隙大小一致,四列的整个趋势是四平八稳,没有向左下聚拢的意识,以展现自己的疏散之境。

上一篇消化系统

下一篇中秋谜语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