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1
女儿是一个智商并不突出的普通女孩,在她二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我通过故事引领,让孩子爱上学习,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伴随着孩子不断前进的脚步,我也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者。
甲骨文的故事,让孩子爱上认字和读书
孩子小时候,我用甲骨文的故事引领孩子爱上认字和读书。在孩子上学前,我就给孩子讲了一个甲骨文的故事:清光绪二十五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派人去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中药店买药。药买回来之后,王懿荣无意中发现那包药里有一味药叫龙骨,上面刻着一些弯弯曲曲的符号,后来经过他的考证,这些符号是新发现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正是这个故事给孩子的幼年心灵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并最终引导孩子走上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的道路。
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从此爱上了认字,学前班就已经认识了数百个汉字。上了小学,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并和孩子一起比赛背诵。这不仅有效锻炼了孩子的记忆能力,激发她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同时熏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在我的指导下,女儿开始练习写作。四年级时,童话故事《小猪和小猴学骑车》发表在《儿童故事新编》杂志上;五年级时,诗歌习作《献给老师的赞歌》发表在《21世纪小学生作文》上;六年级时,获得了“河北省小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
在引领孩子走上人生学习开端的同时,我也在积极进取。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断钻研业务,探索教育规律,还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自修课程。我运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质量,被评为唐山市优秀教师,后晋升为高校讲师。
贫困学生成功的故事,告诫孩子人生需奋斗
孩子上中学时,我用自己的学生勤奋学习、成功打拼的故事,引领孩子知晓人生需奋斗的道理。
女儿在小学就已经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初中学习仍然非常勤奋努力,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年级前10名,中考很顺利,数学、英语、理综的成绩都考了119分(满分120分),以高分考入了唐山最好的中学――唐山一中。
唐山一中是中国百强中学,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这里强手如林,孩子们人人争先,个个优秀。女儿在老师高难度、大强度的教学压力下,有些吃不消了。最为困难的学科是物理,考试甚至不及格,班级名次也从第1名滑落到20多名。最为要紧的是孩子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不再积极努力了。看到她心灰气馁的样子,我急在心头,思考对策。
我又想到了故事励志法。我的学生小刘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家庭,学习资源贫乏,高考的时候勉强考入了我任职的河北能源学院。小刘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决心搞好学习,登上人生的新高度,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在我的指导下,他顺利完成专升本,后来又考上研究生,现在是我国一家知名公司的副总。
用这个故事,我引导孩子重新思考人生的道路:只要你不丧失信念和努力,发挥自己文科好的优势,找准定位,也会在唐山一中取得学业成功。孩子这时候已经懂得了人情大理,知道了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改学文科。她在学习之余,开始钻研《红楼梦》,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红学家”,将来研究国学。作为父亲,我理解了孩子,支持了孩子的选择。果然,女儿不负期盼,在唐山一中很快冲到文科生的前3名,并且获得了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还被评为河北省三好学生。2009年高考时,在河北省24万名文科考生中排名83名,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这为女儿今天进入古代汉语研究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期间,我也在为晋升职称打拼:进修学历,提升自己奋斗的平台。因学术优秀被学院推荐评为副教授。
名人演讲的故事,激励孩子为事业尽责
大学时,我用名人演讲的故事,激励孩子要为传承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做贡献。
女儿在成功考入北师大文学院之后,就认为已经达到了学业的顶端,于是经常用手机来消磨宝贵的青春时光,上课不再用心,学习成绩也日渐下滑。
这时,我引用了奥巴马曾经给学生们做过的一场精彩演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来启发她的雄心壮志。
2009年9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弗吉尼亚韦克菲尔德高中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学习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学习的好坏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观察力与判断力,来降低和消除无家可归、贫困、犯罪问题的发生率和各种歧视。”
在我的故事引领下,孩子再次树立了“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事业作贡献”的远大理想,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她学习更加刻苦,早出晚归,泡在图书馆用心研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研创新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课余,作为社团干部,带领同学们参加北师大和北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自己做事业的本领。在本科四年中,她不仅学业一直保持优秀,还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到本科毕业时,女儿获得了北师大一等奖学金,“京师杯”科技竞赛一等奖,校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志愿者服务单项奖等诸多荣誉。2012年,女儿以无可争议的成绩,被保送北师大文学院攻读文字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还当选了班长。辛勤汗水没有白流,这为她今天能够考取博士创造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在女儿以高分考入北师大后,我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带动孩子搞好学习,热爱学术研究,我不断充实着自己:教学挑重担,学术带头做,主持搞科研,调研写论文,申报评奖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成功晋职为大学教授。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2
一、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诵读水平
练口才最好从诵读开始。诵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作品的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富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这样可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掌握诵读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朗诵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故事、图片等,带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并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情感表达,感受自我实践的成功。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课堂训练,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准备,在班内举行《致橡树》诗歌朗诵会、《雷雨》话剧表演等。通过同班学生表演相同的主题,学生得到一次有比较的交流和对决,做到学练结合。
二、注重营造气氛,激发“说”的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听说训练及用心感悟。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要么打开书找答案,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练气氛,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思想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培养他们由少及多地说。并引导学生表达时遵循“言之有的”、“言之有礼”、“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也可以提供一些论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提出“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上大学好还是直接就业好”等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各抒己见,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坚持练习类似的论题,学生发表的观点越来越鲜明,有的放矢,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态度谦和,表达得体,内容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了进步。
三、注重观摩学习,传授演讲技巧
演讲是以口语为主、态势语为辅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培养和提高演讲能力,是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演讲的基本要求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演讲要强化四种意识:身份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场合意识。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结尾、理论、举例、反驳、幽默、鼓动、礼仪的艺术,对声调、重音和情感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基本技巧。演讲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较难的训练内容。教师的演示最直观,最让学生折服,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播放邹越有关感恩主题的演讲,李强有关口才的力量的演讲,奥巴马在惠灵顿学校开学时给美国学生的演讲等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白岩松的演讲、“壹周立波秀”、学生演讲比赛等视频,并且通过观摩了解演讲者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视线、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等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名言警句等,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演讲视频之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注意事项。在一次“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征集活动中,学生写的演讲稿符合要求,内容丰富,实例感人,很有鼓动性。为了使演讲稿更加精炼,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四、反复演练,提供演讲展示平台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就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上讲台作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师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同学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演讲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为了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和专业部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学生的演讲有感恩主题、自信主题、梦想主题等,有的演讲自然亲切,有的演讲激情飞扬,有的演讲生动感人,有的演讲生动幽默,学生们通过演讲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为了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心绣未来”、“中国梦,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演讲的能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普通话演讲中,他们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新颖感人的演讲主题、晓畅生动的表达、朴实真诚的感情、自然得体的态势、整洁端庄的仪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
总之,普通话演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逐步形成演讲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3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可能许多人都打心底里希望现在还在放暑假,今天早上还能多睡一小会儿。我可以理解这份心情。
小时候,我们家生活在海外,我在印度尼西亚住了几年。我妈妈没有钱送我上当地美国孩子上的学校,但她认为必须让我接受美式教育。因此,她决定从周一到周五自己给我补课,不过她还要上班,所以只能在清晨四点半给我上课。你们可以想象,我不太情愿那么早起床,有很多次,我趴在餐桌上就睡着了。每当我埋怨的时候,我妈妈总会用同一副表情看着我说:“小鬼,你以为教你我就很轻松?”所以我能理解你们有些人还在适应开学后的生活。但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和你们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每个人的教育,以及在这个新学年对你们所有人的期望。
我做过许多关于教育的讲话,也常常用到“责任”这个词。我谈到过教师们有责任激励、督促你们学习;我谈到过家长们有责任确保你们走正道,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成天只会看电视或打游戏机;我也多次谈到过政府有责任制定高标准协助老师和校长们的工作,改变在有些学校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的现状。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拥有最敬业的教师、最尽力的家长和全世界最好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除非你每天准时去上学,除非你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除非你把父母、长辈和其他大人们的话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否则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而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重点——你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教育应尽的责任。
我首先要讲讲你们对自己应尽的责任。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你们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就是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而教育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或许你能成为一名创新者或发明家,甚至可能设计出新一代iphone或研制出新型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堂上做几次实验,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或许你能成为一名市长或参议员,或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不论你的生活志向是什么,我敢肯定你都需要相应的教育。你不能指望辍学后能碰上个好工作,你必须接受培训,为之努力,为之学习。
这并非只对你个人的人生和未来意义重大,教育给你带来的益处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美国的未来取决于你们。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开发新的能源技术,保护我们的环境;你们需要从历史社科课程上获得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抗击贫困和解决无家可归的问题,打击犯罪和消除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培养的创造力和智慧,去创办新公司,制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增长。我们需要你们每个人都发挥天赋、技能和才智,帮助老一辈人解决我们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如果你们不这样做,如果你们辍学,那么你们不仅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自己的国家。
我当然明白读好书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专心读书上,我明白这一点,我有亲身感受。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家庭,是母亲一个人将我拉扯大。母亲不得不辛苦工作,并时常为支付生活费用而苦苦挣扎,但有时仍无法为我们提供其他孩子享有的东西。有时我渴望生活中能有一位父亲,有时我会感到孤独无助,感觉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我并非总是像我应该做到的那样专心学习,我做过许多自己觉得丢脸的事情,也惹出过许多不该惹的麻烦,我的生活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急转直下。但我很幸运,我在许多事上都得到了重来的机会。我有幸能上大学,上法学院,追求自己的理想。我的妻子米歇尔也有着相似的人生故事,她的父母都没读过大学,也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都非常勤奋,她也是如此,因此她得以进入美国一些最好的学校。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没有那些有利条件。或许你的生活中没有能为你提供帮助的长辈;或许你们家中有人失业,经济非常拮据;或许你住的社区不那么安全;或许你认识一些会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但归根结底,你的生活状况,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不是你去跟老师顶嘴、逃课或辍学的借口,这些不是你不好好读书的借口。你们目前的状况并不决定着你们的未来,没有人为你编排好你的命运,在美国,你的命运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未来由你自己掌握,这就是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全美各地都是如此。例如得克萨斯州罗马市的贾斯敏·佩雷兹,她刚进学校时根本不会说英语,她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然而,她非常勤奋,成绩优异,获得了布朗大学的奖学金,如今正在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不久将成为贾斯敏·佩雷兹博士。我还想起了加州洛斯拉图斯市的安多尼·舒尔兹。他从3岁起就开始与脑癌病魔作斗争。他熬过了一次次治疗与手术,其中一项手术曾影响了他的记忆,因此他得比常人多花几百个小时来完成学业,但他从不曾落下自己的功课。这个秋天,他要开始在大学读书了。我还想起家乡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一名孤儿,香特尔·史蒂夫。她曾被寄养于多个不同的家庭,从小在治安很差的社区长大,但她通过努力在一家地方医疗中心找到工作,发起了一个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团伙的项目。她即将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去大学深造。贾斯敏、安多尼和香特尔,与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和你们一样,他们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处境比起你们许多人更差,但他们拒绝放弃,他们决定要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教育负起责任,给自己定下奋斗的目标。我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这些。
因此,我今天号召你们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教育设定目标,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你的目标可以很简单,像是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或每天阅读。或许你打算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在你的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或许你会决定挺身而出,保护那些因身份或长相而受人戏弄或欺负的孩子,原因是你和我一样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适合读书和学习的安全环境;或许你决定该学着更好地照顾自己,来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但无论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我希望你脚踏实地地去做。
我知道有时候你会从电视上得到这样的印象,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现实是,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的任何一条道路,事实上,取得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你不可能对要读的每门课程都兴趣盎然,你不可能和每名任课教师都相处顺利,不是所有的家庭作业都与你眼前的生活完全有关,并不是每件事,你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
但那没有关系,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士中有一些是遭遇失败最多的。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她的《哈利·波特》第一部在出版前被退稿12次;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被校篮球队刷了下来,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输了几百场比赛,投失过几千次投篮,但他也曾说过,我一生不停地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明白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你能明白下一次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鬼,而意味着你需要更加努力去把它做对。假如你考了个低分,那不表示你比别人笨,而只表示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没有一个人天生擅长做什么事情,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第一次接触新的体育项目时,你不可能是一位主力队员;第一次唱一首歌曲时,你不可能唱准每个音。一切都是熟能生巧的,对于学业也是一样。你或许要反复运算才能正确解出一道数学题,你或许需要反复读一段文字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你或许得把论文改上好几次才能符合提交的标准。不要害怕提问,不要不敢向他人求助。我每天都在这么做。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它是力量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你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做会使你学到新的东西。
请确定一位你信任的成年人,例如父母、祖父母,老师、教练或辅导员,请他们帮助你遵循既定计划实现你的目标。即使当你苦苦挣扎,即使当你灰心丧气,即使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你,你也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因为当你放弃自己的时候,你也放弃了自己的国家。书写美国历史的不是在困难时刻退缩的人,而是坚持不懈、加倍努力的人,他们对国家的爱促使他们全力以赴。书写美国历史的是250年前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用一场革命最终造就了这个国家。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4
用好剪贴本,可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素材、挖掘素材内涵和价值,改变学生写作少素材或不会用素材的状况。具体做法:每周两则剪贴,引入源头活水、注重个性点评;一周一次讲评交流,及时反馈评价、共享鲜活资源;每月一次专题归纳,共同提炼专题、引导灵活运用。以剪贴本为抓手,引源头活水,聚集体智慧,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度。
【关键词】
剪贴 高三作文 素材 写作教学 效度
高三作文教学中,老师们生怕学生手里没有作文素材影响写作,往往费尽心力,整理编印各种素材发给学生。可是,不少老师沮丧地发现,这些做法收效甚微,学生明明占有了大量素材,可考场写作时就是用不到,作文分数还是拿不到。
若究其教学效度低的原因,老师们的越俎代庖恐难逃其咎。学生手里的材料是老师给的,不是自己“拿来”的。缺少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与筛选,老师的良苦用心自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教师没有充分用好素材的因素在。
因而,在高三作文教学中,笔者坚持布置剪贴作业,以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素材。布置剪贴而非摘抄,是因为高三学生时间宝贵,摘抄虽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但比较费时费力。而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复印、打印也十分便捷,让学生做相对省时省力的剪贴更可行。
立足剪贴本,笔者以每周两则剪贴、一周一次讲评交流、每月一次专题归纳的方式,有效改变了学生写作少素材或不会用素材的状况,提高了写作教学的效度。
一、每周两则剪贴:引入源头活水,注重个性点评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基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会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因此,剪贴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特别留心报刊、网络中最新的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素材。这些素材紧跟时代步伐,事关国计民生,时效性强,时代气息浓。熟悉这类素材,能把握住时展的脉搏,零距离贴近现实生活,既开阔视野,又锻炼思想,能大大提高写作思维能力。
通过每周两则剪贴,全班同学合力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了作文课堂。奥巴马开学演讲视频在网上流行,学生就剪贴了《美式励志,戳痛了我们哪根神经》;“土豪”一词满天飞舞,学生便找来《从土豪到贵族》等文章;一代伟人曼德拉逝世,学生马上摘来《宽恕的代价》;《爸爸去哪儿》热播、复旦校园投毒案、韩国游轮沉船事件以往素材中只见古人旧事的沉闷之气被鲜活的时代气息取代,生动新鲜的内容更激发了学生思辨的兴致和表达的愿望。
当然,时事并非剪贴的唯一内容。人物传记、游记小品、诗词只要具有可读性、人文性、哲理性,都可以选择。唯一不受欢迎的是整理好关键词、适用话题、主要观点的材料。这种经过咀嚼的文字看起来非常实用,但恰恰省略了宝贵的思考过程,不利于训练思维能力,也无益于学生把素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因此,剪贴的另一要求,就是要学生自己写点评,对所选材料作个性化解读。写点评的过程,就是分析把握材料、深入理解内涵、多方位思考的过程,也是把所想化为所写、学会表达的过程,更是锤炼思想、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事实上,高三学生完全有能力写出出色的点评。
剪贴并点评,把素材内化成自己资料库里的储存,不断锻炼表达能力,学生写作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一周一次讲评交流:及时反馈评价,共享鲜活资源
要想让剪贴本充分发挥作用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度,仅靠学生自发选来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及时反馈评价,盘活素材,并让学生共享那些鲜活的资源。
一般,笔者要求学生周一交剪贴本,当周讲评。挑出优秀的作业展示、交流,既是鼓励,也是示范,让全班同学借鉴有个性的点评写法、独特的观点,共享有价值的素材。而对有问题的作业,及时地指出不足、给出改进的方法,可提高这项作业的整体质量。
讲评剪贴作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分享观点,共同进步。在面对现有素材的“宝山”时,我们常要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运用,或者能平中见奇、常中见新。但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认识程度都有局限性,只想到某一方面或者囿于常规思路的现象十分常见。互相启发、共同切磋,往往就能碰撞出亮丽的火花。
比如在曼德拉逝世之际,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在剪贴中选择了相关的文章,点评中虽同评曼德拉、同论人性,但有偏抒情有重理性,有论宽容有论不屈淡泊,互为补充,正好体现了对曼德拉的多面理解。在课堂交流时,又引发了学生更多的讨论:27年牢狱中的乐观坚韧,获得荣誉甚多却不自以为是,为正义与人道事业贡献的精神……
正如此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通过讲评来共享素材与思想,既让素材有了生命,也让学生在切磋思想中打开思路。
三、每月一次专题归纳:共同提炼专题,引导灵活运用
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仅是一周两则剪贴、每周及时讲评,学生手里的素材还是相对零散,考场运用时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借鉴苏教版必修教材专题、模块的框架,笔者尝试利用学生的剪贴本作专题化的努力,做到每月一专题,引导学生全方位多渠道搜集整理素材、汲取材料的精神实质,并学会分类梳理和归纳,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
一方面,对一人一事或一类现象,以专题推动学生全面解读、深入了解。如学生在模拟卷中先后接触到了《宋史・苏轼传》和苏轼的词作,笔者就要求学生回顾课本中相关内容,另选材料,做了一次人物专题――苏轼命题剪贴。随后,选取剪贴中的余秋雨《东坡突围》等材料提取关键词,再结合学生点评,整理出关键词下的写作等内容。整合好专题资料发下后,再讲评、交流。全由学生提供的材料和点评文字组成的这份资料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自豪,更能帮助学生确知苏轼其人其事、全面认识其貌、知其优点特点、参其心悟其魂,能够应对考场上若干个作文题目并写出新意。在后来的一模考试中,就有同学用到了这份专题资料,写出了一类卷作文。
笔者还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圣人斗士曼德拉”“我看土豪”“《爸爸去哪儿》走红背后”等专题,给学生全面认识、多维理解及个性化运用材料做出了示范。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多则材料,以专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类,提取其中的共同话题,训练围绕话题活用素材的能力。笔者曾上过一次公开课:将学生剪贴的四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专题,讨论归纳出其关键词: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随后,要求用到专题中的素材,据刚写过的材料作“文个人与时代”要求写一段话。学生当堂写出的文字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课后,更有好几位同学根据这份专题材料,主动完成了前一次作文的修改,《此刻与时代相遇》《致任意时空的你》等文章均达到了二类卷水平。
高三的作文教学势必会带着强烈的应试色彩,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度,就应该结合高考要求,培养学生在厚积基础上的应对作文考题的薄发能力。剪贴素材的专题化提升,使素材系统化、深入化,灵活运用专题资料的训练,可给学生的考场写作有力一推。
立足剪贴本,引源头活水,聚学生智慧,在学生主动积累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智慧训练,不失为提高高三作文教学效度的一种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5
关键词:学生打盹;有效教学;精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38-04
据《法制晚报》2010年4月9日报道,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的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调查显示,日本高中生上课打盹的比例最高,达45%,韩国次之,达32.3%,美国达20.8%,中国只有4.7%。
事实上,不光高中生上课有打盹的现象,初中生、小学生都有。常听同事讲,课堂上总有学生打着哈欠睡眼惺忪,特别是周一情况更为严重。有人对小学生课堂后半小时倾听倦怠作了调查后认为,小学生很难做到整堂课都在倾听,……“并且年级越低,越容易走神”[1]。
打盹儿,对于人本是一种状态,自自然然的,无可厚非。可是,打盹一旦成为课堂上的一种现象,就值得我们反思,尤其在如今课改走过十年以后,在均衡教育背景之下。本文欲在有效教学视域下探讨打盹现象能说明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策略。
一、教师无能吗?
“有效教学”之所以成为教育界当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词,主要是基于对一些无效教学现象的反思。有效教学强调“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基于情境、基于任务、基于问题”的[2]。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课堂打盹肯定是一种非常无效的学习了。当前,我国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而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4]也就是,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纳入了二元论,要么有效,要么无效,而且把学生经过教师引导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又作为评定有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有学者就提出,学习体验是“有效教学的灵魂”,“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5]
问题是,学生上课打盹了。第一,对于打盹的学生来讲,谈不上有什么积极的学习体验。第二,教师当堂根本没有让打盹的学生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此境地,教师极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教学技巧、方法、理念、内容的安排以及敬业精神等等都能成为别人指指点点的地方,甚至怀疑起上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果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弱造成的吗?
东汉王充在《论衡・讲瑞》中写到,少正卯讲学曾经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孔子是谁呢?乃“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也。”千年过去了,他的教学方法、理念依然熠熠生辉,引领着后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长者,也碰到过自己的很多学生(除颜渊外)都去听旁人的课的事情。这,无论如何比课堂上有些学生打盹“严重”吧!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费恩曼博士,“是令人感动的戏剧大师,善于吸引演讲厅中每个听众的注意”,尽管如此,他为了教学改革,主讲大学一、二年级基础物理课时还是有些遗憾。正如D・L・吉德斯坦、G・诺伊格鲍尔在《〈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另序》中所写,“许多学生害怕这课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注册的学生的出席率惊人地下降,但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生开始参加听课,教室仍然满座,费恩曼可能一点也不知道他失去了他预期的一些听众。”费恩曼博士的学识,你能怀疑吗?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上世纪最聪明的科学家”。他的教学能力,你能怀疑吗?他是奥斯特教学奖获得者。但是,他也碰到了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不领情的情形――学生出席率走低[6]。学生,别说打盹了,连课都不上了!
现在,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大师上课学生也会“打盹”,甚至逃课。
在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用有效教学现有的标准去衡量孔子和费恩曼博士当时上的一些课,可谓糟糕透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孔子,只剩下颜渊一个学生在上课。我想问:照此情景,我们哪位老师不如孔子呢?是否有效教学只针对非大师级的老师呢?
每一次推行新的教学理念,都把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仿佛教师能力增强了、素质提高了,新的教学理念就能落实了。事实上,教师的能力、素质与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有啥关联,很难说!就如同学生上课打盹了与教师的能力高低的关联一样,说不清!
一种教学理念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它能够不断地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进行重新解释。换句话说,在于它能够解放教师,从而解放学生。有效教学也应如此,它不应成为束缚教师的“紧箍咒”,不应在教师授课有效与无效上喋喋不休,更不应成为衡量教师授课能力高低的标准,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师自觉地在它观照下对教学进行解释。否则,它极其容易陷入自己设置的两难怪圈:符合的有效,不符合的即是无效或低效。这样的二元观点会使它“目前的状态”陷入“历史的无效教学”范畴之内。因为,今日的有效教学在历史的将来成为无效教学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二、学生不会成才吗?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教”与“有效学”。一般认为,要用“有效教”来促进“有效学”,用“有效教”的质量来保证“有效学”的质量。我们强调每节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就是这个道理。照这样的逻辑,“有效学”是在“有效教”的视域下引导。也就是学生的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观念里的“有效”,不一定是学生认可的,不一定会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发展,不一定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前预设、课堂生成,更需重视师生当堂一起设计教学活动。可见,课堂即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基于学生学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上课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个“学”应包括“做”、“创造”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许多人的逻辑是:学生上课打盹,岂能学好功课?功课不行,岂能成才?问题是,打盹的学生人群里出现了奇才。
卞毓方在《两个上课打瞌睡的男孩》一文中写到,1979年到1980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一年级的新生,在课堂上常常“哈欠连天,伏案寻梦”。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就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另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叫李开复[7]。李开复,何许人士?博士,曾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他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其实,世界各国都有一定数量的名人、大师,尤其是一些偏才、怪才,他们当初上某些课程曾经打过盹、睡过觉、甚至逃过课。常识是:功课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学生上某门功课时打盹,并不能说明他其他功课不行!
现在,我们的课堂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导致教师与学生也跟着“受罪”。教学本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却在每节课的目标达成面前成为一种极其简单的现象:达成了,就是好课;否则就是差课。每节课的既定的教学目标遮蔽了我们应有的视野,使我们看不到学生成为“人”的价值追求,看不清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从而不能把学生打盹看作他的一种合理的课堂设计行为。按常理讲,有效教学忌讳“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8]。然而正是这个“非学习”让学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生活的进程。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这个“打盹”、这个“睡”, 或许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兴趣、发展前景、人生坐标,从而能够认真地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能说这种“打盹”无效吗?有效教学不正是追求“学生的具体发展”――“学生不断地、持续地成为‘他自己’的过程”[9]吗?
现在,该放心了吧!“打盹”照样出“人才”!
从历史来看,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都伴随着这样的场景:既对原有教学所反映的人才规格的弊端进行揭示,又描绘出一幅崭新的人才规格图。可以看出,这种否定别人的、肯定自己的做法都是围绕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人来展开的。这种程式给人以假象:符合某种理念的教学能够培养出相应规格的人才,不符合则一定不能培养出来;反之也成立。这样思维是非常狭隘的、错误的。因此,有效教学不能再步后尘,有效教学的质量观念再也不能紧盯着如下看似格外重要的问题:出不出人才,出怎样的人才,出多少人才。因为,从上文来看,所谓的“无效教学”也能出人才,出非常优秀的人才,出很多人才。
三、我国学生课堂打盹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国学生课堂打盹率比其他国家低得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我国学生学习目的性强、自控能力强的缘故吗?我看,不是!是学生身体棒,上课精力充沛吗?我看,绝对不是!是不是学生不诚实呢?我看,不见得!关键是我们容不下学生上课打盹。
首先,我们的文化容不下学生打盹。无论是我们渊源流长的儒家文化,还是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尊师一直是主流,而听老师的话则是其对“尊师”的主要诠释。我们的家长都愿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的话,愿子女尊重老师,哪怕听不懂,也要坐端正,不能走神,不能打盹,更不能睡着。否则起码是不尊重老师,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亲。
其次,我们的教育观容不下学生打盹。我们把教育质量,尤其是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作为评定老师称职不称职的重要因素。倘若有学生在课堂上打盹了、睡着了,还称职吗?因此,老师们都非常注重学生听课的状态。
那么,我们的老师靠什么来改善学生打盹现象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功课呢?(1)专制。点那些目光游离或不听话的学生的名字,以“杀鸡儆猴”的方式来维持课堂秩序,保持自己的尊严,甚至变相体罚、向学生家长告状。(2)提醒。在低年级课堂上,老师常常过一段时间,就喊道:“坐坐正――”,学生们自觉地一起喊道:“小手放放好,眼睛看黑板。”年级高了,老师就故意表扬一些认真听讲的学生,或者让即将打盹的学生来回答问题。(3)刺激:用某些情境的新奇来刺激学生。(4)沟通。老师要有火眼金睛,根据自己的经验准确判断哪个学生可能会上课打盹,找学生谈谈话,使学生打消打盹的念头。如果学生上课打盹了,赶紧把他找来谈话,或者与家长取得联系商量对策。
可以这样说,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对于上课“打盹”都心知肚明――它是一种不文明、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有些让人鄙视。
其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够宽容。打盹是不尊重老师吗?不见得,至少能给老师一个信息: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课程需要改进。这种呈现真实信息的方式,恰恰是当前所需要的,恰恰是做人的本真――诚实。常识一再提醒我们,对一个老师的尊重,不能建立在虚假上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能说不尊重老师吗?教育原本是给学生自由的,学生的个性不能因为老师上课、要尊重老师而受到任何压制。没兴趣就“睡”,难道真的有错吗?再来看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必须用课程以及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不能把“靶子”单方面打在上课老师身上,更不能机械地分解到每一堂课、每一次练习上。课程才是个重要因素,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学生对该课程都不感兴趣,又何谈质量。学生上课打盹,除了身体、心理原因外,对该课程的兴趣是关键。它对于教育,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恢复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课堂打盹的现象。
首先,要精简课程。早在1949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课程改革要“合理地精简现有课程”[10]。此后,在历次教改中,课程一直是首要关注的对象。可是,到目前为止,课程开设依然过多。以小学为例,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科学、劳技、综合、班队、研究性学习等等所谓“应设课程”,另外加上学校自己开设的所谓校本课程,仿佛大超市里摆满了各色各样的衣服,总有一款适合你。殊不知,这么多的课程,能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吗?学生从小就沉浸在这种课程负担里,能对它感兴趣吗?
课程开设过多,已经直接导致教师疲于授课、学生疲于听课,已经直接导致部分学生想学却没有能力听懂课。因此,要大刀阔斧地精简课程,让学生学得少些、精些,从而有时间去探索、去想象、去感悟。
其次,执行课程要有弹性。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来安排课程、课时、课型、上课时间。例如美术课上学画水彩画,一节课40分钟是绝对不够的。再如五年级上“认识公顷”一课,要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测量等活动,一节40分钟的课也不够。目前课程执行非常死板,课表不但上墙而且公布在网上,说什么每一节上什么内容要让大家知道,便于大家监督。这,哪像学校上课,绝对是政治家办学的思路!正如,有学者发出感慨:“现在连学校几点钟放学、几点钟开学、上什么课、考什么试,都要听教育部的,完全一刀切。比如说周日就是不准到学校,这很没道理,学生周日为什么不可以到学校?学校为什么不可以在周日开展公益活动、兴趣小组活动?”[11]二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去选修课程。例如,一个学生上五年级了,连小九九表还不会,你让他坐在教室里跟你学小数乘小数的笔算,他能学到什么呢?能不昏昏欲睡吗?有些学生早就跟爸爸妈妈学会了小数乘除法的笔算,你还硬让他坐在教室里再跟你学小数乘除法的笔算,重学一遍,他能不打盹吗?一句话,“对学习有困难的,就要降低要求;对超常生则应创造条件,让他多学,学得更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达到人人成才,这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
综上所述,要宽容学生上课打盹,努力改进课程,拓展有效教学的内涵,真正给每一个学生同等发展的机会,力争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智.小学生课堂后半小时倾听倦怠调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2).
[2][5][8][9]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3]王凤玲.落实责任应对挑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10(9).
[4]朱之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谋划好发展好教育事业[J].教育研究,2010(9).
[14]孙金鑫,许丽艳.教育公平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J].中小学管理,2010(12).
[6]【美】费恩曼,莱顿,桑兹.费恩曼物理学讲义[M].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卞毓方.两个上课打瞌睡的男孩[J].读者,2010(11).
[10]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1-132.
[11]朱永新.教育改革的三大看点[J].教师博览(文摘版),2010(6).
Exploration of Drowsiness in Clas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Teaching
WU Zhi-jian
(Jiangsu Yixing Xinjian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53, China)