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1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 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 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 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1]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vdna(+),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vdna(+)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hbsag(-)、hbsab(-)、hbvdna(-)亦为阻断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a组和b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1。表1  a组和b组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对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无效。2组hbsab阳性率b注射组虽然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脐血hbsag(+)或hbvdna(+)28例,a组复查静脉血仍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6例。b注射组11例,故用脐血诊断宫内感染并不准确。复查新生儿静脉血仍阳性者,再注射hbig 200 u,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结果2组婴儿仍有17例免疫失败,此17例婴儿出生时均静脉血hbvdna>105拷贝/ml,为宫内感染。母血hbeag(+)或hbvdna(+)a组占29.73%,b注射组占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及hbsab阳性率,如将此因素加之比较,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2。表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母血hbeag(+)或hbvdna(+)所占比例比较,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及2组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未注射组样本小(n=74),可能影响与注射组(n=496)比较效果。观察注射组母血hbvdna(+)者孕20周前与分娩前乙肝病毒含量变化,发现注射组82%注射hbig后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转为阴性,有3例脐血hbvm中出现hbsab(+)。说明孕期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婴阻母断率,同时提高新生儿hbsab阳性率。b组免疫失败16例,hbsag(+)、hbeag(+)、hbvdna(+)同时阳性14例,hbsag(+)、hbeag(-)、hbvdna(+)者2例,剖宫产(临产前)5例,剖宫产(临产后)3例,阴道分娩8例。说明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宫内感染率。

3  讨论

3.1  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ig应用于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制,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可能机制如下:(1)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将igg型抗体转给胎儿的功能。刘海英等[2]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结果新生儿脐血中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提示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本研究b注射组有3例脐血hbsab阳性,从而印证上述机制成立的可能。(2)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干扰素γ、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另有研究表明,hbv携带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能显著降低hbsag滴度和病毒数量。原因为hbig在体内可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本研究b注射组82%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阳性转变为阴性,支持上述论点。

   

本文采用自孕20周始注射hbig,婴儿12月龄阻断率为97.78%,高于未注射组;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高于未注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未注射组样本小有关。余敏敏等[3]报道于孕28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妇每月注射hbig 200 u共3次,新生儿分娩后0、1、3、6个月每次接种hbac 20 μg,肌内注射hbig 200 u,12月龄母婴阻断率96%。孕期未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12月龄母婴阻断率90%。本研究阻断率高达97.78%,故自孕20周始可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hbvdna含量高,hbig剂量加倍。应用hbig治疗孕妇及婴儿均未见不良反应。本文b组免疫失败16例,母亲血hbvdna均阳性,且高滴度,据此可推出,若母血hbvdna阴性,孕期可不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

3.2  2种阻断方法效果比较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但仍有20%~30%新生儿接种后未产生hbsab。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宜加大疫苗剂量,以提高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本文b注射组与a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b阳性率比较,b注射组高于a组,故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

3.3  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的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新生儿免受hbv感染,但仍有免疫失败病例。关于免疫失败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母血中hbvdna高滴度、hbv s基因变异以及近年来提出的hbv生殖遗传传递有关。故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待hbvdna<103拷贝/ml后再怀孕可降低宫内感染。欧美医生从孕33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能减少母血病毒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尤其适用于hbv高水平孕妇(hbvdna>108拷贝/ml),但需慎重选择。段恕诚等[4]采用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提示,近期无效,晚期大部分表现出hbsag转阴和hbsab(+)产生,这与接受被动免疫时间的早晚有关,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内,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中和病毒,所以新生儿出生注射hbig越早越好。我院对1月龄宫内感染婴儿未再继续接种乙肝疫苗,无上述临床资料,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2.

2 刘海英,马玉燕,崔保霞,等.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28130.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2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HBV;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为了加大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力度,更好地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乙肝免疫情况的分析,试图探讨阻断HBV垂直传播的最佳免疫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无血清病、过敏性荨麻疹;无青霉素、磺胺的过敏史;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按免疫方案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I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组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

2 结果

2.1 病例的一般情况

共有108例孕妇进入本次研究。其中84例为初产妇,24例为经产妇;平均年龄为(33.19±9.62)岁。新生儿共111名,其中男婴53名,女婴58名。A组含三组孕妇在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均衡可比。

2.2 婴儿6个月龄时的免疫情况

三组孕妇的婴儿分别在0个月和6个月龄时采集血液,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为3000万)患者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1 ]。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较高的病毒载量,可通过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三种主要的方式造成婴儿的感染。研究表明[2],HBsAg阳性或者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单用乙肝疫苗的情况下,仍有10.7%~19.9%的婴儿感染了乙肝病毒。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同时给予孕妇和婴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可以减低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且增高其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属于被动免疫,主要作用为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激活补体系统,使尚未感染其它细胞的HBV在体液环境中清除,从而有效降低双阳性孕妇体内的HBV病毒载量,并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阻断HBV垂直传播上的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发生了部分病例阻断失败的现象,并不能完全阻断垂直传播。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内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与免疫后仍出现宫内传播呈明显的正相关[4]。当孕妇体内的HBV-DNA含量到达一定的浓度时,即使在孕28周以后多次进行乙肝球蛋白注射,仍然一定的发生宫内传播的可能。对于这一部分病例,临床上加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为突出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军. 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

[2]杨永钦, 王泳, 姚祖述.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J]. 医学动物防制, 2004,20(2):109-110.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3

关键词: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慢性乙肝;垂直传播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约为30%~50%的是通过母婴传播而形成的。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及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环节[1]。本研究运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进行了探讨,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1~38岁,平均(29.17±3.23)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26例;顺产33例,剖宫产47例;产次1~3次,平均(1.89±0.16)次;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孕妇自怀孕28w开始每次于臀大肌注射200U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90061号),同时三角肌注10μg重组乙肝疫苗(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03001号),4w/次。对照组则不给于免疫注射治疗。新生儿出生则立即肌肉注射100U HBIG,24h之内再肌注10μgHBVac,且根据"0、1、6"方案对其加以预防,不主张母乳喂养。

孕妇于28w之前采肘静脉血,新生儿于出生的时候取股静脉血,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分析,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率对比分析 按照上述研究方法,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HBIG与HBVac联合免疫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刘崇柏等人关于使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围产期传播的研究表明,其保护率达到90%以上[2];曹文娥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妊娠期妇女应该及早行产前HBVM检测,如HBsAg阳性患者给予HBIG以及HBVac的免疫注射,是降低宫内感染率以及垂直传播率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3]。临床研究证实,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决定于病毒复制能力,注射HBIG属于一种被动的免疫策略,能够很好地降低机体内游离的HBV浓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母婴传播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且安全性较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华,谭英,陈志勇.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1):53.

[2]赵端壁,廖绪强,彭桂娟,等. 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37-38.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健康志愿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的测定。结果:乙肝患者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临床分析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在我国,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1.3亿,由于乙型肝炎容易慢性化,病情可进展为肝癌或肝硬化,因此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HBV的致病机制是HBV感染后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病理性免疫损害。大量文献表明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紧密相关。本文对2011年1月至7月我院收治的218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检测意义。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7月我院收治的218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17例,女性10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9.2岁。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218例乙肝患者中急性乙肝54例,慢性乙肝76例,慢性重型乙肝88例。另外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67人,女性53人,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8.5岁。健康体检人员与乙肝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样本采集: 上午8时对空腹8 h以上乙肝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采集肘静脉血3~5ml。将静脉血用离心机3000g离心15分钟后,检测检测上层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

1.2.2 仪器与试剂: 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自动凝血分折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与总胆红素(TBI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使用自动凝血分折仪检测。所有试剂均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由同一实验人员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比较: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及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随访乙肝患者病情进展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根据乙肝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病情好转组与恶化组。病情好转患者IgG、IgM、IgA及TBIL明显低于恶化患者,而PTA明显高于恶化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损伤肝脏细胞。免疫球蛋白是浆细胞致敏后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有文献表明,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紧密相关[2]。本文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水平的结果显示,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升高水平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急性乙肝患者IgG明显高于正常人,而IgM、IgA无明显改变;慢性乙肝患者IgG、IgA明显高于正常人,而IgM无明显差异;慢性重型乙肝患者IgG、IgM、IgA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结果表明,乙肝患者病情越重,则免疫球蛋白水平越高,患者体液免疫亢进。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5

关键词:血清免疫球蛋白;肝衰竭;临床意义;价值评定

中图分类号:R575.3;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8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and effect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failure.Methods Immunoglobulin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immunoglobulin(IgG,IgM and IgA) in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 by Turbidimetric inhibition immuno assay.The serum levels of total bilirubin and serum were measured by the method of (Turbidimetric inhibition immuno assay)and(albumin)were used to analyze these related factors.Results The immunoglobulin values and the progression and severity of presenting the associated trend of illness,the immune protein index rose more significantly,and the indexes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prothrombin activity(Turbidimetric inhibition immuno assay)and(albumin)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s of contrast.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failure conditions,the effect is obvious,this metho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Serum immunoglobulin;Liver failure;Clinical significance;Value evaluation

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1-3],肝脏能够对细胞免疫和机体免疫进行调控。针对于此,本文将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为主,探究其应用在肝衰竭病症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其中肝衰竭患者50例,设为实验组,慢性乙肝轻度患者50例,设为参照组。实验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20±2.3)岁;参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38.5±2.0)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前,需空腹至少12 h,保证采血环境无菌,抽取静脉血液5 ml,选用生化抗凝试管,采集半小时后送至检验室。实验组患者采血标本的控制时间均保证在疾病进展期间,为7~15 d,参照组的时间没有确切规定。

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希森美康CA7000。其中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IgA)以及总胆红素所用的试剂盒均为配套试剂,应用免疫比浊法对免疫球蛋白测定,应用重氮比色法对总胆红素测定,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自动凝血分析仪ADVIAcentaurxp CA724,并应用凝固法处理[4]。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进行研究所有临床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应用(x±s)表示,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G、IgM及IgA)、血清总胆红素、PTA以及ALB指标测定见表1。

3讨论

临床诊断肝衰竭,主要依据指标为血清总胆红素、TPA以及ALB,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指标的10倍,PTA

乙型肝炎病毒在hepatocyte内部进行复制并不会造成细胞损伤。乙型肝炎病毒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决定了肝细胞损伤程度,是清除病毒的最重要路径。当乙型肝炎病毒tissue polypeptide antigen被MHC-1、HLA-A,-B,-C等一类的抗原限制的CD8T细胞所辨别后,群集分化就会获得复制效果[6],也就是通过非CPE、CK介导的抑制病毒复制,以此让乙型肝炎病毒受到感染,进而恢复功能,又可以通过Perforin-Fas配体以及干扰素-α、自然杀伤细胞等介导的免疫反应[6]。病毒不断感染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将会变弱,不能够清除受感染的细胞,但会对受感染的干细胞进行破坏,造成肝脏慢性病症的出现。B细胞致敏后会变成效应B细胞,同时和其他相应抗原的albumin结合[7]。形成gG、IgM、IgA、IgD、IgE等五大种。总体来说,在病症早期或者是急性期,上升指数会逐渐加重,肝炎病症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Kupffer细胞功能失调,吞噬作用无法发挥,抗体形成显著上升,IgG、IgM、IgA指标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以IgG为主,IgG指标上升明显,表示肝细胞受损程度变大。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肝衰竭,应用血清免疫球蛋白z验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和李红娟、杨进及张玉华等专家研究相符,具有临床可参考价值。本次数据证实,实验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肝脏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陈文惠.肝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3):168-169.

[2]陈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肝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J].母婴世界,2016(7):53.

[3]路文志.肝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及价值评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4):11.

[4]陈文惠.肝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295-296.

[5]李红娟.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40-41.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6

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住院治疗已确诊为MP感染患儿30例设为MP感染组,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30例设为非MP感染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做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MP感染患儿IgG、IgA水平明显低于非MP感染患儿,而IgM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患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检测;儿童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MP)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原体肺炎目前倾向于免疫学学说[1],其发病机制除了与病原体直接侵害有关外,近年来有研究[2]显示支原体感染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关,存在免疫调节、免疫逃逸、免疫蓄积和免疫抑制等多种免疫作用。笔者对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免疫功能检测,以探讨其在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已确诊为MP感染患儿30例设为MP感染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3.5±2.3)岁;检测前均未进行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排除有先天遗传代谢障碍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营养不良患儿。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30例设为非MP感染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9±2.5)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检测方法 两组患儿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用罗氏P模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做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标本均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同步测试。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MP感染组血清IgM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IgG、IgA水平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原体,占小儿肺炎的20%左右,在密集人群中可达50%,常年皆可发生。肺炎支原体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和IgG的特异性抗体,临床上常通过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水平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和人体某些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激活补体系统和免疫细胞,产生强大的免疫效应,导致多系统和组织免疫损伤,同时机体在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消耗大量免疫因子,导致机体继发性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由此可认为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损害两者有关[3]。

本文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结果显示,MP感染组患儿IgM水平与非MP感染组患儿比较显著升高,而IgG、IgA水平则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引起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仍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所致。支原体感染患儿Ig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患儿支原体感染后体液免疫功能缺陷,IgA是黏膜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当IgA缺乏时,呼吸道不能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所以免疫低下既由感染引起,又是造成感染的原因[5]。

综上所述,MP感染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低下,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测定,可作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检测指标。MP肺炎患儿适当的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有效防止MP感染肺外并发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逯艳梅,李海峰,曹 甦.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液免疫的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J].右江医学,2009,37(4):414415.

[2]Hassan J,Irwin F,Dooley S,et al.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a pediatric population:analysis of soluble immune markers as risk factors for asthma[J].Hum Immunol,2008,69(12):851855.

[3]刘旭辉,朱 虹,陈德利.支原体肺炎病儿体液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6):518519.

[4]侯安存,卢 炎,沙 莉,等.支原体肺炎患儿辅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细胞状况[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9):65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