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归园田居其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1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4、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其十》
5、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
6、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饮酒·其十三》
7、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其一》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其一》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2
2、瓒昕:(瓒)字五行属金,是一种玉器,象征尊贵。(昕)指黎明,意为明亮,代表开朗乐观的情绪。古诗出处/“瑟彼玉瓒,黄流在中。”/佚名/《旱麓》
3、晨曦:(晨)字五行属金,指清晨,寓意生机与活力。(曦)指阳光,希望孩子阳光活泼。古诗出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4、铎敏:(铎)字五行属金,是一种乐器,比喻闲雅的气质。(敏)意为聪明,敏捷。古诗出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3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批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2、《过山农家》唐代: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译文: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熏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3、《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唐代:李白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4
一、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歌以精炼的语言给人类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诗中所涉及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诗中所涉及的实物描绘成一幅完美图画,从欣赏图画的角度,真切地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描绘这种景象:在南山下有一片豆地,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早晨,诗人扛着锄头在田里清除野草;到了晚上,诗人才扛着锄头披着月光回来,行走在齐腰深的草丛中。通过对景象的描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画出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学习《归园田居》,快乐田园生活就更为直观了。
二、从音乐角度来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有的如“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有的如“二泉映月”一般悠长;有的如“黄沙中赛马”一样奔放。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让学生去感受诗意,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无限魅力。如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就是以配乐进行演唱,以音乐形式感受乐府诗的美,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曲调,引导学生以优美的乐音唱出全诗的内容,真切体会用音乐学习诗歌的无穷乐趣。
三、从改写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美
诗歌篇幅较简短,有时候很难准确、形象地表达出具体的审美意象。由于中学生社会实践较少,知识面较狭隘,就更难把握住诗歌深远的意境。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扩写句子”入手,把通过诗歌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并将诗歌改写成词语优美、句子流畅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写为写景叙事的散文,这样学生就更容易领会诗歌的内涵。如在教学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改写:长江南岸毗邻洞庭湖的岳阳楼远近有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因为没有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也在缓慢地下沉。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的岳阳,此时已被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所覆盖。我也陷入了沉思:为了躲避战乱我四处漂泊了三年,如今身边的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我已是两鬓斑白,又体弱多病,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树,我不禁潸然泪下。通过这样的改写,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到《登岳阳楼》漂泊在外、思念故乡的主题内涵。
四、从主题角度来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每一首诗各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阅读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思想并非是绝对的,只要学生的见解合情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当学生谈不出自己对诗歌的主题感悟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网络信息帮助学生探索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学生在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后,经过一番思考与加工,感悟出的主题思想就不再是一种难事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提出疑点、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主题思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主题情感的认知高度。
五、从联想角度来创新诗歌的形象美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5
【关键词】艺术风格;自然朴素;醇厚有味
陶诗的艺术风格以自然朴素著称。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下面我就浅谈一下陶渊明诗歌的自然朴素风格。
一、 自然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为之所能及。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1、自然率真的个性
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之所以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平民生活的率真感情,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这样他的思想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他改变了剥削阶级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平等交往的生活中,对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
2、自然的感情流露
他能在实践中,在躬耕中体会真实的感受,写下的诗歌也当然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如:《归园田居》其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诗人除了流露出躬耕之喜外,还有描写了自己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日长报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诗作者历述自己从少年以来所遭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过着饥寒贫困的痛苦生活。多大改变现实的贫困生活,从而陶渊明也不无担忧之情。
3、自然的情景交融
以景抒怀,托物言志。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在这首诗歌中陶渊明营造了一个幽静、自由、美好的乡村生活的情境,没有世俗的烦扰,只有“狗吠”和“鸡鸣”,从这个情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体验到归田后的喜悦之情。如《饮酒》第八首中诗人以青松自喻,众草在寒冬均被冻死之际,青松却表现出格外挺拔。作者的思想感情同青松一样高洁,自然把情感渗透其中,物我交融,表现出和谐自然的风格。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
二、朴素的风格
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质朴无华,不烦绳削。“朴素”即未经雕琢饰染的自然之美。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陶渊明则开拓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美的天地。
1、朴素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现方式
陶渊明的很多诗歌都是采用朴素的开门见山式,没有迂回的感觉,使读者直接能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来,读来感觉自然、亲切。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中的“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蝉”这首诗开门见山的写了共游周家墓时的天气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
2、朴素的白描手法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他的诗多采用朴素的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3、朴素贴切的比喻
陶渊明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的比喻,他经常在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坚决的意志时,自喻为菊和青松。如:《和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若列”又如“青松在东圆,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诗人除了自喻外,有些比喻也是很贴切的。如《杂诗十九》中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把人生比喻为陌上尘,叹息人生无常。
4、朴素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朴素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极其朴素,毫无做作,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三、朴素、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
关于陶渊明的艺术风格,苏轼有处评述,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看似质朴而有清丽的文采,给人清瘦的感觉而有丰腴的内容。注5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四、陶渊明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大诗人,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这说明,陶诗给了后代诗人多么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他的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6
(一)融情于景
徜徉在古典诗歌的海洋中,信手拈来一首诗,仿佛都是作者向我们深情诉说的一个故事,我们喜欢阅读古典诗歌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抒情主人公在诗作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可以产生情感共鸣的小天地。在这里,不管是有生命的飞禽走兽,还是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而这份感情,使千百年后的读者依然为之动容。我们都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那是因为他的诗作中包含了他一生的经历,看似在写青山绿水、田间地头的趣事,但无不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阅历。他的《归园田居(其三)》就道出了他不落尘世的人生境界。诗中的前三句,表现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与朝露、夕阳为伍,生活好不惬意。但全诗如果就此作结,也没有什么特别,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将作者高洁的隐者形象显现出来,诗的境界就此提升。古人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而是通过特定的景物来抒发,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人最常用的手法。有时候,为了营造特有的意境,诗人还常常缘情设景,比如,在写离别场面时,作者常常会用到柳树、缺月等意象,这些经过作者精心营造的意境,能够使读者深刻地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情。
(二)虚实相间
清代文学大家袁枚曾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将虚境和实景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渺远、空灵、迷茫的意境,是古人在诗歌创作中一贯追求的表现手法。诗歌内容过实,则灵性全无;而过虚,则又难以驾驭,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真正的大家。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是当之无愧的“诗仙”。他将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使诗作达到了飘逸灵动、亦真亦幻的境界。他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无不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同时,他笔下的虚,给人的也是实的感觉,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二、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归根到底还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诗人驾驭语言有很多手段,我们以具体的诗例分析。
(一)炼字
炼字是古人在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我们学过很多关于古人作诗锤炼字句的例子,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的“僧敲月下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都是很经典的精心锤炼字词的例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诗歌整体的情韵却相去甚远。
(二)用典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因而常常在作品中运用典故。对于“用典”这一艺术手法,历来评价不一,反对者认为典故的运用增加了阅读者的障碍。而赞成者却认为典故的运用使有限的文字传达出更多的情感。而笔者认为,作者在运用典故时,切记要避免求奇的心态,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的意图,这样的典故,一定会被读者接受和喜爱。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化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杜鹃”两个典故,但诗句读起来不仅没有艰涩之感,反而浑然天成,是用典的典范。
(三)倒装
关于倒装,在英语中比较常见。其实倒装的用法,古已有之。杜甫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运用了倒装的手法。这两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从字面理解也就是描写鹦鹉和凤凰啄稻和栖梧的动作,这样写出的诗歌没有什么特色,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调整了语序,诗歌呈现出的境界就不同了。“香稻”和“碧梧”等物都是长安的物产,而恰好此时诗人身居巫峡,颠沛流离已经七年,抚今追昔,难免伤怀,将“香稻”和“碧梧”置于句首,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将身世飘零之感寄寓其中,诗歌的境界因此提升,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