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化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化系统范文1
[关键词] 硬皮病;消化系统;诊断;表现
[中图分类号] R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79-02
系统性硬化(SSC)是一个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累外,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本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情况变化较大,从伴有迅速发展且往往为致命的内脏损害的弥漫性皮肤增厚(弥漫性硬皮病),到仅有少部分皮肤受累(通常只限于手指和面部)等均可见到。消化道受累为硬皮病的常见表现,但容易被忽视。为了解SSC的消化系统表现,对近年收治的SSC患者的消化系统表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9~2012年5月内科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按1980年ACR修订的分类(诊断)标准诊断的20例硬皮病。本组患者男、女各10例,年龄26~66岁,平均(43.8±18.3)岁。病程1个月~9年。均为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询问病史、体检,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清蛋白电泳(SPE)、ANA、抗ENA抗体、肝胆胰B超、胃肠钡透、纤维胃镜等检查,部分行抗线粒体抗体检查。
2 结果
2.1 症状
食欲减退12例,上腹胀、吞咽不畅6例,恶心、呕吐、腹泻3例,张口困难、口腔黏膜干燥、便秘2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2例。
2.2 体征
上腹压痛4例。
2.3 实验室检查
ALT、AST、LDH、AKP、GGT中一项或多项升高4例,清蛋白(A)下降和(或)球蛋白(G)升高或A/G倒置3例。r球蛋白升高2例。抗线粒体抗体检查5例,1例阳性,4例阴性。B超示胆囊炎、胆石症2例,脂肪肝2例。胃肠钡透14例,5例食管下段僵硬、扩张。纤维胃镜检查4例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阴性各5例。随访结果: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2例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1例肾癌。
3 讨论
对本组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现,消化道受累为硬皮病的常见表现,发生于50%~90% 的患者,仅次于皮肤受累和雷诺现象,与Forbes A等[1]报告相似。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其中食管受累最为常见,、直肠次之。食管下部扩约肌功能受损可导致胸骨后灼热感、反酸。长期可引起糜烂性食管炎、出血等并发症。下2/3食管蠕动减弱可引起吞咽困难、吞咽痛。组织病理示食管平滑肌萎缩,黏膜下层和固有层纤维化,黏膜呈不同程度变薄和糜烂。1/3的硬皮病患者食管可发生Barrett化生。Vardar R等[2]研究活动期系统性硬皮病鳞交界处发生肠化生的概率以及探讨硬皮病及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联系,发现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更严重的形式及并发症的概率高,包括Barrett's食管。但是,在三组中鳞交界处发生肠化生的概率无可比性,鳞交界处发生肠化生与食管反流病无关联。Zuber-Jerger I等[3]通过超声内镜测量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及对照组食管、胃、十二指肠壁的厚度研究25例硬皮病患者及对照组,通过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超声内镜(20-MHz miniprobe),测量消化道壁的厚度,分别评估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的厚度。结果发现患者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明显较厚,吞咽困难及胃动力障碍与胃肠壁增厚的关系密切。认为超声内镜发现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与胃肠壁的增厚的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这更论证了“细胞外基质的增多在系统性硬皮病发生消化系统症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假说。
钡灌肠可发现10%~50%的患者有大肠受累,但临床症状往往较轻。累及后可发生便秘,下腹胀满,偶有腹泻。偶可出现假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呕吐。与食管受累相似,纤维化和肌肉萎缩是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肠壁黏膜肌层变性,空气进入肠壁黏膜下面之后,可发生肠壁囊样积气征。Forbes A等[4]研究未选择过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概率及评估小肠细菌过度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同时预估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易于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51位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做糖H(2)/CH(4)呼气试验。所有的患者完成对小肠症状的问答卷及计算出全球症状评分。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所有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都将给予抗生素(诺氟沙星/甲硝唑)治疗3个月,复查糖H(2)/CH(4)呼气试验。发现在硬皮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率为43.1%。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临床表现是:腹泻及便秘。观察到:消化系统症状全球症状评分≥5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重要关联性,确实全球症状评分≥5对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达0.909和0.862。最后通过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治疗,52.4%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小肠系统症状明显改善。发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经常发生于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进一步发现全球症状评分系统性的表现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身上,发现全球症状评分≥5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关联性。
笔者认为临床上有原因不明肝功能损害的硬皮病患者,要进一步排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本组抗线粒体抗体检查5例,1例阳性,4例阴性。Assassi S等[5]研究AMA、sp100、gp210抗体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发生原发性胆管硬化病的诊断准确性,研究这些抗体与系统性硬皮病各亚型的关联性,进一步评估这些与系统性硬皮病有关联的抗体与肝功能异常的关联性。研究817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其中16位有原发性胆管硬化,通过MIT3的ELISA方法,发现AMA对原发性胆管硬化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1.3%和94.6%;Sp100分别为31.3%和97.4%,gp210对原发性胆管硬化的灵敏度相对低点,笔者把AMA及Sp100当做a combined marker使诊断原发性胆管硬化的灵敏度达到100%(P = 0.042),特异性达92.6%。在硬皮病患者中,独立AMA or sp100 status,CENP-B,ATA与高碱性磷酸酶有关,anti-RNAP与低碱性磷酸酶有关(P = 0.019)。认为对于系统性硬皮病患者,AMA(MIT3)和sp100可作为原发性胆管硬化的诊断指标(结合标志)。CENP-B and ATA与碱性磷酸酶升高有关。
综上所述,硬皮病的消化系统表现并不少见,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且复杂多样,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Forbes A,Marie I.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the most frequent internal complications of systemic sclerosis[J]. Rheumatology (Oxford),2009 ,48(Suppl 3):iii36-39.
[2] Vardar R,Vardar E,Bor S,et al. Is the prevalence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at the squamocolumnar junction different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J]. Turk J Gastroenterol,2010,21(3):251-256.
[3] Zuber-Jerger I,Müller A,Kullmann F,et al. Gastrointestinal manifest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thickening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wall detected by endoscopic ultrasound is a valid sign[J]. Rheumatology (Oxford),2010,49(2):368-372.
[4] Forbes A,Marie I.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systemic sclerosis[J]. Rheumatology (Oxford),2009,48(10):1314-1319.
消化系统范文2
关键词:消化系统;门诊治疗;影响因素;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病,总发病率占人口的30%,各大医院门诊病人中有50%的患者因消化系统疾病前来就诊,然而消化系统疾病,起病缓慢,通常不能引起患者注意,或者症状轻微时,患者选择延迟就医,造成治疗的困难。门诊治疗不同于入院治疗,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有急躁情绪,且门诊每日接诊数量多,环境混乱,患者对医生存在不信任感,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降低,而依从性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对消化系统门诊26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资料进行比较,探究消化系统疾病的门诊治疗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6月期间门诊治疗患者2600例,其中,男性1172例,女性1428例,年龄在15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29.6±4.8)岁;其中胃炎560例,肠炎396例,胆管炎322例,肝炎337例,溃疡类317,腹泻259例,便秘189例,其他220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6月期间门诊治疗患者260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诊疗数据,对患者自身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1.3 判定标准
依从性判定标准:依从性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三类,部分依从为: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部分门诊治疗患者因病情急重推荐入院治疗,或有自主选择入院者。
1.4 统计学处理
2.2 门诊治疗效果与依从性关系
表2结果显示,患者依从性越高,门诊治疗效果越好,完全依从患者治愈率高达98.5%,远高于部分依从患者,部分依从患者治愈率高于完全不依从患者,P
3 讨论
消化系统涉及多个器官,囊括范围大、发病率高,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丰富,日落而息早已不复存在,不规律的作息严重影响消化系统恢复休息,发病率更有所提高。各大医院门诊病人中有50%的患者因消化系统疾病前来就诊,其中须急诊入院治疗者约占急诊入院病人的25%。然而消化系统疾病,起病缓慢,通常不能引起患者注意,或者症状轻微时,患者选择延迟就医,造成治疗的困难。门诊治疗不同于入院治疗,医生进行病情判断的时间短暂,对医生的素质要求高,且有的患者报着门诊就医时间如此短不应该多花钱的心理,抵触进行项目检查,造成诊疗的困难,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降低,而依从性大大影响治疗效果。
消化系统范文3
[关键词] 牛消化系统 食道梗塞 瘤胃臌气 牛消化道线虫 前胃迟缓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79-01
要学会预防牛的消化道疾病,首先要了解牛的消化系统结构。牛的消化系统具有典型的反刍动物特点。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形成了牛的4个胃。每个胃都有不同的消化功能,首先4个胃组合的结构与功能决定了牛可以吃粗纤维的饲草,另外4个胃正常运转的基础是牛每天正常的反刍。因此,很多牛的消化道常见疾病,都来自与4个胃中部分功能受损,以及反刍不正常。而对牛4个位不同部位的诊断,对反刍的观察,也是诊断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方式。
1 牛食道梗塞的防治
牛可以消化粗纤维的食物,但是对于块状无纤维的食物却不好消化。当牛进食较多的薯类、胡萝卜、或者能够泡软的面食类食物,例如面、大饼时,就会消化不良进而引起食道梗塞。
从症状上,得了食道梗塞的牛,会突然停止进食,头部伸直,用力吞咽却吞不下去,也会可塑和不停的摇头,看起来很惊恐。因此这种疾病类似于人的噎食的表现。食道梗塞有前部与胸部阻塞两种情况。通常,前部的阻塞在颈侧就能摸到,胸部阻塞可以根据食道内唾液的波动进行诊断。当牛发生食道梗塞时,牛不能正常反刍,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
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帮助病牛排除块状食物,让食道畅通后,将自然痊愈。前部的阻塞,可以从颈侧将食物用力向口腔挤压,然后从口腔中直接拿出来,症状即环节。胸部的阻塞治疗相对麻烦,有三种方法。第一种,用食道探子将阻塞无往下推,从而畅通食道。第二种,将胃导管插入食道内打起,将阻塞物体推动下去,第三种,将牛的头与前肢拴在一起,这样奶牛颈部就会剧烈运动,利用牛颈部肌肉的力量将食物送下去,打通了食道。
该病的预防,有条件的饲养户,可以购买或自己加工符合规格的饲料,如果有薯类要添加,也研磨切碎,与其他饲料混合来喂。没有条件的农户,注意不要把人吃剩的馒头、面等面食给牛吃,也不要过量喂食薯类食品,例如地瓜、马铃薯、木薯等。
2 瘤胃臌气的预防和治疗
牛虽然可以消化粗纤维食物却对很多食物消化不良,除了上位的块类食物外,对于易发酵的食物牛也不能消化。当牛进食大量发酵的饲料后,会因为瘤胃内产生了大量气体而急剧膨胀,就是瘤胃臌气。当食道梗塞没有及时治疗时,或者当瘤胃以外的瓣胃、真胃、网胃发生问题,例如溃疡、炎症时,也会继发瘤胃臌气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病牛会快速成肚胀,往往是急性发作,可以看到腰围迅速增大,轻扣左侧的肷窝会听到鼓音,用听诊器听瘤胃部位,会听到先是蠕动,然后转弱到消失。病牛得病后因为瘤胃鼓胀,而不想进食。
该病的治疗,首先要排除瘤胃内的积气并阻止瘤胃内食物继续发酵,然后再结合输液进行全身治疗。如果刚刚发病,且病状交轻,可以让牛头高尾底的站在坡面上,举高头部,兽医牵动牛舌头并用力按摩瘤胃部位,就可以促进牛嗳气,排除气体症状变轻。如果发病严重,就需要手术手法,瘤胃穿刺放气来治疗。但是手术中要保护病牛的身体,包括提前注册强心药物,慢慢进行放气。放气半小时后,再给牛服用止酵药物例如香油、蓖麻油、茴香油等。
该病的预防,重点在预防食物在牛瘤胃发酵。首先要避免牛一次性大量食物青嫩的牧草,特别是豆科类的牧草,例如苜蓿草。在早春时节,青草县内,适口性非常好,不过让牛随意进食,牛会一次性吃下过多的青草,而引发瘤胃鼓胀。第二,要检查食物是否腐败变质发霉,这些都是食物进入瘤胃之后自行发酵的因素。最后,要及时治疗其他胃部的炎症、溃疡,当其他部位出现炎症时,不能很好的配合彼此消化食物,瘤胃内的食物也会发酵。
3 前胃迟缓
当牛因为外界刺激瘤胃动力不足,4个胃内的食物消化不了,甚至在胃里腐败变质,这就是前胃迟缓的病。
从症状上,该病分急性和慢性之分。主要表现是病牛食欲的降低,多数患牛会出现不进食,反刍变少甚至停止。用手碰触瘤胃的时候,会感到里面松软。之后,病牛排除的粪便坚硬、略呈黑色,且会被粘液覆盖。如果因为胃部腐败物质而引发了肠炎,那么回出现拉稀的情况。
该病的治疗,在症状较轻的时候,牛虽然不进食但是还能饮水,则可以通过大量喂水促进消化和排便,然后再给病牛干净且易消化的干草,每天配合一次6-10克的酒石酸锑钾,也可以静脉注射10%的氯化钠250-500毫升。
该病的预防,要注意不能突然给牛改变饲草。如果要添加新的饲草,最开始先添加一点,然后每天逐渐增加,让牛慢慢适应。不给牛未结冰、发霉的饲料,也要注意添加微量元素。
4 牛消化道线虫的预防与治疗
牛消化道寄生虫有很多种类,主要是因为进食了含有寄生虫虫卵的饲料。常见的寄生于牛消化道的寄生虫都是线虫种类,例如仰口线虫、细颈线虫、指形长刺线虫。
消化道内有寄生虫后,病牛主要的表现就是消瘦,伴随有拉稀、贫血、没有食欲,背部毛粗乱。如果是犊牛发生寄生虫,会生长缓慢。
消化道寄生虫的治疗,主要是使用口服灭虫药物,例如甲苯咪唑,哈乐送等。注意按照病牛的体重进行喂药。
在预防上,首先要了解线虫的媒介主要是粪便,即病牛排除的粪便内含有虫卵,当粪便污染了圈舍的食槽、水槽后,其他牛通过饮水吃料再次受到虫害。因此要注意牛圈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如果是患有线虫的病牛排除的粪便,要通过堆肥发酵来杀灭虫卵,不能直接施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每年对整个牛群进行一次或两次口服药物除虫。
4 结语
牛消化道疾病是日常饲养中最容易出现的疾病之一,而消化道疾病会因此牛的消瘦进而影响产量。因此,针对集中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本文认为饲养者应该从饲草卫生、营养、消化功能等几个方面预防常见消化道疾病。很多农村地区要注意不要把不适合牛进食的面食、薯类给牛过多的添加。
参考文献
[1]胡凌龙.霍晓红;牛消化道疾病的防治[J];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2007年11期
消化系统范文4
1 概述
MRP14蛋白是钙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单体为含11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3.242kD的酸性蛋白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RP14蛋白与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及肿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器官移植,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介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MRP14的异常表达情况。
1.1 MRP14的表达与功能:MRP14蛋白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在细胞内通常与MRP8单体1∶1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结合后MRP8确保了MRP14功能的专一性。MRP14蛋白结合钙离子后发生构象改变。通过这种机制,MRP14可桥联两个同源的或异源的靶蛋白发挥作用。在炎性疾病中,被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组织中定居的巨噬细胞则不表达。炎症病变早期渗出的炎性细胞中也表达MRP14。MRP-14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做为判断活动期炎性失调有用的生物标记,如炎症性肠病(IBD)等。MRP14在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内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1.2 消化道炎症组织中MRP14的表达上调:作为无创性检查,检测粪便中MRP8/MRP14来诊断IBD及判断预后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用ELISA法对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及健康人粪便中MRP8/MRP14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克罗恩病患者粪便中MRP8/MRP14的含量显著高于IBS患者和健康人。检测粪便MRP8/MRP14有助于鉴别诊断IBD和IBS,而且其含量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Foell[1]等研究发现MRP14上调与消化道内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粘附因子和炎性趋化因子诱使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MRP14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对排泄物中的MRP14检测来判断肠粘膜的炎症情况。
在COX-2和p65高表达的大鼠的食管上皮炎症感染中,MRP8和MRP14分别增高57%和5%[2]。无需COX-2抑制剂,单独使用锌制剂干预可以反转其基因的表达使以上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迅速降至正常。从而起到阻断食管癌变过程的作用,为阻止食管癌的发生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消化道肿瘤组织的MRP14表达:MRP14在正常鳞状上皮(舌、食管、颊上皮)及肺、胰等组织均有表达。在粒细胞和早期单核细胞高表达,而在淋巴细胞和成熟的组织中不表达。MRP14在Barrett's食管[3]及食管鳞癌组织表达下调。将MRP14基因转染至食管癌细胞系EC9706后筛选出稳定的转染MRP14细胞系EC9706,根据流式细胞和生长曲线分析发现,MRP14影响EC9706生长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其原因可能与食管癌发生的多基因、多因素有关,单个基因的缺失或下降,可能只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因而纠正单个基因的缺陷对肿瘤的表型并不一定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在早期食管鳞癌组织中MRP14表达有升高现象,且在癌组织中MRP14表达阳性细胞分布无明显规律。具体发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对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直肠上皮组织运用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患者中MRP14蛋白表达量特异地上调。上调的MRP14多聚集于肿瘤的边缘且多伴随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积聚,正常结肠上皮和慢性结肠炎组织中MRP14呈弥散表达,机制不明。
1.4 肝细胞癌中MRP14的表达上调:侵袭性肝细胞癌(HCC)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在侵袭性HCC中MRP14表达上调且与甲胎蛋白无相关性。在正常肝组织中MRP14未见阳性表达,并且得到了基因组学和组织学的印证。结果提示MRP14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加之临床病理学的材料初步提示MRP14可以成为HCC分类、侵袭性预测及独立判断预后的指标。
2 问题与展望
目前对MRP14的研究多停留在检测其正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的异常,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等。除食道鳞癌外,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的MRP14表达上调。虽然已经发现MRP14与肿瘤分化、侵袭、转移关系密切,由于其表达的机理研究较少,故相关结果尚未见临床应用,相信随着人们对MRP14的研究深入,其在诸多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会逐渐显现出来,有可能成为这些疾病临床诊断的新指标及防治干预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1] Foell D, Wittkowski H, Ren Z, et a1. Phagocyte-specific S100 proteins are released from affected mucosa and promote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Pathol. 2008, 216(2): 183-192
[2] Taccioli C, Wan SG, Liu CG, et a1. Zinc replenishment reverses overexpress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 S100A8 and esophageal preneoplasia in the rat. Gastroenterology. 2009, 136(3): 953-966
消化系统范文5
一种是炎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慢性增生引起,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患者。炎肉常为多发,息肉较小。
另一种是腺瘤,在肠镜下看到的大小不一的息肉,其病理特点有细胞分裂增快,未成熟细胞增多等。研究证实,炎肉可渐变成腺瘤,若腺瘤未被及时发现并切除,则会变成癌。所以说息肉是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按不同的病理改变可分成哪三种?
管状腺瘤此型息肉80%有蒂,多数直径小于1厘米,癌变率低。
绒毛状腺瘤较上者少见,多数无蒂,多数直径大于1厘米,癌变发生率比管状腺瘤大10倍,多见于直肠。
混合型腺瘤通过实验研究,有的专家认为以上两型腺瘤仅是一种腺瘤的不同生长类型,而不是不同的病变。混合型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介于上述两型之间。
得了结肠息肉会出现哪些症状?
在早期大多数患者无不适症状,随着息肉逐渐增多、长大,息肉表面发生糜烂,可出现大便溏稀、腹部不适,有者便次增多,偶见便血等。需要提醒的是,当有以下六条中的一条情况出现时,就要去医院做结肠镜检查:①长期大便溏稀;②偶见便中少许血样物:③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④诊断有“痔疮”出血者;⑤便次增多:⑥间断排便不畅或困难者。
察看粪便要注意两点:一要经常看,每次便后察看也不为过二要细心观察粪便表面有无血点、血性黏液、鲜红色便等。
定期做肠镜复查,及时切除发现的息肉是大肠癌防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结肠镜复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3年,也可适当提前或推后,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大小、息肉的数量、腺瘤的病理分型等,由医生综合考虑决定。
早期发现大肠癌有何意义?
大肠癌又名直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二三十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全国看,已与世界大肠癌高发区的发生率相近。
大肠癌是消化道肿瘤中生长偏慢的,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手术切除,预后会令人满意。不断宣传大肠癌的科普知识,提高对大肠癌的认识和警惕性,为的就是广大民众自己能早发现、早就医。
大肠癌的发病在全世界呈持续上升趋势,大肠癌的防治仍待进一步开展,应该引起民众的高度重视。
大肠癌常发生在哪个部位?
大肠癌最多生长在直肠,有70%以上的肿瘤集中在左半结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而右半结肠癌近20年来有增多趋势,多见于61岁以上老年人群中。
引发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在哪些?
年龄 老年患者居首位。
家族史 直系亲属有大肠癌病史者,要定期行结肠镜检查。
肠道疾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
长期便秘 多年便秘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要做肠镜检查,不要在发生便血或肠梗阻时才去住院看病。
肥胖 高脂、高蛋白等高能量饮食导致肥胖(BMI大于30)是引发大肠癌的因素之一,其致病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
吸烟 国外研究证实,吸烟对炎肉和腺瘤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高危因素,甚至是显著高危因素。吸烟可增加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发病危险。
哪些人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
作者在1980年统计协和医院大肠癌883例,其中41~60岁者占45.3%(第一位)40岁以下者占31.5%(第二位),61岁以上者占22.9%(第三位)。从这些数字看,大肠癌多发生在正在工作的人群里。随老龄社会的到来,61岁以上的大肠癌患者增多。看来,各年龄段的人们都要警惕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癌青年患者有何特点?
0压力大 40岁以下的大肠癌患者中,有60%以上的患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这些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压力都很大,他们难于拿出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健康。
肿瘤恶性度高 黏液腺癌是大肠癌中恶性度最高的一种,在年轻人中可占到50%~60%,而20岁以下者占到80%~90%。
易便血 患者常自认鲜血便是“痔疮”出血。作者建议一旦发生便血,先要去肛肠科看有无痔出血,二要去消化内科,在痔出血治疗几天后一定要去做结肠镜检查。若无痔出血更应及早去做肠镜检查。
确诊时间长 有三方面原因:①患者本人不重视或按痔疮出血去治疗②缺乏有关大肠癌的医学常识,未及时就医:③医生诊断思路未及时到位。以上三点中每项均可使诊断延误。
预后差 由于肿瘤恶性度高,诊断时间拖延,往往预后不理想。
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症状各有何特点?
大肠癌的瘤体生长在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其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完全一样,现分别介绍如下:
左半结肠癌的症状――较早出现鲜血便或脓血便或大便表面有少许血样物,便次增频,大便溏稀,瘤体偏大时可有排便困难或不畅,左下腹隐痛等。
右半结肠癌的症状――原因不明的贫血可为首发症状,有者腹胀如鼓,时有右侧腹痛或全腹胀痛。大便溏稀或便秘,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食欲不振及消瘦等。
哪些信号要高度怀疑大肠癌?
便血 大便表面有鲜血、脓血或少许血样物或暗红血便出。
便频 大便次数增频(3~10次/日)。
大便性状改变 便溏,便秘,或两者交替。
便潜血 多次阳性或持续阳性。
痔出血 按“痔疮”出血治疗1周疗效不理想时。
包块 患者自己摸到腹部包块。
贫血 原因不明的贫血。
腹胀 腹胀逐渐加重而无法缓解。
术后 大肠癌术后再次出现便血、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及贫血。
息肉 结肠多发息肉超过2~3年未复查者。
溃疡性结肠炎 久患此病,多年(6~8年)便血治疗效果不佳者。
便秘 治疗效果不理想者。
腹痛 左或右侧腹痛原因未明者。
消瘦 消瘦原因不明者。
另外,有大肠息肉、大肠癌家族史者,肥胖者,长期吸烟者更需关注以上诸多信号。
痔疮出血时为什么还要与其他病鉴别呢?
大肠癌或息肉的瘤体表面常发生糜烂或溃疡,并有炎性渗出物溢出,患溃疡性结肠炎时这种渗出物会更多,它们可随着粪便下行到口,容易引发痔疮表面糜烂。解便时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糜烂的痔核就可破裂而出血。在临床工作中可以看到有的患者便血就是因痔疮破裂引发,但也有不少患者除痔疮出血外,在大肠里还有三种其他病潜伏着(大肠息肉、大肠癌及溃疡性结肠炎),若忽视了这一点,就可能按痔疮治疗而耽误了更为重要疾病的诊治。
所以,我们建议在发生便血时,若查有痔出血,可先治疗一周,再去消化内科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未见到上面三种病时,方可说本次便血是由痔疮引发。
为什么有些患者需定期做肠镜复查?
有些患者大肠息肉切除后,还会有新的息肉长出:或原有的小息肉上次未被发现,过一段时间会长大:或大肠息肉数目过多需分次切除。
消化系统范文6
关键词:针灸疗法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72-02
针灸疗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1]针灸疗法对腹泻、膈肌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30种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对改善胃肠动力也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因其治法多样、疗效确切,得到了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本文对我院近年来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针灸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门诊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18例,所选病例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胃脘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浅表性胃炎40例,萎缩性胃炎19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25岁至62岁,平均年龄(43.2±17.4)岁,病程6个月至12年。对照组患者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15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3例,年龄22岁至63岁,平均年龄(42.8±19.6)岁,病程6个月至15年。两组患者在病例组成、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相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具体方法[2]为奥美拉唑胶囊(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20mg)1粒、阿莫西林胶囊(深圳高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g)2粒、替硝唑胶囊(广东莱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g)1粒,每日2次,连续服用7天后,继续口服奥美拉唑胶囊1粒/次,每日1次,至疗程结束。
1.3 统计学方法。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并比较,对观察组患者中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以及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方案治愈21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88.14%,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治愈15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72.8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X2=4.3744,P
2.2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比较。经中医辨证,根据观察组患者的证型特点制定针灸治疗方案,脾胃虚弱者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肝胃不和者采用感应电配合针灸进行治疗。经治疗脾胃虚弱组治愈9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80.95%,肝胃不和组治愈12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92.11%,经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未见差异,X2=0.7191,P>0.05。
3 讨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消化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较为常见,治法也有很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研究手段的逐渐完善,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周星娅[4]通过对大量的研究资料分析后对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如下总结:对于牙痛、膈肌痉挛、呕吐、痔疮、便秘等疾病宜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多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即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胃下垂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疾病采用针灸疗法合并推拿治疗效果显著。应根据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化生的气血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脾胃正气强则五脏六腑气血兴盛,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基础,也是重要手段。现代医学中脾胃相关疾病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传统医学记载的众多针灸疗法因其疗效确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如何选取穴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殷淑凤[5]整理了大量的关于针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及文献资料后分析发现,位于脾胃经的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等穴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主治经穴,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合理加减配穴。做到辨证取穴、辨经取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我院根据患者的证型特点制定针灸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玲君,孙建华.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11):1436-1439
[2] 饶燕.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13):283
[3] 石柳芳,易姣君.针灸结合温中健脾中药治疗慢性胃炎4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